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樵
-
2 # 鐵桿軍迷
國際油價在歷史上從1890年到2014年五次油價下跌,對應的是由於供應過剩、替代技術進步導致需求減少、金融緊縮政策、金融危機、技術進步單一因素,而本輪原油價格下降卻是需求降低、石油供應增加和大國博弈三重因素影響。其中石油供應增加是最核心的要素。下跌到低位持續時間最長的是1991年美國壓制油價導致獨聯體解體。
進入本世紀最嚴重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4年的頁岩氣技術革命,最近2次的下跌時間基本都是維持了半年以上。本月的國際油價創造了近100年來最大的周跌幅,這種跌幅是百年不遇,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做空的速度和幅度,這樣巨大的跌幅是三重因素相互疊加造成,典型的天災人禍和政治霸權博弈。
第一個因素就是天災,全球新冠狀病毒全球蔓延,疫情防控隔離也抑制了經濟和需求,從而造成石油需求的全面下降;第二個因素就是人禍,俄羅斯與OPEC減產協議談判破裂;第三個因素就是石油政治博弈。
俄羅斯、美國、沙特為代表的OPEC,石油工業三巨頭為了爭奪國際石油市場份額進行霸權博弈,互不相讓。在本次博弈過程當中,沙特作為美國盟友,無法與美國叫板,只有希望俄羅斯與OPEC一起減產,他們追求的是經濟利益。而俄羅斯緊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不減產,憑啥要求俄方減產,俄追求的是政治平等利益。
在沙特再次推出“自殺式”石油運動之後,本週一開盤,原油價格瞬間崩潰,其中布倫特原油(布油)期貨一度跌超30%至32.14美元/桶,WTI原油(美油)期貨的跌幅也一度擴大到27%,報30.07美元/桶,這樣的跌幅可謂前所未見,人們甚至戲稱,現在就連礦泉水都比原油值錢了。
問題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沙特突然“翻臉”呢?沙特這麼做又有何目的呢?石油價格戰打響之後,未來又會對原油市場帶來什麼深刻的變化呢?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剖析。
1.釜底抽薪:沙特掀起“價格戰”的根本原因
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年初至上週三,國際油價大概已經從高點下跌了近30%。對於全球各大依賴石油出口維持經濟增長的產油國來說,如果再不阻止油價下跌,那麼很多國家的財政狀況可能都會惡化。
因此,近期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一直有意推動減產,試圖藉此重新平衡市場的供求情況,從而讓油價不再下跌。然而,就在上週三(3月4日),俄羅斯卻堅決反對沙特提出的深化減產120萬桶/日的提議,不過沙特還是沒有放棄,3月5日又有訊息指出,沙特仍提議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佩克+減產120萬桶/日。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國有石油企業沙特阿美還宣佈,4月份對亞洲石油出口定價下調4-6美元/桶,而對美出口定價則下調7美元/桶,對西北歐煉油商的旗艦級阿拉伯輕質原油折扣擴大到8美元/桶,意味著其售價將僅為10.25美元/桶,從這一系列的行動來看,沙特的價格戰,目標直指俄羅斯,而其目的無非就是透過降價增產來搶奪俄羅斯的市場,並試圖藉此迫使俄羅斯回到談判桌上來。
不過,俄羅斯不肯配合減產,說到底其實只是沙特“翻臉”的導火索而已,這一突發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還是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禁運”。
眾所周知,上世紀70年代,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發起了“石油禁運”,對美國和日本等依賴低油價來發展工業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遭受了這一衝擊的美國,才意識到“誰控制了全球的能源,誰就遏制了全球經濟的命脈”,此後便開始探索實現“能源獨立”之路。
