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病逝於曹魏。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一句非常經典的歇後語,它來源於中國名著《三國演義》,說的是三國時期,原本投靠劉備的謀士徐庶因為母親身在曹營,被逼無奈前往歸順曹操,但進入曹營之後一言不發,不為曹操出謀劃策,以示對劉備的忠心和對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視。因為小說中的這一橋段,徐庶在後世廣受讚譽,許多人替他感到可惜。

      不過,小說中,徐庶是因母親寫信給他,才無奈辭別劉備,但其實那封書信是擅長書法的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所寫。徐母得知徐庶因為她而離開劉備後,便斥責了他一頓,並選擇了自盡。按理說,母親去世後,徐庶已經再無牽掛了,可是他卻沒有選擇回到劉備的身邊,而是留在了曹營。那麼,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呢?

      在小說中,建安六年(201)時,劉備前去投奔荊州牧劉表,並駐在新野,而徐庶認為劉備是值得效力的主公,便在他缺少謀士時主動前去相見,並靠著“火燒博望坡”一役中大破曹軍的戰績得到了軍中的廣泛認可,在曹仁擺出八門金鎖陣後,徐庶輕易看出破綻,並派趙雲破陣,此後曹仁半夜偷襲,卻被早已料到的徐庶反擊而大敗。

      在徐庶的幫助下,劉備輕易奪得了樊城,並以此為根基發展。後來,曹操為了將劉備的這一大依靠除去,便將其母擄到許昌,讓程昱以她的字跡偽造書信逼徐庶前來。臨行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之後便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出山。到了曹營,徐庶得知被騙,於是心中憤恨,即使是赤壁之戰中他看出了鐵索連環計,但一言不發,最終曹操中計,慘敗赤壁。大敗曹仁、識破連環,便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關於徐庶不再歸劉備,書中其實有所解釋。早在劉備被迫從樊城撤退之前,曹操便派過徐庶前往劉備軍中,勸說他儘早投降,而見到劉備後,徐庶只將曹操的行軍情報相告,原文寫道:“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

      儘管劉備對他進行了挽留,但徐庶還是回答說:“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這段話中,徐庶有兩大原因不回到劉備身邊,一是反覆無常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二是劉備身邊已經有了才能更出眾的諸葛亮輔佐,他沒有必要再回來效力。

      在歷史上,其實徐庶並非是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是曾在諸葛亮出山後與之共同輔佐劉備。到了劉備撤離荊州時,徐庶與母親一同隨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於是為了保護母親,徐庶便前往了曹營。因為並沒有母親自盡的事情發生,所以徐庶對曹操自然就沒有那麼仇恨,筆者猜測,歷史上的徐庶是為了供養老母,才沒有回去。但是以下是總結的幾點徐蔗沒回劉備身邊的個人看法:1.徐庶走馬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經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雖然在先前也曾為劉備立過一些功勞,但怎麼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劉備那,應該身居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三個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個諸葛亮好些,看龐統到劉備手下時就因為和諸葛亮爭功而命喪落鳳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所以這是徐庶不回劉備那的一條理由。

    2.東漢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也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從呂布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這可以說是未得明主,正在尋找中,現在終於找到了,後投曹操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劉備那,雖然別人嘴裡不說,可心裡恐怕也會不以為然,輿論對其評價不會很高。當曹操想派徐庶去當說客說劉備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時,程昱曾說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對輿論名節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的一條理由。

    3.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用諸葛亮的計策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他不是說曹操的軍隊要吃人,十幾萬人幹嗎連家都不要,跟隨他跑路?

