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無為”觀點是道家最經典的思想之一。這裡的“無為”,是“道”的特性,老子以“道”之“無為”而成就萬物來凸顯“無為”的妙用。所謂的“無為”,將有私慾的人與無私慾的自然處於對立關係來看,就是指無私慾之自然而然去作為。

    簡單來說,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把握一個“私”字。有“私”而為則是“有為”,屬執著於物欲的體現;無私而為,則是順其自然去作為,是順應“道”的體現。

    1、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在《老子》,也就是《道德經》中,有一句經典的話: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這句話就字面意思就是,“道”啥都不做,但是卻啥都能辦到。或者正經點來說,道不必刻意去作為,但是卻能成就天下萬物。如果為上的諸侯君王可以把握這一點,那麼天下萬物便可以自行繁衍生息而延綿不絕。

    關於“無為”在政治上的體現,先擱置一邊。我們先來解決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這個問題。

    “無為”是“道”的特性,而“道”是老子強行取的一個名字。在老子眼裡,“道”是無法描述的,但是為了讓世人理解“那個讓萬事萬物之所以是萬事萬物”的存在,於是老子給它取名為“道”。有時候,我們可以把“道”理解為自然,但是“道”絕對不是自然,不是說自然不好,而是自然對於“道”而言,還太狹隘。但是我們要議論它的時候,總得給一個範圍,所以,自然更接近“道”。

    而“道”的特點是什麼呢?和“自然”特點相近。“自然”的特點是什麼?與人相比,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無偏私”,萬物在其自然秉性下自然生長,生老病死,一切都是最適宜的狀態。

    也就是說,因為“無偏私”,所以“自然”不會刻意作為;因為不會刻意作為,反而讓萬物在其自然秉性下自然而然生長,繼而讓萬物得以在最適宜的狀態下繁衍生息。這可不就是成就可萬物嗎?以此,相信大家應該能夠了解“無為而無不為”的邏輯合理性了吧。

    這裡不給大家咬文嚼字,因為沒有意義,擺上一堆不明覺厲的文言,類似什麼“三生萬物”,誠然,這是《老子》裡面的經典話語,但是,讀進去也要出得來。“道”並不會被“三生萬物”所困住,沒必要拉扯一堆文言文,繞來繞去。《老子》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不是用來彰顯自己所謂“智慧”的書。

    如果各位想要更全面瞭解道家智慧,建議讀一讀陳鼓應先生的《老莊新論》,陳霞老師的《道家哲學引論》,和羅義俊的《老子譯註》等等,讀完以後,大抵能對道家哲學有一個更高度的認識,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核心期刊關於道家哲學的論文。

    要理解道家思想,開拓眼界很重要。因為道家哲學難懂,並非空穴來風,學說“正言若反”的特點本就大大加大了其理解難度,再加上,它並非和儒家一般是議論世俗倫理的書,所以理解起來,得具備一些形而上的思維。但形而上和神秘主義是兩回事,這些則是後話了。

    2、老子政治上的無為思想

    言歸正傳,即便道家思想有“隱”的特色,但是,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道家並非如佛學那般屬避世的學問,即便在《老子》一書中,也能看到許多老子關心政治的言論。道家也是關心著人世的,只是,道家的視角更高一些,而他治世之學則更多源於對“道”的探索。

    所以,即便是政治這種積極入世的存在,在道家思想裡面,也頗有些“自然無為”的意味。畢竟,老子發現“無為”狀態下的萬物,能夠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長,而自然則是最好的狀態,那麼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自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呢。

    老子在政治上所提倡的“無為”,不要簡單理解為老子提倡人重回原始社會,雖然老子之無為思想看上去真的很像,但是,“道”的特點是順其自然的,並非一層不變的。人類社會出現,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演變的結果,只是人類社會中的災難,大多是人為的結果,也就是人之貪慾的結果。

    所以,老子之無為政治,提倡君主不要對百姓生活有過多的干預,實則是要君主抑制自身過度之慾,不要釋出過多滿足自己私慾的賦稅政令。但是,這並不是說要君主什麼政令都不頒佈,雖然理想社會下,君主看上去還很有些無所事事,但是這畢竟還是人間,距離所謂的“理想”狀態還真是有很大一段距離。

    家的道從來不是僵化的,什麼歷史時期,就有適合該歷史時期的道,那麼就這種邏輯在治國上說,什麼歷史時期該制定什麼樣的政令,當屬社會大環境決定的結果,而非掌權者一人好惡決定的結果。說到這裡,想必道家在政治上的“無為”思想,大家大抵也有一定的把握了。

    3、總結

    綜上所述,所謂的“無為”則是道的特性,透過類比“自然”在無私慾之無為狀態下成就萬物,我們就不難理解,“無為”實則便是和“自然之無私慾而為”類似的狀態。因為無私慾去作為,所以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成就萬物的境界。