直到21世紀初,頁岩革命的出現在令美國看到了實現能源獨立的希望的同時,卻也開始改變全球能源市場的格局,併為近些年來沙特頻頻減產埋下了伏筆。變化開始於2002年前後,當時由於水平井多段壓裂技術試驗成功並有效推廣應用,美國頁岩氣革命正式拉開序幕。
在該技術得到推廣之後,2006年到2010年4年間,美國頁岩氣產量就增加了20倍,受此影響,2009年美國天然氣產量首次超過了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更令沙特和俄羅斯意想不到的,是頁岩革命在頁岩油開採中得到應用。
美國能源署(EIA)的資料顯示,自2010年起美國原油總產量中,頁岩油產量的佔比不斷增加,這使得美國原油產量不斷攀升。到了2018年,頁岩油產量在美國原油總產量中佔據了半壁江山,令美國得以宣告實現“能源獨立”。
面對美國頁岩油產量激增的局面,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了。因為國際油價一向由供應和需求決定的,而美國頁岩油產量激增,勢必就破壞了沙特等石油大國此前維持的市場平衡,由於供應過多,國際油價持續下降,這才有了近幾年沙特持續推動歐佩克和歐佩克+減產來維持油價的情況。
然而,在沙特等國減產的過程中,美國頁岩油卻沒有跟著減產,反而由於油價上漲而更有利可圖,因此頻頻增產。美國頁岩油增產不只令沙特等國減產的努力付諸東流,而且還進一步佔據了減產國的市場,導致沙特等國苦不堪言。
不過,苦於國內財政預算的需要,哪怕知道這樣做只是“飲鴆止渴”,沙特近期仍不肯放棄透過減產來維持油價的努力。俄羅斯卻深知減產帶來的後果,因此如今不肯繼續配合沙特減產,這才有了最近沙特“翻臉”的這一幕。
由此看來,沙特此次掀起“價格戰”,說到底還是和美國的頁岩油革命帶來的頁岩油產量激增有關。因此,此次沙特表面上是想掀起與俄羅斯的價格戰,但是實際上卻可能在有意無意間,順便打擊一下美國的頁岩油產業,以實現釜底抽薪。
2.駕輕就熟:沙特此前曾掀起3次價格戰
回首歐佩克過往60年的歷史就可以發現,石油價格戰其實已經有過3次先例了,或許也正因如此,沙特此次掀起“價格戰”才能如此駕輕就熟。那麼,以前歷次價格戰都是因何而起,結果又是如何的呢?
(1)1985年:為奪回市場份額,沙特突然增產800萬桶/日
事實上,早在1985年沙特就曾發起過價格戰。上文提到,受到上世紀70年代“石油禁運”的影響,美歐等多個發達國家長期依靠廉價石油來維持繁榮的工業迅速“踩剎車”。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受到長達7年的高油價的衝擊之後,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工業活動大幅放緩,從而導致是世界對石油市場的需求大幅削弱,石油供應過剩的問題終於凸顯。
為了維持油價,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開始減產,從歷史資料上看,自1980年起到1986年,歐佩克曾多次減產,致使其產量降至原先的一半左右。頻頻減產的後果也開始凸顯——1985年歐佩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70年代的50%降至不到三分之一,該組織的話語權自然也不再如此前那麼強。
也正是在1985年,沙特再也無法忍受其在原油市場的份額頻頻下降這一事實,為了維護其市場佔有率,該國終於發起了第一次價格戰。據美銀美林的分析師Jake Greenberg介紹,當時沙特突然將其原油產量從200萬桶/日提高到1000萬桶/日,此舉導致油市供過於求的情況更為明顯,於是從1985年11月起,油價開始從31.72美元/桶下跌,到1986年3月份,油價已經跌至10.42美元/桶,4個月跌幅達到69%。
隨後,沙特開始帶領歐佩克減產,從而令油價觸底反彈,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當時的非歐佩克國家墨西哥、挪威和蘇聯等也同意減產。由此可見,不只歐佩克國家,就連墨西哥、挪威和蘇聯等國也都無法繼續忍受低油價,因此才會同意與沙特一起減產。
可見,在油價疲軟之際沙特還宣佈增產這種看似不符合邏輯、甚至是有點瘋狂的舉動,背後自有其深意。透過這一次價格戰,沙特不只維護了自己的市場份額,而且還令歐佩克甚至非歐佩克國家配合其減產行動,可謂一箭雙鵰了。
(2)1997年:無法忍受委內瑞拉過度生產,沙特掀起價格戰
雖然沙特第一次價格戰最終令不少產油國都願意透過減產來維護油價,但是受到全球需求疲軟的影響,產油國減產對於油價的提振作用其實並沒有很大。而作為全球石油儲量第一的國家,委內瑞拉非但沒有遵守減產協議,反而還趁機增產。
