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子138411573
-
2 # 閒的蛋痛來研究三國
華容道放曹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實屬英明之舉。諸葛亮一生謹慎,別的不說,後來一伐中原時,怕遭埋伏而不採納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長安之計,寧願兵出祁山,穩中求進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諸葛亮極會用人,深知屬下性格,當然更清楚雲長義氣深重知恩必報的脾性,在華容道是絕不會殺了曹操的。如果諸葛亮存必要殺曹操,只需另派趙雲或張飛前去,曹操便插翅難飛。他那樣做,可見別有用意。孫劉兩家聯合拒曹,赤壁交戰之際,作為冤家對頭,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當時的形勢,劉備兵不滿千,盡佔有江夏彈丸之地,就算華容道上殺了曹操,也根本無力一統天下,倒反而給江東孫權以極好的機會,借赤壁之勝,乘勝追擊,大佔便宜。加之曹操一死,群龍無首,北方已被曹操平定了諸候以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亂!諸候紛紛混戰,互相兼併,戰事不休,到時候,不僅導致生靈塗炭,諸葛亮也必將成為千古罪人。而且,如此弱肉強食之爭,對實力虛弱的劉備也絲毫無益。如果放其生還,他由於赤壁新敗,元氣大傷,定要好好修整,伺機報仇;孫權雖勝也因忌憚,必然加緊防範,不敢妄動。這樣兩大諸候互相牽制,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荊襄,進兵西川,取益州,奪漢中,得
三分天下
,謀得魏、蜀、吳三足鼎力的局面。“誠如是,則霸業
可成,漢室可興矣。”事實上,諸葛亮確實這樣做了,可見他當時就高瞻遠矚,早有圖謀,可謂成竹在胸了。除了戰略上的需求之外,諸葛亮之所以要借關羽之手放曹還另有用意。一則可讓雲長報曹操許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義;二則可使驕傲的關羽心悅誠服,從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雙鵰,巧計連環”啊!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就是意在放曹,這不僅不失策,而恰恰是運籌帷幄的神機妙算。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有如此遠見卓識,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可真是當之無愧啊!這是諸葛亮的戰略需要,因為當時劉備集團的力量是很弱的,如果殺掉曹操,北方勢必陷入混戰,這給戰後最強大的東吳孫氏政權提供了很好的統一中國的機會,加上週瑜的雄才大略,劉備一準被東吳所滅,所以,劉備集團要想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必須要有一個與東吳政權相當的力量來牽制它,諸葛亮要利用曹魏政權的力量來牽制孫權,故他在赤壁之戰的華容道不能殺曹操,並且他還在此賣了一具很大的人情給關羽,從而鞏固了自己在劉氏集團中的地位。 -
3 # 孺子牛衛士
作為敗軍的曹軍,儘管在赤壁被周瑜的火攻燒得焦頭爛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手下猛將如雲,此時小本經營的劉備想一舉擒住曹操其實是不容易的,所以孔明只能派三路人馬分別去在三個天險之處堵截曹操。經過三次襲擾的筋疲力盡的曹軍,極有可能在第三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天險之處被擒獲。如果孔明安排第三輪堵截大軍的大將是趙雲或者張飛,則曹操必被擒住。但妙就妙在孔明最後安排的是由關公去幹第三輪堵截的差事。按照“三國演義”的原文,孔明差遣了張飛趙雲之後,本不打算安排關公去。如果關公此時不主動提出要去打仗,則曹操多半會衝破由張飛和趙雲所構築的防線而逃之夭夭。如果關公提出也要去捉拿曹操,則孔明必知關公過去與曹操的一段交情,以及關公的為人,可以預見他會放走曹操。而孔明此時本來就打算放走曹操,所以如此將關公留在最後,而先安排張飛和趙子龍去打頭陣是孔明的“佔優戰略”,這是這個故事中的第一輪博弈。
-
4 # 牆頭觀史
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這麼一說。雖然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敗北,但實力尚存。曹操退回北方,沒有遭到南方孫劉聯盟的追擊。至於荊州問題,那是曹操未能鞏固當地統治,被孫劉戰後席捲而定。
-
5 # 山野50
