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至少還是一方官員啊!多少人奮鬥一輩子都入不了官場,他雖然被貶,但畢竟還是堂堂一個江州司馬,他都哭得這麼厲害,那屁民們豈不是都要憂傷哭死了?
9
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文秉承“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創作思想,多揭露社會黑暗現實,關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場多遭構陷,一生命運多舛。白居易是個高產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詩作三千餘首,而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了。因為流傳深遠影響廣泛,以至於後世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說法。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坐,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任上。元和年間,陪太子讀書(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職上疏言事,觸怒了統治者與權貴,被貶往江州任司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直言敢諫而被貶的白居易表面平靜,實則心底苦悶異常。

    宦途潦倒,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寫下了無數詩作,雖然都是滿腹悲憤,滿目憂傷,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洩,作品一瀉千里,酣暢淋漓之極。許多人即使是熟讀這首《琵琶行》,卻沒有搞明白白居易為何會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慨嘆。

    其實,理解這首詩的重點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換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樂器,白居易不會觸景傷情,寫下如此傳世佳作的。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後人。但據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作自稱“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閣掌洪爐”,專家推斷白居易祖上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亞的龜茲。

    說起龜茲這個湮滅於歷史長河的西域古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的飛天了。想到飛天,自然會想到她們手中的琵琶了。據史家考證,琵琶並非華夏本土樂器,而中亞有著豐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龜茲樂中。大唐宮廷樂工即設有龜茲部,而龜茲樂器琵琶是從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禮佛、中年皈依、晚年自號香山居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然對琵琶這個自印度傳入的樂器十分熟悉。因此會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之句。聽到熟悉的樂器聲,已經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聽到彈琵琶的女子自訴身世,同病相憐,故此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當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將之引為知音,更與之淚眼人望淚眼人,自然願意為他“更坐彈一曲”了。

    這一曲,“悽悽不似向前聲”,曲中的悲憤難平之意更加濃郁,聽得眾人觸動心底柔腸無不為之落淚,而座中流淚最多的,無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了。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音樂天賦也是出類拔萃的,屬於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詞,又可以譜曲的音樂人。白居易能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民歌,絕非偶然。他的詩流傳之所以最廣,“有井水處皆誦白詩”,正是由於他的詩作,既是詩、且是歌,可以歌唱(“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對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也有藝術上共鳴的一面。

  • 2 # 歪嘴說歷史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任上。元和年間,陪太子讀書(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職上疏言事,觸怒了統治者與權貴,被貶往江州任司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直言敢諫而被貶的白居易表面平靜,實則心底苦悶異常。

    宦途潦倒,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寫下了無數詩作,雖然都是滿腹悲憤,滿目憂傷,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洩,作品一瀉千里,酣暢淋漓之極。許多人即使是熟讀這首《琵琶行》,卻沒有搞明白白居易為何會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慨嘆。

    其實,理解這首詩的重點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換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樂器,白居易不會觸景傷情,寫下如此傳世佳作的。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後人。但據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作自稱“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閣掌洪爐”,專家推斷白居易祖上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亞的龜茲。

    說起龜茲這個湮滅於歷史長河的西域古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的飛天了。想到飛天,自然會想到她們手中的琵琶了。據史家考證,琵琶並非華夏本土樂器,而中亞有著豐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龜茲樂中。大唐宮廷樂工即設有龜茲部,而龜茲樂器琵琶是從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禮佛、中年皈依、晚年自號香山居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然對琵琶這個自印度傳入的樂器十分熟悉。因此會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之句。聽到熟悉的樂器聲,已經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聽到彈琵琶的女子自訴身世,同病相憐,故此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當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將之引為知音,更與之淚眼人望淚眼人,自然願意為他“更坐彈一曲”了。

    這一曲,“悽悽不似向前聲”,曲中的悲憤難平之意更加濃郁,聽得眾人觸動心底柔腸無不為之落淚,而座中流淚最多的,無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了。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音樂天賦也是出類拔萃的,屬於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詞,又可以譜曲的音樂人。白居易能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民歌,絕非偶然。他的詩流傳之所以最廣,“有井水處皆誦白詩”,正是由於他的詩作,既是詩、且是歌,可以歌唱(“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對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也有藝術上共鳴的一面。