資料顯示,1986年委內瑞拉石油產量實際上增加了6.56%,在截至1997年的12年間,該國除了在1987年減產1.96%,1992年減產0.17%之外,其他年份的產量同比都出現增長,其中1990年、1991年以及1997年,委內瑞拉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06%、11.14%和11.64%。
不滿於委內瑞拉過度生產,1997年12月份,沙特聯合其他歐佩克國家增產10%,打響第二次價格戰。自1998年1月1日起,歐佩克的產量更是增加到2750萬桶/日。然而,1997年下半年起,起源於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越演越烈,導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降,加上沙特等國大幅增產,油價又一次暴跌。到1998年12月,布油跌至9.55美元/桶,創下歷史新低。
相似的結果出現了,為了挽救油價,歐佩克在1998年4月宣佈減產125萬桶/日,7月份又宣佈減產1335萬桶/日。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歐佩克的減產並沒能完全阻止油價下跌,但是最起碼委內瑞拉也開始減產了。資料顯示,1998年委內瑞拉石油產量同比下降了3.45%,1999年有減產了10.77%,沙特透過價格戰迫使委內瑞拉減產的目的總算實現了。
(3)2014年:油市地位遭美國頁岩油挑戰,沙特再次出手
第三次價格戰發生於2014年,很多投資者對於這一事件應該都很熟悉了。上文提到,自2010年起,美國頁岩油產量就大幅增長,從而破壞了國際油市的平衡。到了2012年,美國原油產量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二大產油國,並在2013年超越沙特,自此坐上全球最大產油國的寶座。
眼睜睜看著自身在國際油市中的地位受到衝擊,加上無法說服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佩克+加入減產計劃,2014年9月沙特再次發起“價格戰”。到了2016年1月份,布油從一開始的103.01美元/桶降到了27.1美元/桶,價格暴跌73.7%。
和前2次價格戰的結局一樣,2016年11月底,歐佩克就減產120萬桶/日的協議達成一致,而在同一年的12月10日,俄羅斯及其他歐佩克+國家也同意減產55.8萬桶/日,意在提高石油價格以增加各大產油國的收入。可見,在經歷了1年多的低油價之後,各大產油國都熬不下去了,因此都願意透過減產來提高油價。
美國油商雖然沒有加入減產行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沙特的“價格戰”未對其帶來任何打擊。事實上,2014年至2016年間,石油價格崩跌已經導致美國數十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申請破產,同時裁員數十萬人。
其他大部分頁岩油生產商雖然沒有破產,但是卻也因揹負著大量債務而苦苦維持。事實上,美國很多頁岩油生產商一開始都是透過將其石油儲備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然而,隨著油價下跌,這些抵押物的價格開始下降,加上2015年12月美聯儲宣佈加息,導致資產的價格下跌,抵押物(石油)的價格進一步下跌了。
正因如此,抵押物的價格已經無法彌補銀行此前發放的貸款,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其實這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就很相似,只是抵押物不同而已。對於其他未破產的頁岩油商來說,為了支付每個月的債務,他們只能拼命開採石油,哪怕無法盈利也無法阻擋其步伐。其中,Sandridge Energy Inc., Energy XXI和 Halcón Resources等較小的頁岩油企業,2015年的收入中有40%用於支付月供。
由此可見,雖然沙特發起的“價格戰”未能真正打垮美國頁岩油產業,但是確實給了這些產業致命的一擊。如果當時的價格戰能維持得更久,那麼今日的局勢很可能就大不相同了。當然,從此前3次價格戰來看,沙特最終基本上都達到其迫使其他國家減產的目的,那麼這一次,沙特還能繼續充當原油市場中那個呼風喚雨的老大嗎?
3.兩敗俱傷:哪個國家能笑到最後?
