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獼猴桃的世界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代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並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四百餘首茶詩,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品位。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其實說到底,茶文化的傳播是透過飲茶和文化來傳播,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商業的傳播。茶與茶文化形成之後,商業的出現帶動茶的傳播,為了提升茶的商業價值,從而帶動茶文化的傳播。

  • 2 # 安溪茶語

    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透過商品交換銷售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傳播文化。

  • 3 # 甜甜的一笑

    我個人覺得優質的茶文化是在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慢慢提升以後,在閒情逸致下品悟出來並傳播的。古時候就有以茶會友之說。

  • 4 # 阿依伯

    中國是茶的故鄉,華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華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茶道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內省修行”思想。所以可以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

  • 5 # 拓拔悲弘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是一個漫長而傳奇的歷史。篇幅有限,在此簡而言之其根本原因是源自生活,溶於生活,並高於生活!

    茶的出現,追溯到上古神農氏。

    中國是茶的故鄉,華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中國自古流傳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神農為解決族人飢餓和疾病之苦,長年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會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所以自此茶就成為人們的生活必備。俗話說: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華人幾乎是無地不喝茶,家裡喝,茶館喝,自斟自飲,與人共飲,開會時喝,解決糾紛時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飲茶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似乎是一件極其稀鬆平常的俗事。世間又俗就有雅,我們華人也有我們自己的雅事,那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也少不了茶,而且這雅事中的茶還是大雅。

    自古以來,種茶、製茶、泡茶、品茶均具有極其高深的知識和技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在中華民族長期的茶事活動中,形成了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的文化特徵,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特別是自唐茶聖陸羽的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華茶道思想體系的形成,同時經唐宋發展而遠播海外,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從此中華茶道的文化精神,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滲透進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的生活,融入到我們每個人的骨髓。

  • 6 # 嘿詩

    1. 茶馬古道

    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橫跨世界屋脊,是古代文明傳播的重要紐帶,是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

    2. 茶馬互市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而“茶馬互市”是唐宋時期,中國西部漢藏民族之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其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唐朝時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宋朝時進一步完善。

    茶馬互市運送大量的馬匹、動物毛皮、藥材等去中原地區交換,而中原地區的茶葉、布匹等也不斷運送而來,這些商品在高原深谷中來往不息,逐漸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3. 茶馬互市的主要線路

    茶馬古道並不止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是以川藏道、滇藏道兩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

    茶馬古道有兩條主線:

    一條 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

    另一條 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裡拉縣)、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到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

    4. 海上茶葉之路

    中國的茶葉,自唐代開始就透過東海源源輸往日本、北韓半島等東亞及東南亞各地,是透過僧侶傳播。

    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將茶葉運輸到越南、印度、阿拉伯半島等,那些將中國茶葉傳至亞洲、歐洲、非洲的路徑,有人稱它為“海上茶葉之路”。

    清朝年間,茶葉開始透過海路傳播到歐美各國,屬於商業貿易。

    之後,中國的茶葉經過海路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世界各地,讓茶香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也將茶文化傳遍世界各地。

  • 7 # 知南意

    專業的茶葉知識與分辨能力

    專業的沖泡技巧

    專業的茶藝表演(以茶本質為基礎的茶藝表演)

    實事求是的觀照歷史傳播茶文化

  • 8 # 晨南物語

      茶文化的傳播方法1

      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閒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興辦茶文化休閒村。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淨、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

      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教育。建立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中國的茶文化等。

      5,公共關係活動。公共關係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2

      第一,要加強對茶文化網站的開拓和管理,實現不同人群的互動交流。為此,要建立專業的茶文化資訊資源中心,蒐集、加工、處理、管理各種茶文化資訊資源,將原始資料錄入資料庫,建立資訊服務系統,向公眾提供免費或有償的資訊檢索服務、電子文獻傳遞和查詢相關資訊等服務。

