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之前對孩子還是很自由教育的,但是最近想立規矩,於是就有了很多禁止。這樣對嗎?
8
回覆列表
  • 1 # 糖紙吳柿子

    ​​你要認真看看這本書,它系統的的回答了你提的問題。當孩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單純的心靈去接觸生活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各種條條框框,這能做,並且要大膽去做,那不能做,碰都不能碰。這樣就有意無意束縛了孩子的思想,甚至他接觸到一件陌生事情,就像《小馬過河》一樣,得回家問問媽媽。這樣,年復一年,天長日久,孩子的習慣一養成,就會失去自己的本真和初心。哪來創新?哪來發展?禁錮了孩子的思想,其實是變相的把孩子的四肢也捆綁起來了。當然我們也不能任由他發展,遇到危險,家長要正確引導,給孩子說清楚弊端,孩子會小心翼翼做好的。一次,我帶三個8歲的孩子去爬山,上去的時候路雖然難走,但幾乎沒有危險性,回來的路上,我們可以選擇坦途,也可選擇羊腸小路,我徵求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意見,一致同意走小路,我把孩子們安排好休息,一個人又前去探了一下我本來就熟悉的路況。回來告訴他:“我們選擇的這條路,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掉下萬丈深淵,但是你們做到步步小心,它就是小菜一碟。”看見孩子們個個信心滿滿。我就放心了。我帶路,四足著地,屁股貼地面,幾乎一步一步挪下來的。等我們到達安全地帶,我才鬆了一口氣。你會問我:“你瘋了?有事怎辦?”是的,有事我是兜不起的。但是我你清楚這三個8歲孩子的,是有能力挑戰的,只要你提前告訴他們利和弊,還有一些技巧方法。

  • 2 # 原來的我66

    給孩子制定各種規則會破壞他們的天性嗎,我覺得孩子的性格都是天生的,不是誰想改變就能輕易改變得了的,我覺得不是規則約束孩子而是有了規則孩子們才能更安全更自由的做自己。我覺得0-6歲是給孩子制定規則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就不好了。孩子小的時候不會覺得被約束不會覺得自己不自由,因為孩子都是單純的,有這種想法的只是大人,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制定規則大了他就習慣了。適當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好,孩子知道自已真正的想法,當你給出弊端他們會自己想的。

  • 3 # babyvcve

    現象

    很多80後、90後媽媽都是崇尚自由的一代,希望孩子可以不受約束,自由快樂的成長。還有很多媽媽嚮往美國式教育,認為美國式教育不束縛孩子的天性,反感規則。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不懂事,行為出現問題,被人認為“沒有教養”。

    那麼,要不要為孩子制定規則?怎麼樣制定規則?怎麼樣把握規則的執行?

    一個原則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嬰兒也不例外,在嬰兒無法掌控自己行為的時候,監護人負全責。

    如果你對此原則不認可,那麼接下來的不用看了。

    為什麼要制定規則

    對於0-3歲的嬰幼兒來說,規則即“教養”。

    1

    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

    比如,“吃飯必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出門坐車要坐在安全座椅上。”“馬路上不能亂跑,要拉住大人的手。”“家裡的窗臺不能爬。”

    2

    保護自己的安全,不傷害他人和公物。

    比如,“在遊樂場玩要排隊,不能動手把其他孩子拉下來。”“別人的東西不能帶回家。”“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走。”

    3

    學習社會規則,建立學習習慣。

    制定規則的原則

    1

    鼓勵孩子思想自由。

    制定規則是指在一定的行為規範框架下自由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

    2

    不制定這個年齡段孩子做不到的規則。

    比如說要求5歲的孩子,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始終保持坐得端正聽老師講故事,那就是超過了這個年齡的發展規律了。

    3

    制定具體的規則。

    比如:“吃飯的時候乖一些”表達為“吃飯的時候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不看電視不玩玩具。”

    比如說“愛同學,團結同學”表達為“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打架。”

    比如說“勤奮學習”表達為“做作業的時候不要離開自己的座位,做完以後馬上交給老師。”

    怎麼讓孩子執行規則?

    1

    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舉例:兩歲大的小男孩去朋友家裡玩,走的時候一定要帶走玩具小汽車。媽媽讓孩子把玩具車還給小夥伴,寶寶不依,大聲哭鬧。

    做法一:媽媽很溫柔的說“寶寶,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的,我們要還給別人。”一直重複多次,寶寶哭鬧累了終於成功地將車子還掉。

    做法二:“我知道你喜歡這個小汽車,想回家玩,對不對?可是這是他的家,小汽車的爸爸媽媽都在這裡,他去我們家的話會哭的哦,我們把他送回爸爸媽媽身邊好不好?”

