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古代的帝王,居住於深宮,與外界聯絡的渠道不多,再加上多疑的性格,時常擔心“有人要害朕”。因此,歷代帝王或多或少都會廣佈耳目於朝野,以洞察臣子的舉動,瞭解民間動向,以期防範於未然。在這方面,雍正是集大成者,建立並完善了密摺制度。

    何謂“密摺”?

    所謂“密摺”,其實就是密奏,即臣子給皇帝的奏摺內附奏機密要事,主要是揭發一些臣子作奸犯科的行為以及民情、重案等等,這些密事只有皇帝知道,從而使臣子處於相互監督、彼此制衡的狀態,人人自危,都積極對皇帝表忠心,既防止臣子不法行為,還能避免皇權旁落。

    在康熙朝,康熙已經提出“密奏”的辦法:要求朝廷內外大臣在上給皇帝的“請安”折內,附奏機密要事。密摺之事,只許皇帝一人檢視,但那時只是小範圍,有密摺之權者僅限於少數親信。

    雍正繼承併發揚了“密奏”,將其作為一項固定制度,大範圍推廣。在京的滿漢大臣、外省的要員,均實行“密摺”制度。尤其是京城的科道官員,每人每天都要上一到“密摺”,一折只論一件事,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據實稟明;如果沒事,也要寫密摺說明為什麼無事可奏。

    密摺幾乎都有皇帝的親筆硃批,叫做“硃批諭旨”,雍正那句著名的“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回覆田文鏡密摺的硃批諭旨;批閱過的密摺稱之為“硃批奏摺”。密摺所用紙張,十分講究:白紙用來題寫陳奏性質的密摺;黃綾面黃紙用於請安或舉薦他人為官;白綾面白紙是大喪期間使用。

    雍正朝的許多制度創新、變法主張,都是君臣在密摺中溝通之後,再決策執行。

    “密摺”的特點,在“密”不在“折”

    因為密摺內容的廣泛性,涉及到皇帝施政以及人事任命,所以,雍正特別重視密摺的保密性,一再對上密摺的臣子強調:

    “密之一字,最為緊要,不可令一人知之……假若藉此擅作威福,挾制上司,凌人舞弊,少存私意於期間,豈但非榮事,反為取禍之捷徑也。”

    欲上密摺,先做好保密工作,內容不得告知他人。只有雍正特別交代,轉告相關人員時,才能傳達諭旨精神。對於做不到保守秘密之人,雍正也會採取相應的懲治措施,比如,閩浙總督滿保、山西巡撫諾敏等人,曾將密摺內容交親信過目,雍正就廢除他們的密摺之權。後來,雍正為了在“密”字上做到萬無一失,採取幾項措施:

    一、收回硃批奏摺。上密摺的大臣,在收到雍正批覆的一定時限內,需要將原奏摺以及硃批一併上交,本人不得備份或留底。奏摺中的硃批,也不能寫入題本。

    二、實行奏摺專用箱鎖。雍正專門定製一批帶鎖的皮匣,發放給有密摺之權的大臣,凡是有密摺,均用特製的匣子差專人送至京城。每個匣子配兩把鑰匙,皇帝與臣子各一把,因此只有皇帝與寫奏摺的臣子能夠開啟,其他人不敢也不能開。

    三、減少經手人,直達內庭。與“題本”不同的是,密摺到京後不需要通政司轉呈,如果是封疆大吏的摺子,交奏事處直達皇帝;其他地方官的奏摺,則需要交給雍正指定的王公大臣轉呈。被指定轉呈密摺之人,有胤祥、張廷玉、隆科多等人,都是雍正的親信,但不得拆看、過問其中內容。

    四、皇帝親自批閱,任何人不得參與。

    “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於左右,不但宮中無檔可查,亦並無專司其事之人。”

    雍正批閱後,密摺轉回到寫摺子的大臣手中,以便他們按照旨意辦事。部分摺子所寫內容,雍正如果一時想不出對策,就會留中,等時機成熟再下發。

    密摺的效果

    按照雍正的說法,密摺的作用非常“正大光明”,一是提升了行政效率,方便君臣溝通,便於施政;二是便於啟示臣工,以利其從政。除了這些雍正說出來的作用,密摺還有如下效果:

    一、強化了皇權。之前許多事,都由朝廷王公大臣公議,而透過密摺,只需要皇帝批示即可。從此,內閣的作用進一步弱化。

    二、上密摺,本質上也是告密。雍正透過這種方式監視臣子,臣子也能透過這種方式“鑽營”或打擊同僚。所有的封疆大吏,都成了雍正安插在各地的耳目。

    密摺制度的推廣,在集中皇權的同時,也極大地加重了皇帝的工作量,讓皇帝面臨智力、精力等方面的挑戰。遇到雍正這種勤奮有才能的皇帝,密摺可以正常運轉;遇見怠政、平庸的帝王,密摺堆積如山,從朝廷到地方的政務都難以開展。

    秋媚說:雍正透過密摺駕馭群臣,實現對他們的監督管理,也讓皇帝的意志可以直達地方。如果朝廷是一個群,雍正是群主,臣子是群成員,之前有事在群裡討論,那密摺就是與群主的單線聯絡,將檯面討論的問題變成了私下交流,公開不好說的事、不敢彈劾的人,私底下就能揭發,這就必然會滋長告密之風。