    可實際上,我們知道,書中也寫了,曹操這個人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打仗時是不允許軍隊騷擾百姓的,他自己的戰馬失驚,踩了老百姓的麥子,他還割發代首,以示懲戒。劉備如此製造恐慌,是為什麼呢?書中寫他帶那麼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結果九死一生,可沒有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麼?我看未必。書中寫曹操對他是窮追不捨,他能逃到哪去?十幾萬軍民遮住了曹軍的視線,使得曹軍不知道劉備究竟在什麼準確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沒有這些軍民,劉備和他那幾個小兵,不被曹軍一眼就看到了才怪。

    而且當曹軍衝過來時,後面的百姓立刻就驚慌起來,哭喊連天,這就個劉備報了信,使他可以有時間跑路。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就慘了,既沒抓到劉備,又讓自己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諸葛亮就沒被騙倒,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對老百姓的態度的,但他並沒有像他歷次勸劉備那樣一說再說,只是不疼不癢的說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

    徐庶應該也知道,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聯絡一下當事人在整個事件中的所做所為,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只是為了爭奪天下而實施各種手段,打著各種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 2 # 縱侃天下

    其實,這個原因,《三國演義》原著中已經說明了,儘管沒有很詳盡,但確實說了,是怕天線人恥笑。

    試想,得到了自己老媽的資訊,急急忙跑了過來,結果發現是假的,害得自己親孃自盡。這個情況下,要是轉頭回過來再去找劉備,合著自己這大老遠的跑一趟,就是給自己老媽交代了……

    要真是這樣,大家肯定就會嚼舌頭根子了:你看,這貨自己老媽啥想法都不知道,匆忙跑回去,害得自己媽沒了性命,結果又跑回去了……

    與其白白地把自己老媽打進去的這麼折騰一趟,還不如留在曹營,跟曹操大眼瞪小眼,用沉默的方式,和曹操死磕,也算是給曹操填個堵,給自己找回點點面子。

  • 3 # 品茶談子午

    徐庶(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早年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徐庶曾是劉備手下足智多謀的一名得力干將,才華甚至不亞於諸葛亮。徐庶勸導劉備放下身段,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這樣一位有才智、神機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頭大患。曹操覺得此人必須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綁架徐庶母親為由,讓他進了曹營。徐庶的母親為了讓兒子不揹負背信棄義的罪名,她對兒子的這種做法進行嚴厲譴責,甚至自縊身亡來反對徐庶投靠曹操。

    曹操擄徐母只是為了求得這一枚賢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顧徐庶母親,從未對徐庶母親過任何加害;除此之外,他甚至還派徐庶去獨守散關。曹操待徐庶的好無法更改的事實,這種“好”反而變成了徐庶的一種心理負擔,權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終還是留在了曹操身邊。

    劉曹二人對於徐庶而言,一位是有著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對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營“一言不發”,可是他一旦迴歸漢營,勢必就會讓曹操腹背受敵,這樣一來反而讓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繼續待在曹營,反倒可以對舊主、新主都達到盡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處在複雜環境之中,盡孝而未能盡孝,盡忠而未能盡孝,一生也是挺悲慘的。

  • 4 # 墨雪問心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有機會回到劉備陣營的,但他並沒有回去,那麼徐庶為何不重回新野輔佐劉備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徐庶想回去但卻回不去

    我們都知道徐庶是被曹操用母親威脅而去曹營的,並非心甘情願。曹操的做人原則是“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所以,以曹操的多疑和殘忍,來了就別想走,即使你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我也不會放你回去幫助劉備對付我。也就是說,徐庶在曹營,根本就時刻處於監視之中,想走也走不了。

    二、徐庶不想回去

    這一點我認為徐庶在思想上有三方面的顧慮。

    首先,徐庶無顏面對劉備。他當初為了母親執意離開劉備,不管怎麼說,都算是不忠。相比較對他仁至義盡的劉備,徐庶心裡是有愧疚的,所以他沒臉回去。

    其次,即使回去了怎麼安排工作?劉備身邊已經有了軍師諸葛亮輔佐,作為自負驕傲的能人,徐庶自有自己的個性,他和諸葛亮都是做牛頭不做鳳尾的驕傲人物,回去了誰聽誰的啊?所以徐庶顧慮回去的位置不好安排。

    最後,忠臣不事二主。這是古代文人志士比較在意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在意名聲。徐庶先是在劉備帳下,然後被曹操給騙到曹營,如果徐庶再找機會回到劉備那裡,這事兒好說不好聽啊!搞得好像徐庶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似的,所以徐庶乾脆就留在曹營做個“一言不發”的鋸嘴葫蘆,也好過再回去留下朝三暮四的罵名。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這麼一來,他反而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美名!

