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創造者

    打算以葉尼塞河為界的不是索額圖,是康熙皇帝。

    葉尼塞河清朝時稱為謙河,元代於此置謙州,因河得名。

    依據是自古以來,在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人(吉爾吉斯)1500年前大量居住在葉尼塞河(enesay,柯爾克孜語為母親河的意思)周圍,後來收到沙俄的攻擊,大部分人不得不搬遷到塔拉斯(今吉爾吉斯斯坦的一個州)一帶,一部分柯爾克孜人18世紀從葉尼塞搬遷到今黑龍江,還有一部分柯爾克孜族的後代仍然生活在葉尼塞河流域,他們自稱是哈卡斯人。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上的大河之一,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亞河流之一(其他兩個是鄂畢河和勒拿河)。位於亞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東,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流程比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稍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0783倍。

    葉尼塞河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若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為源頭計算,全長5539千米。

    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周圍人口稀少。中下游因地形平坦,凍土廣佈,多沼澤溼地。

    葉尼塞河的長度從大葉尼塞河和小葉尼塞河的匯合處(在圖瓦盆地中心的克孜爾城附近)算起,為3487千米;從色楞格河的源頭(源自蒙古北部)起算,為5540千米。它的流域面積為270.7萬平方千米,共有大小支流約2萬條,總長8.8萬千米,主要支流分佈在右岸。流域內主要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低地(北西伯利亞低地)僅佔流域面積的6-7%,中部是中西伯利亞高原(海拔700-2200米),南部有薩彥嶺等山地(海拔達3491米)。

  • 2 #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事情可能有這麼一說,但是索額圖在中俄尼布楚戰爭後談判時主要主張的是以勒拿河為俄羅斯帝國和大清帝國的邊界線,勒拿河以東地區歸屬大清,以西歸屬俄羅斯帝國。如下圖:(藍色界限為大清國主張的邊界線,藍色為勒拿河主流)

    圖中藍色為勒拿河主幹流走向,若如此貝加爾湖為大清和俄國共有了。其實《中俄尼布楚條約》中有三種文字,滿文文字、拉丁文文字、俄語文字三種文字,但三種文字對邊疆區域的劃分卻各不相同,粉紅色文字是拉丁文標註的邊疆界限。滿文文字的界限如下圖:

    滿文文字的邊疆是紫色為疆域線;拉丁文字為紅色疆域線;灰色為俄文文字疆域線。一個《尼布楚條約》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邊界線,也是奇葩了。

    當時康熙皇帝為了談判將法國傳教士徐日升和葡萄牙傳教士張誠派遣去和索額圖共同商談談判事宜。這兩個傳教士應該獲悉了康熙皇帝談判的最終底線,因此和索額圖等人上下其收,其中這兩個傳教士收受了不少俄方的賄賂,將拉丁文文字的邊界一再向東延伸。而索額圖為了證明自己的功績,將滿文文字的界限往西劃;而俄國的談判使節則一直往東往南延伸,甚至還有爭議地區。

    葉尼塞河的稱呼和歷史。

    葉尼塞河較早的居民是柯爾克孜族,在中國古代有非常多稱呼:

    “鬲昆”、“堅昆”、“結骨”、“黠嘎斯”、“轄嘎斯”、“乞兒吉斯”、“吉利吉斯”、“吉爾吉斯”

    唐朝時期的黠嘎斯的王是李陵的後人,而唐朝的祖先則是李廣,算是同宗同族的李姓,

    黠嘎斯曾經和唐王朝通使友好。(葉尼塞河,上游地區曾經是柯爾克孜族的聚集地)

    公元1500年之前,柯爾克孜人大量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流域,柯爾克孜語稱現在的葉尼塞河為——Enesay,音譯為葉尼塞,意思是“母親河”。俄文:Енисей,英文:Yenisei,都是根據柯爾克孜語進行音譯的。元朝時期,葉尼塞河的上游稱之為“謙河”,現在也不在中國國境之內。

    16世紀開始俄國不斷攻擊柯爾克孜人,經過將近一百年的時間,絕大部分柯爾克孜人向東、向南遷徙,現在部分吉爾吉斯人已經建立了吉爾吉斯共和國;在中國東北的黑龍江也有柯爾克孜族的存在,主要集中在富裕縣;新疆有克孜勒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地區也有散居的柯爾克孜族人,如下圖:

    1703年,俄國吞併了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少量的柯爾克孜人留在了當地,他們現在是哈卡斯人,1992年6月6日成立了哈卡斯共和國。

  • 3 # 小司馬說

    1547年,有著“伊凡大帝”之稱的俄國首位沙皇——伊凡四世加冕登基,成為這個地跨歐亞帝國的新掌舵人。

    伊凡四世就任沙皇后,俄國在其帶領下,開始了瘋狂的東擴之路。而葉爾馬克對西伯利亞的征討,則揭開了沙皇俄國對該地區大規模擴張的序幕。

    在經過一系列攻城掠地後,至17世紀二十年代,沙俄軍隊翻越烏拉爾山,侵佔了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地區。到三十年代,已經佔據了葉尼塞河水系的中、下游和上游大部分地區。

    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內,沙皇俄國在東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最終侵入到太平洋東岸的廣大遠東地區。

    沙俄並沒就此止步,轉而越過外興安嶺,繼續侵入到清王朝的屬地,黑龍江流域。

    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的重大勝利後,清政府與沙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該條約以法律形式明確界定了兩國邊界。

    至於題幹所問的“據說索額圖打算以葉尼塞河為界”,則是有一定根據。

    據文獻記載,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談判剛開始,以索額圖為首的清方代表即提出“貝加爾海(即現在的貝加爾湖)這邊的全部土地,應完全歸中國所有。因為貝加爾海這邊的土地全是蒙古大汗的領地,而所有的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臣民。”並要求俄國人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去。

    對於清廷這一要求,俄方斷然回絕。

    由於色愣格河是葉尼塞河最上游的一部分,故“索額圖曾提出以葉尼塞河為界”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只是該說法不嚴謹。因為色愣格河僅僅是葉尼塞河的一小部分。

    (葉尼塞河在俄羅斯的位置)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超過我們所熟知的伏爾加河。

    葉尼塞河幹流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境內,上游發源於今天的蒙古國,全長5500多千米。葉尼塞河自南向北流向北冰洋,其流經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

    (葉尼塞河流域水系圖)

    葉尼塞河的上游追溯至色愣格河,該河今屬蒙古,舊屬中國。清朝以前的幾百年時間內,該河稱為謙河,亦稱劍水。

    元代該流域隸屬元朝嶺北行省管轄。元政府在此設謙州,故該河稱之為謙河。《元史》曾有過記載。

    《元史·地理志》:吉利吉思,“其境長一千四百里,廣半之,謙河經其中,西北流,又西南有水曰阿浦,東北有水曰玉須,會於謙,而注於昂可剌河,北入於入海。”

    據考證,大約在2000多年前(中原秦漢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今葉尼塞河上游流域。

    這也是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生活在該河流域的早期居民。

    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柯爾克孜族祖祖輩輩都圍繞在葉尼塞河流域繁衍生息。

    沙皇俄國東擴後,柯爾克孜族世代居住生活的土地被俄國侵佔。除了一部分族人固守故鄉葉尼塞河流域外,柯爾克孜族大部分族人被迫遠走他鄉。有的到了今天的黑龍江一帶紮根,有的則遷移到了今天的吉爾吉斯坦等國。

    (俄羅斯境內的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上游水流湍急,人口稀少;中下游流經地區則地勢平坦,凍土面積廣泛,且多溼地及沼澤。

    葉尼塞河水量巨大,水能資源非常豐富,特別適合水能資源開發。自前蘇聯時期,蘇聯政府就在此河上建造了數座大型水電站。

  • 4 # 野史也是史

    這種說法缺乏最基本的歷史和地理常識,還以葉尼塞河為界?你咋不據說是以烏拉爾山為界呢?這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一種幻想,索額圖表示他不想背鍋。

    我們先來簡要的瞭解一下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是西伯利亞流入北冰洋的三大河流之一。它是西伯利亞平原與高原的分界線,其東邊是高原地帶,西邊是平原地帶。

    葉尼塞河長度位居世界第五,起源於蒙古國,由南向北流向喀拉海,貫穿了整個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有兩條流源,一是發源唐努烏拉山的小葉尼塞河。

    二是發源於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的大葉尼塞河。葉尼塞河唯一與我國有關係的就是吉爾吉斯人,我們稱之為柯爾克孜人,十六世紀前他們就在此居住。

    沙俄向東擴張後,大部分柯爾克孜人搬到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一部分搬到今黑龍江流域,剩下的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葉尼塞河流域,他們自稱哈卡斯人。

    索額圖提出以葉尼塞河為界有可能嗎?

