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原網風
-
2 # 淨相先生
喜歡王維,李白在政治上是失敗的,站錯隊,不得志。而王維則過的更灑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
-
3 # 紅痴
我認為是王維。
李白有著“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狂傲,但縱觀他的一生,太狂了,狂的沒有腳踏實地,才學是一回事,幹事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王維的迷人,就在於他的通透和豁達。
一、善習琵琶,聰明俊逸
王維出生於公元701年,父親是太原王氏,母親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氏,當時雖然世家衰微,但也是名門書香之家。
王維擅長琵琶得益於其祖父王胄,小小年紀便能奏出優美旋律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其祖父和父親在王維九歲那年相繼去世。
之後,其母遣散家奴,變賣家產,一力撫養幼小的兒子,母親日常禮佛,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了王維淡泊寧靜的性格。
之後,19歲的王維入京參加考試,憑藉一曲琵琶《鬱輪袍》傾倒了大唐尊貴的公主,俊逸少年,名動長安,意氣飛揚,一躍而為狀元郎。
二、貶謫遇挫,看透世俗
王維精通音樂,官至太樂丞,不過禍患也至,因伶人舞黃獅子犯禁,被貶至濟州司法參軍。
這是王維人生的第一挫折,後唐玄宗大赦天下,才得自由,一般人都會在此時勵志大展身手,準備一番作為,不過王維並沒有,他選擇辭官。
兩三年後,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吟詩作畫,不想妻子難產而亡,傷心的王維不再續娶,幾十年一直獨身。紀念亡妻的有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歸有光的“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但是王維並未留下隻言片語,想來是他無法觸及的痛。
三、隱居詩人,暢遊山水
張九齡執政時期,王維被擢升為右拾遺,但兩年後,張九齡被罷相,王維也被排擠出京。
後來王維真正地成為了一個隱居詩人,在終南山和罔川兩地住著,心是寂靜的,身是自由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禪意靜寂,悠然獨行,在清冷的月色下彈起古琴,伴著竹林沙沙的聲音。當過濾掉生命的繁華,就只剩下了素淨和美好。
清風相伴,月亮作陪,成就了永恆靜謐的王維。
四、叛軍平亂,縱橫沙場
安祿山叛亂,長安被攻破,王維在這場戰亂中,幾乎丟了性命。
我們喜歡李白,喜歡他的豪放不羈,喜歡他的暢快淋漓。
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徜徉於王維的詩詞世界裡,更像是全了自己那詩與遠方的夢。
王維之所以如此迷人,也許在於他出世與入世間微妙的平衡。他一生都向往隱居卻一生都在做官,入世則高官,出世則高僧。這是一種看透是非後的通透豁達。
萬般皆看過,彈衣絕塵去。曾經鮮衣怒馬,後歸於靜寂,詩佛王維,不論世事變遷,面對長安城的車如流水馬如龍,他悠然自得,倚風獨自笑。
-
4 # 珒禺
兩人各有千秋,詩界的一仙一佛,如果兩人生活在當代,可能不同年令、不同閱歷、不同學識和階層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或者均受歡迎,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也有所偏愛。就本人而言,年少時接觸到的詩多為李白的詩,所以喜愛李白的詩和人,隨著年令閱歷和對社會的認知,接觸閱讀了王維的詩,現在的感覺是,如果兩人生活在當代,我會都喜歡,與他們交朋友成為知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一仙一佛的這幾句詩,你有所感悟嗎?我是很喜歡! 在職時遇到不順心就會隨口吟或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以示排解。現在退休了,對許多事想明白看開了,就想著“興來每獨往,…坐看雲起時"。還有,今年三月起開始學習寫詩,欲將人生的感悟,所見和所思記錄下來,或許哪夜夢裡與詩仙與詩佛相會。以下是本人發表於中國詩歌網的一首自勉詩:
“修身悟道富韶華,日月山河韻味佳。
曠野清泉隨性飲,神閒氣定做詩俠。”
哈哈,見笑了!