    綜上所述,就是《三國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自縊後,徐庶為何不重回新野輔佐劉備的原因。

    注:因為題主的問題限於《三國演義》,所以本文只談小說中的徐庶,正史中跟小說不太一致,這裡就不再延伸細說。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 5 # 跨界心視野

    很多人,看三國都有一個遺憾疑問,既然劉備與徐庶心心相惜,知道上當受騙後,為何不重回劉備處,我分析有五大原因:

    1.母親的死,因他而起,心中愧疚,導致心灰意冷,對出世不再期望!

    2.忠臣不事二主,反覆投靠劉備再投曹操,在忠臣不事二主的古代,實為不恥行為!

    3.曹操的防備。徐庶作為有能力的謀士,曹操想盡辦法挖開,不會輕易放他走!

    4.好馬不吃回頭草。前面劉備反覆挽留卻走了,現在再跑回來,雖然劉備不嫌棄,自身也會嫌棄自己,還有外人說閒話。

    5.最重要一點,後來劉備已有能力更強的諸葛亮輔佐,徐庶再回去,已難有以前的地位和發揮空間!

  • 6 # 鴻飛雪泥連環畫

    徐庶先學武再學文,性情剛烈,天生愛打抱不平,又以忠孝出名。棄劉備而去為不忠,母親因他而死為不孝,所以他心灰意冷,從此不曹操獻一策,也沒有回新野輔佐劉備。

  • 7 # 魏永臣550

    俗尚三國都是故事情節之尚,言三國故事中充滿多少智慧云云而贊而不絕,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有違作者真意。三國作者的用意在於突顯“一統”的作用,也即不凡的“一”,也即人類技術創新是人類進步所總統領。三國真意所崇尚的是人類社會多產生不凡之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給人類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徐庶”表達的就是平常庶民一般,“徐庶”之母就是隻能孕育平庸而不能孕育創新的文化,也即不能給人類帶來新希望的意思,於是徐庶之母深感蒙羞,這就是其自縊的原因。“野”是不正不文明落後人類文化的代名詞,徐庶不願回新野,就是不甘再落後之意。

  • 8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大才,可以和周瑜、沮授比肩的人物,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受司馬徽指引,投奔劉備,協助劉備擊敗曹仁,奪取樊城,卻被曹操以老母相威脅,不得已辭別了劉備。

    但徐庶的離開並沒有保住老母的性命,徐母因為徐庶的棄明投暗之舉自縊,徐庶悲痛不已,既然如此,徐庶為何不重新回新野呢?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1、沒有機會回去

    曹操對於徐庶的態度是: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讓他幫劉備。

    曹操挺忌憚徐庶的才能,用曹操的原話,徐庶投靠劉備,使劉備“羽翼成矣”。所以曹操不惜用不光彩的手段,也要把徐庶和劉備拆開。

    就算徐庶過來不給他獻一計,曹操也無所謂,反正目的已經達到了,曹老闆有錢,養一個大活人還是很容易的。所以,曹操不強求徐庶為自己效力,但也不會輕易讓徐庶離開的。

    2、無顏見劉備

    徐庶其實有機會回去,《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曹操50萬大軍南下,派徐庶去勸降劉備,本意在於收買人心。

    徐庶作為使者,和劉備、諸葛亮又見了一面,他本來是可以留下的,但是最終沒有留下。書中給出的原因是:如果留下,會被人笑話。

    但迴歸舊主,有啥被笑話的呢?在笑談君看來,更多的是徐庶自己無顏見劉備,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備對徐庶是仁至義盡的,當初徐庶要走時,孫乾等人都不同意放行,因為徐庶身為劉備的軍師,對劉備軍中虛實一清二楚,如果洩露給曹操,豈不是不妙?這種情況下,劉備還是尊重了徐庶的選擇,沒有強留徐庶。