    很顯然,第二種做法更符合孩子的理解力,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2

    給孩子選擇。

    舉例:給孩子做安全座椅。可以給孩子選擇:“你是希望爸爸來給你帶好還是媽媽?”“你是先帶左手的安全帶還是右手的?”

    3

    啟發孩子認同感。

    舉例: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的玩具被人搶會不會不開心?”然後引導正確的做法:“你可以問問小朋友願不願意借給你玩玩?或者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

    4

    偶爾讓步。

    比如不允許孩子喝可樂。但是在新年的時候大家都在喝,孩子也想喝。那麼可以告訴孩子:“可樂不是健康食品,我們本來不能喝,但是因為今天是新年,所以我們能喝一點點,可以嗎?”

    5

    規則的制定要有一慣性。

    比如,有時候小孩會打媽媽的臉。媽媽心情好就容忍,媽媽心情不好就制止,這樣孩子就很難判斷到底能不能打人。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根據事情的性質而不是輕重來判斷。

    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我們不是你的對立面,我們和你一起,理解你,幫助你,引導你,逐步讓你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只有這樣,規則才有意義。

  • 4 # AI浮雲

    某種程度上幼兒規則教育與幼兒天性之間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人們喜歡用“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等詞來形容幼兒的個性特徵和生活狀態.另一方面在幼兒園“準制度化”的生活中.幼兒自由、純真的本性.卻常常因不合“規矩”而一次次被成人世界否定。因此.正確權衡天性與規則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相互關係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及各種能力的均衡發展意義深遠。正確權衡幼兒天性與規則教育的關係教育的意義是在敬畏、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上,給予其“恰當的教育關心”。但當前的幼兒規則教育不免存在對幼兒天性的“過度規訓”.造成“天性”與“社會性”的失衡。因此我們需要理性思考規則教育中“天性與規訓”即“天性與社會性”這對隱蔽矛盾.力求在獲得對幼兒天性的清醒認識基礎上.尋找更恰適的規則教育。  

     ~)尊崇天性。讓幼兒參與規則制定教育家誇美紐斯曾經說過:“我們不必從外面拿什麼東西給一個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內的固有的東西揭開和揭露出來。並重視每個個別的因素就夠了。”   教育應因人的天性而改變自身,教育應基於天性而教。   理想的教育在面對兒童的天性時.並非簡單地用一個壓倒或抵制另一個,而是在敬畏、尊重天性的基礎上。  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提供適於兒童成長的最豐富的條件。因此。我們應在尊崇幼兒天性的基礎上來進行規則教育,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比如玩具擺放的規則可以讓幼兒自己討論建立。一些教育活動的規則教師也應詢問幼兒意見。另外還有遊戲規則要求的制定等教師都可以向幼兒丟擲.大家一起來討論,共同來建立、制定。只有在幼兒參與下建立起來的規則要求。   才能與幼兒的天性相符合,才能被幼兒真正接受,幼兒也正是在這種有限制但又相對自由的規則環境裡.得到快樂和滿足。   

    二)理解天性。在與幼兒“對話”基礎上制定規則社會化的過程正是雙方主體間“聽一說”關係不斷建構的過程,使個體在自我表達、展示、傾聽、發現、覺悟的過程中自然地實現個體自主的社會化。主體間“聽一說”關係的建構過程.其實質就是“對話”。此時的對話不是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而是強調教師與幼兒的平等地位即“雙主體”性.強調教師對幼兒天性的尊重與理解。只有在教師理解幼兒天性的基礎上,與幼兒進行的“對話”才能成為幼兒習得社會性、師生共同建立規則的重要途徑。教師透過與幼兒進行開放性“對話”、與幼兒討論13常活動中困擾他們的規則問題.可以幫助幼兒進行價值選擇與價值確定.從而更好地制定班級活動規則。只有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充分對話.才能幫助幼兒將外在於自己的社會規範體系內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感情。在對話基礎上,教師把規則還原成幼兒主體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動機.使他們感受到對規則的內在需要並體驗到其中的快樂。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需要、興趣、,愛好即天性,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因此,與幼兒“對話”,幫助他們理解、掌握並制定規則,正確地權衡幼兒天性與社會性、天性與規則教育的關係。是教師進行規則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幼兒園的規則教育中。天性與社會性的矛盾、天性與規訓之間的衝突已經成為一種悖論式的存在。一個高度放縱.幾乎沒有約束的環境並不是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樣,能促進幼兒的合作性、主動性,順利完成社會化。但是高度放縱和高度規章化的環境,一直是與毀滅幼兒天性的行為聯絡在一起的。因此.探尋一條合適的規則教育之路。需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關注。