    大家可以開啟地圖看,在整個西伯利亞高原上,有三條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從西向東,依次分佈著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葉尼塞河處於中間。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國土面積為1709萬平方公里,葉尼塞河以東的土地面積有近一千萬平方公里。換句話說,有四分之三的西伯利亞面積在葉尼塞河以東。

    整個蒙古幾乎處於葉尼塞河向被延長線的東邊,葉尼塞河源頭距庫頁島有3300多公里,中間段距白令海峽西岸有4700多公里,距勒拿河最近處700多公里。

    由此可見,葉尼塞河以東是一片極為廣袤的地區,試問索額圖靠什麼底氣向沙俄提出以葉尼塞河為界?要知道,葉尼塞河距額爾古納河有2000多公里之遙。

    我們再來看看,雅克薩戰爭時的整個西伯利亞局勢。十六世紀初,沙俄脫離蒙古統治而形成統一國家,這一時期,沙俄領土面積只有不到300萬平方公里。

    十六世紀後半期,沙俄開始越國烏拉爾山,向東擴張。僅用了四十年,沙俄就已推進到鄂畢河東岸。又用了三十多年,沙俄佔領葉尼塞河,推進到勒拿河。

    1632年,沙俄在勒拿河建立雅庫茨克城。十年後,沙俄僱傭的哥薩克騎兵侵襲到黑龍江流域。請注意,這時的西伯利亞三大河流域已被沙俄佔領了數十年。

    這時的大清目標就是將沙俄勢力驅逐出黑龍江流域,進而與沙俄劃界。索額圖作為大清的全權代表,沒有任何實力和底氣,提出清俄以葉尼塞河進行劃界。

    所以說,這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一種想象說法。

    《尼布楚條約》的真實劃界情況如何?

    面對沙俄的襲擾,康熙兩次出兵雅克薩,將哥薩克騎兵擊退。沙俄因各種不利原因,向大清提出談判。康熙的目的就是以戰促談,儘快劃清清俄兩國邊界。

    當時西北的噶爾丹正在鬧事,康熙給索額圖交待了談判底線,就是原則上要以尼布楚為界,考慮到噶爾丹的威脅,如果俄方拒絕,則可以額爾古納河為界。

    談判的第一天,雙方都在旁敲側擊的試探對方底線。第二天會談一開始,俄方代表戈洛文提出以黑龍江為界,以北歸俄國,以南歸大清,索額圖斷然拒絕。

    隨後索額圖提出,以勒拿河和貝加爾湖為界,沒想到戈洛文暴跳如雷,大有再幹一仗的氣勢。為避免談判崩裂,索額圖就照康熙指示,說出以尼布楚為界。

    但戈洛文還是不接受,雙方劍拔弩張,索額圖亮出以石勒喀河的格爾必齊河為界的底線,在一番較量之下,俄方同意了劃界提議,《尼布楚條約》簽訂。

    條約最終規定:清俄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三個文字中的待議區有爭議,有人認為包括勒拿河以東。

    在協議生效的第二年,清政府的巡邊隊伍一度到達勒拿河邊的雅庫茨克。對於大清來說,以勒拿河為界都是一種有爭議的奢望,更何況更遠的葉尼塞河。

    綜上所述,索額圖打算以葉尼塞河為界的說法,是一種毫無根據的臆測。再強調一句,葉尼塞河一直都叫葉尼塞河,俄文名為Енисе́й,英文名為Yenisei。

  • 5 # 鹹魚閒聊

    沙俄對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蠶食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了,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沙俄政府在明末清初之際先後在勒拿河由東北折向北的拐角處以及貝加爾湖湖畔葉尼塞河的發源地分別修建了雅庫茨克城和伊爾庫茨克城,如今這兩座城市依然是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最為重要的城市,殊不知這兩座城當年卻是為了蠶食我國的領土而建,亦是當時沙俄入侵我國的橋頭堡。

    如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由西往東有三大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分別是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其中鄂畢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因為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故不做詳細說明。葉尼塞河發源於貝加爾湖西畔,之後向北流入北冰洋,而勒拿河發源於貝加爾湖西北面,先是流向東北,然後在雅庫茨克城轉向北流入北冰洋。下面兩張圖是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的流域圖