諸葛亮放曹操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諸葛亮要徹底征服關羽同時也讓關羽了缺心願。劉備三請諸葛亮並拜諸葛亮為軍師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雖說博望坡和火燒心野讓關羽張飛改變了對諸葛亮的看法,可是關張心裡對諸葛亮的能力還是沒有徹底信服。這些想法當然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在赤壁之戰諸葛亮算定曹操必定敗走華容道。而諸葛亮深知關羽和曹操的關係,曹操對關羽贈戰袍,贈戰馬,又對關羽有不殺之恩。諸葛亮又知道關羽是個有情有義的大英雄。知道關羽一致欠著曹操這個大人情,讓關羽這次換了曹操這個人情,也讓關羽徹底斷了和曹操的舊情。所以在赤壁之戰諸葛亮把所有的兵馬全都各有安排。未獨沒有安排關羽的任務。故意用了個激將法,關羽果然上了當。當時關羽對諸葛亮說:軍師為何對所有將官都有任務,獨獨沒有俺的任務?諸葛亮說:有一個非常堅決的任務,別人沒有能力完成,只有關將軍能當此大任。我算定曹操必定敗走華容道,只是覺得曹操對將軍有恩,我怕將軍故念舊情放了曹操。關羽說:俺原立軍令壯。結果赤壁之戰所有將官都有戰績。只有關羽在華容道看到曹操和他的舊友,敗的慘不忍睹又想起當年曹操的恩情,眼一閉放了曹操。按照軍令壯關羽當斬,劉備張飛趙雲等將都為關羽求情,諸葛亮才免了關羽死罪。這一次諸葛亮不但讓關羽徹底了斷對曹操舊情,而且也讓關羽永遠欠著諸葛亮的一個不殺之恩的人情,從此關羽等將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心服口服。
第二諸葛亮不殺曹操是為了讓曹操牽制東吳。諸葛亮安排關羽在華容道其實就是故意想放了曹操,如果想殺曹操安排張飛在此那曹操還能有活命嗎?諸葛亮不殺曹操最主要原因不是讓關羽換曹操的人情。如果說殺操就等於扶漢那麼諸葛亮肯定不會安排關羽埋伏在華容道。諸葛亮考慮到如果殺了曹操,那麼曹操的剩餘勢力肯定會大舉行兵找劉備報仇,這樣就削弱了劉備的勢力,那麼孫權就可以乘機攻打魏國,如果是這樣,孫權的勢力更會壯大。這是其一。其二,赤壁之戰實際上就是吳、魏之戰。所謂的孫劉聯軍只不過是東吳只用了諸葛亮一個軍師,所有的兵馬大多數都是東吳的兵馬。所以曹操肯定會對孫權壞恨在心。放了曹操就等於讓曹操去攻打東吳,這樣對劉備有利。結果真的就如諸葛亮所預料那樣,曹操養好兵馬後真的伐吳。而劉備在這段時間以荊,襄,南郡等地為立主之地,招兵買馬,勢力得到了壯大,為三國鼎足之勢典定了基礎。
-
6 # 毒刺劍客
諸葛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而關羽自命清高,目中無人,再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又無人能及,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很不服氣,尤其是關羽,諸葛亮需要讓關羽為自己的能力折服,就特意讓關羽鎮守華容道,放走曹操,讓關羽理虧。其次,曹操雄踞北方,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換其他人鎮守華容道,曹操估計就死定了,曹操一死,北方必亂,北方亂局,對劉備集團來講也是不利的,諸葛亮放走曹操真可謂一石二鳥,既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又考慮到了大局。
-
7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劉備的勢力遠遠不及孫吳,如果殺了曹操,魏國土崩瓦解,孫吳必然乘機快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後再連吳抗魏最後統一天下的戰略就不可能實現了。赤壁之戰裡已經重創了曹操,這個時候把他放走符合長期利益,安排關羽在華容道就是因為諸葛亮知道關羽為人重義,肯定不會殺對他有未報大恩的曹操,換了趙雲或者張飛就不會這樣了。當然,這是按三國演義的情節。
-
8 # 夢筆生花50
曹操在赤壁大敗,諸葛亮料定其必走華容道。因此令關羽在華容道堵截。而曹操昔日於關羽有恩,關羽又恩怨分明,信義素著,這就分明是諸葛亮要放曹操。諸葛亮為什麼要放曹操呢?《三國演義》是這樣說的:孔明謂玄德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此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這話的意思是,曹操還不能死。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關羽殺了曹操,整個北方將群龍無首。曹操雖然有幾個兒子,但還沒確定誰繼承曹操的位置。孫權挾赤壁之威,將乘機搶佔大量的地盤。孫權為了拉攏曹操舊部,必然說劉備是殺曹的兇手,讓曹操的舊部深恨劉備,以與孫權同心。而劉備當時不過就是佔據一個夏口,兵卒不過萬人。如果曹操的舊部歸於孫權,那劉備就更危險了。孫權滅曹,也不會匡扶漢室,只會加速稱帝。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構想將會化為泡影。因此,諸葛亮借關羽之手放了曹操,是極為明智的。既表明了劉備抗曹的決心,又表明了劉備集團的仁義,還抑制了孫權。曹操銳氣大傷,短期內無法再向南向西擴張。劉備正好趁此機會圖謀發展。一舉多得,豈不美哉!