  • 2 # 創史人

    所謂密摺是一種不用經過朝堂,讓一部分官員直接將自己看到或者是在奏摺上不方便說的事情,單獨透過密摺的方式直接交給皇帝的制度。密摺制度是皇帝瞭解民間和監察各地官員的一個重要視窗。

    皇帝都會批覆奏摺,但是普通的奏摺都是大臣們進行篩選之後,挑出一部分,寫上自己的意見,然後送給皇帝批覆。皇帝只要在上面批覆是否同意即可。但是密摺則不同,他是直接交給皇帝的。

    其實,康熙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小規模的運用密摺制度了,當時能夠遞密摺的人數極為有限,只有一百多人。康熙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了解各地的真實情況和發掘人才。透過密摺推薦的人才皇帝都會進行評估,評估之後在秘密的進行培養,這樣就可以避免人才被重用前捲入朝堂的紛爭,也算是皇帝培養自己親信的一種手段。

    而當了雍正時期,才真正的開始推廣密摺制度,當時擁有遞密摺這個權力的官員數量擴大了10餘倍,達到了一千多人;這一1000多人還不是集中在京官、貴族、家臣,幾乎只要是雍正能夠看對眼的大臣都有遞密摺的權力,甭管你是縣令還是巡撫、總督。那麼,雍正為什麼大規模推廣密摺制度呢?目的何在?

    我覺得雍正之所以推廣密摺制度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雍正的皇位來的並不容易,當時反對他的聲音在朝堂之上可以說是此起彼伏,更是有不少皇室貴族也參與其中,甚至結成聯盟,希望透過群體的力量將雍正趕下來。面對這麼一個不安定的群體,雍正還不能玩朱元璋明著大殺特殺的那一套,但總要有力量來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牽制甚至制衡他們。

    明朝錦衣衛和東西二廠這種特務機構,那絕對是不能再用了,已經被那群儒生罵死了。於是,雍正就想到了康熙用過的密摺制度。這種制度不用動用專門的監察人員,組建專門的監察機構;更不用被罵臭了的特務機構,還可以讓大臣之間相互監督、相互檢舉揭發,而且也沒有什麼顧慮,因為密摺只有皇帝知道什麼內容。

    其次,則是因為雍正繼位的時候大清的財政狀況很不好,國庫空虛。所以,為了改善財政狀況,雍正皇帝上位之後勵精圖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攤丁入畝、火耗銀等。但是改革變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些措施一經推出就遭到了朝野上下頑固勢力的極力反對,雍正為了瞭解改革變法的推進情況和各個地方的真實情況,就鼓勵一些改革派和中立派的官員,將各地的真實情況透過密摺的形式直接交給皇帝。一方面,皇帝能夠了解各地的真實情況,而不至於因為保守派的一面之詞而被迷惑。另一方面,透過密摺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這些改革派和中立派官員,因為密摺的內容只有皇帝知道。

  • 3 # 裴曉鋒

    故宮現存數萬件雍正朝的原始密檔,其中最多的是詳加批點的密摺。雍正藉助密摺制度,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各地,從而推動了他的各項改革的順利實施。那麼,密摺是什麼呢?密摺制度到底是怎麼執行的呢?密摺制度有什麼目的,達到了什麼效果呢?

    密摺其實是向皇帝打“小報告”

    密摺奏事制度是皇帝用來詳細瞭解天下大事和監督官員而推行出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在清朝以前就有,武則天時期就有這種制度,當時的密奏制度甚至允許老百姓使用,她密奏制度實際上起的作用就是用來告密和揭發。同樣在明朝時也有相應的制度,是由明朝的特務組織錦衣衛遵行的一種上奏方式。清朝是從康熙時期開始使用這種密摺制度,主要是讓皇帝指定的官員可以將不便公開上奏的想法、以及所看見到的民間的一些關乎民生的事例用上密摺的方式單獨說給皇帝知道。 也可以用密摺的方式秘密推薦給康熙皇帝推薦人才,皇帝可以根據這些被推薦人才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秘密探查和培養,這樣用密摺的方式發現出來的人才僅限於皇帝本人和皇帝的親信大臣知道,可以避免其在被皇帝重用之前就陷於朝堂內的黨爭。雍正皇帝上位後,馬上就開始重視密摺制度並大力推廣。這個制度實際上是允許給皇上打“小報告”的一種制度。

    密摺的運轉

    雍正剛登基時,就下了一道關於密摺的諭旨。欽定,從繕折、裝匣、傳遞、批閱、發回本人,再繳進宮中,都有一定程式。對於官員來說,上一次密摺,過程也十分繁瑣,奏摺人按密摺所要奏報的內容,分別用素紙、黃紙、黃綾面紙、白綾面紙四種紙張繕寫,用統一的封套加以固封,裝入特製的折匣,可直接或者由皇帝的親信交由皇帝親拆御覽。皇帝親筆批閱後,加以封套、固封,裝入特製的折匣,用宮廷鎖匠特製的銅鎖鎖住,並派專人送達原奏人,所有內容只有君臣二人知道,奏摺人按硃批的指示行事。在雍正朝有權力給皇帝上密摺的臣子達到了1100餘名。從皇帝家臣到地方上的總督、巡撫,甚至知縣級別的官員,甚至可以越境奏事可以越級監視,上下牽制。

    雍正為什麼大力推廣密摺制度?