    而“無為”在政治上的表現,實則是君主根據時代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相關政令,而非根據一己好惡而胡作非為。這樣理解,可能更合適一些。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我不是高人 我是龍的傳人~

    心無為 心是體

    身無不為 身是相 為是用

    體相用具足 大方廣啟用~

  • 3 # 倩婷匠於心

    許多人探討過煩惱的來源,從某個角度看,來源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不願順其自然,不願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但這都是有代價的,上帝是很公平的,賦予的同時總伴隨著索取!煩惱的產生是由於我們對某物的執著和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事情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發展,而事實則正好相反,但我們卻依然執著於當初的意願,這便產生了所謂的煩惱!順其自然不僅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刻意雕琢反而會成為一種累贅!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能有某種體驗就足夠了!

    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正如徐志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就是我們應追求的生活態度——順其自然,這樣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會漸漸清朗,思想的負擔也會隨之減輕!的確,順其自然可以說是經歷了萬千風雨後的大徹大悟,是領略了人生的峰迴路轉後的空靈,也是一種幽幽暗暗,反反覆覆追問後的釋然!或許一切順其自然才是最佳的結果!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最後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的盡頭,只不過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人,倘若時常想起自己卻能健康地活著,會感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可愛,再難處理的事也會變得輕鬆,人自然而然就會豁達,超脫起來!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所謂機緣成熟,是指外因透過內因發揮了作用,這是一種客觀規律!將生活本末倒罝,無法獲得心靈的自由,禪啟示我們找回自己最天然的真心,這樣才能享受生命的快樂!佛本來是最有情的人,如果佛沒有情感,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而人的真性情就是真正的大喜大悲,是活潑長存的生命!因此,禪宗所修的,最終也就是這種生命中活潑的自在,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自在天然!

  • 4 # 曉空元道

    【子應的觀點】:無為,我們不可以理解為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那不叫無為,那叫偷懶,消極。那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極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為了追求學問,知識日益增長;為了追求天道,慾望日益減少。慾望減少又減少,以至達到沒有具體事務的追求,就是無為。只有無為的人,才能做到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大作為。

    老子的意思是,首先要透過修道,擺脫日常繁瑣的事務,而不是為了日常的瑣碎事務去修道。如果能夠把日常繁瑣的雜事,全部拋棄,沒有包袱,無所事事,沒有牽掛,才叫無為。那是不是說,只有擺脫了日常瑣碎事務束縛的人,不為那些繁瑣的雜事而煩惱的人,才能有大作為呢?老子點頭道,說:要想實現取得天下財富的目標,就應該保持沒有具體瑣碎事務的追求,要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事。

    一、如果把一些日常具體事務,當成大事來做,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1、我們會經常犯這樣的毛病,總是把眼前的具體事務,作為人生必須做的事情來看待,整天忙忙碌碌,不知所謂。以為做出一點成績,讓身邊的人看得見,就是成功,就是有作為了。原來這是根本成不了大事業的,要想實現人生的理想目標,必須改正這種錯誤的做法。

    2、以職場為例,無不為並不是無所不為。如果老闆無所不為,員工便會無所為。大家都坐在那裡等待命令,以便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應付。組織內充滿了被動、消極的氣氛,實際上大多是老闆無所不為造成的。無為並不能無所不為,因為無所不為會把無為的動力消耗殆盡。無為具有任何發展演變的可能性,卻不能突破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因應龐大、複雜的無所不為。

    老闆無為,主要用意在尊重員工的為所當為。各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做好各人應做的事,所以能夠無不為。唯有老闆無為,大家才能不受干擾地無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看似矛盾,實際上,無不為的無為,才是真正的無為。

    3、我們華人講無為後面有三個字,無不為。意思就是說無為要能夠收到無不為的功效才叫無為!孔子講無為,老子講無為,為什麼他們兩大聖人都叫我們要無為?因為作為領導,你做了以後,你的幹部就不敢做了。你說了以後,你的幹部就不方便說了。

    領導層以身作則,是行為態度以身作則,而不是做事情以身作則。我敢說你當老闆,你的技術不如你的工人。我敢說你對裡面的作業程式,,你還不如你的幹部,這才是正確的。如果你說沒有沒有,我們公司相反,所有事情我最清楚,那就表示你底下的人一塌糊塗。領導越能幹,下面的人越不能幹。

    ►事情有大有小,小事情基層就完成了,根本用不著幹部。基層一定要有為,因為他還不懂什麼叫無為,無為是要學習的。►無為是想辦法讓別人去做,才叫無為。但是因為你想辦法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叫無為,你真正去做就叫有為。

    所以說作為領導,你多問問題,你就是無為,你本來是給答案的,你現在變成問問題,就從有為改變成無為。

    說到底,再高深的學問,再有效的方法,最後,還是要看能不能落地。就是說,你到底行不行?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都是自己的選擇。