      第二,加強茶文化的學術交流。利用現有的一些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協會作為平臺,在網上釋出茶文化學術研討的通知、新聞或徵稿啟示,並開設網上論壇,網上講壇,擴大學術宣傳的範圍,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和交流,同時普及茶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可以透過與其他大型的入口網站合作,以服務外包的方式,下大力氣培養一支強有力的網上傳播隊伍,製作設計、文字、圖片、內容俱佳,可讀性強,時效性強的宣傳材料,並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採用聲音、影象、漫畫、卡通、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細緻地開展茶文化的傳播活動。

      第四,加強與中國茶葉主產地的茶商合作,依託當地的中國名茶的品牌優勢、自然景區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旅遊要素優勢,透過網路宣傳、開發品茗休閒活動,比如茶園

  • 9 # 趙永靜安博律師事務所

    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華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世代相傳的瑰寶。茶是有靈性的,需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交流,可以從中感悟各種道理的真諦。茶道也是一直修行,值得我們將它發揚光大。

  • 10 # 貴州仁首國酒業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茶葉生產、加工、經營,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茶文化這一前提和基礎,可以說,茶文化與茶葉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密切聯絡。茶是人們溝通交流的媒介,茶文化有著特殊的社會和經濟功能,茶文化對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茶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程序中形成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促進了茶葉消費,同時也推動了茶葉經濟的發展。

  • 11 # 芷韻茶話趣談

    茶葉從神農發現至今,已有幾千年,茶葉從古代煮著喝到現在簡單的直接沖泡,甚至變成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茶文化就是在這過程產生並被一代一代傳播下來的。

    下面就從遠古到現在來詳細講解茶文化的傳播過程:

    遠古: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傳說,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茶最初是 作為藥用而為人們所熟知的。

    周秦兩漢:茶葉開始作為納貢的珍品,是茶葉作為貢品的最早記錄。此是,茶葉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中的飲品,茶市貿易已具雛形。尤其是漢代時,隨著絲綢之路開通,茶葉及茶文化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三國兩平晉:茶中產地的重心開始東移,社會風氣以儉樸為榮,待客時提倡以茶代酒。

    南北朝:上層階級嗜茶成風,茶宴禮節嚴格,士大夫與僧侶大力提倡飲茶之風。

    唐代:茶事大興,飲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並形成了渾厚的茶文化氛圍。中唐之後,國家開始實施茶政,頒佈茶法並徵收茶稅。

    宋代:飲茶之風興旺至極。鬥茶(品評,辨別茶葉優劣的活動)之風大興,影響深遠。唐宋時期還出現了藏區和川,滇過地的茶馬互市,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元代:製茶技術不斷提高,出現了機械製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製茶效率。

    明代:茶葉貿易已很普遍,散茶沖泡方式開始流行,製茶工藝更為成熟。

    清代:飲茶習俗相當普及,茶葉種類開始多樣化,飲茶方式由煎煮逐漸變為泡飲,但茶文化卻早已不見唐宋時的盛況,呈現出日見衰敗的景象。

    現代:茶葉及茶文化再度興起,現代泡茶方法以泡飲,茶飲料等為主,但少數地區仍保留生吃,煮飲的方式。茶不僅成為華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為世界各華人民所喜愛。

  • 12 # 泛小飯尋京記

    茶文化對外傳播的典型主要是日本和英國,共性的流程都是,與中國接觸、上層社會接受、本土化並傳播到中下層社會。這裡就以日本為例談談。

    茶入日本

    關於茶葉傳入日本,確鑿無疑的是在8世紀末9世紀初由日本遣唐使團中的僧人在中國寺院修行過程中瞭解到茶葉提神醒腦、有助修行的功效,並將茶葉帶回日本。

    日本製茶方式來源於中國唐代,和現在中國的製茶方式不同,將採摘的茶葉蒸氣殺青,然後乾製碾碎,製成綠茶末抹茶飲用。由於茶末表面積大,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製時必須用竹子特製的茶帚攪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後用竹舀將茶液舀出飲用。由於泡製茶葉的手續比較複雜,逐漸演化出一整套儀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個流派。

