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李冠軍侯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軍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樂毅解職後,燕惠王企圖將他召回都城,而樂毅擔心被殺,遂投奔了趙國。

    明明是以多欺少,以眾擊寡。何來以弱勝強呢

  • 2 # 那年今夕

    樂毅伐齊是戰國中期經典戰役,也是導致戰國各國整體格局變化的轉折點。

    雖然其歷史意義重大,但卻算不上以弱勝強。

    五國伐齊除楚國未參與外,戰國各國均有出兵。燕國更是舉全國之力。兵力,國力以及戰爭器械方面,聯軍絲毫不弱於齊國。

    開戰之初主力戰場切割兩塊。齊國東部齊國主力部隊被秦魏韓牽制,只能被動防禦。齊國北部燕趙聯軍透過濟西之戰突破防禦,直入齊國腹地,破齊都臨淄,連下齊國七十餘城。

    故,伐齊之戰可以稱為經典戰役,戰國關鍵戰役。卻不是以弱勝強

  • 3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應該是橫聯合縱的戰例。

    。彼時,雖然齊國強大,但齊湣王驕橫暴戾,百姓不堪忍受他的暴政。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和樂毅商議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建議合縱連橫,出使趙國,楚國,南韓等國遊說合縱攻齊。樂毅指揮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湣王率殘軍逃回都城臨淄。樂毅攻打臨淄,齊湣王逃至莒邑據城固守。樂毅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城邑七十多座,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編,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即使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

    久拖則變,燕昭王死後,燕惠王中齊國田單的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軍,並召回樂毅。結果田單大敗騎劫,接著輾轉戰鬥,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

    樂毅運用合縱連橫的戰略,最終功虧一簣,算不上經典。

  • 4 # 明太宗

    齊國,戰國時期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可一切都在齊湣王吞併宋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偌大的齊國被燕國樂毅率領的軍隊攻佔了幾乎全部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想象一下,以北邊苦寒之地的燕國國力能夠以弱勝強,打敗山東列國中最強的齊國嗎?顯然是藉助了外力。

    齊國的鄰國在齊國吞併宋國之後,個個恐懼不安。原本國力就凌駕於他們之上,現在又吞併了宋國,國力暴增,不得不怕。痛恨齊國已久的燕昭王抓住列國恐懼齊國的心理,派使者入列國建議合縱伐齊。恐懼齊國的趙、魏、韓都加入了聯軍之中,連遠在西邊的秦國也派軍隊加入伐齊的大軍。五國聯軍由樂毅統領。

    面對五國聯軍的攻勢,齊國雖強,可根本招架不住。齊湣王在臨淄心急如焚,可依據齊國的國力,根本抵抗不了五國的聯軍。齊軍的主力在濟水以西一帶被擊潰之後,齊國首都臨淄繼而也被攻下。見齊國的首都被攻下,趙、魏、韓、秦的軍隊都回到了本土,剩下燕國的軍隊繼續對齊國進行攻打。喪失主力的齊國被燕國一舉幾乎攻下所有的城池,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總結

    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而是以強勝弱。身居北邊苦寒之地的燕國,靠自己的國力根本撼動不了齊國這座大廈。沒有了四國幫助的燕軍,面對齊國的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幾年都攻不下,還被齊國翻了盤。

  • 5 # 歷史知道點

    個人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的戰役。

    誠然,樂毅伐齊之時齊國國力顯然是強於燕國的,但燕國打敗齊國卻是聯合了秦、魏、韓、趙等多國共同行動的結果,並非燕國憑一國之力而戰勝了齊國。

    齊滅宋後秦國率先出兵和齊國有過交戰並打敗齊軍,在燕國聯合各國伐齊以時,齊國尚未從滅宋的戰役中恢復過來,各國聯軍也是在打敗齊國主力之後才撤出的,此期間燕國軍隊受到各國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因為個人認為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戰役,而是以燕國為主導燕軍為主的五國合縱伐齊。