  • 5 # 桃子135522626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要給她自由成長的空間,約束太多,她的主動性、探索欲、自信心都會受打擊,不利於健康成長。如何平復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帶來的憤怒情緒?把幼兒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在這個範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麼,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責任感是自律產生的基礎。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寶寶普遍都缺乏責任感的培養,一些寶寶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由成人包辦。家長有必要將自己的關注滲透給孩子,使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從而對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感到,有利於萌發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 6 # 牽你的手慢慢走

    想建立規則的目的是什麼呢?

    你在擔心什麼?擔心孩子不守規律?想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還是什麼?可能想清楚了就不那麼焦慮了。

    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我覺得建立規則,很可能導致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就算孩子遵守這個規則意義也不大。因為有好的感受自然會有好的行為。如果過於在乎行為,不在乎感受,孩子也只是一時的順從,從長遠發展來看,弊大於利。

    第二,同理心,想想我們自己,如果家人給我們定了很多規則,我們會有什麼感受?我們感覺不好的事情不要要求孩子吧。

    第三,當然我們也不能無限放縱孩子。這需要父母調整環境,調整心態,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會跟著做,而不是單純的要求孩子。

  • 7 # jollyswan

    我想,那不叫矛盾,是相容幷包,我們為人父母者大都而立之年,在社會混跡這麼久,如果還只是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時間,未免不夠成熟。

    在黑與白之間是有灰度空間的存在。

    我相信,孩子們在自由與界線間能和諧相處。這期間你需要做到:

    1、明確家庭規則,把家庭規則寫在最顯眼的位置,全家遵守。

    2、每一個人都持之以恆的遵守規則,而不是隨心所欲。

    3、給孩子一個磨合期去接受規則。

    4、家長溫和而堅定的語氣。

  • 8 # 欣寶貝兒智慧屋

    聽專家說:如何教給孩子規則,又給孩子自由?

    有人說,自由和規則就像一顆糖和一根棒,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棒而放棄糖。一個行動自由的孩子,內在的智慧得到保護和發展,他的內心是平靜的,也最樂意遵守規則。所以,我們要想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規則來保護。到底自由與規則要如何實踐呢?

    誤區一:自由=放縱?

    場景回放:

    樂兒媽媽帶著2歲的樂兒去串門。一到朋友家,孩子就開始拽她的頭髮,把她出門前整齊的髮型拽得一塌糊塗,可是,樂兒媽媽只是聽之任之,始終沒有對樂兒說一個“不”字。寶寶媽媽和朋友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看話劇,在觀看的過程中,寶寶不停地摘掉媽媽的眼鏡,媽媽卻不停地戴上,總是始終沒有對寶寶說一個“不”字

    點評:

    媽媽們都知道:自由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麼,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給孩子自由是給孩子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當一些行為事關孩子的潛能和認知的時候,媽媽需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這是給孩子自由的前提。

    但是,像這個場景中的寶寶媽媽,對於寶寶摘掉自己眼鏡的行為,聽之任之,沒有去探尋寶寶行為背後究竟是因為調皮還是對話劇沒有興趣,還是隻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沒有去制止寶寶的不當行為,也沒有去探尋寶寶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長此以往,寶寶就會覺得自己這樣的行為是被允可的,她會缺乏內在的自律。而且隨著動作發展水平的提高,他們常常會製造出來一些“危險”和“事端”,成為帶起來特別費勁的淘氣孩子。可見,讓孩子自由過度,實際上就是放任縱容,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和責任心是不利的,最終使孩子“長”不出個性卻“長”出任性。

    所以,媽媽要給出寶寶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能夠幫助寶寶健康發展,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說:“寶寶,不可以摘掉媽媽的眼鏡。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或者有什麼事情想告訴媽媽,可以對媽媽說,媽媽都能理解的。好嗎?”這樣,孩子就能漸漸規範限制自己的行為,並能和媽媽進行有效的溝通。

    誤區二:自由=嬌溺?

    場景回放:

    場景1:維維媽媽答應帶維維參加一個晚會。去之前,媽媽和維維說好到了8點鐘就要回家。到了8點鐘,維維的爺爺奶奶就來接維維回家。這時,維維正玩得興致勃勃的呢。維維不願意走,媽媽說:“我們不是約定好了嗎?只能玩到8點鐘的。”爺爺奶奶看到維維哭得可憐兮兮的,連忙心疼地說:“好啦,好啦,維維就在這裡和媽媽玩!爺爺和奶奶等著維維!”

