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公元前1500年左右,美洲大陸出現了文明的曙光。在這一時期,生活在中美洲墨西哥灣附近的奧爾梅克人進入定居生活,發展起了小城鎮。但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競賽中,美洲的土著已經落後於人了。早在此之前的1000多年前,尼羅河的埃及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如果簡單的分析一下的話,可以說美洲的土著之所以文明發展會比舊大陸晚這麼多,主要就在於古代美洲農業的落後。畢竟在古代時期,任何文明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農業就是根本。農業發展比單純的狩獵採集有著更穩定的食物來源,能夠供養的人數也更多。剩餘的糧食供養不事生產的專業人員,比如說酋長、武士、祭祀、手工藝者等等,正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生產之外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現文明,出現國家。而古代美洲的農業是畸形的,雖然培育出了多品種的農作物,但是農業技術卻一直都非常落後,沒有鐵製農具,沒有發現輪子,同時也沒有馴服的大型動物來協助從事農業生產,只有之後才出現的印加人馴養的羊駝以及在大草原上賓士卻很難馴化的美洲野牛。

    再看舊大陸,歐洲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明的農業種植和金屬冶煉術都來自於東方,而蒙古人帶來了中國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也是歐洲走出中世紀陰霾的關鍵因素。可以看出,農業種植以及金屬冶煉對於文明發展的至關重要性。

    也有人質疑,不論是瑪雅文化還是印加文化都有著超乎人們想象的文明高度。的確如此,瑪雅文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準確地說,是與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關係的科學技術,足以使東半球各文明望塵莫及。相比之下,在與宗教信仰沒有太多聯絡而與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實用性科學技術方面,瑪雅人則極為落後。

  • 2 # 星空迷情

    這的確是一個謎,貌似找不出原因。印第安人也是黃種人,除了出現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外,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記住的了,比起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明來說差距很大的了,而且也沒有形成國家,只是部族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先進的科技。白人登陸美洲大陸,差點讓印第安人絕種。美洲是一個封閉的地區,缺少與其他文明的交流或許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在二千年前的漢朝就開始和歐洲交往了,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能促進自身文明的提升和發展。美洲缺少競爭者,到最後就混的和非洲差不多了。

  • 3 # 番番電影

    轉自知乎馬前卒,我想這篇文章可以詳盡解釋

    歐亞大陸是東西軸線,非洲和南北美洲都是南北軸線。原始文明要靠農業起家,農業依賴於氣候,而氣候帶大多是東西向延伸的。

    2 美洲缺乏役畜,沒有牛馬來幫助發展農業、建立國家。原因是被原始人吃光了。

    3 人類進入美洲較晚,技術積累慢。

    但看下來,有幾個細節不太充實,相互之間的關聯說的也不太清楚。我補充一下。

    一 大陸交通問題

    首先,南北軸線——東西軸線的說法是正確的。另外南北美洲還有個致命的問題——最窄的地方(巴拿馬地峽)正好處於中段,而且是文明社群最難透過的那種超密集雨林。處於採集狀態的小部落可以透過雨林,但雨林外農業文明在發明鐵器之前,絕不會把觸角伸入密集雨林;雨林內部的文明也很難向外拓展。因為如果普通農民沒有金屬工具,砍樹是一件大費周章的事情,清除樹根的難度還要乘以五。青銅時代的金屬太貴,一般用於兵器禮器,日常生產用的還是石器,沒法開墾雨林,更何況是最麻煩的密集雨林。歐亞大陸的人類把恆河雨林砍成連片農業區也是鐵器時代的事情,和石器時代隔了兩個時代。

    (墨西哥叢林諸文明喜歡低效率燒荒輪作,但巴拿馬年均降水量3米多,而且燒荒輪作很難支援大型城市,糧食供應也不穩定,瑪雅文明可能就是這麼掛的。事實證明,北美洲的那幾個熱帶文明範圍都很小,沒什麼傳播性,遠不像雨林之外的印加文明那樣縱貫千里。)

    請允許我用簡筆畫來表示世界地圖……畢竟簡筆畫很說明問題

    世界雨林分佈圖

    被巴拿馬地峽和雨林分隔的美洲文明分佈圖。

    對照上圖,可見印加文明從未伸入雨林,北面雨林邊緣的文明從未離開雨林

    美麗的誘惑:巴拿馬熱帶雨林的危險毒蛇

    巴拿馬熱帶雨林是毒蛇生長繁衍的天堂。在炎熱潮溼的巴拿馬地峽,共生活著約130種蛇,其中21種為毒蛇。這些危險的毒蛇當中,三色矛頭蝮最為兇悍,是當地人遭蛇咬傷致死的元兇。

    插一個段子。當年看美國參聯主席鮑威爾回憶錄,他手下最勇猛,最有責任心計程車兵,因為怕蛇去參與了拳擊賽。這麼一個勇敢的戰士寧可上拳擊臺挨專業選手的揍,也不肯去巴拿馬訓練,就是因為那裡的毒蛇。

