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清朝一直以騎射得天下,對盔甲的重要性是很瞭解的,那麼清軍為何會放棄金屬鎧甲,而使用棉甲呢?

    實際上,棉甲本身就是對金屬鎧甲的進步一些,而且製造棉甲並非從清朝開始,是在明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的事情。

    明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點小高峰,所以在鋼鐵盔甲的製造上也很先進,但是隨著外來火器的引進,舊式愷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布面甲應運而生,屬於當時最先進的盔甲形態,這種盔甲以布為表裡,內裝棉花,再釘綴金屬甲片而成。

    相對於金屬盔甲來說,這種棉甲輕便、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並且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正因為如此,實際上晚明時期不論是明軍還是清軍,都已經開始裝備這種新式的棉甲。

    而且清軍的棉甲最初還是從明軍手中繳獲,後來進行改進而成。

    棉甲看似沒有金屬盔甲高階大氣上檔次,是因為製造工藝簡單,成本較低,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棉花和鐵片,在棉花采摘後,先沁水,然後反覆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這些面片弄很厚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再用鐵片和銅釘固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棉甲能夠推廣有兩方面的基礎性指標,一方面是棉花在傳入中國後逐漸推廣,尤其是明朝時期大力推廣棉花種植,使得棉花能夠適應大規模穿戴。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在製造棉甲的過程中,也展現出很多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

    棉甲在戰爭中的作用,一方面是棉甲較厚,能夠減少當時火器的傷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棉甲它首先是棉花做的,很保暖,明清時期的戰爭大部分都是在北方,在冬天的時候能夠禦寒,非常適合當時的戰場環境。

  • 2 # 沒敷衍過你

    要論鎧甲的防禦力,肯定是金屬鎧甲最佳,像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都是身披重鎧,穿在身上刀槍不入 尋常武器基本很難對它造成傷害。

    但是這東西缺點也很明顯,比如負重大、造價高、生產週期長等等。這也是為何後期清軍放棄了金屬鎧甲的原因。

    鎧甲這東西並不能說越堅固越好,還要視情況而定。

    當年努爾哈赤起兵抗明的時候,就只有十三副鎧甲,後來隨著八旗子弟兵的不斷壯大,傳統的金屬鎧甲已經不再適合他們,他們便又借鑑了明軍的棉甲。

    首先這東西造價低廉,相比鎧甲的大金屬貼片製作棉甲實在是太過輕鬆,只需要把棉花打溼之後反覆打壓成薄片,然後把棉片縫在棉布上即可。

    相比於金屬鎧甲的千錘百煉,棉甲在生產工序和造價上都比金屬鎧甲更加適合大規模武裝。 雖然金屬鎧甲防禦性能不錯,可是也並不是沒有缺點,鐵片之間的間隙就是最好的攻破點。只要將武器刺入其中便可破防,這種機率還是偏小的,當然了清朝後期都是使用火藥的,這類槍械都為散彈類槍械,雖然射程不遠穿透力不強但是勝在殺傷範圍大。

    而傳統金屬鎧甲鱗片間的間隙無疑是最好的破防點。而棉甲就能很好的避免這點,別看它是棉甲但也不是完全由棉花打造的,分為內外兩層,在棉甲的最內層還嵌有一層鐵片使的棉甲足以抵擋低端火器的傷害。

    還有一個原因是早期同明朝軍隊進行交鋒中,發現鳥槍的彈丸在遠距離射擊是無法穿透層疊起來的棉花纖維的。

    另外,滿族興起於東北。他們的早期活動範圍都在東北地區,到了冬天之後這裡的氣候特別寒冷。這個時候穿戴金屬鎧甲不僅不禦寒還會增加寒意,而如果再配上厚厚的棉大衣,士兵的靈活性就會大大下降,而且金屬鎧甲都是由是金屬貼片拼接而成異常厚重。

    而這個時候如果佩戴棉甲,不但可以禦寒保暖,還能在作戰的時候少穿一兩件內襯,更加靈活,早期清軍的棉甲都重達二十斤左右,所以絲毫不用擔心它們的防禦能力。

    但是棉甲也不是每個清軍都可以穿的。

    早期清軍都以八旗兵為主,他們都有鎧甲可穿而且戰鬥勇猛。

    可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減少,八旗子弟開始不斷腐敗,貪汙嚴重。官吏爭相貪汙,剋扣軍費嚴重。軍費不斷縮減,那鎧甲製造自然成了難題。軍隊能穿的鎧甲也是越來越少。

    再加上軍隊為了區分軍隊,顯示八旗子弟的與眾不同。棉甲就算有也是優先配給八旗兵,像綠營這樣的是無權穿戴的。

    當然了,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迭,武器技術的不斷髮展,鎧甲的防護力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到了後來清軍乾脆用布褂代替這些鎧甲。可能這也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改變吧!