-
9 # 侃侃驛站
諸葛亮為什麼要故意放走曹操?因為諸葛亮算準曹操會自己送箭給他的。
諸葛亮從來不問劉備,為什麼我們的箭那麼少;
關羽從來不問劉備,為什麼我們計程車兵那麼少;
張飛從來不問劉備,兵臨城下我該怎麼辦?
於是有了諸葛亮草船借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據水斷橋嚇退曹兵,所以他們是開國功丞,是大將軍。
趙子龍接到進攻軍令時手上只有20個兵,收穫成果時已時攻下了十座城池、多了2萬個兵、增了三千匹馬,軍令只是寫著:攻下城池!
你能解決多大問題,承擔多大責任,決定了你的位置!
-
10 # 人間正道陳徳立
如果曹操若是死了北方定會大亂,會造成群龍無首的新局面!而且曹操北方實力還是非常雄厚的。雖然在赤壁上兵馬死去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後方的實力還是依然存在的。其實來說孫劉兩家都想讓對方除掉曹操!都想!漁翁得力這點必須要說清楚!只不過不想親自動手,都想讓對方對手。都想達到各人的政治目的而已!曹操死,他的親族對下的將領定會給曹操報仇!誰親自殺了曹操,他的手下人就會找誰報仇雪恨!孫劉兩家沒有一個傻子,尤其是諸葛亮,他的眼光看待這麼遠,豈能上這樣的當。諸葛亮華容道安排關羽去劫殺曺操也是有意的安排!雖說有軍令壯,總而言之是個圈套礬!心知度明而已!不願說出倒破玄機罷了。還有一點:赤壁之戰雖然曹操兵將死了不少,但是主要的將領名將幾乎未損!別說關二爺重義氣給面子放走孟德、就是不是這個原因所在這些虎將也會拼死命保護曹操逃走的,二將軍也未必能擋得住。所以諸葛亮還看到一步棋!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大亂,數個影響隆中對的三分天下的整個戰略佈局和佈署
-
11 # 美元多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諸葛亮的戰略,《隆中對》裡面是這樣寫的:“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 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赤壁之戰發展在諸葛出山不久,此時的情形完全在預料之中,曹操現在佔據絕對優勢,一統天下必在計劃之中,一統天下唯一的問題就是打敗東吳,也就是說打敗東吳劉備就沒有機會了,所有諸葛要聯孫,以求均衡曹孫之前的力量,才能在高手爭鬥中取得發展機會。我們再看看東吳。以東吳的力量根本不把劉備放在眼裡,願意聯劉只不過是增加打敗曹操的機會,而不是必須的,說明東吳不會把劉備放在眼裡,要知道此時劉備尚未有棲身之地,這時東吳的目標也很明確,打敗曹操一統天下,曹孫在劉備面前就是一隻狼一隻虎,劉備要想活下來只能兩個都不死才能有發展機會,不然打死曹操,東吳幹提劉備只是分分鐘的事,最多派一支隊伍就能搞定了。所以諸葛的目標只是聯孫削弱曹操,而不是幹掉,這樣才能在兩個強手之間周旋,按照《隆中對》中所說的計劃進行。劉備這點也是很明白的。
-
12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諸葛亮殺曹操百害而無一益
殺了曹操後可能出現兩種局面
一是魏國因此土崩瓦解,此時三國鼎立中只剩孫劉,而此時的劉備遠還不是孫權的對手。而孫權下一個消滅的就是劉備了。
二是如果魏國沒有傷筋動骨,那麼魏國必定傾國力而向劉備復仇。劉備也不死也沒翻身的機會。
在三足鼎立當中,最希望局勢穩定的肯定是弱者,因為無論兩個強者哪個先倒下,下一個滅亡的必是弱者。弱者也需要穩定的局勢增長實力以抗衡。
-
13 # 舊史今聞憶往昔
三國,魏,蜀,吳。蜀國無疑是在軍事實力上是最弱的。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其實他早就算到了曹操必走此路。而如果此時不放走曹操,那麼東吳的孫權必將與劉備爭鬥,而魏國並不會因此大亂。世人都說曹操是奸雄,但是在那個時期誰能夠邪惡,誰就會獲得主動權。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和陳宮本是一起出來闖蕩的人。陳宮最後被曹操殺害。
曹操如果死了,那麼孫權會來找劉備表戰功,從而興師問罪,蜀漢的形勢將會變得更加複雜。魏蜀吳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有時候它是一個整體,有時候它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個體。所以,對於三國時期的歷史,既可以宏觀來把握,也可以從其中一個國家出發,發能窺之全貌。
