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風清揚一1

    清朝是非傳統漢文化下外來朝代,未採用立嫡長的漢族宗法制度,而是擇賢者而傳位,除康熙生前立太子外,清代其他皇帝都不立太子,因而爭太子現象僅出現在康熙朝。之所以兩廢太子,即與漢傳統文化與清皇朝自身傳統的衝突造成的

  • 2 # 董狐筆

    不教而誅,是為君為父不仁不慈;屢教不改,是為臣為子不忠不孝。康熙原配赫舍裡,人品貴重,深受榮寵,誕太子而早亡,康熙深以為憾,移愛其子,立為皇儲。如康熙亦一短壽帝王,繼位者必此子也。然康熙高壽,在位61年,太子戰戰兢兢三十餘年,銳氣消磨殆盡,漸沉湎酒色,為康熙所惡。康熙晚年,深知江山來之不易,不可託不類之子,生廢儲之心,諸皇子探知乃父天威,勾心鬥角,太子成眾矢之的,應聲落馬。之後,眾皇子奪嫡白熱化,康熙二復太子之位,一示寬容仁慈,二堵諸皇子悠悠之口。待到康熙物色到真正的合適人選,太子也就失去利用價值,二次被廢。

  • 3 # 明離子

    康熙皇帝立嫡長子是學了漢風俗,早早的便立了和皇后唯一的兒子胤礽為太子。

    這是第一次立太子。

    起初可以說對胤礽是無微不至,胤礽得了天花,康熙皇帝連續十幾天陪伴著他。

    康熙親征葛爾丹時,曾經有“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的口諭,可想皇帝對皇太子的信任。

    但太子辜負了信任,身邊聚起了一幫太子黨。

    滿族的舊制與“立嫡長子為太子”的漢家風俗嚴重衝突,各其他皇子紛紛成年,被立為王爺、貝勒後,奪嫡的心思愈發膨脹,於是各皇子又形成了各奪嫡黨。

    皇后的叔叔是大學士索額圖,擔心皇太子的地位因為各皇子的紛爭不穩,讓康熙有易儲之心,於是準備宮廷政變,將皇太子提早送上皇位。

    弄巧成拙,事發後,康熙盛怒,處死索額圖,幽禁皇太子胤礽。

    這是第一次廢太子。

    皇太子位置空出來,其他皇子更加不安分,經過幾輪角逐,皇八子胤禩脫穎而出,在朝廷聚起了一眾黨羽,康熙也有心立其為儲君。

    於是在一次廷議上,康熙讓群臣在廢太子胤礽和皇八子胤禩兩者選儲君,結果交上來的投票全是投的皇八子。

    康熙暗怒,走了太子黨,又來了個八爺黨,於是一氣之下,將廢太子重新啟用。

    這是第二次立太子,還是胤礽。

    但是胤礽復出後,沒有痛定思痛,新的太子黨再次向康熙發起挑戰,於是新的太子黨再一次被康熙剿滅。

    太子再次被廢,這是第二次廢太子。

    從此康熙再也沒有立過太子,臨終前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

    意思是,自己死後,有可能會像齊桓公那樣,屍體被掙儲的皇子們射的滿身是箭,滿身生蛆都無法下葬,足見康熙皇帝晚年的悲涼之情。

    最終,這場大清有史以來最為殘酷也最為持久的爭嫡慘劇,以四皇子胤禛的勝利告終。

  • 4 # 拾光信封

    非常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這位被兩廢兩立的皇太子,這位皇太子就是康熙的第二子愛新覺羅·胤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他剛滿週歲就被立為皇太子,自幼聰明好學,文武兼備,長大後數次監國,政績不俗,是康熙的得力助手。康熙每次北征都讓胤礽監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因罪被廢,同年十二月被釋放。第二年三月,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因罪被廢,這次被廢之後,康熙始終沒有再復立胤礽。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於雍正二年(1724年)病逝,享年五十一歲。

    好了,我們對胤礽也簡單的瞭解了,接下來,我們就談談胤礽為何被兩立兩廢。

    第一次被立為太子

    胤礽生母是赫舍里氏皇后,因生他產後大出血去世,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結髮妻子,所以愛妻去世,康熙就把對妻子的感情就全都轉移到了胤礽身上,康熙對其寵愛有加,在胤礽剛滿一歲時就被立為皇太子,康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親自教他讀書,在他六歲時又請大學士教他,經過康熙精心培養,胤礽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長大後他文武兼備,並數次監國。

