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話講
-
2 # 未濟
嬴稷當時在燕國當人質,燕國護送很正常
從春秋時候起,各國之間互相派遣公子作人質就是很正常的事。很多時候為了表示臣服和有好,派太子去當人質也是常有的。當老諸侯去世後,護送太子回國繼位是很正常的。這樣可以和太子達成契約,在他即位後給予好處,或者兩國有好往來。太子為了能即位,一般都會答應。而且擁立國也可獲得好的名聲,這也是很重要的。若是不擁立自己手裡的人質為王,而是讓其他人成了王,反倒是對自己不利。不管怎麼說,燕國護送
嬴稷回國即位都是有利的,沒有理由扣下他。秦國內亂對燕國也沒啥好處,燕國和秦國不接壤,不能獲得任何土地上的好處,還是會便宜魏國南韓等國。
趙武靈王想插手秦政當時秦國國內也有兩派,想擁立的人不一樣。本來沒有嬴稷的事,因為他不是嫡子,而且還在燕國作人質,不在秦國,所以他都不在候選人之列。趙國想插手秦政,擁立嬴稷就是很好的選擇,只有這樣嬴稷才會感激他。若是沒有趙國的支援,嬴稷也當不上秦王。
誰也不能預見以後的事要是趙國和燕國知道秦昭襄王是一位那麼有作為的君主,不可能擁立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誰也看不到將來,燕趙二國都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當然會做了。這是名利雙收的事,而且短時間內,沒有非打不可的理由,秦國也不好意思出兵打趙國,畢竟是有恩於你。燕趙二國對秦國的崛起也是做了貢獻的。
-
3 # 百粵天話史
這個只能說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主導,而燕國作輔助。
因為秦武王去世的時候是在周王室,限於當時的通訊條件,首先得到訊息的趙武靈王很快與在燕作人質的贏稷的母親宣太后取得聯絡。對秦國封鎖訊息,這樣一來其他公子就錯過了奪權的最佳時間,像贏壯他們就是這樣。
而趙武靈王則馬上派出精兵到燕去護送贏稷馬不停蹄地往秦國趕,就是儘量回去爭位。
為什麼趙國和燕國都護送?趙國當時是趙武靈王,燕國是燕昭王,兩人都是明君,而且燕昭王還是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從南韓把他護送回燕國立為燕王。所以說燕昭王要感恩趙武靈王,再有就是燕昭王之母是秦惠文王的女兒,而贏稷的父親也是秦惠文王,這樣說來,贏稷得叫燕昭王的媽媽做姐姐,燕昭王得叫贏稷叫舅舅。
燕昭王即位時秦惠文王也派出軍隊來幫助這個外甥穩定燕國局勢,現在這情況,當然也是支援贏稷即位。
至於趙武靈王,那更是希望秦國的執政是由自己扶植,為日後西進打算。
而齊,楚這樣的大國怎麼不干涉?當時這兩個大國正相互爭鬥的激烈,哪裡有空來管這個事情。
所以最有空的趙武靈王於是聯合燕昭王就一起護送贏稷繼位。
-
4 # 虛俠客
秦武王在位時間很短,公元前311年即位,到公元前307年就駕崩了,他的故事是個悲劇。秦武王是個大力士,喜歡各種比力氣的競技運動,身邊選了一批跟他差不多的大力士,沒事就比試一下。有一次,比什麼呢?舉重;不過,那個時候不是舉槓鈴,槓鈴中間是槓,兩頭大圓盤支著,這就比較安全,要是舉著舉著堅持不住了,就會砸下來,但槓的下面有空間,人不會有事;而秦武王他們舉的是大鼎,司母戊大方鼎那樣的,青銅的,有千斤重;秦武王有次玩大了,舉起來沒撐住,“絕脈而死”——被大鼎給砸死了。這種死法的君王也算是絕無僅有了。這也給我們後人提了個醒:玩什麼都行,別玩命。
話說秦武王意外而死,又沒有兒子,誰繼位呢?當時的秦國亂了套,弟弟們都爭奪王位。不過歷史上有記載說是秦武王立了一道遺詔,立公子贏稷為秦王,但是也無從考證。
最後,奪位鬥爭的結果是贏稷取得了勝利,成為了秦昭王。在這個過程中,燕國和趙國功不可沒,都先後幫助過他回到秦國。
之前,贏稷正在燕國做人質,燕國怎麼能輕易地就將質子放回國呢?當時,燕國國力不敵秦國,害怕和秦國發生戰爭;那個時候還和秦國結為過盟國;於是才派大將樂毅一路護送贏稷和老媽羋八子(羋月)回國。
而趙國也派了人護送贏稷回秦國,可能也是燕國這種想法,希望將來和秦國能夠結盟。而且,在秦武王死的這一年,趙武靈王正開始胡服騎射並進攻中山國,他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插上一腳秦國的儲君之爭。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維持好趙國的國際關係,而不是四處樹敵。為了趙國的安定,也做個順水人情,這才派人護送贏稷回國繼位。