週三(3月11日)下午最新訊息顯示,沙特國有油企沙特阿美表示,該企業收到了沙特能源部的指示,將其最大可持續產能從1200萬桶/日進一步增加到1300萬桶/日。隨後,該企業的CEO表示,將盡最大努力盡快實施這一指令,可見沙特“價格戰”的決心。
而對於沙特引發的這一次行動,俄羅斯並未感到擔憂,相反,俄羅斯財政部甚至表示,該國能承受石油價格在6到10年內維持在25美元到30美元的水平,可見俄羅斯一點也沒有打算服軟。那麼,這一事件的結果究竟會如何呢?
事實上,在這種註定要兩敗俱傷的消耗戰中,能笑到最後的並非那些擁有壓倒性力量的國家,而應該是那些最大的承受傷害能力的國家。因此,要想知道哪個國家能笑到最後,或許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找答案。
(1)開採成本:美國頁岩油開採成本最高
從成本上來看,美國油商可能是此次價格戰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頁岩油生產商。根據挪威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在2015年底公佈的資料,美國原油開採成本在35美元/桶以上,而俄羅斯的成本約為17美元/桶,不到美國的一半,沙特成本更低,僅為10美元/桶。
2016年初各國公佈的石油開採稱則顯示,美國頁岩油開採成本約為24美元,非頁岩油開採成本約為21美元,相比之下,俄羅斯的成本約為19美元,沙特成本最低,僅為9美元。不過,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莫洛佐夫此前曾表示,該國石油開採的平均成本僅2美元/桶,難以開採集大陸架專案的開採成本則為20美元/桶。另外,也有外媒指出,沙特的成本僅為2.8美元/桶。
由此來看,與沙特和俄羅斯相比,美國頁岩油開採成本明顯是最高的。因此,如果長期維持低油價,那麼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必定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評級機構穆迪(Moody’s)的資料顯示,未來4年美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約有86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其中有57%需要在未來2年支付。而隨著油價下跌和投資者撤資,很多油氣企業將無法繼續透過再融資來還債,並且隨著信貸市場收緊,他們無法延長債務期限。
如果到2022年油價一直維持在這麼低的水平,那麼美國油氣產業勢必將陷入嚴峻的環境中。因此,受到此次價格戰打擊最大的油商中,絕對會有美國頁岩油商的一席之地。
(2)財政預算:沙特最高,俄羅斯韌性最好
從財政預算方面來看,可能又是不同的一番景象了。外媒整理IMF的資料後發現,考慮到沙特經濟對原油出口的依賴,該國要想實現財政預算的平衡,那麼油價需維持在83.6美元/桶。相比之下,受到財政狀況好轉及對原油出口依賴相對較小的影響,俄羅斯要想達到財政平衡,只需將油價維持在42美元/桶。
另外,經過近年來的改善之後,美國二疊紀盆地的頁岩油商要想達到收支平衡,也需要將油價維持在44美元/桶附近,另外,美國特拉華州盆地的頁岩油商大約也維持在這一水平線上。由此可見,儘管沙特石油開採成本非常低,但是從實現收支平衡方面來看,目前的油價已經遠遠無法維持其需要了。當然,對於俄羅斯和美國頁岩油商來說目前的油價也無法維持其需要了,不過與沙特相比還是要好很多的。
然而,事情恐怕沒有這麼簡單。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出現預算赤字只是正常情況,因此哪怕低油價會阻礙沙特和俄羅斯實現財政預算平衡,問題可能也並不是很大。而美國頁岩油企業就不同了,由於頁岩油商長期高產卻又無法實現盈利,很大投資者早已對其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可能不會繼續支援其與沙特、俄羅斯間是價格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頁岩油商的生活可能會更加艱難。
(3)其他角度:存在沙特和俄羅斯聯手打擊美油的可能性?