    透過這兩張圖,大家其實不難發現,葉尼塞河流域遠離清朝版圖,而且自康熙時期,葉尼塞河流域地區就早已經是沙俄領土了,如果說當年中俄兩國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時,清政府要求以葉尼塞河為界的話,那麼連小編都覺得這是無理取鬧,因為如果這樣劃分邊界,沙俄之前為侵吞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將前功盡棄,而且實際上當時清政府的談判代表索額圖也從未提出以葉尼塞河為界。

    但是兩國就邊界問題談判,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定力以及智慧的,實際談判中雙方都有一個可以接受以及不可以接受的底線,那麼這個“底線”就是談判最終是否能成功的最為至關重要的存在。這個“底線”就如同競標時的“標底”,如果被對方掌握或者揣測到了自己的“標底”,那麼對方就會佔據談判的主動,從而獲取更多的利益,反之亦然。

    關於這次邊界談判,當時的清朝也有自己的“底線”,在索額圖出發之前,康熙便將自己的“底線”告訴了他,希望他能不負眾望,康熙的底線便是:

    尼布楚歸我,則俄羅斯貿易無所棲止,可以額爾固納河為界

    以上是《清史稿》裡的記載,而《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裡也有相關記載可以佐證:

    今以尼布潮為界,則鄂羅斯遣使貿易無棲託之所,勢難相通。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本來索額圖的意思是尼布楚必須收回來,這是我國固有領土,但是康熙的想法是,如果強制收回尼布楚,那麼俄羅斯在遠東的貿易就會被打亂,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捲土重來,到時候中俄邊境再起風雲,這不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索額圖帶著康熙的“底線”去尼布楚談判了,在第一輪談判中,雙方都沒有亮出底線,不僅沒有亮,索額圖還向對方耍了一個心眼,即要求以勒拿河為界,索額圖提出這個方案從沒想過對方會接受,相反,對方一定會嚴詞拒絕,畢竟勒拿河流域已經被沙俄牢牢的掌控在手裡,並且他們還修建了雅庫茨克城,企圖日後積蓄力量繼續向遠東地區擴張,如果以勒拿河為界,那麼雅庫茨克城將會直接暴露在清朝眼皮底下,日後想要繼續向遠東擴張將會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是不可能。

    所以,沙俄斷然拒絕了索額圖這個“無理”的要求,雙方的第一次談判就這麼結束了,待第二次談判時,沙俄也效仿索額圖,提出了以黑龍江為界,這次索額圖言辭拒絕了,但是不知因何原因,索額圖先行讓步,提出以尼布楚為界,但還是被沙俄拒絕。

    到了第三次談判,索額圖再次做出讓步,即以額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這也是索額圖最先亮出底牌,而沙俄也表示同意,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雖然《尼布楚條約》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平等條約,但條約的內容卻不算平等,因為本來應該屬於我們的尼布楚地區還是落入沙俄手中,至於當時索額圖為何將尼布楚拱手相讓,很多矛頭都指向了陪同索額圖前去談判,負責翻譯的兩個傳教士,有的說法是這兩人私下收受沙俄賄賂,將己方底線告知沙俄,這才令索額圖在談判過程中處處被沙俄壓制,最終不得不做出讓步,至於這個說法是不是真的,小編就不知道了,不知各位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 6 # 我是越關

    這個不是據說,這個簡直就是胡說!清朝任何時期,任何人都沒有向沙俄提出過以葉尼塞河為界。不但沒有提出過,就連想也沒有想過。因此,以葉尼塞河為界這件事完全就是無中生有!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發源於如今的蒙古國,向北最終注入北冰洋。這條河全長5539千米,是俄羅斯境內最長、水量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世界第五大河,其長度僅次於美國密西西比河。

    另外,葉尼塞河還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河以西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而東面則是中西伯利亞高原。

    沙俄向東推進

    早在16世紀中葉,沙皇俄國已經越過烏拉爾山脈,開始入侵西伯利亞地區。公元1555年,西伯利亞汗國被迫臣服俄國,到了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庫楚姆汗被俄國處死,由此,沙俄吃下整個西西伯利亞地區。

    注意,此時中國還是明朝,而且努爾哈赤的後金也沒有建立。

    接下來,沙俄進一步向東擴張,佔據了中西伯利亞地區。到了1628年,沙俄在葉尼塞河畔修築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城。1651年沙俄再次向東推進,在貝加爾湖南部修築了伊爾庫茨克城。

