回覆列表
  • 1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最早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 明朝福建人謝肇浙編纂的《五雜俎》列出“十八般武藝”為:“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白打為徒手搏擊。 同樣成書於明朝的《水滸傳》寫到的十八般兵器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另說十八般兵器指:“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等十八種武術器械。 還有一種說法十八般兵器包括“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 然而最常見的說法是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鎲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 現代“十八般兵器”一詞常被作為全套必備用品的代名詞而使用,如“戀愛中的十八般兵器”、“辦公自動化的十八般兵器”,

  • 2 # 大黃鴨吖

    作為軍事術語出現在兵書上,“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撰《翠微北征錄》。該書卷七記 “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但沒有給出“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

    元末明初,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中:“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明代後期萬曆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擊,拳術在武術練習中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明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自此以後,十八般武藝所指的內容雖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此大同小異。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這種列法,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這也是為今天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排列方法。

  • 3 # 久久11f

    十八般武藝是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十八般武藝,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

      ①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②與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④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這也是為今天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排列方法。

    中國古代稱“角拳”或“徒搏”,即打拳之意,被列為"十八般武藝"之一。明徐應秋輯《玉芝堂談初卷引《白打錢》載:“按自打,徒搏也。武藝共十八般,……十八自打。”明朱國幀《湧幢小品》卷十二雲:“自打,即手搏之戲,唐莊宗用之賭郡,張敬幾仗以立功,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遲,全在手法,可以日月計”。清周亮工《閩小記》:“白打,即為之手搏,各短打者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為終。”

  • 4 # 老三扯談

    “十八般武藝”之說,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泛指各種武藝,並非固指武藝的十八種內容。後世有關其內容的說法有多種。

    其一,明代臧晉叔輯《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撾錘。”

    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

    其三,明萬曆間謝肇淛著《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清代褚人獲《堅瓠集》、陸鳳藻《小知錄》卷八,兩書中所記十八般武藝內容與《五雜俎》相同。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之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複,其包括下述種目。

    屬拋射兵械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杆、杖、棒、斧、鉞、戟、(長杆)大刀、钂、耙頭(把頭)、扒、撾、鏟。

    屬短兵器的有:劍、(短柄)刀、鞭、鐧(簡)、鉤、鐮、錘(鎚)、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索。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

    歷代“十八般武藝”說所指的這些種目,反映了中國古代武藝的概貌。但並未包括武藝的全部種目。例如,拋射兵械中還有飛刀、袖箭等待;長兵器中還有抓子棒、三尖兩刃刀等抓棒合體或由刀、錘等器加長柄杆而改制成的兵械;短兵器中還有橛、鞭杆、以及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等等短小兵械;軟兵器中還有繩鏢、三節棍、飛撾等等。

    所謂“十八般”,並非僅僅侷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晴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備陳設,也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一:弓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彈弓

    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兵器之首”。名門望族之子更是從小就要學習射箭,作為通曉的“六藝”之一禮儀。

    第二種:弩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步兵剋制騎兵的一種有效武器。弩主要由弩臂、弩弓、弩弦和弩機等部分機械組成,射程可達600米,甚至特大型的弩射程可達千米。

    最著名的弩有戰國時期的弩戰車,北宋時期的神臂弩等。

    第三種:槍

    槍是一種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它兵器難與匹敵,故此槍又稱之為“百兵之王”。槍的長度大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

    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是比較難學,不易掌握,習武之人有句話說得好“月刀,年棍,久練槍”。

    第四種:刀

    刀也是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

    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春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

    第五種:劍

    劍也是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它是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劍舞動時向正反兩邊施展都具有殺傷力,用劍尖攻擊可以輕易穿透甲衣,是非常危險的武器,是一種單純為了殺人而存在的兵器。

    另外,劍還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

    第六種:矛

    矛是屬於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矛擁有長柄,有刃,主要用於刺敵。矛的歷史始於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甚是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衿奇也。

    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戳殺為主的戰鬥使用方法。

    第七種:盾

    盾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中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一直到唐代,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而明清兩代也是沿襲宋代的稱呼,稱牌而不再稱盾。