    也就是說,劉備對得起徐庶。但反過來,徐庶是對不起劉備的,畢竟捨棄舊主,投靠了敵人,這是“不忠”的表現。

    3、心灰意冷

    古忠孝難兩全,忠孝之間,徐庶選擇了孝道,放棄了忠誠。

    然而,徐庶的母親對徐庶的選擇十分失望,痛罵了徐庶一頓,然後就自縊了。這樣,徐庶一心追求的孝也沒有得到,竹籃打水一場空,忠孝都沒有了……

    可想而知,這對徐庶的打擊有多大?

    徐庶本寒門子弟,棄武從文,飄蕩江湖,好不容易拜入明君麾下,正要一展才華,卻連遭不幸,對徐庶而言,實在是有點殘忍。在這種打擊下,徐庶估計已經心灰意冷,不願意再折騰了,自然也不會留在新野這個傷心地。

  • 9 # 文眾說易經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徐元直。在母親自殺後為什麼不投奔劉備?主要原因是因為徐庶的大局觀特別強,是大智慧。

    第一、劉備透過三顧茅廬,已經得到了諸葛亮。就知道劉備的大事已成。劉備的智囊團會以諸葛亮為中心,就算徐庶回去也不會得到劉備重用,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第二、曹操雖然是一個奸雄。但是曹操也算是一個明君,手下的謀士眾多。雖然徐庶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謀,但是隻要徐庶徐元直在曹操的身邊,不為劉備所用,曹操的目的就已經達到。另外徐元直也得到一個自由之身。就有更多的時間吟詩作畫,最後也落得一個逍遙自在。

    這就是有著大聰明,大智慧的徐庶,也是徐樹高明的地方。自己既不為曹操獻一謀,還有工資可領,並且工資還很高,也有了養老的地方,還保住了自己的名聲,忠臣不保二主。徐庶實在是高啊。

  • 10 # 熱搜新標榜

    能回去早就回去了,曹操好不容易才弄過來,哪裡那麼容易說走就走的。另外徐母的死是因為她恨兒子不分是非,不該來投曹操,回去沒臉面對。就這麼痛苦糾結啊(๑‾᷅^‾᷅๑)

  • 11 # 悅詩文藝

    已經回不去了,因為在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比較濃厚,不問什麼原因,如果背離曹操投降劉備,就會揹負背叛的罵名。再說當初曹操招徐庶,是以徐母名義喚來,師出有名!還有,在那個年代,背叛投敵者都是迫不得已才為之,沒有被逼迫,怎的再反覆與曹劉之間呢?

  • 12 # 古典君000

    徐庶也算是當世之俊傑,才華橫溢,富有謀略,透過“毛遂自薦”進入劉備陣營,這對當時窮困的劉備來說,當然是如魚得水。然而,到底是處事不密,曹操尋得其母,並利用其母逼迫徐庶來曹營。

    徐母看到兒子為了自己棄暗投明,悲憤異常,遂自殺而亡,目的就是不讓自己成為徐庶的拖累,讓別人限制他的發展,但是想法還是太單純,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般容易。

    曹操誘召徐庶的目的是看中了徐庶的才華,能為己所用,削弱劉備的實力,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徐母竟如此貞烈。徐母死後,徐庶當然不會為曹操盡心盡力,這個時候雖然想回劉營,也是不可能的,曹操就算得不到你的心,也要把你的人留下。

    直到後來徐庶有機會出使劉營,但也沒有就此留下,為何?徐庶這個人跟她母親有一點非常相像,那就是注重名節。如果說剛回到曹營就返回劉營,別人沒話說,但這時已經是多年以後了,這就意味著,你是曹營的人了,這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個朝秦暮楚的人,所以徐庶是註定回不到劉營的。

  • 13 # 七十年代蓬蒿人

    徐庶自是高人,其謀略和才學並不輸於臥龍鳳雛、郭嘉周瑜。至於為什麼沒有重新輔佐劉備,其一是不能回,曹營焉是誰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場所?再者,徐庶不走是找機會報曹操的殺母之仇,“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但是唯一的一句話,就讓百萬曹軍葬身火海。其二是不用回,山不容二虎,才不可成雙。孔明之智盡人皆知,鳳雛龐統如何,剛一出世,便爭功身死。徐庶深諳此道,赤壁大戰,大仇得報,了卻心願,隨後翩然離去,歸隱山林,無憾無悔!