  • 6 # 文青聊史

    樂毅伐齊:不是最經典的以少勝多,而是經典的外交致勝的戰役

    前言:在春秋戰國這兩個時代中,齊國一直都是作為霸主的形象出現,春秋時期率先稱霸並且實力第一,雖然在齊桓公之後實力受損,但是卻在後世的經營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就這樣一個強國卻被小小一個燕國給佔領了72座城池,還差點被滅國,雖然此次燕國屬於一個以少勝多的狀態,但是其中最關鍵的是外交的作用。

    戰爭背景

    齊國在齊湣王時期,因為齊湣王仗著自己的強大所以就四處征戰,當時分別打敗了楚國、趙國和魏國,甚至聯合韓、趙、魏這三個國家一同進攻秦國,為了讓自己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還侵佔了經濟最發達的宋國,這時的齊國風光無限,無疑也同時惹怒了其他諸侯國。

    燕國跟齊國相鄰,所以這兩個國家之間時常有鬥爭,而齊國強大所以每次都是燕國吃虧,有一次齊國又侵佔燕國十座城池,雖然最後燕王透過謀士將十座城池要回,但是兩國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所以在齊湣王惹怒眾諸侯的時候燕昭王就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馬上聯絡當時的大將樂毅商量如何破敵。

    征戰齊國

    在燕昭王提出攻打齊國之後樂毅表示同意,但同時也分析出雖然齊國現在惹了眾怒,但是他的基業依舊很強大,所以還是需要聯合其他的國家一塊進攻最好,燕昭王覺得有理,就按照樂毅說的去做,由於齊湣王的不可一世徹底惹怒了眾國,再加上此次由燕國牽頭,所以韓、趙、楚、魏再加上燕國決定一同征討齊國。

    濟水之戰

    在得到五個國家的同意後樂毅帶著五國聯軍在濟水迎戰齊國軍隊,縱然齊國再怎麼強大,也定然敵不過五國聯軍的攻擊,一時間齊軍連連敗退,最終樂毅決定鋌而走險,直接長驅直入勢要一舉拿下齊國,最終雖然樂毅沒有徹底地滅掉齊國,但是在齊國征戰五年佔據城池七十二座,給齊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蘇秦之功

    是不是感覺燕國瓦解齊國實在是太容易了?按照表面來看的話確實是樂毅的功勞,因為畢竟是他親率軍隊去攻打齊國,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沒有蘇秦,那麼縱然燕國有十個樂毅也打不過齊國。

    蘇秦在最巔峰的時候是佩戴著六國的相印,讓秦國在十五年的時間內無法出入函谷關,但是在蘇秦早期想要遊說的時候確實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願意看好這個只會動動嘴皮子的讀書人,這時候只有燕國接待了他,並且願意按照蘇秦說的來,這就相當於對蘇秦有知遇之恩,這個可是人才最器重的恩情,所以後來蘇秦就處處幫著燕國對付齊國。

    討回十城

    上面說的燕國被齊國佔領十座城池,就是讓蘇秦去齊國要回來的,在見到齊王之後就勸解齊王把燕國的土地還回去,不然秦國勢必會攻打齊國,原因是秦國和公主和燕國的太子通婚,名義上兩國之間畢竟是親家,欺負燕國就相當於欺辱秦國,所以為了齊國的將來,不還也要還,最終就是齊王大驚失色,然後速速將佔領的十座城池給還了回去。

    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也可以說是蘇秦的功勞,上面所說的是樂毅去聯合其他國家,這確實沒錯,但齊王為什麼要去惹怒眾多諸侯國呢?都是因為蘇秦的勸說。

    這件事最明顯的就是齊國攻佔宋國,當時的宋國經濟最為發達並且實力不算強大,所以位於中原的宋國就成為了所有國家眼中的“肥肉”,但是誰都不想先吃第一口,因為後面還有其他眼紅的國家,就這樣一直僵持著這個局面。

    蘇秦看中了這個機會,就遊說齊王前去攻打宋國,因為齊國這時候國力強大根本不懼任何國家,甚至是秦國也可以進行抗爭,齊湣王自然知道宋國雖然很好但是非常棘手,但是耐不住蘇秦的持續性勸說,最終齊湣王直接下令攻打宋國,在此過程中齊湣王還打敗了幾個想分肉的國家,真是不給國家留一點湯,最終雖然齊國順利攻下宋國,但是齊國自身實力也大幅度受損。