    二、“無為無不為”與“無可無不可”。

    1、“無為無不為”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無為,歷來是非常有爭論的,上面我們有提到過,這句話被太多的人理解為消極避世的思想。老實講,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是死人。人活著就是要動,動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亂動,亂動就會產生一大堆後遺症的事情。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動,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無為”不可以解釋成不做事情。

    這個“為”,是違反的意思,“無為”,真正的意思是不違反自然。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規律。不可以什麼都做,不可以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做的合理,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這樣才比較容易不會產生後遺症。

    2、“無可無不可”出自《論語·微子篇》,也是孔子的基本主張。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並不是見風轉舵,腳踏兩隻船。隨時見利忘義,投機取巧,絕對不是孔子所願意見到的行為,聖人不會這麼膚淺。

    一切事物,不一定有固定的“可”或“不可”,最好用合理來加以衡量,才能判定此時此地的“可”或“不可”。換句說,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可。不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不可。這個判斷標準就是遵守自然規律,一切以合理為準,隨機應變。我們要多多體會“無可無不可”的道理,萬事萬物原本就沒有固定的可與固定的不可,必須在合理的標準之下,來決定可或不可。萬事歸於一理,持經達變。這個“理”就是道,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3、“無為無不為”就是“無可無不可”。上述老子的“無為無不為”和孔子的“無可無不可”可知,它們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遵道而行,順應自然規律,來做合理的應變。可”帶有“有為”的積極性,所以說儒家是剛性的。“無為(違)”則是避開錯誤,以退為進,所以道家是柔性的。儒家是進取的,老子就是退讓的。孔子說這是天賜給我們的,老子就說人生來就要秉承這個道。他們不是互唱反調,而是分頭並進,殊途同歸。他們講的是完全一樣的話,只是一個從正面說,一個從反面說。孔子說你要好好做人,老子說你不能做壞人,這沒有什麼不同。

    實際上,無論遵循哪位聖人的道理,只要真切地去履行,都能達到人生的目的。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們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定要唯道是從,一定要合乎自然標準,為所當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 5 # 朱八戒CC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意思是:“無為”是順應自然規律做事,既不妄為,又不一意孤行,做自己力所能及做的事。長期堅持下去,就能夠無所不為。為政者無為而治,是儘量不干擾百姓的正常生產秩序,減少刑罰賦稅,以德佈施於天下。讓老百姓更好地休養生息,豐衣足食,充分發揮。看似老百姓的清靜無為,實際是民心所向,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無所作為,消極避世,妄大自為,也不是無政府主義的放任自流和自由主義。而是要處世立命,嚴謹慎行,遵循自然之理,遵守客觀規律,保持正常的自然運作。不做毫無意義的事,但必須認真地做好應該做的事。

    君子“無為”,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減少對老百姓的控制和干涉,儘量給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間。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用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撲。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君主之“無為”,是因為有著刑名法度的約束天下。君主無為,臣子必須有為,君主處於主動地位,有效發揮大臣的執政能力。讓大臣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盡其最大的努力,為民辦事,效忠君主。這實際是君逸臣勞,以臣下眾人的智慧,來實現君主的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對宇宙天地萬物的生化養育,沒有任何目的和意圖,這就是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只有效法“道”的自然本質特徵,確定“無為而無不為”的存在模式,就可以實現人與天地自然的內在統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道無為,“道”雖然“常無為”,卻又“無不為”。“無為”是無不為的前提和基礎,並創造條件。老子的“無為”哲學,並不是沒有實現任何的超越,也不是停留在原始的狀態之中,而是有一種極其深刻的超越意義。這種意義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沒有深度的知識,難以理解,難以掌握。

    在當今時代的快車道,各界精英的運籌帷幄,遊刃有餘,胸有成竹,用不著事事自己親力親為。關鍵在於坐鎮指揮,點兵指將,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大平臺並有所作為,也成就自己的“無為而無不為”。

  • 6 # 道法自然powerup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兩次。

    1.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今譯:道總是無所作為的,但是有沒有什麼事物,不是出自它的作為。侯王如果能夠持守它,萬事萬物就會自生自長。自生自長而至貪慾萌作時,我就用道的真樸來安定它。用道的真樸來安定它,就會不起貪慾。不起貪慾而趨於寧靜,天下便自然復歸於安定。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

    真正的道表面上看起來是無為而治的,但是它卻是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來進行的.

    這樣的”道“看似是沒有任何作為的,但實際上卻並非沒有作為,那是因為它遵循了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而不是像“有為”的做法那樣對自然萬物加以干涉和破壞,這樣的“有為”實際上已經違背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所以老子主張的是“無為”。

    那麼既然“無為”,又如何實現“無不為”的目的呢?