  • 14 # 三秀才

    徐庶字元直。開始效力於劉備,那時候的劉備處於創業階段,在徐庶呆幫助下大財曹操,後來曹操得知劉備帳下的徐庶是個孝子便以其老母親為人質,誆騙徐庶來到就曹營,最後徐庶得知實情後,決定不為曹操獻一計。這便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為啥他母親走後不回新野呢?

    徐庶走之前,跟劉備推薦了人才,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大業可成。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來就諸葛亮。早知道徐庶明知自己不如亮,回去自己的才華施展不出來,要是用個計謀恐怕提前就會被諸葛亮猜出來,到那時候豈不是尷尬,主要是有諸葛亮在,徐庶深知沒有回去的必要。二人一直是好朋友,不能用一山不能容二虎來形容,但是彼此是知己。所以這樣看來徐庶是不會回新野的。

  • 15 # 仁者厚德載物

    《三國演義》相當於野史,所謂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與《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等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虛構的評書演義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因此《三國演義》有關徐庶母親自殺的故事雖然正史沒有記載,還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還有個頂尖謀士叫徐庶徐元直,關羽張飛趙雲對這個化名“單福”的軍師也很佩服。

    可是奸雄曹操為了得到這個人才,就跟程昱定計,綁架了徐庶的母親,然後偽造了徐母的手書,把徐庶騙進了曹營,徐母為了不讓兒子為奸賊曹操助紂為虐而上吊自盡了。

    這時候人們就很奇怪了:徐母既然已經自盡,徐庶跟曹操已經有了“殺母之仇”而且了無牽掛,為什麼不像關羽那樣“逃歸劉備”回到新野而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難道他是準備找機會刺殺曹操替母報仇嗎?

    其實單福並不是徐庶的化名,他本來就叫單福,徐庶才是化名。徐庶本來是個劍俠,《魏略》記載他

    “少好任俠擊劍……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髮而走。”

    官府抓到徐庶之後準備當眾凌遲處死,幸虧被同夥劫法場解救

    “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

    於是徐庶“改邪歸正”,“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這才成了文武雙全的一流謀士。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是百分之百的虛構,這一點從徐庶後來的官職中就能看得出來,他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就是靠發言來吃飯的——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提意見。

    徐庶在曹營先後當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隨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參與機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僅次於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領。而更重要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稱呼就是“司空曹操”。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會任命一個“一言不發”的人來當言官二把手。事實上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說這個漢是漢獻帝倒說得過去,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大漢天子,曹操還是大漢丞相,徐庶在他那裡頂多算是“身在漢營心在漢”。

    而徐庶對大漢王朝的“忠貞”那也是遠遠比不上荀彧荀攸的,這叔侄二人都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稱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則是在曹丕篡漢之後還當他的御史中丞。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聽說徐庶只是個御史中丞,還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廣元呢?”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謀士們都是打工仔,跳槽換老闆都是正常現象,根本就沒有“一言不發”的事情,因為每個三國梟雄都很知人善任,誰也不肯養一個廢物。

    徐庶在《三國志》裡沒有個人傳記,但是從《諸葛亮》傳裡,卻可以發現端倪:

    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意思就是說,徐庶曾經跟諸葛亮一起給劉備打工,曹操也沒有費勁巴力地使什麼計策,甚至可能不太關注徐庶這個人,抓到徐庶的母親,只是個意外收穫。而徐庶能夠主動“詣曹公”,可能是另有隱情的。