    接下來就是主角樂毅的登場,這時候的齊國實力受損,並且在攻打宋國的時候已經徹底的將其他國家惹怒,在去尋求聯合的時候就非常的容易,這才最後有了最後的成功,可見此戰中雖然樂毅功不可沒,但是蘇秦所佔據的重要性明顯要更大一些。

    結語:自古在戰場上都是武將最終獲取勝利的結果,但其實每一次戰役的背後都離不開謀士的作用,如果沒有謀士,那麼武將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難以在戰爭中獲取勝利。

  • 7 # 百粵天話史

    回答這個問題,要考慮幾方面的問題,齊國此時是不是真是一個強國,還是外強中乾?聯合起來的這些國家是不是就是弱國?為什麼樂毅能一下聯合起這些國家一齊對齊?我們先從上面的問題找一下答案,也許還有其它因素。

    樂毅伐齊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齊國國君是齊湣王;燕國是燕昭王;秦國是秦昭襄王;楚國是楚頃襄王;而趙、韓、魏相對弱暫以大國來說說。

    首先我們從齊國說起,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即位,而在齊湣王即位早些年,當時齊國的齊宣王就趁著燕國國內發生內亂,而派出名將匡章出兵燕國名義是幫助燕國平亂,實際是想一舉吞併了燕國,所以燕國在這次內亂中,差不多要亡國。

    燕國被齊國要滅亡之際,趙國的趙武靈王於是在公元前312年把在南韓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燕國,並幫助他即位,這就是燕昭王,也稱燕昭襄王。燕昭王的母親就是秦惠文王的女兒,秦昭襄王的父親也是秦惠文王。所以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燕國即位,而秦惠文王更是也出兵幫忙穩定外甥的地位,為表示秦國對燕國的強力支援和扶助,也把當時還是公子的秦昭襄王送到燕國作為人質來維護這層關係。

    秦昭襄王也是在公元前306年由趙武靈王派出軍隊到燕國護送回秦國即位。秦昭襄王的母親一羋八子宣太后,就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輔佐秦昭襄王,秦國的國力也是非常強大。

    而燕昭王的母親也是一個比秦昭襄王的母親差不多的女強人。在她的輔助下,燕昭王丟擲重金,設定“黃金臺招賢納士”,天下名士一時之間,全都聚集燕國,樂毅就是這樣被燕昭王招為聊士。燕昭王在公元前312年就即位了,透過招賢納士,全力發展燕國綜合國力,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力也是有了很大提高。

    而楚頃襄王是在公元前298年即位,楚國的國力雖然有所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說也可以是一個強國。

    反觀齊湣王在公元前301年即位後,就開始不斷的對外用兵。這些用兵他不是去打擊那些小國,而全是挑大國來打,像戰國七雄的六國秦、楚、燕、趙、魏、韓會打個遍,還不止一次。你說打仗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經濟,像現在的美國這樣的強國,也不敢專挑大國來打,你說齊國這樣打,就是有再強大的經濟為基礎也經不起這樣打。

    再看看秦國、楚國這兩個大國,人家本來就有很強大的實力。加上燕國實力也上來了,人家等在在那不發展?

    趙國雖然實力有所削弱,但是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應該是當時最強大的。

    所以說,到了公元前284年,其實樂毅統領的秦、楚、燕、趙、魏和南韓(南韓的床弩車也是最強大的存在)是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大家都想報復多年來受到齊國的打擊,都是帶著仇恨而來的,像燕國是帶著當年差點被齊滅亡的仇恨而來;秦國更不用說了,恨不得就一次直接搞了齊國,為他的統一先去掉齊國這個強大的對手。

    齊國滅了宋國,更是激怒了老對手趙國,趙國當然也是想借此機會重重地打擊齊國。就這樣,由樂毅帶領的六國軍隊,就像一群惡狼一般,誰都想狠狠地啃上一口。

    面對這些強勁的敵人,齊國連年征戰,整個國家的民眾已經都處在厭戰情緒之中。所以說樂毅伐齊是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