    奧妙就在於,去掉人為,而讓之於道,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就是侯王如果能持守道的精神,天下萬物就會自習化生,自然而成。而無需在人為在去操心。

    所以“無為”自然就“無不為”了。

    2.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今譯:在求學的過程中,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老子這是在說,修道與求學剛好是兩個相反的過程。求學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人們不斷去掌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越積越多;而修道則是一個不斷剔除的過程,將人們已有的那些與道不相符的行為和方法逐一改正,越改越少,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則能無所不為。

    所以,無為是一種境界,是透過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模式而進入的一種狀態。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憑藉天道而行人事,天道使萬物自成,而無需再施加外力。

    因此,無為不是手段,而是結果,能夠為“無為”自然就“無不為”。

  • 7 # 草根團圓

    這是很大的哲學命題。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老子哲學思想關於道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道法自然極為重要。道可道非常,極為高深。《道德經》五幹言。講的就是道。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道法自然,《道德經》講得很明白了。不要加入我們主觀的東西去幹預。無為無所不為,有為有所不為,不爭自有成。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取天下必須無為而無不為。自然,不受主觀的干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而然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它是自然而然,所以叫無為。所以這個無為,真正的意思就是不違反自然。此為吾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8 # 問道黃老

    我幫你分析一下常見的幾種解讀法,看看你傾向於哪一種,然後我們再分析一下,看哪一種才接近老子原意。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字面意義

    所謂“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所謂“無不為”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沒有不做的。至於做的結果咋樣,文字裡沒交代,因此不知道。你覺得這符合老子的思想嗎?

    第二種,出自名家解讀,出自宋儒,尤其是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的解讀法。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表面上什麼也不做,但背地裡什麼都做好了。

    請認真琢磨琢磨,這樣的解釋符合老子思想嗎?

    第三種,是道家的解釋

    順其自然,不強作妄為的“為”,那就一切都會順理成章地完成。

    我們分析一下到底那種解釋才接近老子思想。

    老子提倡自然無為,是因為宇宙間有一個先天地生的“道”,道生萬物,為天地母。“道”跟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話,萬物法“自然”。自然並非現代人所講的“自然界”,而是“自己本來的樣子”。文言文,然就是樣子。

    老子“道法自然”的意思是,天地萬物都有其內在的執行規律,應順任它自身的情狀去發展,不參與人的的主觀意志去幹涉它、制約它。一切事物,其本身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外力的干擾會打亂其正常的執行規則。“自然”這一概念,是說不加勉強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而“無為”這一概念,則是順其自然而不加以人為,莊子說“人為即偽”,就是有摻假的成分,多餘的動作,這些東西會造成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發展的扭曲和變態。

    因此,第三種解釋才是接近老子原旨的解讀法。

    但是,作為一代大儒的二程、朱子為什麼會解釋成“什麼都不做,暗地裡什麼都做成了”?這是因為,三國之後直到隋、唐、五代,玄學、道學、佛學大興,儒學衰微,兩宋的重文輕武國策,使得文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術。為了奪回漢代時期建立的儒術儒獨尊地位,儒家學者們展開了前後一二百年的抗爭和“三教合流”的艱苦努力,到了二程,尤其是朱熹,儒學地位開始上升,他們把道佛兩家的有益成分吸收進來,同時對不需要的部分進行貶斥和堅決否定。

    在對待道家學說的立場上,就是把他純任自然的“天道”思想,演變成具有神格化的“天理”思想,並對老子的思想進行妖魔化處理,比如批評老子主張倒退,是陰謀家兩面派,其中一個主要的證據就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教人表面上若無其事,什麼也不做,但他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早把什麼都做好了。這老子分明就是權謀家,哪裡是道法自然?

    更讓宋儒們不能容忍的是,儒家信奉的上天,跟大地和人類一樣,在老子那裡都變成了“道”派生的存在,否定了至高無上被神格化的“天”的權威,,如果這個老天沒有神威,那麼宋儒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天理”理論就不存了,因此,要想“天理”存在。必須推翻老子的“天道”體系。由於宋儒在此後五六百年一直佔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統治地位,所以他們對老子思想的解讀也就成了這幾百年的主流解讀法,以至於近日,許多人提到老子,就會聯想到懦弱不爭、欲擒故縱等下三濫手腕。

  • 9 # 塞北豪客
    關於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歷史上解釋的是五花八門。但看後都是一頭霧水,反而解釋的很牽強。後來我翻遍大量的書籍,終於能找到其中大致的意思,可以共同探討!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畢生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讓道來統領天下,而人就是要想方設法找到道。只有找到道就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也說過“老天爺什麼也沒做,但四季更替,萬物生長!”古人稱道,而我就把它稱為“規則”!