    第一次被廢

    由於康熙十分寵愛胤礽,胤礽雖然勤學上進,但也養成了過分驕縱和暴戾不仁的性情,他竟然不止一次地說:“歷朝歷代,誰像我這樣當了三十多年太子?”急於奪權溢於言表。康熙生病,竟沒有絲毫憂慮之情;皇帝病逝,也是毫無兄弟友愛之情。導致康熙對其非常不滿,便厲聲斥責太子,太子被責罵之後,不但不反思,反而嫉變本加厲,在一次康熙行軍途中,竟發現太子在他的帳篷外向裡窺視,這使得康熙非常生氣。最終,康熙歷數其罪狀,廢了皇太子。這次廢皇太子,對康熙帝刺激很大,導致他六天六夜沒能入睡。

    第二次被立

    廢皇太子胤礽後不久,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告發皇長子胤禔曾使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康熙帝聞聽此事,立即派人去胤礽處搜查,果然搜出"魘勝",確信胤礽被蠱惑了。對於胤禔之罪,康熙不忍殺子,便把他終身囚禁起來了。由於太子之位空缺,諸皇子奪儲之勢愈演愈烈,而當時康熙心中還沒有合適人選,康熙知道胤礽是被蠱惑之後決定重新考慮胤礽,立即召見胤礽,問其之前所做所為,尤其懷疑他企圖謀殺他,胤礽說:“皇父說我其他不是,我無話可說,但忤逆之事,我實無此心。”康熙帝確信胤礽被蠱惑所害,念其有悔改之心,於是將胤礽復立為太子。

    第二次被廢

    胤礽復位後,他非但沒有悔改,還結黨營私,暗自培養了一些親信大臣,他暴戾不仁的性格也絲毫未變,稍有不滿便責打官員。最令康熙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策劃逼父讓位。於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下詔廢皇太子,將其永遠囚禁,同時,康熙帝下令逮捕了太子黨人。從此之後,康熙決定不再立太子,也不允許朝臣們議論立儲之事,凡有上疏立儲者,皆做出相應處罰。

  • 5 # Qzjqianqian

    清理國庫欠款過程中,太子不但不肯定四爺所做出的努力,還在康熙和群臣面前嚼舌頭說壞話,甚至安排人員做官收錢還欠款。那那一刻起,康熙就在物色新的繼位人了,兩廢兩立,目的就是一個,考驗繼位者,平衡政局,順利過渡。

  • 6 # 白馬嘯長安

    愛之深,恨之切。斷舍離不是那麼容易的。

    康熙帝是個重恩情、守仁義的君主。康熙十四年,年輕的皇帝基於儒家立嫡立長的禮法,早早定下胤礽為太子。此時無論是社稷上、家庭裡,胤礽都夠這個格。他的生母是康熙的結髮皇后赫舍裡,且是生育時難產而死。就是從思念愛妻的角度,康熙也會對胤礽另眼相看。

    在培養接班人上,康熙親自督學,講授知識,這樣的費心程度,其他的皇子都沒有。像愛子胤祥的算學,還是康熙命胤禛教的。條件太優越,地位太高,反而使太子嬌縱、任性胡為、不念親情。康熙帝很不滿,自己是仁義之君,卻教出如此忤逆的太子。天下交給不貴重的人,守得住嗎?

    第一次廢了太子,交皇長子胤褆看管。後來卻發現胤禔曾圖謀加害太子。太子可能是中了幻術以至心智大亂。康熙捨不得,復立太子。可是好景不長,胤礽故態復萌,又結交大臣,組織小集團。這一點嚴重影響了現任皇帝的權力執行。康熙怒極了,再也不給機會了,第二次永遠地廢了太子。

  • 7 # 空城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親政之初,朝廷大權掌握在權臣鰲拜的手中,康熙設計擒鰲拜奪回了朝廷大權,但是朝廷初定,江山社稷不穩,有三藩虎視眈眈,康熙又開始裁撤三藩,並取得了勝利。對國外沙俄的侵略予以迎頭痛擊,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保證了清朝東北方三十多年的穩定,還三次親征準噶爾,且大勝而歸,成功消除了清朝的內部各民族的隱患,為康乾盛世打下良好基礎,被尊稱為“千古一帝”。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與皇后所生的,在他剛滿週歲時即被康熙立為太子,自幼聰穎,文武雙全,康熙征討準噶爾的時候就命他監國,政績不俗,但是康熙的兒子眾多,所以黨派眾多,胤礽也因為黨派的事情被捲入,康熙南巡,他竟然與康熙的妃子私通,被康熙發現罷黜,但是到了年底,康熙又復立胤礽為太子,但他不思悔改,黨派眾多禍亂朝政,最後醜事被康熙發現,竟然想帶兵逼宮,於是康熙又再次廢了胤礽,雖然他的師傅後來也跟皇上極力推薦再次復立胤礽,但康熙倒是也沒有復立胤礽為太子。