  • 8 # 劉文廣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軍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使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和發揮。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域性,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當時,齊國大事擴張,窮兵黷武,在軍事上雖暫時取得滅宋的勝利,但卻激化了齊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戒懼。齊國的敗象已顯露端倪。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聯合諸侯國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五國伐齊,燕國率先在國內起兵,而秦、趙、韓、魏聯軍則是由秦國尉斯離率領前去會合。待到五國軍隊會合後,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於是樂毅便成為五國聯軍的統一指揮官,由他統一部署,統一指揮五國聯軍發起對齊國的戰鬥。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發起攻齊之役。樂毅深知奪取初戰勝利對於主宰戰爭全域性的意義,立足於先發制人,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樂毅指揮五國聯軍及時發起濟西之戰,在濟水之西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率領的齊軍主力。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鑑於當時齊軍主力已被消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的實際情況,果斷遣返秦、韓兩國的軍隊,並讓魏軍去攻取宋國的故地,讓趙軍去攻佔河間,免得諸國繼續分享伐齊的勝利果實。爾後,他針對齊國兵力空虛,主力被殲後的恐懼心理,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並攻佔齊國國都臨淄,再次體現了審時度勢、應變如神的軍事才能。

    齊國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至莒城。後樂毅巡戰五年取齊七十餘城,齊地僅剩莒城與即墨。然而此時燕昭王死去燕惠王繼位,燕惠王做太子時與樂毅有矛盾,聽信謠言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做大將。樂毅寒心奔走趙國。騎劫後來中了田單的火牛陣身死兵敗,齊國遂收復失地。

    樂毅伐齊是樂毅一生中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這場戰爭,是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經典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史稱五國伐齊之役。

  • 9 # 正史漫談

    “五國伐齊”,使齊國自找的。形象點說:齊國步子邁得太大,扯著了DAN,而正好被虎視眈眈的各國撿到機會;至於燕國,則是最好的牽頭國。所以並不是以弱勝強,反而是泰山壓頂。

    齊湣王捅了馬蜂窩

    到公元前288年的時候,魏國早就被打廢,楚國則被揍趴下,甚至楚懷王還被關在咸陽悲慘的死掉。這個時候東方各諸侯國中,只剩下偏居東邊、隔山帶水的齊國風頭最勁,不但沒吃過虧,還時不時從身邊各國身上佔點小便宜。

    這一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人立齊王為東帝,約對方共同夾擊趙國。這一行為看起來像是承認齊國的地位,實際上是要挖坑:周天子還沒死呢,竟敢稱帝?但我秦國夠牛,誰敢來揍?至於你齊國,那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了。

    但齊華人也是不傻子,經縱橫家蘇代提醒,齊王過了把癮就閃人:

    稱帝二日而服歸之。

    秦昭襄王無奈,也跟著去掉帝號。

    但一時清醒,不代表永遠機靈。而讓齊閔王犯渾的,是順利吞併宋國。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康王執政混亂,齊國一舉滅掉有著“戰國第八霸”之稱的宋國。被這場巨大的勝利,徹底使齊閔王變成了傻子,下一年,他一下子被打了雞血、四面出擊(《資治通鑑·周紀四》):

    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

    戰國中期,各國最在乎的就是實力平衡,即使強大如秦國,也只是採取逐步蠶食之策,對於身邊的弱韓也沒下過狠手。齊國這下倒好,連滅周都喊出來了。在其它各國眼中,周天子雖然沒什麼地位,不過被噹噹令牌還是好的。於是,各國紛紛動了修理齊國的心思。不過牽頭的並不是秦國,而是向來被稱七雄最弱的燕國。

    臥薪嚐膽二十多年,燕國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燕國雖然國土不小,但一直採取溫和的對外政策,再加上地處幽、遼苦寒之地,向來不怎麼強大。不過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弱的國也有仇人,這個仇人就是齊國。

    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因燕王禪讓引發的政局動亂,齊國揮師北上,用時50天佔領燕國,並殺死了燕王噲。接下來,齊軍在燕國境內的舉動猶如禽獸:

    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本來還指望脫離內亂苦海的燕華人當然不敢了,他們紛紛奮起反抗;其他諸侯國也不願坐視齊國變強。於是在三年後,齊國撤出了燕國。而燕昭王姬平即位後,立志要向齊國報國仇家恨。而使國家恢復,首先得有人才,於是他低聲下氣四處求才,成功吸引到了樂毅,由此開始臥薪嚐膽。

    而當探到齊閔王在胡整時,燕國君臣認為機會來了。但光靠他們的實力肯定是不行滴,樂毅就說:

    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

    於是他們分頭去聯絡。然而沒想到的是,對齊國有意見的不僅僅是趙、楚、魏,史書稱“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第二年,燕、秦、魏、韓、趙五國聯軍伐齊。沒看錯,有秦國、沒楚國,後者是想著趁機獨自撈好處呢。

    為了集中指揮,五國軍隊一致推舉樂毅為總統帥,這在歷史上的多國聯合行動中,可是從沒有的事,可見齊國多招恨。在濟水西岸,齊國的舉國精兵被擊潰,從此毫無抵抗之力,樂毅順利佔領齊國,只剩下即墨、莒硬撐。

    最終齊國得以復國,但從此實力大損,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心氣和實力。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齊國錯就錯在:明明已經變成了招人恨的投機犯,卻還要招搖過市。

  • 10 # 皥噑144卡

    樂毅伐齊是不是以弱勝強?齊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點觀點來評判。 一:樂毅伐齊時間是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國聯合其它四國(秦、韓、趙、魏)由樂毅掛帥(掛五國相印)統領大軍伐齊,戰爭中後來楚國也加入聯軍中,激戰於濟西,大敗於齊軍連攻下齊國72座大大小小的城池,最後打的齊國只剩下2座城池在堅守。 二:來說說戰國時期的強弱對比,戰國時期有幾十個甚者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其中以,齊 楚 秦 燕 趙 魏 韓(此排名不分強弱)七國勢力相比其它諸侯國勢力較強大,雖然七國有戰爭勢力會有此消彼長,但都沒有能一國吞併其它另一國的實力,但齊國在戰國時期一直是一個大國,當時能與齊國相比的只有秦國和楚國 這三個諸侯國是當時七國中國力幾乎可以旗鼓相當的,從樂毅伐齊前後時間來看,而燕國是北邊苦寒之地,常年積雪可想而之,在古老的戰國時期燕國國民過的有多艱苦,就不難看出燕國當時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力是如何了,不能說國力最差吧,肯定是倒數在末端後的。就憑當時一國的的國力哪有能打齊國這樣大國的實力,壓根就不可能的。 三:從以上二點足可以證明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而是燕國為報仇聯合其它國家以樂毅統帥為首,合其它國家之力功伐齊國,不是以強勝弱,齊國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國即使國力在強大肯定也是頂不住的,所以導致後來的樂毅連下齊國七十二城。樂毅伐齊最終齊國以失敗告終。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應該是,樂毅伐齊不是以弱勝強,而是以多勝少更為準確!

  • 11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導語

    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相反樂毅伐齊是一個以強勝弱的戰例。

    樂毅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雙方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趁勢連下齊國72城,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勢力。

    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富裕的國家,但絕對算不上強大,論國力雄厚,齊不如秦;論軍隊戰力,齊不如趙;論國土縱深,齊不如楚。

    樂毅帶領的是五國聯軍,楚國最後也加入到了聯軍,勢力之大絕對不是一個齊國能夠抵抗的。

    樂毅伐齊的背景

    齊國與燕國是鄰國,二者之間總會搞點摩擦,但是在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噲將王位禪讓於相邦子之,由此在燕國引起了一場動亂。

    齊國趁燕國大亂之際,出兵佔領了燕國,搗毀了燕國宗廟,在燕國肆意橫行。這些行為引來了燕國平民的不滿,終於群情激憤之下,齊國軍隊無奈退回了齊國。

    燕國與齊國的仇恨就此埋下,燕國由於實力相對較弱,只能慢慢等待機會。

    就在繼位的燕昭王求賢若渴之際,一個人來到了燕國,他將會顛覆齊國,這個人就是蘇秦,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