  • 3 # 老海講歷史

    原因有很多,大體如下:

    第一,火器成為戰場主角。

    在明末時期,很多明軍部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隊火器裝備量,甚至高達二分之一!

    而金屬鎧甲,對於明軍火器的防禦效果很爛。

    北方作戰的明軍,火器以發射霰彈為主,

    金屬甲主要防禦人體的重要部位。

    但對於這種霰彈或者鳥銃的彈丸。

    而古代沒有抗生素,金屬霰彈射入人體很容易造成感染。

    這種情況下,棉甲就出現了。

    滿清逐步發現棉花纖維具有很強的防彈能力。

    這些小顆粒的霰彈,在較遠距離是難以射穿棉花纖維的。

    由此,棉甲就越來越盛行了。

    第二,天氣原因。

    誰都知道,滿清入關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戰。

    而棉甲本質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當好的保暖能力,適合北方的天氣。

    第三,製造較為容易。

    棉甲製作工藝如下:將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棉甲上加裝金屬甲片,以增強防禦,但會增加重量。

    顯然,這樣的製作並不複雜,比全金屬鎧甲要簡單得多。

    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錢的,很多人一輩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滿清初期其實並沒有裝備多少棉甲。

    可惜,棉甲面對洋人的燧發槍再次不堪一擊,迅速淘汰了。

  • 4 # 歷史圖篇

    滿清八旗子弟在諸多人印象中多與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們父輩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驍勇。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

    在鐵甲內外綴加棉甲,加以銅釘固定才製成棉甲。綴在外層的棉甲是用多層棉片構成,極為堅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敵方弓箭以及槍彈的力道,保衛士兵安全。

    棉花在清朝時極易獲取,為製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據史料記載,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間在中國傳播種植的,但是範圍較小。朱元璋執政後,採取強硬手段推廣棉花種植,並且頒佈聖旨,凡是種植棉花,就可免收賦稅。如此一來,江南的棉花產量劇增。

    棉甲的禦寒能力比金屬鎧甲更加強悍。眾所周知,金屬的導熱效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屬鎧甲計程車兵會更熱,而在冬日,士兵則會更冷。棉花則不然,雖然在夏日穿會熱,但是在冬日卻能保溫。清朝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邊疆仍不安穩,叛亂時有發生。

    棉甲的優勢遠不止上述這些,還有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影響戰爭局勢的益處。棉甲製作價格低廉,能夠節省軍隊開支。與此同時,棉甲輕便,尤其是對步兵而言,能夠減少負重

    隨著歷史的發展,軍隊的裝備也在進化。

  • 5 # 威史

    棉甲應該也稱“綿甲”,是一種以柔克剛的盔甲,絕對不是簡陋的,

    鎧甲在古代戰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漢朝時期的名將周亞夫晚年的時候,他兒子給他買了幾百副盔甲打算給他陪葬,

    在歷朝歷代中對盔甲的管制都特別嚴,

    盔甲的數量是國家軍事實力最重要的體現,相對於兵器來說,盔甲的作用更大。

    清朝一直以騎射得天下,對盔甲的重要性是很瞭解的。

    實際上,棉甲本身就是對金屬鎧甲的進步一些。

    明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點小高峰,所以在鋼鐵盔甲的製造上也很先進,但是隨著外來火器的引進,舊式愷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相對於金屬盔甲來說,這種棉甲輕便、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

    而且清軍的棉甲最初還是從明軍手中繳獲。

    棉甲看似沒有金屬盔甲高階大氣上檔次,是因為製造工藝簡單,成本較低。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棉甲能夠推廣有兩方面的基礎性指標,一方面是棉花在傳入中國後逐漸推廣,尤其是明朝時期大力推廣棉花種植。也展現出很多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