  • 3 # 第三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白居易其人其志,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十八歲的他一舉考中進士並且是最年少的,次年官拜左拾遺。大家試想一個人少年聰慧科舉順利官場得志這個時候正是大展宏圖、兼濟天下的好時機。可是元和十年恰恰因為他越權奏事觸怒當朝宰相被貶江州司馬,此事可以說是白居易人生的轉折點,從此所謂的兼濟天下就變成了獨善其身,自此白居易就開始了亦官亦隱生涯。

    江州司馬傷心的並非自己的際遇而是滿腔報國熱血得不到實現。

  • 4 # 貓哥讀歷史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座中涕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不僅是對琵琶女悲慘身世的同情,更是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聯想到自己的政治坎坷與宦海沉浮,在這兩種心情之下,白居易這位被貶的江州司馬淚如雨下,痛斷心腸。

    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與劉禹錫柳宗元一起參與了唐文宗時期的政治改革,史稱“貞元改革”,改革的目的在於打擊宦官重振皇權,同時也是為了重振中央權威抑制地方割據勢力。可惜由於事情計劃不密,宦官勢力過大,最終改革遭到了失敗。八位主張改革的文臣遭到了貶官,史稱八司馬事件。

    作為八司馬之一的白居易,從中央高官一下貶為江州(江西省九江市)的地方閒官,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熱切希望透過自己的改革再現盛唐氣象,可惜他的理想無法實現;江州位於長江以南,在唐代時還算是一個偏遠地區,一下子從京城流落到偏遠的南方,遠離家人與朝廷的孤獨也在折磨著他!

    在這種孤獨抑鬱無法排解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與琵琶女的相逢,讓他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在琵琶的音樂省中,白居易聽出了淒涼,更聽出了自己的相似身世,因此他要痛哭,他不僅僅是為自己而哭,更是為大唐王朝難以迴歸巔峰而哭,也是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大唐百姓而哭!

  • 5 # 一片丹心似楓葉紅

    白居易這兩句詩的原意是說:由琵琶女的述說再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所引發的感慨而淚溼青衫。我認為作者在當時有眾多官員的情況下,不可能這麼失態,要知道淚溼青衫,起碼要放聲大哭、號啕大哭,捶胸頓足,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而且得一段時間哭才能青衫溼啊!若白居易當時真要是這樣哭,別人還認為他精神不正常呢!最多就是嘆息而默默流淚,用衣袖擦眼罷了

  • 6 # 狼舞翩翩

    吹牛逼的!

    白居易哭泣如此這般慘,杜甫該怎麼哭?整個洞庭湖的水都是杜陵少的淚水!

    信麼?

    杜甫是窮死的!白居易是吃肉撐死的!

  • 7 # 唐燏00

    啊,按《琵琶行》所記,白居易很同情琵琶女,以至於眼淚掉下來,應該是真的,是因為同病相憐的落淚吧,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夕始覺有遷謫意。於是哭啦,在大家都知道又都只能眼睜睜看著彼此一道沉淪,從而感到個人的渺小和天意的難違。

    《琵琶行》裡,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真是在天偏地遠荒蠻處,大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激動。聽完琵琶曲互訴緣何來此,隨即在心裡彼此引為知音,於是就提出讓琵琶女,莫辭更作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因越位奏疏,觸怒權要被貶江州,說明白居易只是勤於做成事,卻不懂權力的遊戲規則,才幾遭打擊報復,所以白居易心情很茫然,窮其一生也沒弄明白咋回事兒。

    雖然白居易和琵琶女互相勸勉,天大的事情也要暫時放一邊,咋可一失意就氣餒呢?但想想家人地遠天高,還是止不住眼淚啪啪啪地掉下來啦,曾經慈恩恩塔下題名姓,十七人中最少年時,是何等意氣風發啊。而今看到琵琶女,恍然昨世知音,把一生心血凝做淚,為其翻做琵琶行。