    蘇秦與燕昭王相談甚歡,蘇秦感激燕昭王知遇之恩,立誓要替燕昭王達成所願。之後的十數年間,蘇秦往來於各國,一來提升自己的名氣,二來為燕國謀求更好的國際空間,最後隻身入齊,做了齊國的大官,勸說齊泯王放棄稱帝,進攻宋國,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蘇秦也被齊王賜死。

    此時對於燕國來講,齊國到了有史以來最弱的時候,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燕昭王遂令樂毅領軍進攻齊國,大敗齊軍,一雪前恥。

    七國中齊國只能算是中上

    就國家實力而言,齊國在戰國七雄之中,只能算是中上水平。

    第一梯隊: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是戰國時期真正的強國。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發展,但是趙國有一個致命的短板,就是後勁不足。趙國自上而下且以軍事為主的改革賦予了趙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其農業也就是經濟方面並沒有多大改善,一旦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趙國的後勤很容易瓦解。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在後方興修水利,擁有了天府之國和關中平原,戰爭潛力得到了完美開發,大秦鐵騎開始向列國展露獠牙。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萬士卒被活埋,再也沒有哪國的軍隊可以與秦軍硬剛了。

    第二梯隊:齊國和楚國。曾經齊國和楚國是一個無解的聯盟,一個地大物博,一個經濟發達,聯手之下幾近無人能敵。楚國的強大在於土地的廣袤,以及楚人血脈裡不服輸的性格。而齊國則是因為經濟實力雄厚加上齊威王的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有了明顯的增長。

    第三梯隊:燕國、南韓和魏國。魏國在戰國剛開始時也是一個龍頭老大,可惜的是魏國的高層容不下有才計程車人,接連放走了一個又一個絕世之才,前有吳起,後有商鞅和范雎。硬生生的將魏國的霸主地位給打沒了。燕國一直偏居東北,雖是周王室的嫡系血脈,但是因循守舊,妄圖透過古法來強大自身,差點毀於戰亂。而南韓處於一個四戰之地,本身發展就極其不易,國力自然不會強到哪裡去。

    齊國在這七國中只能算是三、四名,而且攻擊宋國並滅國,這本身耗費了齊國極大的國力,齊國還沒有從中恢復過來,燕國的五國聯軍就殺到了,這對齊國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失敗也是無可厚非的了。