-
5 # 隨緣靜音54110344
若生在現代,都有不少粉絲。雖然喜歡,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更喜歡李白的,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千尺的豪邁!自己喜歡李白,因有共同的愛好,酒。有機會約個酒局,沒準還能寫岀佳句,留芳後世呢,如,送孟浩然去廣陵。說不定來個陪隨緣靜音品酒詩什麼的,也說不準!
-
6 # 水流芳2019
唐朝,中國文化高度發達。以詩為代表的文體,空前流行。
由此,也誕生了數以千萬計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維、李商隱,隨口說來,不可勝計。據《全唐詩》記載,現存的唐詩高達4萬8千餘首。
在眾多的詩作和詩人裡,有兩位詩人,最為特別,他們分別是李白和王維。
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李白和王維,都是公元701年2月28日出生,可以說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非常之難得。不同的是,李白出生於四川綿州,王維出生在山西運城。相隔幾千裡的時光對望,成就了兩位傑出的詩作天才。
眾所周知,李白有“詩仙”之稱,是唐詩史上最具代表的人物,有人認為第一,則有人否之。王維在詩壇上有“詩佛”之稱,由於他的目前信佛,王維受其薰陶,本性帶有佛性,後來的很多作品裡,也流露著濃濃的佛性禪思和哲學。
若生在現代,談及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下。李白的詩歌以浪漫為主,豪氣大放,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正因為他隨性而為的創作,打破了常規和千篇一律,為詩詞賦予了新的活力。
他筆下的詩作,常常有瀟灑飄逸之性,尤其是名作《山中問答》:“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何等瀟灑,由不得近代學者顧隨評價李白說:“太白是龍,有仙氣凌然”。
李白的名作不可勝計。如《獨坐敬亭山》《渡荊門送別》《登金陵鳳凰臺》《望天門山》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尤其是《登金陵鳳凰臺》最具代表。
而讀王維的詩作,更多的是有一種空靈之感。王維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代表了中國山水田園派詩歌的最高峰。
在詩作影響力方面,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先生曾經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他筆下的詩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堪稱第一,大唐千餘位詩人無有出其右者。並且除了寫詩,王維還精通音律,善書法,是少有的全才。
詩仙很酷,詩佛也很厲害。
-
7 # 時尚天水
,李白有“詩仙”之稱,是唐詩史上最具代表的人物,有人認為第一,則有人否之。王維在詩壇上有“詩佛”之稱,由於他的目前信佛,王維受其薰陶,本性帶有佛性,後來的很多作品裡,也流露著濃濃的佛性禪思和哲學。
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下。李白的詩歌以浪漫為主,豪氣大放,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正因為他隨性而為的創作,打破了常規和千篇一律,為詩詞賦予了新的活力。而讀王維的詩作,更多的是有一種空靈之感。王維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代表了中國山水田園派詩歌的最高峰。在詩作影響力方面,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先生曾經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他筆下的詩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堪稱第一,大唐千餘位詩人無有出其右者。並且除了寫詩,王維還精通音律,善書法,是少有的全才。
-
8 # 維尼小怪
一、李白有才華,且積極入世,追求上進
李白才華橫溢,是大唐最負盛名的“詩仙”。他詩中那奇特的想象,浪漫飄逸的詩風,是很多詩人都模仿不來的。
千年來,人們喜愛並且傳頌著他的名詩佳句。到今天,我們依然把他作為詩壇的豐碑。
如此有才的李白,由於自己身世的緣故,卻無法以正常途徑走科舉之路入仕。但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求仕途,渴望能夠建功立業。
供奉翰林,並不是個位高權重的職務,只是能以詩文供皇帝娛樂。但是,年輕的李白,他做了。
安史之亂,57歲的李白參加永王東巡,捲入永王與唐肅宗權力之爭,被判長流夜郎。
可以看出,李白是積極入世的,他非常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渴望為國家發展而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