    《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幹,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

    第八種:斧

    斧,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伐木工具,大都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斧是一種用於砍削的工具,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為金屬所制,斧柄一般為木製,也有金屬的,刀口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型。

    另外,斧、鉞通常被聯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

    第九種:鉞

    鉞也是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起初只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腰折,後來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徵,多是一些儀衛所用。

    另外,在古代西方社會權力象徵物是權杖,而在古代中國是鉞。

    第十種:戟

    戟是中國獨有的古代兵器,但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力遠勝過戈和矛。

    其中最有名的戟,當屬三國時期第一猛將呂布的掌中寶戟——方天畫戟。

    第十一種:鞭

    鞭也屬於中國古代兵器,是短兵器的一種。鞭起源比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非常的盛行。

    另外,鞭還有軟硬之別。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我們常人所說的“鞭”,多指硬鞭。

    第十二種:鐧

    鐧屬於鞭類的一種,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稜,因得其名。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

    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強,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第十三種:鎬

    鎬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鉞,舊式儀仗中時見之。

    此器大約始於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將,不得其用也,近來習此者,已廖若晨星,蓋古法失傳矣。

    第十四種:殳

    殳是一種長柄勾頭的器具,可以取物,也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製,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

    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稜而無刃。

    第十五種:叉

    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兩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

    第十六種:鈀

    鈀也是古代兵器的一種,鈀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

    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第十七種:套索

    套索是古代交戰時用以擒拿敵人的繩索,不知始於何時,也並非武器,臨陣時用著絕鮮,蓋一尋常之繩索,兩端結作錘型,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神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第十八種:白打

    白打就是赤手空拳的搏鬥,唐代詩人王建雲:“寒食內人嘗白打,庫中散與金錢”,是說寒食節,縣府會禮聘府中能搏擊的人,表演白打作為餘興節目。

    清初周亮工《閩小記》也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

  • 5 # 蘭陵不算黑

    武術分為徒手技和兵器技,中國現存的徒手技傳統武術裡,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原來的兵器技發展而來,當然,這裡說的十八般武藝指的就是指的兵器技,這十八般兵器分別是: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棍、耙、鞭、鐧,錘、鐮、扒、拐,

    弓箭、藤牌。

    每一般武器都有它獨自的特點,下面我就從其中挑一些代表性的武器解說一下。

    首先,刀,這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生產工具之一,作為石器時代,石質的劈砍工具,加上木柄就是石斧,不加就是石刀,再往後發展,再往後就是青銅刀的產生,不過與之競爭的不是石斧了,而是青銅劍。作為古代重要的兵器,刀的發展演變史沒有一篇論文搞不定,咱就不一一細說了。

    槍,一般是指長槍,也有短槍,不過我們概念中,也有長短槍一起練的功夫,它是矛的替代產物,最長槍可達八米,短槍可短至一米三左右,現在競技套路槍長度不能高於人向上直臂的高度。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長槍貴在攻擊距離,而且槍頭基本都有紅纓,主要是為了虛晃迷惑對方和絞索對方武器的作用,你想,你和一個槍手交手,對方,直刺一個抖手,紅纓會像花一樣綻開,肯定有分神迷惑的作用。

    劍,同刀在青銅器時期便為競爭對手,同樣分單手劍和雙手劍。俗語有“劍走青,刀走黑”這裡的青便是輕巧靈活的意思,劍身本來就是輕薄,直身。行走敏捷,乾淨利落,不過在實戰中,劍不如刀更實用。在各種武俠小說裡,劍的出場次數可比刀多的多了,劍客也是孤傲的個體,給人很高冷的感覺,所有劍又稱之為兵器中的“君子”。順便說一句,日本的劍道就是出自盛唐時期傳過去的雙手刀。

    戟,印象不多,身邊也沒有練習者,對此也沒有深入研究過,這就屬於冷兵器中的冷兵器了吧,三國時期,呂布一方天畫戟叱吒風雲,小知識,戟頭的小月牙也是為了絞索和卸下對方的兵器。

