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嬴政
-
2 # 歷史總探長
八旗建立之初並沒有明確的地位區分,只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八旗貴族之間發生了幾次權力爭奪,八旗之間的地位才開始發生了變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八旗中兵力最強的兩個旗是正黃和鑲黃,其中鑲黃旗一個旗的兵力就相當於2個旗。
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寵愛多爾袞兄弟,兩黃旗都被多爾袞兄弟控制,鑲黃旗旗主是阿濟格,正黃旗旗主是多鐸。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極,鑲白旗的旗主杜度被努爾哈赤調走,鑲白旗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兩紅旗的控制者是代善,正藍旗的控制者是莽古爾泰,鑲藍旗的控制者是阿敏。
雖然皇太極只控制了一個正白旗,但是皇太極依靠著會做人的特點,同其他幾個旗的將領關係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因此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成功繼承了皇位,並且奪取了鑲白旗和正藍旗的控制權。之後皇太極對這幾個旗進行混編,並且同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換色,將自己掌握的三個旗分別改成了正黃旗和鑲黃旗、正藍旗。
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競爭皇位,多爾袞的兩白旗經過多年的經營,基本相當於三個旗的實力,支援豪格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同樣實力強大,雙方的實力基本不相上下。這時候鑲藍旗旗主已經換成了濟爾哈朗,正紅旗和鑲紅旗仍然在代善的控制之下。為了避免八旗發生內戰,多爾袞接受了折中方案,選擇年幼的福臨作為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由於濟爾哈朗實力弱小,多爾袞才是順治前期朝政的真正控制者。
這一時期八旗的地位已經出現了變化,參與爭鬥的兩白旗、兩黃旗和正藍旗地位明顯突出,而兩紅旗和鑲藍旗的話語權明顯不高。多爾袞因病去世後,順治皇帝為了避免八旗貴族權力過大,將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黃旗和正白旗收歸皇帝直屬。由於這三個旗被皇帝直接控制,地位相對突出,因此被人們稱為“上三旗”,而剩下的五個旗設有旗主,被稱之為“下五旗”。
雍正皇帝統治時期,劃分了八旗會議的座次,其中鑲藍旗被安排在了最角落的位置,屬於八旗裡面地位較低的一個旗。鑲藍旗的地位比較低,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鑲藍旗的實力比較弱,在兩次皇位爭奪中都不是主角,兩紅旗的實力雖然也不強,但是兩紅旗都控制在代善一個人的手中,加起來的實力並不弱。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鑲藍旗旗主不是努爾哈赤的後人,鑲藍旗最初由努爾哈赤的弟弟控制,後來由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控制,最後又被阿敏的兄弟濟爾哈朗控制。八旗的其他幾個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後人,鑲藍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弟弟的後人,血緣關係上的親疏是鑲藍旗旗主座次最低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在雍正時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只有名義上比較尊貴,因此旗主們的地位高低,對於旗主們身份地位的影響非常小。
-
3 # 天使飛翔11111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就是清朝的貴族。
1、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人(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最開始只有兩個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領的黃旗和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所領的黑旗。後來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所以就改成了藍旗。 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擴大,又增添了一個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擔任旗主。後來,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 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 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2、自從1601年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貴族便一直過著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最初的時候,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了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貴族和平民有著地位之分,同樣的在貴族之中也有著地位之分。換句話說,就是八旗貴族也是分層次的。
“清朝八旗”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1、 上三旗和下五旗,在剛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八旗的每一個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擔心旗主會威脅皇權,於是就把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都劃歸自己手下親自統領。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親兵,下五旗則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旗主最開始是每個旗的最高領導人,他們可以直接掌管各個旗的兵權。後來通過幾代皇帝不斷地努力,終於把旗主變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
2、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而是鑲黃旗。因為早在清朝入關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鑲黃旗的旗主,所以鑲黃旗也被稱為頭旗,並在此後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
3、八旗的旗人並不都是滿人,含有滿人、漢人、蒙古人。並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種,分別為:八旗蒙古、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滿洲的旗人都是滿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漢軍的旗人都是漢人。因此,八旗實際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黃旗分為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
4、八旗之間原則上沒有排名先後之分,也無實力強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差 別,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況。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別巨大,前者是吃皇糧,後者是領王府俸祿。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擁有更多機會,比如皇宮內廷侍衛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擔任。
八旗的官職品階1、八旗旗主的下一級就叫做參領,是一個正三品的官職,每一個滿洲旗和漢軍旗中有五個參領,而蒙古旗只有兩位參領。
