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民是歷史的創作者

    蘇聯發展重工業,和當時的外部環境有很大關係,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蘇聯作為敵對國家,尤其是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成強大的軍事聯盟,蘇聯不得不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保衛國家,所以大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冷戰時期,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導致輕工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 2 # Hn王中華

    蘇聯時期太過於偏重國防科技重工業,導致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緩慢,與其工業比較嚴峻失衡,崩潰後再發展輕工業價值太大,自己做還不如進口的廉價,大量的進口進一步造成的輕工業的薄弱,造成了這種成果。

  • 3 # 龍行天下走虎步

    第一,蘇聯自成立以來,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中,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和建設成果,因此拼命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也因此錯失了一次次的機會,造成經濟的畸形發展。

    第二,蘇聯地廣人稀,長期的戰爭使蘇聯勞動力損失了幾乎一半。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需要龐大的勞動力,蘇聯發展重工業勞動力都不夠用,哪有多餘的人力發展輕工業和農業,因此只能壓縮輕工業和農業。

    第三、計劃經濟非常適合發展重工業,可以舉全國之力快速高效的生產某種產品,但輕工業和農業貼近市場和民生,與計劃經濟不匹配,具有很強的滯後性和盲目性,輕工業和農業發展不起來也很正常。

    第四,美蘇爭霸,霸權掙的是軍事。蘇聯把有限的資金都投入到重工業和軍事建設上,這種目的性發展造成重工業投入比例過大。

    第五,蘇聯在華沙條約建立後保留了重工業,把大量輕工業和農業都轉移到這些條約國家以及古巴、朝鮮等附庸國去了。

  • 4 # 水木冉

    首先是蘇聯的地理環境,蘇聯地處高寒地區,國內生存環境惡劣,沙漠和缺氧是這裡的人和機器裝置在相同的情況要付出更多的能量,這就意味著只有身體強壯的人才能生存下來,同樣機器裝置也是需要更強大的動力輸出才能達到其它地區的效果。

    這樣就造成蘇聯的機器笨重馬力輸出功率大,蘇聯國家人民大都身體強壯,而高大的身軀要去生產製造輕產品都是有難度的,所以蘇聯人不發展輕工行業是局現在環境因素影響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 5 # 淡定的梵天

    蘇聯是上個世紀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特別是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雙方誰也不服誰,從1947年至1991年之間,幾十年的時間,雙方都處於冷戰之中。

    為了在今後的戰爭中不被侵略,在國際上有比重較大的話語權,美國和蘇聯都開始了軍備競賽,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發、製造,特別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下,投入了全國的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來保障軍事需要。當時的蘇聯,軍事科技水平可以說是世界領先。

    但是軍事的發達必定會影響民間經濟的發展,而美國是市場經濟主導的,資本的流向是朝著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美國要轉型是很快的。但是蘇聯當時是計劃經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他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軍備競賽上,不斷的擴大重工業生產,當蘇聯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積重難返,人民群眾的生活長期得不到保障,自然不會對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擁護,這樣也就導致了最後的蘇聯解體。

    同時,蘇聯國家發展政策對於輕工業是不重視的,國家沒有做好輕工業發展規劃,很多輕工業產品都是依賴進口,這也是造成輕工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頭腦靈活的人就往來於中俄邊境,用我國的輕工業品,比如毛巾、帽子、襪子、衣服等等換取蘇俄時期生產的一些重工業產品,毫不誇張的說,你可能用一車毛巾就換回來一輛坦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蘇聯的輕工業有多落後。

  • 6 # 飛奔而來的橙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重工業,什麼是輕工業。

    重工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

    所以說,這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蘇聯建立後,尤其是在斯大林掌權以後,為什麼就特別重視重工業而輕視輕工業呢?

