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bgpeng

    在三國演義上,諸葛讓功龐統出伐西川,後來龐統被伏擊死亡,爛攤子還是諸葛收拾的,可見三國演義是捧諸葛的。

    在歷史上,諸葛亮本來就是有功績的,而且是那段歷史重要人物。而龐統名聲相對卻小。

    從功勞上看,諸葛亮確實更聰明。

    但諸多原因,“聰明”確實沒法比較

  • 2 # 家有梧桐

    真實的諸葛亮是善於治國的相才,相當於漢初三傑的蕭何,不過諸葛亮也具備為將的素質。而龐統屬於謀士,相當於張良和陳平!他們屬於不同型別的人才,各有所長,不具有可比性。

  • 3 # 西瓜島主

    話說龐統在遇見了劉備之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龐統就在劉備軍中任事,指揮部隊打了幾場不小的戰鬥,全部取得了勝利。後來和諸葛亮一起向劉備籌劃:鼓動劉備向川蜀出兵。一來為了能夠分開龐統和諸葛亮二人,二來為了培植龐統來制衡諸葛亮。因此劉備就帶著龐統如川,諸葛亮在荊州留守大本營。 諸葛亮畫像 諸葛亮畫像 當劉備大軍準備和劉璋大軍決戰之時,龐統任軍師,隨大部隊一起進入戰場。因為川蜀地區山高溝深,不利於行軍和進攻,而利於防守一方。因此當龐統指揮的大軍進入一條峽谷之後,忽然發現峽谷兩邊的高崗上佈滿了敵人的伏兵。龐統在入川之前詳細研究了法正獻上來的地圖,卻沒發現有這麼一個峽谷,大驚之下龐統問此地為何名,手下兵士說,此地換做落鳳坡。龐統大驚,因自己自號鸞鳳,此地又喚作落鳳坡,預感不妙,遂大叫一聲:天要亡我。果不出龐統所料,峽谷中的劉備軍隊,受到伏擊,死傷過半,龐統被亂箭射死於峽谷。龐統輔佐劉備不到五年時間,劉備勢力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龐統身死戰場。諸葛亮追隨劉備,從一窮二白到處被人打,一直到佔有荊州,兵馬數十萬,戰將千員,最終諸葛亮不但能夠繼續輔佐劉備攻佔川蜀,稱帝登基,還能夠身居丞相高位,繼續輔佐劉禪。 從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的功績以及際遇來看,諸葛亮比龐統技高一籌。 劉備龐統 在劉備起事的過程中有著不少的人才跟過劉備,其中最可惜的大概就是龐統,身為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頂尖謀臣鳳雛,卻沒有什麼好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早早的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個英年早逝的傳說。 龐統的影視形象 龐統的影視形象 龐統早年的時候就有鳳雛之名,但是他去了東吳,東吳是一個地區勢力比較複雜的地方,一般很少接受外地的人才,再加上他看不起周瑜招來了孫權的厭惡,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在魯肅的推薦下龐統來到了劉備的手下,但是剛來的時候他依舊不得劉備的重任,這和劉備喜歡任用老人也有關係,好在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等人的強烈推薦,劉備才接見了龐統,一番暢談之後龐統被任命為軍師中良將和諸葛亮同官。龐統的到來對於劉備勢力的提升還是很大的,縱觀當時劉備的智囊團,除了諸葛亮之外就是一些糜竺、孫乾之類忠心有餘才能有限的人,或許治理一郡之地可以,但是說到排兵佈陣打仗什麼的也就諸葛亮可堪一用,但是諸葛亮不是神啊,總不能分身吧,所以說他的到來對於劉備是至關重要的,正好能夠幫助劉備佔據益州,之後龐統展現了傑出的才能,幾次出謀劃策都是恰到好處,對於劉備攻取益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 4 # gaosheqin

    龐統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從龐統的《襄陽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就可以看出結論。

    龐統的《襄陽對》有三個版本,即是‘’襄陽對1‘’、"襄陽對2"和“襄陽對3”。

    ‘’襄陽對1‘’是投靠曹操的戰略決策,“襄陽對2”是投靠孫權的戰略決策,“襄陽對3”是投靠劉備的戰略決策。

    ‘’襄陽對1‘’就是投靠曹操的方案:舉重兵南下迅速佔領荊州襄陽,然後在荊州襄陽以戰養戰,發展經濟,儲備糧食,儲備人才兵員。首先佔領益州,再進行政治攻勢和武力威脅,讓孫權招安歸順朝廷,如若不然,武力解決。