    其實康熙也並不想廢了胤礽,因為他與皇后的感情很深,皇后生下他就因為難產而死,康熙心中也是有一絲的愧疚,所以剛滿週歲就立他為太子,本想著自己百年以後,見到皇后也沒有愧對皇后什麼,但是胤礽自己實在是不爭氣,結黨營私,買官賣爵,竟然還與自己父親的妃子私通,雖然也有自己的兄弟們對他的排擠,陷害,但是如果自己身正怎麼能怕影子斜呢!第一次罷黜康熙懷疑有人陷害他,所以讓他改過自新以後又重新復立,但第二次他竟然舉兵謀反所以康熙不得不對他進行第二次罷黜,康熙不會把江山交給這樣的他所以兩次罷黜,這要是交到他的手裡我想大清朝早早就會覆滅的吧!

    空空認為,無論你是做什麼的,最主要的是要明白禮義廉恥,尊老愛幼,身正不怕影子斜,憑良心做人,做事,永遠不會錯。

  • 8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康熙之所以會兩度廢立同一位太子,既有情感的因素,也有處於政治上的考量。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鍾愛的妻子,而她在生育胤礽時難產而死出於對妻子的懷念,也出於對胤礽從小失去母愛的愧疚,康熙第一次立胤礽做了太子,而胤礽做出了失德難以啟齒的事,所以康熙第一次廢了他。第二次因為考慮到朝中各派皇子的勢力對於儲君之位的角逐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朝政國家的穩定,而康熙經過對各皇子的觀察和考量也沒有發現有特別符合自己意願的皇子可以正式的替代胤礽,在經過綜合的考量之後決定復立太子。而第二次胤礽卻沒有吸取教訓復立之後反而更加的囂張跋扈,最終讓康熙忍無可忍,最終決定再次廢了太子。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9 # 璜琥玦璋

    總的來說,核心原因就在於皇權的爭奪。在權利的反覆拉鋸之中,誕生了皇太子的兩次廢立。

    第一次立太子。康熙愛妻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時難產而死,康熙將對愛妻的深情都轉嫁到了這位嫡長子身上,對胤礽的培養也是親力親為;當時正值三藩之亂,國家形勢動亂,急需確立太子,以防變故;康熙繼位時採用了遺詔的方式,破壞了滿族舊制,給康熙立太子提供了依據。由於以上原因,在胤礽兩歲時就被立為了太子。

    第一次廢太子。康熙廢掉太子的主要原因是太子結黨營私,發展羽翼,同時對手足兄弟冷漠。當然這也是因為康熙在位時間太長,導致太子成為眾矢之的是密不可分的。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廢。

    第二次立太子。太子被廢后,幾位皇子由於都具有相當的能力,都蠢蠢欲動,為了穩定奪嫡的朝局;康熙對於自己多年培養的胤礽還是有相當的感情,加上皇后託夢等事情的催化,於是康熙藉著說胤礽身上惡鬼被去除的託詞,復立了太子。

    第二次廢太子。太子在復立之後愈發變本加厲,加速了發展黨羽的腳步,尤其由於有外戚參與,事情變得越發不可收拾。後來被揭發,導致康熙怒不可遏,最終下定決心,廢了太子。

  • 10 # 茹叔敬

    也許康熙因為處於對赫舍皇后的懷念,開始重用胤礽,對他多加栽培起來。可是皇太子位坐了好長時間,他的親皇爸爸身體卻一直非常非常健康,絲毫沒有退位的意思,至使他啊厭倦了皇太子的地位,開始對皇老豆的位子c覬視起來。再加上皇老豆的愛寵,皇族朝臣的讚美,至使他地位和生活滋長了驕縱暴虐,淫樂放蕩,不仁不孝的性格,他的所作所力當然引起皇老豆不滿。

  • 11 # 幾葦渡當年

    首先,康熙第一次立皇太子胤礽就是不正常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遵循的就是滿洲人的傳統,大汗死後,由貴族商議繼承人的並且規定大汗(皇帝)不能在生前立太子。

    所以胤礽不僅是滿清唯一的太子,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太子。

    胤礽在一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立為太子。

    為何康熙如此例外?