    第一,穩定政局的需要。雍正的上位不是一帆風順,政敵遍佈朝堂,相當多的皇族和依附他們的官員表面上認可了雍正皇帝繼位,實際上還是在暗中抵制,甚至於希望用群體的影響力剝奪掉雍正皇帝執政的話語權,雍正自己也知道反對者很多,雍正選擇了繼續推行康熙皇帝的密摺制度,不起用專門的特務機構監督官員,但可以讓官員之間互相搞監督。

    第二,管理官員的需要。密摺制度是鞭策官員實心辦差的一種有效方式,康熙時期,皇帝看到密摺內容後,一般都會銷燬密摺。但雍正時,開始收繳和留存密摺,存檔備查,讓有這個權力的官員不能隨意瞎編密摺內容欺騙皇帝,你說的和做的不一樣,處理起來也有證據。大批被賦予密摺上奏權力的官員在這種有備份的情況下不得不如實處理公務。而且官員如果欺瞞皇帝,身邊也有可以使用密摺上奏的官員,你監督我,我監督你,官員們只能儘量的表裡如一,雍正也能更有效的掌控官員的忠誠度。

    他多次表示: "密之一字,當拳拳服膺,以為終身誦" "忙時令人代書亦可,若密摺仍需親寫,即字畫粗大,略帶行草亦屬無妨,辭達而已,敬不在此" "既系密奏,則當謹慎不謀與人,不洩於外,方無忝事君之義" "一經發覺,必嚴行究訓,從重治罪" 。

    第三,推行改革的需要。雍正推行了一系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列改革的政令,但這些制度的推出遭到了大批守舊派大臣和地方士紳們的反對,他們用盡各種方式阻撓雍正推行改革,對於地方上的真實資訊也都是用假的資料欺騙雍正。如何讓改革順利推行呢?所以,大力推行密摺制度,一是讓他獲得真實的民間經濟資料。能更真實地瞭解地方資訊和政令推行的程度,以便新政令的順利推行,還可以避免這些官員被保守派的官員抓住小辮子來攻擊和針對,可以有效地保護改革的推行。二是減少了決策環節。密摺制度產生的政令下達機構就是軍機處,因為密摺制度,雍正皇帝能迅速地瞭解到地方上真實的資訊,不必到朝堂上反覆爭論,直接透過軍機處就可以馬上擬定聖旨,減少了朝堂上的爭議機會,能夠快速地推行。

    結語

    綜上,雍正皇帝大力的推廣密摺制度和他上位有爭議、以及一系列改革推行息息相關,官員之間互相監督,甚至互相之間牽制,最終的目的是讓自己的掌控力大大增強,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標。事實也證明,雍正朝的一系列改革是“康乾盛世”的承接的關鍵,甚至可以說沒有雍正朝的改革,也許只有“康熙盛世”。

  • 4 # 甲申以後風雲逸紀

    清代的“密摺制度”始於康熙時代,但康熙朝有資格向皇帝密奏者不過百餘人。雍正登基後,將“密摺制度”上升為維繫統治的核心手段,獲准參與密奏活動的官員,多達1100多名,密摺彙報的內容不限於本職本地,不需要真憑實據,可隨時風聞入告。

    簡單說來,雍正的“密摺治國”,就是將清帝國中上層的核心官僚,全部納入到一張巨大的間諜網之中。這張網輻射全國,間諜們彼此隔絕,只許與皇帝單線直接聯絡。任何情報,無論是身邊的,還是別省的,無論有沒有確鑿證據,都可以直接報告皇帝,由皇帝甄別。除皇帝之外,全國所有中高層官僚,都被這張巨大的間諜網籠罩在內。所有人都處於他人的監控之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身邊有皇帝的間諜,所有人都不被允許知曉誰是自己身邊的那個間諜。

    比如,雍正曾透過密摺,命廣東布政使王士俊監視廣東巡撫傅泰,又讓傅泰監視王士俊;命兩廣總督郝玉麟監視王士俊,又命王士俊監視郝玉麟;命傅泰、兩廣總督孔毓珣(與郝玉麟存在時間差)、廣州將軍石禮哈等三人,同時監視廣州提督王紹緒,三名監視者互不知曉對方的秘密任務……雍正認為,透過這種手段,自己安坐紫禁城,就可以將千里之外的廣東官場的種種動態,全部掌控在手。

    這種手段,是否真的能夠讓雍正有效掌控官僚集團的動態,姑且不論。明確可以知曉的是,為了維繫“密摺制度”的正常運轉,雍正需要承擔巨大的工作量,史書中說他極為勤政,每日裡批閱如山的奏本,睡眠極少,並非虛言——以一人之力單線聯絡數百上千名間諜,閱讀、比對、甄別他們送來的報告,進而判斷報告內容的真偽,其勞累程度可想而知。

  • 5 # 歷史百貨鋪

    什麼是“密摺”?其實就是給皇帝打小報告的密奏。

    雍正推行密摺的最大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讓皇帝的君權可以進一步加強,朝堂上能夠掌握軍國大事,朝堂下還能聽到百官在朝上不能直說的話,這樣對於朝局的把握變得更加的如指掌。

    密摺制度的實行,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也讓皇帝對於朝局和文武百官的控制更加得心應手,試想一下如果身為一個官員犯了錯誤就有人偷偷的到皇帝那兒打小報告,那麼誰都會更好的約束自己。這也是用另一種方式把皇帝慣用的制衡朝局的技倆發揮的淋漓盡致。

    所以,雍正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把握朝局和百官,以免出現位高權重的大臣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