    結語

    樂毅伐齊的成功是在結合了外交、諜戰以及敵人的弱點後,聯合眾多國家取得了勝利,相對於彼時虛弱的齊國來說,燕國絕對是勢大,勝利是遲早的事。

    但是就因為燕國給齊國留下了兩座城,給了齊國東山再起的機會。燕昭王死後,新的燕王不信任樂毅,樂毅從齊國前線離開隻身去了趙國。

    而齊國在田單的帶領下,以火牛計大敗燕軍,重新恢復了河山。

  • 12 # 使用者傑

    樂毅伐齊是不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樂毅伐齊之戰,與前說之,時燕王噲繼位,荒於酒色,貪圖享樂,常不臨朝聽政,於國家大事不顧。燕有其王國民之災也,然用相國子之無異火上澆油,此相國子之身長八尺而且膀大腰圓,肉肥厚重走及奔馬,有市儈屠夫之貌。見燕王噲不理朝政,朝中之事皆由子之處理,子之不斷拉攏大臣,樹立自已的威信,大有篡燕之意,縱橫家蘇秦有兩弟蘇代,蘇厲在燕當朝,與相國子之關係很好。蘇代,蘇厲在其兄幫教下,苦讀《陰符經》受益匪淺,但沒有蘇秦之智慧和遠見卓識,為臣應力勸燕王,使其國事為重,治理國家,國家興旺臣民富足,方是上策,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然蘇代,蘇厲與相國子之交往甚厚,多為相國歌功頌德,兩子行為本末倒置,有違為臣之道,不可思議也在情理之中,燕王噲據然將國家託撫於相國子之。燕王噲位臣位,歷史沒有太詳細記載,但肯定不會如此簡單。燕王噲荒於酒色貪逸樂,寧原不要國家,不知可悲還是可樂,令後人盲然。燕國從此戰亂不斷,子之無德無才,大臣百姓無不怨聲載道。時齊湣王得知燕國內亂,派匡章為大將率兵十萬進攻燕國,燕民增恨子之亂國皆迎齊軍,無寸兵據敵。可見燕王噲,子之,蘇代等禍國怏民,以致國破家亡。燕王噲自縊宮中,子之凌遲,蘇代逃亡,擁戴太子平為君,稱燕昭王。百姓擁戴仍歸燕都修理廟宇立志復仇,築黃金臺,招四方賢士。燕昭王繼位28年,四方豪傑,歸者無數,有趙人樂毅,精通兵法是不可多得之將才,拜樂毅為亞卿。時齊國齊湣王安居樂業,不思進取,依先朝諸君治理天下,打下豐厚基礎而做享天下。自持兵多將廣有兼併二週,遷九鼎至臨淄適當天子,似令天下。其野心不小,孟嘗君勸說,七國互相擊打多年,沒有敢動周天子,君諾出頭必遭六國共憤,眾怒而攻之。齊湣王不聽勸阻,並撒了孟嘗君相國之職。燕昭王知其遂孟嘗君,武斷專行,百姓怨聲載道。遂與樂毅商量攻齊之事,樂毅提出,聯合趙國,韓國,魏國,秦國共同伐齊。一場殲滅強大齊國戰爭將要打響,俱與訂期,燕昭王集國內精兵強將,似樂毅為大將。秦國白起為大將,魏國晉鄙為大將,韓國暴鳶為大將,趙國廉頗為大將。多麼強大的聯軍,都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將,是戰國似來最強大的聯合,滅齊國指日可待。齊湣王率領大將韓聶迎戰於濟水之西,樂毅與諸將身先士卒,無不奮戰當頭。此一戰殺得齊軍大敗而逃,燕昭王報得大仇。此一戰役不是以弱勝強,而是強強對話,最終齊湣王命喪黃泉齊國幾近滅國而告終。從此齊國再無興起之日,最終秦國輕鬆滅齊,而一統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帝涎生東方的大地上。縱覌春秋戰國歷史,樂毅伐齊之戰只不過是這一歷史時期一個小插曲而已。春秋戰國時期500多年的歷史,這500多年引導了中華文明2O0O多年的歷史發展。這500多年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誕生了偉大的名垂千古的歷史偉人。如: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鬼谷子等等世界級大家。他們的誕生改變了中華髮展歷史,也終將改變世界發展的歷史。他們的光輝成就我們現代人包括世界的人,只識冰山一角,他們偉大的傑作為中華髮展乃世界發展指明一條康壯大道,我們認知世界也終將認知。那5OO多年,一定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變幻莫測,神靈顯現,天地勾通的大時代。才有如此之多偉人,智人出現,是神仙下凡乎?吾輩不得而知。總之,那個創造,改變中華歷史的時代,我等後人當尊之,當重之,當習之……

  • 13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樂毅伐齊算不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的樂毅伐齊之戰,是戰國中期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參戰的雙方,一方是燕國大將樂毅為首的五國聯軍,另一方是齊閔王統治下的齊國。戰爭結果是齊軍大敗,齊閔王向楚國求援,卻反而被楚軍所禽殺,齊國一度陷入滅亡。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作為“弱燕擊敗強齊”而宣傳,但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

    戰爭之前的天下整體格局,戰國七雄大致分為三個檔次,即第一檔強國秦、楚、齊,第二檔中等國家魏國、趙國,第三檔弱國燕國、南韓。這裡面,楚國由於先前楚懷王被秦國欺詐,損失了大片領土,元氣大傷。新上臺的楚頃襄王被秦齊兩頭壓迫,最終倒向秦國。

    所以,天下的格局,實際上是秦齊這東西兩霸爭雄。秦國接連擊敗韓魏楚,併吞了大片領土;而齊國也在齊閔王領導下四面出擊。尤其齊國在公元前286年攻滅宋國後,“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狐咺正議,斫之檀衢,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可以說得罪了天下。

    這種情況下,之前曾被齊國打敗的燕國圖謀復仇: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為富實,乃與樂毅謀伐齊。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