只能感嘆他的際遇不好,唐玄宗不是他的真正伯樂,安史之亂,他站錯了隊。若生在現代,如此積極進取的人,只要他想做,一切皆有可能。
而王維,經歷幾經貶謫,做官已經是小心翼翼,不再多說話,不再參加權貴活動,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得其樂。
這其實也是一種逃避,但是又不辭官,所以逃也逃得不徹底,很是糾結。
二、李白正直孤傲,有原則,不屈服。李白的形象一直是狂放不羈,敢說敢做的。
他鄙視靠蔭封做官的子弟,他厭惡封建等級。“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蔑視權貴的宣言。“醉曾吐御床,傲幾觸天澤”是他不拘形跡的印證。
李白正直孤傲,堅決不阿諛奉承,他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追求自由,他的詩中到處流露著孤傲清高的性情。
而王維,幾次打擊後,不再言說政事,把目光轉向山水田園和邊疆塞外,精心描繪詩畫之境。
三、李白豪爽俠義,平等待人,人緣好李白為人豪爽俠義,古道熱腸,因此他結交了很多朋友。
他看到比自己小11歲的杜甫,絲毫沒有端架子,而是推心置腹,一起暢談國事,建立深厚友情。千年後,我們從友人們送李白的詩裡,依然能看到他們對李白的敬佩。
王維為人,不驕不躁,世故圓滑。他能與當權者保持適當的距離,時刻牢記自己是“微官”。
王維後期,留下了大量的送別友人的詩作。他的生活日趨安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綜合來看,李白身上比王維更多的是,奮發進取、正直孤傲、平等待人。這些都是在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品質。
李白的正直孤傲,縱然會得罪人,但是,現代社會里,不敢想、不敢幹,沒有原則和底線,才是最致命的。
而王維身上,逃避成了最大的特色。當然,他也確實是追求詩意的世界,但在現代社會里,王維式的明哲保身,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反,有時還會推波助瀾,使問題變得更復雜嚴重。
-
9 # 九無先生
這是兩個幾乎風格完全不一樣的詩人!
李白中國古代浪漫豪放派詩人最傑出的代表!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李白,放浪不羈、仗劍走天涯、今朝有酒今朝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有我心中一口氣,敢叫世間無丈夫。他活在現實裡,卻活成了每一個人都想要活成的樣子,試問誰不向往?誰不羨慕?
而現實裡我們卻都是王維,甚至大多數絕大多數都是不如王維,我們矜矜業業,勤勤懇懇,為了心中的理想抱負,可是王維實現了,我們卻,,,,,
不管在那個時代,李白始終都是我們的夢想中的那個人,而王維卻是我們努力要成為的那個人,加油!
-
10 # 滄浪有話說
很榮幸在朋友路子1988處看到這個問題。
說句俗話,這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當年在銀行時,我一哥們,酒桌上如果有老白汾,這算是有點檔次的酒了吧?但哥們一口不喝,而是要一瓶直隸順德府出的“古順”。
李白,人稱“詩仙”,灑脫不羈,做人率真。能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與人家出身有關,豪門子弟,還做豪門東床,不差錢。所以敢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然後“直掛雲帆濟滄海”又玩去了!不過,內心深處還是放不下入仕,結果不小心站錯了隊。最後喝醉了酒與月亮同眠去了,不知道後來對影成幾人了。
王維,人稱“詩佛”,活得理性,但也不失灑脫。和李白不同,王維那可是透過“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中了狀元!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心境淡然。“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的詩,更接近煙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雖然也曾站錯隊,但是,當時就有詩懺悔,還有胞弟求情,倒也沒啥大礙。更重要的是本人看得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如果說作品,估計不少人對他倆都喜歡。但若說做人做事。有錢就任性的會喜歡李白,人家耍得起;沒靠山的就喜歡王維,得玩上級喜歡的!
-
11 # 素心冰雪
我嚴重懷疑,這倆人都會收到來自各路“詩王”、“第一詩人”……之流的嚴重打壓,圍追堵截,道德抨擊,然後王維被氣死,李白拍案而起,在鬥爭未果後,只能“仰天大笑出門去”,絕跡於詩壇……
-
12 # 流芒流
王維,維摩吉(?)可能太高雅,文藝範。李白可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是初見面,能為他作詩,又喝得最少也七八分,心不設防!當然人來熟(不是人來瘋)!