    棉甲在戰爭中的作用,一方面是棉甲較厚,能夠減少當時火器的傷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棉甲它首先是棉花做的,很保暖。

  • 6 # 寵寶貝貝

    一.製作成本小

    金屬戰甲的工序非常繁瑣,而且想要製造金屬鎧甲需要龐大的開支。

    相比之下,製造棉甲就要方便很多。只需要將棉花浸水之後再進行反覆的捶打

    雖然清朝軍隊並不缺少軍費,但是如果能在這方面節省,就能製造出更多殺傷力強大的武器。當然,所謂的造價低廉也只是相對來看,棉花在那個時代也是非常昂貴的。

    二.效果不差

    棉甲的防禦還是挺強大的,雖然棉甲造價低廉,但是這絕對不是清朝軍隊選擇棉甲的主要原因。提到棉甲,相信很多人腦海當中浮現的是棉衣。

    而且在關鍵的部分,鐵片是加厚的,所以相比於金屬戰甲,棉甲的防護能力不但不會落後,相比從前的時候反倒是提升了不少。

    三.武器變革帶動

    在現代戰爭當中,冷兵器已經悄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火器。

    金屬戰甲並不是全身甲,而是由很多鐵片拼接而成的。如果敵人的火器打到了戰甲的連線處,會對士兵造成致命的傷害。

    而火器打到棉甲上,對士兵雖然會有傷害,但是會把傷害無限降低。

    四.預寒的硬性要求

    清軍在入關之前,主要是是在東北戰鬥。東北的天氣是非常寒冷的。如果士兵們的保暖措施沒有做好,輕則戰鬥力下降,重則直接被凍傷,而棉甲的出現可以說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戰鬥的時候,士兵們把棉甲當成是一件戰甲。

    因為棉甲取代了金屬戰甲,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棉甲要比金屬戰甲好。

    不過隨著時代的更迭,棉甲也淪為了歷史。這是因為在滿清入關的時候,大家掌握的火器殺傷力普遍不是很大,可是隨著時代的更迭還有技術的進步。

  • 7 # 不可忽視

    其實明軍也沒有大規模裝備金屬鎧甲,在整個古代冷兵器歷史上,都沒有成建制裝備金屬鎧甲的,像鐵浮屠、步人甲這種,更是屈指可數,不可複製的。

    清軍的棉甲,將棉花用水浸透,然後用力拍打,拍打成一片片的棉片,將棉片一片片疊加,最終制成棉甲。

    有些朋友說棉甲是因為可以更好的防備明軍的火器,因為棉花有大量的纖維,這就是胡說了。

    要論纖維,甘蔗也有很多纖維,那用甘蔗皮來做盔甲好不好?

    明代的火器,威力主要是造成敵軍受傷,真的被火器打死的還是比較少,這和後世的火槍的威力天壤之別。

    再厚的棉甲,防火器的效果也不會比金屬好,這沒什麼好爭辯的。

    清朝軍隊使用棉甲,主要還是因為缺乏金屬,這對於起步落後的滿清八旗來說,是很正常的情況。

    努爾哈赤靠著幾副鎧甲起兵,古代,私藏鎧甲就是謀逆大罪,可見,鎧甲是有多珍貴了。

    另外,越是防範嚴密的裝備,士兵的死戰鬥志就越低,就越不敢死戰。

    最早的滿清八旗兵是戰鬥力非常高的一支軍隊,就是為了讓士卒不畏死,敢衝先。

    最後,因為東北實在太冷,金屬不保暖啊,棉花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暖,避免士兵被凍死。

    說句題外話,即使到了近代,戰爭中,士兵很多也是穿著棉衣,比如我八路軍戰士,難道說棉甲能擋子彈?當然不是,這不過就是一件軍服而已。

    甲冑其實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爭工具,在冷兵器時代,甲冑的數目其實完全可以代表著這一方面勢力的強與弱。而因為其在當時的地位特殊性,歷朝歷代對甲冑的管控力度可以說是特別之高。不僅僅如此,甲冑還具有一定的特殊含義,若是有個別勢力擁有大量甲冑,那麼可以說他便具備了造反了物質條件了。