    人是感情動物,所以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知冷知熱的貼心陪伴,因為感情是早春床前一片Sunny,是盛夏海濱一季風涼,正因為人情比黃金貴重,所以才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寫實名句,這篇《琵琶行》也因此才被完好儲存直到今日。

  • 8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文學家尤其詩人要比一般人情感更加細膩,更加多愁善感。他從中央的省部級,一降到底成了偏僻之地的科級,現在又要從九江到四川,今天的重慶忠州成副科級,可謂一擼到底。。。。。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透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後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語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己的苦悶移情的結果,我們對比一下《水滸傳》裡宋江讚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說:“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蹟,卻無此等景緻。”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於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但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臥病”於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接著他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讚和感謝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並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不願意再多應酬,後來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於是她緊弦定調,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溼透了。促弦:緊弦,使調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馬是從九品,所以穿青衫。

  • 9 # 思龍念魚

    白居易到底哭得有多慘?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我們只能透過他留下來的詩句以及他當時寫作這首《琵琶行》時的背景來分析他到底哭得慘不慘。關於這首《琵琶行》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的:

    唐元和年間也就是唐憲宗時期,當時的藩鎮勢力強大,“反側”苗頭日漸明顯,甚至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直接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殺了當時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頓時朝野震驚。

    恰在此時藩鎮勢力又進一步上書要求罷免御史中丞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此時任諫官的白居易上表主張嚴懲兇手,有“越權”之嫌;加之,白居易平時直言敢諫,得罪了不少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我們現在看來一個司馬官職應該不低,其實不然,在當時司馬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的發配。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是他整個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的那種直言敢諫的銳氣逐漸被消磨掉了,替代的是消極的情緒。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的第二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時,偶遇一位年曾經琵琶界“明星”,現在靠“商演”為生琵琶女。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淒涼的生世,讓白居易頓時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於是白居易藉助琵琶女演奏的曲子抒發自己那種抑鬱、憤懣的心情。琵琶女有著高超的演技卻身世淒涼,這不正好跟自己一樣嗎?自己有著遠達的抱負卻仕途坎坷;自己明明是為了國家分憂卻遭打擊,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正好此時琵琶女演奏的是這種淒涼的曲子,於是一股悲涼之意湧上心頭,跟這首曲子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白居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了,於是淚如雨下,也是合情合理。這也正好印證了那就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 10 # 王白石12345

    莫說不斷腸,只因未到傷心處……

    如果當年九江和今時一樣,有高鐵,有機場,有wifi,有……,當白居易夜聽琵琶女彈奏的時候,他也許會被感動,只是可能不會被感動得“青衫溼”這般的深沉,我以為。

    另有一個原因,白居易不像其他人,他特別酷愛音樂,十分懂音樂,可能尤其精通當時的琵琶曲調。這種獨特的琵琶情,悲切深沉的琵琶語也是徹底俘獲白居易心靈感受的主要要素。

    我是一個九江人,工作在白居易草堂附近,閒暇日重臨他當年最後一次離開九江時經過的蛇頭嶺,體會他“腳重下蛇岡”的心情和感受。我發現,當白居易被貶到江州時,他的心情是失落的;當他選擇在廬山建築草堂,打算終生與廬山雲廝守,和廬山樹為伴,卻突然獲得朝廷新的任命時,他對九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是那麼的不捨。

    命運的坎坷,前途的未卜,是白居易聽琵琶曲而青衫溼的另一個原因。縱觀白居易在九江這一情感變化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他曾經前往潯陽江頭送客,在寒冷的江水上,本就有“天涯孤客”之淒涼,忽然聽到難得一聞的琵琶“仙樂”,感同身受,沒想到曾經有濟世報國之雄心壯志,輾轉飄零之間,真切地發現,個人的身世和命運浮沉恰恰與一名閒度春秋、冷落孤伶的“歌女”相同,其心靈之悲之痛之苦,又如何不激發他內心的哀鳴,而眼淚縱橫、溼透青衫呢?