-
13 # 行舟看雲起
兩人都是盛唐詩人,李白不從政,使得文學史多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個性其實不適合官場,所以,他做一個詩人是最合適的,人有時並不瞭解自己。沒關係,社會生活的舞臺,會讓一個人好好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軌跡。王維是一個典型的佛系詩人,山水詩一流。如果在當下,我可能更欣賞李白。李白雖仕途不如意,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理想,他的好詩都是在人生的不順意下寫就的。雖常不離酒,然而酒精是他人生的麻醉劑,借酒消愁,借酒放歌,書寫人生風流,李白是大唐最一流的才子。我們不要誤以為李白仙風道骨,骨子裡滲透進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李白是最真實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我欣賞李白!
-
14 # 春耕夏耘
行事風格差異太大
李白這個人非常自負。他在唐代時都敢提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擱在現代,這麼不懂謙虛的人肯定能被罵上熱搜。李白不但不懂得謙虛,還肆無忌憚的批評別人,他在唐代可是說出了“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這句話。這話可不得了,等於說在現代,貶低“優秀傳統文化”,對抗“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李白灑脫不羈,傲世獨立,人際關係肯定處理不好!畢竟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組成的“文化界”,他這性格太容易得罪人。偏偏李白還是一個容易情緒激動的人,一激動,那情緒就如同排山倒海般傾瀉而出,反擊、諷刺的詩作肯定源源不斷。
再看王維,少年成名,年輕的時候還想著功名富貴,後面越活越淡泊。王維後期有點看破紅塵的意思,看什麼都是“空”,又甘於寂寞,這樣一來就不在乎別人對他的品頭論足了。
受眾群體量不一樣古代跟現代可不能比。古代資訊不發達,能成名都靠真才實學,爭相傳誦。現代,網路這麼發達,會炒作的才會出名。試想,如果李白活在當代,文藝界還有誰比他更有爭論點?那就是高曉松加個王小波都頂不住他!
再說王維,年輕有才小帥哥,絕對可以收穫一大批阿姨粉、少女粉。但是王維結婚以後,粉絲就會下降,隨著王維越來越淡泊,那就沒有曝光量了,直到看透紅塵,那些喜歡他的人也就漸漸的淡忘他了。
當然,隨著王維風格的轉變,他肯定能收穫一批死忠粉,但是這些死忠粉都是混圈子的,其中一大半都得是加入佛學圈的。王維想要出圈就太難了。
在現代,李白會一步步用自己的才氣征服那些罵他的人,而王維則會越活越淡泊名利,受眾也越來越少。所以,就粉絲數量來說,李白肯定完勝!
-
15 # 煙花三月09
先看看李白的粉絲群:
李白不差錢,有錢就是任性。當年李白從四川出來帶了多少錢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揚州一年就花了30萬兩銀子!什麼概念,他後來在長安鬧意見辭官不做,唐玄宗給他賞賜了500兩銀子,讓他回去。
李白顏值高,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顏值很重要。
李白很有才,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個大家都太熟悉了,
這樣說來,李白就是一個白富美,外加才子。這樣的人,自帶流量,圈粉無數。
都知道李白傲,一般人都看不上。這也剛好給李白賺取流量。他本來就和上層的娛樂圈淵源深,他一傲,看誰不順眼,就開撕誰,把這些高高在上的娛樂明星們的那些醜事一曝光,那不又賺取一大波粉絲。
一句話,李白要是在現在,妥妥的大網紅一枚。
在看看佛系青年王維的粉絲群:
王維是個真佛系。
雖然這幾年佛系也曾經火了一陣子,但是有幾個人是真的對佛系感興趣,並且把自己打造成佛系青年的?大家只不過趕趕時髦,裝裝什麼而已。因此這些人就像葉公好龍一樣,只喜歡傳說中的佛系,並不喜歡真正的佛系青年。
佛系標籤並沒有給王維引流來幾個粉絲。
而且,王維還是一個鳳凰男。
他九歲就沒了父親,靠老媽給人縫縫補補,洗洗涮涮養活他和一大堆弟弟妹妹。他自己也早早的就打個小工補貼家用,雖然他和李白同歲,但是小時候的待遇差別大了。
這種命運長大的孩子,現代社會都把他們叫做“鳳凰男”,是一個帶有歧視的稱呼,王維的“鳳凰男”標籤,會讓他掉粉。
