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早的事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都知道李密這個人,他也當過瓦崗寨的頭領,也是起義軍中比較強悍的人物。那麼真實歷史上的李密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西魏名將李弼的曾孫。

    李密出身遼東李氏(趙郡李氏遼東房),遼東李氏四世三公,為高門士族,李密文武雙全,志向遠大。隋末群雄起義時,成為瓦崗軍首領之一,自稱魏公,率領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遭到哥哥從中阻攔。李密廢殺瓦崗寨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屢為隋軍所敗,接受越王楊侗招撫,率軍拼殺宇文化及,損失慘重。終為王世充擊敗,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國公。那麼,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成為瓦崗寨統帥呢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透過王伯當舉薦認識了翟讓,從此成為了瓦崗寨的一員。因其智勇雙全,翟讓非常賞識,便派其遊說河南地區武裝勢力歸附瓦崗軍,頗有成效,同年十月,李密又獻策,勸翟讓迎擊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將張須陀軍,瓦崗軍大敗隋軍,聲威漸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讓便命他統率一部分瓦崗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之後李密更是戰功赫赫,壯大瓦崗,擊敗隋軍,贏得聲望,成為瓦崗有絕對領導權人物。無論他多麼厲害,瓦崗始終是翟讓建立的,很多是跟隨翟讓一起打拼,出生入死的兄弟。後又因種種矛盾,李密便殺人翟讓,成為了瓦崗統帥。這麼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不能稱霸中原,最後卻投降大唐能因多次的勝利和作為統領者的威名,使李密越來越自大,他不再體恤瓦崗將士,也不聽從瓦崗將士的合理建議,使得瓦崗軍逐漸衰落,最後迫於天下形勢,李密決定投靠大唐。李淵為表達自己對李密的重視,特意派人迎接他。之後李淵為了籠絡李密,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

    李密一生經歷甚為曲折,期間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安於現狀的野心,成為起義軍首領,本可大有作為一番,卻因自大狂為又失去軍心,既然投降大唐,又不能真心歸附,所以因此被殺也是必然

  • 2 # 我是趙帥鍋

    在《隋唐英雄傳》中,李密相比於秦瓊、程咬金等人來說,不僅戲份少得可憐,而且還是以一個丑角的形象出現。但其實呢,在隋末這段歷史中,李密不但是男一號,而且充滿英雄氣。相比而言,秦瓊和程咬金,才是一個小配角,偶爾露個臉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瓊、程咬金的地位之所以迅速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密的重用。最初,在李密稱雄中原時,秦瓊不過是裴仁基手下的一名普通將領而已,至於程咬金,才剛拉起了一支幾百人的小隊伍。後來他們投靠李密之後,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直等到後來,李密為打造自己的嫡系部落,特意從號稱百萬的大軍中挑選出八千精銳,組建了一個王牌軍。與此同時,李密又從眾多將領中破格提拔秦瓊和程咬金來擔任這支王牌軍的軍事主官。在這種背景下,秦瓊和程咬金的身價和地位才得以迅速上升。

    據史書上記載,李密在誇耀自己這個王牌軍時,是這樣說的,你別看他只有八千人,但是他們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所以我這個王牌軍,能頂別人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由此,秦瓊、程咬金才終於成為名動天下的人物之一,此後他們不管投靠王世充,還是李世民,都才能得到超規格的重用。

    其實單看這一點,我們就應該能夠明白,歷史上的李密,絕不是演義中的那個貪念美色的昏庸草包,而是一個比秦瓊、程咬金更有魅力的英雄人物。至於李密能夠獲得瓦崗寨,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王伯當。

    最初,李密在跟隨楊玄感造反失敗後,一直亡命江湖,後來隨著中原地區的叛亂越來越大,李密又開始重出江湖。只不過,當時的李密雖然空有一身本事,但卻沒有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換句話說,他是一個人亡命江湖,缺少足夠的啟動資金。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底層叛亂首腦被李密的才華所折服,於是甘願當他的小弟,並把自己的辛苦拉起來的一萬多人馬全部交給李密指揮,而這也成為李密起家的一桶金。至於這個底層叛亂首腦的名字,就是王伯當。