2、參領的下一級又叫做佐領,是正四品官職。佐領在滿語中被稱為牛錄章京,也就是牛錄領導人的意思。牛錄是指八旗剛開始建立時就規定的基本的制度,剛開始一個牛錄代表300人,後來嘉慶皇帝將其改為了150人的編制。而佐領不僅只是領導人,在戰爭時期佐領要當做戰爭領導人,在和平時期佐領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屬牛錄的戶口、田宅、兵籍、訴訟等等日常的瑣事,所以佐領是最貼近旗人的一個官職。
3、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 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藍旗 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入關後,八旗的實際事務交給都統負責。1、在雍正時期,八旗都統的辦公地點,也從家裡,轉到了專門的衙門。至於八旗王公,他們只是拿著高俸祿,卻沒有什麼實權。八旗內的軍事、政務,統統由八旗都統負責。他們底下有各種衙門,有印房、折房、折餉房、銀庫等,負責八旗內的某一具體事務,是八旗最高的領導機構。
2、同為八旗都統,但內部卻有一些不同的差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旗務都統,這類都統就是京師八旗的長官,清朝一共有滿、蒙、漢三類八旗。所以,這類的旗務都統一共有二十四個。八旗軍是一個很特殊的組織。他們在平時都是老百姓,等到戰爭時,才披甲上陣。所以,旗務都統雖然平時負責旗人生活方面,卻要參與一些武備訓練這類的軍事事務。他們以皇帝的命令辦事,管理旗人。
第二類是駐防都統,清朝在各省駐紮八旗軍,而各省八旗軍的長官,或者被稱為將軍,或者被稱為都統。他們除了負責國防安全,鎮守險要、訓練軍隊之類的軍事事務外,也可以向皇帝報告當地的政務和民事。
最後一類是贈銜都統,這是一種臨時指派的職務,屬於虛銜。
3、在京師的八旗都統有管轄驍騎營的權責。驍騎營是京師八旗防衛的主力,平日裡京城守衛、警戒,城內的銀庫、穀倉、宗人府等,都是由驍騎營負責。如果遇到戰事時,他們就要出征。這是京城防衛的主力,人數有5.5萬人左右,大致是精銳主力的一半。如果是政務,都統要管轄的事務就更為瑣碎了。旗人的土地、財產、人口,大小案件等,包括對旗人的教化、風俗,都要都統過問負責。不過,如果是擔任京官,或外任官的旗人,就不歸都統管轄,而是交由吏部處理。
-
4 # 平安讀歷史
熟悉滿清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滿清的八旗,也就是黃白藍紅各兩個,一正一鑲。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對後金一些民眾和軍隊的管理。
八旗起初的時候之間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不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八旗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強弱之分,其中努爾哈赤所領的兩黃旗自然是實力最為強大的。代善所領的兩紅旗實力也不弱,其他4個旗實力較為弱一些。只不過隨著努爾哈赤哈赤的死亡,八旗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經過一番博弈,皇太極成了大汗,他又把無主的鑲白旗搶在自己手裡,那麼他也擁有了兩白旗的實力,只不過因為捍衛,所以他把兩白旗變成了兩黃芪,而多爾袞三兄弟的兩黃旗變成了兩白旗,在名號上就不如兩黃旗了。後來皇太極的兩黃旗實力得到增強,兩白旗由於歷史原因時也不弱,兩藍旗的實力最弱。
再後來多爾袞主政加強他的正白旗,正白事實上成了那段時間實力最強大的旗,還在兩黃旗之上。所以順治在多爾袞死後,立刻把無主的正白旗搶在自己手裡,稱之為上三旗,因為那可是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另外5個為下五旗,而實力最弱的應該是鑲藍旗。在後來八旗開會的時候,鑲藍旗坐在最旁邊的,這主要是因為鑲藍旗並不是由努爾哈赤的子孫傳下來的,所以一直被邊緣化。
-
5 # Fairy13360
八旗排名,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屬皇帝親兵,待遇優厚 稱為:上三旗
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鑲藍旗地位最低
-
6 # 雍親王府
眾所周知,八旗包括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其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的被稱為“下五旗”,由宗室王公統領,從這樣的稱謂以及統御關係上來,“上三旗”的地位高於“下五旗”成為了一種必然,而“上三旗”中的鑲黃旗一直以來又被稱為“頭旗”。至於“下五旗”之間,儘管沒有進行嚴格的地位高低的確認,但也可以根據其在左右翼排序的位置,進行地位上的區別與劃分。
而這樣的地位高低劃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統治者的更迭與領旗旗主的變更,各旗之間的地位也在發生著變化。
努爾哈赤時期,地位最低的便是兩白旗。“八旗”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是經歷一個漫長而複雜的“從一到八”的過程。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其部隊以黑旗為幟,故稱“黑旗軍”,此為“一旗”階段。
到了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由他自己親自統領,並將此前的“黑旗軍”交由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指揮,此為“兩旗”階段。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開始根據女真人傳統的“猛安謀克”制度,對所屬部眾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並以純色為辨,建立黃、白、紅、藍四旗,“軍民一體”的制度也就此形成,此為“四旗”階段。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勢力進一步壯大,並且基本統一了除葉赫部外的女真諸部,於是其對於部眾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調整,在此前“四旗”的基礎上,劃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共計八個旗。
至此,“八旗”正式形成,並且在第二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建立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除了正黃旗(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為努爾哈赤親領外,其餘均為努爾哈赤的子、侄、孫統領,即:正紅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鑲紅旗(26牛錄)由代善長子嶽託統領;正藍旗(21牛錄),由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統領;鑲藍旗(33牛錄)由努爾哈赤的侄子,也就是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統領;正白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的八子皇太極統領;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之孫,其長子褚英之子杜度統領。
滿洲人歷來是“以黃色為尊”,再加上兩黃旗是由最高統治者努爾哈赤親領,因而兩黃旗的地位是八旗中最高的。
而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其將親領的兩黃旗,分別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的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親軍,並且明確表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去世後統帥的親軍全部交給多鐸。
由於這20個牛錄的親兵基本都來自於鑲黃旗,並且包括費英東、額亦都等“五大臣”在內的一眾努爾哈赤親信與起兵元勳皆隸屬於鑲黃旗,同時在此後的征戰中,努爾哈赤依舊是直接統領鑲黃旗,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鑲黃旗便成為了預設的“頭旗”,直至大清王朝滅亡,這一地位始終得以被保留。
至於其他六旗,並沒有明確排列名次順序,其主要區別也僅僅是在圍獵和駐防的位置上。而這個時候的兩白旗,分別是在左右翼之末,再加上此時的皇太極雖然已經奪下了鑲白旗,但在“四大貝勒”中,也只是排在最後一位,所以其統領的兩白旗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努爾哈赤時期名義上的“末旗”。
“上三旗”、“下五旗”的序列確定後,鑲藍旗成為了預設的“末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上了後金汗位。