    場景2:出門前,媽媽和貝貝約定好了,今天不買玩具,因為貝貝的玩具太多了,到了遊樂場,貝貝一眼就看見了自己喜歡的遙控汽車,就要求媽媽買,媽媽說:“咱們不是約定好不買玩具的嗎?”貝貝一下子躺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媽媽礙於面子連忙抱起貝貝說:“寶寶不哭了,媽媽答應你最後一次買遙控汽車了”於是媽媽給貝貝買了遙控汽車,貝貝開心地拿著遙控汽車進了遊樂場

    點評:

    給孩子自由和愛並不是溺愛孩子,一味地依著孩子,順從孩子的要求。自由是可以培養孩子一系列的品質的,就像孫瑞雪老師所說,自由能使一個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當你真正把自由給了孩子,你就能夠發現在自由中一定會派生出規則。有了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所以,媽媽要相信孩子,一定能從自由中發展出規則。其實,場景中的媽媽本來做得挺好的,和孩子一起約定規則,一起遵守。可是,由於爺爺奶奶的溺愛而阻斷了孩子去適應、接受規則。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媽媽要拒絕孩子做想做的事情,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的方式就是哭。孩子有這樣一種心理特點:先尋找你的底線,把你逼到頂點,看你能怎麼樣。所以,我們需要給他一個規則,在這個範圍之內讓他探索。

    誤區三:規則=束縛?

    場景回放:

    2歲的米米正在吃飯,媽媽拿來了勺子給米米餵飯,米米非要自己拿著勺子吃飯,可是米米用勺子把菜全部灑到桌子上了,一點也沒進碗裡,奶奶趕緊搶過米米的勺子,給米米喂起飯來。

    點評:

    規則是保護孩子更好的自我發展,而不是去束縛孩子的發展。

    我們建立的規則有時候是不符合孩子發展的,對於一個成人來說,浪費食物確實不對。但是,對寶Bora講,他學著自己用勺子吃飯並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學習,是寶寶的發展需要。我們怎麼能用規則來限制甚至剝奪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呢?

    誤區四:規則=控制?

    場景回放:

    等電梯的時候,瑤瑤突然發現旁邊還有樓梯,於是就跑去走樓梯,媽媽過來,發現樓梯內非常黑,告訴瑤瑤:“我們去做電梯,樓梯裡太黑了,容易摔跤!”可是瑤瑤根本不聽媽媽的話,仍然向上爬去,媽媽大聲說:“再走,上面有隻狼外婆,穿著黑色的披風,露著長長的大白牙,還有全是血的舌頭,她專門抓不聽話的小孩!”瑤瑤聽了,嚇壞了,趕緊抱著媽媽出了樓梯口。

    點評:

    通常,成人不約而同地給孩子定了這些規條:“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髒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規定的制定實質並不是因為兒童做錯了什麼或帶來了什麼危險,大多是因為成人的自保或恐懼、焦慮而設定出來減少麻煩的。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條限制著孩子,繼而形成心理上的障礙和信條,隨時威脅著孩子的成長。

    兒童在這些規條面前會感到無所適從,會認為一切都處在危險之中。這時事件本身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無法判定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安全的。這樣,危機感就變成了他生活中一個隨機性的東西,安全感就喪失了。隨著兒童的成長,這些“規定”有的內化成了兒童人格的一部分,有的則慢慢廢棄掉。

    規則的作用:

    1、 規則保護孩子的自由

    每個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為了保證他能安全地自由探索這個世界,就不得不設定一些規則,孩子需要確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對於年幼的孩子,規則越少、越簡單清晰越好。

    2、 秩序感

    守規矩、秩序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如果孩子經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環境,和和睦睦的人際氛圍,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規則的美好心理。給孩子制定規則,就要從守規矩、遵守秩序開始。包括: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要學會等待、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等等。

    3、 懂禮貌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是拉近自己與他人的一座橋樑。在日常生活中,懂禮貌的孩子更容易讓人接受,不打人、咬人,學習剋制和謙讓;當別人正在休息時,或者工作的時候,不去打擾別人、影響別人,這是孩子應該從小就樹立的規則意識。

    4、 講道理

    給孩子建立規則,必須在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媽媽要告訴孩子不能破壞東西、要學會說“不”、並尊重別人說“不”。當孩子聽從道理,明確了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後,就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自我保護?

    保護孩子,應當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世界,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讓孩子能夠認識到什麼對自己的是安全的,什麼對別人是安全的?因為,這有這樣,才能充分保障他的自由。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起規則意識?