    雖然,王伯當給李密的這一萬多人馬,在當時並沒有多了不起,但這些人馬,卻足夠充當李密的啟動資金。隨後,李密又讓王伯當幫自己引薦翟讓。

    當時的翟讓,是瓦崗寨的大當家;而當時的瓦崗寨,還只有三位頭領,那就是翟讓、徐世勣和單雄信。至於秦瓊、程咬金、魏徵等人,現在都還沒有上瓦崗山。

    更主要是,李密上瓦崗寨時,瓦崗寨也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山寨。因為它一共就一萬多人馬。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李密上瓦崗寨之前,瓦崗寨並沒有多了不起;就如宋江上梁山時,梁山也沒有多了不起。但是,當李密來到瓦崗寨之後,很快就為瓦崗寨拉來幾撥人馬,由此李密便在瓦崗寨上擁有了一把交椅。

    再後來,看到瓦崗寨勢力越來越大,隋朝中央政府就派遣張須陀率軍前來圍剿瓦崗寨。

    這位張須陀是當時隋朝屈指可數的名將之一,而且他手下還有兩個非常牛的猛將,一個叫秦瓊、一個叫羅士信。張須陀領著這兩個小弟,剿平了眾多叛亂,是當時最著名的剿匪專家。

    聽到張須陀親自出馬,翟讓多少有些害怕,於是決定再趕緊逃到大山之中避難;但李密卻反對,他認為應該趁機把張須陀幹掉。於是在李密的組織策劃下,一戰就把張須陀給滅掉。這一戰後,瓦崗寨的威名打出來了,李密的威名也打出來了。

    再後來,李密又指揮大軍奪取了大隋帝國的後勤重地洛倉。關於洛倉的糧食有好多,史書上通常是這樣說的,那就是這些糧儲夠天下吃五六十年;所以在李密奪取這種地方後,瓦崗系和李密的聲名都一時大震,在天下大亂之際,有糧就有兵、瓦崗系擁有著近於取之不盡的糧草,那還了得?

    事情發展到此時,翟讓知道自己一直坐在李密上面,是名不符實的。雖然他是瓦崗寨的創使人,也是瓦崗寨的老大。但瓦崗寨的發展壯大,主要是李密的功勞,而且人們也習慣性的認為瓦崗寨的老大就是李密。

    並且,翟讓的能力與李密實在相差太遠。因為過去瓦崗寨的組織改造,軍事、政治、外交主要是以李密為主導實現的。在這種背景下,翟讓就把老大的位置讓給李密,由此李密終於成為瓦崗寨的老大。

    再後來,李密指揮大軍攻打洛陽,打算一舉席捲中原。鑑於洛陽的重要性,隋朝中央政府便將駐紮在各地軍事主力全都被調去救援洛陽,於是李密的百萬起義軍和隋朝的軍事主力,便圍繞洛陽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火併。

    在這個過程中,李淵趁著關中的隋軍主力都去救援洛陽的機會,果斷率軍奪取了關中;而王世充呢,則利用指揮洛陽防守的機會,成為了洛陽的實際負責人。

    其後不久,就在李密和王世充火併得精疲力竭之際,宇文化及在發動江都政變,弒殺隋煬帝后,也率領隋帝國最兇悍的驍果禁衛軍北上來到中原挑戰。經過一番搏鬥,李密雖然打敗了宇文化及和他的驍果禁衛軍,但也因此實力大損,於是在和王世充的最終對決中,被王世充擊敗,不得不率眾投靠李淵。

    對於李密來說,他投靠李淵,就如同當年劉備投靠曹操,以他的江湖地位,加上眾多忠於自己的小弟,肯定還可以東山再起的。但是很不幸,李淵席捲天下的勢頭已經擋不住了。在這種背景下,王伯當等人就勸李密,不要再做無謂的努力,安心給李淵當小弟吧!

