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良說
-
2 # 支醫小旭
劉備的人物定位是仁義,仁義當先也是他發跡的原因,貫穿他的一生。進巴蜀後,本可以依據天險,發展壯大,更何況有臥龍,五虎追隨,奈何為了兄弟大義報仇,以至於命喪白帝。如果他不這麼做,他就對不起他的仁義之名,同時遵循歷史,蜀國該滅。
-
3 # 舊日如昨
小說畢竟不是 史書,《三國演義》作者羅慣中肯定蜀國是因為蜀君劉備與漢朝皇帝同一血脈,劉備是正統的代表。所以肯定蜀國就是維護正統。魏君曹操代表的是新生力量,魏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歷史很殘酷,現實很骨感,歷史車輪攔不住,長江必竟東流去。不管作者願意不願意,魏國統一是無可否定的事實。《三國演義》做為小說來寫,儘管小說充許虛構情節,也不可以不尊重歷史事實。
《三國演義》雖然通篇以蜀君劉備為歌頌對像,但是最後蜀國還是滅亡了,結局令人傷感,掩卷不覺讓人 潸然淚下 。因為看《三國演義》容易讓人傷情,所以就有了“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和“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之說。一篇小說竟然能有這樣大的煽動力量,這也正是作者創作的成功之處。
《三國演義》主體思想是維護正統,宣揚仁義道德,宣揚忠君思想。如果《三國演義》作者不讓蜀國劉備在魏國統一之前死去,而是讓劉備作了魏國的俘虜。這樣的結局,一是讓作者和讀者於心不忍,二是有損於劉備的的高大形象,因為劉備必竟是一代梟雄 。另外,作者這樣的安排,讓孔明一心一意 輔佐後主劉禪,也宣揚了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三國演義》把劉備做為正面形象謳歌 ,才會將《三國演義》寫成一出悲劇,才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才會具有這麼強的感染力。
如果《三國演義》將曹操做為正面形像來描寫,《三國演義》就會變成一部喜劇,也就不會給讀者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了。
-
4 # 墨藍飄香
因為歷史的事實是明擺著的,總不能去歪曲事實吧?所以就只好自圓其說地安排作者站隊的蜀國中一些大咖提前死去,免得臉上無光。
-
5 # 紅塵客
三國演義全書尊劉貶曹,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七實三虛的構架也註定了裡面摻雜一些歷史史實的,小的故事雖然可以張冠李戴,但是大的歷史背景和走向必須遵照史實。肯定劉備和蜀國最先滅亡沒有聯絡,也不衝突、
-
6 # 鵬哥愛剪輯
三國作者無論怎麼杜撰也得根據史實來,再怎麼演義也不可能改變得了蜀國也就是正統漢朝的覆滅。從某種意義來說劉備是成也因其義,亡亦因其義。胸懷大統復興之志,卻因義薄雲天之氣復仇而亡之。滾滾長江東逝水,漫漫混戰中,作為新興勢利的曹魏註定滅其蜀,所以羅貫中撰寫三國也是以曹魏勝,蜀吳亡為主基調的。
-
7 # 老李31206993
畢竟是小說,屬文學作品,不是正史。作者以《三國志》為基礎,以三國人物為主線,結合民間傳說和史料,演義了風起雲湧的三國大時代。作者認為,蜀是漢的延續,視為正統,所以稱之為蜀漢。在這個立場之下,正統化劉備、神話諸葛亮、仁化關羽、猛化張飛、勇化張趙薑黃、黑化曹操,也就不奇怪了。但立場歸立場,歷史的大輪廓不能更改,蜀國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國空民窮,雖居天府之地、山川險要,易守難攻,卻被連年征戰所拖垮,最先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
8 # 咿呀小
即使作者在偏袒蜀國,但還是不能離開三國曆史這個大的框架!真實的歷史原本就是劉備與蜀國最先滅亡的,如果作者將三國命運改寫,那麼這個小說就是沒有靈魂的,那也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
9 # 寧財神ss
劉備的仁義緊侷限於桃園結義、劉皇叔這個遠房親戚的身份大部分人不認可、交際圈子太小.諸葛死後無能人 ..賢才缺失是導致先滅亡的根本原因
-