    “襄陽對2”是投靠孫權的方案:赤壁之戰後,迅速佔領荊州襄陽,再奪取益州之地。益州只派大將守衛,從荊州襄陽和合肥建安兩地北伐,最後奪取江山社稷。

    “襄陽對3”是投靠劉備的方案:佔領荊州襄陽後再奪取益州,派一員大將守護益州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戰略態勢。荊州的襄陽作為漢都,重兵把守,待北方有政變,可先奪取東吳。最後,再從合肥樊城兩地出征北伐,則天下可可平,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和“襄陽對3”都是幫劉備謀劃的戰略決策。但是“隆中對”的戰略決策是待天下有變,可從益州荊州兩路兵馬北伐。而“襄陽對3”是得到荊州益州兩大州後,益州北守,而非北伐。益州天險,易守難攻,所以只守不向北進攻。益州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戰略優勢,可派一員上將把守益州,萬事大吉了。至於荊州可重將積聚,建國稱帝,儲備糧草,招兵買馬。待北方有政變之亂,可先取東吳。龐統攻打東吳與劉備的戰略戰術一致,所以,劉備欣賞龐統,而稍遠諸葛亮的。

    狡兔三窟,所以龐統要比諸葛亮想的周到些。而龐統是因為面相醜陋,被曹操和孫權所不予理睬,最後不得於才投靠劉備的。《襄陽對》和《隆中對》的共同點就是先佔領荊州襄陽兵家必爭之地。

    劉備借荊州形勢圖

    荊州襄陽形勢圖

  • 5 # 文藝骨幹

    龐統能高。一千多年來一直為人追憶。

    龐統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被包裝和炒作出來的最成功的的智者之一。而這個包裝人就是他的叔叔龐德公。臥龍鳳雛水鏡先生,都是龐德公的包裝手筆。

    龐統自認為身懷帝王秘書,不是幹常規行政工作的材料。因此,在周瑜手下,龐統沒有得到大發展。我想,周瑜用龐統做功曹,很可能看中的就是龐統的叔叔是隱士、名士,有威望又能凝聚荊襄一帶知識分子的作用。

    但細細品味龐統的資料,發現其中的高妙部分不算多。

    龐統給周瑜做功曹,周瑜獻計囚禁劉備,好酒好菜美女珍玩伺候著,讓其玩物喪志,這其中沒準就有龐統的很多想法。這一招是曹操用過的,沒有效果,居然還用?且顯然,這是不瞭解劉備,劉備如果耽魚這些享樂,那還是劉備麼?劉備不是池中物,更不是享樂派,不瞭解對手這一點就很糟糕。

    龐統給劉備奪蜀出三計策,上中下,這種招略前朝不乏其例。

    在劉備借江陵這一事件中,幕後的謀劃者之一龐統,這個人很值得研究一番。這個人牽涉到一群高智人士,包括劉備、諸葛亮、周瑜、程普、魯肅,如果深究,恐怕江東的文臣中的另一些重量級人物顧雍和陸遜家族的人恐怕對其也未必能不知不曉,後來龐統更是成為劉備的軍師,亞於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可以說是一個人才,卻在史書中描摹不清,語焉不詳,讓人疑竇叢生。南郡,江東垂涎已久之地,周瑜為南郡太守,更是江東扛鼎之人,龐統身為南郡功曹,無論是地利還是人和方面都可謂正當顯耀之處。身為參與周瑜身邊機要的人,其地位和才能應該是可以一斑的。即使是周瑜去世後,龐統以南郡功曹的身份前往江東報喪,也受到了一些名門子弟的拜見。例如,江東大族陸遜陸氏家族的骨幹成員之一的陸績,顧雍顧氏家族的顧邵,全氏家族的全琮都去拜會了龐統,還為他們分析了未來的命運和發展狀況,可謂關係非同一般。雖然龐統評價這些人物沒啥高見之處,但也開誠佈公,因此更可見其關係不錯。例如,他說,陸績是“駑馬有逸足之力”,說顧邵“駑牛能負重致遠”,然“駑馬雖精,所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三十里,所致豈一人之重哉?”龐統7這話想必當時他一出口,這些人當即就會心知肚明,只不過說的比較委婉,普通讀者如果不熟悉更多史料的話,會認為他有啥超能力呢。陸績乃是孫策所斬殺的江東大族陸康的兒子,陸氏家族不但跟孫氏家族有點家仇,難免受到一些限制,當時的陸氏家族地方勢力雖然不小,但是尚未湧現出代表性人物,更沒有在江東地方政府中能說話有分量的人,所以,陸績當然是人微言輕了,但陸績學識龐博,少有名氣,因此,龐統說他只能使自己混得不錯。言外之意是,他的能力也就是當個公務員,有個鐵飯碗的意思,至於想有大的發展,那隻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了。龐統的說法顯然還涉及以貌取人的一面,因為陸績腿腳不太利索,有點毛病。他說顧邵是駑牛,其能量超過駑馬,顯然是從現實出發,有所影射的。首先,顧雍是江東重臣之一,其次,陸績是顧邵的舅父,也就是說陸氏家族有的東西,顧邵也可以沾點光,顧邵的繼室是孫策的女兒,因此顧邵的能量按照常規邏輯來考慮,當然會比陸績多一些。