    但是,李密依然不願意認命,他決定再博一次,看到李密不願意認命,王伯當就表示,不管結果如何,只要你願意做最後的努力,我就會陪你走到最後的!於是,他們兩人很快就都被清理出局。

  • 3 # 從頭越58139384382

    隋唐演義裡的李密給人的感覺並沒有那麼胸懷大志,而且還有點好色,在瓦崗山當上老大後,帶領一幫小弟聯合其他各家反王推倒大隋,奪得傳國玉璽,結果他用玉璽換來肖美娘(隋煬帝的皇后),擺出一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樣子,弄得瓦崗山上的進步青年心灰意冷,瓦崗散將,唐軍來打時除了王伯當無將可派,最後李密死在斷密澗。

    演義比畢竟是演義,歷史上的李密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激進分子,一個很好的謀士 戰略家,文武雙全,而且還是大隋朝的官二代,子襲父爵,蒲山郡公,人稱蒲山公。

    公園613年,楊玄感趁隋煬帝東征,起兵謀反,李密是他的謀主 經常出謀劃策,建議攻取遼東或長安關中一代,結果楊玄感沒采納,卻帶兵去攻打防守堅固的洛陽,最終兵敗,楊玄感兵敗身死,李密逃跑被抓,花錢賄賂監軍得以活命逃跑。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到了瓦崗山,透過利用王伯當獻策解除了瓦崗山當家人翟讓對他的防備,而且得到重用,李密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李密的建議下,瓦崗軍攻下了滎陽郡城,殺死隋朝名將張須陀,而後又連下隋朝好幾座城池,設計取下興洛倉,斷了隋朝糧道,同時開倉放糧,得到老百姓擁戴,青壯年踴躍參加瓦崗軍,義軍稱號響起,李密在瓦崗山地位越來越高,逐漸掌握重兵權,李密的野心也變得越來越大。

    隨著瓦崗軍影響力變大,隋朝開始對瓦崗軍征討,都遭到李密帶領的瓦崗軍抵抗,隋軍大敗,隋煬帝震怒。李密在瓦崗軍中如日中天,翟讓自覺能力不如李密,主動退二線推舉李密為瓦崗山一把手,李密很客氣的就答應了,人稱 魏公,改元 永平。開啟牢籠飛綵鳳 ,頓開金鎖走蛟龍。李密的心情就是如此,放飛自我。此時的李密事業達到了巔峰,而巔峰之後就是業績下滑了。不久後李密帶兵圍攻洛陽,和隋軍大將王世充大戰,雙方互有勝負。期間有人建議李密稱帝,都被他以“東都未定”為由拒絕,他不是不想當皇帝,他知道在這個時候稱帝很可能稱為各路反隋勢力攻擊的目標。

    隨著瓦崗軍的進一步壯大,李密開始膨脹,變得貪婪,對下屬也不再賞罰分明論功行賞,和瓦崗諸將的矛盾開始增加而且變得尖銳,李密覺得這些是翟讓領頭造成的,再加上告翟讓的黑狀,李密便藉口請翟讓吃飯,在酒桌上殺了翟讓和翟讓的隨行人員。此後瓦崗軍開始離心離德,實力大減。宇文化及又殺了隋煬帝,自己稱帝,王世充也兵變了,李密防止腹背受敵,先起兵大敗宇文化及,但自己也元氣大傷,隨後王世充攻打李密,因為李密後期的驕橫,瓦崗散將,瓦崗山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兵強馬壯,最終慘敗。

    李密帶著剩下的人馬敗走長安投了李淵,李淵見李密來投,滿心歡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待李密不薄。但李密不甘居於人下,時刻想著東山再起。不久後李淵派李密去安撫舊部,中途李淵招李密返回,李密不從起兵叛亂,李淵大怒,派熊州副將盛彥師劫殺,李密全軍覆滅,李密被盛彥師所殺。

    李密死後唐高祖李淵下令厚葬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

  • 4 # 我就是我GT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後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有人知道李密是楊玄感的逃亡部將,私下慫恿翟讓殺害他,翟讓就把李密關押在軍營之外。

    李密透過王伯當用獻謀略的辦法靠攏翟讓說:“如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恨,在遼東用光了精銳部隊,和突厥斷絕了友好關係,眼下正在巡視揚州、越州,撇下了洛陽長安,這也是像劉邦、項羽那樣爭奪天下的時機。憑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強將,奪取洛陽長安,消滅兇殘勢力,那麼滅亡隋朝綽綽有餘。”翟讓聽罷大為敬重仰慕,立即釋放了他。派他去遊說各小股義軍,一說就來歸降。

    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說:“現在人馬已經很多,但是沒有地方弄到糧草,如果長久耽擱下去,就會人困馬乏,大敵一到,要不了幾天我們就會失敗!不如直接奪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等到兵強馬壯,然後去跟別人爭奪天下。”翟讓認為應當這樣。從此攻克金堤關,攻打搶掠滎陽等縣城鎮,多數被攻克。