    斧,沒有研究,隋唐程咬金就是雙手斧,鉞,記得《童林傳》裡童林用的是鉞也是雙手。叉,這個我見過,我父親原來有,類似三叉,據說是少林寺兵器,包括月牙鏟。至於鞭,有七節鞭和九節鞭,我見過我父親耍過。後來也不知道讓扔哪裡去了。棍,比較出名的就是少林棍法,在國外有根據中國的棍法和刺槍術結合了一種杖法,這裡就不一一細述了。

    武術在古代為保家衛國,護院趕鏢的功夫,那時實戰絕對沒有問題,不過現在更多的是融入了健身因素,當然現在絕對在江湖中也有傳武高手,絕對有,不過已經很少了。本人平時喜歡運動,只知如上所說,不足錯誤之處,還望海涵!

  • 6 # 史客不輕鬆

    古代所謂的“十八般武器”指的就是 刀 ,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 柺子、流星錘這十八件不同的武器。要說這十八般武器又分為 “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钂、鉤、槊、流星;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 錘、棒、抓 。都有什麼特點,我給大家普及一下,你們一看就明白了。

    1 刀 代表人物 武聖關羽關二爺,這個大家都瞭解,就不再細說。

    2 槍 百兵之王是為槍。代表人物趙雲。點 刺 劈 戳, 靈活又輕盈,手又長,很適合馬上作戰。

    3 劍 所謂“裝逼用劍殺人用刀”,古代文人墨客佩戴的都是劍,所以戰場上用劍極少。當然武俠小說裡劍就厲害了,比如 ‘天外飛仙’ 哈哈……

    4 戟 代表人物肯定是大呂布啦。三國第一猛將,方天畫戟在手天下任我走。

    5 斧 代表人物程咬金。過年的時候貼門畫總能看到他,當然農村劈柴火的斧子不算數哦。

    6 鉞 具體長什麼樣,咱也不清楚,有個評書裡主人公用的就是子母雞爪鴛鴦鉞,感興趣的話可以搜一下。

    7 鉤 這個好像也沒有哪個名人用過,不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帶有鉤的樣子,差不了多少。

    8 叉 小時候捉魚常用的武器,有三個刺的叫三叉,也有五個刺的叫五叉,戰場上有個叫韓昌的遼國元帥用的就是三股託天叉,也是評書裡面介紹的。

    9 钂 傳說隋唐英雄裡有個叫宇文成都的所用的兵刃就叫鳳翅鎦金钂,重達400斤。

    10 棍 少林武僧多用的就是棍。現實中最常見武器。

    11 槊 傳說隋末唐初名將單雄信的兵器就叫金釘棗陽槊。

    12 棒 這個必須是他,如意金箍棒,不用解釋。

    13 鞭 梁山好漢有個雙鞭呼延灼 。隋末唐初有個尉遲恭的武器也是金鞭。當然也有上古時期的姜子牙的打神鞭 聞太師的雌雄金鞭,今天不在我們話題之內。

    14 鐧 代表人物一定是秦瓊秦叔寶的鍍金熟雙銅鐧,形狀嘛呈棒狀,四面凹陷呈稜。使用方法以擊打為主。

    15 錘 代表人物 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隋唐十八條好漢排第一 ,一對擂鼓甕金錘有萬夫不當之勇。

    16 抓 這個就是冷門武器了其器如鷹爪,共四趾,後面系2——3長的繩子,有機關,不好操作。唐代以後已經很少見了。

    17 拐 也是冷門武器。這個首先想到的是神話八仙裡的鐵柺李了,能用拐作武器一定是腿腳不利索的,不然誰用它啊(玩笑)

    18 流行錘 這個應該是T0級的冷門武器了,極難練。它由錘身、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錘頭大小根據使用者能力而定,一個錘頭叫單流星錘,還有兩個錘頭的叫雙流星錘,估計歷史上能玩的溜也沒有幾個。

  • 7 # 迷失創業者大路

    【“十八般兵器”介紹】

    1.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2.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3.槍,在古代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