無論從上述2個角度中的哪一個來看,美國頁岩油商似乎註定會成為這一次“價格戰”的輸家,因此目前有不少外媒認為,不排除沙特想透過和俄羅斯聯手來打擊美國頁岩油商的可能性。
據俄新社報道,俄羅斯最大產油企業俄羅斯石油公司的發言人近期表示,對於俄羅斯來說,減產毫無裨益,因為此舉之後讓美國頁岩油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這一表態令外媒更加確信,俄羅斯並非真的想跟沙特對抗,只是不想再被美國頁岩油商佔便宜了。
對於沙特來說,原因可能也是這樣。在該國此前多次發起的多次價格戰中,沒有一次不是因為其他產油國長期增產導致其市場份額下降而引起的。因此,沙特表面上是因為和俄羅斯談崩了才發起這場行動,但是實際目標卻可能是美國頁岩油商。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美國頁岩油商恐怕真的凶多吉少了。
總的來說,不管是從成本的角度,還是從預算的角度,或是從沙特與俄羅斯聯合的可能性這3個角度來看,如果價格戰長期維持下去,那麼美國頁岩油商絕對會三者中最先倒下的。而如果沙特此次的目標是俄羅斯的話,由於兩國石油開採成本相差不大,那麼從財政預算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承受傷害的能力無疑更大,因此俄羅斯很可能才是笑到最後的國家。
-
3 # 見腫消世界
嚴格的說是沙特和俄羅斯在博弈,而美國是被動的受害者,誰能笑到最後,本人認為是財大氣粗的石油進口國,笑的岔了氣!
沙特從準備向下砸價攪亂石油價格開始,接招的只有俄羅斯,俄羅斯說油價在30-20美元/桶區間,他能承受6到10年,而維持在40美元/桶左右,俄羅斯不怵頭。據介紹,沙特的財政預算是把油價定在50美元/桶,這樣,沙特的一切開支都能夠運轉,俄羅斯則是把石油價格定在41.5美元/桶做的財政預算。沙特因為有石油,所以大手大腳慣了,一旦財政吃緊,許多事情都會停擺或者受到影響,現在,油價繼續下跌,沙特能堅持多久實在是無法樂觀。而俄羅斯好歹還有軍事武器賣,還有糧食、肉類食品、木材等產品出口,而沙特還有什麼?扛,沙特絕對抗不過俄羅斯!
沙特在向1200-1300萬桶/日產量奮鬥,俄羅斯本身的產油量就是1100萬-1200萬桶/日,也就是說,沙特已經拼上了老命而俄羅斯還沒有使勁哩,所以,從我們小商人的角度看,沙特策略是錯誤的。他應該宣佈石油價格下調,但是並不增加石油產量,目的把市場搞壞了即可;讓大家的高油價賣不出去,但他也供不上滿足不了,這才是真正的“攪局”,真正的“四兩撥千斤”;如今,沙特是賣出的低價油越多,虧得越多,俄羅斯、美國還是正常產量,隔岸觀察沙特的表演而不為所動。
美國的頁岩油成本高,世界公認,對沙特的價格戰暗暗叫苦,暫時以靜制動,假如沙特堅持的時間越長,美國倒閉的頁岩油礦業公司會更多,美國的市場佔有率自然要收縮,份額會萎縮,沙特、俄羅斯自然而然要搶佔,說不定過個幾個月,油價因為美國的出口減少而上升,結局應該是,美國傷得不輕,沙特傷得最重,俄羅斯最輕,其他國家跟著受苦,僅此而已,進口石油的國家趁機多囤一些,坐等漲價。
美國石油受傷還是其次,股市被搞塌方了,才是胸口上捅刀。
2020年3月12日 23:15
-
4 # 走進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的新石油戰略,對俄羅斯發動短暫而急劇的打擊,看起來很像其葉門軍事戰略,短暫而劇烈的衝擊意在使胡塞叛軍屈服。成功的機會很小。
沙特事實上的領導人、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正準備利用沙特石油生產能力的威力,向競爭對手的石油生產商施加沉重打擊。他的目的似乎是推動油價迄今如此之快的下跌,以至於俄羅斯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拒絕同意在週五的歐佩克+會議上深化減產,從而使三年多的供應管理戛然而止,出乎意料。
在葉門,沙特王儲在2015年發動了“決定性風暴行動”,利用沙特的軍事力量對葉門的胡塞叛軍發動了毀滅性的襲擊。這場運動的目的是摧毀叛軍,為迅速恢復沙特支援和國際公認的葉門總統阿卜杜拉布赫·曼蘇爾·哈迪鋪平道路。