    “無為而無不為”這就話是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出現的,全章內容如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無為?無為的原因就是“規則”在起作用。法律法規和各種獎懲制度在正常運轉。

    “為學日益”這一句好理解,學習對人是有好處的。學習可以使人明理,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很多事。書本更是智慧的結晶。只要學,就會知道更多的道理!“為道日損”這一句就不好理解了,也就是說一心向道的話,會天天減少。那麼老子指的是什麼天天減少呢?

    關於這句話歷史上解釋的是五花八門。我們不去一一辯論。但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老子是一心向道。既然是一心向道,在探尋道的過程中,必然是要解決一個又一個謎團。

    比如愛迪生髮明燈泡過程中,做的就是減法。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材料,但那一種才是燈泡的材料。一種一種的實驗。最後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最後發明了燈泡,實現了愛迪生的“道”,燈泡。

    所以我們明白了,尋找“道”的過程中,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去除謎團,最後才找到真道。找到後,真道就會照亮我們的人生,也就無為了。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愛迪生找鎢絲的過程,一定要找到你的道。等到愛迪生最後“無為”的時候,燈泡就照亮了全世界!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出,要想找到大道,首先是學習,然後是破除一個又一個謎團,發現自己心中的“燈泡”,也就是“道”。做到這一點後,不用做什麼,你的道會照亮這個世界。你就成功了!

    所以如果你都沒有找到道,就不用談“無為”,因為你根本就沒資格“無為”。“無為”是先找到“道”,然後讓道自己運轉!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剛剛談到得“道”了,愛迪生的燈泡已經照亮世界了,靠“燈泡”已經成功了。靠“道”已經成功了。所以老子來總結心得。

    老子說,如果要想取天下,就應該去繁化簡。不要給老百姓太多負擔。比如劉邦,破除了秦朝的所有的嚴刑峻法,只留下“約法三章”,然後就平定了整個關中平原。

    劉邦靠的是就是“無事”,不給老百姓找事,老百姓才不煩、才會心甘情願的歸順。不管是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還是太平天國提出的“均田免糧”,其實都是奔著一個目標去的,就是老子說的“取天下常以無事”。因為人人都怕麻煩。

    綜上所述: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一出生就可以做到的,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先要追求道,追求到道了,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要想追求大道,一方面要勤學苦學,增加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到實踐中實驗,去偽存真,找到自己的大道。這個過程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世間萬物,要一點一點實驗,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大道。一旦找到屬於自己的大道,就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讓很多人跟著收益!

  • 10 # 阿妙音

    大家可以從佛教的角度來分析道教的具體分類,和基本修持方法,及所達到的境界。佛陀在《楞嚴經》中把道教(仙道)列為七趨之一,未出三界,其最高境界是在無色界。下面將圓瑛法師開示的楞嚴經講義轉述於此,願有緣者共潤法雨。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于山林,人不及處,。〗

    梵語茂泥,此翻為仙,仙者遷也。故佛告阿難:復有從於人趣,非上之十類人倫,初得人身,猶帶十習餘習。《正脈》雲:惟此仙趣以上,方與十習無干矣!欲求仙道,厭懼無常,想身常住,遷入山林。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不依本覺真心,發起始覺正智,而修楞嚴大定,以證究竟堅固之理;而反別修,虛妄之念,撥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長生不死。殊不知欲求長生則可,欲求不死,實是空言,縱使壽千萬歲,亦不過後死而已。

    《寶鏡疏》雲:但凡存想,便是妄認緣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認色身;即佛所謂,錯亂修習者此也。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別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別修妄本也。《正脈》雲:山林人不及處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隱跡之處。經中謂:七金山中有一山,乃神仙所居。道家所謂:崑崙倒景,以此山非須彌山也。夫人既不及,彼獨能遊,則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種仙者:但以其所修別之。初結前標後竟。

    壬二 正列諸仙 分十  癸初 地行仙  二 飛行仙  三 遊行仙  四 空行仙  五 天行仙  六 通行仙  七 道行仙  八 照行仙  九 精行仙  十 絕行仙  今初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彼諸眾生者:指別修妄本也。總冠十科,步居於此。前五科行字,作平聲讀之,約步履行走而言。後五科行字,作去聲讀之,約功行淺深而論。堅固服餌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服食藥餌,以諸藥物,炮煉修治,為丸作餅;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謂食道圓成。不惟百體康壯,壽年延永,必至身輕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故此與下四科,為以步履輕重,遠近高下,而分勝劣耳。

    癸二 飛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堅固草木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服食草木。此與上科藥餌,不過生熟之分,惟不餐煙火食,但服紫芝黃精、松枝柏葉;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謂藥道圓成。行步如飛,升高越壑,身輕勝前,故名飛行仙。

    癸三 遊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金石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烹煎鉛汞,煉養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點石成金,各獲其效,謂化道圓成。為超脫而遊世外,因利濟而遊寰中,故名遊行仙。