  • 6 # 文史並蒂

    打個比方來說,雍正想要和大臣建立點對點的通訊,有事沒事說一說悄悄話,但是古代沒有手機,也沒有專門的快遞公司,更沒有微信QQ之類的通訊軟體,那怎麼辦呢?雍正思來想去,就找工匠製作了專門的小匣子,然後再裝上一個把精巧的小鎖,這把鎖只有兩把鑰匙,雍正拿一把,大臣拿一把。

    大臣想和雍正說悄悄話了,就寫一份奏摺裝在匣子裡,鎖好,找個人送進皇宮,雍正收到後,用自己的鑰匙開啟匣子,就可以看奏摺的內容,如果感覺需要批覆,就把批覆後的奏摺重新放到匣子裡,鎖好,然後再送回去,當然即便沒有批覆也要送回去。整個通訊過程,除了皇帝和這個大臣之外,不會有第三個人知道奏摺內容。

    如果類比成現在的微信聊天,皇帝和大臣手中的鑰匙就相當於微信賬號,裝奏摺的匣子就相當於一個一個的資料包,負責運輸匣子的人相當於通訊網路。整個通訊過程就是:大臣這邊登陸微信賬號(用鑰匙開啟盒子),輸入聊天內容(寫奏摺),點擊發送(專人運輸匣子),皇帝登陸微信賬號(用鑰匙開啟盒子),檢視未讀資訊(看奏摺),編輯回覆資訊(批覆奏摺),點擊發送(專人送匣子),…………,如此週而復始。只不過相對於微信聊天,密摺的延遲比較高,但保密性比一般的奏摺要好的多。

    那麼,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設計這一套制度呢?其實最本質的還是透過監控百官,防止官員抱團欺騙朝廷,從而實現強化皇權的目的。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民族建立的政權,雖然為了緩解漢人的敵視情緒,在很多崗位都是採取滿漢共治,但是從根本上講,他們對漢人並不是完全信任,甚至對滿族官員也不是絕對信任,於是統治階級就希望透過監視百官言行,儘早發現有異心者。

    但是呢,清朝又沒有繼承明朝的那套衛所制度,沒有數目眾多的錦衣衛以及東廠、西廠太監幫他們打探訊息,所以就設計這套制度鼓勵官員相互揭發。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隨時可以與皇帝秘密通訊的人,你還敢搞什麼小動作嗎?你們保證他不是皇帝安插在身邊的臥底?如此一來官員之間就會相互提防,也就很難抱團欺瞞朝廷,皇權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穩固。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封建時代等級森嚴,如果低階官員要反映什麼問題,不能越級反映,只能向直屬上官反映。越級,是非常忌諱的一件事情。一旦越級了,就得做好丟官的準備。

    “上下有序”是皇帝必須去維護的,因為這是他統治的基礎。但同時,皇帝也很擔心自己被矇騙,畢竟他所知的資訊都是有資格接觸他的大臣們彙報上來的,要是這些大臣聯合起來欺騙他,堵塞言路,那他就等於是瞎子和聾子。

    (武則天看密報)

    所以如何才能得到真實的資訊,向來是皇帝們的一大研究課題。

    武則天時代,別出心裁的設定了光明正大的告密制度。為什麼說光明正大呢?因為武則天鼓勵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來告密,只要百姓說一聲要告密,當地的地方官就得安排他去京城,到了京城也有專人接待,武則天抽空接見。

    如果告密成功,這人立刻就能當上官;如果是誣告,也不會受到任何處罰。一時告密之風四起,武則天據此打擊了許多政敵。

    (裝密摺的特製皮匣)

    到了清朝雍正時代,他進一步完善了這種告密制度,不像武則天時代那麼喪心病狂,更為科學。

    其執行方式是這樣的:挑選出一批心腹大臣,給他們特製的皮匣,皮匣有兩把鑰匙,一把在雍正手裡,一把在大臣手裡。大臣用白紙寫好奏摺放入皮匣裡,不透過官方驛站,直接派親信送往皇城,中間不經過任何部門,由皇帝親自開啟皮匣審閱。

    其目的很簡單:多了得知資訊的渠道,不被官員欺瞞;進一步集中皇權,並彰顯皇權的神秘性和尊嚴性;以密摺制度監督天下官員;讓官員們戰戰兢兢,無法結成黨派,不敢做什麼小動作,只能忠於皇帝。

    那麼目的達到了嗎?達到了。一開始只有少部分官員有上密摺的權力,但到了後來,幾乎所有的四品以上官員都有皮匣了。大家相互監督和防備,都怕對方在密摺裡說自己的壞話,爭先恐後表達對於皇帝的忠誠。

    (雍正的硃批,用詞很直白)

    雍正就靠這種方式,從不巡遊卻知天下事,加強了君主集權制。

    據說有一天,雍正漫不經心地問狀元出身的王元錦,昨晚上你做什麼了?王元錦恭恭敬敬地說和家人打葉子牌,雍正又問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王元錦想了想說,也沒什麼,就是丟了一張牌。

    雍正笑道:“不欺暗室,真狀元郎。”然後拿出了那張葉子牌,讓他晚上回家接著玩。

    王元錦目瞪口呆,嚇出了一身冷汗。試想,如果他說了假話,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旁邊圍觀的大臣們也都被嚇到了,皇帝的眼線遍佈各府,彷彿一舉一動都在皇帝的掌控中。能不怕嗎?自此更加小心謹慎。

    (嚴肅中還有點萌的雍正帝)