    唐朝律書裡更是明確寫著:私藏鎧甲三具直接絞刑,相比之下私藏機弩五具,或者私藏槍槊陌刀十杆才能達到同樣的量刑標準。

    同樣甲冑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同樣種類也頗為繁多。早在秦朝年間就有石甲的存在,考古工作者在秦朝墓穴中多次發現石甲的殘骸,而因為其重量過大等不便因素,石甲很快便消失在了歷史之中,而由於金屬甲造價過於高昂,所以僅僅適用於精銳部隊佩戴,所以紙甲,布甲,皮甲等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紙甲乃唐朝所發明的。相傳在唐朝懿宗(859-873)前後,徐商製作的紙甲,有箭矢不透之功效。當時紙作為衣料來使用的。

    元代開始,出現了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裝有鐵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而我們一般說中國的棉甲其實指的是布面甲,防禦力基本上是靠內部的鐵甲的,真正的棉甲防禦力可以參照西方棉甲,足夠防禦弓箭。

  • 8 # 有意思的影片人

    我國的明朝,那是冷熱兵器轉換交替的關鍵時期,請看一下當時明軍所擁有的火器裝備:

    三眼銃和四眼銃、連子銃、十連珠銃、集束火箭。

    軍中編制:步兵營2700人,裝備鳥銃1080支。

    請問這些明軍的熱兵器,穿什麼甲能擋得了?

    既然擋不住子彈,滿清他們做法很光棍,直接捨棄重甲。

    清軍用棉甲作為防禦裝備,是有以下幾點原因的:

    一:清軍的棉甲學自明軍

    眾所周知,努爾哈赤師從李成梁。

    所以努爾哈赤的領軍經驗都是在李成梁手下學的。

    再說滿清也沒那鎧甲製造技術。

    二:棉甲造價便宜、製作相對簡單

    棉甲相對鐵甲來說,造價成本低得多。

    而且棉甲比鐵甲製造更快速。

    鐵甲製造要澆注、鍛打、切割、定形、縫合、拋光等工藝。

    因為古代沒有流水線和機床,都是純手工製造的。

    而棉甲簡單多了。

    其製作工藝如下:將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

    把多張這樣的棉片疊起來,再縫在很厚很實的棉布裡。

    三:天氣原因,東北地區棉甲更合適

    因為滿清起家前所在地是東北地區(明朝叫遼東),東北地區冬天有多冷。

    鐵在低溫下是很容易變脆的。

    在滿文老檔裡有記載: (滿清發兵攻葉赫時 )英明汗之軍士,先以重甲外披綿甲,。

    單純靠棉甲是不能防住鉛彈的,只能減輕一些傷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見林興珠,當談及“火器之利,因問所以御之者”時,興珠回答說:“惟滾被為第一。”康熙問“滾被”為何物,興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 ——《廣陽雜記》

    入關後,他們覺得天下無敵手了,對漢人也實行了愚民奴化政策。

    後來西方列強來了,滿清裝備還停留在胡馬騎射時代。

    到了近代,熱兵器完全替代冷兵器,日落西山的滿清在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下。

  • 9 # 隨心行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

    一、為了適應天氣,更保暖

    滿清起源於現在的東北地區,到了冬天那就是滴水成冰的地方,我們都有過冬天的早晨起床後摸室外金屬鍛鍊器材時那種冰凍到骨子裡的感覺。

    二、棉甲製造成本低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

    三、金屬鎧甲負重大 印象戰鬥力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效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

