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里何所行

    歷史上漢族的馬上本領並不比遊牧民族差,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時期都遠強於草原民族。因為中原地區糧食產量大,而戰馬要想強壯適合作戰需要吃糧食而不是牧草,所以中原王朝在強盛或安定期可以比草原民族擁有更多更好的戰馬。再加上中原王朝有更先進的文明,先發明馬鐙也不足為奇。

  • 2 # 迷鹿老師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不同在於

    農耕文明的科技發展明顯比遊牧民族高

    古代主要文明先進主要是在冶鐵鍊鋼方面體現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 匈奴可冶鐵但不能鍊鋼

    在武器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怎麼會有時間去想馬蹬的事情

    漢人就不一樣了 掌握了不同鍊鋼技術在當時已經是先進的代表 武器的優良不言而喻 所以有時間考慮把鋼材鐵器鍛造在其他方面 在是因為在武器的材質質量是已經得到滿足才會出現 例如你連飯都吃不飽能發明出牛肉的各種烹飪法嗎?很明顯是不可以的 因為你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填飽肚子!

  • 3 # 雲捲雲舒56435446

    農耕文明相對於遊牧文明來說其領先程度應該是全方面的,除了打仗,一個居無定所的民族其發明創造的動力基本等於零,你今天發明一樣東西,明天就要搬走把這樣東西丟棄,你還會搞發明嗎?但是農耕文明在歷史上因為馬的原因所以在作戰上被遊牧文明全面壓制,即使工業革命英國也是在島上(與遊牧文明隔絕)完成的,但完成工業革命後立刻反向全面壓制遊牧文明

  • 4 # 國家人文歷史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性的話題,馬鐙到底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發明的,還是發明與中原地區,這裡歷來都有很多的爭論。一些人認為,馬鐙應該是北方少數民族發明的, 畢竟他們更加擅長於騎術,所以對騎馬打仗這件事情研究地透徹,因此發明了馬鐙。另外一些人就要反駁了,覺得應當是中原民族發明的馬鐙,畢竟騎不好才要利用工具,透過馬鐙降低了騎乘的難度,進而可以發展出強大的騎兵隊伍,減少訓練的成本,所以肯定是中原人發明的。兩方都有道理,所以至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說明馬鐙到底是誰發明的。

    就拿遊牧民族來講吧,關於他們的記載中都是善騎,比如說匈奴人,從小就練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由此就可以看出,對於這些遊牧民族來講,幾乎都是天生的騎手,這既是文化的影響,也是生存的必要。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對作戰訓練的不斷練習。再拿匈奴人舉個例子,在當時成年男子“人不弛弓,馬不解勒”,直到年老了騎不動了才不會再去出征。所以說對於當時的遊牧民族來講,也許馬鐙並不是必須的。不過並不代表不可能發明出來。畢竟隨著擴張的腳步,如果想要加強戰鬥力,自然是越強越好。

    認為中原地區漢族發明了馬鐙的人,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中原地區的手工業基礎要比北方遊牧民族更加的發達。強大的中央集權王朝也更有可能集結全國的智慧來發明出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利器和“黑科技”。無論如何,有個歷史學家的評論很中肯,“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這樣的發明雖然看似簡單,但是意義重大。

  • 5 # 華胄大道

    馬鐙是華夏發明的證據很多,以前寫過這裡不想詳述了,馬鐙不是一下發明的,是由上馬踏環逐漸演變的,早期只是種有上馬作用的單鐙,後來演化成穩定騎行的雙鐙,農作人口平民難得騎馬,主要是官員,貴族,文人,婦女騎行較多,故先有上馬鐙乃至騎馬鐙發明,而遊牧族連兒童都可飛身躍馬,用上馬蹬徒遭恥笑。當然騎馬鐙完善之後,很快被騎兵發現了巨大效能

  • 6 # 就想嘚啵嘚啵

    這應該是一個思維慣性的問題。遊牧民族從小生活在馬背上,騎馬不會感覺到有什麼不方便,而農耕的中原人不善騎馬,但又得和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族比拼,自然希望有腳踏實地的地方,需要是發明的動力,所以馬蹬被中原人先發明出來就不奇怪了。

