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kyzbc

    內閣制度+上帝視角

    一、內閣制度:有班子在,說實話有沒有皇帝一個樣,你沒看後來的張居正時代,是不是有皇帝跟沒有一樣。說實話,也就是嘉靖聰明,政治素養高,其它明朝皇帝,除了開朝幾位,真沒有比過他的,能把嚴嵩,徐階玩弄於鼓掌。但別忘了,這些人都是人精,治國隨便一個拎出來都比其它皇帝強,同時他們還在拉幫結夥,每個團伙都是人才輩出,明朝在這群精英文管集團的駕馭下,又怎麼能到呢?

    二、雖然嘉靖20多年不上朝,但你以為他是個擺設就大錯特錯了,明裡不管不顧只顧修仙,但暗地裡,牢牢把控著朝政大權,大事沒他點頭是別想透過的,是真正的一把手,同時樂意讓群臣內鬥,自己旁觀,穩坐不敗之地。一般權利交給文臣,軍政大權,如錦衣衛,軍權等牢牢掌握在手中,政治鬥爭的高手,大臣畏之如虎。也就是晚年迷糊,被臥薪嚐膽的徐階搞定。

    綜上所述,比他後代崇禎強多了,崇禎萬事親力親為,去治下無方,越搞越亂;嘉靖雖然表面對朝政不理睬,也小錯不斷,但一直能把控住局面,穩定朝綱,不得不說這真的值得後人深思。

  • 2 # 青言論史

    說句實在話,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真的不算啥,他的孫子萬曆三十三年不上朝,大明朝照樣還是沒完蛋!除了一些玄學的東西以外,還有些命裡註定的因素在裡面:1、嘉靖並沒有喪失對朝政的操控:嘉靖雖然人躲在西苑煉丹,但是他從來沒有失去過對朝政的控制。實際上,嘉靖算得上是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倆以外,對朝政控制得最好的皇帝了。從他上臺伊始扳掉楊廷和開始,到他臨死前幾年殺掉嚴世蕃、廢掉嚴嵩,明朝的中樞基本都被他玩弄於股掌間。

    2、大臣給力:有些皇帝雖然強勢,但是搞到最後手下全是傀儡廢物,一個頂事的都沒有。但是嘉靖朝不一樣,歷任首輔個頂個的能幹,就連嚴嵩都曾是一代能吏。嘉靖雖然不想管瑣事,但是他的管家卻是實實在在的有能力。

    3、慢性自殺:當然你要說嘉靖一點毛病也沒有,那個肯定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嘉靖朝的問題很大。但之所以沒有導致明朝滅亡,就是因為矛盾的積累還僅僅停留在量變的階段。等到他孫子朱翊鈞再積累一下,玄孫朱由校一發酵,終於也就不可挽回的覆滅了。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罷了。

  • 3 # 小豪說的小號

    嘉靖20年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政務。自秦始皇建立封建社會開始,各朝各代制度都有變化,各朝各代都在修復封建社會制度,到了明清兩代,封建制度已經趨於完美,明朝的皇帝不需要天天上朝,小事內閣可以處理,大事會在皇帝參與的小型會議中解決。就是因為制度如此完善,所以才會有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大明朝廷還能正常運轉。

  • 4 # 雲泛青冥

    一個公司,董事長不上班,公司就會倒嗎?那可不一定,只能說,董事長只是換個方式掌握公司的運營。

    只要人事制衡做得好,財權抓得牢,不愁公司會倒,因為底下有職業經理人,公司運營還是可以的。

    就算職業經理人們打起來了也沒事,正合董事長心意,如果都打不起來,那就太不給面子了,所以底下的職業經理人們不想打也得裝著打。

    職業經理人太牛逼了控制不住怎麼辦?於是派了自己身邊地痞出身的秘書去搞定,讓他下點陰招損招給那些職業經理人,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調停,誰強罰誰,誰弱賞誰。

    公司的生態就是這樣,不管怎麼鬥,還是有人幹活的,當然不會倒。

    崇禎倒黴就倒黴在遇上一堆拿錢不做事的職業經理人,制衡又不會,只能董事長親自上陣,然而董事長很久沒做過業務了,把一切搞得亂七八糟,基層員工因為欠薪,罷工搞不定,外部競爭對手想方設法收購公司股權,驀然回首才發現沒有錢反收購……這時候基層員工包圍了公司辦公樓,保安都懶得管了,因為保安也好久沒拿工資了……於是董事長就跳樓了。