皇太極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統領的兩白旗與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的兩黃旗進行“黃白互換”,進而改由自己親領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並且將這兩旗的位置由左右翼之末提升為左右翼之首,多爾袞三兄弟的統領的兩白旗則從此前的左右翼之首的位置改為左翼之中。
與此同時,代善統領的正紅旗及其長子嶽託統領的鑲紅旗也被安排在了右翼之中的位置,因而阿敏統領的鑲藍旗與莽古爾泰統領的正藍旗成為了排在左右翼之末的“末旗”。
到了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藉機對正藍旗進行清算的同時,就此吞併了正藍旗,“八旗”進入到了短暫的“七旗”時期。后皇太極又將兩黃旗進行重新的整合分配,並重建正藍旗,由他自己統領鑲黃旗、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新的正藍旗。
至此,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的“上三旗”制度得以建立,同時鑲黃旗的“頭旗”地位也得到了最終的確認。
至於“下五旗”的地位高低以及排序區別並沒有進行劃分,這其中也有著皇太極為了政治平衡所作出的權衡。
在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相繼被皇太極扳倒後,代善成為了皇太極樹立其政治威望的最大威脅,儘管這一時期的代善一再選擇退讓,甚至主動放棄“兄長貝勒”的身份讓皇太極“南面獨坐”,但依舊遭到了非常嚴厲的打擊,尤其是在代善最為欣賞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去世後,整個代善家族陷入到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空有兩紅旗的地位與實力,但卻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握的兩白旗,儘管地位上受到了皇太極的打壓,但由於努爾哈赤的遺命安排,使得兩白旗始終是八旗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存在。
至於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名義上應該處於“末旗”位置,當然這其中很大原因是在於濟爾哈朗並非努爾哈赤的子孫,而是出身於舒爾哈齊家族,可他與皇太極之間關係密切,是皇太極的“鐵桿”支持者,其在百官之中的地位也僅次於代善排名第二,所以鑲藍旗在這一時期也同樣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政治勢力。
然而,“下五旗”內部的相對平衡伴隨著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的去世而被打破,在多爾袞的主導下,八旗勢力開始進行重新排列。
首先,多爾袞對於自己的政敵力量進行了殘酷的打壓,尤其是對於豪格,多爾袞在順治五年(1648年)直接將其折磨致死,並且就此接管了豪格的正藍旗。後來,多爾袞重組兩白旗和正藍旗,改由其本人統領正白旗和鑲白旗,其弟多鐸統領正藍旗。
其次,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兩黃旗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於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一眾兩黃旗的高階將領進行了殘酷的迫害,打壓兩黃旗的勢力,並逐漸將兩黃旗的勢力排擠出了權力中心。
再次,就是極力抬高其統領的兩白旗的勢力,多爾袞不僅讓其所統領的正白旗取代正藍旗位列“上三旗”,同時還擅自讓正白旗圈換原本屬於鑲黃旗的京郊土地,所提拔任用的大臣也大部出自於兩白旗之中,例如蘇克薩哈等人。
所以這一時期,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和多鐸統領的正藍旗,儘管名義上排序並不佔優勢,但實際上權勢、地位遠超其他五旗,包括鑲黃旗與正黃旗。
可伴隨著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此前八旗間的政治勢力劃分再度被打破重組。
順治皇帝剝奪了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將正白旗改由順治皇帝本人親領,至於鑲白旗則重新賞賜給了豪格家族。
至此,清朝時期八旗的“上三旗”與“下五旗”的格局勢力劃分與家族勢力分佈正式確定,分別為:
“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皇帝本人親領。
“下五旗”:鑲白旗,隸屬於肅親王豪格家族世系;正紅旗,禮親王代善世系;鑲紅旗,克勤郡王嶽託世系;正藍旗,豫親王多鐸世系,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
與此同時,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形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即在執行“滿洲貴族議會制度”,各旗旗主以及王公貴胄的座次,也按照所屬旗在圍獵和駐防的位置上進行確認與安排,即:
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
按照清朝時期“左高右低”、“左尊右卑”的傳統,鑲黃旗無論是位置上還是歷史沿革上,其“頭旗”的位置都是無可撼動的。而“鑲藍旗”,除了其位置上排名末位外,也因為旗主並不出自於努爾哈赤家族而是出自於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家族,因而鑲藍旗也就此成為了八旗之中的“末旗”。
只不過,即便是在“下五旗”之中,有著名義上的排名先後劃分,但實際上,“下五旗”各旗旗民與部眾,所享有的權力以及所承擔的義務是一樣的,有的是駐防地域與方位的不同,而沒有真正的高低尊卑之分。
-
7 # 人生一杯老酒
個人瞭解得知,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起來的,是清朝時期的根本制度。滿洲八旗是透過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的,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東海女真所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員和主幹。這個制度讓清朝走向盛鼎,也一樣走向衰落。
八旗排序分別如下:
一、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二、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階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三、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四、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五、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六、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七、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八、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
8 # 手機使用者55996346070
八旗子弟;初期絕對的能爭善戰的勇士。[加油][加油]
………………中期絕對的養尊處優的王孫貴族。[錢][錢]
………………後期絕對無事可幹的玩鳥破落戶。……歷史的經常,值得注意啊……![摳鼻][摳鼻]
-
9 # 四爺sjc觀史
鑲藍旗(舒爾哈齊家族的後人擔當居多)不是嫡系努爾哈赤家族的,八旗之末。相反八旗頭旗~鑲黃旗地位最高且軍事戰鬥力最強。
正藍旗兩黃旗是皇太極時期上三旗,肅親王是正藍旗主,
入關至今是正白旗和兩黃旗是上三旗,多爾袞是正白旗旗主貝勒。
-
10 # 老陶說
清朝的“八旗”:是按顏色分的,有紅、黃、白、藍四種顏色,這四種顏色中又有“正”與“鑲”之分,“正”旗是整面旗幟都是同一個顏色,中間是龍的圖騰;比如正黃旗就是整面都是黃色,中間繡有龍的圖騰;正白旗就是白色的旗幟,以此類推。
而“鑲”旗中間位置的圖騰一樣,底色是旗的顏色,最外圍有一圈紅色的邊框,比如鑲黃旗就是黃底紅框,中間是和“正”旗一樣的圖騰。只有鑲紅旗是紅底白邊。
八旗
在清朝的八旗之中,只有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白旗屬於“上三旗”,由皇帝進行直接的統領;另外五旗都是由宗室進行統領,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正藍旗都屬於“下五旗”。在上三旗之中,屬鑲黃旗地位最高,又被稱為“頭旗”,而鑲藍旗的地位在八旗之中的地位最低。
鑲藍旗在八旗之中最低,是因為他這一旗幾乎沒有出過厲害的人物,沒有“門面”就很難被“抬臉”。