    當然,密摺制度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不管說得多麼高大上,密摺制度本質上就是打小報告,不利於團隊的管理。更別說靠“小報告”去管理天下,那就太可笑了。

    甚至有些官員會據此要脅上官,如果上官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要在密摺裡誣陷上官。這一招很狠毒,上官並不能得知他的奏摺內容,都沒辦法去分辯,就算被暗算了也不知道,只得妥協。

    總之,密摺制度有利有弊,如何去運用還是得看統治者的個人意願及能力。

  • 8 # 史海鉤沉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後封建王朝統治者,大都渴望“身在宮中坐,心曉天下事”,那麼,要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

    最開始皇帝大多都是透過設定御史這個官職,讓御史們風聞奏事,也就是說御史有監督百官言行作風問題的責任,一般來講,哪裡有問題御史們就及時報告給皇帝。

    可是,如果官員們權利太大,御史們不敢報告皇帝該官員的真實言行作風,或者官員和御史相互勾結,這時,該怎麼辦呢?顯然,只能涼拌。

    所以說,以御史風聞奏事來通曉天下的這種方法能從一定程度上協助皇帝洞察天下,但如果想透過御史知道全部天下事,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歷史上,一些聰明的皇帝,或者說控制慾比較強的皇帝,就逐漸開始發明並推行密摺奏事了。

    那麼,說了這麼半天,那到底什麼才是密摺奏事呢?

    簡單來講密摺奏事,就是官員將奏摺寫在摺疊的白紙上,放進特製皮匣,該皮匣一般只有兩把鑰匙,官員一把皇帝一把,官員親手將奏摺寫完以後放進皮匣,並用自己的鑰匙鎖上,再由親信直接送達皇帝手上,皇帝收到皮匣,檢查確認完好再用自己的鑰匙親自開啟。

    同時,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奏摺必須由官員親自書寫;二是皮匣只有兩把鑰匙,官員和皇帝各自一把;三是奏摺必須專人配送,不經過驛站,入京後直達皇帝手上。

    據史書記載,密摺制度開始於康熙時代,在雍正年間被逐漸完善。據說,在雍正年間,凡四品以上均有密摺奏事的許可權。

    網上有謠傳說密摺奏事發明自武則天,說武則天清除政敵的時候用的就是密摺,這其實只是謠傳而已,武則天並沒有發明密摺奏事,而是鼓勵大家告密而已,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情報收集手段,密摺奏事自發明起就得到了封建王朝皇帝的青睞,一直被後世皇帝沿用,直至清朝滅亡。

  • 9 # 君臨萬方

    雍正不僅刻薄寡恩,還生性多疑,許多人都遭到了雍正的清算。而且,雍正對權力也是極為敏感,除了設定軍機處分權內閣外,雍正時期的密摺制度也很有特色。

    雍正時期密摺制度如何執行

    密摺制度並不起於清代,只不過雍正把它運用得出神入化罷了。密摺其實往往就是告密,一個弄不好,就容易相互攀咬,所以帝王對此非常慎重。但在雍正朝,密摺制度卻是官員正常職責的一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上密摺的權利。

    康熙年間大約有百餘人有這項權利,到了雍正時期擴大到一千多人。這些人包括雍正的家臣、寵臣、封疆大臣,中低階以下的文武官員,是沒有權力上密摺的。

    密摺必須上奏的大臣親自起草,其格式也有相應的要求。寫好之後,裝匣、傳遞、批閱、傳回本人、收回皇宮等等,都有相應的制度。特製匣子的鑰匙只有皇帝和大臣有,民間的鑰匙是無法開啟的。密摺直達皇帝之手,中間不經過任何人轉手。批閱之前,密摺只由皇帝一人批閱,即使軍機大臣也無權過目。

    批閱後的密摺,由軍機處的軍機章京抄寫一遍,封檔儲存,帶硃批的原件發還上折的大臣。有些皇帝當天沒想好怎麼回覆,便會"留中"不發。一些極為機密的奏摺,甚至連副本也不會儲存。而且,密摺硃批之後,雍正依舊訂立了嚴格的制度。經過一段時間,大臣還要把硃批後的密摺交回,本人不得抄錄不得留底,否則嚴懲不貸。

    密摺的內容,則可以無話不談。臣子有什麼計策、對國家大政的看法、上司或下屬的不法行為等等,都在密摺上奏之內。而且,一些家長裡短也可以上奏。但如果不是皇帝寵臣,摸不準雍正的心思,這些大臣也不會蠢到把身邊瑣事用密摺上奏。

    雍正密摺制度目的何在

    這種告密制度,其實為君子不齒,但雍正本人卻對此樂此不疲。雍正之所以這麼做,其目的有以下幾個。

    穩固自己皇位。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是不穩固的。出於這個目的,雍正在登基的第14天,便釋出了密摺制度。這就對群臣形成了一種威懾,不敢大膽為非作歹。而且,密摺制度作為一種榮譽性的東西,對於拉攏人心也是十分有好處的。此外,密摺制度直接繞開了內閣,使得皇帝毫不干擾地貫徹自己意志。穩固皇位、加強皇權,始終是密摺制度最原始、最重要的任務。

    補充正常的監察制度。雖然有"京察"、"大計"等考核方式,但長期以來成為形式化的東西。再加上官場上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使得皇帝很難確切知道官員的優劣。即使實行了密摺制度,也仍有漏網之魚。比如江西巡撫謝旼,上下左右的官員都說他好,但雍正對此持懷疑態度。為此雍正把謝旼調離,讓繼任者查處,結果果然不出雍正所料。當然,這種特殊的情況,在密摺制度下也是非常少見的。