秦昭王贏稷在公元前307年登基,一直坐到了公元前251年去世,在位56年之久,文治武功威震天下,給他的重孫子秦始皇奠定了一統六國的雄厚基礎。可以說,沒有秦昭王,就沒有秦始皇。
不過,在秦昭王執政的前期,真正掌握國家大權的是他的老媽宣太后羋八子和舅舅魏冉。這個前期可不算短,將近有40多年。
這位宣太后就是所謂的羋月。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讓這位宣太后在當下聲名大噪。其實史書裡從來沒寫過,她有羋月這麼個名字。據說不知是誰,看到兵馬俑上,還有什麼秦磚漢瓦上有個"羋月"的字樣,而且又知道宣太后姓羋,就給宣太后安上了。
-
5 # 古代人物說
前307年,秦武王攻克宜陽城,趁機奪取武遂,南韓求和。然而秦武王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繼而進入洛陽,上演“大秦版問鼎中原“。當年楚莊王只是問一問九鼎有多重,而秦王贏蕩是個行動派,他親自上陣舉鼎。不料手一滑,鼎掉了,雙腿骨折,當晚就死。秦武王終年23歲,無子,但是兄弟一大把。身在燕國的人質贏稷在趙武靈王的支援下回國即位為君。那麼,為什麼趙武靈王會支援一個不受待見的質子呢?
背景 秦國在歷經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為應對復辟勢力,秦惠文王殺商鞅但不廢秦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剷平復辟勢力,收復河西,徵巴蜀,平義渠,取漢中,重用張儀連橫之策,繼而東出。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東出函谷關,平蜀亂,攻宜陽,設三川,進軍洛陽。此時,秦國國力強盛,版圖廣闊。趙國 趙武靈王年少即位,進行軍事改革,透過胡服騎射後,趙國軍事實力增強,並打敗婁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大敗中山國。
趙武靈王送立贏稷繼位至少有兩個目的。
第一 亂秦 秦武王雖死,但是秦國國力仍是最強。由於秦武王無子,王位只能由秦惠文王的兒子繼承。秦惠文王無其他嫡子,所以公子贏壯作為長子有很大的優勢,即位可能性最大。一旦公子壯即位,秦國就會依舊強大。趙武靈王送立公子贏稷:
如果秦國同意,必定引起其他公子不服,秦國發生內鬥割據,進而消耗國力。如果秦國不同意,趙武靈王可以藉此出兵秦國,趁機從秦國身上咬一口肥肉。第二 施恩 趙武靈王送立公子贏稷,贏稷
如果能即位,必定感謝趙武靈王的送立之恩,這樣一來秦趙結盟,有利於趙國繼續改革發展。如果贏稷不能即位,對趙國也沒有多大損失,趙國依然可以攻秦得利。然而,也許趙武靈王沒有想到,正是他送立的秦昭襄王贏稷在46年後,在長平之戰斬殺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
-
6 # 方城闕
前言:公元前307年,年僅22歲的秦武王贏蕩在周舉鼎絕臏而亡。因武王沒有子嗣,圍繞秦國王位繼承問題,在秦國宗室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以惠文後為代表的大部分宗族勢力,支援公子贏壯繼承王位;而以惠文王生前所寵幸的羋八子及右相樗裡疾、將軍魏冉為代表的一部分宗親則支援公子贏市為王。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一時間秦國朝堂上劍拔弩張,一場內戰即將發生。
而就在此時,卻傳來趙國與燕國武裝護送在燕國為質子的公子贏稷回國即位的訊息,瞬間時原本倒向惠文後、武王后、公子壯一邊的態勢發生了轉變。憂心忡忡的羋八子,聞迅喜極而泣,雖然公子市是自己的次子,最為八子喜歡,但公子稷是她的長子,打小便在燕國為質。此番形勢下,能夠被趙國、燕國武裝護送回來繼承王位,卻也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於是八子與樗裡疾、魏冉一番緊急商議後,當即決定改弦更張,擁戴公子稷為秦王,並派白起率軍連夜趕往秦趙邊境,急速迎回公子稷。透過八子一方的積極謀劃,果斷行動,公子稷終於登上了秦國的王位,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
那麼趙國和燕國,此番為什麼共同保護贏稷回秦繼位,這要從此次保送公子稷回國繼位的主謀,趙武靈王趙雍說起。