鑲藍旗
當然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分是在清軍進入山海關之後,才有的區分;在清軍入關之前,八旗只有顏色的區別,用以區分軍隊,在混亂之中能夠進行統一的指揮,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
在八旗制度剛剛成型時,女真部落因為善騎射,常常會進行狩獵比賽,因為參加人數的眾多,以及比賽時的混亂,便於區分以及指揮的旗幟開始誕生,並且開始演變成為部落的象徵,當時努爾哈赤就是黑旗的首領。
隨著女真部落的逐漸統一,就連蒙古也逐漸被征服,努爾哈赤的部隊也開始增多,為此努爾哈赤先後設立了紅白二旗;後來他們又將紅白黑三旗進行拆分,紅旗被分為正黃、鑲黃二旗,由努爾哈赤直接統領;白旗被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皇太極就是正白旗的旗主;至於黑旗則被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在努爾哈赤設立紅旗之後,黑旗就被送給弟弟統領了)。
在八旗設立之初,還沒有地位的區別。旗的作用只是為了編制,滿族的貴、賤、軍、民皆在編制之中,後來,蒙古與漢人也被編入八旗之中,具體的演變就不多加贅述。
八旗鎧甲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他將自己原來統領的正白旗更改顏色為正黃旗,將鑲白旗改成鑲黃旗,並且交由他的兒子統領,而原來的正黃旗與鑲黃旗被改成正白旗和鑲白旗。清軍入關以後,順治又將多爾袞的正白旗劃分到他的統領之下,自此以後,正白旗也歸屬皇室所統治。
儘管有些家族地位比較高,但是他們出身的旗族可能地位不是很高。旗人與旗人的差別就在旗上面,為了顯示皇恩,或者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抬旗”也出現在了歷史舞臺。抬旗就是將下五旗的家族,抬高身份,編入上三旗。
比如康熙的三任皇后,就有兩任被“抬旗”,慈禧太后原來出生於地位最低的鑲藍旗,後來為了顯示身份,慈禧在成為太后之後,就將她的家族抬入地位最高的鑲黃旗。有一些將領立了功勞,皇帝也會將他們的家族抬旗,以示恩典。
自從清軍入關以來,八旗制度也將清朝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將百姓劃分了一個清楚的界限,成為了當時人們不可逾越的一道鴻溝。哪怕有人透過科舉進入朝廷,也不一定能夠改變當時整個家族的命運,因為有些人生來就是旗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優勢。
在嚴格的清朝八旗制度中,除了旗人與非旗人這一溝壑難以跨越,八旗子弟之間的差距,也難以跨越。
隸屬於八旗的人,男人大多有朝廷每月派發的錢糧,可以不用工作就有基本的福利補貼,同時這些人十分的重視身份,絕對不肯掉價,哪怕活不下去也少有人去謀生。另外嫁到八旗之外的女人,也會失去她們的旗人身份。
清朝的政府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財富去供養這群旗人,到了乾隆時期,八旗的生計已經成為了嚴峻的問題,為此乾隆不得不專項撥款用於替八旗子弟還債。為此乾隆還設立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些旗人的謀生問題,但是除了增加招兵的額度,以及一些邊緣的朝中職務(如護衛),其他措施都沒什麼用處。直到大清朝滅亡,這些旗人的最基本生計問題也沒有被解決。
-
11 # 拯大人
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八旗,最初只有努爾哈赤統領的一個滿人隊伍,被稱作黑旗。等到勢力慢慢擴大之後,便成立了黃旗和白旗,至此便有了三旗。其中黑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帶領,白旗由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帶領,黃旗便有努爾哈赤本人自己帶領。八旗由來
後來是怎麼變成八旗的,原因是舒爾哈齊和褚英後來都因為犯罪被處決了,當這兩人都被處決後,群龍不可一日無首。
努爾哈赤就將其拆分開來分為了八旗,黑旗被拆分成了正紅旗和鑲紅旗,鑲藍旗,白旗則被分為了正藍旗、正白旗,鑲白旗。努爾哈赤自己帶領的黑旗被拆分成了正黃旗和鑲黃旗。
由此八旗正式建立,其實這個時候,八旗並沒有明確的地位之分,他們都聽從努爾哈赤的指揮,且帶領八旗的人都是努爾哈赤的親屬,所以地位什麼的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差別。
地位之分一直等到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八旗的地位之分才開始變化起來。其中努爾哈赤帶領的正黃和鑲黃是兵力最強的軍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寵幸多爾袞兩兄弟,所以這兩旗都被多爾袞兄弟兩人所掌控。而正白旗由著皇太極帶領,兩個紅旗由代善掌控,正藍旗由莽古爾泰掌控,鑲藍旗由阿敏掌控。
雖然皇太極掌控的只是一個勢力算不上強大的正白旗,但皇太極憑藉著其他自己的能力,被擁護成為了繼承大汗之位的人選。
在繼位之後,皇太極還奪得了鑲白旗和正藍旗的大權和多爾袞兄弟兩人的顏色交換,皇太極所掌控的三個旗改成了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
等到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兩人為了皇位而競爭,多爾袞帶領的白旗在經過多年的經營下,實力已經可以跟豪格的兩黃旗和正藍旗所比拼了。
為了避免雙方發生戰爭,兩人共同商議出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將年僅6歲的福臨推上皇位,豪格和多爾袞負責輔佐福臨更好的將清朝發揚光大。
明顯差距而在這一時期,八旗的地位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豪格和多爾袞所帶領的旗,話語權要比兩個紅旗和鑲藍旗高得多。
等到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皇帝為了不讓這些貴族的權力過於強大,就將實力最強的兩黃旗和正白旗,歸屬於自己的手下。因為這三旗也被人稱為上三旗,另外五旗則被稱為下五旗。
鑲藍旗末位但在這五旗當中,正鑲藍旗實力比較弱了,因為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就劃分了一次八旗的座位,其中鑲藍旗排在了最後面。
雖然紅旗雖然實力跟鑲藍旗差不多,但兩紅旗的大權是被一個人所掌控,加起來的話實力肯定是超過鑲藍旗的。
還有一點就是,鑲藍旗並不是努爾哈赤的後人,而是努爾哈赤弟弟的後代,從血緣關係上來說的話,地位比其他旗主是要低的,這也成為了鑲藍旗地位低下的原因之一。
-
12 # 小編虎哥
八旗地位哪一旗最高?並不是正黃旗,其中鑲藍旗最低
在清朝,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最重要的制度,那就是八旗制。實際上,這不只是一個軍事系統,這也是一個政治制度。我們都知道這個滿洲人都是旗人的。也就是說,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屬於某個旗的,除非皇帝給他們改,否則他們不能輕易改變,這被視為榮譽。那麼在清朝,八個旗中哪一個旗是最高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八旗系統是由努爾哈赤創造的,但最初只是八旗的雛形。它只有四個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當然,在黃太極時期,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因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相繼建立。現在,在這八個旗幟的中間,位置最高的是否是黃旗呢?
事實上,答案可能並非如此簡單。我們都知道,在清朝進入海關之前,皇帝直接帶領了兩個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這意味著這兩旗最為尊貴,因為此時,其他旗由其他貝勒管理的。這個位置自然是兩個黃旗無法比擬的,但後來我們也知道,在多爾袞去世後,這個順治還把這個正白旗包括在皇帝的管理之中,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上三旗的起源。
事實上,前三旗的最高地位不是這個正黃旗。在努爾哈赤的後期,正皇旗被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他的手上只留下一個鑲黃旗。無疑是最高的地位。當然,在黃太極成為滿族皇帝之後,這個正黃旗仍被他收回,但這個位置和鑲黃旗仍然沒有辦法比較。在順治時期,當清朝正式排序八旗時,也是鑲黃旗在最高的地位,鑲藍旗的是最低位置。
這個鑲黃旗沒有設定旗主,而由皇帝親自率領。在八旗中,鑲黃旗的人口數量並不是最多的。在清朝末期,只有大約26,000名士兵。男性,女性和兒童的總人口為130,000,但這種狀況絕對是最多的。清朝的9大貴族世家,即九大貴族家庭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和其他兩個重要的外戚部族,即董鄂氏和富察氏,都是鑲黃旗出身,可以看出這個鑲黃旗的位置是有多高了吧!