    1、 建立規則是一個漫長地過程,需要不斷重複

    生活場景:

    嘟嘟已經四歲了,犯錯之後知道道歉,說自己再也不這樣了,但是扭頭就把自己犯的錯忘記了,繼續犯錯,而且不管大錯小錯,只要她看見大人的臉色有一點不高興就馬上道歉,而後又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點評:

    父母希望孩子一兩次就能記住規則,然而我們發現即使同一規則,也得重複上千次。我經常聽到有媽媽說:“我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去井蓋上走!怎麼就是不聽呢?”“我告訴過你的,不要喝涼水。”

    媽媽們應當允許孩子透過試探來獲知什麼是規則。當不按規則做事會發生什麼?撒謊會怎樣?把屋子弄亂會怎樣?孩子透過不斷對規則和後果的體驗,逐漸學會了為自己負責。

    2、 當孩子違反規則時,瞭解孩子的意圖

    生活場景:

    麥麥很喜歡去上幼兒園,可是有一天,他說什麼也不去了。媽媽蹲下身來,摟住麥麥輕聲的說:“昨天你還說想去幼兒園玩轉椅的,怎麼今天就不想去了呢?”麥麥摟著媽媽的脖子說:“電話。”媽媽想了想說:“因為爸爸打電話說今天回家對不對?”麥麥羞澀地點點頭。

    媽媽說:“爸爸出差這麼久,麥麥想爸爸了。媽媽也想爸爸。可是爸爸要到晚上才能到家,那時麥麥從幼兒園回來就能見到爸爸好不好。”麥麥點點頭,之後拉著媽媽的手去了幼兒園。

    點評:

    通常情況下人們只會針對行為作出反應而不失針對原因作出反應。然而,只有對症下藥才是最有效的。當麥麥不想上幼兒園時,他只是因為爸爸離家太久而感到焦慮,快要見到爸爸又產生興奮情緒,這兩種情緒都需要得到宣洩。

    每種規則的設立只有指向問題的原因時,才是有用的。每種方法都針對不同的原因。解決的辦法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會變得清晰。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沒有強制解決或試圖轉移麥麥的注意力,降低他反抗的慾望,而是瞭解並回應麥麥所關注的事,並在自己跟孩子之間建立了關係。在鼓勵孩子談論問題或所關注的事的同時,媽媽也在鼓勵他們去思考,並給他們提供了找到解決辦法所需要的時間。這樣孩子就能主動找出他們自己的解決辦法。他們的解決辦法也許會和大人想的相似,但孩子會更願意實施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3、 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溫和堅定的堅持規則

    生活場景:

    媽媽叫晗晗刷牙,把牙膏遞給晗晗。可晗晗非要用草莓味的牙膏。媽媽說:“草莓的沒有了。媽媽跟你說過了呀,乖!趕緊刷牙、洗臉,媽媽帶你去小區散步,好不好?”

    “不好,給我呀!媽媽壞,一點都不愛我。”晗晗的倔脾氣又上來了。媽媽也忍不住衝晗晗發脾氣了:“什麼事都要依著你啊,媽媽跟你說了現在沒有草莓味的牙膏,你不刷是吧。不刷媽媽就真的不愛你了。”

    晗晗可能被嚇住了,顧不上哭,乖乖的自己刷牙。媽媽很得意。

    點評:

    溫和堅定地執行規則要承擔的壓力和痛苦並不比受到規則約束更輕。因為在孩子看來,媽媽愛他就應該滿足他的要求,否則就是不愛他了。那種情況下,面對愛的拷問,確實令人感到不舒服。也許有些家長會屈服,但要知道真正的愛是讓孩子獲得成長。

    媽媽威脅晗晗:“不刷牙媽媽就真的不愛你了。”晗晗會產生恐懼,也會破壞了他正在體驗的行為後果關係,打斷了他修復的過程。這樣媽媽和孩子就失掉了一個雙方獲得成長的機會。