10 # 夢想自由才痛苦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其實《三國演義》是作為小說的身份來面向讀者的,和真正的三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真正的史書應該是無感情色彩無個人觀點的還原事件的真相,但往往這種書籍是用來供專家研究,不適合人們來消遣。所以三國演義作為小說,有了明顯的個人喜好,感情色彩,這樣寫其實是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但也會引發讀者更多的遐想,東漢末年,群雄涿鹿,地方豪強割據,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三國局面,但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滅亡最早,劉備的確是白手起家,他能創立蜀國基業也的確讓世人敬佩。不過劉備雖然輸了江山,但卻贏了世人的讚賞,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做不得江山作詩人,詩歌被世人傳頌,古人往往在官場失意後遊山玩水時才更讓世人喜愛,劉邦在烏江自刎感天動地,作者透過寫早亡,寫悲慘的結局來感動世人,給世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看似是寫蜀國的破敗,實際上是最深感情的表達
-
11 # 身份證原名叫潘雲忠
(三國演義)中,作者肯定正面,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是漢家的血脈正統。是劉漢江山衰敗的最後支柱,是忠於大漢的重要源泉,以其微薄的力量對強大的曹魏,把劉備作為漢室正統,把曹操作為叛逆。這以許是作者歌頌劉備與諸葛亮,以及蜀漢的重要根源。之所以最先滅亡,以是迫於歷史的因數,如果蜀漢不亡,那且不是要顛倒歷史依據了嗎?
-
12 # 恬然滋味
中國幾千年歷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這個時段。這裡面三國演義這本書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加上各種三國版的民間評書世代相傳,使得大家對三國都是耳熟能詳。所有這些精彩都來自歷史本身的精彩。這是基礎是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這本書大致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這七分真實比如說東漢被魏取代,魏蜀吳三國鼎立,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大事年譜。作者羅貫中大體是取實的。因為取實,失敗者必有失敗的悲涼。因為人物形象都是傾注作者感情的,所以作者以褒揚正面的筆觸塑造的人物以失敗而告終,總是會牽動讀者的情感。像三國演義這樣,一讀再讀,使人詠歎,使人黯然,使人莫名惆悵,為什麼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關羽張飛如何落得如此結局?我們甚至要質問作者羅貫中你為什麼如此設計書中人物?
的確,悲劇更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羅貫中如掾大筆做到了這一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幾乎改變了歷史。這是一個文人用筆能達到的極致。特別高明。羅貫中尊重歷史興衰但他改寫了人物。
中國人愛說,“不以成敗論英雄。”讀三國演義,讀入味了你就濡染了這個文化。
-
13 # 喝著汽水看影視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他與吳承恩的《西遊記》不一樣,《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劇講的是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進百年的歷史風雲
描述了當時統治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外交手段同時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人們的疾苦
雖然有些地方與歷史不同但歷史方向是沒錯的,他遵從了歷史,而不是像現在某些小說作者對歷史胡編亂造,尤其是現在的清宮戲,一大半都脫離了歷史,跟歷史嚴重不符,完全顛覆了人們的三觀,對歷史上的人物有了很大誤解