一、趙武靈王靜觀天下局勢,俟機連橫鄰國,免除腹背之患,準備滅亡中山。秦武王絕臏而亡,秦國圍繞王位繼承權爭鬥不止之時,趙武靈王已透過自己在秦國的諜報人員獲知了此事。於是他決定採取幾年前燕國發生內亂時,自己所運用的應對方略,即刻迎接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到趙國,然後武裝保送他回到秦國繼承王位,由此加大趙國對強鄰秦國的影響力。
然後爭取秦國也似燕國一樣,透過自己保送新君上位的方式,感念趙國的恩德,從而與趙國形成戰略伙伴關係,為趙國日後吞滅中山國減少各方面的阻力。
為了吞滅中山國,武靈王趙雍可謂是費盡心機。多年來趙雍韜光養晦,基本不參與中原諸侯合縱對抗秦相張儀的連橫之策,而是專心至力於分化、瓦解中山國於之交好的燕、齊兩國的關係,並隨時關注著天下的大勢,準備伺機而動。
而眼前秦國的內亂,使趙雍彷彿感到當年燕國的情景重現,於是趙武靈王當機立斷,火Superb出使者前往燕國洽談,準備迎接公子稷回國。
二、燕昭王聞訊另有所圖,遂決定與趙國一道,武裝護送公子稷回國。此時的燕國,正是由當年趙雍護送的公子職執政時期,即燕昭王。昭王是燕易後所生,易後又是秦惠文王的女兒。
當時燕國經歷了噲王讓位於燕相子之,然後又發生了子之與燕太子平的內戰。子之死後,又緊接著發生了由齊國扶持的太子平與趙國扶持的公子職的內鬥,最後在秦惠文王出兵幫助下,公子職擊敗了太子平,迫使齊國從燕國撤軍,公子職由此登上了燕國王位。
經過數年的內鬥,又加齊國的入侵與破壞,中山國的侵擾,燕國已是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經過燕昭王幾年的勵精圖治,廣納賢才,燕國正處於緩慢的復甦時期,因此也急需秦趙二強進一步的幫扶,以報當年齊國入侵之仇。
於是,當昭王聽完趙國使者所帶來的趙武靈王的意圖後,也想借助此事與秦國加強聯絡,以待燕國與齊國交戰時,再次得到秦國的援手,所以燕趙兩國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所以,這才有了戰國史上罕見的燕趙兩國共同武裝護送公子稷回到秦國的咄咄怪事。
三、趙國與燕國保送公子稷回國繼承王位後,兩國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在趙國與燕國的武裝護送下,羋八子,即後來的宣太后審時度勢,果斷迎回公子稷登上秦國王位。由於贏稷年青,缺少治理國家的實際經驗,秦國朝政皆為母后宣太后及國舅魏冉所把持。
經過三年的勘亂,宣太后消滅了惠文王后及公子壯等秦國宗族勢力,秦國局勢趨於穩定,恢復了往日的雄風。
▪️◾️◼️而此時護送公子稷回國繼位的主謀趙武靈王,卻突然沉湎於懷抱吳娃的享樂時期,一時間英氣大減。
幾年後趙雍更是腦洞大開,居然在年僅四十的壯年時期,廢黜原太子趙章,將王位傳給由吳娃所生的小兒子趙何,即趙惠王,自己做起了“主父”,美其名曰自己專注于軍事,而由兒子惠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
有一次,趙雍突然心血來潮,想到西北邊的鄰國走上一遭,察看一下秦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一睹自己所扶持的秦王贏稷現在到底能力如何,以備將來徐徐圖之。說走就走,趙雍於是化裝成趙國出訪秦國使團主使的隨從,一路上察看秦國地理,將險要處皆繪畫制與,不亦樂乎。
或許是英雄相惜,秦昭襄王在接見趙國使者完畢後,回到內宮,似有所悟。待到第二天再招趙國使者謹見時,卻被趙國使者接連三日以生病為由所謝絕。猛然驚醒的昭襄王連忙派人包圍趙國館舍,才得知趙雍已出關而去,贏稷由此驚詫不已。
而趙雍此行,也是對秦國的日益強大,秦王贏稷的言談舉止印象深刻,遂放棄了對秦國的圖謀,轉而全力進攻中山,不久中山國滅。一年後,趙武靈王因試圖另立公子章為代王,結果被困沙丘宮活活餓斃,再也沒有機會與另一位即將崛起的雄主秦昭襄王一較高下。
▪️◾️◼️反觀燕昭王卻在保送公子稷繼位成功後,使燕國實實在在撈到了好處,險些讓仇敵齊國亡國。
燕昭王透過長達近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後,透過蘇秦的“弱齊”之策,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趙、魏、韓、秦四國,攻伐齊國,在濟西一舉打敗強大的齊軍。
隨後,樂毅率領燕軍深入齊國腹地,連續攻克齊地七十二城,最後攻入齊國都城臨淄,迫使齊王逃亡,擄掠齊國宗廟祭祀器物送往燕國,險些使齊國滅亡。
可惜天不遂願,燕昭王薨逝,太子繼位後猜忌樂毅,臨陣換將,迫使樂毅避禍趙國。結果被田單擺出“火牛陣”,大敗燕軍,沒能最後完成燕國的復仇大業,功敗垂成。