    4、 最後一點很重要。在執行規則的時候不能撤回愛

  • 9 # 相隨38494611

    孩子無須刻意培養,給予充足的愛,放任孩子自由發展,他就會展現無限的可能性。很多父母會感到困惑:放任發展,那麼規則如何建立? 我們先思考一下人類社會為何需要規則。首先要澄清的是,規則只有在涉及兩個及以上的人時才有意義。如果要對別人的事情定規則,那就是侵犯別人的自由。比如孩子什麼時候吃飯、吃多少、穿什麼衣服、交哪些朋友、幾點鐘洗澡,這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來規定。規則存在的意義在於最大限度地維護每個人的感受。簡單地說,為什麼你不能侵佔我的私有財產?因為那樣我會感覺很痛苦,絕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有相同的痛苦感受,所以大家達成共識——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為什麼要設立交通訊號燈?因為我們都需要安全放心地透過路口,交通訊號燈維護了大多數人的感受。這些規則大家都明白,可為什麼有些人還是會違反呢?因為被訓導明白的規則,並不能保證被遵守,這也是父母發愁的地方。有時候,規則講了100遍,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了,但還是時常違反。也許有些人就是喜歡破壞規則,侵犯別人的界限,看到別人不高興,自己才覺得來勁。這是一種病態的人格。可以推測,這種人在童年時期,父母給他制定了一大堆規則,當他一次又一次試圖爭取自由、做自己的時候,都被父母冷冰冰地禁止了。愛沒有流動, 所以他的內心形成這樣的鏈條:規則等於痛苦,打破規則才可能有聯結。那麼,他當然不願意遵守規則。試圖訓練孩子守規則的父母,如果訓練過程切斷了愛的流動,讓孩子受苦,那麼規則對孩子就意味著痛苦,一旦脫離了懲罰或獎勵,他便不會自願遵守規則。所以在內心感受基礎上自然形成的規則,孩子才能輕鬆遵守,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強迫孩子去遵守他並不認可的規則,你給他自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的父母認為不能放任孩子吃糖、看電視,擔心吃糖壞牙齒,甚至導致肥胖、糖尿病;電視的參與性不強,看多了容易近視,還降低孩子的智商。我想說,父母真的不必這麼操心。孩子吃糖,吃到心臟負擔加重,肯定會不舒服啊!看電視看得眼睛累了,自然會去做別的,這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為沒人願意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如果人類這個物種進化到今天,還要靠限制才不至於把自己搞壞,那麼這個物種早該滅亡了。我的一位朋友極度焦慮自己的孩子會近視,嚴格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他發現近視跟吃糖也有很大關係,於是每天都跟孩子強調糖果對視力的危害。但是稍不留意,孩子就會偷糖吃,逮到機會就要看電視。他花費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在每天“吃糖等於近視,看電視等於近視”的負面催眠下,他的孩子果然高度近視。 後來我勸他放下對孩子的限制,孩子果然瘋狂地看電視,而且是飢不擇食地什麼節目都看。他強忍著不發作,陪孩子看到凌晨。一星期之後,孩子開始有選擇了,只看一些製作精良的節目,父子倆還能一起探討節目內容。一個月後,孩子主動跟爸爸說:“電視其實挺沒意思的,就××節目還不錯,我們每天看兩集吧。”糖果也是如此,因為供應充足,孩子對吃糖的興趣越來越小。 孩子越小,身體與天地相連,智慧越高。如果觀察嬰兒,他們的一些奇怪動作其實是在給自己調節氣血執行。只要保證環境安全舒適,父母不要輕易糾正嬰兒的一些動作姿勢。儘管人的病症跟不良生活習慣相關,但心理因素對病症也有影響,只是因為先天的基因條件、不良習慣和心理因素互動作用,很難量化分析。在我的諮詢案例中,有大量的案例證明,至少心理因素和病症之間存在高相關度聯絡。比如父母長期爭吵,或者一些被大人共同掩蓋的羞恥事實、俄狄浦斯衝突等孩子不願意參與和不想看到的事,跟孩子的一些病症,比如視力衰弱等體現較強相關;長期處於驚恐狀態,跟孩子的牙齒或其他部分的病症有相關性。我深深感到,有時候大家認為毋庸置疑的說法,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微妙。 一些父母堅信,不餵飯孩子就會把自己餓壞,不限制吃東西孩子就會把自己撐壞。但是也有一些勇敢的父母,對孩子徹底放開限制,下面就是他們給我的反饋。放下受罪的較勁,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有愛,我們總是能創造性地走出困境。

  • 10 # 威寶媽咪

    我們中國的家長一直都存在這種思想,孩子必須要聽家長的話。家長不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你只要聽我話就行了。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孩子的想法與家長不同,家長不是同孩子協商,而採取高壓的方式,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辦事。家長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爸就是這麼對待我的。所以,你也天經地義該聽我的話。這種現象很普遍。

    為了把孩子教育好,我們家長就必須學會使用規則來約束孩子。為此家長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先分清哪些事情是孩子該做的,哪些是家長該做的。

    我們中國的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他只要學習就行了。這是絕對錯誤的,這是培養廢才的方法,原則上,孩子的事情,只要他能做,就得讓他自己來做。