而且王維不喜歡熱鬧,喜歡清淨,更不喜歡八卦娛樂新聞,所以,他幾乎都快被人忘掉了,這也剛好是王維所追求的。
-
16 # 春草春草又春草
我欣賞李白,豪邁,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但更欣賞王維,做得官,陪皇帝左右。做得民,隱居山林,王維是個接地氣的人。人的一生,有順風車,有逆風船。像王維這樣就是能上能下,隨遇而安。
李白是富二代,“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認為是還復來,結果後半生窮困潦倒。王維是書香門第,他一生所愛是詩書,遇到人生磨難,就與書為伴,過著悠悠的慢生活。這是很值得提倡的人生態度。
-
17 # 聽你讀詩
首先,對於愛情——王維的愛情詩《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可以看出,王維在愛情上是一個細膩溫柔的人。至於李白,他很少寫愛情,大線條,所以,如果說,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我只能聯想到王維,而不會跟李白聯絡起來;
其次,對於友情,李白有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詩詞的友情,都是別人討好他、敬慕他的句子,很少有他對別人的付出。古代文人重情義,羨慕其才華,有點兒像現在人“追星”的意思。可見,李白不僅僅是持才傲物,他還用同樣的尺度,對待“對他好的人”。但是王維就不同了,他以平等與互動的身份對待朋友,在《淇上別趙仙舟》裡寫到“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另外,他還有一首如今讓人讀起來依然動情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處處都是對朋友的牽掛。在他心裡,兩個人情感是相互的。
再次,對於胸懷。李白詩歌浪漫,可以“對影成三人”,浪漫的人,也偏愛孤獨,更願意獨處;王維輕柔,佛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欣賞美,但是風雅。王維也有他的浪漫,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當然還有,王維的畫,畫的也好,所以王維之詩,詩中有畫;王維之畫,畫中有詩。
-
18 # 使用者渤海潮生
應該還是李白!!!偶成一韻以明證。一一脫衣去冠傲王候,暢酒吟詩揮風流。華彩曲就驚雲異,秀雲裁成詫客羞。文鋒流暢長江水,筆意蘊奇縹緲鷲。性喜逸雲遊山嶽,形近孤鶴落芷洲。一代天嬌風騷客,宜同藝界展風流。一一一現代中國文藝繁勝,影視劇熱播,仙俠奇幻冠天下。李白風流無羈多才,又是劍客意氣,正是當世風尚,豈能不火?王維乃詩佛,理束禪禁趨於平淡,如此浮躁世風,如江河落日,僅餘孤愁一懷。欲盛名天下實屬不易。兩人好有一比,李白皓明天上月,世間眾生翹首盼!王維幽然江中水,覽盡芳華始沉吟!!!I
-
19 # 天涯小刀111
李白王維誰更歡,
詩詞歌賦都一般。
若看風流紅塵事,
當是李白讓人歡。
-
20 # 老施野談
李白,身世複雜,他到底是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還是四川江油,到底是純種漢人還是胡漢混血,史家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有很大機率是胡漢混血兒。 李白的相貌獨特,賀知章見他時“既奇其姿”,又“奇白風骨”,“揚眉謂之太白星精”,“呼為謫仙子”。又有史料稱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他身材高大,據推算約為1.9米,高於一般漢人。總之是說,李白的身材、面貌、氣質都異於常人,典型的彪形大漢。
眸子炯然的李白王維,山西太原人,毫無疑義的漢人。 “妙年潔白,風姿鬱美”,說的是年青的王維,更確切地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眼中的青年王維。王維出道的時候,開始拜在岐王李範門下,經過岐王指點和策劃,王維扮成樂工的模樣,在一眾伶人簇擁著到玉真公主家當筵獻藝。玉真公主立馬被這個一表人才、技藝精湛的樂工所吸引,問他所彈何曲,答曰《鬱輪袍》。玉真公主對他一見傾心。待到王維表露身份,拿出詩卷請公主過目之後,她更是吃驚:“這都是我平日裡最愛吟詠的詩篇,一直以為是古人的作品,沒想到竟然是你寫的!”公主連忙將王維請到上座入席,毫無懸念地給了王維一個許諾:“這一場科舉如果能得到您為第一名,真是莫大的榮幸啊!”王維就是這樣贏來了美女公主的青睞,更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金榜題名,狀元及第。那時是開元七年( 719年),王維年方十九,翩翩佳公子。