  • 5 # 蘑菇頭

    我覺得他能夠這樣做,首先必要的條件就是。現前國家的大局總體穩定,人們的生活過得比較踏實,社會治安比較兩好。

    還有就是他能夠很好的把握好和那些臣工們的關心。用帝王之術把控好手下的那些同事們的關係,讓他們能用各盡其責,合用其能的好好的打卡上班。

    像明嘉靖這種每天基本上都忙著燒爐煉丹的修仙大佬。他能夠做到這點,肯定也是有著非常能幹的各部門的經理了,這些經理們都是精挑細選的忠於公司業務精英。

    再說了,我們這位明嘉靖大佬也是經歷過百家之學思想的人。他老是煉丹修仙,所以我認為他肯定是非常贊同道家思想的,所以出個無為而治(不理朝政)的治世局面,那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我覺得當時他是這樣子想的:只要權力還集中在自己手中,並且把控好朝野之間的權力平衡那就行了,我把控好臣工之間的勾心鬥角就行了。

  • 6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其實說白了,明朝時候的上朝其實就是開大會。

    不開大會就辦不成事了?

    未必。不開人代會還有常委會嘛。

    雖然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人品不怎麼樣,但他的腦子還是很夠用的。當初他殺掉了所有的宰相和想當宰相的大臣,把這個管理國家的行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發現,權力越大,責任就越重,事情就越多,工作也就越累。他一天到晚累得老牛喘氣,精力也不敷分配。勞碌程度不亞於現在的高三後半學期。

    他就搞了個內閣制,把行政權力分一部分出去,讓大臣來分擔他的工作量。

    大臣們把各地的奏摺審閱後,拿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來,交給皇帝,皇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拿紅筆簽字,蓋上章,照此辦理。要覺得不好,就扔回去讓他重寫。皇帝就從寫作業變成了批改作業,從學生變成了老師。

    後來逐步發展,明朝又增設了司禮監,作業都懶得批改了,讓太監們負責改作業和簽字蓋章。

    明朝大臣願意上朝嗎?其實也不願意。明朝前期,上朝是個很危險的事情,早上去上班,晚上不一定能回了家,一句話說的不對,明天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你了。

    明朝皇帝看你不順眼,就找個理由揍你,這叫廷杖。你的生死就掌握在那些拿棍子的執刑人手中,平時沒有處理好關係,他們一頓就能把你打成喉嚨以下的高位截癱。

    到了清朝,不廷杖了,改成訓斥。派人堵到你家門口罵街,街坊鄰居都圍著看熱鬧。有些大臣覺得羞恥,就自殺。但只要臉皮夠厚,生命還是可以保障的。

    所以,明粉都願意穿越到康乾時代去當官,若讓他們伺候偶像朱元璋和朱棣,他們堅決不幹。

    別看明朝大臣們嘴上說的挺歡,一個個義正辭嚴,其實他們也不願意上朝。

    朱元璋,朱棣以後,明朝皇帝們的脾氣就稍微好點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怎麼殺人。明朝大臣們就膽壯了。而且,八股取仕選出來的官員往往是二桿子和一根筋。到了朝上,頂著個大嘴巴,什麼都噴。不和他一般見識,他就得寸進尺,不同意他的意見,他還以死相脅。

    嘉靖皇帝看著也心煩,沒有一天是高興的。就不願意上朝了。不上朝也有很多好處:

    一、皇上清靜,不需要與大臣發生直接衝突。

    二、大臣安全,不會被打成高位截癱。

    三、工作效率高,不需要一群人互相扯皮了。

    四、上朝其實就是集體抒發感情的詠歎調,不上朝就減少了很多內部矛盾。

    五、最重要的一點,不上朝可以很方便地培殖和扶持某個勢力。這個勢力就是用來抗衡和打壓眾臣的。比如嚴嵩,比如魏忠賢。

    即然朝堂的局面還可以掌控,事情也能處理,上朝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皇帝的個人能力如果夠牛,智勇雙全,就上朝,就寫作業,批改作業,簽字,蓋章。這就是皇帝全面掌握,像朱元璋和朱棣。