    作為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處境並不好,四面皆敵,這種情況下,蘇聯就必須快速增強國力,以防備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重工業自然就成為蘇聯發展經濟的重點。

    要說重工業的發展與輕工業的發展其實是可以並行不悖的。重工業提供了機械,輕工業使用這些機械生產生活消費品,反過來又能刺激重工業某些技術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偏偏斯大林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下,一切生產活動均受政府的控制。這嚴重違反經濟規律,造成了嚴重後果。

    輕工業工廠生產生活消費品,民眾購買消費品,工廠回籠資金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促進重工業的發展。這才是一個良性的迴圈。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執行出了岔子。

    首先是重工業不生產或很少生產輕工業裝置,這就導致生活消費品缺乏。同時,重工業部門嚴格受國家控制,工人的工資很低,也沒有錢購買生活消費品,這就導致僅存的一些輕工業工廠開工不足,最後倒閉。然後重工業部門更加輕視輕工業機械的生產。最後形成惡性迴圈。

    另外一個,工人的生活也受到國家或工廠的控制,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提供,工人不太需要外出消費。蘇聯政府也不注重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輕工業工廠的採購較少。這種情況下,輕工業肯定就發展不起來了。若是政府採購多,僅憑國家的訂單,蘇聯的輕工業說不定也能發展。

    歸根結底,還是蘇聯的政策擾亂了經濟規律,市場不夠充分,最後輕工業一塌糊塗。

  • 7 # 尋歡丨

    俄羅斯人北地,越是自然瘦不好的地方,人的性格就比較好勇鬥狠,加上俄羅斯的歷史文化,註定不是一個能沉得下來做事情的民族!

  • 8 # 馬兒說歷史

    記得前蘇聯的一個笑話,農夫伊萬釣了一條魚,高興地對老婆說:“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油。”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柴。”伊萬氣得將魚扔回河中,那魚在水中劃了個半圓,高舉右鰭說:“斯大林萬歲!”

    這則笑話很形象的反映出在斯大林領導的蘇聯,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其落後,輕工業化建設影響了農民生活。換言之,就是他的輕工業非常落後,但是他們重工業卻非常發達,所以說蘇聯的經濟結構發展及其不合理,頭重腳輕。

    首先,斯大林制定了三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全國進入“斯大林模式”,如果把蘇聯比作一個工廠的話,斯大林就是廠長,國家的各個部門就是工廠的車間,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全是由廠長說了算,一切聽指揮。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國際上,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包圍,形勢緊張。

    當時對外只能輸出農產品,蘇聯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裝置等,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

    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蘇聯當時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急需往重工業發展,蘇聯倡導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重工業來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1949年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戰後初期年均生產3萬輛坦克

    是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大國,美蘇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抗。

    這使得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也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片面發展重工業,甚至是以犧牲輕工業和農業作為代價來發展重工業,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

    蘇聯是一個經濟巨人,但是一個殘疾人。

    蘇聯很少發展輕工業,連日常用品都需要進口 而且商店沒有賣洋娃娃之類的東西 ,有的只有拖拉機,卡車等重工業製造品。

    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對手,以這樣敬畏的口吻評價著斯大林,當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是手扶木犁的國家,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 9 # 米洛指揮官

    上世紀20年代後,蘇聯為了應對嚴峻惡化的國外形式,迫切需要提高本國工業和經濟實力,所以就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工業的路線。而重工業是當時的重中之重,這導致輕工業受到嚴重忽視。一方面就是蘇聯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得非常嚴峻。在一戰後,布林什維克黨和共產主義等理念席捲了俄國,後由列寧領導組建了蘇維埃聯盟。蘇聯成立早起,西方國家還是向世界進行產品傾銷和投資,所以蘇聯當時抓住了機會引進了部分西方工業技術。

    但是隨著意識形態逐步對立,曾經的西方列強國家懼怕共產主義對本國工人和資本主義造成不可避免的衝擊,所以在敵對的意識形態下,蘇聯受到了西方孤立和包圍,不能接觸到西方先進的軍民技術。這給蘇聯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蘇聯迫切的利用多個"五年計劃"這種手段來發展自己的重工業,希望在國家實力上趕上西方強國。另一方面,蘇聯當時國內沒有現成的健全的工業體系。主要的重工業產品都無法自給自足。可以說國力非常薄弱,在30年代後,蘇聯和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走向對立,如果不能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蘇聯的政權有被西方國家顛覆的可能,所以蘇聯走上了一條優先獨立發展重工業的道路,一直到蘇聯解體,重工業都是蘇聯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項。可就是這樣,也導致了輕工業得不到更多資源,被迫發展滯後。

    再一方面,蘇聯發展重工業時,往往過分的進行政治干預,而忽視了民眾實際需求。重視重工業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忽視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蘇聯大多數的企業要麼是國企,要麼被行政管理,導致人們普遍處於吃"大鍋飯"的狀態。