    四、火槍已經廣泛使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為了適應天氣,保證士兵的戰鬥力

    滿清起源於現在的東北地區,到了冬天那就是滴水成冰的地方。

    透過與明朝軍隊交戰後,發現棉甲既能起到保暖的作用,還有相應的防護力,自然會逐漸淘汰金屬鎧甲而選擇防護力相對弱些的棉甲。

    戰爭武器逐步向熱兵器轉化,金屬鎧甲的防護作用降低,漸成雞肋

    那時候的滿清勇士八旗的巴牙喇白甲兵動不動就穿雙層甲去充陣,在明朝軍隊有抵抗意志的情況下,基本是死傷慘重而效果甚微。

    戰爭,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滿清只有犧牲防護力而獲得靈活性。

  • 10 # 老李頭有話說

     清朝之所以使用棉甲,主要是因為當時火器已經大量裝備,逐漸成為戰場的主角。

      而傳統金屬鎧甲對火器的防護效能很差,鐵片連線處的防禦性為幾乎零。

      在同明朝軍隊的交鋒中,滿族人逐漸發現看似柔軟的棉花對以鳥槍為主的火器有很好的防禦性。因為當時火器射程還不是很遠,彈丸在遠距離無法穿透層疊起來的棉花纖維。

      當然棉甲並不代表全部是用棉花製成的,在棉甲的最內部還嵌有一層鐵片,這使棉甲不僅能抵擋火器,還能抵擋冷兵器的傷害,這就大大提高了棉甲的防禦力。

      另外,由於滿族興起於東北地區,那裡較為寒冷,於是棉甲的保暖優勢就體現了出來,在作戰中極大減輕了後勤保障壓力。不過在炎熱的夏季,特別是在南方、西北地區作戰時,穿著棉甲就非常不爽了。

      再者,棉甲的造價相比金屬鎧甲較為低廉,而且耗時較短。打造一副金屬鎧甲需要“千錘百煉”,工序非常複雜,不僅成本高,而且耗時間。而棉甲只是把棉花浸水後反覆打壓成薄片,然後把很多個薄棉片縫製在棉布上,在內部嵌上鐵片即可,成本和耗時要比金屬鎧甲低很多,適合短期大規模列裝。

      即便如此,棉甲的造價也不是普通人就能承受起的。清朝只有八旗士兵勉強可以普及棉甲,而綠營兵則很少有人能穿得起棉甲。

      不過棉甲也只是能對付鳥槍這類的火器,到清末時期,隨著西方火器工藝的迅猛進展,清軍的棉甲在面對列強時就毫無優勢可言了,最終被西式的近現代化軍服所替代。

  • 11 # 歷史問答人

    由於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明朝人發明了一種棉甲,這種棉甲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看上去防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卻取代了鎧甲,成了軍隊的標配。

    棉甲製造成本低

    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從唐宋時期開始。

    棉甲更輕便,而且防禦力不低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效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

    據史料記載: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

    清朝時期的火槍已廣泛應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那當然是選擇造價更便宜,更適用於戰鬥的棉甲了。

    這裡所說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其實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中的白銀大量流往國外。

    也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 12 # 三國故事

    清朝的八旗甲冑都是非常厚實的棉甲。在製作過程中,要首先將溼棉花拍打薄片,然後將多張棉片合在一起成為厚實的棉布,再用兩塊棉布夾著一層厚鐵片,使用銅釘固定住。

    唐宋時期士兵們都身披重甲,把自己包裹在鐵桶裡面。鐵甲造價高昂,能夠有效防禦刀劍的傷害,但是對鈍擊的防禦力較弱,因此很多厲害的武將都開始使用戰錘作為武器。隨著鈍器成為戰場上將士們偏好的武器,鐵甲的防禦效果越來越不明顯。戰士們反而更偏向於緩衝效能更好的棉甲。

    而明清時期火器的快速發展使得三眼銃、鳥槍等火器大規模列裝部隊,棉花的“防彈”特性也被人發現。從此棉甲就開始慢慢取代鐵甲成為戰場上的主流。

    棉甲不是棉衣,而是由兩層棉布和一層鐵甲組合而成。既能夠有效防禦刀劍攻擊,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鈍器攻擊,還能夠對火器起到較好的防禦作用。綜合防禦力遠超鐵甲,更能夠適應更復雜的戰場環境。

    抵禦防寒

    清朝興起於東北苦寒之地,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也常常會有軍事行動。因此,他們在選用鎧甲的時候,不但要注意防禦能力,也要看重禦寒的能力。棉甲有兩層棉布,穿上之後能後有效地抵禦嚴寒。在戰役推進的過程中,即使後勤物資沒有跟上,戰士們也能夠依靠自己的鎧甲保暖。降低了因嚴寒而發生非戰鬥減員的可能性。

    輕便,有利於行軍和戰鬥

    八旗軍非常擅長騎射,這對戰馬和戰士的靈活性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如果身著全部用鋼鐵製作的重甲,馬匹會喪失速度優勢,並且持久力也會下降。並且鐵甲甲片之間的連線比較死板,會限制士兵的動作幅度,這對射擊精度的影響是致命的。因為為了保持自己的騎射優勢,清朝選擇了更加輕便靈活的棉甲作為制式裝備。