    其一,當時局勢如火,“三藩”之亂正勝,民間“朱三太子”在蠱惑人心,此時康熙立儲毫無疑問可以加強皇權,穩定人心。

    其二,以前都是皇帝輪流做,現在康熙想把皇位鎖定在自己家,所以趁此機會廢棄推選制。

    所以剛剛一歲的胤礽“幸運”的成為了太子。

    第一次廢太子

    皇太子因為有很深厚的背景,所以在皇太子身邊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也就是太子黨。

    當時的康熙已經五十多了,皇太子胤礽已經等了三十多年。

    老皇帝太長壽,難受的肯定是太子,歷史上不乏被自己老爹熬死的例子。所以胤礽急,身邊的勢力更急,都等著你上位提拔呢,眼看康熙大帝挺能活,這得什麼時候才行?

    雖然可能還沒有篡權的意圖,但是急切的意思也很明顯了。

    另外康熙一方面想培養胤礽的能力,另一面又滋生了胤礽的野心,所以矛盾越來越深。

    於是,大帝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臺行宮,召集諸大臣和諸皇子一起,康熙鄭重宣佈廢黜皇太子。康熙說了一些話,非常令人痛心,他說皇太子是四句話十六個字,康熙說這個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

    第一次立廢太子就這麼告一段落。

    第二次立太子

    廢了太子以後,大帝以為諸皇子的矛盾可以緩和一下,可誰知這些皇子沒了目標(太子),開始互相攻伐。

    結果馬上形成了以八皇子為派系,十四皇子立足西北,聲望漸漲,形成了新的爭鬥。

    大帝一看,還是復立胤礽算了。反正胤礽處理政務也頗有能力,所以胤礽又成了太子。

    第二次廢太子

    胤礽被廢了一次,有了心理陰影,就盼著大帝早死。據傳,胤礽竟然在大帝熟睡時窺視。

    一次,大帝半夜醒時,發現了胤礽“瀟灑”的身影慌忙離去。

    大半夜的發現在自己熟睡時有個痴漢站在床頭,就算他不是皇帝,也非得嚇得半死。正常人可能會關好門窗,防止痴漢潛入。

    但是大帝就不需要了,直接就把太子廢了。

    於是胤礽在兩次大起大落之後,再也爬不起來了,在被大帝幽禁中度過了一生。

    導致兩次立廢太子的緣由

    一方面當然是小流氓胤礽太著急了,又被老流氓發現了,所以悲劇了。

    另一方面也有康熙的緣故,既疼愛胤礽,希望胤礽繼承他的大業。又權力慾太強,再加上本身皇帝就多疑,害怕被兒子謀害。

    彩蛋:最後雍正能繼承皇位,還有一部分乾隆的原因,因為乾隆天資聰慧,康熙認為乾隆以後能成為明君。

  • 12 # 五味社

    康熙對二皇子允礽的喜愛,除了他具有帝王之相,更是因為他是孝誠皇后赫舍裡所生,而赫舍裡在生下允礽後便夭逝,康熙對允礽的感情自然要特殊一些。

    清人在關外時,本無預立太子之制,康熙一反祖制,預立儲君,而且儲君必須是嫡子,地址之中則立長子。

    允礽為二皇子,允褆為大皇子,康熙非常喜歡允褆,但他為庶出,因此未能立為太子。康熙對允礽非常喜歡,說他“日表英氣,天資粹美”,並親自為他講授經書,另外允礽是孝誠皇后赫舍裡所生,而赫舍裡在生下允礽後便夭逝,康熙對允礽的感情自然要特殊一些,時常說“允礽乃皇后所生,朕嫗煦愛惜”。

    允礽兩廢兩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發現允礽不思悔改,還在結納親信,甚至說出“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這樣的怨言,最終康熙下定決心廢除允礽,並且不再立太子。

  • 13 # 井中有眼

    康熙立皇太子也是基於前人的經驗,之前的幾仁皇帝都沒有立完太子便早早死去,以至於後來大動干戈,搞不好帝國都會崩塌,康熙便早早立老六為皇太子,他是皇后的兒子唯一的嫡子,康熙對他是疼愛有加。

    但是後來年歲稍長,其餘的皇室子弟便開始有所圖謀,老六的叔叔索額圖一看不好,怕老六處於危險中,便想搞宮廷政變搶班奪權,但是被康熙帝有所察覺,氣的不行,殺了索額圖以示威嚴,但是皇太子沒有汲取這回的經驗,反而變本加厲的採取活動,康熙帝在木蘭圍場的行宮上宣佈廢除皇太子,氣到暈倒過去。

    廢黜之後,各大皇子們便開始了爭皇太子的路,各種心機耍的康熙帝腦袋疼,之後便舉行了一場太子選,但是更沒選出來,讓他看到了老八又拉攏了一夥人,讓康熙帝很氣憤。次日,康熙帝表示只能從新立老六為皇太子了。