    如果皇帝個人能力一般,就不寫作業,只批改和簽字,蓋章。這時候搞得好,大臣是張居正,搞的不好,大臣是嚴嵩。

    如果皇帝個人能力很差,身體也不好,就什麼都不參與,而是用對人就可以了。讓有能力的人替他寫作業,批改和簽字蓋章。這就容易出魏忠賢。

    而當皇帝,一定要用對人,一定要控制住人。

    皇帝真正的任務是選好寫作業的人,批改作業的人,還有簽字蓋章的人。也就是說,從老師又變成了校長。

    但是,問題總是會有的。

    不看作業,得到的資訊往往是片面的。不開會,處理方式也往往是一廂情願,不能綜合考慮的。犯一兩次錯誤,還能糾正,錯誤多了,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會出大事。

    嘉靖不上朝,是他對朝局還能基本上把握。但是,他開了個很糟糕的先例。從此,明朝政府的錯誤開始不斷地積累,最終走向徹底的破敗。

  • 7 # 臨淵羨魚而垂釣

    昨天回答了孫子萬曆皇帝不上朝怎麼樣統治帝國,今天就一起答一下爺爺嘉靖皇帝為什麼一樣不上朝一樣可以統治帝國。

    開宗明義,嘉靖皇帝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這點從他的成長經歷當中就可以看出來。按照明朝皇帝的繼位規範,應該說嘉靖皇帝是沒有可能繼承皇位的。

    事實也大抵如此,他的父親朱祐杬早早的就被分封到了湖北安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鍾祥。可是有的時候運氣好起來真是擋也擋不住。嘉靖皇帝的伯父,明孝宗朱佑樘,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一夫一妻忠實貫徹者。老皇帝一生只有一個皇后,並且只剩下了一個太子。這個太子就是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

    說起朱厚照也許你,不會有什麼印象,但是提到張震飾演的天下無雙,你可能會有瞬間瞭然。這個沒錯,張震飾演的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這個人很有意思,可能由於從小生活在寵愛的環境,加上從祖輩朱元璋的傳下來犟頭因素。朱厚照從繼位開始就非常叛逆,在私生活的表現上尤為的明顯,那就是不喜歡宮裡的女人,喜歡外面的女人。結果就是從繼位到年紀輕輕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半點子女。

    自此,嘉靖皇帝憑著與正德皇帝之間最近的血緣關係,成功的吃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成為了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繼位以後呢,面臨著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皇位是從伯父朱佑樘這一脈繼承來的,所以他應該認朱佑樘為父親,而你的親生父親要從父親大人變成本生父親大人。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朱厚璁等於向全世界以及子孫後世宣佈,大家好,我叫朱厚璁,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有兩個爹,一個爹是我伯父明孝宗朱佑樘,還有一個爹是生我的爹,我爸爸,興獻王朱佑杬。

    品出裡面的滋味了吧。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陰謀。是當時文官集團的首要人物,大明帝國的實際掌握者,楊延和楊老先生向嘉靖皇帝發起的挑戰。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這個帝國究竟是姓朱的說了算,還是姓楊的說了算?順便說一句,楊延和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兒子楊慎寫過一首詞,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這場鬥爭的雙方可以說是實力懸殊。一方是三朝重臣,明朝的內閣首輔;另一方是一個原來是個孩子,少年天子嘉靖。如果在當時,無論從賬面上分析,還是從實際能力,關係,水平,素質,權謀,手段來看,嘉靖皇帝都毫無勝算。但結果是嘉靖皇帝贏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事件。

    前面囉嗦了半天,其實有兩個關鍵的資訊點,需要向大家說明。1嘉靖皇帝非常聰明,善於權謀。2嘉靖皇帝對整個文官集團的態度是極其反感的。其實也很好理解,你們逼著我認一個,其他人當爹,而且還要讓我放棄自己的親爹,除非是我腦子進水了,否則我不會對文官有任何好感的。

    這種繼位初期留下的心理陰影,可以說是伴隨著嘉靖皇帝的一生。所以他寧願相信言聽計從的嚴嵩,也不願意信任死諫君王的海瑞。

    至於後期20多年不上朝,用兩句話就可以概括了。一是聰明的人都是自負的,二是眼不見為淨。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明朝近300年曆史中,文官集團最璀璨的一段時期,人精中的人精一個個走馬觀花般的上臺表演。嚴嵩鬥垮了夏言,徐階鬥垮了嚴嵩。嚴世蕃、楊博、陸炳、高拱、張居正在臺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可以說嘉靖是中國第一個實現了“君主立憲”的皇帝,其行為和做派可以簡而為之只為一句話,就是事兒你們管,你們我來管。