    天皇臨幸

    據九世紀初葉嶙峨天皇時代的《日本後紀》一書記載,弘仁六年(815年)“癸壬,幸近江國滋賀韓崎,便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護命法師等,率眾僧奉迎於門外。皇帝降輿,升堂禮佛。更過梵釋寺,停輿賦詩。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眾。大僧都永忠自煎茶奉御,施御被。”永忠和尚作為日本著名的學問僧,於寶龜初年人唐學法,至延歷末年學成回國,前後歷時二十八年。在唐二十多年間,包括飲茶習俗在內的大量唐文化自被吸收而後傳播於日本。

    永忠和尚歸國後,奉旨進人了由桓武天皇創立的近江梵釋寺,其後一直升至大僧都的位置。弘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的這一天,磋峨天皇駕幸崇福寺和梵釋寺,受到了僧眾的迎接,永忠還親自煎茶獻給天皇。

    此後天皇也愛上了茶葉。據有關文獻記載,弘仁六年六月,峻峨天皇詔命轟內及近江、丹波、播磨等國廣植茶樹,每年進獻宮內。磋峨天皇還將皇宮內的東北隅也闢為茶園,於是乎宮庭內外飲茶之風日盛。作為一種雅俗,飲茶之俗此時在日本皇宮貴族、上層人士及僧侶之問已蔚成風氣。一些文人學士,把盞品茗而歌而吟.開始出現了一些吟茶的詩章。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寬平6年(894年),遣唐使停止,日本擺脫中國的直接影響,重視日本獨自風土、生活感情的“國風(くにぶり)”加速發展。

    在本土文化壓制下,茶文化在日本也一度式微。另一位僧人榮西禪師帶來了轉折。據《吾妻鏡》記載,幕府將軍源實朝參拜伊豆二社歸朝後,赴安達藤右衛門尉景盛舉辦的酒宴,由於飲酒過多,將軍酩配大醉、臥床不起。此時榮西獻上一碗稱之為良藥的茶,為之醒酒,同時還獻上一木“讚譽茶德之書”這就是榮西著名的《吃茶養生記》

    榮西的《吃茶養生記》一書不但宣傳了茶禪一味、吃茶養生等理論,而且還把當時中國國內的種茶、製茶、飲茶法乃至於飲茶具等內容都詳細地記錄下來,傳於日本,並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鎌倉時代末期到室叮時代初期,日本最初的茶會形式逐漸得以確立。不過當時的日本茶道還未行程,所謂茶會還有這些許野蠻氣息。

    原始茶會

    據傳為南北朝時代玄惠法印所著的《吃茶往來》一書中介紹了茶會的情況。

    舉行茶會的客殿中掛著精美的竹簾,開闊的庭院裡鋪著白沙,屋簷下掛著帷幕,窗上帷簾低垂。客人到齊後,首先舉行以下儀式:一、獻水和酒。二、吃素面飲茶。三、上山珍海味,勸餐用水果。之後退人茶亭休息,主人獻上茶點,弱冠青年將天目茶碗分發眾人後,左手持湯瓶,右手操茶笑為眾人點茶。

    舉行茶會的客殿中掛著精美的竹簾,開闊的庭院裡鋪著白沙,屋簷下掛著帷幕,窗上帷簾低垂。

    到此為止看上去除了飯菜略顯喧賓奪主也還算征程。不過到了傍晚,茶禮結束,快樂時光才剛剛開始。酒席擺上了,品茶的眾人開始交杯換盞、開懷暢飲。據記載茶會過後的飲酒常常從晚飯後持續到第二天清晨。