    而蘇聯一直沿用計劃經濟模式來發展國家經濟,導致蘇聯長期忽視市場經濟的供需平衡關係。大量的資源被用於和西方對抗競爭上,重工業有著無比優先的資源選擇權。導致產品數量和規模都非常龐大的蘇聯,卻成為日用品短缺的國度。

    蘇聯發展重工業有其必要性,但是重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應該忽視輕工業。

  • 10 # 肆草堂主人

    關於蘇聯輕工業落後的問題,八十年代蘇聯人排長隊購買各種生活物資可謂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體現。實際上蘇聯輕工業的落後不僅於此,在五十年代,蘇聯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蘇聯的輕工產品就不如中國。當時援華的蘇聯專家們最喜歡從中國帶回各種輕工產品,諸如暖水瓶之類的,因為這些中國的產品不僅便宜,關鍵是質量好,也好用。如日中天的蘇聯的輕工產品不如剛剛從廢墟中走出的中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將蘇聯輕工包括農業的落後歸罪於斯大林體制,歸罪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那麼為什麼輕工產品還不如當時一切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中國?

    我其實想反問一個問題,俄羅斯這個國家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有過輕工業發達的時候嗎?歷史上的沙俄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曾經出口過糧食,現在的俄羅斯農業發達,也能出口糧食。但是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俄國的輕工業一直都是欠發達,現在的俄羅斯人之所以不用排隊購買各種生活物資,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全世界都可以為俄國提供輕工業產品,比如中國。而俄羅斯歷史上與西歐有著非常多的交流,他們並不是對工業革命一無所知的,工業革命開始他們就知道了。但是直到1861年農奴改革,俄國的自己的大規模工業化才算真正起步。即便如此,到六十多年後,蘇聯建立政權並穩固了政權之後的俄國,在丘吉爾的眼裡依舊是一個“手扶木犁的國家”。

    因此不能將蘇聯輕工業落後的問題歸結於斯大林體制。

    蘇聯創造並選擇斯大林體制固然有惡劣的國際環境的原因,逼著蘇聯必須加強軍備,發展重工業。但是,也是俄羅斯人不得不如此的無奈選擇。因為俄羅斯並不適合發展輕工業。

    因為俄羅斯的絕大部分領土都是寒冷的,不談一片荒原凍土的西伯利亞,即便是他們的歐洲部分也非常寒冷,寒冷到他們的絕大多數地方,實際上並不適合人類居住。而且俄羅斯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輕工業一般都是人力密集型產業,而且在初期肯定勞動密集。並且也是低利潤產業。而輕工的初期投資雖然比不了重工但是相對重工的高額回報利潤,輕工的投資就顯得划不來了。更關鍵的是在俄羅斯搞輕工,比如一個大型成衣製造工廠,供暖問題怎麼解決?供暖的問題不解決,工人會被凍死的,還怎麼幹活?而解決供暖,利潤能夠覆蓋成本嗎?覆蓋之後還有利潤嗎?如果不能產生利潤,那麼這個產業怎麼維持?即便是國家也不能一直做虧本的生意。

    因為輕工的長期欠發達,導致農業也不好,因為沒有足夠的優質的輕工產品去和農民手中的農業進行交換。也就造成了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挫傷。所謂挫傷生產積極性,實際上就是種地是虧本的,虧本還要種。這當然會導致農業生產出問題。

    那麼請問蘇聯可以把生產重工的投資用在輕工嗎?答案是不可以,將美蘇爭霸的事情放在一邊,如果蘇聯將發展重工的投資用在輕工上,哪怕是分出一部分,也會是浪費了這部分投資,因為在俄羅斯投資輕工基本和錢送給老百姓一樣,產生不了持續生產的利潤,只能是持續投資,持續虧本經營。

    而蘇聯的重工產品包括現在的俄羅斯是蘇聯唯一能夠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換的產品,除能源以外。現在俄羅斯除了能源之外不就是出口軍事裝備嘛!