結語:綜上所述,趙國與燕國武裝護送贏稷回國繼位,皆是各有打算,另有所圖。正如孟子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與人之間尚且如此,國與國之間,更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縱橫捭闔,爭鬥不息,戰爭不止,亙古不變。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透過歷史的迷霧,你會深刻感受到歷史原來如此有趣。
-
7 # 先秦史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力怯,絕臏而死。由於秦武王沒有子嗣,秦國就陷入了群公子爭奪王位的境地。
所有公子中,以惠文後支援的公子壯和羋八子、魏冉支援的公子芾勢力最為強大。惠文後貴為王母,公子又有是其嫡長子,所以呼聲很高。但是羋八子一派也不示弱,魏冉在秦廷里根深葉茂,而且還得到了王叔樗裡疾的支援。就這樣,雙方展開了近三年的混戰,最終以羋八子、樗裡疾和魏冉為代表的一方勝出。
公子芾登基在即,秦廷卻傳來趙武靈王欲擁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王的訊息。原來在秦武王去世,秦國陷入奪位之戰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派大臣樓緩來到秦國密切關注局勢。應該說羋八子、樗裡疾一派勝出,更符合趙武靈王的口味,因為他欲立的公子稷正好也是羋八子的兒子,而且還是她的長子。
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讓剛剛安定下來的秦廷又熱鬧起來。羋八子其實倒不會太反對,因為公子芾和公子稷都是她的兒子,公子稷也不比公子芾差。如果不是的公子稷早年在他國為質,作為長子的公子稷應該更會是羋八子的支援物件。而且公子稷年紀也不大,登基以後也不會影響她把持朝政。只是許多朝臣就不大願意了,他們認為立公子芾和公子稷大不相同,甚至可以改立公子壯。因為不論是立公子芾和公子壯都是國家內部的爭權奪利,勝利的一方登基以後,照常可以以秦國的利益為重,發展本國的國力,不受他國的牽絆。而如果立公子稷,這場內部奪權鬥爭就將轉化為一場國際政治干預事件。這時候趙國國力強大,秦國則因內亂消耗嚴重。作為公子稷的支持者和擁立者趙武靈王顯然會利用這一層關係插手甚至操控秦國的政務軍務,這對秦國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這些朝臣的反對也正是趙武靈王的如意算盤所在。
事實勝於雄辯。秦昭襄王繼位以後,秦趙之間換來了難得的太平。公元前298年,趙臣樓緩出任秦國的相國,權傾朝野,他致力於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為趙武靈王在北方的開拓提供良好的契機。公元前300年,趙國加緊攻打中山、林胡和婁煩,佔領大量土地。公元前297年,趙武靈王收服林胡、婁煩,獲得大量騎兵。公元前296年,中山也落入趙武靈王之手。一時之間,拓地千里,趙國實力大增。更為重要的是,趙武靈王還通透過雲中、九原的設定,發掘出一條南下滅秦的道路。只是天不假年,趙武靈王沒能完成這個計劃。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史記·趙世家》
其實趙武靈王之前也迎立過一位公子回國繼位,而那一位正是當時燕國國君燕昭王。此後燕趙兩國也長期保持友好關係,而這一次不過是故技重施罷了。
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史記·燕世家》
至於燕國為何想擁立公子稷回國,有兩點原因。第一,趙國要擁立公子稷,燕國處於友好也就擁立。第二,燕國本來就是弱國,而且剛剛發生過“子之之亂”,國力大為消耗。相對秦國,燕國仍然處於弱勢地位。所謂弱國無外交,雖然擁立也不會讓他們得到多少外交主動權,但是至少能夠得到秦國的一時的好感和支援,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而且弱國就是那麼卑微。
當然,趙國擁立秦昭王,並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嬴稷繼位以後,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支援下,國力發展很快。後來秦趙長平之戰正是秦昭王一手操控的,這或許又是上天對趙武靈王不懷好意的玩笑。而燕國後來攻入齊國,卻得到了秦國的支援,這大概也是燕昭王始料不及的。