-
13 # 飛越滄海新史觀
八旗是當年後金崛起時建立的獨特製度,後來皇太極正式建國為清,就成為固定制度承襲下來。像大家在看清朝的電視劇時,看劇裡喊的什麼旗人之類的,就是指他們是八旗的子弟。而清朝皇室在選妃子時,只能在八旗裡選,這就為啥我們看清宮裡嬪妃們留傳下來的照片或畫像時,感覺沒幾個好看的,就因為可選擇的範圍太小了,出美女的機率就小。
八旗最早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部落時創立的,最開始只有兩旗,也就是黃旗和黑旗,努爾哈赤自己擁有黃旗,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就領的黑旗。可打仗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黑旗在晚上就會帶來視覺上的混亂,於是就把黑旗改為藍旗。
隨著努爾哈赤不斷的擴張,勢力發展大了,兩旗就不夠用了,於是,努爾哈赤重灌做了規劃,建立了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八旗。努爾哈赤自己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後來,努爾哈赤把正黃旗給了兒子多爾滾和阿濟格,鑲黃旗給了多鐸。但平常,他自己還是親率鑲黃旗,也因此,鑲黃旗成為八旗裡的頭旗,也就是最為尊貴的一旗。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他用自己手上的兩白旗從多爾滾和多鐸手裡換來鑲黃旗和正黃旗。正黃和鑲黃也就成為清朝皇室擁有,中原王朝歷來都尊崇黃色,女真人也是有樣學樣,也是尊崇黃色。
皇太極後來又收回了正白旗,於是八旗裡就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就是鑲黃、正黃、正白,下五旗就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上三旗的地位無疑是最高的。
在八旗裡的地位排列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然後再是,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在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後,和明朝正式爭奪天下,為大量充補八旗的實力,又把蒙古和遼東的漢人擴充進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嫡系的滿洲八旗,地位最低的當然是漢軍八旗。
清朝的等級隔離是很嚴的,八旗其實就是當朝的皇親國戚,旗人是享有特權的,衣食無憂,每月坐等領銀子。各旗裡的旗人就是旗主一些親王貝勒的奴才,而不是旗人的連當奴才的份都沒有,也就是說,地位還比不上動輒跪拜磕頭自稱奴才的人。
-
14 # 江雨燕
清朝的八旗並沒有上下高低的區別,如果非要說那一旗地位最高,那麼無疑是皇帝所處的鑲黃旗,那麼為什麼說八旗制度沒有高低之分呢?
八旗制度的起源是由於女真人起初在狩獵時,由於人數眾多不要管理與指揮,因此形成了由多人組成一個集體的形式,稱之為牛錄,而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
而當打仗時,又把多個牛錄組成一個集團,這就誕生了旗,每一旗都代表一個單位組織,以旗幟區分彼此,實際上這就是簡易般的軍隊建制,類似於我們常說的團和軍的組織形式。
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就舉的是黑旗,此外還有紅旗和白旗,後來經過不斷的擴編和發展,就形成了八旗,它們分別是:
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正紅、鑲紅、鑲藍。八旗制度的確立形成了以滿人為中心的貴族階級集團,每一旗都有一個旗主,八旗內部的滿人官宦子弟實施世襲制度。此外在滿洲八旗的基礎上,又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滿洲八旗在地位上並沒有高低之分,除了鑲黃旗屬於皇帝一個人以外,其餘旗幟都由皇族宗室人員進行領導,如果非要說八旗有一個等級,那麼就是其餘旗主都需要服從皇帝的鑲黃旗。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權力的鬥爭,滿清皇帝掌握了正黃、鑲黃、正白三旗,而這三旗稱之為上三旗,而由皇族和貝勒們控制的五旗被稱之為下五旗。
上三旗一般是由皇帝的親兵組成,主要負責皇宮的禁衛,而下五旗則作為守備軍駐紮在全國各地。儘管說八旗在其制度上本身並沒有高低之分,但往往會因為與皇帝血緣關係的親疏而在旗位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八旗制度的設計起初是為了更方便的統一指揮士兵,隨著滿人的勢力不斷擴張,八旗制度也開始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
它開始被賦予更多的政治意義,譬如到後來它成為了滿足滿人貴族利益的制度,為了籠絡這些滿人,最高統治者給予他們官爵,並且允許他們世襲。
入關以後,八旗開始大規模的擴張,隨著滿人的增加,大量土地被佔有,從而劃分給滿人,同時又在各方面給予這些滿人以特權。所以在入關以後,八旗制度就成為了一種用來維護滿人利益的制度。
如何解決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這對當時的滿人統治者來說是個棘手的問題,在順治之前,滿人統治者採取的都是“滿漢一家”的政策,順治頒佈詔令說:
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但在康熙年間,滿漢通婚開始被禁止,這一現狀一直持續到光緒年間,清廷政府才開始正式允許滿漢通婚,但實際上對於底層的滿漢民眾來說。
此前的禁令並沒有完全發揮它的作用,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實現了通婚,這一禁令應該說在貴族之間執行的更加嚴格。
總之,鑑於當時的局勢,八旗制度確實為滿人帶來了不少便利,而它也作為鞏固滿人統治的一種制度始終存在著,直到清朝滅亡隨之消失。
但它對歷史的影響依然遺留了下來,譬如內蒙古地區就有很多以“旗”為建制的縣,而這主要就得益於清朝初年滿人和蒙古人達成盟約,並把蒙古地區劃分為旗的形式導致的結果。
在行政級別上,內蒙古地區的旗也就相當於我們的縣,不過如今蒙古地區的“旗”只是一種遺留下來的歷史稱謂,在行政制度上和內地無異。
-
15 # 爾朱少帥
“八旗”制度,是由滿洲部落狩獵習俗演化而來,是滿清最基本的軍民合一的組織制度(可以簡單理解為把軍事編制用到了狩獵活動和平常生活)。
每個旗組織結構:旗主又叫固山額真,是每個固山的頭領,每個固山下轄五個甲喇,每個甲喇下轄五個牛錄,牛錄屬於最基本的戰鬥生活單位。(滿語音譯的名詞太拗口,嫌棄它)
看著是不是有點眼暈,那就拿現代軍事編進行一簡單對比說明(現代軍隊編制都是“三三制”,八旗是“五五制”):
“牛錄”可以理解為“營”級單位(每牛錄300個人); “甲喇”可以理解為“團”級單位(每甲喇1500個人); “固山”可以理解為“旅”級單位(每固山7500個人)。“固山”是滿語發音,漢語意思就是“旗”,其首領就是“旗主”。每個旗相當於一個旅,“八旗”就相當於管轄8個旅的軍級單位。
這裡說明一下,“牛錄”裡面包含的其實是300戶的人家。平時生活,“牛錄”管理300戶人家。發生戰爭時,每戶抽一個男丁參戰,所以戰鬥時,“牛錄”管理的是300個兵。一般小戰爭,“牛錄”的兵不會全部動員,也就到不了滿員300人。
為什麼把一個“旅級”的編制單位叫做“旗”呢?那是野豬皮沒文化,大家打仗、狩獵舉個旗幟,自己的一撥人聚在同一旗幟下,跟著旗幟走,那這一波人就乾脆叫一個“旗”。有幾個“旗”,就有幾撥人,就是這麼個道理。
那麼,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最開始出現時,八旗沒有明確地位區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而“上三旗”也以“鑲黃旗”為尊,“下五旗”也以“鑲藍旗”為卑。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且看“八旗”產生髮展過程。
努爾哈赤最開始只造了兩面旗幟:一個紅旗,一個黑旗。不久紅旗、黑旗改顏色為:黃旗、藍旗。後來又征服了其他一些部落,人口也多了,兩旗管不過來,又編出白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奇不聽話,就把藍旗肢解為兩個旗:藍旗和紅旗。至此,努爾哈赤有了四旗:黃、藍、白、紅。
再往後,努爾哈赤的家業越來越大,需要擴編。野豬皮也不費那腦子,直接把現有的四個旗鑲個邊,這就有了: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原先的叫做:正黃旗、正藍旗、正紅旗、正白旗。這樣,八旗也就湊夠了。