    重新立了老六之後,他便又成為了眾矢之的,新太子黨怕日久出危險,便重走老太子黨之路,準備先下手為強,逼康熙退位,康熙帝下了諭旨痛斥太子黨等人,宣佈再次廢黜太子,還治了一批人的罪。

    康熙五十一年以後,老八和老三的當前都不小,活動也在日益增大,鬥爭不斷,康熙帝年老體衰,無奈又重新立了皇太子。

  • 14 # 關山明月779

    清朝一開始的時侯奉行有德者繼大位,而不是立皇長子繼位。康熙立的是皇次孑胤礽,是康熙的原配生的,両人感情非常好,皇后卻死的早,為了讓她安心離去,康熙立了胤礽,滿足了她最後的願望。其實胤礽上面還有胤褆,是一般嬪妃所生。康熙把胤礽自幼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康熙父母早亡,他由祖母孝莊撫養長大,所以他把親情看的特別重,這一點對廢立太子很重要。在康熙的教導下,胤礽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再加上儀表堂堂,康熙很滿意。但接下來的事惰讓他逐漸不滿意了。

    當初為了安撫葛爾丹,康熙送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女兒,不想還是壓制不住葛爾丹的野心。不得已,康熙親征女婿,戎馬生涯,康熙非常想念親人,於是特召胤礽陪伴,但胤礽來了之後無動於衷,一句也沒安慰康熙,很冷漠,康熙很失望。

    還有一次康熙出巡寒外,帶上了最喜愛的小兒子胤衸,因為天氣惡劣,胤祈生病死了,各皇子對胤衸病情漠不關心,尤其太子胤礽,康熙失望之至。康熙對皇子們大發雷霆,喜怒無常,這讓胤礽心裡沒底,他在夜間偷偷跑到康熙帳前窺視動靜。不料他這一舉動被人告發,康熙大怒,再加上平時胤礽仗著後臺強硬,行事驕縱暴戾,對臣民稍有不慎就拳腳相加,康熙決定廢太子。

    廢太子的事情還沒消退,皇三孑胤祉就將大皇子胤褆當場揭發,說太子之所以行為怪異,全是大皇子下了巫術所致,康熙一查,確有針扎的小人在大皇子處,一怒之下將胤褆幽禁,眼看著新一輪儲君之爭又要興起,再加上索爾圖等太子黨上書復立儲君,康熙也覺得廢太子過早,又復立了胤礽為太子。

    胤礽被放了出來,但他依然不思悔改,更加意識到自已的太子之位並不是牢不可摧,再看四爺黨和八爺黨也虎視眈眈,太子急不可待,對權利的渴望已經使他失去了理智,打起了逼宮的主意,但胤礽的一舉一動盡在康熙的監視之中,對胤礽的不知悔改,康熙已徹底失望,於是將太子黨分別譴責,緝捕,幽禁,絞殺,把胤礽禁錮在鹹安宮內,永不再提立儲之事。

    康熙死後,四阿哥胤禛繼位,是為雍正。

  • 15 # 漢水秦川

    被康熙兩立兩廢的皇太子是二阿哥胤礽。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也就是1674年,他在康熙的兒子裡原本排行第六,後因前五個哥哥有四個幼年夭折,不序齒,所以成為了二阿哥。他的生母是康熙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皇后因生此子產後大出血而去世,康熙的愛妻之情就全都轉移到了這個孩子的身上,自幼即被父皇鍾愛。 康熙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基於立儲是關係清朝統治是否能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根據儒家立嫡立長的傳統,他選中了剛剛一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在被立為皇太子後,康熙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又特請大學士為師。而胤礽經過父親和老師的指點,確實顯露出幾分聰明。他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加上一副儀表,著實惹人喜愛。康熙特在暢春園之西為胤礽修了一座小園林,賞他居住,出巡時也命他隨侍左右。

    但後來這位皇太子由於十分受寵,且被康熙批准具有特殊的權力,因而養成了過分驕縱和暴戾的性情。康熙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了病,在行宮侍候康熙的時候,竟然一點擔心的神色也沒有。康熙看出皇太子無忠君愛父的心思,實屬不孝。胤礽平時對臣民百姓稍有不從便任意毆打,其侍從肆意敲詐勒索,仗勢欺人,也激起公憤。這些都引起了康熙對其的不滿。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農曆八月,康熙帶皇太子胤礽及諸皇子等西巡。九月,康熙貴妃王氏所生的皇十八子胤祄因病而亡,年僅八歲。康熙非常悲痛,眾位皇子也都很悲哀,可胤礽卻顯出對其親兄弟毫無友愛之意,這就更加深了康熙對他的厭惡。康熙對此深加指責,胤礽不但不反省還委屈地大聲抱怨。在行軍途中,尤其是他派人窺視康熙在行宮中的動靜,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帳篷,扒裂縫隙,鬼頭鬼腦地向裡窺視,不知意欲何為。這些舉動使康熙日夜戒備,不得安寧,使康熙感覺到有生命危險。所以,鑑於皇太子以往的惡行,加上當時的情勢,於是康熙召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齊集在行宮前,康熙下令,首先懲辦了慫恿皇太子的官員,繼而又廢了皇太子。