  • 6 # 大河線上

    各有千秋。

    反正龐統死的委屈,諸葛亮是累死的。

    聰明的人,得多喝六個核桃,你懂得。

  • 7 # 海闊天空139945835

    首先劉備知道荊州的重要性,所以排諸葛亮駐守,說明他信任諸葛亮,而諸葛亮和龐統的都是要取益州的,當然益州打下順便就把漢中打下,順手牽羊,當然之後就看天時地利人和了,我同意上邊的觀點,益州可以做大後方,但是不可以做都城,做都城也只能是偏安的地方,之後方法就多了,他可以效仿高祖出兵中原,但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劉備也沒有劉邦那種雄才大略,又沒有韓信,蕭何,張良那樣的得力臣子,當時龐統主外,諸葛亮主內,大將更有關張趙,龐統取下涼州之後,採用迂迴包抄,得中原,在取江東,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他們都把一切都建立在荊州在自己手裡的前提下,然而!關羽一個衝動就把荊州丟了,荊州一失,一切都變了!漢中又無險可守,只能在益州偏安,當然此時,之後諸葛亮不是不培養接班人,是沒有那種雄才大略的人合適他培養,而且內憂外患,,,,之後大家都知道了。

  • 8 # 電腦技師大明

    一、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意思是說他什麼都會)。”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意思是說周瑜和自己不在一個級別)。”權平生最喜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乃謂統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統長嘆一聲而出。魯肅曰:“主公何不用龐士元?”權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肅曰:“赤壁鏖兵之時,此人曾獻連環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權曰:“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二、公元212年,在西蜀做客的劉備與西蜀主人劉璋反目,劉備依據軍師龐統的計策,乾脆進攻四川一路順利地攻向成都。在一次慶功宴上,劉備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對龐統說:今兒真呀麼真歡樂,“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的迴應如果放到現在,倒是有點像傳說中的小明。他敲打老闆說:侵略別人的地盤,做得很不地道,你還好意思這麼開心。劉備怒了,說:滾出去,“宜速起出”。龐統依言滾出去。過了沒多久,劉備後悔起來,想著自己能得四川,全靠這位軍師的好謀略,這樣粗野對待人家,實在不該,於是又把龐統請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也不向老闆道歉,繼續若無其事地飲酒歡笑。劉備問:剛才咱倆的談話,誰對誰錯?“曏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又來了一個“小明式”的回答:咱倆都有錯,“君臣俱失”。劉備聽了哈哈大笑,龐統也跟著哈哈大笑,就算是沒事了。

    由上倆二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來了 孔明與龐統在軍事才能上不相上下、但是龐統為人情商太低了、跟諸葛亮還相差很遠。

  • 9 # 小刀三國

    歷史上兩個人各有所長,不能說誰比誰更厲害,諸葛亮的內政能力長於龐統,龐統的軍事計謀長於諸葛亮,這是有一定依據的。

    龐統極力主張劉備攻取西川,並且和劉備一同入川,為劉備取西川獻上上中下三策,從這就足可見龐統的軍事謀略不簡單,而諸葛亮則很少陪同劉備帶兵出征。後來的法正和龐統類似,也是為劉備出謀的,也同劉備一起出徵。

    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後期主政時體現的淋漓盡致,以法治國,賞罰分明,使蜀國慢慢走向了正軌。

    當然,並不是說龐統的內政能力不行,只是他掛得太早,不能很好的展現,從其他人對他側面的評價來看,估計守一方州地是沒問題的。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是挺厲害的,部隊井然有序,出兵更傾向於穩紮穩打,只是不巧碰上了旗鼓相當的司馬懿。