    這裡從表面記載來看,是為了復仇的燕國採用樂毅的策略,聯合天下其他五國諸侯,一起圍攻齊國。但背後實質性的操作,卻是秦國在聯合各國圍攻自己競爭上的對手齊國。

    實際上秦國自從進入戰國後,一直在玩這種神操作,即聯合其他國家圍攻自己的主要對手。最初魏國最強,稱霸中原,於是天下出現五國戰魏的格局,齊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楚國秦國趁機攻佔魏國南部、西部領土;接著楚國最強,楚威王滅越國,敗齊國,於是張儀欺楚,出現秦齊韓魏聯合攻打楚國,楚懷王客死他鄉。現在齊國最強(和秦國一個檔次),又鬧出了五國伐齊,楚國背刺的結果。

    而戰爭的過程,並不是弱燕打敗了強齊,而是天下打敗了孤齊:

    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湣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於濟西,齊師大敗。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

    可見,在第一波決戰中,一方是樂毅率領的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另一方則是齊國主力。單論國力而言,秦齊大致相當,而趙、魏、韓、燕加起來至少也相當於一個多齊國,雙方國力之比是接近三比一。燕國和齊國血海深仇不用說了,趙國和齊國矛盾一向很深,趙王把相國印綬都給了齊國,秦國要和齊國爭霸,所以這三國一定是竭盡全力出兵,韓魏兩國是秦國跟班,一起助拳。從戰場兵力來看,齊軍肯定佔不到便宜。

    而一戰擊垮齊軍主力之後,樂毅退還了較遠的秦軍和韓軍,分派魏國、趙國攻略齊國南北兩處的領土,自己帶著燕軍主力長驅直入。這時候,面對殘餘的齊軍部隊,燕軍可能數量上未必佔優。但是,樂毅指出了齊國存在的問題:

    “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作,則齊可圖也。”

    簡單說,齊閔王在國內胡作非為,使得百姓都身懷恐懼。這種情況下,由於之前齊軍遭到慘敗,使得齊王失去了對齊國的有效掌控,於是人心大亂,再也無法動員後續戰爭資源。故而,只要趁勢激進,就能讓齊國自亂。

    後面的事態發展果然如此:

    遂進軍深入。齊人果大亂失度,湣王出走。樂毅入臨淄,取寶物、祭器,輸之於燕。……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淖齒欲與燕分齊地,乃執湣王而數之……遂弒王於鼓裡。……樂毅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畫邑三十里無入。……燕師乘勝長驅,齊城皆望風奔潰。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齊民喜悅。……祀桓公、管仲於郊,表賢者之閭,封王蠋之墓。齊人食邑於燕者二十餘君,有爵位於薊者百有餘人。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現在總結一下樂毅伐齊之戰的全過程:

    首先,齊閔王當時驕橫跋扈,本來已是喪失人心。齊閔王對齊國的統合,完全是基於強權,一旦遭到挫敗,就會土崩瓦解。樂毅看出了這一點。

    其次,由於齊閔王對外囂張,導致樂毅組織了一支五國聯軍。五國聯軍的整體國力遠超過齊國,軍力至少與齊國不相上下,很可能也強於齊國。

    其三,聯軍一戰擊潰齊軍主力後,齊閔王喪失對國內的掌控力,被燕軍長驅直入,山崩地裂。

    其四,唯一沒有參與伐齊的楚國,背後捅了齊國一刀,幹掉齊閔王,使得齊國失去君主。樂毅趁機用政治手段收買齊華人心,恩威並舉,佔領大片齊國土地。

    綜上,樂毅伐齊,確實軍事、政治、外交手段都用得十分漂亮,才有了半年之間把強大齊國打斷脊樑骨的壯舉。不過,這確實稱不上是通常軍事意義的“以弱勝強”。

    而且這一舉動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了齊國完全喪失爭霸的實力和動力。在未來數十年中,秦國失去了最強大的牽制對手,而齊國則拒絕參加關東諸侯的反秦活動。最終,為秦國掃平六合統一天下創造了客觀有利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寶玉悲劇命運的根源有哪些。他最終選擇出家能夠擺脫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