人多了,就有江湖,就要爭個高下。不是說八旗本來就有高低之分,而是八個旗主有尊卑之分,進而自己旗下的待遇也就不一樣。首先勝出的是鑲黃旗和正黃旗,“黃色”在中原,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帝王色”,野豬皮也跟風。又因為總鏢把子努爾哈赤一直親自統領鑲黃旗,於是鑲黃旗地位最高,正黃旗次之。其他幾旗地位忽高忽低,隨著領導人變動而變動。
有時候總鏢把子不爽了,也要給各旗換換顏色。比如皇太極沒繼位之前統領的是兩白旗,繼位後就跟別的旗主換了顏色,手底下人員沒變動,就是兩白旗的旗幟顏色變成了兩黃色,於是皇太極手上成了鑲黃旗,正黃旗。他兒子豪格統領的正藍旗也跟著沾光,成為上三旗之一。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輔政時,他手下的兩白旗地位上升。到了多爾袞死去,順治親政時候,八旗的座次基本就固定下來。順治收走了正白旗,正白旗成為皇帝直屬。於是“上三旗”成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再往後,八旗王爺們議事,總要根據跟皇帝親密程度、尊卑貴賤分出個座次,基本就形成了以下格局:
左邊坐四位,依次為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右邊坐四位,依次為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左高右低,左邊為尊,右邊為卑。一目瞭然,鑲黃為首,鑲藍為尾。 -
16 # 公子霜塵
縱觀八旗制度中,應該沒有專門哪一旗地位最低,但有皇帝統屬的旗,作為嫡系,地位是相對高出一截。
八旗制度的設立八旗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在女真牛錄製基礎創立。起初,只有四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隨著管轄人口迅速增加,又加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每三百人設立一牛錄額真(漢字稱佐領),五牛錄設立一甲喇額真(漢字稱參領),五甲喇設立一固山額真(漢字稱都統),三級建制的制度。到了皇太極增加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一旦戰時,可以迅速補充兵員、供應糧餉,動員能力極強。
可見,太祖努爾哈當年以13副遺甲起兵,隨著俘獲人口的不斷增加,結合女真部落的實際,設立八旗制度,以化整為零的方式管理,滿人以旗為籍,有點類似於漢人是什麼地方的人,精確定位,追根溯源。
八旗不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組織。《滿文老檔》記載:“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所來之兵,皆可修造軍械,辦理家務,監視耕耘天地。”說的是八旗是兼具軍事與農業生產職能。另外,《大清會典》記載:各旗都統掌“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之政令,稽其戶口,經其教養,序其官爵,簡其軍賦,以贊上理旗務。”這是八旗的行政職能。八旗制度,成為後金管理轄區日常衣食住行的關鍵。如此,管理的重任便落到了八旗旗主肩上。
努爾哈赤時八旗地位在八旗制度由無到有創立過程中,都受到過統治集團內部高層人物的反對。前有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反對在兩大勢力(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基礎上,建立四旗。後面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反對在四旗基礎上,擴建八旗。都是既得利益者,面臨權力被稀釋,重新洗牌,不肯放手導致的。
1611年褚英代理朝政,亟不可待地想建立專權。下令:1,要求弟弟以及大臣要絕對服從自己(不得違抗兄長的話,更不許將兄長的各種話告訴父汗)2、已分財產待父汗死後將收回。還威脅到:凡與我不友善的弟弟們,待我坐了汗位,均將之處死。努爾哈赤核實後,撤銷了褚英執政權力,將其已分的重新分配給各位弟弟。
有鑑於上述情況的發生,1622年,努爾哈赤頒佈了八王共治的訓諭。
訓諭說:繼我而君者,毋令勢強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眾人之智慮耶?.......爾等八和碩貝勒,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主之......訓諭的初衷是對推選出來的大汗進行制衡,平衡各方實力,防止某一人實力過強形成專制集權,進行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造成實際統一的女真部,走向分裂。
故這一時期內的,正紅旗主代善,鑲藍旗主阿敏,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正白旗主皇太極,正黃旗主阿濟格,鑲黃旗主多鐸,鑲紅旗主嶽託,鑲白旗主杜度(後改為豪格),為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是平等的。
皇太極時八旗地位到了皇太極繼位,後金對明朝的戰爭不斷擴大,所需人力物力極具增加。上述努爾哈赤規劃的八王共治局面,不利於皇太極統籌安排,居中排程。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類似分封制,將資源分散,令各方勢力平衡的方略,不適應與後金的快速擴張,集中權力是皇太極的當務之急。
首當其衝是二貝勒阿敏。阿敏本為舒爾哈齊之子,對於其父遭努爾哈赤剝奪旗產,耿耿於懷,有外遷自立的意圖。皇太極借阿敏棄城投降,將其幽禁,打擊鑲藍旗。接著三貝勒莽古爾泰因大淩河戰事,與皇太極發生激烈衝突,企圖拔刀相向,皇太極藉著這一“御前露刃”,削其爵位(《清太宗實錄》:事後削去大貝勒爵位,降為一般貝勒,並奪五牛錄屬員,罰銀萬兩),削弱正藍旗。最後,皇太極又故技重施,借大貝勒代善設宴款待莽古爾泰妹妹的事件,打壓代善這一支勢力。皇太極靠著一系列的手段,強化中央集權。
如此,改自己的正白旗以及長子的鑲白旗為正黃旗、鑲黃旗,吞併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此三旗稱為上三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嫡系部隊。正紅旗、鑲藍旗、正白旗、鑲紅旗、鑲白旗為下五旗,地位平等。也基本確立了八旗制度的框架。
後記:後世產生的抬旗制度,指的是將下五旗中的某個家族,抬入地位較高的上三旗,是一種榮譽。既包括滿洲人,也包括蒙古人、漢人。只不過漢人抬旗是沒有抬入滿洲旗的,只能在漢軍八旗內抬旗。但蒙古人可以抬入滿洲旗,可以反映出滿洲統治集團,對於漢人勢力的提防,作為異族統治,可以理解。(《大清會典事例》:五旗王公府屬......惟有軍功勞績,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準,令其開出府屬佐領者,或歸上三旗旗下佐領。)至於發生抬旗的場景:1、因軍功或政績;2、皇帝后妃的母系家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17 # 小鎮月明
那麼首先介紹一下清朝八旗方位,也就是那八旗:
左四面,依次為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右四面,依次為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
左尊右卑,鑲黃為首,鑲藍為尾。
而八旗的地位排名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經過多年磨鍊一絕高下,老大鑲黃、老二正黃、老三正白、老四正紅、老五鑲白、老六鑲紅、老七正藍、老八鑲藍,像八兄弟一般成功排名完畢。
一、清朝八旗的來歷,三旗變成了八旗
清朝在未統一之前,清朝就有九大貴族,如鑲黃旗中有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主要的種族,隨後在努爾哈赤統治初期,而八旗卻只有三旗,便為黑旗、白旗、紅旗,在後金時期原紅旗分為了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了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後來人數也在不斷增多,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但這八旗之名卻定下來了,不再變動。
二、清朝八旗的結構,似旅似連似軍團
那麼先提一下旗長,旗主又叫固山額真,相當於旅長,而每個固山下轄五個甲喇,相當於五個團長,每個甲喇下轄五個牛錄,相當於五個連長,牛錄屬於八旗子弟兵中最基本的戰鬥單位。
三、八旗中各分秋色,因頭目一日升仙