    如果論兩個人的功績和歷史地位。那自然是諸葛亮更勝一籌的。要是龐統能活得和諸葛亮一樣久,那就難說咯。

  • 10 # 子木文唐

    諸葛亮比龐統活的久,你說誰厲害。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陳臥龍鳳雛,水鏡先生更是說,二人得一人就可安天下,可見二人都是厲害人物。龐統本也是投靠了劉備,最後在臥鳳坡被亂箭射死,英明一世卻死於亂箭,有點可惜。諸葛亮在之前就算出來龐統可能會在臥鳳坡死於非命,但是龐統自己就沒有算出來了,看來二人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僅個人觀點,謝謝指點。

  • 11 # 小人物談史

    三國時期,頂尖武將和頂級謀士輩出,有些跟對了主公混的風生水起千古留名,有些因為主公的敗亡而慘淡落幕,更有一些英年早逝讓人無比遺憾。

    今天說說三國時一位英年早逝的頂級謀士——龐統。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荊州襄陽人士。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劉備極其器重他,對其親密程度不亞於諸葛亮,和諸葛亮官拜同職,同為軍師中郎將。

    諸葛亮對他也有極高的評價: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年少時的龐統就鋒芒初露,擁有不小的名聲。當時襄陽流傳這樣一句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可見其無雙的才能。

    一些人認為,龐統的應變才能要比諸葛亮強略強些,如在劉備大軍入川后,劉彰和劉備的關係很微妙,一天一變,但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契合的應變策略。

    最終二劉在涪水徹底反目,劉彰已開始佈局對付劉備。這時龐統向劉備獻上了三條秘計:上計輕騎直接偷襲成都;中計佯裝回荊州,引敵軍輕騎來見,將其擒殺;下計撤回荊州,慢慢進圖益州。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後,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之地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從此更加倚重龐統了。

    可惜天妒英才,龐統死了,率眾攻城時竟被飛箭射中,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每次說到龐統就忍不住落淚,最後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龐統的英年早逝是三國時極其遺憾的事,若活到諸葛亮的年紀,不知能為蜀漢政權多做多少事,屆時蜀漢能否一統江山?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時期,有個人和諸葛亮齊名,這個人就是龐統。徐庶曾經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就是宰輔一樣的才幹。那麼,龐統真有這麼大的本事嗎?真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嗎?

    (龐統)

    由於龐統36歲就中飛箭去世了,實際上他一生也沒什麼實際的成就,因此,從功績上來和諸葛亮相比,他太吃虧了,咱們只說能力。

    為了說明這個,我們來看看龐統一生的經歷。

    劉備佔領荊州的時候,龐統在耒陽縣當縣令。不過,雖然他是縣令,卻整天不做事。他為啥不做事呢?顯然是嫌縣令小了,不想幹。劉備不知道啊,把他給免了。免了以後,東吳的魯肅給劉備來信了,說,龐統可不是百里之才啊,你得重用他。然後劉備問諸葛亮,諸葛亮也說,這人確實不錯。於是劉備把龐統找來,和他一攀談,感覺他果然不錯,封他為中郎將。

    (劉備)

    後來,劉備把諸葛亮留在荊州,他帶著龐統去成都。成都的劉璋對劉備是完全放心,給他軍隊,又讓他鎮守前線白水關、葭萌關,讓劉備對付漢中的張魯。這時候,龐統給劉備獻了上中下三條得到成都的計策。這三條計策,其實就是儘快得到,還是緩一些得到。劉備想要成都,又怕人家說他,又怕自己猶豫被別人先下手為強,於是就取了中策。

    然後很快龐統就在雒城中箭去世了,他這一生就這麼結束了。

    通觀龐統的一生,唯一值得說一下的就是幫助劉備取成都。不過,這個取成都的大方略,也並不是龐統最早發現的,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見到劉備的時候,就那麼給劉備說過了。龐統只不過是在時間快慢上給劉備做個一個選擇題而已。這一點,一般的謀士都能夠做到。此外,再沒有其他在戰略戰術上更出彩的地方。

    那麼,龐統沒有什麼出彩的,那他為什麼卻那麼大的名氣呢?為什麼包括徐庶、魯肅、諸葛亮這些大佬都幫他說好話,對他評價那麼高呢?其實這是因為當時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品評時人。

    (月旦評)

    而龐統顯然學到這一點,因此,他也對天下計程車人進行大肆評價。不過,他的評價和許劭兄弟不太一樣,他全是正面評價,都是說他們的好話。有很多人,龐統對他們太過拔高,結果,他們名不副實。有人就去問龐統:為什麼要這樣拔高別人?龐統說:因為現在天下大亂,正需要有正能量的人才。我拔高他們,目的就是讓他們繼續堅持走正道,同時讓別人向他們學習,這樣不行嗎?那問的人自然無話可說,只得說行。