    試問,幾十年後清朝索額圖有怎麼可能去向沙俄索要這些已經被沙俄佔據了幾十年的地方?因此,以葉尼塞河為界完全就是無中生有的故事。

    雖然沒有提議以葉尼塞河為界,但在《尼布楚條約》簽訂過程中,索額圖也曾提議以勒拿河為界。

    佔領貝加爾湖以後,沙俄並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到了17世紀後期,沙俄進入了黑龍江流域,和當地的中國百姓發生了衝突。1658年,沙俄在黑龍江的支流石勒喀河修築了築尼布楚城,1666年,沙俄再進一步,在黑龍江上游左岸修築雅克薩城。

    以這兩個據點為基礎,沙俄開始不斷地向黑龍江流域入侵,因此引發了當地百姓的激烈抵抗。

    1685年,康熙派將軍朋春率兵三千人直抵雅克薩城,沙俄軍隊投降,但清軍撤退後,沙俄再次佔領該地。第二年,清軍再次出擊,這一次並沒有將城內沙俄士兵趕盡殺絕,而是放他們逃跑了。

    接下來,兩國開始準備坐下來談談。

    第一次,康熙派遣了索額圖去談判,臨行前告訴索額圖兩條底線;

    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以及連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能讓與俄國人。俄國必須將反叛的達斡爾族首領根不爾特送還清朝。

    大家看,這才是康熙心中的期待,根本沒有提葉尼塞河。

    1688年5月,索額圖出發,但在7月到達喀爾喀時碰到了準噶爾的噶爾丹,道路被封閉,為此返回北京。

    第二年,談判程式重啟,索額圖準備再次北上,臨行前康熙有感於噶爾丹的威脅,於是改變了之前的政策,對索額圖又下了新的指示;

    今以尼布潮(楚)為界,則鄂(俄)羅斯遣使貿易無棲託之所,勢難相通。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1689年8月22日——9月7日,索額圖和沙俄代表戈洛文舉行了16天的談判。在這16天之中,雙方剛開始火藥味十足,戈洛文要求以黑龍江為界,江北盡屬俄國,江南屬中國。

    而索額圖自然不肯同意,明確表示黑龍江兩岸皆屬中國,毫無爭議,而且,沙俄必須要歸還強佔的中國土地,以及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另外,為了試探沙俄底線,索額圖趁勢提出以勒拿河和貝加爾湖作為兩國國界。

    注意!這個以勒拿河和貝加爾湖為界的提議只是索額圖的試探,索額圖對此根本不抱有任何希望。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出,以葉尼塞河為界,這種不可能的事情,索額圖連想也沒想。

    隨後的幾天,雙方相互試探對方底線,爭執不下,一度關係緊張。

    但雙方都有所顧忌。沙俄方面正在和奧斯曼帝國爭奪黑海出海口,清朝方面正在致力於對抗噶爾丹。因此雙方都希望儘快結束談判,避免在該地區作戰。

    最終,戈洛文得知索額圖底線後(一說是索額圖隨行的耶穌會士張誠、徐日升接受了戈洛文賄賂,透露了康熙底線),雙方進入正式會談,最終,雙方議定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

    至於西段邊界,由於喀爾喀當時在噶爾丹的手中,因此,俄國對索額圖提出的商議西段邊界的提議根本就沒有理會。

    縱觀整個歷史事件,康熙的目的就是保住黑龍江流域,對於葉尼塞河,甚至是葉尼塞河東邊的勒拿河,清朝方面根本沒有任何想法。在談判過程中,索額圖雖然提出以勒拿河為界,但這也只是試探戈洛文底線的一種手段,清朝方面對以勒拿河為界也沒有任何想法。也因此,以葉尼塞河為界這件事完全是子虛烏有。

  • 7 # 世界人文通史

    清朝與沙俄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進行了多輪交鋒,清朝代表最初提出的邊境線是勒拿河而不是葉尼塞河流域。在俄國的官方資料裡也有記載,清朝提出的分界線是勒拿河而不是葉尼塞河。

    沙俄方面連以勒拿河劃界都不同意,更不可能用葉尼塞河分界。

    葉尼塞河的位置還要在勒拿河的西邊,將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這兩個區域隔開。而勒拿河將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兩個區域隔開,以上這兩條河流,清政府最終連一條都沒撈到。