而羅貫中的三國就是取材於與東漢末年到魏蜀吳三國鼎立再到西晉的一段歷史,不過我們是有感情的,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把自己的感情加入進去,羅貫中也一樣為了刻畫人物之間的矛盾,會對這個人物進行加工修改,對這個人的偏好不一樣,所以對這個人的寫作手法也不一樣,就比如“諸葛亮三氣周瑜”不就是把諸葛亮美化了,其實劉備也一樣作者應該也把劉備美化了,不過作者有一點做的好的,他並沒有去曲解歷史,而是尊重了歷史的真實發展方向
-
14 # 守絀田園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老叟認為從南宋程朱理學盛行始,文人學士就按“儒教”人生價值給名人歸位了。劉備,劉皇叔。顧名思義吧。人家歸為唱紅的。曹操,司馬懿,與漢室作對的,就歸為唱白臉的。[捂臉][捂臉][捂臉]至於你能力,文化,水平如何如何放在其次。不知老叟說的對不對,大家看。
-
15 # 隱視句新
作者首要突出劉備此人有時優柔寡斷,有時固執己見,終難成大統;他若不先死,怎麼能證實諸葛亮的先見之明是對的,同時作者也重點突出諸葛亮在世期間蜀國興旺,諸葛亮離世後蜀國國力逐漸衰弱,直致滅亡。反之曹操的文韜武略遠在劉備和孫權之上,再加上曹操善於用人,從而國力昌盛,死後大魏尚存。
-
16 # 8號村的姑爺
歷史編纂充滿了可以幻想的空間,歷史描述也從不會缺席人道的審判者。歷史價值觀又一直與現實關聯交織。人類社會的發展即歷史。
-
17 # 甩岀軌道的星
作者因大漢朝滅肯定同情劉備,否則不會大篇幅描寫挑園三兄弟的感情,也不會把孔明神話。但歷史不能篡改,無論再怎麼演義
-
18 # maprisk
相比於吳國,蜀國內部結構複雜且一直在爭鬥,既蜀國原來本土勢力,劉璋的勢力,劉備的勢力。這種內部的不團結造成了蜀國先於吳國滅亡。而孫堅孫策孫權透過拉攏聯姻結義等等手段很好的解決了外來與土著的矛盾。
-
19 # 淡淡一掬水
我想作者想表達辯證法思想。不管作者有意無意,故事的進展符合辯證法和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三國演義故事充滿了人慾、智慧,和智慧的運用,但是歷史的程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事的結局符合這一條規律。
故事的情節在人慾、智慧和人的智慧不可預測的偶然因素影響下發展的。但結局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說明了人的智慧的侷限性。但也說明了人的智慧對歷史前進的助推作用。
-
20 # 胡鑫知
一是中國古代儒家倡導的德業重於功業、正統強於“篡逆”的傳統。作者尊崇蜀主劉備,著重從其漢室宗親身份予以強化,還賦予了他禮賢下士(請孔明)、愛民如子(父老相送)等作為理想君主的品格,這已經顯示了作者強烈的“擁劉反曹”主張。
二是尊重歷史的需要。《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有其本身規律,即虛構也要尊重基本事實、合乎歷史邏輯。如果為了“尊劉”而罔顧歷史基本事實,那麼其本身感染力便會大大減弱,反而不利於作者理念的表達。
三是文學手法的需要。既然不能在歷史事實上隨心所欲,那麼只有突出作品中理想與現實落差,大大強化悲劇色彩。《三國演義》劉備那樣艱苦創業、施德於民,諸葛亮那樣神機妙算、鞠躬盡瘁,但都拗不過所謂“天命”,比如為弟復仇的劉備卻被初出茅廬的陸遜火燒連營,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圍困司馬懿卻遭大雨熄火,顯示了無邊的遺恨!雖然蜀漢最先滅亡,作者尊崇的人物最先離去,卻讓他們的德行功業更加凸顯,這與作者初衷是一致的。
回覆列表
重要人物的最先死去和作者肯定蜀國,這是兩個概念。作者以不同於三國志的形式站位於蜀國,以蜀國的立場去書寫三國曆史,雖然是以小說家的筆法去構建小說框架,但是還是基於歷史而高出於歷史,羅貫中無法改變蜀國的領導最先死去,因為這是現實中的歷史,所以題主不需要糾結這個話題。至於為什麼羅貫中要擁劉反曹這個話題,因為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作家,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正是蒙古統治者對百姓摧殘最嚴重的時候,對非漢族統治者的反感,使得羅貫中認為一定要正統才是統治的最佳方式,曹操屬於一個新的時代,劉備屬於漢朝往下的延伸,所以羅貫中肯定是要擁劉反曹。維護正統,其實就是在維護漢族的統治地位。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中,類似於周瑜,魯肅,曹操等人都是被羅貫中狠狠地黑了一大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