最開始出現時,八旗沒有任何排名,都是平等的,如同現在我們國家合法公民人人平等,沒有明確地位區別。但是在逐漸發展過程中,隨之產生了一個說法,叫做“上三旗、下五旗”的天壇說法。而“上三旗”之中也有排名,並非是分成兩部分的,在其中以“鑲黃旗”為尊;同理“下五旗”之中自然而然少不了排名,其中卻是這樣的,以“鑲藍旗”為卑。
首先勝出的是鑲黃旗和正黃旗,而“黃色”在中原,皇帝才能用的“帝王色”,野豬皮竟然沒有人去強制執行色級貴卑,所以野豬皮也可以使用“帝王色”。在其中,總頭目的地位升高,旗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那麼總鏢頭目努爾哈赤從始至終統領鑲黃旗,於是鑲黃旗地位也隨之自然提升到最高,相對的是正黃旗就次之。與此同時其他幾旗地位卻是忽高忽低,原因在於隨著領導者強弱而變動。有時候總鏢把子給各旗交換一下顏色或者是將顏色直接換掉。比如皇太極沒繼位之前也是個總鏢頭目,他就統領的是兩種白旗,鑲白旗和正白旗,但隨後他繼位後就馬上和別的旗主交換了顏色,這是為什麼呢?帝王之權高於當時的一切,但當時的旗底下人員沒變動,也可以簡述一下,就是兩白色旗的旗幟顏色變了兩黃色旗幟顏色,於是皇太極手上大旗之色變成了鑲黃旗,正黃旗,他與此為最讓人害怕的旗頭目。
-
18 # 我是趙帥鍋
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軍隊人數已不下五六萬人。
努爾哈赤為方便管理,便將原來的紅白黑三旗改為八個旗,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八旗制度也由此正式建立。
當時八個旗的兵力,按照滿洲牛錄(300人)來算,鑲黃旗是20牛錄,兵力約6000人,旗主為努爾哈赤;正黃旗45牛錄,兵力約13500人,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18牛錄,兵力約5400人,旗主為皇太極;鑲白旗15牛錄,兵力約4500人,旗主為杜度(努爾哈赤長孫)。
正藍旗21牛錄,兵力約6300人,旗主為莽古爾泰;鑲藍旗33牛錄,兵力約9900人,旗主為阿敏;正紅旗25牛錄,兵力約7500人,旗主為代善;鑲紅旗26牛錄,兵力約7800人,旗主為代善。
在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其中又以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
因此,在當時的八旗中,鑲黃旗的地位排名第一,正黃旗的地位排名第二,剩餘六個旗的地位,名義上是平起平坐。 但是,因為每個旗的實力強弱不同,所以也就造成他們當時的實際地位還是有所差別。
根據前面的八個旗的兵力分析,除開正黃和鑲黃兩個旗外,剩餘的六個旗中,鑲白旗的兵力最少,只有4500人,而且旗主的輩分最小,是孫子輩的人,所以其地位排在最後一名。
也正因為此,皇太極上臺後,輕而易舉就將鑲白旗的控制權給奪了過來,交給自己的交由長子豪格掌管,後改為鑲黃旗。等到清軍入關後,尤其是順治開始親政後,他為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
這樣一來,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就被稱之為上三旗;而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就被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
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因此,上三旗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要高於下五旗。
至於下五旗,由於清朝統治的有意控制,它們的實力基本維持在均衡狀態,而且在明面上地位和待遇也都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它們之間並無實質的高低之分。
等到雍正繼位後,他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此時的八旗,實際都已變成皇帝的軍隊,旗主的權力基本被削光,它們之間就更沒有所謂的高低區別。
當時,雍正是這樣來佈防八旗軍的: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鑲黃旗又稱頭旗。
從這裡的佈防來看,如果真要給它們排名的話,按照古代官場傳統的“居中為大、左為尊”的原則來看,鑲黃旗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位居右翼第四名的鑲藍旗則應該排在最末位。當然,這個更多隻是名義上的排名,實際地位下五旗之間並沒有多大差距。
-
19 # 歷來現實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顧名思義就是清朝的貴族。而貴族和平民有著地位之分,同樣的在貴族之中也有著地位之分。換句話來說,就是八旗貴族也是分層次的。
自從1601年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貴族便一直過著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最初的時候,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了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
那麼,在八旗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呢?哪個旗的地位又最低呢?很顯然作為最先設立的四個旗肯定是比後來增設的旗地位要高,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鑲黃旗和正藍旗。
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接統領兩個旗,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疑問,這兩個旗的地位最高。從清朝皇帝對黃色的喜愛和黃色的尊貴程度也足以見得。
其餘6旗由皇帝的子侄兄弟率領,地位略低於兩種黃旗。清朝入關後,隨著正白旗旗主多爾袞被順治皇帝清算,正白旗也被順治皇帝納入統領,於是皇帝親領的旗就變成了3個,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它們被統稱為"上三旗",地位最高。
其餘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被稱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貝子分領,地位較次。順治時期,清朝對八旗進行正式排序,分別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鑲黃旗地位最高,鑲藍旗地位最低。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旗的地位與領導者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為什麼正藍旗和鑲藍旗卻雙雙墊底呢?是不是藍旗中沒有出過厲害的人呢?其實也不能夠這樣說,由於黃旗勢力過大,導致其中的人才出頭的機率也比較高,而且其他旗中出的厲害人物,也會想辦法將自己抬入黃旗之中,比如我們熟知的慈禧太后,她父親叫惠徵,本來是鑲藍旗。
如前所述,鑲藍旗是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一個旗。當慈禧太后透過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大權後,就把孃家抬入鑲黃旗,一下子變成八旗中地位最高的一個旗。所以這八旗的排名就自從排下之後就沒有改變。
八旗制度雖然是清朝的根本,但是清朝的衰落和腐朽和它有著不小的關係。
因為八旗子弟有著自己的一套政治體系,內部的階級過於嚴格,有一種階級固化的味道在裡面,外八旗人、包衣、旗下農奴三等,上下之間各有禮數,不敢逾越。
而清朝後期這種矛盾就逐漸開始顯現,一些低階級卻有才華的旗奴,在動亂中抓住機遇一躍成為上等人,但是八旗人甚至是一些旗主卻淪落街頭。此時二者相見,旗奴們還得躬身行禮,這種階級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回到最初的主題,八旗子弟所代表的八旗雖然在順治年間給予了排名,但是說到底的決定地位的還是自身的權勢。如果自己不努力哪怕你是正黃旗出身,或許也會混得不如一個鑲藍旗的人。
-
20 # Crazy歷史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當屬鑲藍旗。
為何鑲藍旗是地位最低的一旗呢?這是在八旗演化史中不斷鬥爭的結果。
我們翻開清朝京城的駐防圖能清晰看到八旗的駐防方位。
以紫禁城為中心,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清晰嚴整,界限分明。
那麼這個順序是依照什麼規律排列而來的呢?