    這樣做的好處,是嘉靖皇帝終於可以卸下繁重的國事負擔,沒事在後宮煉煉丹修修仙,也不用擔心保不齊哪天自己腦袋搬家,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但明帝國這艘鉅艦,在這麼一個自私、懶散的一把手帶領下,也終於駛進了佈滿暗礁的淺水區,迎向了他終將滅亡的歷史宿命。

  • 8 # 長明227588861

    謝邀!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45年。嘉靖在位期間,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但是!封建帝王必定改變不了帝王本色。在政權鞏固後,“延年益壽、得道成仙"的鼓惑下,嘉靖帝開始練道修玄。雖然嘉靖帝在修道其間沒有上朝,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朝政,各地送達朝庭奏章,依然由嘉靖帝批覆,由此可見嘉靖帝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明朝的政治、財政、軍政和民生大權。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王",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由此可見,儘管嘉靖後期迷戀修道成仙,但他並不胡塗,直到他死也沒有將大權交給任何大臣掌管。這就是他二十年不上朝,政權依然穩定的重要因素。

  • 9 # 三漠胡楊

    一般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皇帝都是很勤快,因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幾天不管天下事,可能自己腦袋就保不住了,出現皇帝不管事的時候,一般要麼皇權旁落、要麼國將亡;

    而嘉靖皇帝20年沒有上朝,但是這兩個事都沒有發生,即使後期處理權臣嚴嵩時也是一紙詔書,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分析:

    首先,明朝合理的制度保證了王朝正常運轉,明朝的前期確立了內閣制度,保證了全國大小事情都有人去處理,有專業官僚給出建議,之後實施,保證了下層國家機器運轉正常;其次,在嘉靖時期,高層始終處於鬥爭的旋渦,內閣中間,幾位實權派: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爭權奪利,而他們的鬥爭結果全由嘉靖決定,這保證了皇權不會被架空,體現了他高超的權謀;最後,嘉靖雖然沒有上朝但是還是在處理事情,不然像當時東南方向的抗倭、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等等全都需要皇帝來決策。

  • 10 # 苟或

    1、首先我們所認識的上朝並不是開大會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上朝準確的說就是一大群臣子凌晨去宮裡給皇帝請安,然後皇帝也得凌晨起來接受臣子們的請安。能去上朝都官員都不是小官,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官員必須跪著等皇帝說平身才能起身這種早朝制度我相信沒有幾個大官是願意上的更別說是皇帝了。

    2、不上朝並不是不理政務的表現;能跟皇帝開會的也就內閣那幾個閣臣跟那幾位尚書,明朝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每天都要見內閣官員但是已經形成一種預設的制度,嘉靖皇帝雖然20年不早朝但每天都會召集閣臣跟尚書處理國家大事,認為不上朝=不理朝政只不過是人們常識上的認知錯誤因為電視劇裡都是在早朝議事的。(皇帝見內閣大臣議政沒有固定的地點正常情況下不超過五人)

    3、到了清朝之後早朝就變成十天一次,不過皇帝每日都會見內閣軍機大臣。明清兩代都有明文規定奏事必須跪著不過正常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臣子真的跪太久的,一般跪下來不久皇帝就會說愛卿平身然後臣子開始奏事。像早朝這種無關緊要的東西不上也就不上了並不會對國家安危造成什麼影響,認為不早朝=不理朝政只是常識性的錯誤。嘉靖也好萬曆也罷雖然幾十年不早朝但是他們並非不理朝政。如果一個皇帝二三十年不理政國家必亡並且會有被權臣篡位的風險,嘉靖跟萬曆只是人們常識性的不理政事實際上他們都是非常勤政的皇帝。

  • 11 # 慕容劍秋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四十五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最長的是嘉靖的孫子明神宗萬曆帝,一共四十八年)。人們口中常說的嘉靖就代指明世宗朱厚熜。

    關於所謂的嘉靖20年不上朝

    歷史上其實從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三十歲這年開始就不上朝了,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六十歲駕崩,整整三十年不正面過問朝政。很多人都說他為求長生不老而痴迷於禱醮之術(道士們乾的事)所以不上朝,坊間流言常道“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那麼作為一國之君,嘉靖為什麼30年不正面過問朝政,大明朝還能基本照常運轉?咱們接下來先分析幾件事。