-
8 # 君臨萬方
這其實是戰國縱橫捭闔的一個縮影,“邦無定交”,“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戈不休,偽詐並起”。總結為一句話:一切為了利益。
秦武王之死原本王位是根本沒有贏稷的事,但秦武王勇武好力,喜歡重用大力士,這就埋下了秦武王之殤的隱患。正是因為秦武王好武,所以對兼併天下也更熱心。
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在秦武王的支援下,甘茂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連魏抗韓,從南韓手中奪下了宜陽。而宜陽是秦朝向東挺進中原、成就帝業的關鍵。秦武王在位雖然只有短短四年,但卻攻佔南韓宜陽,平地蜀地叛亂,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可以稱得上十分有作為。
但後來,秦武王和手下大力士孟說比賽舉鼎後,折斷了脛骨,當天便死亡。因為秦武王還沒有兒子,新的國君便會在秦武王的兄弟之間產生。
原本,宣太后想要立自己另一個兒子,不過趙國想要趁機結好秦國,力主在燕國為質的公子贏稷為新的國君。迫於壓力,秦國便立贏稷為新的秦王,是為秦昭襄王。這種情況,其實也是燕國樂於看到的。
武王取(通娶)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趙國為什麼幫助贏稷趙國此時的國君為趙武靈王,他一心想要發展壯大趙國實力。在“胡服騎射”的改革後,趙國也同時在外交上採取了一系列努力,想要贏得不受干擾的發展環境,並趁機吞併在趙國之內的中山國。為此,趙武靈王做了以下動作。
第一,在列國紛爭中保持中立。趙武靈王雄心勃勃發展期間,齊、魏、韓攻楚,齊、魏、韓攻秦,齊、魏、韓伐燕等戰爭相繼爆發。面對紛亂的形勢,趙武靈王堅決不參與任何一方勢力,一心一意發展、壯大自己。
第二,結好秦國。在秦武王時期,秦國攻佔南韓宜陽,趙國對秦表示支援,改善了秦、趙關係。秦武王死後,趙國迎立原本沒有機會登上國君之位的贏稷,進一步加強了同秦國的關係,為下一步趙國攻佔中山奠定了良好的外交基礎。
秦昭襄王即位後,齊、秦有逐步靠攏的趨勢。當時,西秦、東齊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他們走得這麼近,是其他諸侯國所不願看到的。而且,這對趙國吞併中山也是不利的。於是,趙武靈王利用和秦昭襄王特殊的關係,請求罷免了秦相田文,讓趙國的樓緩去擔任秦相。如此一來,齊秦反目,爆發了大戰。而趙國坐視不救,收漁翁之利。
趙武靈王的真實目的。趙武靈王透過改善和秦國國君的關係,靈活運用“伐交”的手段,保全了趙國的利益。在趙國向外拓地期間,趙武靈王派人分別到秦、韓、魏、齊、楚等國進行外交活動,爭取諒解,打消他們的疑慮,從而為完全吞併中山國贏得了時間。
中山國被吞併後,邯鄲至代地(今河北蔚縣北)的交通被打通,南北兩塊趙地連成一片。而在趙國西部,國土更是擴充套件到雲中、九原,這是趙武靈王長期謀劃的計策。因為秦國有函谷關之險,非常難以打破。但如果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國,卻是相對簡單的多。
只是趙武靈王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國內便發生叛亂,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其苦心經營的襲秦計劃便也流產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國之所以幫助贏稷,就是想和秦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對秦國形成有效干預,從而為趙國贏得發展空間,甚至侵佔秦國。
燕國為什麼保護贏稷這個階段,秦、燕兩國的關係也是比較良好。燕昭王曾娶秦惠文王之女為後,而贏稷在燕國做過人質。在這兩層關係上,燕國又大力幫助贏稷回國即位,兩國的關係自然也就更加親近。
但在這一片祥和的表象下,秦、燕兩國其實都有所圖。秦國想要聯燕以抗齊,而燕國則是想報復齊國滅國之恨,順帶著解決齊國對燕國的威脅。雙方各有所圖,因此一拍即合。