青年王維就相貌而言,一個是猛張飛,一個是小鮮肉,以當下的主流審美標準,王維毫無疑問佔優。
李白是個極度自我主義者,性格放誕狂妄。他出身富二代,天生自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質。李白的先祖數代在西域經營,成為當時的鉅富,直到李白的父親這一輩遷居四川。自幼錦衣玉食的李白當真視金錢如糞土,完全有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經濟基礎。於是,李白以極其高調的姿態成長起來了,西域的狂放自我成為他身上最早植下的文化基因。 常人按步就班地讀書應舉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一件太過無聊的事情,絕對不願去做的。
李白平生三大志向:做宰相,當俠客,求神仙。年青的時候,大丈夫志在四方,要成就姜太公、諸葛亮那樣的事業,由布衣之士躍升為帝王之師,於談笑之間安定天下。他在詩裡是這樣誇下海口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將自己比作東晉謝安,謝安一代名相,一生最輝煌的事蹟就是在幕後為東晉策劃了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李白相信自己之於唐正如謝安之於晉。謝安一旦從東山隱居之地復出,就成就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勝利,這樣的成功難道不是完全可以為自己所複製的嗎? 正如今天的名人成功故事坑害了不少懵懵懂懂的有志青年一樣,謝安的成功故事徹底坑害了李白。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這種眼高手低的毛病實在害了李白一輩子。雖經過當時政壇大佬兼大詩人賀知章的引薦,被唐玄宗徵召入宮,成為翰林學士,但唐玄宗深知老李在政治上是個二把刀,對他的詩才看重也不過是把他當優伶弄臣看待。
李白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出將入相,要做帝王師,其實,也並不是真想出將入相,李白要的只是那份尊崇感,要皇帝來請他,但他一點都不想處理日常性的工作,只想在那種所有人都無能為力的重大事件上從從容容露一小手,一錘定音,然後說聲“不用謝”,飄然遠去。就像《俠客行》這首詩裡大家最熟悉的兩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既然做不成宰相,又或者想成為一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據專家考證,李白當真學過劍術,確實曾經手刃數人。 當然,俠義精神絕不僅僅是劍術好,敢殺人,李白真正要做的是上古時代,魯仲連一般的大俠。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曾在寫給安州長史裴寬的干謁書信裡寫過一件事情證明他的俠義行為。年青時候與同鄉好友吳指南結伴遠遊,一路行俠仗義,踏遍江湖。不料,好友不幸死在洞庭湖畔。李白為之服喪慟哭,依照巴蜀舊俗,將好友的屍身殯而不葬,留在當地。幾年之後,李白重新尋來,檢視好友的屍身,見筋肉尚在,於是一邊哭著一邊持刀剔盡了屍身上的筋肉,再將骨骼洗淨之後包裹起來,隨身攜帶,長途跋涉到鄂城之東,將好友正式營葬。 這種事情在現代人看來簡直令人毛骨悚然,恐怕同時代的人也會視之為異類,放誕不羈。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就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態度。 安史之亂,李白不審時度勢,政治意識淡薄,參加了永王李璘的隊伍,為世人所不齒。當安史之亂平定,永王李璘失勢之後,李白毫不意外地變成了世人眼中的汙點政客,變成了牆倒眾人推的那堵牆上的一片瓦礫。 杜甫當時在音信不通的情形下焦灼地擔憂著李白,寫下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的詩句。那時的李白,正被無數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正義人士唾罵、譴責,彷彿這世界若還能容得下李白,便是對所有正人君子的莫大侮辱。其實,除了站錯隊,更多的恐怕是李白平時眼高過頂,目中無人,放誕狂妄得罪了太多的人有關。