諸葛亮只不過是一個在天平上的一個砝碼,他要做的,無非就是讓這個天平能夠儘量平穩一點,因為只有平穩了,等到一方有風吹雨打的時候,另一方的蜀漢才能站穩腳跟,立足後方啊。
-
14 # 鮑中伍
沒有對手的高手畢竟活的太孤獨,不放曹操,主子怎曉得諸葛孔明有多的舉足輕重。就好比司馬懿聞知孔明死訊,對天長嚎:"諸葛老兄,你怎麼這麼早就走了,以後世間再也尋不到你這個稱職對手了"可見一個真正的鬥智鬥勇的軍事多麼的需要一個對手。
-
1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在曹操赤壁戰敗後故意放走曹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要知道,諸葛亮力主劉備聯孫抗曹是戰略的需要。劉備最開始寄掛在劉表麾下,劉備是個仁義之人,在劉表病逝後又不願奪其城池,結果被曹操追趕的如喪家之犬,一路逃到夏口後,已到了窮途末路,只有走聯孫抗曹華山一條道可走。而這時的東吳是戰是和形成了鮮明的兩派,無奈之下,諸葛亮親赴東吳,說服孫權抗曹。
諸葛亮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最終讓孫權下定決心寧死不屈,最終促使赤壁之戰大幕開啟。隨後周瑜制定了火攻,其中還穿插了打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奇聞軌事。透過一系列的連環計,最終打敗了驕傲自大、不可一世的曹操。
而自從孫劉正式聯盟後,諸葛亮已然知道不識水性的曹軍必敗無疑。因此,他很快制定了讓關羽、張飛、趙雲等虎將乘曹操戰敗撿戰利品之舉,並乘機佔領了軍事要地荊州。而之所以讓關羽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華容道,是因為諸葛亮算準了曹操失敗之後,慌不擇路之下必然會選擇走華容道這條“獨行道”。
明明知道,還這樣做,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曹操不能死。赤壁戰敗,號稱百萬雄師的曹軍肯定會一敗塗地,死傷無數,經受無與倫比的大打擊。而如果他們的主子曹操一旦死了,那麼,曹軍就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很可能一夜之間就全部灰飛煙滅了。而如果真是這樣的,東吳的孫權勢必一家獨大,挾赤壁之戰勝利的餘威而掃除天下群雄,統一天下也是必然之勢。
而這時的劉備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沒有自己的勢力圈子,就憑那點薄弱的兵馬,是很難抵擋住東吳大軍的進攻,這樣一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是無法力挽狂瀾的。
如果曹操不死,他受此重挫,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元氣。同時,因為他的根基還在,獨居一隅的東吳也不敢輕舉妄動。而劉備可以乘機先奪得荊州之地,然後揮師向蜀中進軍,在那裡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立足根基後再圖進取,如此一來三分天下的形勢將形成。而這個戰略大構想,諸葛亮還在劉備請其下山時,已然描繪好,此時他只是遵照來執行而已。因此,明明知道曹操是其最大的敵人,但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卻不得不放走曹操。
第二,關羽不會殺。諸葛亮獨獨派關羽守華容道,一方面曹操對關羽有“收留之恩”,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關羽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在曹操最落迫的時候肯定下不了毒手。如此這樣,讓關羽守華容道,讓其做了個順手人留,報答了曹操對他的恩情,了卻一段心願。如此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
16 # 華陰弘農四知堂
真他媽的無聊!華容道是演義、是戲文“捉放曹”所編寫的橋段,其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一群無聊的蠢蛋們,成天都把“空城計”、“華容道”搬出來瞎掰,這些是根本就沒有發生的事,奶奶的,簡直是豈有此理!