    癸四 空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堅固動止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動止;動以運氣調身,止以養精安神;動止以時,起居必慎。由是運養不息,初則練精還氣,繼則練氣還神,終則練神還虛,故得氣精兩化,形神俱妙,謂氣精圓成。乘雲御龍,遊於虛空,故名空行仙。

    癸五 天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津液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津液;上出為津,下嚥為液;即所謂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濟,而結內丹;內外融通,與物無累,謂潤德圓成。乘正御氣,遊乎天上,故名天行仙。《指掌》雲:此上五仙,前二似屬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圓形,全無利濟之心,但以有煙火無煙火;分之為二。後三似屬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濟之心,但遊行未能忘身,不能遠達高舉。而空行,則形神俱妙,雖能高舉遠達,而猶有分齊。至於天行,則與天地合其德,與六氣合其用,利萬物而不宰,處寰中而無跡矣。

    癸六 通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精色者:謂堅固其心,以求精色。採日月之精華,食雲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氣潛通,粹即日月雲霞之精粹,謂吸粹圓成。形與氣化,神與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而與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漢武內傳,東方朔遇黃眉翁曰:吾卻食服精氣,三千年一轉,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轉,剝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視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猶旦暮也。

    癸七 道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咒禁者:謂堅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則延年益壽,護國佑民;禁戒,則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術法圓成。咒是咒術,法是禁法,咒棗書符,以愈疾病,禁毒驅魔,以利群生。將此道以養身,推此道以濟世,故名道行仙。

    癸八 照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堅固思念者:謂堅固其心,沉思靜念,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臍輪而練氣;即繫心臍輪下,透尾閭關,上升夾脊雙關,以至直透泥洹宮,衝頂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思憶圓成。神出入而自在,氣上下以交通,形神照應,故名照行仙。

    癸九 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交遘者:謂堅固其心,以成交遘。易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萬物化生。《灌頂》雲:此以腎水為坎男,心火為離女,取坎填離,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感應圓成。感應者,即交遘義,此以坎離,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正脈》雲:至於用女子為鼎器,而採助淫穢;內教固闢為魔論,而仙道亦鄙為下品。此為投人之慾,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絕口遠之可也。

    癸十 絕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堅固變化者:謂堅固其心,以窮變化,推求其術,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則覺悟,而與造化相通,謂覺悟圓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時,故名絕行仙。二正列諸仙竟。

  • 11 # 歐陽大拙

    談到"無為而無不為″大家通常認為老子是講無為的,其實那是我們對老子的誤解,老子是將有為的。

    《道德經》總計八十一章,喻意九九歸一,求得相對圓滿。道家深暗水滿則溢、月圓則虧的道理自然不能講十,所以九是理想狀態的最大值。再者九屬陽,陽是向外擴張的,因此老子才提出處弱守柔的無為思想。但是大家必須明白無為不是目的,它只是無所不為的手段。

    老子的道家思想表面看是消極避世,實則是積極入世。春秋無義戰,老子是希望殘暴的統治者能夠減少殺戮、愛護人民、仁愛守柔,但當時早已殺紅眼的諸侯們不可能有人會聽他的,所以他才無奈的離開內地,西出陽關去避世。

  • 12 # 搖曳風箏84481446773

    "無為而無不為″前者與後者語音讀法有異但所體現意義相差甚運。意異相左。"無為而無不為″意義之"無為″指順其自然,不妄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無不為″指沒有一件事是無所不能的。世間萬物都具兩面(正反)性,福兮禍之倚,禍兮福之憂;無中生有,有生於無;"上善若水″善之助,故不爭之遵尋。知人之智,自知者聰。若將此句語音相改,其不是畫蛇添足,違背自然常規不妄為…。國家、集體、個人之"無為″深謀遠濾

  • 13 # 安全人視線

    為字有兩種讀音,一種念第二聲 [ wéi ],釋義很多,這裡應該是 “做、行、做事”的意思;令一種念第四聲 [weì],釋義也很多,這裡應該是 “作為”的意思。整句話應讀作“無為[ wéi ]而無不為[weì]”。

    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表面意思不做什麼並不是不做什麼,真實意思並沒有那麼簡單。說的是人做事情要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規律辦事,不能干預自然規律執行,不能無中生有,不做錯誤的、毫無意義的、毫無價值的事情;而是要在規律指導下,要積極主動地進取拼搏,天行健君子將自強不息,才能有所作為。

    如同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覺、冷了要加衣服一樣,這些都是規律,違反這些規律,健康將大打折扣。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請諒解。