    眾所周知,當陽長坂一戰,劉備被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曹操還沒來呢)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的一些妻子和兩個女兒都被曹純抓去了(後來也沒歸還),要不是趙雲保護甘夫人和劉禪殺出重圍,劉備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徐庶的母親自然沒有資格得到趙雲的保護,所以也被曹純抓去了。

    那麼徐庶為什麼一聽母親被俘就風風火火地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呢?因為劉備集團當時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是沒有孫權集團插了一槓子,曹操集團滅劉備集團那就是大機率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劉備集團“破產”,那就是個時間問題。而徐庶作為“擇主而事”的漢末謀士,跳個槽換個主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外一點就是徐庶在劉備集團已經不是首席謀士(謀主)了,取代徐庶位置的,就是他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當時劉備跟諸葛亮“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連關羽張飛都有點嫉妒(不悅),就更不要說劉備集團曾經的第一謀士徐庶徐元直了。

  • 16 # 文一多

    因為他被曹操軟禁了!表面是可以參議朝政,但是很難離開曹營的。曹操的意思很明白,你不為我所用,那別人(劉備)也別想得到你。

    當初曹操以其母親要挾他,徐庶是個大孝子,只能勉強答應曹操。但他的心一直在劉備這邊,“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是個有才能的人,他自稱諸葛亮之才十倍於他,那是他的謙詞,在那個時候其實他的才能與諸葛亮、龐統是一個級別的,只不過小說為了刻畫臥龍鳳雛才有意對他著墨不多。劉備當初最先找的就是徐庶,他是一個視漢室江山為正統的人,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之行已然令他反感,所以他決心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謀。

    至於徐庶在母親自縊身亡後為何不回到劉備身邊,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他是個大孝子,那個時代特別講究孝道。他的母親去世,他要守孝,至少三年。所以守孝期他是不可能回去做任何事情的。其次,曹操心裡也有數,既然你不願意為我所用,那我也不讓你為別人(劉備)所用,我繼續善待於你,你如果能被我曹操感化,為我做事那更好,感化不了你,我也無所謂,我曹操謀士良將那麼多,也不缺你一個。所以,曹操實際上對他是一種變相的軟禁了。另外,他也不想回到劉備身邊與諸葛亮龐統爭寵。朋友可交,但不可共事,這一點他是清楚的。諸葛亮已經出山輔佐劉備了,自己也盡到為劉備舉薦賢才之心願了,良心上也能對的起劉備當初的知遇之恩了,問心無愧了,所以他沒有選擇再回到劉備身邊。

    徐庶最終沒有回到劉備身邊,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有曹操的原因,也有徐庶自己的原因。那時候的他其實已經身不由己了。

  • 17 # 歷史文武君

    徐庶,也有很多的關於他的小故事,“徐庶走馬薦諸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還有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單單隻說關羽,形容的另一個人就是徐庶,徐庶早年曆經波折,最終來投劉備,得到重用,但是卻被曹操拿其母親威脅,最終不得不離開劉備,可是徐庶的到來,卻害死了自己的母親,之後的徐庶卻一直在曹營待著,徐庶也是非常喜歡與劉備共事,至於為什麼不回去,肯定有自己的無奈之處。

    猜想一:曹操根本不放自己

    曹操在得知劉備得一能人,第一想法是為何不能為我所用,第二想法是這樣增長了劉備的實力,所以曹操非常重視人才,更加重視徐庶,得到徐庶之後,曹操也發現徐庶並不為自己所用,但是也絕對不能放虎歸山,助長劉備實力,所以寧願讓徐庶白食俸祿也不會放走徐庶的,而且出征在外經常把徐庶帶在身邊,更看得出曹操不想徐庶轉頭劉備。

    猜想二:徐庶受當時儒家思想薰陶

    漢朝獨尊儒術,很多人士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首先徐庶已經無法在面對劉備,當初為了母親而執意離開,所以徐庶再回去心中也無法釋然,而劉備對自己那是仁至義盡,所以徐庶心中愧疚不敢在回去。