    如果不出口重工產品,出口糧食,誰都知道,種地是發不了大財的,成為不了發達國家的。也就是說不搞重工,俄羅斯就是自絕世界之外,成為比非洲還要落後的落後地區。非洲至少因為氣候暖和,生存不是大問題。而俄羅斯因為氣候的原因,俄羅斯人的生存也會是個大問題。

    如果說美國是上帝眷顧的孩子,那麼我們可以說俄羅斯就是被上帝一腳踢出家門的私生子……

  • 11 # 文史閱微

    蘇聯為什麼重工業強,輕工業不行?這是由當時蘇聯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決定的,以及與當時領導人所制定的政策有關。列寧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後成立了蘇維埃俄國,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時蘇俄面臨的形勢是內憂外患。

    國際上,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協約國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妄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裡。日本則企圖獨佔蘇俄遠東地區與西伯利亞。國內,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勾結外國勢力發動武裝叛亂,蘇俄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國內戰爭時期。

    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要抵禦一切內外敵人的進攻和顛覆,就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而強大的國防力量需要重工業的支撐。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經濟,首先要在蘇俄實現電氣化。

    重工業是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包括了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機器製造等。對此,列寧認為,現代重工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它為經濟建設提供現代化裝備,“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能成為獨立國家。”因此,列寧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政策。

    建設重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積累,而蘇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靠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來積累早期工業發展的資金,只能靠本國農業、商業和輕工業的積累資金,這樣勢必會影響到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

    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評價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

    1924年1月,列寧並是斯大林成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但此時的蘇聯仍是一個只能依靠從國外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的農業國。為了加強國防力量,維護民族獨立,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就必須儘快實現國家工業化。

    1925年召開的聯公佈第14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6年起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工業化的方針與政策,其要點包括,優先發展重工業,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國力量積累資金。

    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對此斯大林說了這樣一段話:“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

    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施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投資中有3/4被用於燃料金屬軍事等重工業,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被停止了。

    1937年蘇聯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建成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工廠,擁有了航空工業和各種化學工業,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達到77.4%,工業總產值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強國。但是蘇聯的工業化也存在嚴重問題: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後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農民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際上蘇聯的工業化是在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戰後,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家。以美蘇為首,世界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兩大陣營相互對峙,使世界處於全面冷戰和區域性熱戰相交織。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為應對美國的威脅,聯合東歐七國在華沙締結了《友好互助條約》,也即華約組織,美蘇爭鋒正式形成,為在霸權爭奪中取勝,雙方大搞軍備競賽。

    《蘇聯國民經濟》中寫道:“農業輕工業的緩慢發展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核大國,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全國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輕工業和農業嚴重落後,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

    “蘇聯為了在軍事上趕上美國,扭轉在軍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軍費開支。70年代軍費開支都保持在每年超過美國20% 。” (《世界現代史》)

    所以,在列寧和斯大林時代,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是基於國情的正確選擇,只是在斯大林以後,蘇聯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人,沒有在改革中突破斯大林模式,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搞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經濟,導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由此,我們也可從中得了經驗教訓:要根據國情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國民經濟要按比例協調發展,注意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心。

  • 12 # 小瘋瘋34

    蘇聯啊………悲催啊。

    蘇維埃,成立的時候蘇聯是革命成功,百廢待興啊。這個時候輕工業……輕個屁啊,重工業都不完全。

    好不容易重工業齊整了,國家基本恢復了,應該發展民生了吧……啥?德國閃擊波蘭?趕緊籤個協議把德國穩定下來!然後呢,誰都知道德國不會安穩很長時間。這個時候輕工業?備戰吧!

    德國投降了,沒啥說的幹日本。

    日本投降了,終於二戰結束啦。

    二戰結束啦,沒有“敵人”的問題,是不是就該輕工業啦?美國你再鬧什麼,東歐怎麼那麼亂,唉……比備戰還累。

    總算一切塵埃落定,核武器解決了——雖然蘇聯吃了點虧。東歐不穩定也總算穩定了——雖然向著我的少了。蘇聯累了,困了,睡一會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13 # 失憶散人

    存亡之秋

    你可以拿著漢陽造去對抗三八大蓋

    但不能拿著木棍啊

    優先發展重工業會吃不飽,穿不暖,

    但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會死

  • 14 # 米粒的小窩

    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必須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來分析,其實兩個角度又是相互融合的。斯大林為什麼有那麼重的重工業情結?