結果沒那麼果斷。五年後,衝突繼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稱,胡塞武裝仍控制著該國大部分地區,哈迪總統仍在流亡,而葉門平民首當其衝受到戰火的打擊,四分之三的民眾需要人道主義援助。與此同時,胡塞武裝已將戰鬥帶到沙烏地阿拉伯,聲稱對去年襲擊阿比克和庫賴斯的石油加工廠和戰略東西管道負責。
甩賣
沙特阿美將原油價格下調了30多年來最多的一次,之後又下調了一些
就管理世界石油生產能力而言,上週與俄羅斯的對峙還有其他可能的解決辦法。
早在2016年,歐佩克就說服了10個非歐佩克成員國加入管理石油供應的行列,成立了規模更大的歐佩克+組織(OPEC+)。這項協議最初打算持續六個月,現在已經進入第四年。雖然歐佩克已經採取了約三分之二的減產協議,但絕對沒有理由使這一比例成為永久性的。
事實上,沙烏地阿拉伯本可以接受俄羅斯提出的延長目前協議的提議,同時單獨推進歐佩克的進一步減產,以此迴應俄羅斯不願對其石油工業實施更大幅度減產的態度。相反,它發動了一場石油價格戰,將其原油的官方成本削減了30年來最多的一次,並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每天至少增產100萬桶。
懸崖峭壁
布倫特原油週五歐佩克會議後開盤下跌逾30%
這個策略行得通嗎?
油價暴跌,但短期內不會讓一位訓練有素的俄羅斯能源部長重返歐佩克維也納總部。沙烏地阿拉伯保留了對西北歐的最大降價,西北歐是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市場。這項挑戰不會贏得莫斯科決策者的任何朋友。這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遊戲誰會先眨眼兩個參賽者誰已經割掉了他們的眼睛。
與沙烏地阿拉伯相比,俄羅斯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其出口管道可將原油直接輸送至中國和歐洲的煉油廠,以及從這些地區以及日本和韓國的主要煉油中心啟航僅幾天的航運碼頭。相比之下,從沙烏地阿拉伯啟航的船隻到達北亞或西北歐可能需要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這既增加了交貨時間,也增加了成本。
俄羅斯退出歐佩克+會議對沙特來說是一記耳光,沙特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兩國關係。
沙特前石油大臣山尼謝赫說,他和其他幾個歐佩克部長對在早期接納俄羅斯加入歐佩克持謹慎態度,擔心它會主導其他成員國。他的擔心似乎是有根據的。
沙烏地阿拉伯積極降價,併為產量激增做準備,這是它試圖向俄羅斯表明,它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沙特扮演搖擺不定的生產國角色。不過,風險在於,就像葉門的胡塞武裝一樣,俄羅斯和其他產油大國也在承受痛苦並堅持下去,將沙特拖入一場雙方都無法承受的長期油價戰爭。
但王國顯然認為,它需要顯示出自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無論付出多大代價。
-
5 # 超然視野
俄羅斯、沙特和美國所謂的石油博弈,根本就不是三者發起的對壘,而且投資者對全球能源消費市場,需求量快速下降並有可能維持較長一段時間所致!
俄羅斯、沙特和美國是全球能源生產的三巨頭,而其中美國本身也是能源消費大國,全球能源消費分為三個大區域,分別為東亞地區,北歐地區和歐洲地區。
東亞地區主要能源消費國是中日韓、除中國擁有較強的能源生產能力,日韓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今三國能源的需求量成直線下降!
而當前的歐洲地區,以義大利疫情最嚴重,居海外國家之首,目前德、法和西班牙等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呈現出爆發疫情初期,各國進入封城限制流動幾乎成為必然,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宣佈,應對防控新冠是歐洲各國的頭等大事,但更為準確的說法是,應對新冠疫情是全球頭等大事!這個地區能源需求下降明顯且未來預期更明顯!