這其實是清代的鴻儒博學者們根據中國漢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將八旗的色彩分別置入五行其中,從而形成的一種排列方式。
按照五行理論:北方屬水,黃色屬土,則兩黃旗居北方取土克水之意;東方屬木,白色屬金,則兩白旗居東方取金克木之意;西方屬金,紅色屬火,則兩紅旗居西方取火克金之意;南方屬火,藍色屬水,則兩藍旗居南方取水克火之意。
然而,這個僅僅是滿人入關稱霸中原後,由宏學大儒者為了體現君權而炮製出來的。實際上,八旗中旗位的高低,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努爾哈慈—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四個時期。
努爾哈赤時建立了旗制,以黑為旗色。後來,在不斷和周圍部落的征戰中,努爾哈赤打敗了一些周邊部落。於是,他將這些部落聯合起來,編成紅旗。努爾哈赤自己統領新成立的紅旗,將黑旗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管理。
後來,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之下,黃為帝色,於是紅旗改為黃旗,黑旗則因為黑夜不易辨認被改為了藍旗。
白旗是在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的哈達部落後,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讓自己的長子褚英進行管理,這就是正白旗的由來。
後來,舒爾哈齊和努爾哈赤爆發利益衝突,努爾哈赤將其囚禁後,順勢將正藍進行了分化。正藍被分為了兩旗。其中舒爾哈齊的次子成為了正藍旗的旗主,而分出來的另一部分由努爾哈赤的次子建立了正紅旗。由此,四正旗正式誕生。
公元1611年,正白旗旗主褚英和女兒哈赤產生了矛盾,褚英的太子位被廢黜,正白旗由皇太極擔任旗主。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再度對部隊進行擴編,將四旗擴充為八旗。也就是在四個正色旗基礎上,擴充了四個鑲色旗。由此,八旗制度確立。
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子統領了兩紅旗。皇太極作為新任皇子,統領了正白旗。而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了正藍旗,舒爾哈齊的兒子統領的為鑲藍旗。
最後則是由被處死的褚英之子杜度所掌握的鑲白旗,不過在皇太極上位後,由皇太極的兒子豪格擔任了旗主。
接下來,到了皇太極時期,兩黃為皇太極統領,接下來則是豪格統領的正藍,然後阿敏統領的鑲藍旗因為和皇太極關係深厚,則位於紅、白兩旗之上。
然而皇太極駕崩以後,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則順勢將本該由順治帝接管的正藍旗納為己有,而其弟弟多鐸則統領了鑲白旗。然後,多爾袞將鑲白旗和正藍旗屬民互換,從而達到了自己獨自控制兩白,多鐸控制正藍的目的。
在多爾袞和多鐸死後,繼承帝位的順治,推翻了多爾袞的對兩白旗的霸佔,將正白旗收歸麾下。這樣,和原兩黃旗就構成了“上三旗”,其餘則為“下五旗”。如此八旗制度正式定了下來,而八旗的位置順序也就因為歷史成因的問題最終塵埃落定,依次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
鑲藍旗因為最早的首領是舒爾哈齊一支,並非努爾哈赤的子孫,所以就排在了最低的位置上。
回覆列表
滿清八旗制度是原始狩獵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女真族在關外狩獵時往往是集體行動,參加狩獵的人,要有統一的指揮才能協調行動,隨著狩獵規模的擴大,就出現了以旗幟統一指揮各路人馬、統一行動的習慣,這些習慣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制度。
努爾哈赤完成對建州女真的統一之後,對這種狩獵習慣進行了制度化的改革,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開始設定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基本確立。滿洲朝廷實行的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軍民結合的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這樣的制度寓兵於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隨著滿洲的勢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地盤越來越大,於是滿洲八旗就逐漸發展出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隨著對東北地區的全面佔領,滿州管轄的漢族人口大量增加,於是滿洲就開始將這些漢民編入八旗,成為漢軍八旗。
被編入八旗的漢族人,可以享受一些優待,比如全家可以遷入努爾哈赤居住的城市裡定居,表示對這些漢民的信任。不過,編入八旗的漢民的標準也很高,每20戶漢民才能有1個編入八旗,這一個編入八旗的漢族人,也就相當於是當了滿州的兵,他的戰馬衣甲都由那20家共同出資購買。
這樣滿洲在入關之前就建立了相當強大和嚴密的軍事組織——八旗,這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組織,被編入八旗的人都是滿州的戰爭工具。
在滿洲入關前正黃和鑲黃兩個旗由汗王直接統領,其餘六個旗由各路王公貴族統領。到了順治八年,多爾袞去世,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也歸了順治統領,於是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這就是滿洲八旗的基本等級了,等於是形成了皇帝的嫡系部隊和雜牌部隊的區別,但是這個區別沒有那麼明顯。
上三旗的旗人是有著很崇高的地位的,皇帝御前侍衛一般是出於上三旗,要想入選御前侍衛必須是家族有爵位承襲的,必須是官僚家的後代,必須是武藝高強的,還必須是識文斷字的。
有了這些條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條件,如果還是上三旗的那就最好了,這些御前侍衛都是皇帝親自栽培的未來的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紳,和紳承襲的爵位是三等輕車都尉,不過他出身正紅旗。
在清朝還有了一種抬旗制度,為朝廷立下大功的人或者地位尊貴的人,是可以依靠抬旗制度,把這些人從地位低的旗抬進地位高的旗。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把自己的孃家從“鑲藍旗滿洲”抬入了“鑲黃旗滿洲”,乾隆時(1748年)慈禧的姑姑照樣是做了皇貴妃,她的家人抬旗進了“正黃旗滿洲”。看來鑲藍旗滿洲的地位比較低。
在清軍入關以後就大量圈佔土地,供養旗人,這樣的制度造成八旗子弟的墮落和無能。
從常識判斷滿清最優待的肯定是上三旗,其次是下五旗,再次是八旗蒙古,最後是八旗漢軍,這肯定是一般的原則,但還要看軍功和官職。
清朝初年,很多漢族人都為清朝打江山立了功,官職都不低,所以這些人肯定很受優待,比如說岳鍾琪的父親嶽升龍,他出生在甘肅,但是他官拜四川總督,退休的時候他母親已經90歲了,於是嶽升龍請求皇帝批准他到四川奉養母親,皇帝批准了。可見清朝皇帝對有功之臣的優待並不限於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