    造價低廉,製作簡單,有利於批次生產

    作為漁獵民族,滿清興起的時候冶鐵技術並不是非常發達。並且鐵是戰略資源,明朝對其出口限制非常嚴格。在鐵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為了使得更多計程車兵能裝備鎧甲,滿清只有選擇耗鐵量較少的棉甲。

    鋼鐵堅硬,不能彎折,因此鐵甲製作完成後對使用者的身材是有一定要求的。一副上等的鐵甲往往需要量身定做,並且造價昂貴。棉甲則不然,棉花雖然也不便宜

  • 13 # 寒門兒郎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經歷過很多的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是劃時代變化的一個朝代。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和國外的國家裡,軍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軍隊是一個國家強有力的後援,也是震懾敵人的一股力量。

    對於一個軍隊來說,軍隊的配置是最為重要的,像兵器、防禦等。在古代,士兵的裝甲就是士兵最重要的防禦了,對於清朝而言,清朝以前計程車兵的裝甲都特別的厚重,而清朝計程車兵用的都是棉甲。

    棉甲在古代,相對於什麼鐵甲、鎖子甲等都相對來說都較弱一些,防禦也相對比較差。那對於強大的清朝而言,擁有那麼強大的國力,為什麼會給自己的軍隊的防禦做的這麼差呢?對於清朝為什麼使用棉甲,我分析的原因有兩點,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清朝疆域遼闊,行軍路程相對較遠。

    在清朝時期,經過長時間的討伐的征戰,清朝的疆域面積已經是非常的遼闊了,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大的一塊版圖了,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在古代,大部分都是冷兵器時代,沒有現在的什麼裝甲車、飛機、運輸車等大型軍事裝備。所以也不能像現在這樣,到達任何地方都非常的方便和快捷,只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雙腿和馬車了。

    在清朝那麼遼闊的疆域下,如果經歷戰爭,要能快速的支援過去,提高的只有自己的行軍速度。對於行軍速度,只有減輕自己的負重才能快速的加快速度。所以,在清朝,軍隊大規模的使用棉甲,原因是因為清朝的疆域遼闊,使用棉甲能夠加快行軍速度。

    火器崛起,普通裝甲達不到防禦效果。

    在古代,經歷過歷代王朝的更替,軍事不斷地變化,軍隊的武裝也越來越優秀和完善,武裝力量也越來越強大。從最遠古的石器、青銅器、鐵器到火器再到現在的各種機械化武器,可以說軍事在不斷地強大,人類在不斷的進步。

    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的軍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最先的冷兵器也發展到了使用火器。當時的軍事裡,已經使用了火炮、火銃等先進武器。

    在清朝時期,在面對火器這種武器下,普通的防禦裝備已經不能抵擋這種武器的防禦了,對於用棉甲和鐵甲等防禦裝備已經不能抵擋這種武器的傷害了。所以,既然不能抵擋傷害,不如用更加輕便的棉甲。

  • 14 # 鍋小震

    棉甲為何會普及,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火器在戰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傳統盔甲無法抵擋,出於防禦力的需要,棉甲這種複合性的盔甲對防禦初級火器有著良好的表現。

    二是因為棉花在元代後普及,是一種比較合適的織物甲材料,而且便宜易得,又可以保暖,所以普及的很快。

    實際上,明末清初時期,明軍同清軍作戰時,棉甲還沒有大規模普及,那時的標準盔甲還是加甲片內建的布面甲,這點從存世的畫作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留下的鎧甲可以看到。

    到了清朝中期,傳統鎧甲在火器面前已不堪一擊,反而成為了累贅。乾隆年間,對盔甲進行改革,軍隊的制式盔甲基本被統一為棉甲。

    到了清朝後期,隨著火器的發展,棉甲也被逐步廢棄,士兵改穿戎服,也即是古代的軍裝,比如現在電視中清宮戲中兵卒所穿的對襟號衣,棉甲連同傳統甲冑逐漸淪為儀式服裝,成為了COS服,失去了其實戰意義。

    另外要說明一點,“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棉甲也是如此。所謂棉甲能防火器,只是說在一定距離上能防禦初級火器,在國內對砍時還能扛一下,在西方軍隊的火器面前,套幾件棉甲也是被打個對穿,而隨著西方火器的引入,棉甲被淘汰也成為了必然。