    嘉靖帝其人為什麼不喜歡上朝

    第一:言官犯諫

    大明朝言官端的厲害,不怕死,不貪利,前赴後繼,只為求一千古諍名,搞得歷代皇帝都很頭疼,但又拿他們沒轍。嘉靖剛上臺就遇到大禮儀事件。他想追封親生父母尊號,但首輔楊廷和等舊臣要求他改換父母,最終嘉靖不顧朝臣反對,一意孤行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將興獻帝牌位尊入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為此打死好多言官,楊廷和兒子楊慎被流放雲南。此事表面看上去嘉靖完勝,群臣匍匐在他腳下頂禮膜拜,其實骨子裡言官們對這位乾綱獨斷的皇帝已經失望了,覺得他無可救藥,不可理喻。因此每次嘉靖上朝言官們要麼交相彈劾,要麼沉默不語,搞得嘉靖特煩。後來一看見這幫傢伙就煩,於是眼不見為淨,乾脆不上朝了。

    第二:宮女犯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幾個宮女差點將嘉靖勒死,史稱“寅宮之變”。關於這事的來龍去脈是,嘉靖不知道聽誰說用處女經血入藥可以長壽延年,於是從二十歲開始不停的向民間徵索八到十二歲處女進宮採集初潮之血,宮女們人人自危,於是鋌而走險。經此之亂,嘉靖更不上朝了。本來那幫言官和朝臣就在看他笑話,結果還出了這檔子事,叫人情何以堪。嘉靖又是個非常要面子的人,於是避居深宮,終日和宮女太監道士和幾個親信打交道,一直到死。

    第三:無為而治

    嘉靖崇奉道教,而道教講究無為而治,韓非在《解老》《喻老》中最經典的一個典範就是:齊桓公酗酒御婦人而天下治。真正有作為有本事的好皇帝最重要的能力是居於深宮尚龍馭群臣。大明朝如果像一架馬車一樣,那麼皇帝只需要當好馭馬者,駕馭好能辦事的幾匹馬,那麼大明朝這駕馬車就會正常前行。嘉靖崇尚齊桓公這樣盡享樂而治天下的帝王,像太祖武皇帝那種沒日沒夜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絕不是嘉靖的偶像。

    說完了嘉靖不上朝的原因,再談談嘉靖如何保證大明朝正常運轉

    第一:嘉靖統御群臣的能力

    嘉靖帝是一個能力出眾極度自信的皇帝,但絕不像老朱一樣是一個任勞任怨的皇帝。但自不朝之後,導致其性格愈發孤癖,行事每每諱莫如深。除卻能為其撰寫青詞(道士祭天專用文體)的個別大臣(夏言、嚴嵩、徐階三位內閣首輔、次輔)之外,絕大數普通官員,就連一般國之重臣都無緣一睹天顏。其詔命傳達往往簡言惜文,顧左右而言他,非一般人不可解讀。嘉靖一朝,能臣權臣輩出。捧嘉靖上位的權臣楊廷和、嘉靖御極之初的能臣夏言、嘉靖一手提拔的權奸嚴嵩、嘉靖為了制衡嚴嵩提拔的徐階,這些人都是有治世經國之才,天下一等一的人物,嘉靖透過自己的帝王之術,不論結果,把這些人統統握於自己的掌中。

    第二:嘉靖對國家財政的掌控

    嘉靖帝雖三十年不朝會,對繁雜政務避之不及,但其對國家的財政瞭然於胸。因其崇尚道教,享祀弗經,需要頻繁營建宮室,這些都是嘉靖的私人花銷,尚且耗費頗具,更別提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花銷用度。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也是嘉靖的命脈,世宗一朝,財政稅收多少、支出多少、虧空多少嘉靖帝清清楚楚,可謂是有實無名的財政部長。

    第三:用人治國之道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嘉靖既然這麼聰明,為什麼會讓嚴嵩及其嚴黨禍國殃民這麼多年?其實這個都是咱們後人的蓋棺定論。嚴黨雖貪,但如果清流真的上臺,可誰又能確保掌握權柄之後不是下一個嚴黨,嘉靖當了這麼多年皇帝,深諳此中厲害關係:“黃河水濁,長江水清,但長江之水灌溉數省兩岸之田地,黃河水也灌溉兩岸數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就是嘉靖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也要治理,治國用人都是這個道理”,雖然大明帝國確實經歷了民生艱難,內外交困,但在所有封建朝代中,到了中期階級固化、貪墨橫行比嘉靖做的好的又有幾人?最起碼嘉靖一朝還是給子孫培養了可堪大用的人才、也留下了復興的契機。

    回到開始的問題

    嘉靖終其一生修道,雖修長生道,亦修治國道。雖三十年未正面處理朝政,但大明帝國控制權牢牢握在其手中。黃河水濁,長江水清,不論濁清,利於良田即可。河水亦如其人,這千年的清濁又有幾人說的清、道的明呢?