但這個策略,初期卻為燕國帶來了災禍。秦國受到趙國挑撥,驅逐了田文。而孟嘗君透過“雞鳴狗盜”之徒逃離秦國後,便聯合齊、魏、韓三國攻打秦國。最終,聯軍攻入函谷關,逼迫秦國退還原先侵佔韓、魏的土地,並割地給齊國求和。
而大勝之後的孟嘗君,卻看到秦、燕關係良好,燕國和齊國距離非常近,而且兩國有深仇大恨。這就使得田文如芒在背,因此孟嘗君攜勝秦之威,聯合韓、魏北上攻燕。燕國大敗,10萬大軍覆滅。而齊、燕兩國的仇恨,更深了。
秦國眼見如此情形,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派魏冉出使趙國,請趙國前去救助燕國。而孟嘗君聽說後,派人前去阻止。此時的趙國正在攻打中山,坐看齊、燕相鬥更加有利於自己,因此前期保持了中立。
而對於燕國來說,秦國剛打敗仗,且山高水遠,無力救援。近在跟前的趙國又不出手想幫,於是假裝割地求和。趙國一看如此情形,不願意讓齊國再增長實力,也不願意齊、燕走得那麼近,最終不得已出兵救燕。與此同時,燕國太子從楚國也搬來救兵。最終,齊、魏、韓三國聯軍解散,趙、楚也退兵回國,燕國得到保全。
後來,燕王派蘇秦去齊國做臥底,真實目的是削弱齊國實力。到了後來,更是五國伐齊,燕國將領樂毅攻破齊國國都臨淄,把齊國大量的珍寶、祭器都運回燕,替燕王報了此前的仇恨。
綜上所述,趙、燕兩國之所以保護贏稷回國即位,是各自有小算盤。因為自戰國中期以來,齊、秦兩強東西對峙,基本上保持勢均力敵的局面。無論是哪個國家想要在這種局面中取勝,都必須因勢利導,從而削弱對方。
對於齊、秦來說,需要藉助三晉和楚國、燕國的力量,進而打擊對方。比如孟嘗君聯合韓、魏以攻秦,便取得大勝。
而對於三晉和楚國、燕國來說,則需要藉助齊、秦兩強中的一強,再聯合其他相對弱小的國家,才能贏得發展空間。比如燕國透過假裝割地,聯合秦、楚,最終逼迫趙國出兵相助。
到了最後,燕國更是帶領五國攻齊,使得齊國差點亡國,從此一蹶不振,由齊、秦兩強變為秦國獨強。原先的均衡態勢被打破,勝利的天平已經向秦國傾斜。這就為秦國實施東進戰略,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創造了條件。
-
9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武王舉鼎而亡,史書記載秦武王沒有兒子,於是傳位給弟弟嬴稷,也就是宣太后(羋八子)的小兒子。秦武王無子,但是兄弟較多,於是兄弟之間發生了奪位之爭,最終勝出者為嬴稷,故史書記載秦武王傳位給嬴稷。秦武王死後,秦惠文後、秦武王后皆魏人,她們支援公子嬴壯為秦君;羋八子、魏冉、甘茂皆楚人,他們支援羋八子的長子為秦君。
秦惠文後、羋八子兩黨爭爭位,實力相差不大,羋八子稍占上風。趙武靈王為了干涉秦政,他選擇支援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為秦君。趙武靈王代表的趙國實力強大,加上嬴稷是羋八子小兒子,故羋八子一黨跟趙武靈王合作,共同扶持嬴稷為秦君,雙方擊敗了惠文後一黨。羋八子主政後,毒殺秦惠文王,將秦武王后趕回魏國,將秦國反叛的公子、大臣一體誅殺;又大力扶持楚系勢力,最終牢牢控制住了秦國軍政大權。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支援嬴稷為秦君呢?原因在於趙武靈王想控制秦國,或者暫時與秦國交好,為趙國變法提供和平環境。公子嬴壯早已成年,性格跟秦武王一樣好戰,他當秦君,必對趙作戰。公子嬴壯的支持者是惠文後、武王后,兩後皆魏人,因此嬴壯為秦君必與魏交好,與魏交好,則必取趙土,因為秦國要擴張,不取魏土則必取趙土。嬴稷年幼,趙武靈王扶其為君,最好的情況是控制秦國,好的情況是秦趙交好。
燕國當時正處在內亂之中,趙武靈王支援的公子職為燕王,正在恢復燕國實力。燕國與秦國交好,則可以利用秦國遏制齊國,同時給趙國一個天大的人情。趙武靈王為立嬴稷為秦君, 而嬴稷在燕國為人質,如果燕國不放嬴稷,則一方面得罪趙國,另一方面會得罪秦國。放了嬴稷,則燕國同時與趙國、秦國交好,為恢復實力提供了時間。因此燕國樂毅將軍將嬴稷護送入趙國境內、趙國又派大將護送嬴稷歸秦。
羋八子何許人也?一代政治英傑也!她為了避免趙國脅迫秦國,以嬴稷年幼為由,自己坐朝理政,讓趙武靈王控制秦國的目的落空。不過秦國也有十餘年沒有大規模伐趙,而是將擴張方向重點放在魏國、南韓、楚國三國上。趙國藉此完成了胡服騎射變法,燕國則藉機完成了昭王變法。多年後燕國伐齊,秦國領頭出兵,協助燕國攻破齊國,報答了燕國之情。
-
10 # 餘生盞茶侃史
先說說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的關係和歷史背景吧!