  • 7 # 情海星空6

    中原是農耕社會,馬司養量受飼料的產量和放馬的場地所限,另外,騎馬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受封建法禮的管束,所以不可能像草原民族那樣得心應手。就拿俄羅斯戰鬥民族來比喻,我們現在整天在紙上評價AK47如何不行,如何好!但我想問各位(當過兵的除外)你們能像戰鬥民族經常那樣拿著Ak47在靶場中狂射嗎?曰軍當年進南京時,到處散落著國軍的武器,但當時的大部份南京市民會使武器的就沒幾個,反觀日本人大部中學就受過軍訓!

  • 8 # 淡藍色榮譽02

    當匈奴人騎著帶馬鐙的戰馬橫掃歐洲的時候。歐洲人才發現,原來馬還可以這樣騎。但是橫掃歐洲的匈奴人為什麼被趕出中國的呢?就因為馬鐙是漢人的發明。要不然年紀輕輕的衛青和霍去病拿什麼破匈奴?當時騎兵數量是處於劣勢的。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後,匈奴就被迫西遷了。

    再者,遊牧民族/遊牧文化是沒有冶金技術的。農耕文明才有可能在手工業/定居的基礎上出現原始的手工冶金技術。而中國強盛的朝代,中原漢人對比北方遊牧民族,都擁有更好的武器技術。而不管是馬鐙還是火藥(火炮,地雷,水雷,火槍等)都是漢人的發明,匈奴人西遷帶給了歐洲馬鐙,而蒙古西征給歐洲帶去了火藥火炮和火槍。沒點先進武器的話,元將 郭侃(郭靖西征歷史原型,郭子儀後人)也不可能破了阿拉伯和十字軍二三百城的。

    只不過元明清三代處於近700年的大一統,周邊缺乏長期的強有力的競爭和對抗對手。導致了近代火藥兵器的發展緩慢。而歐洲長期處於和伊斯蘭教/阿拉伯人的對抗,也長期處於歐洲各國之間的對抗,所以因為競爭才導致了火器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明清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才導致了鴉片戰爭後的百年屈辱。

    但是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大一統的國家,或者說是中美俄這樣的領土大國,只要有競爭對手時刻激勵著,更容易出現科技進步。而這種科技進步是很難在遊牧民族中出現的。而且像歐洲這樣的領土小國,又長期處於戰亂對抗的情況下,沒有外部科學技術的填補,是很難有自身實力來搞出技術突破的。就比如當代的航天技術,歐洲各國有實力搞嗎?只有工業體系更加完善,人力物力更加雄厚的中國美國俄羅斯這樣的領土大國才有可能搞的出。

    所以,馬鐙這樣在當代很原始的東西。在兩千年前,也只有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才有可能搞的出。歐洲的領土小國,以及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沒可能有這個技術突破的。

  • 9 # 手機使用者67029711400

    漢族不是天生的農耕民族,也是從遊牧走向種植的,這在有關炎黃的記載中都能證明,從今天的角度看,相比後來的北方的各個兄弟遊牧民族,漢族很早就從遊牧業進入了種植業,從生產力角度說,漢族進了一大步,而其他遊牧民族還在原地踏步,雖然本質上都是炎黃子孫,但因為產業的不同,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差異,也導致上層建築差異巨大,這也是為什麼直至今天,漢族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的根本原因。

    還回到原來問題上,漢族也經過漫長的遊牧業發展,應該比幾千年種植的歷史還要久遠,那麼對牲畜的馴養和利用,又怎麼可能比文獻記載的屬於後輩的遊牧民族差呢?這是不可想象的,實際上我們還可以推理得知,因漢族很早進入種植業,所以在如何利用工具提高畜力的效率最大化上,更具有迫切的需求和理由,比如用牛馬驢騾大牲畜耕地運輸等,我們都知道要使用這些畜力達到目的,必須發明相應的配套工具才能實現,從古代的資料和考古發現中都能證明這點,還體現出越來越合理的程度,比如馬駕車的方式的變化等等,如果再瞭解騾子的發明,會對漢族使用畜力上的理解高度瞠目結舌吧。