  • 11 # 春來福到875

    還有哭得暈過去的呢。江州司馬淚溼青衫,只是有感而哭,覺得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不是慘哭。這問題問得真讓人無語。

  • 12 # 平生未有名

    如果這首琵琶行,記錄的是真實的故事,那麼,真的很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在想,那個時候真如傳說一般的開放?和現在一樣,已婚男女就喜歡搞豔遇嗎?

    白居易被貶去江州,心情不太好,處心積慮的寫寫字畫畫畫聽聽音樂,緩解鬱悶的心情。某天在潯陽江頭聽見琵琶悲涼,不禁喚起他的身世之慨,於是好奇相見,互訴衷腸。

    按理說,這不怪白居易。你想想,現在咱們這個時代,各種女子展示蜜桃臀的小影片,滿天飛。扭動,炫耀,讓男人看,甚至還問價呢。看客和演員,大概已婚和未婚的都有。當時白居易,應該是已婚吧?(懶得去調查了)但是他並不知道琵琶女是已婚啊。你再想想,哪個本分的已婚女子,會半夜跑出去,做幽怨狀,以音樂會友?就算放到現在,也得偷偷摸摸,擔驚受怕呀!

    然後,聽這女子哭訴,自己本來出身於風塵,當年算的上紅極一時(估計不次於卡戴珊吧),色藝雙絕嘛!後來年長色衰,嫁給一個商人,結局算是不錯。但她偏偏不知足,埋怨自己的男人為了掙錢,常常出差去外地,沒時間陪她。但是男人不得養家餬口嗎?不需要負起這個責任而坐吃等死?當初你嫁的就是商人(估計做官的不娶她)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呀!

    這次(估計之前已經有挺多次了)她出來彈琵琶,為了得到知音,以安慰她的悲苦寂寞的心緒。說真的,如果她為了錢,為了一口吃的,又出來賣弄,我還不能說她啥,畢竟為生計所迫,重操舊業,迫不得已。但是,趁自己男人不在家,自己半夜跑出來,找知音(別的男人),真是讓人瞧不起。

    白居易也是的,偏偏大張旗鼓把這豔遇的事情寫出來,即使,就算,二人沒發生什麼別的事情,這首詩要是傳到皇帝耳朵裡,恐怕又得記上一筆賬。

  • 13 # 洞悉尊外交官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從此“換盡舊心腸”,成為白個人際遇和生活的轉折點,從所謂“兼濟天下”到了所謂“獨善其身”。覺得自己冤屈 無法施展此生志向了!

      這次被貶,白居易自以為天涯淪落,牢騷滿腹,顧影自憐,很是寫了幾首好詩。江州司馬青衫溼哪,所以後世同情白的大有人在,認為白的被貶是當時唐政府的不是。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簡單的。就這次貶謫,於白而言,純屬活該。這是對白一貫喜歡出風露頭的合理懲罰。

      白之遭貶事出宰相武元衡被刺殺案。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淄青節度史李師道派中嶽寺僧人刺殺了主持平定藩鎮叛亂的宰相武元衡,武當場死亡,當時武正主持進攻吳元濟(就是後來李朔雪夜入蔡州生擒活捉的那位)。刑部侍郎裴度亦被刺成重傷(傷在頭部),幸賴隨從拼死相救,才搶回一命。一時朝野震驚!明擺著,敢同時刺殺宰相和刑部侍郎的後臺老闆,毫無疑問是和中央政府對著幹的藩鎮。這是藩鎮對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戰。

      憲宗皇帝(文治武略均應為中唐首指)龍顏大怒,下詔捕賊。並於刺殺案發三天後,下詔任命尚在重傷之中的裴度接任宰相,以顯示平定藩鎮之叛和懲兇的決心。

      追捕刺客的工作激烈緊張地進行著,但一時頭緒紛繁,偵查工作難度不小。幾天下來,進展不大。所以兵部侍郎許孟容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橫屍街頭,而刺客不被抓獲者。故而憲宗又於6月8日(離刺殺之日僅隔5天)下詔天下大搜,明令誰敢窩藏