    其次,在當時文人志士都比較在意忠臣之士不從二主,很多文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徐庶雖然之前在劉備營中,但是現在在曹操的營中,這已經是被世人有所猜疑,世人不知道他是被騙的,所以徐庶也在乎自己的名聲,再回去投靠劉備,更是讓大家說他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也,徐庶也只得留在曹營,實現自己的諾言“一言不發”。

    猜想三:留在曹營,也可幫劉備,做一名“臥底”

    徐庶繼續留在曹營,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不用獻計也可食俸祿,不用擔心掉腦袋之事,徐庶也做到未獻一計,但是卻幫了劉備不少。

    第一件事:救趙子龍,當陽長坂坡時,趙雲殺了個七進七出,為什麼曹操沒有直接射殺趙雲,原因就是徐庶,因為當時曹操看趙雲如此厲害,想生擒趙雲,卻發現擒不到,這時便有謀士就說用弓箭射殺,徐庶這時說到: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將他說服,歸丞相所用。就這樣曹操才沒有下令殺死趙雲。否則就是趙雲有多大能耐,也離不開長坂坡。

    第二件事:赤壁對峙時期,龐統獻連環計,但徐庶早已看出,徐庶出來便抓住龐統說:黃蓋用苦肉計,下詐降書,你又用連環計,你們是唯恐曹營燒不盡啊?龐統發現徐庶已破自己計,但是並沒有告發,深知徐庶並不為曹操所用,便說我教你脫身之計,於是龐統教徐庶:你在軍中散佈流言,說西涼馬騰,韓遂要發兵取長安。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已經發現孫劉聯軍陰謀,但是隻顧逃命,徐庶不是“臥底”又是什麼呢?

    猜想四:劉備已得諸葛亮,徐庶也可放心

    徐庶在劉備最危急的時候,幫助了他,也讓劉備得到了第一個意義上的軍師,但是他的離開也讓劉備元氣大傷,可以再最後徐庶還是推薦了諸葛亮,並說自己比諸葛亮,“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這樣的比喻也讓劉備大喜,並且在離開劉備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諸葛亮,並說自己是已經將諸葛亮舉薦給了劉備。

    而火燒博望坡的訊息傳到徐庶耳朵裡,也讓徐庶心裡放心了,因為他知道諸葛亮出山了,有了諸葛亮的劉備,自己就不在重要,自己也可以安心的在曹營,發揮自己最後的一點餘熱,母親的死,也讓徐庶不願在與世相爭。

    綜合來看徐庶肯定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但是徐庶實現了自己對劉皇叔的承諾,也盡顯自己的忠義。

  • 18 # 音樂小妖

    在《三國演義》當中,自從徐庶被曹操的書信騙到了曹營之後,徐庶的母親就因為的兒子不爭氣,直接自縊而亡,自此徐庶在曹營之中一言不發。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徐庶還是有機會回到劉備身邊的,為何沒有回到新野呢?

    一般正常人的思維可能就會想到徐庶受了騙,於是立志終身不為曹操效力。

    畢竟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可以說一個人才就這樣浪費了。

    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來想問題,比如說徐庶其實是自己不想為劉備效力呢?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三國當中的人設是仁義,可以說劉備正是用自己這個優點,直接從一個賣草鞋的二道販子走到了天下三大霸主之一。

    不論是徐州的陶謙還是荊州的劉表,都表示要把自己的地盤免費送給劉備,可以說劉備的這個仁義屬性相當的吃香。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仁義其實只有漢室的臣子們才會吃這一套,比如說陶謙與劉表都屬於漢室比較忠心一點的臣子們,所以他們認為把自己的權力送給劉備,其實就是把權勢還給朝廷而已。

    說白了就是劉備的名聲看似不錯,可實際上只對於漢室的高層有一些效果,對於百姓來說也就這麼回事。

    也許大家一開始會衝著劉備的名頭投奔他,比如說徐庶就是如此。

    當時的徐庶就是衝著劉備的好名聲而投奔了他,可是等徐庶真正成為劉備的手下之後,才發現一個問題。

    就是劉備的勢力太弱了,幾乎就是一個三無產品,無兵、無糧、無地盤。

    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庶很是糾結,這算是上了賊船了嗎?