  • 12 # 歷史時燒錄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45年。28年不上朝。而並未導致明朝滅亡,主要原因有兩大點。

    一、政府行政體系完善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和中書省,六部直接與皇帝對接,而後又設有內閣,為皇帝出謀劃策,無論皇帝上不上朝,只要旨意傳達給內閣,國家機構就能正常執行。還有一點明朝有錦衣衛,東廠等非常強大的特務機構,令大臣不敢有謀反之心,但是導致明朝後期宦官專權,謀害忠良。

    二、明世宗不上朝並非不管理朝政

    明世宗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對朝政把握的很是牢固,將眾臣玩弄於股掌之間,雖最後寵信嚴嵩,至使其專權,貪權誤國,但

    最後也被世宗輕易賜死。

    明世宗朱厚熜雖二十年不上朝,卻仍將朝政把握在自己手中,被稱極度聰明,但是這也只是會權謀之術,而非常完善國家,未做對國家自己與社會有益之事,沒有建世之功。而後期更是求仙問道,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整日煉丹吃藥,荒廢政務。而且還對其孫萬曆皇帝起到了不良的影響,萬曆皇帝更是二十多年不上朝。

  • 13 # Mer86

    嘉靖皇帝不上朝,不等於他不幹活。明朝的中樞決策制度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那是一定要上朝的,否則大明真滅亡的可能性。但是發展到了嘉靖時期,皇帝上不上朝,已經不影響明朝這部機器的正常運轉了。所以就算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明朝也不會滅亡。

    明朝初期——必須要上朝

    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度後,總攬君權和相權於一身。在當時,朱元璋每天都要直面臣工,親自處理每一件政務,全國重大政務都由他一人決斷。據說,他曾經在八天之內總計批閱奏章1600件,處理國事3000多件。被累的跟狗似的。

    朱元璋深感如此管理,力不從心,於是便設定了殿閣大學士,作為自己的侍從顧問,幫助自己處理繁多的政務。不過這些大學沒有參決政事的權力,大明王朝的一切大事仍由朱元璋親自主持。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面對每天壓力山大的政務也是頭疼不已。為此,朱棣創立了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人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國家機密事務的決策的制度。這個制度便是明朝的內閣制度。

    不過,朱棣雖然設立了內閣。但此時的內閣仍然是一個草創單位,實權並不大。因此在朱棣時期,皇帝仍然是要開朝會的。否則很多國家大事沒法處理。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會分為“大朝會”和“常朝”兩種。

    大朝會,也被稱為正朝。在每年的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舉行,儀式極為隆重,僅低於皇帝登基儀式。需要注意的是,大朝會主要是臣子向皇帝朝賀,皇帝在大朝會上並不問政事。

    常朝,分為“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紫禁城的奉天殿舉行朝會。需要注意的是,朔望朝實際上也是朝賀的性質朝會,皇帝在那天同樣是不處理政事。

    真正處理政事的是“日朝”。

    日朝,顧名思義,即每天都舉行的朝會。在朱元璋時期,日朝就是早朝,每日舉行,初在華蓋殿舉行,後多在奉天門舉行。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他對日朝制度又有改革。

    首先,他把儀式和奏事分開了。由於朱棣把都城搬到北京,而北京又比南京冷。如果再按朱元璋的那套制度(先請安再奏事),不僅大臣受不了,皇帝也受不了。於是,朱棣便把每日朝會的儀式與奏事分開。在簡短的儀式後,大臣們到右順門內便殿依次向朱棣奏事,有事者奏事,無事者則退還各自衙門辦公。這就是通常說的“御門決事”。

    第二,朱棣增設了午朝。除早朝外,朱棣又增設了午朝,即午後上朝。午朝地點多在左順門或文華殿。在午朝時,五府六部依次向朱棣奏事,然後各官退出。有密事者至御前奏事。

    從明朝初期的朝會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最早也是要上朝的。其中,正朝和朔望朝主要強調的是儀制,顯示的是朝廷的威嚴,表現的是皇帝在國家政權中獨尊的地位,於王朝大政方針無實際意義;而日朝則是真正處理政務的時候。並且從日朝的時間頻率來看,明朝初期上朝的次數,是要大大超過其它朝代的。