    澄清吏治。雍正把密摺制度擴充套件到各省督撫、藩、臬、提、鎮等,不僅上級考核下級,下級也可以越過上級上密摺,甚至可以越境上奏摺。這無疑對於所有官吏有很大威懾力,使得官員相互牽制,效忠於皇帝的同時,亦保持了吏治的清明。

    密摺制度的優越性自然是有的,但同時也存在弊端,有時可能淪為黨爭、誣告的途徑。而且這個制度最大的考驗,是皇帝必須十分勤政,否則就會流於形式。這也是此制度在雍正朝大放光彩,而其他皇帝很難堅持的原因。

    綜上所述,雖然密摺制度的初衷是"一人治天下",但對於雍正瞭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懾群臣、澄清吏治,都是大有裨益的。勤於政事的雍正,透過設立密摺、軍機處等措施,把君主集權做到了極致。而且正是雍正的這種孜孜求治的態度,才使得"康乾盛世"成為可能,這一點功勞是不容抹殺的。

  • 10 # 臨石觀海

    密摺制度始於康熙朝,但在雍正手裡發揚光大,成為了一種極具特色的上奏制度。此制度由皇上與大臣各執一金鑰,匣子裡面放著大臣向皇帝報告的密摺,目的在於讓皇帝第一時間知曉秘情,且秘密安全,對群臣有震懾作用,從而加強了皇權統治。

    雍正上位後,大力推行改革,勵精圖治,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土歸流等一系列措施,扭轉了康熙後期朝政腐敗,國庫空虛的局面。而雍正為了更好的加強皇權,高效率的下情上達,大力推行密摺制度。

    何為密摺制度,是怎麼樣執行的

    密摺制度就是有密摺權的大臣將寫有密奏的紙放入特質的匣子中,派專人送給皇帝,皇帝跟大臣各有一把鑰匙,而其他人是打不開的,從而使大臣能在第一時間將資訊交給皇帝,且不被外人知道,而皇帝也能儘快得知其中情況,及時處理,其內容無所不包,有國家大事,也有官員功過,更有民間逸聞,這就是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的優點密摺制度安全,秘密,高效

    作為皇帝每天收到的奏章很多,一般都是先由主管大臣查閱提出建議,皇帝只需要批示就行,但這種明奏有幾個弊端,因為明奏的流程和性質所致,比如會出現官員彈劾他人被人報負,或激起黨爭,也有中途奏章被隱匿等極端情況出現。

    而密摺制度則很好的化解了此類問題。因為沒人知道密摺裡面寫著什麼,是不是關於自己的,而且不走驛站,直達聖聽。因此不僅效率極高,保密安全,也保證奏章可以原汁原味的到達皇帝手裡。

    雍正足不出戶,掌握天下大勢

    那麼具體到雍正皇帝,因為他不同於他爹康熙他兒子乾隆那樣喜歡到處巡遊,一直待在皇宮裡忙於處理政務,而密摺的內容豐富多樣,有密摺許可權的官員可以將民情上報,因此雍正皇帝可以不出宮門而掌握天下大事。

    密摺制震懾群臣,杜絕違法亂紀

    密摺制度的實行大大降低了官員違法亂紀的行為,在這種制度下,稍有不慎自己乾的醜事就會出現在最高領導皇帝的辦公桌上,那時候就欲哭無淚了,所以密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群臣,使得官員時刻警惕自己的言行舉止。

    小結:那麼這也是雍正大力推行密摺制度的目的,密摺制度極大的加強了雍正的皇權,去除了中間商,也便於雍正及時瞭解各種動向,從而最快的處理問題。

    那麼凡事有利有弊,密摺制度亦然,那麼密摺制度有什麼弊端呢。

    密摺制度的缺點

    其一,問題就出在大力上,由於雍正勤勉,所以他給四品以上大部分官員都開了這個密摺許可權,最後有一千多人開通了密摺權,而人一多,密摺的量就越大,而密摺都是需要皇帝親自看的,所以極大的增加了雍正的工作量,雖然後來成立了軍機處,但也極大了消耗了雍正的精力和體力。

    其二,由於密摺制度的大力推廣,使得朝廷大臣生怕成為攻擊目標,因此不免畏手畏腳,不敢得罪別人,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官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總結:綜上所述,密摺制度的推行使得雍正的皇權更加集中,統治更加鞏固,加上雍正確實是極其勤政的一位皇帝,使得清朝得以實現康乾盛世,雍正應該稱得上是康乾盛世的大功臣。

  • 11 # 一杯枸杞走天下

    清代皇帝發明了“密摺制度”,早先源於順治帝,但極少使用,到了康熙年間開始普及,定名“密摺”,到了雍正時期該制度被全面推行和強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充分發揮了其時效性,為雍正匡正吏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何為密摺?所謂密摺即為秘密奏摺。從形式上講,就是將要彙報的事情寫在白紙上然後摺疊,再加上封套或者匣子,並只有皇帝和當事人可以拆封,目的是為了避免洩密。從傳遞渠道上講,密摺是直接呈交給皇帝,皇帝批覆之後再直接還給上奏人,不經第三方之手。從內容上講,密摺的內容不再侷限於彙報公事,軍事政治經濟、街頭巷議、官吏秘聞私事,可以無所不包。密摺制度也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完善。