秦武王是秦國末期著名的君王,雖說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卻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為的秦國先君,乃至他的異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但是,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的他,卻由於一時的逞能與賣弄,而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險些改寫一統天下的秦國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從小就喜歡與勇士們做有關力氣方面的遊戲。烏獲、任鄙二將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因為作戰英勇而倍受寵愛,秦武王即位後,對二人更是寵愛有加。秦武王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恥於與六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他便把秦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且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為左丞相,樗裡疾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裡疾都是博古通今、頭腦極其聰明之人,於是借一機會單獨問二人道:“由於我出生在偏遠的西戎,從未有目睹過中原的強盛之勢。如果你能讓我的到三川所在的地區,能夠一遊鞏、洛之間,那麼,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什麼意思呢,如果我能滅掉周王室,得到應有的威望,那麼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最後,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攻打南韓(此南韓非今之南韓),樗裡疾則表示反對,因為到南韓的路途不光遙遠而且艱險,勞師費財,還不一定能有收穫,萬一趙、魏二國再從背後偷襲,那後果不堪設想。秦武王轉過身來看看甘茂,甘茂則自請入魏,讓魏王不但不偷襲秦軍,而且還會讓魏國出兵助秦。武王當即大喜,給了甘茂很多財物,讓其出使魏國。魏國答應出兵助秦。
不久,秦武王讓甘茂率軍十萬伐韓。後來有增兵五萬,使烏獲前往協助甘茂。秦、魏兩軍大戰於宜陽城下,烏獲手持鐵戟一雙,重一百八十斤,獨入韓軍,身後軍士所向披靡,沒有敢抵擋的魏軍。甘茂與大將向壽各率一軍,乘勢並進。韓兵大敗,斬首七萬有餘。烏獲一躍登城,手攀城牆外沿,沒想到這是個豆腐渣工程,沒有禁得起烏獲的巨大臂力,頓時坍塌下去,可憐烏獲將軍,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兵受其感染,很快便拔下宜陽。韓王驚恐之下,只得讓出三川之地。三川之地到手了,第一個願望也完成了。
接下來該遊玩於鞏、洛之間了,於是,秦武王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和大隊人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陽。
周天子都城洛陽門戶大開。秦武王親率精良軍隊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抗,只好出迎秦軍。結果這哥們司馬昭之心也太明顯了,直奔周室太廟,觀看九鼎,只見九個碩大的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這哥們逐個觀看,興致勃勃。當看到雍州鼎時,對眾人說:“這鼎可有人舉起?”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這鼎以來,從未聽說也從未有人見過舉鼎,此鼎重達千斤,無人可以舉起呀!”。這哥們聽到這樣說後,暴脾氣來了,從小好勇鬥狠的他邊講“無人舉過,我來一試,讓爾等見識一下我大秦國的神力”。說罷,便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丞相大臣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十分生氣,眾人便不敢勸阻。於是,深吸一口氣,使出天生力氣,大喝一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右腳,不曾想左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掉落地面,正巧砸到左腿上,慘叫一聲,摔倒在地。眾人慌忙上前,將鼎移開,看到武王右腿骨頭被壓碎,鮮血直流,慘不忍睹。等到御醫趕來,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胡言亂語“此生心願已了,死了也無遺憾”。半夜,這哥們就嚥了氣。這可坑壞了周天子,嚇得發怵,親自前往哭吊。嚇得丞相趕緊逃離,終生不敢再入秦國。