    明宣宗之後——上朝已淪為“雞肋”。

    明朝前期的五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包括建文帝,他們都是青壯年登基繼位。每天都上朝,對於他們這些成年人來說,壓力不算大。但明宣宗駕崩,明英宗繼位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明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由於英宗皇帝當時只有九歲,只是個孩子而已,不可能每天都上朝,也不可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把所有的事情的決策權都集於自己。畢竟他還小,也不會處理國家大事。

    於是,從明英宗開始,明朝的朝會就做了幾項非常重要的改革。

    第一,停罷午朝。停罷午朝的同時,還簡化早朝奏事程式。此時上朝已無實際上的意義,只是一種象徵,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大明王朝的主宰,皇權沒有旁落。

    第二,減少早朝的次數。早朝由每天都上朝改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從每月每日上朝改為每月上朝九次。這一改動一直延續到明末,並且影響到了後來的清朝。

    由於上朝從這個時候開始被淡化,皇帝也幾乎不在朝會上處理政務了。於是,明朝的中樞決策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明孝宗之後——不上朝也沒有問題

    明朝前期的中樞決策,由皇帝一人決斷,不用聽別人的建議。但是從英宗之後,決策制度改成了:“廷議→內閣票擬→皇帝或司禮監批紅→六科封駁→六部執行”的機制。於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皇帝不用上朝也能統治好國家了。

    那麼,為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皇帝不上朝,明朝也不會滅亡呢?

    這是因為,皇權的運作機制發生了變化。

    首先,內閣議政,皇帝決策,六部執行的體制比較完善,甚至比皇帝一人決策還要靠譜的多得多。因為,內閣的票擬權是比較實在的議政行為,議政被納入決策程式之中。儘管內閣票擬需經皇帝批紅才能成為決策,但是如果沒有內閣的票擬,皇帝的中旨繞開內閣傳出,也同樣被視為不符合程式,六科可以封駁回去。這就形成了對皇帝“任心而為”的一種制約。

    其次,執行機構也可以對政事發表意見。明朝初期,皇帝一人說了算,大臣沒有發表建議的權利。但是在內閣改革後,以六部為主幹的執行機構也可以在內閣票擬,皇帝批紅前,對重大的政事發表意見。具體表現在明代極具特色的廷議制度上。

    根據明制,凡朝廷重大政事,必須要舉行大朝會,並在朝會上進行廷臣,然後再向皇帝請旨定奪。參與的廷議官員級別不低,一般都是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員。這些人參與廷議,往往會充分發表個人建議,不會受皇帝的影響。畢竟大家都是高級別官員,主觀上是比較自負和傲氣的。

    如果廷員在廷議當中爭執不休時,還會以與會多數人的意見為準(投票表決)。這也是明朝中樞決策的一個特色。

    因此從制度上來說,明朝中期改革了中樞政務決策制度後,皇帝已經不需要上朝了。他的工作就是披紅、蓋印,具體的政務工作交由內閣即可。而內閣又因為派系鬥爭,不可能擰在一起對皇帝不利,於是明朝的內閣閣員也就變成了皇帝的高階打工仔。

    總的來所,明朝初期是需要上朝的。但是經過中期改革後,明朝的決策制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尤其是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時期,皇帝賦予了內閣極大的許可權,當時就連太監的風頭都被同一時期的內閣首輔給壓住了。這一時期的皇帝就是甩手掌櫃,管住內閣即可,沒有再上朝的必要。

    另外,嚴嵩的存在也是嘉靖可以二十年不上朝的關鍵原因之一。百年罕見的奇葩皇帝遇見了五百年難得一遇的極品背鍋俠,這便是嘉靖與嚴嵩的君臣關係。

  • 14 # 小約翰

    因為不上朝≠不辦事。

    明朝發展到嘉靖帝那個時代,上朝已經變成了一個皇帝和大臣之間過家家的遊戲了,有沒有這個形式,其實不太重要。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時期,政務繁忙,而且由於朱元璋不讓設立宰相,明太祖和明成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朱棣雖然設立內閣,但是當時的內閣跟後來的內閣有很大區別,當時的內閣還不足以替皇帝分擔政務。所以在明朝初年,皇帝處理政務主要靠上朝。

    當年的上朝,是真的辦事。由於國家大,事情多,一個早朝還不足以處理完全部的事情,所以朱棣時期還設立了午朝。

    事情從明英宗開始發生了變化。

    明英宗繼位時,只有九歲,指望一個九歲的孩子處理政務,顯然是不現實的。

    所以在明英宗時期,明朝取消了午朝,早朝也開始逢單數上朝,上朝的內容也不再涉及具體政務,大臣們給皇上磕個頭,說幾句吉祥話就算數。

    也就是從明英宗開始,明朝的政治體制完全確立了下來。

    明英宗時期,明朝確定了處理政務的流程:朝廷廷議——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發部執行。