      刺客,誅滅他的九族。6月11日,案情取得進展,捕得張晏等八人,按問具服罪。

      6月28日,殺了張晏等5人,復殺其黨羽14人。唯不及元兇淄青節度史李師道。之所以此時不動李師道,前面說了,是因為唐政府這時正在攻擊吳元濟。若貿然去動李師道,則李師道必然舉兵反,則唐政府就有兩面受敵的危險,大大地不利了。所以唐置李不問的策略是對了,此後不久就消滅了吳元濟。元和十四年(819年),消滅了李師道。

      從追捕兇手的過程來看,可見唐政府反映迅速,憲宗之雷厲風行,辦案官員也是很負其責,盡心盡力的。

      而這個白居易呢,當時任左贊善大夫,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會說話似的,急匆匆地上書要“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言下之意,責怪辦案官僚辦事不力。人家群策群力辛辛苦苦在那裡緊張偵察追捕,他一個“官非諫職”的閒人,跑出來怪這怪那還指手畫腳地幹嘛?瞎嚷嚷什麼呀? 純粹是站著說話腰不疼。於是觸怒了執政群僚,於是貶亂說亂動的白居易為江州刺史。

      白居易在任江州刺史道上,當時的中書舍人王涯又上疏追論白居易平時言行之過,認為白“所犯狀跡,不宜治郡”,(白居易那神經失常的母親墜井而死,似與白居易兄弟有關,這事比較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以後再提),於是又追貶白為江州司馬。(後來,甘露事變,王涯被殺,白居易聽聞後,非常開心,到東都香山寺遊玩,寫下了“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的詩句,其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

      從整個事件來看,白居易實際上是咎由自取,純屬活該。當然,白並不覺得是自己的過錯,他很牢騷,很憤懣,見看花就流淚,看見鳥就傷心,還真寫了不少好詩。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琵琶行》.

      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其中的《琵琶行》是代表作。而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和篇末的“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等名句令人讀後生出許多感慨。從白居易自己的仕途而言,被貶為江州司馬也許是他的政治生活落入了低谷是不幸的;但是,從我們讀者而言,正是他的被貶,才使得他有機會了解、接觸社會底層並創作出了偉大的令人百讀不厭的《琵琶行》等詩歌,從這一點上說,他又是幸運的。

      那麼,白居易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從京城的左贊善大夫被貶為江州司馬了呢?

      據史書記載,在白居易擔任左贊善大夫期間,當朝右丞相武元衡被人當街殘殺,整個京城為此震動。而當時,由於這是一樁明顯的政治謀殺案,百官迫於當時的情勢,噤若寒蟬,竟沒有一個人敢於出來上書朝廷。而白居易雖然深處低位,卻出於正義和忠誠,在事發的當天中午就寫了一封奏章,要求朝廷迅速徹查此事,嚴懲殺人兇手。這當然觸動了當時的宰相張弘靖等人。於是,張就以白居易越權奏事為名,將他貶為了江州司馬。

      且看白居易在他寫給好友楊虞卿的信中是怎麼說的:“貶官的詔旨已經下達,我明天就要出京東行。心中滿是不平,所以寫這封信想把委屈向閣下傾訴。去年六月,強盜在大街上殺害了右丞相武元衡。那是我親眼所見,震撼之大,無以言表。當時武丞相滿身血漿,頭髮和肉體全砸爛了。我實在不忍心再說下去。滿朝文武震驚不已,都不知如何是好。據我所知,有史以來朝中高官都未曾遭此厄運,真實太令人憤怒了。無論是誰看到右丞相的慘狀,即使是田夫奴僕也不該閉口不言,更何況我還是朝廷大臣呢?已故右丞相黎明時分咽得氣,我的奏章中午就呈上了朝廷。兩天之內,全城皆知。那些不高興我這樣做的人,有的造謠中傷,有的說我這樣做是大錯特錯,都說:丞相、尚書、給事中、中書舍人、諫官、御史等對武丞相被殺一事還沒有上書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個小小的贊善大夫為何如此多事呢?我聽到這些話,心中更是無法平靜。我固然官職卑微而朝中發生了這樣的大事,當即進一奏疏,說這是忠誠,是義憤,也不為過,至少我這樣做問心無愧!若說這是張狂,是虛妄,我又能辯解什麼呢?如今因為這事獲罪,您以為我又能如何?更何況還不是以這件事定的罪呢?”白居易在這篇給朋友的信中不但敘述了事件的原委,表達了自己悲憤且無奈的心情,同時還披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白居易的貶官儘管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因為他闖進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但當時給他定罪的罪名卻不是上書要求緝拿殺人兇手一事,而是另有原因!