    第一、重工業的地位。經過兩次工業革命革命,歐美主要大國在一戰前夕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其中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以鋼鐵、電力、汽車、飛機等重工業權重和水平。西方代表著當時的世界經濟潮流和方向。

    第二、重工業的作用。重工業是涉及國家軍事、基建、民生、科技等各領域,可以說所有重要產業都基本離不開重工業支撐。

    第四、世界經濟的時機。按說蘇聯是沒有太多技術發展重工業的。但當時有兩個有利時機,一是德國作為戰敗大國,在戰後被歐洲集體排斥,此時蘇德被迫加強了聯絡,其中德國的技術大量進口到蘇聯。二是美國很快爆發了大蕭條危機,為此也不得不加強與蘇聯合作,於是美國技術也源源不斷輸送到蘇聯。

    第五、重工業的狀況。蘇聯在沙俄時代就一直遠遠落後於西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不如人,這種尷尬局面堅定了斯大林的重工業心理。

    第六、斯大林的影響。從照片面相、個人事蹟和國家政策來分析,斯大林就是一個鋼鐵型硬核性格,感覺就是一副鐵骨錚錚的樣子。

  • 15 # 薩沙

    嚴格來說,蘇聯不是重工業強,而是軍事工業強。

    而即便是軍事工業,也是有偏頗的。

    大家注意,蘇聯的三個五年計劃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個時間段分別實施的。

    其中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是發展農業集體化。

    這是因為蘇聯當時百廢待興,人民吃飯問題尚且不能解決,沒有太多精力發展工業: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57000個,至翌年則增加至8多萬個,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場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而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也在1929至32年期間擴大了二十倍之多。

    但隨後的五年計劃,基本都是發展重工業。

    第二個五年計劃主要目標則由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工業產量的提升帶動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三倍有餘、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樣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而烏拉爾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城市化的發展。

    第三個五年計劃1938年開始,蘇聯的飛機生產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餘,達7500架,翌年開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1940年,蘇聯的武器生產額僅次於德國,達五十億美元,已等同於英美兩國武器生產額的總和,1941年更為列強之首。第三個五年計劃在1941年因德軍入侵而中斷。

    以蘇聯的國力來說,要對國家發展進行取捨。因為如果是資本主義社會,比如社會工廠總產量很高,不代表你的軍事產量就厲害。

    打個比方,在納粹德國1944年底就要崩潰的時候,德國還有些工廠生產奢侈品。

    為啥?人家是公司,第一目的是賺錢,至於國家打仗與否,大部分公司不關心。

    就比如辛格勒這種人,都是發戰爭財的,希望德軍打敗仗,這樣就會需要不斷補充軍需品,自己賺大錢。

    而蘇聯因為國力還比較弱,想要保衛自己就必須優先發展重武器工業。

    二戰期間,蘇聯可以生產優秀的坦克、飛機、大炮、軍艦。

    搞笑的是,蘇聯卻連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都解決不了。

    其一,蘇聯士兵沒有捲菸的紙張,因為造紙業在蘇聯不被重視。美國甚至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987噸的捲菸紙,請注意重量單位,“噸”。就問你服不服。

    其二,蘇軍士兵連鞋子都不足。美國在戰爭期間向蘇聯援助了軍靴1億5417萬雙,皮革498.6萬噸,這相當於為蘇聯人民每個人發放了一雙靴子。

    其實何談輕工業、手工業,蘇聯連基本的糧食也是有問題的。

    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的生活很艱苦,戰時的肉類很少,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450萬噸製成食品,其中大部分是肉類和油脂等高熱量、高蛋白質食品,光是肉罐頭就有80萬噸,各種香腸、黃油和豬油75萬噸,極大緩解了蘇聯戰時肉蛋奶的缺乏。蘇聯領導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美國的午餐肉,我們真不知道拿什麼喂紅軍了。”

    所以,蘇聯解體垮臺的一大原因是,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老百姓生活很爛。

    在蘇聯最強大的冷戰時期,蘇聯老百姓生活也和北約老百姓天差地遠。

    舉個例子,著名的戈爾巴喬夫是莫斯科大學畢業生。他畢業以後成為檢察官,同妻子結婚,開始尋找住房。

    你猜猜看,他們這種高階知識分子,住房是什麼樣子的:

    我從8月5日起在邊疆區檢察院開始見習。每天晚上滿城裡四處找住房。其中的一處(在喀山大街)就成了我們未來幾年的住處。  

    這裡住著一對討人喜歡、頗有教養的退休教師,還有他們的女兒女婿--柳芭和沃洛佳。後來又添了個孫子,叫阿納託利。房東給了我們一間12平米的小屋,其中爐子就佔了三分之一的面積。從三個不大的窗戶望出去,是個非常美麗的古色古香的花園。不錯,窗戶關起來很費勁,它們全都歪斜了。傢俱就是一張又長又窄的鐵床,那網狀床墊中間幾乎已經耷拉到了地上。而且整個房間已多年無人收拾,可是就憑我那點錢,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與房東講好了每月房租250盧布(按1961年以前的幣值)。至於木柴、煤炭、煤油,都得自己操心。我把那個雖說是“慢件”、卻也平安到達的大木箱放在房間中央,既當桌子,又作書架。自己做了掛衣架。在賴莎·馬克西莫夫娜臨來之前買了兩把椅子。置辦傢俱到此為止。

    12平方米,你沒看錯。

  • 16 # 軍武資料庫

    這只是一段時間我們“抹黑”蘇聯老大哥的一種說法而已。

    以至於現代很多人總結出來了一個叫做“蘇聯模式”的說法,其實這是建立在一個謠言智商的理論罷了。

    詳細說說,咱們口中的輕工業產品在蘇聯當時的說法中叫做“消費品”。這些東西由於計劃經濟的原因並不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麼豐富,但足夠蘇聯人的日常所需。因為在蘇聯正式成立起來以後,蘇聯就意識到了經濟結構的所帶來的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只發展重工業而不發展消費品,那麼這個國家的工人就透過“重工業”的勞動拿到了工資,但工資無法去用於消費,這就必然導致國家層面的通貨膨脹。

    所以在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消費品的生產。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蘇聯產品其實都是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創立出來的品牌。

    蘇聯是有家用電器生產的。

    蘇聯是出自己的相機的。

    蘇聯是出自己的手錶的

    蘇聯也有各種自己的紡織品

    蘇聯時期也有自己的陶瓷生產

    甚至蘇聯還有自己的珠寶和奢侈品品牌!!!並且為了滿足蘇聯人民需要還用氧化鋯開發了“蘇聯鑽”,在1980年年產量就達到了5千萬克拉(10噸),主要就是用於珠寶首飾的生產。

    是不是對蘇聯的輕工業有所改觀呢?

    當然了,由於計劃經濟的問題,導致蘇聯本身這些額外的消費品其實都是按計劃量進行生產,這就導致了蘇聯人購買的選擇比較少,選擇少但不能說是輕工業不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建國後很多的輕工業生產設施哪裡來的?

    自研還是蘇聯供給?

    看資料:

    其實從1919年十月革命之後蘇聯(USSR)的經濟就一致在增長,直到1989年開始衰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誘因)。直至現在俄羅斯其實還沒有達到蘇聯全盛時期的狀態呢。

    出現蘇聯輕工業不行的這個論斷實際上很多人是因為1991年蘇聯解體導致蘇聯經濟崩潰而做出的結論,很多飛機大炮不會因為蘇聯的解體而被消耗掉,但是同期緊急剎車的消費品都迅速的“消費”掉了。所以才看到蘇聯的“消費品”匱乏,懂了嗎?

  • 17 # 千百年前

    1922年12月30日,前蘇聯成立。在建國初期,前蘇聯面對的是極其不穩定的政權,因此當時他們到1928年的目標都是鞏固政權以及恢復經濟。

    到了1927年,前蘇聯經濟才基本恢復到沙俄1913年的水平。

    我們再來看看1913年世界工業生產產量佔比,美國工業產品產量佔世界的38.2%,而德國佔15.3%,英國佔12.2%,法國佔6.8%,沙俄僅僅佔到了2.46%。按人均來算,沙俄和當時較為落後的西班牙差不多。

    前蘇聯內戰結束後,前蘇聯經濟發展中心也並不是工業,而是農業,因為彼時的前蘇聯並沒有條件實現國家工業化。

    只有把農業發展起來,農村才可以騰出手來發展工業,以及供給工人。

    而之後的1925年,斯大林做了一篇關於“把從農業國變成自力生產必需裝備的工業國”的報告。

    因為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擺脫對外國進口的依賴,農業機器就無法得到供給。

    那麼發展工業從哪開始呢?注意到,1928年前蘇聯輕重工業之間的比例,輕工業是重工業的兩倍。

    對此,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為什麼他這麼說?因為輕工業的發展本身就需要重工業的進行,陳舊的機器無法滿足輕工業的長遠發展。而想要結束前蘇聯多年來落後的經濟狀態,就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