再次,說成就。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李白的詩,向來寫得汪洋縱恣,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彷彿他從來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之外。讀李白的詩,感受一個字是“爽”,兩個字是“快哉”,三個字是“真痛快”,四個字是“痛快淋漓”。 我們今天讀他的《將進酒》,感覺何等豪氣,何等酣暢,何等激勵人心。“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這首《將進酒》裡,完全可以看出李白詩歌最顯著的兩大特色,即誇張與任性。李白之誇張,一說發愁便是“白髮三千丈”,說喝酒便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說打仗平叛便是“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之任性,寫詩講話全憑一時的情緒,一高興就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受點挫折就抱怨“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四處干謁求達官貴人引薦的時候就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偃蹇不順的時候就慨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若脫去全部文學的偽裝,他不過是個一輩子都不曾長大的孩子,如同在舞臺上瘋狂雜耍的搖滾青年。
搖滾青年王維是詩書琴畫的全才,而且取得的成就都是頂尖的,可以傲視當代,流傳千古。“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最著名的這一聯詩句所描繪的就是詩人在輞川別墅裡的悠然生活,這首詩的題目直接就叫《終南別業》,全文如下: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中所謂“好道”,其實就是“好佛”。詩中說自己中年以後喜好佛教,終於把家置在了終南山腳下;興致一來,便獨自在這一帶閒行,其中的樂趣只能自己體會,無法講與人知;沿著水流而行,行到水流的盡處,沒有路了,但那又何妨,正好坐下來仰看白雲生起;偶然還會在林中遇到本地鄉間的長者,那就一起談笑,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寫盡了一種隨緣的意趣:本來獨來獨往,自得其樂,走到山窮水盡之際,旁人都只會焦躁地找尋出路,王維卻可以順勢歇息下來,而這一歇息,竟然又發覺了此前從未留意到的新的美景;與林叟的相逢不是相訪,而是不期而遇,既然遇到了,那就順勢談笑好了,方才“勝事空自知”的感覺一下子就變成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因為有了旁人的分享而變得更加快樂。一切都在隨緣順勢,毫不著力,而每一個意料之外的變化帶來的不是焦灼或不悅,不是對變化的不滿,而是對變化的不在意。之所以不在意,是因為對每一個變化若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都只會發現更多的妙趣。這樣的詩,有秘而不宣的哲理,也有飄然出塵的畫境。後人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說王維的詩歌是最有畫面感的,他的畫也是最有詩意的。這已經是不易達到的境界了,而詩中純然的畫面感沒有像宋人那樣刻意說理,深刻的哲思卻油然而出,而出,給人無限的回味,這樣的詩才真正是第一流的。
王維的畫,廖廖數筆就為我們勾畫出引人入勝的意境他對音樂的喜愛貫穿終生,在半隱之後,音樂修為更是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某次有客人拿了一幅《按樂圖》與王維共賞,王維說道:“這幅畫所畫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節第一拍的情景。”客人後來拿畫與演奏對照,駭然發現真的如同王維所說。
王維彈琴最後,說人生圓滿。巨星一般都是贏得身前身後名,人後酸楚誰人知。但凡巨星的結局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甚至是悲慘。