    沙俄帝國原本是蒙古人的附庸莫斯科公國,等到蒙古人退敗後,沙皇伊凡雷帝崛起,逐步蠶食了蒙古人的勢力。俄國人沿著當年蒙古人西征的路線,反向東進,翻過烏拉爾山脈,相繼征服了西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地區,併入侵到東北地區。

    在清朝入關之前,沙俄的哥薩克騎兵已經入侵到了鄂霍茨克海沿岸地區,並在貝加爾湖周邊建立了諸多據點,準備長期經營這塊地區。

    清朝康熙年間,清朝與沙俄爆發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將沙俄軍隊逐出了東北。不過,兩國的劃界問題還是沒有落實。沙俄急於鞏固新佔領的地區,而清政府急於訂立條約、結束東北爭端,好騰出手去收拾西北的準噶爾汗國。

    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沙俄提出:“阿穆爾河流域自古屬於沙皇,兩國應該以阿穆爾河分界”。以索額圖為代表的清朝官員,則反唇相譏,硬氣地提出要以勒拿河分界。

    勒拿河發源於貝加爾湖西岸,呈東北走向,將西伯利亞中部高原和東部山地隔開。如果按照勒拿河分界,那麼貝加爾湖以東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都應該屬於清朝。

    這樣一來,就等於沙俄幾十年來的努力全都白費了。沙俄方面當然不同意這樣分界,雙方僵持不下。當時清朝整體實力佔優,但清政府對於北方的極寒之地並無太大興趣,反倒是俄國人表示寸土不讓。

    在這種僵持局面下,如果清朝不退讓,那麼俄國人的處境將會很困難,因為遠東地區的俄國軍隊稀少,而清朝則有驍勇的索倫八旗可以使用。不過,清朝西面的強敵準噶爾汗國不斷崛起,威脅到了清朝的首都。

    清政府急需聚集力量對抗準噶爾汗國,不願意在《尼布楚條約》上花費太多時間。於是清朝代表根據康熙皇帝的授意,主動做出讓步。

    清朝不僅放棄了勒拿河分界的想法,而且還退到了外興安嶺一線。雙方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為東段邊界。此條約雖然承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但卻喪失了整個遠東地區

    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準噶爾汗國的軍隊便打到了清朝的內蒙地區。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最終在烏蘭布通之戰擊敗了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由於俄國在《尼布楚條約》中佔到了便宜,於是之前承諾出售給準噶爾汗國的數千條火槍沒有兌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清軍的勝利。

  • 8 # 夏蟲欲飲冰

    從來沒聽說過索額圖或者是清朝的其他某位大臣,打算與沙俄以葉尼塞河為界!歷史上根本就沒這說法!

    葉尼塞河位於亞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東。葉尼塞河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全長5539千米,是世界第五長河。

    公元1591年,被俄國征服者擊敗並奪取國家的西伯利亞汗國可汗——庫楚姆汗,為了躲避俄國人的追擊,帶著少量部眾一路向東南方向逃亡,而當庫楚姆汗逃到中亞欽察草原地區時,為了獲得更多民眾和牧場,他與當地的諾蓋人結盟,並與準噶爾部交戰,但是庫楚姆汗不敵準噶爾人,不但被擊敗,還被準噶爾人一路追殺。

    ▲強盛的準噶爾汗國

    而就是在追殺庫楚姆汗的過程中,準噶爾部將自己的領土擴張到了西伯利亞地區,並與俄國人的領地接壤,此後準噶爾部就與俄國人因利益和領土問題多次交戰,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俄國人的領土擴張速度卻被準噶爾人遏制了下來。

    ▲戰爭

    當俄國征服者於17世紀下半葉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大舉進軍之時,也恰是準噶爾人的大發展時期。在中亞地區,崛起的準噶爾人雖然還未建國,但已經開始向四方開戰,擴張著自己的領地,佔領了哈薩克和蒙古高原等地。在擴張的過程中,準噶爾人無可避免的與俄國產生了更多的矛盾,為了爭奪西伯利亞的領土、鹽礦和當地原住民的貢賦,準噶爾汗國的奠基人巴圖爾洪臺吉發動了多次直接或間接的戰爭攻擊俄國人,並圍困俄國人修建的塔拉、秋明等堡壘。