    除了奢侈的飲宴之外,還有當時逐漸盛行的鬥茶活動。鬥茶活動也是傳自中國,不過不同於宋代鬥茶的看茶沫,日本鬥茶要從不同茶水中品嚐出本山茶(傳說是從中國帶回茶籽所種出的最早茶樹,其餘茶樹都是其後代),據說為提高難度,曾有鬥茶者一次品嚐幾十杯茶葉去尋找所謂本山茶。

    至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本茶道,則要等到戰國時代,隨著千利休等茶人的進一步改造,才變成今日這般“和敬清寂”。

  • 13 # 曹二牛

    中國茶葉、茶葉生產技術和茶文化,隨著中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陸續向世界各地傳播開來,也在我們國內復興。

    在這裡,我們只說現代時期,我想茶文化的傳播應該分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我們先說國外市場:

    茶葉外銷市場的擴大

    由於飲茶的簡單實用,又有利於身體健康,現在國外很多國家都可以喝到中國茶。

    很多國家與地區都與中國簽訂了茶葉進口協定。

    1965年,中國茶葉外銷已經擴大到了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2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和摩洛哥茶糖辦公室在摩洛哥舉行中國茶葉展覽會,當時就有三萬多人參觀。

    這些雙邊貿易和國際展會很好的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援助外國發展茶葉,我們的管理生產技術也同時向世界廣泛傳播

    1993年,中國茶葉專家幫助玻利維亞發展茶葉生產,取得成效。中國分別於1987年至1993年先後派出兩批茶葉專家,對玻利維亞原有的茶園和茶廠進行技術援助和指導。

    我們也對亞洲周邊國家進行幫扶,比如越南,幫助他們建立茶葉品質標準、工藝流程並幫助培養技術幹部。

    還有非洲國家,我們派出多批茶葉專家,在馬裡、幾內亞、坦尚尼亞等國開建茶場和茶葉加工廠,幫助他們發展茶葉生產。

    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茶會議和活動

    1978年在廣西桂林首次舉辦出口紅茶交易會,英、美、日本,印尼等十多個國家到會洽談交易。

    1990年在杭州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有日本、南韓、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187人參加。

    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屆,參會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

    我們參與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茶葉會議與活動,這些都向世界很好的傳播了茶葉文化。

    說完茶文化怎樣在國外市場傳播,我們再說說國內茶文化是如何傳播的。茶文化研討會

    2000年,第六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廣州茶文化促進會從2000年舉辦第一屆開始,到2007年已舉辦了五屆國際茶文化節和八屆國際茶文化博覽會。

    2004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倡導“茶為國飲”,將茶文化定位為“以茶會友、以茶清政、以茶修德”,賦予了茶文化更大的生命力。同年10月,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四川雅安召開。

    全國很多地方都成立了省級茶文化學會或協會,很多地方還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出版茶文化期刊。

    這些研討會的召開,學會、協會的建立,茶文化期刊的發表交流,都推動了茶文化的深入發展。

    茶學教育的開展

    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1981年被批准為首批茶學碩士學位授予點,1996年被批准為安徽省重點學科,1999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浙江大學茶學專業1989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茶學專業第一個國家重點學科,1991年成為博士後流動站學科點。茶學系現在設有茶葉研究所、國際茶文化研究中心。

    此外,還有華南農大、西南大學、華中農大、雲南農大、山東農大等學校開始招生茶學專業的專業博士或碩士。

    全國目前已有近三十多所大專院校設立茶學系科,培養了一大批茶業人才,很好的傳播了茶葉文化。

    茶藝和茶藝館的興起

    近些年來,全國和地方性的茶藝表演賽、茶藝技能賽時常舉辦,茶藝表演成了各種茶事活動甚至是其它活動中的保留節目。

    我們街頭巷尾各種茶藝館也多了起來,目前,中國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館、茶樓、茶社、茶苑等。

    許多飯店、賓館、酒樓也附帶茶室,還有的飯店開茶餐廳, 這些都推動了當代茶產業的發展,茶文化的傳播。

    茶文學的發展

    關於茶的詩詞和散文更是繁榮,魯迅的《喝茶》、梁實秋的《喝茶》、林語堂《茶與交友》、汪曾祺的《泡茶館》、冰心的《我家茶事》、賈平凹的《品茶》等等。

    老舍編劇的《茶館》,還有一些茶歌,如:《採茶舞曲》、《請茶歌》等等。

    以上這些,不管是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還是國內的各種茶文化活動,都促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廣泛傳播,推動了茶產業、茶文化繁榮、復興和發展。

  • 14 # 森嶼嶼

    優質的茶文化是怎樣被人傳播的?