    這次廢皇太子,在精神上對康熙刺激很大,致使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康熙召見隨從大臣,邊說邊哭,羅列了胤礽的罪狀。群臣也為之傷感,泣不成聲。康熙還將廢皇太子胤礽之事宣示天下。 但這之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都有了迫不及待的奪嫡之心,甚至有聚集黨羽,殺害胤礽的動機和計劃。皇三子胤祉向父皇告發胤禔用魘術詛咒廢皇太子之事。康熙聞聽此事,當即派人前往胤礽住處搜查,果然搜出“魘勝”,確信胤礽為魔術致狂。康熙弄清胤礽是被魘至狂之後,立即召見胤礽,問及以前所作所為,胤礽竟全然不知,是魘勝之術真靈驗還是現在裝傻,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康熙確信胤礽被害,且自己對太子實在感情太深, 無論作為皇帝還是父親,都希望原諒和再給胤礽一次機會。加之如果太子之位空缺,展現出來的初步奪嫡之爭和可能長久進行的架勢,已令康熙焦頭爛額和內心膽寒,出於穩定國家和朝局,當時復立太子也是穩定的需要和好措施。康熙經過反覆思想鬥爭,於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1709年,農曆三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時過兩年,康熙又發覺,胤礽不但個人沒有反省和改進。他身邊又迅速集結了一批黨羽。胤礽並不甘心當時自己的狀態,欲藉機想謀反登上皇帝之位。於是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再次將皇太子胤礽廢除,並永久禁錮。

    晚年,康熙一直被皇太子的廢立問題困擾著,諸子爭奪嗣位的激烈鬥爭,使他心情抑鬱,精力耗盡。 但康熙不同於以往君主的是,他直至臨終前始終能掌握控制政局,無論廢立都以大清江山社稷為重。身後留下了一位勵精圖治、勤勉有為的皇帝。在複雜激烈而又特殊的立嗣鬥爭中,康熙的縝密幫助他直至終局而握有全盤。

  • 16 # 王老先僧

    因為自古皇帝、儲君、諸皇子三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康熙有十幾個兒子,但太子只能有一個。都是血氣方剛的漢子,哪個敢說自己對權利沒有覬覦?尋常百姓家都可以因為一份拆遷款,弄得家破心散,何況身在帝王之家。你能當太子?我為什麼不能?你能拿100萬的家產,我為什麼只能拿50萬的?一個家族如果一個人獲取的利益遠大於別人,那麼,這個人自然而然便成了眾矢之的。

    第一次廢立:

    立儲: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22歲的康熙昭告天下立嫡長子胤礽(實為次子但嫡子早夭)為皇太子。

    在十四年前,康熙即位時前一秒的身份也是皇太子。滿族入關前,清朝是沒有完備且系統的立儲傳統的。滿清靠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治國,皇帝去世,由八旗旗主公推新君是滿清的普遍原則(主要原因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皇帝死得太突然,沒有留下確切口諭)。順治和他的父親皇太極都是透過公推即位,但到了順治當皇帝,他礙於子嗣年幼,便動了立宗族兄弟為繼位者的心思。後來,此想法便受到了上三旗宗親的反對(上三旗屬於皇帝統領,地位超然。一旦權利交接給別人,一定會發生新君上位,大力提拔本旗地位,打壓原皇帝順治的上三旗的事情。比如多爾袞當攝政王后,便大力提拔自己的正白旗。)

    第一個方案失敗後,順治只能把自己的子嗣放在了繼位人選中,之後三黃子玄燁被確立為皇儲。這就是後來的康熙。康熙在當皇帝的十四年後,立胤礽為皇儲。他為什麼這麼幹?因為八旗公推新君,造成的後果就是諸王亂政,亂搞小團體,給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同治被多爾袞攝政,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自己被鰲拜等人制約也是明顯的例子。為了杜絕此情況重演,康熙採用了漢族儒家中公立儲君,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儒家此傳統有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皇權有了平穩的延續性,不用擔心諸王因為公推而攝政專權的事情發生。

    廢儲:

    雖然公開立儲把八旗公推新君造成的專權後果解決了,但康熙卻忽略了另一個嚴重後果——兒子們的心情,也就是子嗣們對皇帝之位的渴望。自胤礽立儲後,眾皇子們便紛紛拉幫結派,搞內部政治。一年365天,有366天到康熙面前打太子的小報告,上太子的眼藥水,皇子內部爭鬥愈演愈烈。而且太子胤礽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在皇宮大撒眼線,他希望知道父親康熙的所有事情和所有態度,嚴重影響了作為皇帝的康熙自身地位,甚至安全。為此,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廢了胤礽。

    其實這種情況,康熙應該早知道的。因為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曾經立過自己的長子褚英,而後便因為皇子爭鬥廢掉了褚英。這是教訓。

    第二次廢立:

    立儲:

    自胤礽被廢后,康熙本以為皇子爭嫡一事,隨著太子位置的空缺會煙消雲散。但他哪知道,事情的發展竟然跟他想象的背道而馳。胤礽當太子的時候,是胤礽VS皇子們。後來太子一位空缺,子嗣們的爭鬥由一對多,變成了多人混戰。這下皇宮熱鬧了,大臣們紛紛站位,把本來就很亂的圈子,弄得更加烏煙瘴氣。鑑於此類氛圍,康熙又想到了他那有助於政權平穩的立嫡方案。康熙四十七年,嫡子胤礽再一次被立為太子。

    廢儲:

    胤礽第二次被廢有兩個原因。一、諸王爭儲的狀況沒有消失,只不過由多對多,變回了一對多。二、胤礽自己不給自己做主,其實康熙立他為太子,就是希望政權能平穩交接。康熙討厭皇子內鬥,可太子胤礽呢?更加變本加厲的不消停,最終導致康熙對他反感。康熙五十一年,三年後胤礽再次被廢,淪為了階下囚。此情此景,讓老四想到了,當時被努爾哈赤廢掉的皇長子褚英。

    人性的貪婪對小門小戶造成的後果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而對於皇宮大院,貪婪帶來的就是丟命的危險。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歸根究底就是源於這種人們在利益面前的不甘心,這是國天下變成家天下後,給當權者帶來的最大無奈。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役,此類事情歷朝歷代層出不窮,且多發生在建國初期或國家盛世中。

    後來康熙透過秘密立儲的方式,解決了公開立儲帶來的皇族內鬥危機,再後來雍正用同樣的方法讓乾隆繼位。自此以後清朝便沒有公開立儲的事情發生,胤礽可憐兮兮的成了清朝最後一個公開立儲的太子。他本來可以當皇帝的,可惜為人放縱,城府太淺。

  • 17 # 白雲依然然

    分析他被兩廢兩立的經歷,固然少不了很多客觀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康熙對胤礽有著深厚的父子感情,但從政權計、從大局計,懼其權柄,怒其不爭,要從兩人經歷、能力和性格等主觀方面找找原因。

    首先來看兩廢兩立的歷史,脈絡和走向非常清晰。

    第一次冊立。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當時康熙主要是出於對帝國後繼有人和對胤礽生母的深厚感情考慮,這一冊立也得到了上至太后太后下至文武百官的一致擁護。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令康熙十分欣慰,一度產生了想歸政於太子的念頭。

    第一次被廢。經歷了長達多年的父子間蜜月期,二人之間的問題日益暴露,太子的越位使康熙越來越不滿,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

    第二次被立。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人陷害;康熙帝也痛惜不已,寢食不安,經常痛哭流涕。康熙四十八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

    第二次被廢。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皇帝與儲君之間

    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宣佈“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至此已對這個兒子不再抱有繼承人的希望。

    胤礽的兩廢兩立,有其必然的客觀原因。

    一是皇帝長壽。康熙8歲登基,69歲去世,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勵精圖治、能文能武,開啟了“康乾盛世”。而皇太子胤礽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子,遙遙無期的等待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變成了一個焦慮敏感急迫神經質之人。

    二是兄弟鬩牆。康熙本人長壽,子女多,而長年的兒子又都太能幹,誰都想當皇帝。先是大阿哥胤禔身為皇長子,歷來看不慣二子胤礽作為皇太子,百般阻撓誣陷,才有了太子第一次被廢。而後眾多皇子紛紛加入皇權爭取中,而身為太子,自然是眾矢之的,是大家合力要拉下馬的物件。現在好多穿越劇的主題就來自於這一段的歷史“九王奪嫡”。