一位英勇國君,當政只有短短四年,舉鼎而亡。順利地給了羋月的兒子公子稷做了嫁衣,為秦昭王。
接下來就是嬴稷上位史了:
兩人關係:秦昭襄王和秦武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秦昭襄王,是羋八子之子。即:秦昭襄王是秦武王異母弟。
一個身體健壯的年輕大王,因舉鼎不慎砸到小腿,這顯然不能稱為重傷,誰也不會想到這樣會就會死掉,所以應該也不會有人提出要去立遺詔。可秦武王竟然莫名其妙一命嗚呼了,於是乎《史記穰侯列傳》說:“武王卒,諸弟爭立。”看來,秦惠文王和秦惠文後很可能只有秦武王嬴蕩一個嫡子,而武王一死,則各庶子都擁有了繼承權,於是才會這有一連串的內亂。
這個時候,秦國政壇就分成了兩派。
一派就是由元老左丞相樗裡疾和大臣公孫奭、向壽,將軍魏冉、白起所支援的嬴稷派
一派就是由外臣右丞相甘茂、秦惠文後、秦武王后所支援的嬴壯派。《大秦帝國》裡嬴壯的生父是關內侯,後被秦惠文後收養;這不對,秦惠文王庶子很多,秦惠文後就算沒兒子了,也沒理由去支援一個關內侯的兒子去爭位,這也不符合大秦帝國繼承法。所以我推測嬴壯應該也是秦惠王的一個庶子,而且其母親很有可能也是魏國女子,與秦惠文後與秦武王后母家相同,所以才有合作的可能。
與電視劇《大秦帝國》裡描述的不同,在史書上,嬴疾和甘茂並非是團結合作的兩相,反而是處處作對的政敵。因為嬴疾的母家是南韓,甘茂的母國是魏國;所以嬴疾的政治主張是聯韓攻魏,而甘茂的政治主張是聯魏攻韓。
請看《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秦惠王八年,爵樗裡子右更,使將而伐魏之曲沃,盡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又有:“秦使甘茂攻韓,拔宜陽。”總體來說,嬴疾在秦惠王時更受重用,因為秦惠王的戰略主要是聯韓以破合縱;而甘茂在秦武王時更受重用,因為秦武王的母親和妻子都是魏華人,他的戰略主要是聯魏攻韓,以取宜陽使秦可東出。
史記裡也記載了甘茂在攻打宜陽時被嬴疾和公孫奭掣肘的事情。當然,甘茂應該在明面上沒有支援嬴壯,所以沒有在“季君之亂”中被清洗掉,但他畢竟不是是秦昭王的嫡系,所以後來向壽和公孫奭一直搞甘茂,甘茂知道事情不妙,最後不得不放棄相位逃去了齊國。
本來,這兩派的勢力其實是嬴壯這一黨實力更強的,畢竟太后和皇后都站在他這一邊,而且嬴稷遠在燕國,趕回來黃花菜都涼了。但就在這個時候,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站了出來,頓時情勢改觀。
請看《史記趙世家》:“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伐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一直以來,趙國的戰略都是悶頭搞發展、專心攻中山,不會太去過問列國紛爭,這時候為什麼突然高調起來,派兵去燕國護送嬴稷歸國爭位呢?(這裡《大秦帝國》又有謬誤,護送嬴稷的不是樂毅,而是趙固。而且此時樂毅還在趙國,並非燕將,他是在沙丘之亂趙武靈王死後才逃去燕國的)
因為裡面好處大大的。如果能讓繼承順位並不高的嬴稷登上秦國王位,以此影響秦國戰略,再挑動挑動齊魏與秦楚兩大集團互砍,那麼趙國就可以專心攻中山收三胡了。(中山國背後的靠山就是齊國。)
所以後來齊孟嘗君田文在秦為相,齊秦交好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派大臣樓緩去秦國挑撥離間,說:“薛文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秦王果然將田文罷免,秦齊再度開戰,趙武靈王趁勢派出自己的親信大臣樓緩入秦代替田文為相,以繼續挑動兩大國矛盾,並讓趙國得到了充分的和平發展時間。
如此,有了趙國派兵護送,又有嬴疾、魏冉、白起等軍方支援,嬴稷總算了爭到了秦王之位。嬴壯一黨全體被清洗:“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而自此,秦燕趙的政治聯盟也正式確立,十餘年後,堂堂大齊被秦昭王、燕昭王、趙惠文王三大巨頭合夥玩死,戰國走進了最後的大決戰時代
回覆列表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當時的秦國是戰國中最大的一個諸侯國,所以弱小的燕國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利益和傍上一個大腿肯定願意護送一個秦國的君主回國,趙國也是為了這個原因,其次呢,趙國和秦國同宗同源,可能會更加願意護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