    反過來我們要問,遊牧業可有漢族種植業對畜力的需求嗎?沒有的,遊牧民族對牲畜最大的需求,就是奶和肉,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沒有對畜力的更高的需求,又怎麼可能產生沒有需求的高一級的發明?這是不可能的事,況且還有一個巨大的制約因素,遊牧業就不可能產生種植業那樣齊全發達的手工業,這是社會生產力決定的,且在歷史事實和考古文物都能證明的。

    至於說馬蹬發明是不是因為遊牧民族精於騎射的原因,更是無稽之談,難道漢族就不會精於騎射嗎?不是的,不僅精於騎射,還創造出遠遠超過遊牧民族的各種武器,歷史上發生的少數民族最終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是漢族政權的腐朽墮落和少數民族的銳意進取,而不是所謂的武力。

  • 10 # 清風知水

    發展水平相近的社會,如果一方人口基數大或者密度大,產生的文明成果可能性遠大於另一方面。歷史上中國不但人口密集,基數極大(以現在的人口比例來看都遠超過少數民族,何況古代),文明發展程度在東亞來說直到近代都是第一。遊牧民族文明成果少於漢族才是常態

  • 11 # 從耗子胖成豬

    馬鐙誰發明的,我覺得不可考。

    因為遊牧民族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他們不可能像農業民族那樣有“厚葬”之風。即使是遊牧民族發明了馬鐙,但由於他們低劣的材料獲取能力以及工藝水平限制,再加上沒有中原王朝的厚葬之風,經歷幾千年根本就不可能儲存下來。

    想象一下,如果匈奴人發明了馬鐙,那也肯定是當成日常的實用工具使用,不可能用寶貴的金屬去製作。而價值不高的東西,也不可能隨主人一起安葬到地下。(就算一起安葬了,也保持不了多久就腐化了。)

  • 12 # 錫兵6699

    我個人感覺是漢族發明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漢族不擅長騎馬,農耕民族大部分土地都種地了,沒有草原所以大多數人沒機會騎馬,或者騎馬的經驗也不足。為了彌補不足和劣勢自然就得想辦法。馬鐙就是這麼產生的。遊牧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自然需求不是那麼迫切,而且遊牧民族當時的冶金技術做馬鐙很困難。

  • 13 # 月照千峰獨一人

    沒騎過馬的人都以為馬蹬重要,其實真正重要的是雙腿的夾力,有沒有無所謂,馬登只是上下馬方便一些,別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小時候家裡養馬,我上馬都是蹬馬槽子上去。時間長了都是羅圈腿。

  • 14 # 時光工坊

    我覺得馬鐙出現時間可能遠在戰國時期,更可能是遊牧民族發明的。當年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試想如果沒有馬鐙如何能讓身體保持平衡,如何騎射。而騎射是學遊牧民族,就說明遊牧民族早就開始使用馬鐙了。只不過可能遊牧民族文化底蘊不夠,沒有什麼記載,結果這發明人的身份落入漢人手裡。還有這東西雖然非常重要,但又非常不起眼,漢人也沒有太重視,以至於到了南北朝時期才是正式的記載。

  • 15 # 阿錯

    首先問題問得有問題。

    馬蹬是誰發明的估計是說不清楚的,因為最早的馬蹬肯定不是金屬的,而更可能是皮製或者布制,而這種材料已經沒法考古出土了。

    其次皮布馬蹬更可能是草原遊牧民的發明。而金屬馬蹬則肯定是漢地發明製作的,因為草原不具備條件。

    然後,歷史上有關騎兵最早的記錄當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綜合東西方歷史來看,戰國以前,馬車比騎馬更起作用。馬車的衝擊力很高,同時也可以搭載射手,這也是歷史研究者認為馬蹬是騎兵出場的關鍵。當然與之相似的還有馬鞍韁繩。