    滎陽太守楊慶和通守張須陀帶兵討伐翟讓,翟讓曾被張須陀打敗過,聽說他來了,極為害怕,準備遠遠地躲避他。李密說:“張須陀驍勇但沒有謀略,他的隊伍又打了幾次勝仗,既驕狂又狠毒,一仗就能捉住他。您只管擺開陣勢等著,我來替您打敗他。”翟讓迫不得已,統領軍隊準備戰鬥,李密分出一千多名士卒埋伏在樹林裡。翟讓開戰不利,邊打邊退,李密派出伏兵到敵後襲擊,張須陀兵眾逃散,李密和翟讓前後夾攻,大敗張須陀,當場將他斬首。翟讓從此以後讓李密單獨統率一支隊伍。李密的隊伍軍容整齊嚴肅,凡是發出命令,即使是在夏天,士卒們都像是身裹霜雪一樣冷峻地執行。他本人衣食節儉樸素,得到的金銀財寶都分發給部下,因此人人都替他賣力。

    不久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說:“昏君蒙塵,在吳越一帶流亡,各地武裝力量競相起事,全國百姓正鬧饑荒。您憑著傑出的才幹,統率著驍勇強大的軍隊,應該平定天下,消滅各處敵兵,怎能躲藏在民間苟且偷生,永遠當小小的流寇就了事呢。現在東都洛陽計程車民百姓,裡裡外外離心離德,留守京城的官員,政令不能統一。您親自統率強大的兵眾,直接去襲擊興洛倉,散發糧食救濟窮苦百姓,各地群眾誰不歸附?百萬人馬,一個早晨就能招集起來,搶先下手製服別人,這個時機不能錯失!”翟讓說“:我出身於農民,聲望還沒到這一步,一定要實現您所講的目標,就請您率先出兵,我帶上各支隊伍作為後續力量。奪取興洛倉後,再作商議。”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和翟讓帶領七千名精兵從陽城向北出發,跨過方山,從羅口襲擊興洛倉,攻克了。開啟倉庫聽憑百姓拿走糧食,連老人婦女也揹著孩童趕來,路上絡繹不絕,多達幾十萬人,籠絡民心。

    隨後發展壯大瓦崗軍,屢破隋軍。

    大業十四年(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 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訊息傳到東都洛陽,被稱為“七貴”的大臣們(段達、王世充、元文都、韋津、皇甫無逸、盧楚、郭文懿和趙長文)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改元皇泰。時王世充專橫跋扈,楊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後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接受了冊封,七月出兵東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到了黎陽,跟李密相遇,李密知道他的部隊缺少軍糧,速戰速決對他有利,所以不跟他交鋒,堵住了他的退路。李密派徐世勣守衛倉城,宇文化及攻打沒有成功。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糧食快要耗盡,就詐稱跟他聯合,以便使他計程車氣鬆懈。宇文化及不知是計,非常高興,任憑其士兵無拘無束地吃喝,指望李密送來糧食。後來知道是個計策,宇文化及大怒,跟李密在衛州的童山腳下展開激戰,從早晨戰到傍晚,李密被亂箭射傷,到汲縣休息。宇文化及精疲力盡糧草斷絕,士卒多半叛逃,攻了一下汲縣之後,迅速向北轉移到了魏縣。他的部將陳智略、張童仁先後帶領自己的隊伍歸順了李密。原先,宇文化及在東郡留下了一些軍需物資,派遣他設定的刑部尚書王軌看守,到這時王軌獻出東郡投降了李密。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獨攬洛陽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專權,拒絕入朝朝見,回到了瓦崗軍的根據地金墉城。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麼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勣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敗瓦崗軍數員驍將。李密得知後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裴仁基建議李密偷襲東都,但李密不聽。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的裴仁基、祖君彥、程知節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瓦崗軍遭到重創,李密東逃武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