    而龐統因為不斷說別人的好話,所以,別人自然也都說他的好話。再加上他本來也有一些本事,於是,他的名氣越來越高,最後竟獲得了徐庶說的,得到他和諸葛亮一人,就可以得天下這樣的最高評價。

  • 13 # 九州歷史

    具體來說,龐統雖然能力強,但是行事不穩,急功近利;諸葛亮穩紮穩打。所以劉備總是讓龐統隨軍,多獻奇計,各種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幹;諸葛亮適合留守後方,他性格持重,又是正人君子。

    年輕時期的龐統貌醜,又有點木訥,並不被人看好,只有他的叔叔龐德公看好他。漢末三國要出名必須有名人點評,於是龐統去拜訪潁川名士,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龐統來到的時候,司馬徽正挎個籃子在樹上採桑葉。龐統頗有些不屑,就沒有下車,對司馬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建功立業,哪能壓抑自己奔騰的江水,去做婦女們該做的事呢?”司馬徽沒從樹上下來,就對龐統說,走小路很快,但是容易迷失方向,而且並不是當大官、發大財才是大丈夫。兩人聊得很投機,司馬徽稱龐統為弟,成了忘年交。後來龐統漸漸出名,直至與諸葛亮齊名。司馬徽後來避難荊州,劉備請他推薦人才,便有了“伏龍諸葛亮、鳳雛龐士元,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生做隱士,從龐統後來積極謀求功名來看,顯然與司馬徽志趣不同。司馬徽的話,他也沒聽進去。

    劉備求賢若渴,遇龐統如魚得水。立即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一同參贊軍機,龐統終於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但諸葛亮的光環顯然是他最大的陰影,他未出茅廬便獻給劉備進取天下的 “隆中對”,並且在赤壁之戰、奪取荊州戰爭中屢建奇勳。龐統的功利心、進取心非常強,他必須找到一個迅速建功立業的機會。

    機會說來就來,實現隆中戰略的第二步—奪取西川,是他最好的機會,龐統卻不幸喪命。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作為三軍級別最高的軍師,在陣前喪命,這在三國曆史上幾乎沒有。劉備軍武將此戰幾無傷亡,可見戰鬥並不那麼慘烈。關於龐統之死的細節,歷史上說法很多,但主要還是因為他貪功冒進、建功心切,從這一點上來說,龐統謀事,仍然不夠成熟穩重。

  • 14 # 歷史百家爭鳴

    我們都知道,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但是諸葛亮還是更勝龐統一籌的。

    諸葛亮典型的雙高,智商高,情商高,而龐統則是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兩人情商低差距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比較。諸葛亮和龐統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諸葛亮對於出仕選擇的是隱居,待價而沽,透過一系列的包裝和宣傳,讓自己成為治世之英才,誰能得到諸葛亮輔佐,天下就唾手可得,而諸葛亮則在茅廬裡潛心耕種,等待適合自己的明主出現。劉備三顧茅廬才請諸葛亮出山,所以劉備才會更加珍惜。而龐統頂著鳳雛得名號,卻到周瑜那裡去當了功曹,選擇方向就不對,周瑜只是一員大將,並不是一方諸侯,而且周瑜本身也是才智過人,跟著周瑜或許一輩子得不到重用。周瑜死了,劉備得到荊州,龐統才到劉備這裡。到了劉備這裡,被任命為縣令,可是龐統卻無所作為而被免官,幸虧魯肅和諸葛亮的舉薦,劉備才認識到龐統的能力非同小可,並任命他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一樣。雖然龐統最後跟諸葛亮的職務一樣,但是在劉備眼裡地位就不一樣了,諸葛亮是劉備請出山的,而龐統卻是東吳的周瑜死了才到了劉備這裡,劉備已經是他第二個主人了,感情上就不一樣,用愛情來比喻的話,對於劉備,諸葛亮就是二八妙齡,不僅長得好,還是初戀,而龐統雖然長得好卻已經是二婚了,你們認為諸葛亮更重視誰?