    其實馬鞍比馬蹬更重要,沒有馬鞍人坐在馬背上估計熬不了半天。當然最重要的是高橋馬鞍,沒有這玩意是沒法聚集上萬騎兵去奔襲。目前出土的高橋馬鞍是東漢時期。

    我只能猜測,隨著戰國時期金屬鐵器開始普及,遊牧民族的金屬箭頭熟練暴增,這就導致匈奴帝國依靠騎射部隊迅速融合周邊加以壯大,並在漢初壓制大漢帝國。

    漢武帝時期開始仿製遊牧騎兵,而高橋馬鞍可能就是這個時候出現,因為是木製品,也是重兵利器,民間極少,我們也就無法考古發掘出來。同時期的馬蹬應該還是皮布制,損毀率極高,而漢軍騎兵可能是作為重騎兵使用,也就不將就馬上騎射,而是騎馬馳騁千里追擊匈奴,依靠近戰武器的精銳來取勝。因而對馬蹬的要求不高。

    而這種匈奴人很快掌握了高橋馬鞍技術,但由於綜合實力不如大漢,東漢時期部分匈奴人西遷時就帶走了這張技術,百年後血洗歐洲。

    與之類似的火藥和攻城技術也被蒙古人帶著去了西方。

  • 16 # 考古軍中馬前卒

    老規矩,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研究古代馬具有七八年了,能找到的資料基本都看了,也發表過一些不成熟的成果。這麼說吧,以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證據,是無法斷言馬鐙究竟最早由誰發明的。

    馬鐙的起源傳播一直受到全世界學者、愛好者的關注,因為它實在太重要。目前關於馬鐙的起源,主要有這麼幾個看法:

    1.皮腳釦起源說(或印度起源說)

    在俄羅斯南部,以及印度,都發現過一種帶花紋的瓶子,時代相當於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瓶子上有騎馬人的形象,可以看到馬鞍一側有懸垂下來的繩索,一些研究者稱之為皮腳釦,並認為這是馬鐙的前身。

    (南俄發現的銀瓶及皮腳釦復原)

    2.趾鐙起源說(或雲南起源說)

    所謂趾鐙,就是套在腳趾上的繩圈兒。這種東西發現於我國的雲南,在雲南古代滇文化的墓葬裡,經常出土一種青銅貯貝器,相當於存錢罐。貯貝器的頂部往往有大量的小型雕塑,可以看到在一些武士的大拇趾上,套著繩圈,並且連在馬鞍上。所以有研究者認為,這種“趾鐙”是馬鐙的前身。

    3.中原或北方起源說 證據我後面再講

    先說前兩種吧,瓶子上的影象,其實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我們只能看到一側,另一側是想象的。所以,關於這種腳釦究竟只在馬的一側有還是在兩側都有,一直存在爭議。另外,常騎馬的人會知道,用皮革、繩索這樣的軟材料做馬鐙十分危險,騎行中如果不慎墜馬,腳很容易被套住,結果不堪設想。所以,皮腳釦恐怕只是幫助人上馬的裝置,騎行中不能使用。

    至於雲南的趾鐙,只是套在大拇趾上,要求騎馬人得光著腳呀。顯然,這並不適用於氣候寒冷的區域。事實上,這種趾鐙的確只在雲南地區存在,並且一直延續到了元代。這跟滇馬的體型較小也有直接的關係。換言之,騎著小馬跑山路,趾鐙足夠用了。但是,雲南以外的人不用它。

    所以,前兩種觀點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無法將其等同於後來的真正馬鐙。

    接下來,就要重點講中原或北方起源了。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馬鐙證據,來自於長沙郊區的一座西晉墓,時代是永寧二年(公元302),在位的皇帝是晉惠帝,也就是那個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傻子。下面這件騎馬俑上,就是最早的馬鐙,而且是全世界的學者都承認的。