    2.坐下來與孩子平等協商。

    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協商,哪些事情該孩子做,哪些事情該家長做,特別是孩子的學業、為人處世的行為等事項,家長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孩子交流,徵求孩子的看法。

    3.制定出明確的行為標準和行為規則。

    使雙方都能夠有一個明晰的行為準則。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把這些行為準則用文字寫下來,雙方各執一份。

    4.家長負責執行規則。

    同時家長自己必須也得受規則的約束。家長首先遵守規則,不超越範圍去幹預孩子的自由和事情,同時當孩子破壞規則想要獲得額外利益時,家長絕對不能開口子破例。當孩子違反規則時,家長應該嚴格按預先協商的條件來對孩子實施懲罰。

    5.家長負責檢查監督。

    家長透過檢查監督孩子的規則執行的情況,對孩子做對的事情,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因此,給孩子制定各種規矩,不會破壞他的自由天性。

  • 11 # 嘰歪哲理

    我覺得對於孩子不要設立太多的規矩,因為在我眼裡規矩是成人世界的規則。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天性應該受到保護,他們需要有一個智力和思維的成長與發展,在這個時期內,它可以有開放的自由的思想,不受侷限的去想象去聯想。這樣有利於開拓他的創新力與創造力。所以我覺得不用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因為中國現在普遍學生的思維定式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和國外相比,中國學生創造力與執行力創新力都不強,其實這和現在教育制度是有一定的聯絡的,我覺得孩子在發展的時候讓他們盡情地享受這個自由,因為當他們長大了社會自然會有很多條條框框約束他們的行為他們想法言行舉止。在他們有能力自由發展的時候就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去暢想去成長吧!

  • 12 # 蘇德中Timothy

    給孩子制定必要的規則是需要的:

    ●制定一些家庭規則能夠幫助孩子理解哪種行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

    ●規則能夠教會孩子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學會尊重他人。

    ●告訴孩子在不同場合下應該如何表現,以便得到同伴和社會更好的接納和認可。

    ●家庭規則同時也會提醒家長為孩子做好榜樣。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給孩子設定明確的規則,並非是要求孩子要嚴格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束縛孩子的成長。而是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孩子更好地分辨對錯,行為舉止更加得體。

    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建立原則性的規則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尤其是青春期後,規則制定的方式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家長適當放權,讓孩子在規則制定中有更大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的發展,更希望獲得尊重、平等。規則的數量可以相應的減少,制定的時候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 13 # Tassty2017

    我的大寶上幼兒園中班,近期出現了不多不少的小叛逆,讓她做什麼,“不要”;讓她不要做什麼,“我就要”。讓我著實惱火。

    有一個特點是,大寶喜歡小貼紙,又總是想要買新的玩具或者禮物。我只能抓住大寶這一弱點,進行對症下藥。

    我告訴她,從現在開始,你的每一個玩具都要靠自己努力來獲取,哪一個表現很棒就會得到數量不等的小貼紙(貼紙也是她喜歡的“小豬佩琪”)。得到的小貼紙全部貼在sticker book上面,累積得到一定數量的小貼紙才能換取相應的禮物。換取禮物後,貼紙數量清零,又從新開始。

    為了讓規則簡單明瞭,我花了一箇中午的時間,把細則都畫了出來,對中班還不太識字的娃來說,一看就一目瞭然。如下圖:

    這是上學的一些小規則。

    這是生活中的一些小規則。

    這是對應貼紙得到獎勵的程度。

    對大Bora說,這樣的獎勵機制還是比較管用的。每天都要在sticker book上數幾次,問我“媽媽我有幾個貼紙啊?”當她看到這樣那樣的新玩具想要的時候,我問她“貼紙可以換了嗎?她回答“還沒”,便乖乖的不再說話了。當然這也需要家長有一定的原則,比如娃這時候不依不饒,哭著鬧著非要買玩具,那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第一次規則打破,那原先制定的規則就如同虛設了。

    我認為,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沒什麼不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不要制約了孩子的自然成長,也不要磨滅了孩子的興趣。

  • 14 # jingjing2013

    給孩子制定各種規則,是不會破壞孩子的自由天性的。

    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在自己享有方便、整潔和秩序的時候,同樣有義務維護方便、整潔和秩序。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堅持自己合乎規則的行為,並轉化為自身的一種內在需要,形成一種自然習慣。當這樣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於是,我們就能步入期待中的道德自覺境界,進入了守規則的人群。習慣需要養成,習慣需要培養 ,習慣依賴於環境的影響。