    所以劉備帶著龐統去攻打益州,那是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而龐統也是在攻打益州的過程中死亡的。

  • 15 # 三多學歷史

    這個問題就是在問張良與蕭何誰更勝一籌?我個人覺得這個要區分來比。比謀略、運籌,諸葛亮更勝一籌,但是比用人、比內政,我覺得龐統勝。

    我有篇文章寫的就是龐統擅長內政,大家可以看看。

  • 16 # 史說心知

    都是聰明人,但是龐統的聰明大都是用來算計對手,而諸葛亮的聰明卻是連自己也算計在內的。就好像下棋,諸葛亮常常把自己置身在局外而統觀全域性,但龐統卻喜歡把自己也當成一個旗子左右衝殺。

    比如,諸葛亮去吳國是為了聯手,而龐統去曹營則是為了坑人(建議把船連在一起),可以想象,如果曹操當場識破其詭計,可以想象他的下場。我覺得,像這樣的事兒,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去幹的。

    《道德經》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的這句話並不是說這位“善攝生者”是一位刀槍不入的神仙,而是說這種人善於發現存生保命之道,不蹈死地。

    諸葛亮就是這種“善攝生者”;而龐統做事,卻常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偏執,似乎不這樣做就顯不出自己的能耐。

    兩人都已一代賭神,都在幫劉備空手套白狼,可是諸葛亮的特點在進退自如,而龐統的特點卻是“三分天註定,七分在打拼”。

    孔明能夠在失去街亭側門大開的情況下還能想出空城計(先不管真假),可是龐統卻在關鍵時刻冒進中了張任之計,死於流矢之下。就好像開車,一個是老司機,危機關頭能夠剎住車,可另一個卻是飛車高手,為了勝利寧可衝下懸崖。

    還有一個方面可以看出龐統的不成熟,那就是職場浮沉。我們都知道,進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儘快使自己融入公司的文化,如果行事風格與公司的運營氛圍格格不入,那就很危險了。

    劉備是一個吃魚撇腥的“陰謀家”,諸葛亮很瞭解這一點,所以事事都會按照劉備的風格靜心打造一系列錦囊妙計;可是龐統一上來就是上中下三計,逼著劉備做“不德”之事把他推到上風口浪尖,陷入是非漩渦,這是劉備很反感的。

    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憑什麼我劉備先承認我就是賣狗肉的?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形象豈能就這麼一把撕掉露出獠牙?

    或者龐統也看出劉備跟自己不是一路人,或許落鳳坡之死本就是龐統心死之後的自我放棄(三方已經得罪兩方,這一方也難以容身,不死何為?)。但不管怎樣,龐統縱使有韓信之才幹,卻無奈劉備卻沒有劉邦之氣魄。

    所以,如果說比他們兩個誰高誰低,不妨先比一下張良和韓信,就一目瞭然了。

  • 17 # 囈語君

    引言

    在《三國演義》有這麼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雖然這句話,有待推測,但也倒並非毫無道理。在三國紛爭的大背景下,能人異士均是何方諸侯極力爭取的物件,而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士元也均在此列,而且都是榜上有名的大人物。

    就像現代人找工作一樣,不一定你給的工資待遇高,就能招攬到所有人才,所以臥龍雛鳳也會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選擇,最終花落誰家那就要看誰能符合他們心中的理想。

    雖然龐統與諸葛亮稱號齊名,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是有人卻認為,諸葛亮的能力還是較龐統要高出很多,而論證就是二人對於荊州的評價,筆者覺得,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有力的證據。

    反觀龐統的一生,喜歡用險,因此也造成了其早早殞命,徹底喪失了後三國時代的崛起,丟失了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而諸葛亮個性穩重,再加撐起了蜀漢江山的大梁,成為了定海神針般的存在,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諸葛亮要強於龐統。

    臥龍、鳳雛到底誰強誰弱,幾乎沒有辦法來給出一個準確答案,。畢竟,他們存在競爭的時間太短,龐統的突然離世,留下的更多的是雛鳳的名號,而沒有太多的可以對比的案例存在。有人說,可以從他們兩個人從對荊州的看法,可以判斷二人的強弱,但是這也未免有些偏頗。

    對比分析

    據載“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龐統這句話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推斷分下一下。

    首先龐統所說的“荊州荒殘,人物殫盡”這句話是真是假?

    眾所眾知,曹操南伐,荊州已經在當時已經分崩離析,再也不可能重現劉表時的繁華,對於號稱當時最富庶之地的荊州,也不復往日風采。又在後期經歷過赤壁之戰後,荊州一代,逐漸走向了落寞。而荊州殘荒、人物殫盡,正是荊州在戰爭後,真實的狀況。

    那麼“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這句話第一也是指出了當時劉備面臨的政治態勢,東需要防備孫權,而北方面臨的曹操隨時捲土重來的壓力,荊州處於兩方縫隙之間,隨時面臨的都是滅頂之災,雖然與東吳簽訂了聯盟,但對於諸侯紛爭的年代,也僅僅是一紙合約而已。所以面臨如此嚴峻的態勢,龐統的擔憂絕非無的放矢。