    李密對王伯當說:“軍隊打敗了,長時間地勞苦了你們大家,我現在自殺,向大家謝罪。”大夥都哭泣,不能抬頭仰視。李密又說:“榮幸的是諸君不肯拋棄我,當一起回關中。我雖慚愧無功,諸君一定能保全富貴。”他的府掾柳燮回答說:“從前劉盆子歸附漢朝後,還能享受租賦。明公您與長安的同宗有交情,雖不曾伴隨起義,然而阻擊東都,截斷隋軍歸路,使唐朝不戰而據有京都,這也是您的功勞啊。”大家都說:“是的。”

    於是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李密歸唐,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但李密不甘居於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同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部眾,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李密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的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武德二年臘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其餘部。徐世勣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後徐世勣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

  • 5 # 小島知風

    歷史上的李密其實更適合做一位出謀劃策的謀臣,不適合做君主,他非常有能力有才華,也有雄心壯志,善於謀劃,但是李密敗敗在了他事業剛有起色就開始得意忘形,這不是一個胸懷大略的君主所為。

    李密出身於遼東李氏,是當時的豪門貴族,他的曾祖父是北周開國功臣李弼,父親李寬也是隋朝貴族,爵位為蒲山郡公。李密少年時期喪父,繼承了父親的蒲山郡公爵位。

    李密雖出身貴族,但是卻勤奮好學,為人氣度恢宏,少年時期散盡家財救濟親朋好友,不吝錢財,禮賢下士,屬於胸懷大志的人。

    李密高貴的出身讓他成為了隋煬帝警衛團成員,有一次隋煬帝在儀仗隊中發現了器宇軒昂氣度不凡的李密,對他很是不放心,於是隋煬帝便命心腹大臣宇文述勸李密辭職,隋煬帝認為李密神態不凡,不適合在自己身邊。

    於是青少年時期的李密也是雄心壯志,也覺得自己不適合當儀仗隊,就辦理了病退手續,以生病為由辭職了。

    李密辭職以後,更加勤奮專注於讀書,他經常騎著一頭黃牛去看望拜訪自己的老師,在騎牛的路上李密都是手不釋卷,將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看。成語負薪掛角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

    一次李密邊看書邊騎牛被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看到,楊素對這樣勤奮好學的人很是佩服,於是與之交談,在交談之中楊素髮現李密談吐不凡,不似這個年紀的人,於是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回家之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李密為人氣度恢弘談吐不凡,你根本及不上他,以後應該多與他交往,可提高你的水平和修養。於是楊玄感聽從父親之命,與李密結成莫逆之交。

    隋煬帝時期大力推行科舉制和多次對外征戰濫用民力,已經讓豪門貴族階級以及平民階級都非常不滿,先是爆發了山東王薄起義,隨後隋煬帝親征高麗,派楊玄感掌管後勤供應,於是楊玄感認為推翻隋煬帝的機會到了,他想趁隋煬帝親征高麗之際起兵反隋。

    楊玄感找到李密商議,李密其實比較善於謀劃為楊玄感出了很多好的計策,楊玄感卻不聽從,只聽從了李密認為下下之策,結果楊玄感起兵反隋很快被隋朝鎮壓,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則是憑藉機智逃了出去。

    從李密跟隨楊玄感起兵時就可以發現,李密這時候已經站到了豪門士族反抗陣營之中,後來起兵失敗,李密不得已投靠了當時頗有聲勢的翟讓瓦崗軍。

    李密非常善於謀劃,幫助翟讓把瓦崗軍統治的有聲有色,最開始翟讓不是很信服李密,後來隋朝名將張須陀來征討翟讓,之前翟讓數次敗於張須陀之手,認為張須陀不可戰勝,李密卻設計伏殺了張須陀,從此翟讓對李密傾心信賴。

    李密憑藉擊殺張須陀在瓦崗軍中站穩了腳,成為了瓦崗軍中二號人物,和翟讓共同領導瓦崗軍。後來瓦崗軍在李密帶領下聲勢日漸浩大,翟讓本是一介莽夫,能力不足以成為一方頭領,於是主動把瓦崗軍的領導權讓給了李密,由此李密也成為了瓦崗軍實際領導者。

    在李密領導下瓦崗軍日益聲勢壯大,引來眾多其他小股農民起義軍歸附,李密的寬厚與包容使得很多義軍首領傾心相附,或者一些大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如竇建德、孟讓等都表示臣服李密,所以此時代表著李密徹底脫離了原有的貴族階級,他突破了原來的階級界限,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但是李密始終侷限性太強,他沒有達到真正一代雄主所站的高度,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在大業未成之前誅殺了原瓦崗軍領袖翟讓。