    假如讓徐庶重新選擇一次,打死他也不會投奔劉備。

    要知道徐庶可是一個寒門子弟,在漢朝末年這樣的時代,想要學到一身的本領,可比士族子弟要付出數倍的努力才行。

    自己用了大半輩子成為了人才,結果上了劉備這個賊船,雖說手下人才很強悍,但是手頭上沒有兵,再強也沒有什麼用呀。

    就算關羽再強,他能帶著五百士兵幹趴下敵人五千精兵嗎?並且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到目前為止依然處於半流浪狀態。

    於是徐庶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說白了就是不想跟著劉備混了,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前途。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背信棄義是一件很傷人的事情,就算自己有才能,可是讓曹操知道自己是個二五仔,直接就給扔到一邊去了,更有可能會被處於極刑。

    而就在此時一封書信來到了徐庶的手上,這是自己的母親所寫的書信,很明顯以徐庶的腦子能看出來這是個騙局。

    同時也是個機會,只自己運作的好,有很大的可能直接成為曹操的手下,於是徐庶就開始找藉口。

    劉備的口號不是仁義嗎?自己這是為了救母親,他一定會放行的,所以徐庶就這樣大搖大擺的來到了曹營。

    而徐庶的母親為何會自縊,明顯就是看出來自己的兒子徐庶不懷好意,明明這麼假的書信,居然還可以騙到徐庶,所以徐庶的母親是真心的失望,才會自縊。

    說實話聰明人有很多,不光徐庶的母親看出來了,就連曹操也明白了這其中的問題。

    畢竟劉備的處境真心不太好,雖說他是曹操的敵人,但是曹操還是相當佩服劉備這個賣草鞋的二道販子,能給自己找了這麼多的麻煩,這也是個人才呀。

    而徐庶這樣的愛慕虛榮之人,曹操一路上不知道見過多少,可以說不是徐庶不為曹操獻策,而是曹操從來沒有重用過他。

    自己的手下這麼多的人才不用,非要用一個來歷不明的外人,而且還是變相被自己逼死了母親的徐庶。

    假如徐庶連自己這個殺母仇人都可以投奔,這樣的人應該有多可怕呀,所以曹操從一開始就對其敬而遠之。

    但是徐庶一直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所以在等待曹操的召見,只可惜等了大半輩子也沒有等到。

  • 19 # 青史回聲

    回不去了,自打徐庶離開劉備以後,他和劉備就很清楚徐庶是不會再回到劉備身邊了,即使曹操騙了他,甚至其母自刎,徐庶也不會再回去了。

    換成現代人,可能會對徐庶的“死腦筋”感到恨鐵不成鋼。既然老母因為他自盡了,那麼徐庶也沒有理由呆在曹操身邊了。難道曹操還會攔得住徐庶嗎?且不說曹操攔不攔他,徐庶也不會在回到新野了,這是作為謀士的自尊。賢臣不事二主,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在古代,經常換主公,會遭到人唾棄的,這就好比現代人的跳槽,你經常換公司跳槽,是個老闆都會懷疑你的“忠心”。雖然在現在,可能這不算太大的事,可是在古代這就不一樣,弄不好會影響你的名聲。

    徐庶是什麼人?別看他年少時輕狂,但作為一名名士,還是要臉的。你見過在三國時期,謀士經常有跳槽的嗎?很少,據我所知,最有名的是賈詡,不過那只是意外,你以為賈詡願意嗎?無奈之舉,久而久之,頭上就戴了一頂“毒士”的帽子。

    徐庶不是賈詡,其實在他決定離開劉備的時候,就一定預想到此去再也沒有回頭路,所以他才會說,到了曹營,不會為曹操獻一謀一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果林下可套種折耳根?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