北美能源消費的核心是美國,目前有20多個州已經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美國聯邦政府雖然還在嘴硬,但轉變立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反應最直觀的是能源市場,以及投資者對能源消費嚴重下降的擔憂!
在全球能源消費嚴重下降和預期前,產油國不能達成共識是有原因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的情況下,必然會成為一場重塑國際關係的政治問題,而不僅僅是能源供應需求那麼簡單!
俄羅斯和沙特為核心的中東產油國,雖然同屬石油輸出地區,但兩者的輸出方式是非常不一樣的,俄羅斯對外能源輸出,大部分是透過管道的合同約定供應,只有一部分是根據國際油價的變化而變化,而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國,目前大部分處於新冠疫情中,此時減產提價會動搖其能源合作基石,所以,俄羅斯比較堅持不減產。
沙特等中東歐產油國的油價,受投資者情緒的擔憂非常大,沙特已經將國家能源產業公司化並上市,油價的嚴重下挫會導致公司收益的嚴重變化,進而為國際資本控制沙特石油共識的控制權創造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油價暴漲可能對沙特最不利!或許會重演韓國98金融危機!
-
6 # 晴天月
石油進口國笑暈了!
[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石油輸出國哭瘋了!
[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
7 # 遊育光
我覺得沒有然後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因為他們斗的頭破血流其它大宗商品也要有所波動,產業單一的傷筋動骨,產業鏈完整的也會被折騰的皮開肉綻,所以沒有誰會是贏家。
-
8 # 我隨我心9295
以石油博弈為始,實則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若論誰笑到最後,必是美國,人家是玩票,美元發行權在美國手上;俄羅斯也可以撐得起,有鐵桿中國撐著;最終沙特一定會屈服!否則老美會慢慢折騰他或直接揍他。當然這場博弈對中國更多是機會,就看能不能抓住了……
-
9 # 鬱江文藝
肯定是沙特嘛!美國第一個扛不住,但他扛不住了就要動手解決,俄羅斯嘴巴最硬,可是心裡最沒底,沙特底子厚,可惜拳頭不硬。這個時間長了會爆發戰爭的!俄羅斯光靠中國這個買家是解決不了國計民生的、美國的頁岩油全線倒閉、沙特再厲害,得罪不起兩個硬角色啊!
-
10 # 臥蟲叟
這三個誰都不會笑到最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沒聽說過嗎?只有中國人會笑到最後,一方面和俄羅斯有長協合約,一方面買沙特的油去對沖,美國現在自顧不暇,沒時間顧的上這事,等美國人騰出手來的時候,生米煮成熟飯,如果非要出手,又會在中東和阿拉伯人打架,這又會給中國時間發展自己。現在中國人是悶頭髮財,美一會是一會。油價越低對中國越有利。真希望這樣的時候越長越好。
-
11 # 隨時準備著ggg
我特懷疑是沙特與俄羅斯在唱雙簧,共同目標是美國。因美國頁岩油氣開採成本高,先降價把美國頁岩油逐出市場。最後談判成功,減產升價,最大損失是美國,沙特和俄羅斯笑到最後。
-
12 # 居家活佛
惡性競爭,低價傾銷,互相殘殺,沒有贏家。只是輸多輸少的問題,輸的慘不慘的問題。
沙特,美帝家底雄厚。俄羅斯有大國輸血。驢死誰家,拭目以待!
誰的品質優良,價格低廉。誰就能“扛”到最後。“笑”是不可能的。即使“笑”,也是“苦笑”!