    在瓦崗軍強盛之時,翟讓的哥哥和部下看到了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所以他們慫恿翟讓從李密手中重新奪回權力,但是翟讓是一個耿直率性豁達大度的人,他自認為才能不如李密,所以從未想過再從李密手中奪回權力。

    可是這些風聲傳到了李密耳朵裡,卻讓李密十分不舒服,所以李密決心殺掉翟讓,於是在瓦崗軍聲勢鼎盛之時,李密沒有想著擴大戰果,先奪取天下,而是先設計誅殺了翟讓及其親信和親族。

    翟讓畢竟是瓦崗軍創始人,瓦崗軍將士對翟讓感情很深厚,所以當翟讓被殺後,瓦崗軍的翟讓系部隊都要散夥而去,全憑李密三寸不爛之舌穩住了軍心。

    但是也為日後李密敗亡埋下了釘子,因為嫌隙已生,李密順風順水時還願意跟著他沾光,但是一旦李密遇到挫折,這些人勢必叛離而去。

    後來果然如此,李密在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弒殺之後,接受了在洛陽繼位的隋煬帝之孫楊侗皇泰主的冊封,去攻打弒君篡位的宇文化及。結果李密和宇文化及的驍果軍打的兩敗俱傷,擊潰了宇文化及,但是李密實力也大大受損。

    這時候在洛陽扶持楊侗的王世充趁勢出兵攻打李密,王世充之前一直是李密的手下敗將,所以聽聞王世充來攻李密根本不放在心上,結果王世充準備充分,外加李密打敗宇文化及後元氣大傷,以及很多忠於翟讓的將領與李密離心離德,所以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擊潰。

    當李密潰敗之時,原來瓦崗軍忠於翟讓的大將如單雄信、邴元真等人都紛紛趁勢投降了王世充,沒有人肯再為李密效死命,李密主力一被王世充擊潰,他的其他部屬大部分都趁勢投降了王世充,所以李密這一仗戰敗完全是當年錯殺翟讓埋下的炸彈。

    這一下李密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李密心灰意冷之下只得向唐朝李淵投降,當時天下各方勢力並起,唯獨李淵對李密感情比較好,李淵雖然出身隴西李氏,但是經常與李密同族論交,稱李密為弟,所以李密在戰敗後第一時間想到了投降李淵。

    同時謀士柳燮也勸李密投降李淵,效仿當年東漢劉盆子那樣,還可富貴養老。於是李密率眾入關中向李淵投降。

    其實李淵才是真正的老狐狸,他之前一直麻痺李密,向他示弱,這回李密真正來投降,李淵更看重的是他的聲望,他想借助李密聲望著籠瓦崗舊部,果然李密正式投降李淵之後,瓦崗軍很多非翟讓嫡系的舊部,比如羅士信、秦叔寶、程知節等紛紛棄王世充向唐朝投降。

    李密在投降李淵後,雖被李淵厚禮相待,並且還以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爵位賜的很高,待遇也很高,但是並沒有任何實權。而且李淵外寬內忌,對李密提防的很,所以李密在唐朝過得並不快樂,甚至抑鬱寡歡。

    後來瓦崗軍鎮守黎陽的徐世績聽聞李密降唐以後,他也以奉李密名義向唐朝投降,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投降的舊部,李密覺得這是機會,他就想趁機聚攏兵馬東山再起。

    個人認為李淵派李密去安撫舊部可能就是圈套,就是考驗一下李密有沒有二心,因為李密剛出長安,很快朝廷就派特使召李密回長安,如果李密回去那就是沒有二心,如果李密拒絕回去,正好給了李淵殺掉他的機會。

    結果就是李密還真給了李淵這個機會,他接到召回的旨意之後根本沒叼,不顧親信王伯當的勸阻,執意要逃離大唐,想去投奔舊部張善相東山再起。

    最後李密和王伯當在熊州被大唐的熊州副將盛彥師率兵伏擊誅殺,李密和王伯噹噹場身死,一世梟雄李密就如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縱觀李密一生雖然為人雄心壯志善於謀劃,但是其實可以看出他的攏不住人,年輕時散盡家財禮賢下士結交好友很有可能是沽名釣譽,後來當瓦崗軍盛世強盛時,李密開始得意忘形,不再像以前那麼能寬厚和包容,甚至他還開始斂財,這時候他的部下已經對他開始不太滿意,再加上他氣量狹小的誅殺了翟讓,所以從那時起李密就從一個卓越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退化成了只顧眼前利益的小人。