    事實上,前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有外部因素。帝國主義國家和壟斷巨頭們,無時無刻不在打前蘇聯的主意,企圖恢復沙俄時落後的制度。

    前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明確規定,重工業要增長211%,而輕工業則要增長130%。到了1932年末,前蘇聯的工業佔比達到70%,其中重工業從1928年的43%上升到53.3%。就工業總量來說,前蘇聯已經排到了世界第二。

    第二個五年計劃後,這一比重上升到57.8%。到了1937年,工業總量比1913年增長了5倍。

    毫無疑問,前蘇聯的這些舉動使得其迅速成為工業化強國。

    然而,輕工業的發展卻有點跟不上腳步,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因此,早在1930年,斯大林就曾指出要“兩頭髮展”,即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發展輕工業。

    所以,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前蘇聯特意提高了計劃中輕工業的增速,但實際結果卻是,重工業超額完成任務(121%),而輕工業卻未能完成任務(85.4%)。

    這一情況使得重工業發展勢頭越來越旺,而輕工業卻有點跟不上速度。

    也許前蘇聯領導人看到這個結果以後,也曾計劃著改變,但是接下來一個意外卻將他們打得措手不及——衛國戰爭。

    德國發動二戰,將魔爪伸向前蘇聯,而前蘇聯要想取得戰爭勝利,就不得不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因此,前蘇聯才能每年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45萬挺機槍。

    在前蘇聯的國情下,沒有重工業的支撐,就不能維護國家的獨立。同樣的,在二戰結束後,前蘇聯也由於國際形勢,必須維持既有國策。

    所以它不可能走平常先發展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的道路,這也是前蘇聯為什麼重工業強而輕工業不強的原因。

  • 18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蘇聯之所以重工業強大是因為歷史原因造成的,我覺得比較複雜,蘇聯只是一個相應的代表而已。蘇聯的體質和理念繼承了沙皇時期的理念,說白了就是愛打仗、愛征服,是一個軍事非常強大的國家,說白了就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導致周邊的所有國家對蘇聯的印象是十分的差勁的,甚至連我們都差點和蘇聯開戰,可見蘇聯的口碑是多麼的差勁,所以,蘇聯玩命的發展重工業軍事,征服別人,控制國家。導致病態的發展,也就是我們說的發展不均衡,導致天平嚴重傾斜,大量的資源和金錢用於維持重工業,也是導致蘇聯後期解體的一部分原因。蘇聯的發展經濟水平也是,導致國民生產總值雖然比肩美國,但是國民水平極差,百姓生活困苦怨恨。俄羅斯是世界第一領土大國,而蘇聯更是毋庸置疑的,資源十分的豐富,尤其是礦產和石油,發展重工業比發展輕工業居然容易,而且蘇聯大部分地區都在西伯利亞,在過去都是苦寒之地,發展輕工業水平是相形見絀,鋼鐵石油是多得是,但是不能當飯吃,這也是為什麼蘇聯窺探歐洲和東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包括當時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靠賣資源活著。最後一點就是至關重要的,蘇聯錯誤的經濟政策,在原本落後於西方的輕工業水平上更是雪上加霜,導致矛盾日益加深。各自產品各自不能互補。甚至出現用坦克飛機換襪子暖壺的尷尬處境。

  • 19 # obayang159

    這不是個問題

    蘇聯重工強沒什麼說的,軍工相關產業鏈可以面對整個世界,西方81演習把全世界嚇的夜不能寐,也促使了西方對我國的大力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其輕工業相對就比較弱勢,關鍵問題,還是在於,蘇聯的計劃經濟,在蘇聯的計劃中,整個華約國家進行了產業分工,其國內的輕工產業就更往後靠了。

    91年蘇聯解體,整個華約崩潰,原蘇聯的繼承人面對兩個選擇,一是投入西方懷抱,一是個西方對抗,俄羅斯試過投入西方懷抱,但是這讓他們看清楚了西方的真面目,所以保衛自己就成了首要選擇。

    而在整個社會崩潰的情況下,優先重工,自然就將輕工放在了後面。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期,東北重工業基地的情況可以互相對比。

    個人覺得,這才是蘇聯輕工弱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產權房遇到拆遷有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