    在此之前沒有登場的角色是太監。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太監基本沒有存在感,內閣也沒啥存在感。明宣宗信任內閣,卻不信任太監,宣宗時期,基本是皇帝配合內閣辦事。但明英宗年齡太小,辦不了事,替皇帝批閱奏章的任務,就落到了太監頭上。

    也就是從明英宗開始,明朝出現了第一個權宦——王振。

    歷史前進到了嘉靖朝,嘉靖已經完全擁有不上朝的條件。

    經過之前歷代皇帝的“努力”,尤其是嘉靖的前任,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努力,明朝的朝會制度已經基本跟政務處理沒啥關係了。嘉靖帝想要處理好政務,只需要挑幾個賢臣進內閣,平時管好太監就行了。

    但嘉靖帝走了另一條路。

    他的路是——踢開太監,統一內閣。

    與《大明王朝1566》劇中演的不同。嘉靖朝,可能是明朝中後期歷史中太監最沒有存在感的時代。嘉靖帝本人對太監極不信任,並不給太監任何權力,而且由於嘉靖朝的內閣首輔一個比一個猛,導致嘉靖朝的太監基本沒有任何發言權,歷史記載都很少。劇中那幾個演技出色的太監,除了黃錦以外,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呂芳這個角色則完全是虛構的。

    嘉靖帝踢開了太監,自己直接管理內閣,他認為,他不需要任何人幫助他鉗制內閣。

    在嘉靖朝,前後換過幾人內閣首輔:楊廷和、張璁(事實上的首輔)、夏言、嚴嵩、徐階。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是獨裁者,與其他時期不同,這些首輔遇事都不喜歡和別人商量,從來都是大權獨攬,自己說了算。

    這種強勢的首輔為嘉靖帝提供了條件,他不再需要考慮平衡內閣的派系,也不需要費心費神的處理政務提防別人造反。他只需要做一件事——盯好內閣首輔,就行了。

    整個嘉靖朝,基本是首輔管朝廷,皇帝管首輔。雖然嘉靖也處理政務,但總體來說,是談不上勤政的。嘉靖朝的首輔權力很大,開了明朝後期首輔專權的先河。

    不過說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朝沒有副作用,肯定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由於嘉靖帝長達二十幾年的怠政,讓明朝在優秀人才極多的時候開始走下坡路,軍政廢弛,政治腐敗,這與嘉靖帝的怠政是分不開的。

    嘉靖帝去世幾十年後,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始了一次比嘉靖帝更徹底,時間更長的怠政——三十年不上朝,而且連奏章都不怎麼批。正是這次怠政的後果將大明朝導向了崩潰,萬曆死後二十餘年,明朝就滅亡了。

    所以,當崇禎皇帝敗死煤山之後,後世的史官沒有埋怨過崇禎,他們說:“明之亡,亡於天啟(崇禎的哥哥)”,也有人說“實亡於萬曆”,但是更多的人說“始亡於嘉靖”。

  • 15 # 回首三千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解決了上千年皇權和相權的爭鬥,皇帝直接管六部。這麼一來皇帝太累了,成祖皇帝朱棣,一開始提拔一些四五品的官員,組成開始的內閣,幫助皇帝參議政務,算是秘書處。

    經後續皇帝不斷完善,內閣一般由大學士或者六部官員兼任,內閣中有首輔、次輔、閣員,三到五人組成,替皇帝票擬指令,內閣地位和權利得到提升。

    明朝中期以後,司禮監(太監們)在皇帝的指令下,開始行事批紅權,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內閣和司禮監的相互制約,加之內閣和司禮監中又有不同派別、勢力。明朝又有著健全的律法制度,皇帝自然可高枕無憂,嘉靖皇帝本身智商也可以,便可牢牢的掌控全域性。

    明朝中有很多奇葩皇帝,靠著這一制度,大明朝才不至於成為短命王朝。

  • 16 # 病毒55854924

    這傢伙自己躲在後面當監察部長跟財政部長,把內閣這兩項權利架空了。這是當皇帝的最高境界!無需事必躬親,還可把控全域性。再說明朝又不是天天上朝,幾年不叫起很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的幸福依託誰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