      那麼,給他定罪的理由是什麼呢?

      據史書記載:白居易的母親是不幸墜井死的,白居易寫了一首《新井篇》,因此受到貶斥。

      真想終於大白了!儘管當時的權歸對白居易的那篇奏章惱羞成怒,恨之入骨。但他們也知道,是不能明目張膽的以此來定白居易的罪的。因此就抓住了白居易的那首《新井篇》大做文章,並達到了目的。

      這樣說來,白居易因言獲罪也就不足為奇了。

  • 14 # 愛芳書法

    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事實也的確如此,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平日得罪權貴多了,最後被打擊報復,這類事件,是白居易身上有著很多案例可循。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白居易被貶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職奏事,率先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當朝權貴,實際上真正的根源在於他平日所作的諷喻詩招致了當權者的嫉恨,故藉此機會打擊報復。

    對此,白居易自言:“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白居易的感傷詩最出色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

    xzzg80q4.jpg

    前者為早年(元和元年)所作;後者便是外遷這一階段的作品。這兩首詩均達到很高的思想藝術水平,長期在人民中廣泛流傳。這一時期白居易還寫了不少親朋間酬贈往來的篇章,如《別舍弟後月夜》、《江南遇天寶樂叟》等,感今傷昔,嘆老嗟病,有濃厚感傷色彩。

    白居易在內外遷調的時期雖然以“獨善其身”為處世原則,但他的兼濟之志並未完全消失,轉而表現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時,他主持修築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離開蘇州時,人們泣涕相送,依依不捨。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始終心繫民間疾苦。

  • 15 # 王吉坤律師

    當年教學生吟誦《琵琶行》時,學生對“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不解。白居易再怎麼有天涯淪落感慨,也不至於在朋友和陌生人面前哭得男人失態、青衫溼透。這其實是對白居易心態不解造成的。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貶到江州的第二年作的,他透過親身見聞,敘寫了“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淪落命運,並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遇,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

    《琵琶行》表現了白居易悽楚、感傷、失意、悵惘得多重感情交織的複雜情緒,即使對琵琶女的同情,也是對自己的遭遇的感慨。

    其實,無論有無送客一場事,無論有無一見琵琶女,白居易只是借琵琶表達自己對長安的嚮往。貶謫外放是舊時仕途文人生存的文化痛苦,詩人在此種依賴君王的文化生存品格里浸淫得越深,他的焦慮就越重,他的失落感就越強。無論他在生活和詩文裡表現得多麼恬然自安,但內心深處,那種遠離君王被拋棄的失落與焦慮都始終存在。從這個角度看,白居易的真實形象透過《琵琶行》就躍然紙上。

  • 16 # 絃斷有誰聽3699

    “江州司馬青衫溼。”出自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為何江州司馬(白居易)哭得青衫溼?要從該詩的背景瞭解。其序雲:“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令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徒於江湖間餘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從該詩的序中可知,元和十年,即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至九江任江州司馬,遠離親朋,再加上地處偏遠。心情極度低落,可以想象得到他正處在人生低谷。第二年,他的好友來看,完了到潯陽江頭的湓浦口舉酒送客,恰逢夜裡,聽見江上舟中有人彈琵琶,聲音婉轉悠揚,精妙之極,所以白居易邀請彈琵琶的人見一見,萬般央求,人家才出來為白居易等人彈奏了幾曲,曲聲不僅悠揚動聽,且悽悽慘慘!這樣的場景,已經令人動容!再加上曲終後琵琶女自訴悽苦的身世,白居易聯想的自己當時的處境,這樣的夜景,這樣的曲聲,這樣和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知音!怎麼不使人落淚?