李白的人生不圓滿的。李白在流放途中,幸運的遇到大赦,在歸途中死在安徽當塗,傳說他是在船上飲酒賞月時為了撈取水中的月亮而不慎溺死的。這個傳說富於隱喻,相比史實,人們更願意相信傳說的真實。昔日那個一擲千金、豪情萬丈、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忽然變成了一個落拓無依的老者。 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支高開低走的股票,華麗高開,落寞收場。時光荏苒,人世代謝,到了唐代宗時代,安徽地方官範傳正是李白的粉絲,在當塗尋訪李白後人,然而當地竟無人知曉李白後人的訊息,範傳正大感意外,之後足足花了三四年的時間,這才訪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 範傳正將兩人召至府衙,更加意外地發現名人之後雖然舉止嫻雅,卻是一副農婦的裝扮。詳詢之下,二女言及父親伯禽終身未仕,已然故去,有兄長一人外出十餘年,至今不知下落。家中無依無靠,只有嫁作農婦,又怕玷辱祖先聲名,所以一直不敢上報官府,這一回只因地方官催尋太緊,才不得不忍辱相告。 名人之後,竟然淪落如斯,範傳正不覺辛酸,想以官府之力幫助二女改嫁士族,二女卻執意不肯,以為在孤窮之際既然失身於下俚,怎可一朝仰仗官威改換門庭?若有這樣的行徑,必將無法在九泉之下面對祖父。 範傳正唏噓無奈,唯一能做的,只有將李白的墳墓遷至謝公山下,那裡曾是謝脁的登臨之地,而謝脁正是李白最為仰慕的前代詩人。李白若地下有知,或許會稍稍欣慰吧。
位於當塗的李白墓王維,結局應該是圓滿的,至少他自己這麼認為。王維,字摩詰。名與字合起來即是“維摩詰”,這是大乘佛教裡最有文化影響力的一個角色,即佛教《維摩經》的主人公,他是古印度的一個富翁,家財萬貫,奴婢成群,卻大徹大悟,佛法精通,不僅能享用世間榮華,還不耽誤成佛做祖。王維最愛的佛經就是《維摩經》,最仰慕的佛教中人就是這位維摩詰。王維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差點迎來殺身之禍,後經一眾朋友極力搭救,弟弟捨身相保,餘生就在長安郊外的輞川別墅裡讀經禮佛,談詩論道,宛如一名真正的居士。輞川別墅是不同於現代意義的別墅,僅僅限於一座豪宅加花園,而是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莊園,豪宅成片,土地廣闊。王維的輞川別墅是從宋之問手裡購得的,是當時最奢華的富人別墅並且帶有相當程度的生產性質的地產。王維著名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其實是一個麋鹿養殖所,是一個為這位似乎毫無人間煙火氣的詩人賺取實實在在的利潤的地方。但他似乎也真的清心寡慾了,自從妻子早逝之後一直保持獨身,每天只吃素食,不穿染色的衣服。他成了一個真正與世隔絕的藝術家。王維的心,就是這樣在藝術與宗教裡刻意與世俗拉開了距離,獲得了他認為的人生圓滿。
坐享榮華的維摩詰你是否願意和這樣一個人成為朋友:他總是大言不慚,自戀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酗酒成性,花錢如流水,從來不肯腳踏實地,永遠耽於不切實際的空想。如果你是一個性情中人,並且真的把他當朋友的話,他一定會為你兩肋插刀,甚至不惜犯險殺人;如果你是他的同行,你會怨恨蒼天為什麼要讓你生活在他的時代裡;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估計你會用全部的婚前時光來嚮往,然後用全部的婚後時間來後悔;如果你是他的子女,你或許會記得他對你講過的每一句話,因為他從不把子女放在心上,總共也沒對你說過幾句話。 這個人,就是李白。
而同時又有另外一個人:貌比潘安,性格溫婉如玉,是個琴棋書畫的頂尖全才。仕途一帆風順,人際網路豐富,坐擁鉅富,思想通達,視世間萬物如雲起雲散的高妙藝術家。這個人,就是王維。
要是他們生在當代,你會喜歡誰?選擇跟誰做朋友?
回覆列表
可能是王維。王維少年喪父,20歲之前入京應試,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名動京師,後又高中狀元,仕途起步較早,但所受挫折亦不少,在變幻莫測的政治環境中,在世事無常的洗禮中他即有抗爭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用時下的流行語可謂之“低調”,最終得以善終。而李白則不同,少時深山讀書練劍,出山之後豪氣便義薄雲天,處處追求“轟動效應”,雖因才被賜金放還而得以遍遊名川大山,可能是因為入仕較晚,所以復又急於追求名利,最終客死他鄉,撈得“水中月”而駕鶴西去……當然,世事變幻莫測,若他們都生在當下,二人誰更受歡迎,與受眾的地理環境、年歲少老等諸多因素相關,無從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