    一片樹葉偶然落入水中,從此改變了了命運,也豐富了人類的味蕾。

    一種文明的傳播離不開人類的大遷徙、商業貿易發展,那麼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遷徙運動和商貿活動的推動。

    關於歷史上如何把中國神奇的東方樹葉傳播出去的有幾次重大事件:

    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首先它是中國西部漢族和藏民族之間的一種傳統貿易往來: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其產生雛形大約源自公元5世紀,在唐朝時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宋朝時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茶馬互市主營:運送大量的馬匹、動物毛皮、藥材等去中原地區交換,而中原地區又透過茶葉、布匹等物品換取內地沒有的馬匹、動物毛皮,藥材等,這些商品在高原深谷中來往不息,慢慢的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橫跨了世界屋脊,它不僅是古代文明傳播的重要紐帶,同時它也是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

    茶馬互市的主要線路

    茶馬古道並不是只有一條,它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川藏道、滇藏道兩條主線大道,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複雜的道路系統。

    茶馬古道的兩條主線路為:

    川藏線

    從四川雅安出發,經過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達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總長3100多公里。

    滇藏線

    由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天位於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途經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裡拉縣)、德欽,到達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到拉薩,然後再由江孜、亞東,分別到達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地,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

    海上茶葉之路

    中國自唐代開始就透過東海源源不斷的向日本、北韓半島等東亞及東南亞各地輸送茶葉,當時茶葉是透過僧侶傳播。

    明代時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茶葉傳播到了越南、印度、阿拉伯半島等地,歷史上將中國茶葉傳播至亞洲、歐洲、非洲的路徑,被稱為“海上茶葉之路”。

    清朝時,茶葉的商業貿易又促使茶葉透過海路傳播到歐美各國。

    由此之後,中國的茶葉透過海路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世界各地,不僅把茶香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也把中國茶文化傳遍世界各地。

  • 15 # 客家洪幫主v5

    廣東人愛喝茶,功夫茶已經走走進梅州千家萬戶。很多梅州人做生意談業務講究先泡好茶。茶喝順了,生意自然成了。甚至有人這樣說:喝茶的圈子遠比喝酒的圈子有檔次。

    茶藝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文化,喝茶 品茶講究韻味,大道無行,無形上學而為道,中國是不稱茶為茶道的,我們向來注重儒禮,講究中庸,道是一種在沖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一種精神,看不著,摸不透。

    茶的原產地是雲貴高原,已為學界認同。原生古茶樹北傳的第一站是今四川東部的“巴”地和西部的“蜀”地,東“巴”西“蜀”是秦漢時代及秦漢之前兩個茶樹種植中心。此後,巴蜀茶沿長江、通蜀棧道及漢江向北、向東傳播,形成了古荊襄茶區和古陝南茶區。川東茶區的歷史應早於荊襄茶區,荊襄移民入川東輸入的是茶風茶俗,而不是茶樹。

    巴蜀茶繼續傳播,向北的傳播因氣候、地理的原因止於秦嶺、黃河;向南則一路綠燈,形成了廣袤的江南茶區,並在唐宋時期完成了茶葉種植重心的戰略轉移

    陸羽最先考察的是山南道茶區,因地理毗鄰的關係或許到過劍南道的某些茶區。然後是淮南道茶區。《茶經·八之處》基本上是以山南茶和淮南茶為標準樣,評定全國茶葉品質。原因有三:

    其一、山南道和淮南道是他最先考察的茶區,留下了難忘的第一印象;

    其二、這裡是古老的茶區,茶葉的品類齊全、品質有別,便於作比較研究;

    其三、山南道和淮南道靠近京都長安,近水樓臺先得月,長安人對山南茶和淮南茶會有更多地瞭解,陸羽的評價自然會藉助京都的文化輻射作用去影響全國。

  • 16 # 崑崙山花爛漫時

    茶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歷史,社會發展程序中有脫節,近幾年興起。茶文化需要國家推動,華人的推廣,茶本利健康,調節情緒,陶冶情操。從小抓起。口碑宣傳少不了,

  • 17 # 小詹茶肆

    大家好,我是白茶文化愛好者小詹,接下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中國飲茶歷史之悠遠不可計數,也不知到底是在哪個古老年代開始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也是大多數人表示信服的說法,中國是茶的起源地,並且茶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各地。

    那麼我們燦爛且悠久的的茶文化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這裡主要要講的是,古代連線中西方交流文化經濟的一條道路--絲綢之路。

    不過張騫的出使並不順利,經過了許多挫折才從西域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不過張騫帶回了很多關於西域有用的資訊,所以後來張騫被漢武帝封了大官,其後張騫又被委以重任。

    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一條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通往歐洲的道路。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對開闢絲綢之路有重大貢獻。

    絲綢之路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流通的不僅是商品,還有文化思想的碰撞,或者應該說是中西文化的往來通道。在這條路上,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都是熱銷產品。

    中國的茶葉走進了西方視野並受到追捧,此外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它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一條中國茶文化輸出通道。當年鄭和下西洋不僅帶上奇珍異寶還有許多特產,比如茶葉,使得中國的茶葉以及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除了絲綢之路外,還有像茶馬古道,又比如以前日本派人來大唐學習文化,把中國的茶文化給學去,後來日本人就非常喜歡茶,茶文化得到迅速傳播,日本茶道開始逐漸形成。

  • 18 # 昆明自然倉本真普洱

    一、優質茶文化有哪些?

    世界茶樹起源於中國雲南瀾滄江流域沿岸,種茶的祖先是古代濮人(今天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普洱茶因濮兒(普洱)人而得名。

    茶文化是茶葉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種茶、製茶、飲茶的文化。飲茶文化又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優質茶文化也源於中國,客來敬茶、婚嫁茶禮。茶文化西漢末年王褒的《僮約》最早,繁榮於唐宋,延續於明清,當代也在發揚光大。

    二、怎樣被人傳播的?

    個人認為是以下幾方面,被人傳播的:

    1、遷移。古代人員家族式遷移,人到那裡,茶籽、茶苗就帶到那裡,因茶是藥能治病。瀾滄江沿著北到中原,上游到四川→西藏→印度,下游到東南亞各國。

    2、商貿。在古代,茶葉對內對外都作為重要的交換物品,甚至是戰略物資。茶馬古道、茶馬互市等。中國與英國的商貿,先是英華人用白銀買中國的茶葉,後才暴發了鴉片戰爭。

    3、外華人來中國主動學習。南宋孝宗時(1168年),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回國後寫了《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尊為茶祖。歐洲人對中國茶葉的最早記載是《馬可. 波羅遊記》。1684年,印度尼西亞開始從中國移植茶樹。1708年,東印度公司用中國茶籽在不丹和加爾各答種植。1841年,斯里蘭卡開始試種中國茶。

    4、中國(中原)的主動傳播。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面的鄭和下西洋等。

    5、文化人士的推動。唐詩以茶會友,茶詩盛行,陸羽的《茶經》。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上多少茶館?連皇帝李煜也寫了《大觀茶論》。各朝代,各種聚會、文學、專著,探討、研究、傳播了優質茶文化。