    ▲俄國征服者在毆打西伯利亞原住民

    而俄國人在與其交戰時並沒有太多的優勢,不但被多次擊敗,還被準噶爾人佔了許多便宜。

    ▲俄國征服者與西伯利亞韃靼人的戰爭

    在戰爭中,準噶爾部不但自己與俄國交戰,為了減少自己的戰爭損失,準噶爾人還經常資助西伯利亞的原住民們,比如運輸兵器給葉尼塞河流域的吉爾吉斯人和布里亞特人,讓其反抗俄國人的統治,並攻打那些改信東正教的原住民。

    ▲布里亞特人與俄國人

    但準噶爾人因為缺少重火力和攻城器械的緣故沒有在俄國人修建的堡壘上佔到太多的便宜,也沒能搶下多少的土地,雙方打打談談,此後直到噶爾丹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前,俄國和準噶爾人之間還維持著這種緊張的狀態。

    ▲準噶爾軍隊與敵人作戰

    但噶爾丹稱汗後,準噶爾汗國和俄國的關係出現了轉變,立志重現蒙古帝國光輝的噶爾丹將對手從俄國轉變為了東方的清帝國和自己的蒙古人同胞,他先是改變了對俄國人的敵視態度,然後主動緩解了與俄國的關係,後來為了從俄國人手中獲得先進火器和軍事支援,更是主動遣使與俄國殖民政府聯絡,放棄了一些西伯利亞地區的領土,並承諾以後不在對俄國人發動戰爭:

    “我們卡爾梅克人和臺吉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發動對沙皇陛下的戰爭,我們沒有必要保護我們已經遷往陛下那邊去的捷列烏特人”。

    ▲韃靼人對俄國村莊的襲擊

    噶爾丹的合作態度,讓俄國殖民政府非常高興,他們一邊賣給噶爾丹許多武器和貨物,一邊吞下了準噶爾汗國主動放棄的西伯利亞領地,還曾派遣少量軍隊幫助準噶爾人作戰。

    俄國人以為自己終於能讓準噶爾汗國臣服,並佔領準噶爾汗國在西伯利亞的全部領土,但其實噶爾丹與俄國人的合作只是權宜之計,噶爾丹只是放棄了那些鞭長莫及的領土,而不想真正臣服俄國或是放棄更多利益和領土,甚至他背地裡還不斷資助更多西伯利亞原住民反抗俄國在當地的統治。

    ▲布里亞特人

    但是後來因為準噶爾汗國在與清朝的戰爭中接連遭受重大失敗,噶爾丹不得不讓出自己在西伯利亞的更多土地和利益,並斷了對西伯利亞原住民們的資助,如此沒了資助的西伯利亞諸民族要麼投降了俄國,要麼離開西伯利亞,前往伊犁投奔準噶爾汗國,使俄國人最終征服了葉尼塞河流域。

    ▲葉尼塞河流域

    俄國還抓住清帝國與準噶爾汗國作戰的特殊時機,以提供軍事協助為要挾,迫使清政府和準噶爾汗國對俄國做出領土讓步,最終分別從清政府和準噶爾汗國手中拿到了許多原先有主權爭議的西伯利亞土地。

    ▲準噶爾騎兵

    但其實當時的俄國人在西伯利亞部署的軍隊數量很少,不過數千人而已,而且還都分散在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根本沒能力改變雙方的戰局,只不過清政府和準噶爾汗國不知道事實真相,白白讓俄國人訛詐了大片土地。

    ▲準噶爾與俄國的戰爭

    清朝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可能征服西伯利亞的朝代,但最終卻因為統治者的短視而將西伯利亞讓給了俄國。

    ▲東北亞地區的原住民

    清朝統治者將自己統治中心定在了中原地區,對西伯利亞並不瞭解,也不重視,在他們眼裡,山海關以北的地方都算是苦寒之地,過了黑龍江往北就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根本沒有太多值得一提的東西,所以短視的統治者收縮了防線,並且出於保護“龍興之地”和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大規模的將許多生活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原住民遷移到境內或是關內,將大片西伯利亞領土擱置或是放棄,給俄國人征服當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東北亞地區的女真騎射手

    要知道在努爾哈赤剛崛起的時候,與後金政權敵對的海西女真諸部落,就能聚集起一支三四萬人的軍隊作戰,若無清政府對當地的持續“抽血”,在遠東地區部署不過千人的俄國人很難從這麼多戰士手中奪下土地。