  • 14 # 詩家三昧

    “無為”這一概念,它是《道德經》裡面一個核心的概念,而正因為是這樣一個核心的概念。所以對它的理解是怎麼樣闡釋,就牽涉到了對整個《道德經》系統的理解。

    “無為”這兩個字,從字面上來看,是很容易給人一些誤解的。所以在現實當中很多人,其實也就是按照誤解的這個層面,去理解了“無為” 。看到 “無為”就以為是無所作為,所以他們就認為《道德經》的哲學是,消極的哲學。

    其實不然,我們看一下《道德經》的“無為”。“無為”它是一個動詞,既然它是個動詞,所以它就有個物件。他這個“無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對外在事物要“無為”,那麼我們理解得更加通俗一點就是:我們在人生奮鬥、在事業的發展當中,不要強求,不要依賴,不要破壞,不要干涉外在的事物,不要透過外在事物這種途徑,來成就你的東西。總而言之,它的一句話就是說,不要透過外塑的方法來達到成功。

    既然不能透過外塑的方法來達到成功,我們只有透過什麼樣的方法來達到成功呢?要透過內修,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我們發現《道德經》裡面講的更多的是什麼?自知、自明、自強、自足,自己要怎麼樣,自己要怎麼樣。人要自強,透過自強,透過內修,讓自己成為最強大的那個人。只有你的能力是發自內部,是你自己本身能力的時候,那麼你處理問題的能力就很強了。你有了自強的能力以後,你就能做到無不為了。

    所以《道德經》裡面有一句看起來很矛盾的話:無為而無不為。

    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無為就是無為,無不為就是無不為,怎麼無為又到達無不為呢。其實就是剛才我說的那樣,無為,是對外的,對外的事物不要強求,不要破壞,不要干涉,不要依賴。那麼既然不要強求,不要干涉,不要依賴,不要破壞外的事物。我們就得自強、自修、自修、自明、自立,我們就自強了,我們一旦自強了以後就無所不能,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好了。

    就打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人怎樣才能成功呢?不要靠人家吹捧你,不要靠人家表揚你,也不要靠拉攏關係,不用靠炒作。這些東西都是依賴外在事物,這不是無為,這是過多的人為。那麼如果是你自己有本事,有能耐,你用不著太多的東西去幫助你,你可以自己謀得發展,自己成長、自己經營、自己規劃。當你具備了這些能耐以後,你就無所不能了。這才是《道德經》裡面真正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 15 # 熱帶雨林的午後

    “無為”是要道法自然,無思無慮,不妄為。“無不為”,按照常理理解,應該是所要達到的各種目標都可以達到,或者是指所能做的事無所不包,所能達到的境界無所不至。

    這句話有問題。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要義,沒有爭議;“無不為”的觀念在《道德經》則顯得很另類。它和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表達的一貫思想是矛盾的。

    我認為有關考證是對的:《道德經》的早期版本,和王弼注的本來面目,不是“無為而無不為”,應當是,或者象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那樣表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或者象帛書甲、乙本在對應今本的第三十七章那樣,不提“無不為”,只提“道常無為也”。

    從各傳本看,“無為而無不為”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相矛盾的。可以認定,“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才符合整部書的表述和意思,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錯誤的文字。

    錯誤發生在哪裡呢?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本子,都和王弼本一樣,在第三十七章裡,都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但上世紀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卻是“道恆無名”。郭店楚簡本是:“道恆無為也。” 郭店楚簡本是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本子,也是公認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始面貌的本子。進一步支援郭店本的還有後來發現的北大西漢竹簡本,竟然也是“道恆無為”。“恆”應當是原文,“恆”改“常”是避漢文帝劉恆的名字。“無名”和“無為”,本質上是一樣的。

    可見,無為而無不為,其中的“無不為”是後加的。

    怎麼加上去的?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並非老子本意和《道德經》初文,它是戰國末期出現的一種觀念,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改造。這種提法出現在莊子外篇、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它是黃老道家的典型理念,但和《道德經》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了。今本《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文字,是隨著“無不為”理念的流行,為了和老子拉上關係,就直接進入了《道德經》的傳寫之中。

    到底是何時改的,這還不好說。看起來,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他們所依據的本子應該還和帛書本是一致的,那麼,這種改動,時間比較晚,但是影響很大,各傳世本都未倖免。

    “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具有強烈的現實功利性、目的性,這是它和老子《道德經》“無為”本意的根本區別。老子的“無為”是無思無慮,無執無慾,本乎自然。後來的道家,覺得只有“無為”或者“無以為”,無論如何是不能治世的,為了順應現實政治需要,讓道家能通俗地為人接受和參與政治,開拓了新思路,用"“無不為”作為“無為”的目標。

    正面看,這句話對於道家政治思想的功利化、現實化,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贊成黃老思想,這句話是可以作為理解道家的格言。但是,對於《道德經》,則對“無為”和“無不為”應做到要涇渭分明。