  • 19 # 水青色

    中國的茶文化,追溯歷史可以從遠古時代說起了。

    1,茶葉起源於藥材

    相傳神農遍嘗百草時,就引用了茶葉,那時還是當做藥來用的。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見飲茶的歷史距今已經有將近6000年了。

    2,茶葉被用於做菜

    春秋時期,有人開始將茶葉晾乾,發現可以儲存很久,於是有了製茶的工藝。同時,茶葉因為本身是綠色,和大部分蔬菜一樣,又有人拿來做成食物,飲食中和之下,倒還降低了它原本的苦澀。晏嬰在《晏子春秋》記載到:“晏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菜耳。”

    3,茶葉成為商品

    茶葉的原產地是雲南,約兩千年前,西漢有記載,王褒在《僮約》中有提到兩個詞彙:炰鱉烹茶,武陽買茶。意思是說家僮每天要在家煮茶,還要去其他地方買茶。東漢時期的神醫華佗也在《食論》中記載:“飲茶益思”,可見茶葉已經作為商品在民間流通了。

    4,茶葉開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兩晉南北朝時期,大概一千多年前,佛教文化逐步滲透,僧侶用茶來去驅散打坐時的疲憊和睏意,所以大力倡導飲茶。經過繁瑣的工藝演化,到了唐朝,茶葉逐漸成為了上流人士的一種雅興。發明出了許多花式品茶法。

    5,茶葉開始機械化製作。

    清朝時期,大概100多年前,茶葉開始了大量的出口貿易,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製茶的技術也在不斷被重視,耕作,採剪和炒茶一再改進。僅製作綠茶的機器就有6種:雙鍋殺青機,轉筒式殺青機,揉捻機,解塊分篩機,往復式炒幹機,圓筒式炒幹機。

    直到今天,融匯中西特點,又衍生出了功夫茶,及其他不同的飲茶流程,甚至有人專於此道培訓,形成了一種職業。都說品茶不僅僅在於味道,更在於心境,以及歷史與人生。可見茶葉的文化源遠流長,未來更是不可估量。

  • 20 # 予言茶事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國家就已經開始了人工種植馴化茶樹的過程。而到了唐朝時期,茶葉經歷了第1次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開始逐漸從上層社會向民間過渡。也就是說到了唐朝中後期,茶葉開始被普通人所接受,成為很多人日常飲用的一種飲品。到了這一階段,茶文化才算真正的開始形成。

    陸羽是中國茶文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最關鍵的人物,他的茶學專著《茶經》被後世茶人所遵從,他本人也被稱之為茶聖。因為他對中國茶葉的起源、茶樹種植的區域種植的技術,茶葉製作方式,茶葉飲用方法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記錄,是中國茶學界最為完整的文獻記錄。

    事實上,中國茶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在封建社會上層統治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動。特別是到了宋朝時期,皇帝本人就特別喜歡喝茶,所以上行下效,在士大夫階層以及民間,都已經有了完整的飲茶文化。宋朝的鬥茶非常出名,而茶百戲也成為茶文化的經典活動。

    當然茶文化的興盛也離不開普通種茶人的努力種植,不斷的提高種植規模擴大種植區域。在茶葉的種植史上,唐宋時期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到了宋朝已經達到了全民飲茶的地步,這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在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大繁榮,像周邊的一些國家都到中國來學習文化,而茶葉也正是透過這樣的渠道傳播到南韓日本。再加上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的茶馬交易日漸盛行,導致少數民族也開始普遍飲茶。而茶葉像西北和東北等少數民族地區傳播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提升了茶文化傳播的路徑。

    到了明清時的茶葉,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從中國進口茶葉,並且將中國的茶樹品種帶到印度,斯里蘭卡等適合茶樹種植的國家栽培,從而將茶葉的種植推廣到世界各國。說到底,其實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在國內是從西南地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江南地區轉移,而不斷的往長江中下游流域傳播的,等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種植茶樹之後,又開始向周邊的省份輻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猿真的都是“人傻錢多死得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