    但當俄國人來到東北亞後,雖然發現當地半遊牧、半漁獵的原住民非常勇猛,武器也比較先進,不是西部那些實力弱小的西伯利亞民族們所能比擬的,可最終俄國人還是輕易地征服了人口稀少的當地人。一些拒絕臣服的原住民則向清朝請求內附,遷移到了黑龍江流域,將祖地丟給了一直覬覦遠東廣袤、富饒領土的俄國人。

    ▲東北亞地區的原住民

    此時清政府才猛然驚醒,連忙派兵征討,但最終清政府只拿回了少量土地,而因為對西伯利亞地理環境的不瞭解,清政府不但將外興安嶺以北的土地讓給了俄國,連一些可與俄國商議的領土也丟給了俄國人。

    ▲清帝國與俄國征服者的戰爭

    原本清政府計劃以發源貝加爾湖地區的勒拿河為國界線與俄國商定領土,勒拿河以西歸俄國,以東歸清朝。若是這樣,那麼清政府就能佔下東西伯利亞地區,但事與願,歷史沒有如果,清政府因為考慮到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和俄國對準噶爾人的軍事幫助,最終在俄國人的反對下放棄了這條國界線,雙方轉而以外興安嶺山脈為國界線。

    ▲圖中的黑色實線就是勒拿河

    ▲西伯利亞的主要河流

    而雙方在以外興安嶺為國界線簽訂條約時,俄國人趁清政府對西伯利亞地理環境的不瞭解和疏忽又佔了清朝一個大便宜,俄國特意選用了外興安嶺中東西走向的斯塔諾夫山脈為界,而不是鄂霍次克海沿岸南北走向的朱格朱爾山脈。

    ▲俄國往西伯利亞移民

    清政府的這一疏忽和短視,就丟掉了鄂霍次克海沿岸的土地和堪察加半島,在東西伯利亞地區只部署了幾百士兵的俄國人出乎意料地“戰勝”了強大的清帝國,為清政府在西伯利亞的領土擴張畫上了句號。

    ▲18世紀清帝國疆域圖

    參考文獻:

    《征服西伯利亞》[俄]M.N.齊保魯哈 著《俄羅斯史》[英]傑弗裡·霍斯金 著《毛皮征服歷史》杜君立 著《俄人東侵史》[中]黎孤島 著《西伯利亞民族簡史》[中]侯育成 著

  • 9 # 寒蕭99

    這完全是網路上傳的謠言,沒有任何的證據。

    無論是明初時期對東北的邊疆控制還是清代對東北邊疆的控制,一直就到黑龍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加上庫頁島。無論是《明史》《清史》還是其他史料記載,最北都是到達這裡。再向北的地區根本就沒有統治過,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未知區域,怎麼可能會有以葉尼塞河為界的說法?

    而根據《平定羅剎方略》的記載,康熙給索額圖的談判底線也是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到庫頁島一線作為我國的邊界。連有些人認為的貝加爾湖都沒有提到過,更不要說更北面的葉尼塞河了,這完全是異想天開。

    當時俄國人盤踞在尼布楚城,這裡在貝加爾湖以東500多公里處,而這裡當時也不在清朝的統治下。是因為俄國人繼續東侵,進入了雅克薩地區,並繼續南下,才觸及到清朝的領土。雅克薩又在尼布楚額東北500多公里的地方。

    因此,當進行邊界談判時,也僅對當時控制的黑龍江流域的邊界進行談判,根本沒有涉及到貝加爾湖,更不可能涉及更北邊的地區。

    因為第一那些地區我們並沒有控制過,根本不清楚那裡時什麼情況。第二,我們也沒有能力控制那麼遠的地區。

    很多人用現代的眼光去幻想古代,你完全可以幻想一部小說出來,但是歷史嘛,就不要過多的幻想了,因為會讓你很失望的。

  • 10 # 司馬達蒙

    沒用,沙俄是同緯度,甚至是高緯度向低緯度征服,氣候越來越好,而清是低緯度向高緯度,氣候越來越差,要是條件合適,中國曆代早就征服了,而且清因為東北是其所謂龍興之地,本來人口就不多,又不允許其他人進入,根本就沒開發,也守不住。現在看是損失很大,當時誰能那麼有遠見!

  • 11 # o大唐o

    索額圖但是也是漫天要價,並不是真的如此!你可以看看沙俄一開始的條件,大家都是先提一個對方無法接受的條款,然後再談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傻人傻福是真的嗎?你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