-
17 # 賣地瓜的小男孩
四點可說!
1,不敢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魏國不是曹操一死就滅國了,曹操一死還有他兒子,大家都知道,曹操的幾個兒子真不是吃素的,到時候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要滅你毛都沒長齊的劉備不是輕而易舉嗎?
2,滅一滅關羽的傲慢。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這之前除了連孫抗曹這顯擺了下口才並無建樹,而且劉備整天口中的“如魚得水”讓關很不爽,這是個整關羽的絕好機會,錯過了就沒了。張飛倒好忽悠,關羽卻不行,不整服他以後根本不會把你放在眼裡,而諸葛更知道,要想在劉備這混,不搞服關張是肯定不能立足的。
3,樹立威信。大家想想,當時的關羽在劉備軍中是什麼樣的?我猜除了劉備估計他就能稱一把手了,就算是當時的劉備都要爭取下關羽的個人意見,現在關二爺都被整服了,請問誰還敢不聽我的,這威信自然就來了。
4,順水人情。關羽去的時候是立了軍令狀的,一個小小的軍令狀,欠下的人情是一大片的,劉備,張飛,趙雲,凡是和關羽打成一片的都要欠諸葛亮的一個人情,而且這個人情是送上門的,因為這個軍令狀是關羽自己要立的。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諸葛確實腦袋好用,非常適合從政,他之所以能這樣,可以說他很會洞察人心,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就已經看出關羽這個人的性格和心思。但是適合不適合從軍打戰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我沒見到諸葛有打什麼漂亮戰,收服一個南蠻還打的踉踉蹌蹌,之後的六處岐山真的不敢恭維,只能說是一個傑出政治家和戰略家,縱觀歷史,確實是數一數二了。
-
18 # 諸葛村夫2019
沒有什麼故意不故意,你的話題都是抽蛋,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敗了,就憑劉備那點實力,他有膽去伏擊曹操那是天方夜譚,所以說什麼故意不故意不成立,退一步說劉備和諸葛亮就算料定曹操敗走華容道就憑關羽真的能攔得住曹操嗎?你以為曹操手下大將都是吃乾飯的,所以說我覺得你題目有點無厘頭
-
19 #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1.是作者羅貫中放走了曹操,並非諸葛亮放走了曹操,就《三國演義》小說而言,作者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加入了很多傳說、移植、戲曲、民謠等成分,使小說有更多趣味、人心、跌宕起伏等等的觀賞性。2.敵對雙方 斬將奪旗,擒賊擒王、斬首戰法 是戰爭的最佳狀態,也是各方日思夜想的美事,起碼也是巨大‘交換’利益所在……。題目是小說內容,戲劇性強、隨意性強,並帶有貶低一方、讚揚一方的因素。說明作者構思、寫作的水平高。3.歷史是東吳同心協力擊敗南下的曹魏軍事力量,其他多方協同力量並非決定因素、沒有“華容道”一說。
-
20 # itren1
放走曹操是錯誤的,劉備有一萬五千人,劉琦在江夏有八萬,曹操若死,劉備也有九萬人。若東吳取荊州,則可北上取樊城,渭水,長安,然後東進,若東吳北伐,則可西進取荊襄。實際上是諸葛亮過於謹慎了,總想著按計劃一步步走。
回覆列表
三國中劉備罪弱,孫權次之,曹操最強。早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天下大事以定只可借力,以柔克剛方可達到四千斤的作用。諸葛亮放曹操早已規劃好的戰略,如果劉備生擒或殺了曹操那劉備一干人等會死的很慘,孫權趁事而起,那天下就與劉備徹底無緣了,諸葛亮也就是一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