    當然,形成習慣並非“一日之功”,我們透過自己的行動,才能促使規則意識內化,促使責任感昇華,促使“規則無人看守”時的自律。

  • 15 # 媽媽充電屋

    給孩子制定規則,是必須的。如果不給孩子制定規則,尊重所謂的自由,那孩子就會無法無天,反而會害了孩子。自由是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

    用SMART原則給孩子訂立規則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鑑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SMART原則。SMART原則五個字母分別包括:

    S(specific)是具體的;

    M(measurable)是可以衡量的;

    A(attainable)是可以達到的;

    R(relevant)要和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相關性;

    T(time-bound)應該具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SMART原則的初衷是為了考察管理者對員工實施績效和對目標進行管理,同樣也是用於日常生活中佈置工作和制定規則。

    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範的時候,規範本身要具體且可衡量。比如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我們可以規定,在每天的8點到8點半之間讀兩本書,一本中文書,一本英文書。這就符合了具體可衡量,和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目標相關,而且有明確的時間限制,這樣的規則是比較明確且容易執行的。如果只是籠統的說要讀書呀,至於讀什麼什麼時候讀怎麼讀都沒有說過,那就很難執行了。

    制定了規則,重在執行

    制定了相應的規則,還要讓孩子能夠嚴格的執行下去,讓那些規則內化到孩子的思想裡。就像孫悟空一樣,最初是因為懼怕緊箍咒,才按照唐僧的要求辦事,但是到後來孫悟空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最終修煉成佛,緊箍咒也自動消失了。

    讓孩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

    在孫悟空戴上緊箍咒之前,唐僧就用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孫悟空體會到了久違的溫暖。唐僧在微弱的燭光下給孫悟空做虎皮裙,孫悟空穿上新衣服,就像孩子得到了心愛的玩具一樣開心。雖然後來,唐僧騙孫悟空帶上了緊箍咒,還念動了咒語,孫悟空情急之下甚至想一棒打死唐僧,但他卻沒有那麼做,而是乖乖的跟著唐僧的步伐開始了西天取經之路。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規則總是一種束縛,想讓孩子按照規則辦事,就要讓孩子體會到規則的背後其實是關愛。這種關愛不是簡單的說一句,我都是為你好,而是讓孩子體會到的愛。就像結婚時的誓言一樣,無論疾病或健康,貧窮或富裕,順利或失意,不管孩子聽不聽話,優不優秀,不管孩子變成什麼樣子,都愛他。

    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有點難。孩子考試考了100分,家長看到自然是喜笑顏開,如果孩子拿了0分的試卷回家,免不了一頓胖揍。孩子是一樣的孩子,只是考試成績不一樣,那你愛的是孩子,還是考試成績呢?

    對孩子不同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有的家長總擔心孩子累,孩子出門沒走幾步路就問累不累呀,抱你一會兒吧;孩子稍微拿點東西也會不停的問,重不重呀,我幫你拿。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總在問自己,"我行嗎?我好像不行",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換一種方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你真的做到了,你幫了我的大忙。孩子就會逐漸感覺到我是可以的。給孩子基本的信任,孩子就會產生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孩子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讓孩子承擔後果

    規範都有被違反的時候,孩子所謂的“屢教不改”,都是因為孩子自己沒有承擔過後果,改或不改對他沒有什麼意義。適當的讓孩子來承擔後果,他才會對這件事情本身產生足夠的重視。

    在《正面管教魔法書》中,艾米·邁克瑞迪指出,承擔後果能鍛鍊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教會他根據可能的後果評估所有的選項;承擔後果能讓孩子更加機敏,當這個選項行不通時,他會嘗試別的選項;承擔後果能增強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因為他將意識到犯錯並非世界末日,承擔後果,甚至能讓孩子更有同情心,他對尷尬的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會,這些經驗只能從生活中學到。

    後果有兩種,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就是沒有人為干預,行為本身會產生的後果。比如在冬天,孩子想要穿短袖出門,那自然後果就是他會冷,可能會著涼。

    邏輯後果就是我們有意識的施加給孩子的結果,但這種結果不是懲罰,而是他的不良行為可能會產生的後果。比如孩子不想刷牙,不刷牙可能會導致齲齒,這個自然結果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我們可以人為干預,限制孩子吃高糖分的東西,直到知道他願意刷牙為止,這就是邏輯後果。

    不管是讓孩子承擔什麼後果,都要避免用羞辱性的語言,或者事後諸葛亮一樣得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之類的話。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即使他對結果不喜歡,但如果他能體會到公平,他仍然會接受,這都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總說詹姆斯不敢去西部,因為西部球隊很強,而西部球隊如果有了詹姆斯豈不是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