    4.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5.劍,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武經)————劍,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

    6.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

    7.盾,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中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8.斧(Axe),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

    9.鉞,一種古代的漢族武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10.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中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

    11.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

    12.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13.鎬,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

    14.殳,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製,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稜而無刃。

    15.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16.耙,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17.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套索

    1

  • 8 # 十八街亂麻花

    中華武藝博大精深而且種類繁多,很多人會將十八般武藝和十八般兵器混為一談,其實這二者雖然,但並不完全一樣。

    十八般兵器指的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柺子、流星,而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很多,不過最常被人們接受的還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鎬、殳、叉、鈀頭、索套綿繩、白打。

    一、弓

    弓,指的是弓箭。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毫無疑問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南宋華嶽撰寫的《翠微北征錄》中就提出:“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很多人會質疑弓箭手的近戰能力,其實不然:由於需要開弓射箭,這些弓箭手個個膂力驚人,真要是近距離肉搏,倒黴的多半是對方。很多古代的大將都是神射手,比如李廣、養由基等等。

    二、弩

    弩,又稱弩箭、弓弩,是由弓箭發展而來。

    相比弓箭,弩有著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穩定性和更強的殺傷力,使用起來也更簡單、省力,大型的弩機發射出來的箭矢甚至可以連人帶馬射成兩半,但由於弩的製作工藝繁瑣、成本又高,並不適合大面積地裝備軍隊,再加上平均射速不高,所以在戰爭中的使用率遠不如弓箭。

    三、槍

    槍是“四大兵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槍是由矛發展而來,雖然同樣是柄長刃短,但槍的刃更短更小,也就是這一點,讓槍在鐵礦資源匱乏的古代更受歡迎,因而被軍隊大規模裝備。此外,習武之人中還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的說法,槍法的練習非常艱苦,可一旦學有所成,威力便非常驚人,比如岳飛、楊再興等人,都是大殺四方的猛將。

    四、刀

    刀也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稱為“百兵之帥”。

    近戰武器中,也就只有作為十八般武器之首的刀,才能和槍一較高下。古往今來,習武之人還是用刀居多,也由此而形成了許多的刀法門路,但卻都萬變不離其宗,繞不開刀中八法(掃、劈、撥、削、掠、奈、斬、突)。刀法重勢,施展開來後大開大闔,變化雖少但威力卻驚人,再配上靈活的步法,所過之處,望風披靡。

    五、劍

    劍同樣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稱為“百兵之君”。

    都說劍乃君子之器,是很多武俠小說中的俠客行走江湖的招牌,《三國演義》中的太史慈也曾說過:“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不同於刀的“單鋒彎型刃”,劍是“雙鋒直型刃”,所以劍的攻擊方式通常是砍、割和刺,使用起來更加的輕靈飄逸,也正是因為劍法的輕靈飄逸,使得它深受歷代文人的青睞,成為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六、矛

    矛,就是槍的前身。

    矛和槍一樣,都是柄長刃短,但相比槍,它的刃一般扁平,形似短劍,所以它的使用方法中又多了揮砍一項。三國時期就有許多用矛的武將,張飛的丈八蛇矛更是嚇得對手望風而逃。可惜矛卻有著自身的短板:穿刺能力不如槍、揮砍能力不如大刀,所以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被淘汰了。

    七、盾

    盾,又稱盾牌、藤牌,是十八般武藝中唯一的防禦性武器。

    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用滕編織而成的盾牌,所以又被稱為“藤牌”。盾在古代又被稱為“幹”,也就是“干戈”一詞的由來。盾牌原本是防禦性的武器,到了明朝的時候,經過改進成為了攻防兼具的武器,還被人們取了很多響亮的名號,如神行破敵猛火刀牌、虎頭火牌等等。

    八、斧

    斧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工具,戰場上常出現的多為長斧、板斧。

    斧法風格粗獷,比之刀法更有甚之,但由於其體型的笨重,相應而來對使用者的負擔也更大,使用者如果不能掌握用斧的技巧,在戰場上反而會被對手所趁。三國時期的徐晃、唐朝的程咬金以及《水滸傳》中的李逵,都是用斧的好手。