  • 15 # 破乞

    如果翻看史冊的話,就更可以發現,“棉被擋子彈”這事兒,竟在中國有好幾個世紀的歷史。明代中後期時,手持鳥銃竄犯東南沿海的倭寇,曾給沿海軍民帶來多次殺傷。棉花,也就成了許多人眼裡,對付鳥銃子彈的“法寶”。明朝文學家朱國楨的《湧幢小品》裡就記載,用七斤棉花浸泡曬乾後做成棉甲,就能“鳥銃不能殺傷”,堪稱明朝版的“防彈衣”。

    當然,朱國楨畢竟沒上過戰場,這防彈效果,也有誇張成分。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打響前,為對付日軍的鳥銃,明軍入朝作戰前,還專門做過實驗:在露天掛一些高七尺浸溼了的大棉被,然後拿鳥銃瞄準了打。結果在八十步的距離上,鳥銃就能擊穿兩層棉被。五十步的距離上,鳥銃更能擊穿四層棉被——能防彈不假,但效果真有限。

    而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抗倭英雄戚繼光,卻開發出了最正確的“棉被防彈”操作:用輕木做成盾牌,名為“剛柔牌”。外面釘上牛皮,牛皮裡外貼上棉花,然後用油厚塗,四十步外的鳥銃子彈,完全可以擋住。但這玩意雖說好用,卻是價格不菲,一個“剛柔牌”就得五兩白銀,很難大規模普及。

    所以在那個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裡,從明朝中後期到清朝中後期,棉花棉被常用來防彈不假,卻都是和牛皮、紙甲、漁網、鐵甲等物件配合使用,作為防彈時的補充材料。比如明末清初的精銳軍隊,就常在鐵甲外面披上棉甲,即“身披厚綿”來防彈。清王朝驅逐沙俄的雅克薩戰爭裡,林興珠的藤牌兵,還有“滾被”的戰術,即扛著棉被來阻擋俄軍火槍子彈。不過,即使在那個年代,“棉被擋子彈”這事兒,也是個玩命的事兒。

  • 16 # 孤郎5591

    在談到棉甲時就不得不談鐵甲、紙甲。古時中國打仗出動兵力就是數萬數十萬,鐵甲雖然防護力強,但重量太大,造價昂貴,打製困難,靈活性極差,且易生鏽無法長期庫存,根本無法裝備全軍,一般只裝備中高階軍官和特殊兵種,如唐朝時的明光鎧只裝備將軍和陌刀兵、宋朝時的步人甲只裝備重步兵,還有裝備重騎兵如西夏的“鐵鷂子”、金國的“鐵浮屠”等,普通士兵只能裝備皮甲,防護力聊勝於無。到宋朝時出現了紙甲,沒錯就是紙做的鎧甲,是將若干層特製的紙浸水後捶打、晾乾,再浸水、捶打、晾乾,這樣反覆若干次,再加上其它特殊工序,週而復始經過一年多的加工就成了一塊堅硬輕便的紙甲板,再將若干塊紙甲板連線起來就做成了紙甲。紙甲硬度高、輕便,防護效能不比笨重的鐵製鎧甲低多少,可大規模製作,可長期存放,因而可以大量裝備普通士兵。棉甲出現於明朝,製作方法跟紙甲差不多,棉甲的防護力比紙甲還好,輕便性柔韌性也更好,外面還可加綴鋼片增加防護,堪稱中國古代的複合裝甲。

  • 17 # 愛波波的貓

    棉甲、紙甲很久以前就有,不是隻出現於明清。因為鐵甲在哪個朝代都是戰略物資,成本高維護貴,所以裝備有限,主要給精銳部隊。

    其它部隊就用皮甲、棉甲還有布甲,反正手頭有啥就用啥,總比沒有強。

    明朝中後期棉甲成為主要裝備,因為棉花已經普及了,製造成本低,後期保養維護成本低,這對於飯都快吃不上的明軍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後來為了防護火器在棉甲裡還襯有鐵片,用鉚釘固定,這就是棉甲外面有一顆顆圓釘子。

    女真的鎧甲基本都是從明軍這裡繳獲或是仿製,所以也大規模的使用棉甲。而且棉甲保暖效果比皮甲,鐵甲好很多。這就是女真人喜歡的原因。

    鎧甲也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合適才是裝備發展的關鍵!