  • 16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老子說的“無為”思想,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尊重天道,遵循事物發展的因果客觀規律,切勿耍聰明,玩技巧,違背了自然客觀規律,導致失敗的結果。“無為無不為”。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17 # 威視通

    無為而無不為可以理解為“踏踏實實遵守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這非常符合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是將國學與馬克思哲學相互結合),當然老子本來的意思恐怕老子自己明白,我們只能儘可能還原他的意思。

    我希望我們老祖宗國學的智慧儘量能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所以將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和馬克思哲學的“遵守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即新國學思路)。這樣就很容易明白老子的意思了。

    無為=踏實遵守客觀規律

    無不為≈無所不為≈“為所欲為”=發揮主觀能動性

    既然無為要求老實地遵守客觀規律,在遵守客觀規律這個條件下‘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就可以無所不為,無所不為≈為所欲為,可以理解為“充分發揮創造力”

    ‘道法自然’下的‘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講‘道法自然’,就是尊重客觀規律,道家的無為就是在踏實尊重客觀規律下有所作為,既然已經遵守客觀規律,接下來就要“無不為”,即積極發揮自身能動性,從而實現有為。

    天有晝夜,所以我們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尊重客觀規律,是道家的無為(而晝伏夜出就是妄為)。但是在白天勞作中,我們要“無不為”,積極發揮自己創造力(主觀能動性),只要是勞作做什麼都可以,三教九流士農工商,從事任何職業,積極透過勞動創造價值。

    所以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既要尊重規律又充分發揮創造力”

    就像我們學習一樣,好好聽老師所傳授知識,從而瞭解世界一些的規律,這是認識和尊重規律,這是無為;同時我們要積極且獨立思考,就是發揮創造力。

    比如物理老師講解‘萬有引力定律’,我們老實無為地學習和理解,同時既然‘萬’有引力(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我們可否能發揮創造力窮盡思考(無不為):地月引力、日地引力、日月引力等,也就是無不在思考物體間的引力關係。

    同時萬有引力的規律是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摧毀和改變,所以我們要老實去遵守,這就是道家的無為思想。而無不為就是要在尊重客觀規律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利用‘萬有引力’規律實現人類一切合乎規律的要求。如利用科學規律開展火箭衛星、探月和登月工程、火星工程等航天航空工程,去探索無限宇宙的奧秘。

  • 18 # 手機使用者70174962639

    無,是看不見,摸不著,不能測量的虛體;有,是看得見,摸得著,可以測量的實體。無的力量,是平均有的7.2萬倍。我們人類,目前科技,只是停留在有的層面。比如:颱風,目前人類,是怎麼預防和應急,來減少損失的,這一切的行為,都是有的行為;如果,運用無的行為,可以輕易讓颱風,改變方向或在登陸前降級。從上述,可見無為與有為的力量,相差甚遠。

  • 19 # 王懷成退休教師身份證

    無,沒有;為,作為。無為,無所作為;無不為,無所不能。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落後到先進,更先進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牛、馬封建社會拉的木輪車,在今天看來是非常落後的,而在當時發明創造出來後,比更遠古的時代,是最先進的。

    從工業革命看,蒸氣機是一個時代,電器化是又一個時代,現在網際網路+、VR等又是一個時代。在隨著時代的前進,無為和無不為是對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絡的,是相對的。人類對未知的領域,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能面面俱到,都有所研究,有所成果,有所作為。也許,美國或歐洲對其領域領跑,有所突破,而中國卻在另外一些領域領跑,有所突破。更也許,研製新的東西,是要花錢的,非千百次試驗驗,經歷失敗和成功,幾代人接力賽,才能成功。況且,各國“家有件三事,先僅要緊的辦”,經費有限,有的立項,有的推遲,有的立了又取消。還有,人類對未知的,知之甚微,就更"無為”了。…

    ……以上,對嗎?

  • 20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觀點,在好多人看來,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個消極者,如果這樣認為,那真是大錯特錯。其實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

    老子的這一觀點稱之為“君王南面之朮”就是統治者管理之術,這應該成為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的有力證據。老子看透了世界,以一般出世人的心來做入世人的事,以貌似消極的方式來達到最積極的目的。老子從“陰”入手,以陰制陽,以陰勝陽,最後達到最大的陽。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像現在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管理者,都可以從老子這一觀點中汲取智慧,用“無為”去處事,用不善多言去教導員工,不要對員工大苛刻,不要把個人意志去強加給員工,員工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誠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誠信,這樣就可以達到員工的大信而達到積極的“有為”。

    老子觀點無為的目的,就是無不為,最後的目的什麼都為了,什麼都達到了成功,這一觀點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這也是“為”和“無為”的辨證關係,從“無為”的行為入手,最後達到一個“無不為”的頂峰,所以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值得我們社會中的人們借鑑和發揚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佳婆媳關係是相互欣賞和讚揚,把不滿交給兒子調和,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