    而“鼎足之計,難以得志”正是劉備此時最核心的目的,也是“隆中對”規劃最核心的目的所在。龐統認為,如果要僅僅憑藉荊州一地,鼎足之計,必然難以得志,如果憑藉荊州三郡更是捉襟見肘。而這也正是事實所在。如果劉備不把眼光看長遠一些,荊州三郡就算是銅牆鐵壁,也同樣是一座牢籠,龍游淺水,很難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不要說強大,連超越劉表的機會都不可能。

    而龐統之所以這麼說,核心的目的,就是為劉備諫言,擴大戰果: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處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這就是龐統的政治目的,以荊州為跳板,奪取益州,整合益州資源,建立和曹操和孫權對等的軍事地位,以此來完成劉備的政治抱負。

    而我們再來看下“隆中對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隆中對》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千古名策。姑且不論後期執行的效果如何,單單從理論的合理性來說,雖說不是NO.1,但位列前茅是沒有問題的。

    諸葛亮“隆中對”所講,正值劉備落魄而無措之際,也是當時劉備最需要的。依附於劉表的劉備,雖有英雄之志,但苦於沒有自己的地盤得以發展。而諸葛亮給他製作的就是未來發展的計劃。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意思就是劉表無力佔據荊州,讓劉備採用兵不血刃的方式,來奪取荊州,謀取到發展的根據地。這就是諸葛亮給於劉備的第一步計劃。

    但是世事無常,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曹操以百萬之眾攻打荊州,荊州分崩離析,劉備只好退守夏口,於孫權進行聯盟,這也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而赤壁之戰雖然勝利,但荊州被三家劃分。再不復往日繁榮,劉表多年經營的荊襄九郡,也在刀光劍影中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這是諸葛亮也始料不及的事情。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這就是諸葛亮在制定鼎立之勢,務必要奪取的地方,益州。而這也正是諸葛亮的第二步,只是另他沒想到的是,時局變化太快了。

    反觀龐統和諸葛亮的策論,基本都是相同的,都是以荊州為基地,奪取益州,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孰高孰低

    龐統與諸葛亮孰高孰低,真的無法定論。但絕不能因為此事一決高下。

    首先,龐統進言時候,政治局勢已經發生變化,於諸葛亮制定《隆中對》時的政治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以劉表為代表的諸侯已經消亡,天下格局完成了新一輪的洗牌。而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對》中闡述荊州的重要性,是按照劉表時的環境來制定。但是諸葛亮對荊州後來的境況並沒有完全預料到。

    而龐統在向劉備進言時,荊州已經烽火連天,遭遇了戰火的襲擾,整體的情況與《隆中對》已經出現了偏差。龐統所說,更多的是根據實際情況,如果從應變上說,更加與時俱進一些。

    其次,龐統並未認為荊州是累贅或者雞肋,而是向劉備闡述荊州及當時的事實情況。而從未說荊州是可以忽略的,也沒有否認荊州的重要性。而他所想表達的目的,只有一個,奪取益州,所有的都是圍繞這個核心。

    龐統的話,的確是說出了荊州的問題。但龐統所說,也是從荊州的當時的面貌而說。

    再有,就是對於益州方面,龐統與諸葛亮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雖然在龐統到劉備手下出仕時,劉備在荊州暫時站穩了腳跟,取得了荊襄九郡中的三郡之地,而依照劉備當時的實力,對於孫權和曹操來說,還是非常縮小,想要在荊州這個地方開疆拓土,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實也證明,劉備沒有選擇在孫權和曹操虎口奪食,而把戰略擴張的方向定在益州,是非常英明的,事實也證明奪取益州對於劉備是非常重要的。

    荊州無論是對於孫權,還是對於曹操來說,其戰略地位都是不容小窺的。而孫、曹兩方,可以是是一直惦記著荊州。如果在後來關羽失荊州後,劉備沒有得到益州的話,劉備就再也沒有了根據地,而此時的益州可能已經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三國鼎立之勢也就不會出現了。

    結語:

    諸葛亮與龐統可以說是難分高下,對於荊州重要與否的言論,也無法確認孰強孰弱。

    時勢造英雄,環境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如果非要分個高低的話,也只能說平分秋色,而諸葛亮更重於穩重,龐統過於激進,往往劍走偏鋒。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成功,而其特點就是穩重,而如果換做龐統,按照劍走偏鋒的方式,也許能成功,但失敗後,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九次北伐了。