  • 18 # 勇戰王聊歷史

    先說棉甲的傳承:從元朝開始,軍隊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棉甲。

    棉花是從宋朝時才開始引進到我國的,因為技術原因,其價格一度比蠶絲還要貴。(在這之前,是不可能有朝代裝備棉甲的。所以,別問宋元之前為什麼沒有棉甲了。。)後來,黃道婆改進紡織技術,才促進了棉花紡織業發展。等到元朝時,棉花紡織業已經很發達了,軍隊才開始大面積使用棉甲。

    元軍兩次東征日本,就裝備了大量的棉甲。日本名畫《蒙古襲來繪詞》(又名《竹崎季長繪詞》、《元寇襲來繪詞》)中,對元軍裝備棉甲有詳細描述。這裡的棉甲上面有整齊的泡釘,肯定是加鐵片的,不是純棉甲。

    後來的明朝,也學習了元軍的裝備技術,裝備了棉甲。也是因為天氣寒冷,明朝北方邊軍大都採用棉甲。甚至,和明朝有附庸關係的朝鮮,也裝備了很多棉甲。

    (《朝鮮戰役(露梁海戰)海戰圖》中,穿棉甲的朝鮮士兵)

    努爾哈赤從明朝哪裡領來起兵的十三副盔甲,就是棉甲。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說是)努爾哈赤穿過“紅閃緞面鐵葉棉甲”也是“源自”於明軍的棉甲。

    一直到清朝中期,清軍都是這種加鐵片的棉甲的忠實粉絲。就連乾隆使用過的明黃色棉甲,裡面也是這種加鐵片的。其下襬裙密密麻麻的綴滿一指寬的鋼片。

    再細說棉甲的製作和優點。

    棉甲製作時,可不是簡單的塞棉花就行了。需要先製作棉片:將數斤棉花放進磨具,浸水後壓擠,再用線網縫製成薄片。曬乾後,不膨脹,才算合格品。製作棉甲時,要用數張合格的棉片裁減疊加在一起,製作出棉甲的各個部位,最後再拼成一副完成棉甲。

    而且,大部分棉甲都是加鐵片或者鎖子鐵網的。用泡釘加在棉片中間的,叫“暗甲”,從外面只能看見泡釘。加在棉片外面的,叫“明甲”。明清時期,棉甲的“鐵甲”多加在棉片裡面,外面只能看見一排排的泡釘。一般只有肩膀等部位會加明甲。(不加鐵甲/鋼片的棉甲不實用,參加實戰的也不多,裝備數量也不多。)

    (肩膀上是金屬護甲,上衣有泡釘,裡面肯定有甲片。)

    這種加“鐵甲”的棉甲是明清時的主流裝備,每套重35-40斤。相對於宋代一副重達80斤的純金屬札甲,明朝45斤起步的鎖子甲,這個重量已經很輕了。而且,雖然重量輕了。但是防護力還是可以的,弓箭和初期的火槍彈丸大都能被棉甲攔阻。同時,棉甲還兼具價格便宜,保暖等優點。所以,之後的清朝才會大規模使用棉甲。

    等到清朝中期,隨著燧發槍的進步,棉甲的作用越來越小。於是,清軍就開始改用純棉甲,不加鐵片了。此時,純棉甲也就是看著好看,真沒啥實際的防護效果。在這之後,棉甲只有儀仗隊才穿,作戰部隊已經穿普通軍裝了。

  • 19 # 上將噯福斯

    這有一個傳承的問題。

    棉甲,其實是布面甲的升級版。

    所謂布面甲,就是外面是一層布,裡面用鉚釘在要害部位固定一些鐵片。

    相對於傳統的鎧甲,布面甲製作非常方便快捷,工序非常簡單,因此價格也十分低廉。

    蒙古軍中,就有很多布面甲。

    明軍也裝備了很多布面甲。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棉甲。

    棉甲,其實就是一個厚棉衣。將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就做成了棉甲。

    棉甲的防禦力其實一般。並不比傳統鎧甲強多少。但是好處是製作非常方便,成本也低,適合大規模生產。

    而且東北地區天寒地凍,棉甲更能保暖。

    清軍早期的鎧甲,都來自明軍,其實跟明軍的鎧甲一模一樣。後來做大了,自己生產,在顏色上可能有些創新,基本的型制還是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笑話你可以笑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