    劉備一生前期漂泊不安,屢戰屢敗,但是劉備始終從大局出發,善於用魅力聚攏部屬,所以即使劉備最艱難之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麋竺等文臣武將始終願意誓死追隨。

    再看李密,事業還未達成之時就開始得意忘形,弄得部屬分崩離心,這就是他和劉備這種一代雄主的思維侷限性,他看的不夠長遠,缺乏宏觀意識。

    李密雖然從貴族階級最後突破階級侷限性成為了優秀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但是他最終卻走上了和李自成一樣的道路,天下大業尚未完成,便開始爭眼前之長短,最終鬧得兵敗身死。

    所以李密站的高度太低了,不是帝王的高度,他更適合做一位出謀劃策的謀士,而不適合做爭霸天下的一代雄主。

  • 6 # 醉觀滄海

    【導語】:

    其實不光《隋唐英雄傳》影視劇中的李密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歷史上真實的李密也是個口碑不好的人,他為了坐穩瓦崗寨的首領位置,出手殺了讓位於他的原來瓦崗寨首領翟讓。至於他如何獲得瓦崗寨又為何降唐,且聽我詳細道來。

    【正文】:

    1️⃣隋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隋朝到了隋煬帝時期,開始快速走下坡路。隋煬帝生活奢靡不說,還好大喜功,喜歡透過戰爭來顯示自己的治國才能,可是在百姓看來他這就是“窮兵黷武”。

    他曾經三次派大軍遠征高句麗,可是最後都是無功而返。因為每次大軍出征,除了大軍外,還得動用百萬人的後勤大軍,所以多年戰爭,使得百姓都沒有時間去務農,田裡的莊稼成熟了都無法收割,民間怨聲載道。

    而隋煬帝自己卻在宮中過著奢華的生活,這更是讓天下百姓對之心生恨意。因為當時的河北和山東距離高句麗地理位置上比較近,所以這兩個地方也就成為了主要的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基地。

    但是這兩個地方,又經歷了多年旱災,百姓本身就過得十分辛苦,經過多年戰爭更是沒辦法生存。最後,隋朝末年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就是首先從這兩地開始。

    最終 ,隨著起義的進行,產生了三大起義大軍,分別是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和翟讓領導的瓦崗寨起義軍。

    2️⃣是誰建立起了瓦崗寨?

    是的,我們經常提到李密的瓦崗寨,其實創立者並不是他,而是一個叫翟讓的人。翟讓生性勇猛直爽,起初在東郡的衙門裡當一個小差,可是因為朝廷腐敗,他又敢於講真話,所以便得罪了他的上司。最後被上司設計關入了大牢,並被判了死罪。

    好在,翟讓平日裡交友眾多,有一個獄吏跟他較熟悉,在一天半夜裡偷偷的把他放了出去。這一出去,就如同猛虎歸山。他決心起義,反抗隋朝的統治。於是,他逃到一個叫做瓦崗的地方後,就掛起了反隋大旗,瞬間招募了幾千名當地的貧苦農民。

    隨著來投靠的人越來越多,他的起義軍逐漸擴大到了一萬多人,開始有組織地主動進攻官府的地盤。

    隨著徐世勣和李密的加入,瓦崗起義軍逐步成長為了隋末“三大起義軍”之一,一時間,風光無限。

    3️⃣李密如何獲得瓦崗寨?