  • 18 # 一路伴你看天下

    此人若不死,諸葛亮不可能有大作為,可惜天妒英才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的地位一直是拔高的,因為他歷經蜀漢兩朝,是國之柱石,是創業功臣,然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一人之死,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對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諸葛亮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了?下文中來揭曉。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起於草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本身並沒有什麼起勢的資本,然而他卻傲視群雄,在草廬中與人指點江山,落魄流落荊州的劉備聽聞天下還有這號人物?遂起了求賢之心,此日便帶關羽、張飛入南陽深山中拜訪,然而前兩次劉備皆去而不得,只聽人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待劉備第三次踏雪尋臥龍而來,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當即在草爐中為劉備制定下“打曹操、聯孫權”的偉大戰術戰略。然而,諸葛亮終其一生也未能幫劉備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那麼是不是說明他的才能被無限誇大,諸葛亮僅有忠臣之功卻無輔佐之才了?其實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才能也有所懷疑,如果此人不死,恐怕諸葛亮難以施展才能,可惜天妒英才。

    在前面講道,劉備當初尋覓諸葛亮時曾聽人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後面臥龍、鳳雛都被劉備得到了,而在得到諸葛亮時,劉備對他言聽計從,可得到龐統後,劉備就漸漸地冷淡諸葛亮了,這是不就說明劉備更看重龐統的才華了?要說起來龐統能加入劉備陣營完全還是靠諸葛亮的功勞。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從這段文字中可見,龐統與諸葛亮早就認識,而且很可能還是好朋友,當初也是他將龐統介紹給劉備認識的,劉備很肯定龐統的才能,給予龐統和諸葛亮一樣的待遇,都是從職軍師中朗將,專門為劉備做戰略性大計劃。然而,在取西川的時候,劉備只帶了龐統,而讓諸葛亮留守荊州。由此可以看出龐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然而可惜的是,龐統為取西川獻上一條“毒計”,最終身死落鳳坡,劉備在一氣之下顧宗親之名踏平西川,最終西川和平解放。可是,自此以後劉備在軍事計劃上只能選擇諸葛亮為靠山了,試想如果龐統不死,那麼他必然會分走諸葛亮的權利,再看劉備對龐統的重視度來說,或許他在未來的權力要高於諸葛亮之上,而諸葛亮在蜀漢的存在感將偏低不少。

    那麼在劉備死後,有龐統壓諸葛亮一頭,或許諸葛亮就不能發揮出他的才幹,也就沒有了6出祁山伐魏的作為了,而諸葛亮在歷史中的形象或許也沒有現在這麼完美,雖然是光明磊落的忠臣,諸葛亮可能沒有嫉妒過龐統,但是不得不說,龐統的死是劉備的不幸卻是諸葛亮的幸運。

    觀歷史,可以知興衰,讀史品鑑,我們今天評諸葛亮,忘不了他復興漢室的執著精神,也忘不了他以老軀之身傾心瀝血扶大廈將傾蜀漢時的忠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統一大業確是失敗了,雖然《出師表》在今天讀來依然朗朗上口,依然能感覺到他的愛國情懷,但是他的失敗也有個人因素在裡面,太過於專權是他最大的缺點,而如果將伐魏軍師換成龐統,或許蜀漢又是另一番景象也未可知,統一大業或許真能成功了。

  • 19 # Double豆科技

    水鏡分析了一次。

    說的是鳳雛臥龍皆當世人傑,得一則可安國。

    不過應該是鳳雛更牛逼點,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有大家族在後面背書,已經有一個大兄在吳國當權。

    而鳳雛真的就是一個平頭百姓,而且還是醜到很有特色的一個人,這樣一個人能得到水鏡的推薦,證明其人本領很高,後來還得到張飛劉備的認可,非常難。關鍵諸葛亮見了龐統,也是非常尊敬的。

    所以,個人認為臥龍不如鳳雛,畢竟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平民能達到跟一個官權二代的富二代齊名,必定牛的不行。

  • 20 # 祥瑞和鳴587

    實際上蜀國的建立,龐統取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龐統獻連環計,哪有曹操的大敗,也就不會有劉備取西川,奪漢中建立蜀漢政權。所以說在蜀國建立方面,龐統應算頭功。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他倆的能力應不相上下,只不過小說中對諸葛亮描述的更多。像諸葛亮也有許多失敗之處,丟荊州,失街亭......還有六出祁山而無攻而返,‘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既然如此,何必強求,是為了什麼?‘空城計’這著險棋,難道司馬懿不知道,只是司馬掩蓋耳目而己,因為他深知‘諸葛亮死了,蜀國亡了,他也活不長’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X30pro這款手機到底怎麼樣,拍照方面真的很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