  • 17 # 豐澤種植

    謝謝邀答;白居易,唐貞元二十六年中進士,當時二十九歲,四十四歲被貶江州司馬。期間.十五年曾任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等。由宮廷鬥爭牽連。被貶途中偶遇琵琶女,為其吃酒助興,蓆間女咽聲起,琵琶止,尋因,知其身事。似有同感觸景生情。後有感作《琵琶行》最終設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並不說被貶有多慘,主要反映當時白居易,士途無望。憂國憂民計程車大夫心態。這也是白居易處事人生的

    分水嶺。之前是兼顧天下,之後則是獨善其身。除晚年被封太子少傳外,基本上是過半官書隱的生活。後世稱為“香山居士” “白文公”

  • 18 # 歷史小卒子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如此極度的悲傷應該是觸景生情,由琵琶女悲慘的身世,哀傷的曲調,聯想到自己仕途不順,遭人猜忌,從繁華的京城被貶謫到不毛之地江州(九江),再加上當時的唐朝已經是衰敗之勢,藩鎮割據開始抬頭,民不聊生。種種感情聚在一起再也控制不住,噴湧而出,不禁老淚縱橫,淚溼青衫,不能自己。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前期仕途得意,兼濟天下。後期想獨善其身。可惜身為現實主義詩人,面對身旁的種種不公,官場腐敗,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種種的感情隨著琵琶女哀傷的琴聲和悲慘的身世牽引而出,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觸景生情,淚溼青衫。

  • 19 # 填滿故事的人生

    你對這首詩歌的最後兩句理解不準確。最後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感情跟作者但是所處的境遇有極大的關係。要想準確地理解這兩句詩,我們先來看看作者當時所處的境遇。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暗中派刺客刺死了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宰相的副手——御史中丞裴度,一時朝野震驚。藩鎮勢力還不罷休,向朝廷施壓,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怒不可遏,上表主張嚴緝兇手,得罪了朝中與藩鎮勢力一心的權貴,加上白居易平時抓住唐憲宗的錯誤就上書,皇帝心中也早就對其不滿,還有,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朝廷羅織多種罪名,加上此次的上書,有“擅越職分”之嫌,“數罪”並罰,由正五品上的左贊善大夫貶為正九品的江州司馬。

    TMD,這落差實在是太大,雖然左贊善大夫沒有多少實權,但是也好歹是廳級高幹好不好,並且在這個位子上,升遷的希望還比較大的啊!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是專門安置“犯罪”的官員,屬於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從此他與官場中黑暗勢力的鬥爭的銳氣盡失,思想由積極轉為消極。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他在聽這位歌女彈唱的過程中,想到自己被奸人所害,被朝廷不喜,由廳級高幹貶至末流小官,不禁灰心喪氣,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被貶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詩中的這最後兩句,寫作者為歌女的遭遇引發同情,不禁落下淚來,打溼了青衫,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這兩句詩並不是說白居易哭得多麼厲害,雖然詩中說了:在座的所有人中誰哭得淚最多?那當屬江州司馬我了,我哭得都把青衫溼透了,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在這裡,作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來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情。可能作者只是淚溼了眼眶,甚至連淚也沒流出一滴。但是你不能說作者作假,因為詩歌可以這樣寫,來表現詩人內心中傷心不已的強烈感情。

    在唐詩中,有許多這樣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你不能真的認為就有三千尺的瀑布,值萬金的家書。

    再說古人浸潤傳統思想道德極深,喜怒哀樂都善於隱忍。尤其作為一個官員,在大庭廣眾之下,淚流滿面,溼透衣衫,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這樣寫了,你卻不能懷疑他內心的真摯情感。

    至於說“他(白居易)都哭得這麼厲害,那屁民們豈不是都要憂傷哭死了?”,這種說法簡直是一點人生際遇的常識都沒有。就假如白居易哭得那麼厲害,那他也是因為傷心自己被貶的遭遇,同情歌女而哭,哭得有原因。“屁民”原本就是“屁民”,沒有什麼傷心的遭遇,沒有什麼感情的波折,他平白無故地,因為什麼去哭?簡直莫名其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孩子如何在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