    三是黨爭之禍。康熙朝後期索額圖和明珠的鬥爭白熱化,這兩個人的鬥爭自然不僅是大臣之間權力的鬥爭,甚至最後上升到帝國儲位之爭。康熙罷免明珠,為胤礽消除了隱患。但隨後,黨爭平衡被打破,太子黨一家獨大,極力為太子爭取榮譽和地位,康熙害怕兒子弒君篡位。再深厚的父子感情也經受不住政權的誘惑和控制,於是不得已狠心廢掉太子。

    兩次廢立所有的外部環境都是誘因,真正的兩大主角康熙和胤礽的主觀因素至關重要。康熙對胤礽有著深厚的父子感情,尤其是第一次廢太子,康熙是百般不捨,痛下狠心。而到了第二次被廢,已對這個兒子不再抱什麼希望了。

    康熙帝年少即位,先後剪除鰲拜、平定三藩、光復臺灣、平叛噶爾丹,鞏固統一。政治上實現了以漢治漢,鞏固了皇權,保護了社會穩定,同時他善於學習、多才多藝,是個文武兼備的帝王。少年天子臨危受命,在歷次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卻每臨大事有靜氣,一次次化險為夷,他的成就和才華來自於學習,更來自於一場場未經演練的活生生的實踐,他所有的一切全是自己真刀真槍爭取來的,兒子們玩的政治鬥爭在他面前太過小兒科。

    康熙雖然自幼失去父母,儘管所處的政治環境複雜,但是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保護和悉心教導下成長,並不缺少愛。康熙與皇后赫舍里氏情投意合,患難夫妻,感情深厚,康熙愛屋及烏,對失去母親的胤礽就多了一份疼愛,親自養育、照看、撫育、培養,寄予厚望。康熙極重感情,對於自己的兒子哪怕是到了九王奪嫡的階段,也只是幽禁驅逐,並未痛下殺手,是一個相對寬厚慈祥的父親。

    而反觀胤礽,從小失去母親,在父親的庇佑和悉心教導下,一直順風順水,也算能文能武,他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他的父親所賜,以及他出生不久即獲得的儲君身份,太容易得到往往不珍惜。他從小几乎沒有受過什麼苦,才能主要來自於書本學習和父親的口傳心授,並不是自己從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抗壓抗挫抗擊打能力明顯不足,雄才大略大局觀不太會,宮庭爭鬥的政治潛規則又懂的太多。

    胤礽自出生起步就比其他兄弟強,他本人又勤奮好學,作一個守成之君綽綽有餘。只可惜攤上了長壽的父親,虎視眈眈的兄弟,以及一幫起鬨架秧子的太子黨。當他面臨如此波詭雲譎的政治局面時,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形勢,只剩下一個念頭,就是拼命要保住自己的太子位,看誰都像是心懷不軌,這種情況下必然屢出昏招,準備不足就妄圖弒君篡位。

    當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遇上潛心教導、寄予厚望的兒子只是一個溫室裡的花朵,無法經歷風雨。在最初的欣賞過後,必然會是極度失望、不甘的無力和無奈,但同時又對太子有著深厚的、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感情,當廢掉太子後,康熙陷入了感情的糾結、矛盾、痛苦中無法自拔,其他兒子更是入不了他的法眼,才又有了二次的冊立,直至最後對太子完全失望,才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別的兒子,才有了後面的密詔立儲。

  • 18 # 吉林烏拉永昌源

    首先必須肯定康熙皇帝是清代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由於其成年後行使的權利來之不易,因此應該對未來的繼承人有著比較高的期望和要求。根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對太子胤礽的綜合素質培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礽智商方面的優勢反襯出情商方面有很大的短板。作為一名合格的封建帝王,平衡人與人、權力集團之間的關係往往要比簡單的小聰明小伶俐更重要,一個不留神,產生蝴蝶效應,則悔之晚矣——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缺高智商輸給高情商直至國破身死的帝王。因此,當康熙帝發現胤礽缺乏一位帝王應具有的情商氣度後,廢黜其太子之位是對國家、對孩子的負責之舉。我個人覺得兩次廢掉是其還寄望挫折能讓胤礽有所醒悟,無奈江山好改秉性難移,遺憾的是胤礽還是沒有體會到康熙的父愛,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情商方面有所提高。最終,在愛子女和愛社稷的抉擇上,康熙選擇了後者。

    以上是我個人猜測。封建帝王最怕被人猜透心思,揣測聖意歷來都是作死找死之舉。我就答這麼多,以免一時興起,答上了興致,生成了習慣,在日常工作中也不知好歹和進退,終日猜測領導的心思,進而忽視了自己的本職被掃地出門,成為周圍人的笑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老百姓來說明朝和清朝統治有區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