    看到了吧,在馬鞍的左側,懸掛下來一個小三角。而且在右側是沒有的。所以,它也被叫做“單鐙”。為啥要用單鐙呢?仔細看,這時候的馬鞍兩頭很高了,不好上去了。咋辦呢?搬磚墊著可以嗎?當然可以,但是不方便啊,誰願意走哪兒都帶著一摞磚。終於,不知道是誰,想到給馬鞍側面加個東西,上去的時候剛好可以踩著借力。

    單鐙解決了上馬的困難,可是人們還沒有想到騎馬的時候也可以用它。所以我們看到,這位西晉的仁兄,上馬以後並沒有繼續踩著馬鐙。

    那麼,啥時候想到用雙馬鐙了呢?大概20年後,到了公元322年,南京象山的一座東晉墓裡,出土了一件陶馬,上面清清楚楚地做出了雙馬鐙。也就是下面的這件。

    有了雙馬鐙可就了不得了,騎在馬上很穩當,能做出以前做不出的動作了,相應地,騎兵的技能也進步了,進而引發了戰爭形態的轉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我就不再重複。

    以上的這兩件早期馬鐙證據,都是來自於中國南方地區,而且確確鑿鑿是農耕民族的墓。那為何又會出現草原民族發明馬鐙的說法呢?

    這就要說一說東北的遼寧地區了。

    我們知道,在兩晉時期,東北有一群了不得的人,叫慕容鮮卑。他們在西晉末年進入中原,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今天統稱為“三燕”。慕容鮮卑人擅長於騎射,當時的匈奴人都害怕鮮卑騎兵。最重要的是,鮮卑人有個習俗——死後用馬具隨葬。

    所以,今天的考古學家,在遼寧的鮮卑墓葬裡,往往能夠發現很多銅或者鐵做的馬具實物,其中馬鐙也不少。

    我們在前面說的都是陶俑上的馬鐙形象,而遼寧發現的可是實實在在的真馬鐙,也不能不讓人重視,因此,有些學者覺得馬鐙也可能是這些鮮卑人率先發明的。

    那為什麼說現在不能確定是農耕的漢人還是遊牧的鮮卑人先發明馬鐙的?主要還是因為這些考古材料的時代太接近,難以判斷出誰更早一些。

    也有些人從文獻或者從“道理”上推測,由於文獻對於馬具的記載過於稀少,誰也無法說服誰。

    所以,最終解開這個問題的鑰匙,恐怕還要等更多的考古證據了。

  • 17 # 三隻腳的大烏鴉

    糾正一個觀點,騎射其實不需要馬鐙,沒有馬鐙的時候大家都是在騎射的。

    只有持矛衝鋒才需要馬鐙,因為沒有馬鐙很容易被長矛刺中敵人時的反衝力撞下馬來。

    相對於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喜歡列陣而戰的農耕民族更喜歡用長矛,所以將長矛帶上戰馬也是順理成章了,然後他們就會發現長矛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鐙就發明了。

    另外,馬鐙雖然簡單,但也是需要比較高的冶金技術才能生產出來的,因為馬鐙的結構決定了不能用鑄造,必須用焊接,遊牧民族在那時候不可能掌握焊接這種技術的。

  • 18 # 再放鬆點

    應該籠統地説是北方各民族共同發明的,南方人善水戰,北方人善騎射,匈奴人善騎而文明不發達,漢族人善農耕鹽鐵,文明程度高,長年的對峙徵戰,使得制鐵工業相當發達,各種先進武器應運而生,呵呵呵,匈奴人的想向,漢族人的製造。

  • 19 # 樂輝15

    按道理應該是不擅長騎馬的漢族發明的,試想,草原民族從小就訓練騎射,如果沒有馬鐙,那麼對漢族的優勢就是無比巨大,但是如果有馬鐙,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輕鬆獲得平等對抗的能力,所以,就算起遊牧民族發明了馬鐙,也會當做絕密儘可能不讓人知道

  • 20 # 康151001303

    我覺得就是因為漢族騎馬的技術普遍沒有北方遊牧民族高,所以就想辦法在其它方式來彌補差距,比如發明馬登,一下子就將差距拉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應該選一門什麼樣的職業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