    誰能進行密摺上奏?康熙年間,有權密奏者不過百人。到了雍正時期,有權密奏的不再僅是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皇帝也會賜予某些中下層的官員這一權力,可謂廣開密奏之言路,可密奏者達到上千人。

    雍正為何要大力推行密摺制度。雍正屬於爭奪皇權上位的皇上,因而對官員結黨營私深惡痛絕,而且他秉性多疑,曾說過“待人不必信亦不必疑,過疑則失人,過信則自失”。這種心態下,他和自己的臣子之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就算自己寵信的臣子也絕不過分依賴。過去寫題本上奏,內容並不保密,先由內閣處理篩選後才能到達皇帝之手。如果內閣出現權臣或者奸臣,就非常容易矇蔽天聰,使皇帝無法瞭解真實的奏疏內容,不利朝政穩定。“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更多的人向皇帝密奏,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人透過不同的角度加以彙報和說明,有助於更全面地瞭解事情的真相。中下層官員也獲得這種密奏權力,打破了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傳統模式,使下級對上級也有了一定的監督權,而且這種監督權直接與皇帝對接,可以說是君臣之間的單線連線,非常直接。上下級可以互查,平級也可互查,做到了人人都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有效地約束了官吏之間的行為,一掃康熙末年官場頹勢,吏治面貌一新。雍正號稱以勤治天下,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他本人對於情報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廣推密摺制度,就可以更多更全的瞭解真實情報了。總之,沒有百密無一疏的治世良方,是藥總有三分毒。密摺制度雖然也有缺點,但是相比過去的皇帝為了廣開言路,想盡一切辦法,或重用特務、或濫用酷刑,搞得民怨臣哀,社會動盪要好得多。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治國之策,密摺制度已成為歷史,但卻為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定作出了它的貢獻。

  • 12 # 品史知興

    歷史上雍正這個人其實做的比較多,但是有對他的爭議有比較大,有人認為他屬於篡位。但是雍正在前期工作是非常好的。他的治理也非常認真,他批閱的奏摺也是非常多的,但是總有人認為他就是昏君,他就是管理不好,他就是做不好。

    但是歷史上的事實就是雍正是個明君,他只不過到後期才變得比較混。雍正他做皇帝的性格比較開朗,他批閱的奏摺,他批閱的批示比較活潑。現在有很多現在比較紅的網路用語,也許雍正可能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

    一、雍正真的是篡位?

    人們現在最大的爭議是否是雍正篡位,但是據歷史上給出的答案是他沒有篡位,他是名正言順的當上的皇帝。在遺詔裡明確寫了就是傳位於他,而且遺詔不只是有漢語的一份,也有滿語的一份,滿語是不可能被更改的。

    而那些表示他篡位的,有可能是電視劇表演出來的結果,電視劇有很大一部分增加了很多戲劇性的結果。這就致使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雍正就是篡位。歷史上他沒有篡位,他就是非常名正言順的皇帝,而且它的治理非常用功。

    二、密摺制度到底好不好?

    他這個制度是比較好的,他比較大的保護的,當時上件人的人身安全。如果當時批的奏摺需要層層的審批,興許在哪一步他這個奏摺就會被批下去。有人不想讓皇帝看到這個奏摺有人會使一些不正當的手段把這個奏摺拿掉。他這個制度就非常的保護好了那些地周折的人,讓他們的安全得到保護,讓他們的資訊不至於洩露。而也讓皇帝第一時間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

    三、雍正到底有到努力?

    雍正其實在皇帝當中是比較刻苦的,他每天接近子時才睡覺,然後睡了幾個時辰就要起來繼續批奏摺。它的奏摺批了能有很多很多分,他一天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會在批奏摺。他的刻苦超乎想象,他為了做好這個皇帝,他下了非常多的功夫。熬夜批奏摺已成家常便飯,而對於他的功績來說,與他批奏摺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絡。至於到後期他為什麼昏庸這個就不曾考證。

  • 13 # 讀書悟道

    據《嘯亭雜錄》記載,說一位進京的官員買了頂新帽子,第二天拜見雍正時,雍正便調侃他,說別弄髒了帽子。

    還有一件事,名臣王士俊離京赴任時,大學士張廷玉給他推薦了一名長隨,後來王士俊要入京陛見,這名長隨卻說,他要先入京,因為他要趕在王士俊前面向皇帝報告他的情況,此時王士俊才知道,原來這名長隨是雍正的臥底。

    雍正也曾說過,“朕勵精圖治,耳目甚廣”,雍正口中的“耳目”,不外乎四種人:一是科道言官;二是具有密奏權的諸官僚;三是由他親自指派到各地的侍衛;四是臨時派遣到各地的官員。

    這些人都可以透過一種特殊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直接上奏給皇帝,這種特殊方式就是清朝的“密摺制度”。

    清朝密摺制度的發展史

    所謂“密摺”,實際上就是密奏,即在給皇帝的奏摺內附奏機密要事,主要就是揭發貪官汙吏的不法行為,以及民情動向等等,而且這些密事僅有皇帝一人知曉,從而在官員們當中形成一種相互監督、彼此牽制的情況,最終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

    在雍正之前,密奏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比如在康熙朝五十一年時,要求朝廷內外大臣在各自向皇帝的“請安”折內,附奏機密要事,內容大體一樣。