-
13 # 觀經濟
俄羅斯和沙特一樣是靠賣石油“養家餬口”的國家,特別是俄羅斯本身經濟發展被美國製裁財政困難到捉襟見肘,國內反動派為了推遲養老金各種批評層出不窮,還要兼顧吞併的克里米亞、烏克蘭東部和南奧塞梯的財政開支。對外還要照顧同樣被美國製裁的“戰略伙伴”伊朗,在敘利亞大規模用兵每天都是炮火連天,只要是打仗就是拼消耗,對與俄羅斯那是傾其所有的為巴沙爾無私奉獻,這樣的背景俄羅斯能支撐多久。
接著說沙特,中東原油開採異常容易成本低到每桶幾美元,說一句玩笑話地上打個洞都能“滋滋”往外冒油,無奈沙特家大業大“家門不幸”養了一大幫敗家子,有再多的錢也不夠這些紈絝子弟造,對於沙特說多了無益因為不利於我們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最後說說美國,美國工業發達被譽為車輪上的國家,家家戶戶都有汽車而且不止一輛,汽車擁有率高石油消費肯定低不了,美國曾經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後來因為擁有的頁岩油技術一躍成為世界石油出口大國之一。美國的頁岩油企業和俄羅斯與沙特不同都是私人所有,每次世界發生石油價格危機大部分頁岩油企業就關門歇業,等危機過後石油價格恢復正常再開門營業。所以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不影響美國能源安全,反而在低油價時期大量進口享盡了石油危機紅利,美國做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每一輪經濟危機當中都能化險為夷,這些都值得我們在發展經濟處理國際金融危機時吸取經驗。
-
14 # 新文化街男孩
我們記得,在發生金融危機時,人們常說”現金為王”。那麼在這場石油大戰裡,最終誰能夠笑到最後,就要看誰擁有更多大型終端客戶,而且這些客戶要具備很好的增長性。
而在新冠疫情面前,誰的客戶最早擺脫疫情影響,恢復正常經濟秩序,也是我們重要的觀察點。
而我們看到:受疫情影響,歐洲已經陷落,美國正在陷落,韓國日本真實情況不詳。作為世界工廠,我們受影響最早,也最嚴重,但透過艱苦努力和巨大付出,已經扭轉被動,掌握主動,看見曙光。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極有可能是世界大國裡最早恢復生機與活力的,再加上我們原有的加工製造能力,有意願有能力為世界各國提供抗疫物資和產品。所以有可能最早恢復對能源的強大需求。
那麼,提問的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誰擁有中國這個客戶的更多份額,誰就是這場石油大戰的最大贏家。毋庸置疑,我們也是這場大戰的贏家之一。
-
15 # 太極數
誰能笑到最後的決定權不再他們三家,而在我大中華如何應對。就像三個人打群架一樣,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每個人都以其他兩個為敵,但因為都想著保全自己不願受傷,所以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這時候如果出現一個場外高手情況就不一樣了。如果場外高手有明確的目標那勝負立判;如果場外高手一直觀望而不出手,情勢只會繼續僵持下去;如果場外高手在勸和則用不了多久就會握手言和各就各位回到原點的。目前我國正在全力以赴抗疫,只能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場外高手應做的決定。
回覆列表
首先此次引發石油大戰的是俄、沙兩家,美國只是被殃及池魚而已。不妨先從拒絕響應沙特減產提價的俄羅斯說起,沙特王子衝冠一怒為石油。那麼俄羅斯為什麼不願減產?理由有千條萬條,但筆者以為最可信的只有一條,那就是背鍋子上樹一錢短。從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俄羅斯經濟一路走低,要恐固克里米亞的成果,要應付烏東戰事,在敘利亞五年虛耗,尤其是近期在伊德利卜的大量軍援、消耗,還要穩定國內政局,謀求長期執改那一項不得大把花錢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要俄羅斯石油減產,無疑是與虎謀皮,普京怎麼會不嚴辭拒絕呢?其次是沙特王子,沙特幾十年來一直躺在石油上發大財,國小民稀,石油開採成低得不值一提富得流油。雖然近幾年在葉門胡塞問題上有些許損失,但對這個中東大士豪來說,白壁微暇底氣仍然十足,敢於叫板俄羅斯。至於美國頁岩氣、油雖受到打擊,不要忘了美國原本是世界石油進口大國,石油只是副業而已,這點損失,實在是難傷大雅。
據以上分析,誰能笑到最後?由讀者來界定。但筆者認為,俄羅斯是會為石油減產作出最後妥協的。這當然只是一孔之見,未窺全豹,不妨且走且觀察,靜候結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