    九、鉞

    鉞,形狀像斧,但比斧大,有槍刺。

    很多人分不清斧鉞,但其實二者差別巨大。首先,鉞雖然像斧,但卻比斧大得多,刃部寬闊,還有槍刺;其次,由於槍刺的存在,鉞法一般以勾、刺為主;第三,鉞的地位崇高,它是中國古代權力的象徵,常作為一種禮兵之器。

    十、戟

    戟亦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稱為“百兵之魁”。

    戟中最出名的當屬方天畫戟,虎牢關前呂布一杆方天畫戟在手,揍地十八路諸侯沒脾氣。可惜由於分量過於沉重,使用起來很困難,無法大規模推廣,只適合膂力較強的人使用。正史或野史中,通常使用戟的武將,都是萬人敵,比如呂布、典韋、薛仁貴等。

    十一、鞭

    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鐵製成,軟鞭多由皮革編制。

    硬鞭有單雙軮硬之分,不過還是以單鞭為主,手法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絞為主;軟鞭有七節鞭、九節鞭和十三節鞭之分,民間對軟鞭有“鞭是一條繩,全靠纏得清”的說法。

    十二、鐧

    鐧與硬鞭相似,但必雙鐧合用。

    鐧長而無刃,邊具四稜。雙鐧合用時,鐧的分量非常之重,普通人根本無法使用,只適合膂力驚人的武將使用。不過,由於雙鐧的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戰鬥時還有將鐧丟擲制敵的用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殺手鐧。

    十三、鎬

    古代的鎬與現在的鐵鎬形狀不同,柄端安有鐵質的大拳,拳中握有一筆。鎬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它的重量不亞於斧銊,所以一般都是勢大力猛的武將才會使用,隨著時代的推移,鎬的形狀經過改良,已經成為了一種農具。

    十四、殳

    殳是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稜而無刃,起撞擊或前導作用。

    十五、叉

    叉是中國古代長柄武器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角叉”。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捕魚的“飛叉”,尾端帶有結節,便於繫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後抓著繩索將叉收回。

    十六、鈀頭

    鈀頭,其實就是耙、鈀。

    鈀頭是古代長柄兵器的一種,由農具演變而來。鈀頭的頂端橫有一塊長方形鐵板,上有七至十一個七寸長的銳齒。《西遊記》中豬八戒的九齒釘鈀就是鈀頭的一種。

    十七、索套綿繩

    索套綿繩是古代的一種軟兵器。

    索套綿繩用棉紗或獸筋皮製成,非常柔軟,棉繩的兩端鑲裹鐵球,擲出時一手抓住繩子一端,另一手搖繩順勢滑出,繩索柔軟,著物即盤,一拽即倒。綿繩套索攜帶方便,也是古代對壘時常用的武器。

    十八、白打

    白打即徒手搏擊。

    戚繼光曾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徒手搏擊的現場實用性雖然不強,但在武術練習中卻頗受重視,“空手入白刃”更是對習武之人的巨大褒讚。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遠非上面的十八條所能涵蓋,還包括棍法、棒法、杵法等等。

    其實功夫本身並無好壞之分,習武之人為的是強身健體除暴安良,爭強好勝的勝負之心是萬萬要不得的。

  • 9 # 億偲朢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2011年5月23日,十八般武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十八般武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名單。“十八般武藝”作為軍事術語出現在兵書上,始見於南宋華嶽撰《翠微北征錄》。該書卷七記 “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但沒有給出“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元末明初,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中:“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明代後期萬曆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擊,拳術在武術練習中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明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自此以後,十八般武藝所指的內容雖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此大同小異。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1.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2.與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這種列法,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這也是為今天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排列方法。

    由此可見,所謂“十八般”,並非僅僅侷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而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 10 # 木棉丶花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主要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這種列法,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這也是為今天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排列方法。

    意義

    由此可見,所謂“十八般”,並非僅僅侷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而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 11 # may1258

    《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神風學院放棄比賽,與武魂殿狼狽為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