    但在康熙朝早期,上密奏者多為康熙家奴或親信,密摺內容也沒有什麼機密性可言,比如說氣候、農作物生長情況等。到了康熙中葉,一些內務府出身的人,像曹寅、李煦等親信,康熙會讓他們打聽一些江南的事情,也算是體察民情。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才把密摺逐漸發展成為監督官場、通報民情的工具,而且題奏人也從少數親信擴大到地方官員,甚至到全體中央級的官吏。

    康熙認為,密摺政治具有一種心理上的威懾力,負面成本不大,有助於震懾不法官員。於是,到了雍正朝,雍正把“密奏”的辦法進一步具體化,作為一項制度加以推行。

    他規定,在京的滿漢大臣、外省的督撫提鎮等中央與地方官員,均實行“密摺”制度。每本密摺幾乎都有皇帝的硃筆批語,稱為“硃批諭旨”,被批過的密摺則稱為“硃批奏摺”。

    奏摺作為正式公文的名稱起於順治年間,那時君臣間的言路系統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題本”,凡是彈劾、錢糧、兵馬、捕盜、刑名之事,就用題本,並加蓋公印;另一種為“奏本”,凡是到任、升轉、代屬官謝恩、講述本身私事的,皆用奏本,不用蓋章。

    題本和奏本在手續上都十分麻煩,拿題本來說,它規定字型要用宋體,還要有摘要和副本,要先拿給內閣稽核,再由通政司上交到皇帝手中。皇帝看完後,又規定要用滿漢兩種文字來謄寫,再經程式才下發到官員手中。如果遇上急事,不僅誤事,而且過目的人太多,很容易洩密。

    但密摺就不一樣了,它在程式上沒那麼繁瑣,內閣、通政司都管不著,而且書寫自由,也不用提要、副本這些東西,寫好了直接“上達天聽”,由皇帝親自拆,保密度很高,可謂是君臣互動的一條快捷通道,簡化了中國歷史上文官政治的那套繁文縟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那麼,雍正朝的密摺制度是如何執行的呢?

    密摺制的執行機制

    既然是密摺,保密性自然是第一位的,雍正特別要求具折人,“密之一字,最為緊要,不可令一人知之”。也就是說,密摺內容只有君臣二人知曉,除非皇帝有特別指令,要求告知某有關人員時,方可令第三者閱讀,或轉傳諭旨。

    但是,雍正初年,密摺還達不到這種保密效果。當時的封疆大吏在京城多半都有親屬或親信,不論在上折前還是在收到硃批奏摺後,他們都會拆看,以便發現其中有無不妥,並早作應對之策。

    這種偷拆密摺的事,雍正後來還是知道了,於是採取了更為嚴密的辦法:

    其一,奏摺人在收到硃批諭旨後的一定時期後,原折及硃批都會被回收至宮中儲存,奏摺人不得留底,也不能將其中內容作為題本上奏。

    其二,為了保險,每本密摺還配上了“保險箱”,稱為“奏匣”,配有鎖玥,鑰匙有兩把,一把在皇帝手中,另一把在具奏官手中。不是奏匣包裝的密摺,一律不接收,如果奏匣丟了,可以相互借用,但沒人敢仿製,因為奏匣的尺寸、顏色、裝裱、鎖樣,都有著嚴格標準。

    其三,接收和發還密摺有奏事處處理,督撫的摺子直送乾清門,交內奏太監呈皇帝;京師內的各類密摺由內奏事處接收和發還;其他地方官或外任官的奏摺由外奏事處接收和發還。負責接收和發還的內外奏事處的官吏,一般都是雍正的親信,比如怡親王允祥、尚書隆科多、大學士張廷玉等人。

    其四,所有密摺都是雍正本人親自閱看,然後寫硃批,從不假手於人。如果有些事情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先把摺子壓一壓,待有了成熟意見再批發下去。

    雍正一天要批二三十件至五六十件密摺不等,密摺內容也寬泛化,有涉及官員的取捨,也有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對於密摺用紙也有著嚴格的規定,陳奏性質的密摺用素紙,即白紙;大喪時使用的密摺為白綾面的白紙;請安或推薦他人為官的密摺則用黃綾面的黃紙。這樣一來,雍正一看到紙質就在體知道密摺所奏內容了。

    而且對於密摺的套封,也就是外包裝也有著嚴格的尺寸規定,比如請安折的套封,外要用雲龍黃綾,內用黃粉箋裱,長6.4寸,寬3.1寸,上下頁面距離為0.5寸。

    以上就是密摺制度的大致執行機制,那麼,這套制度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密摺制的作用

    封建君主制時代,皇帝深居皇宮,與外界聯絡少,如何知曉大臣沒有二心,如何洞察民情,歷代統治者無不廣佈耳目眼線,明代的錦衣衛、東西廠都有這種作用,密摺制度也差不多。

    如果用雍正的話來說,密摺的作用有兩點:

    其一,上下級通情,以便合理施政;

    其二,啟示臣工,以利其從政。

    簡單總結,就是有利他直接處理事務,強化其專斷權力,同時,利用君臣間的信任,也可以起到籠絡朝臣的作用,並使得官吏之間互相監督,達到控制各級官吏的效果。

    上級可以用它來監督下級,下級也可能用它來密參上司,即使互不統轄的官員之間也可進行相互糾察。

    總之,密摺算是君臣之間一種相對便捷的聯絡方式,皇帝根據下屬提供的相關資訊,做出決策後再馬上下達給請奏者,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雍正透過密摺制實現了對百官的有效管理和監督,保證了皇權的權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