    可以說李密的瓦崗寨這個首領位置來的十分巧合,因為是瓦崗寨原首領翟讓心甘情願的讓位於他,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翟讓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在李密加入自己後,他逐漸覺得李密是個人才,覺得由他指揮瓦崗大軍的話,能取得更大的勝利。例如,李密剛加入瓦崗寨不久,就曾主動請纓,獻計於翟讓。他讓翟讓率領瓦崗寨士兵正面迎擊隋朝派過來鎮壓的隋軍,佯裝失敗,邊打邊退,而自己只率領了一千多人埋伏在一處樹枝茂密道路狹窄的地方等待隋軍進入包圍圈。最後,隋軍果然上當,瓦崗軍殲滅了整支派來鎮壓自己的隋朝大軍。

    經過這一戰,翟讓對李密的軍事指揮才能欽佩不已,於是他把自己的首領位置主動讓給了李密,讓李密統領整個瓦崗大軍。這一點,似乎有點像《水滸傳》中的晁天王,將首領位置讓與宋公明。

    李密沒有讓翟讓失望,他帶領瓦崗寨陸續攻佔了很多城池,勢力進一步擴大。可是,等李密當上首領後,原翟讓的手下的一些將領對李密這個外來人陸續表示了不服,也慢慢傳到了李密耳朵裡。另外,李密的手下也開始勸說李密,要及早動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剛開始李密也是半信半疑,後來終於忍不住動了殺心,借一次喝酒的時機,安排刀斧手殺死了翟讓以及支持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4️⃣李密為何投降了唐朝?

    等李密的瓦崗寨勢力強大後,不可避免的要與其他政治集團和起義軍進行地盤的爭鬥。在李密率領的瓦崗大軍打贏宇文化及回大本營的路上,被王世充偷襲,最後李密兵敗而逃,他的手下都陸續歸降了王世充。

    後來,王世充又被唐軍所打敗,只好求救於曾經的敵人竇建德,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他們有了共同的敵人,即唐軍時,便抱團取暖。

    此時,兵少將寡的李密,看著自己敵人投靠了竇建德,自己只好投靠於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共同敵人,即已佔領天下大部分的唐軍。

    就這樣,李密委身於唐軍 ,從一名起義軍首領成為了寄人籬下的降將。、

    總結:

    所以,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隋朝末年成為瓦崗寨起義軍首領的李密,是靠著自己的一些實力和運氣得到了瓦崗寨首領之位。但是他是個忘恩負義之人,在感受到自己首領位置受到威脅時,將讓位於自己的原首領翟讓給殺害了。他又是一個無情、多疑且冷酷的人。

    最後他投降唐朝, 也是迫不得已,被王世充打敗,走投五路之下只能投降於唐軍。只是最後,他又反叛唐軍,落得個命喪野外的下場。

  • 7 # 小楊170348559

    李密,西魏名將李弼曾孫,出身於四世三公的遼東李氏,字玄邃,小字法主。出身高貴,善於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

    李密常以濟世救民為己任,曾在隋末楊玄感之亂中為其出上中下三策,但志大才疏的楊玄感卻偏偏選擇了下策。後來楊玄感失敗被殺後,李密逃亡,幾經波折投奔了翟讓為首的瓦崗軍,又透過王伯當為翟讓獻謀獻策,逐漸靠攏,得到翟讓信任。後來在瓦崗發展壯大,逐鹿中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取代翟讓稱為瓦崗之主。

    與開創唐王朝的李淵不同的是,李密缺少大局觀念,戰略眼光狹隘,為圖虛名錯誤的選擇,與宇文化及率領的隋朝最後的精銳禁衛軍(驍果軍為骨幹)展開決戰,雖然得勝,卻極大的損害了瓦崗的根基。此戰後不久,王世充趁瓦崗疲憊不堪之際發動進攻,而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士卒,府庫中有沒有什麼積蓄有時候打了勝仗將士們也得不到什麼獎勵。瓦崗軍將領逐漸離心離德。

    邙山之戰王世充大敗李密,裴仁基,祖君彥,程知節等大將被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李密萬般無奈之下,與王伯當商議,西逃長安,投奔李淵。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五里處,墳高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可謂恩寵備至。但李密不甘心久居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武德元年年底,李淵派他前往黎陽安撫部眾,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本就心懷鬼胎的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苦苦相勸,李密不聽,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投奔舊將張善相。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陸渾縣邢公峴,武德元年臘月三十,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攬其餘部,徐世績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後徐世績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自此,一代梟雄李密黯然退出歷史的舞臺。

    縱觀李密一生,趁時而起,遭會風雲,義協人謀,雄名克振,也曾堪稱一時之傑。可惜志性輕狡,老而昏聵,反覆無常,終致進退失據,招致顛覆。因叛逆而死,可惜亦可恨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應該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