    “榔頭”漢克做了偵察,發現全坎貝爾堡也找不到一個120—125磅次輕量級的拳擊手。我們只需要選一個人上場就能以輪空贏得師的次輕量級冠軍。這倒是真的,我贊同說。不過,我指出我們也沒有次輕量級的選手啊!“上校,”哈勒姆接著說,“你記得五○六營那個小夥子嗎?為修建聯合大路捐款時他一下子捐了上千美元,他名叫‘小不點’什麼來著?”我當然記得他。當時大部分士兵每人只捐了一美元,而這個小夥子捐的數目卻如此之大。我讓哈勒姆叫他到我辦公室來,我要看看他是否精神正常。他的名字叫羅德尼·“小不點”普賴斯頓。原來他是一個靦腆的小個子,浸透了水體重也不過120磅。他解釋說他的樂善好施是因為陸軍已經滿足了他的全部需求,所以他應盡全力幫助別人。

    “我們就讓‘小不點’參加次輕量級比賽。”哈勒姆說。

    “他練過拳擊嗎?”我問。

    “這又有什麼關係,”哈勒姆回答說,“他用不著打,只要等輪空就行了。”

    哈勒姆設法說服“小不點”參加了拳擊隊。他最有說服力的一招是說明這樣他就不必隨隊參加在巴拿馬進行的熱帶叢林訓練演習,因為他最害怕蛇。即使“小不點”不必真地打,“榔頭”漢克還是講道德的正派教練,他要求“小不點” 必須像其他選手一樣參加訓練。

    拳擊迴圈賽開始了。我們的戰略很靈驗。每一輪比賽“小不點”都輪空,直到他要參加師的次輕量級冠軍爭奪賽之前,他沒捱過一拳。在冠軍爭奪賽中,我們旅的選手遇上了保障司令部的選手。保障司令部的司令官聽到了關於我們的小計謀的風聲,便在他的下屬單位找到一個次輕量級選手。這樣,當那天晚上“小不點”登上拳擊臺時,只見一個酷似微型羅伯特·杜蘭的巴拿馬小夥子從斜對角爬上賽臺。這個小夥子四處蹦跳,發出公牛般的聲音,像發動機活塞一樣做著熱身出拳動作。與此同時,“小不點”站在自己的一角,看上去像屠宰場裡的羔羊。我和哈勒姆坐在第一排觀看,我轉身對他說,“放棄這場比賽,我不想當謀殺同謀犯。”我又走到“小不點”的臺角,告訴他可以棄權,並非一定要打這場比賽。

    “不行,長官,”他說:“我非打不可。我們五○六營的人全在這兒。”

    的確如此,“小不點”所在營的全營官兵身著作訓服都在現場觀看,因為他們看完這場比賽就要直接出發去巴拿馬參加演習,“小不點”是練拳擊才逃避了演習的。我真不知道他們看這場比賽會是哭還是笑。

    第一輪開始的鈴聲響了。巴拿馬小夥子跳到臺中央便揮起拳頭進攻不止。“小不點”簡直就像個捱打的吊袋。我的心都揪起來了。“小不點”按著“榔頭”漢克教給他的樣子去做,雙臂收到身體兩側,用手套保護著臉部。他不停地向左兜圈子,承受著來自對方的攻擊,直至鈴響第一輪結束,“小不點”雖一拳沒打但還站立著並且沒有受傷。我們一側的觀眾發出了低調的歡呼聲。“小不點,加油!堅持住!”

    第二輪和第一輪一模一樣。巴拿馬小夥子向“小不點”發起攻擊。“小不點”防守好自己,兜圈子但不出拳。不過我已注意到他的對手在第二輪臨近結束時動作較前遲緩了,似乎攻擊“小不點”花費的力氣使他感到疲憊了。第二輪也結束了。此時,為“小不點”加油的呼喊聲變得熱烈而高昂。我們看到對方角落裡的對手搖搖頭像是在對他的教練抱怨著什麼。與此同時,“榔頭”漢克卻在一遍又一遍用乞求的語氣對“小不點”說:“出拳打他,就打他一拳,怎麼打都行!”

    第三輪,即最後一輪開始了。兩位拳擊手從各自的一角走出來,巴拿馬小夥子動作遲緩。很顯然,他拳擊技術不錯,但體力消耗很大。突然間,“小不點”一個右勾拳擊中對方腮部。巴拿馬小夥當即雙臂一垂倒下了。全場觀眾像發了瘋似的,全旅人員都在喊著“小不點!小不點!”裁判宣佈擊倒獲勝。“小不點”名副其實地成為一○一空降師的次輕量級拳擊冠軍。他們營的戰友都撲向他,擁抱他,親吻他,把他抬在肩頭。

    言歸正傳,因為巴拿馬的雨林和蛇,南北美洲中段存在一片對農業文明缺乏誘惑力的“低價值”土地。南北美文明因此卡在了一個死結上:

    沒有鍊鐵技術——沒法開墾雨林——文明之間無法溝通——包括冶金術的技術發展緩慢。必須等待某個文明獨創出冶金術的全部前奏技術,再自己開發出鐵器才能打通雨林。而冶金術恰恰是一個需要很多前奏技術的科技,比如高溫火爐、採礦和燒木炭。鐵器更是需要青銅技術作為前導。

    ——《資本的年代》

    歐亞大陸的中部並沒有蜂腰,而且雨林只存在於南部邊緣,所以部落之間的溝通要容易的多,這對冶金術的出現非常有利。A氏族發明了高溫燒陶,B氏族發展了採礦,交匯到一起就可能出現冶金術——而且出現冶金術的地點完全可能在AB氏族之外。真實歷史中,最先出現文明和冶金術的地區是歐亞大陸中部的兩河流域,證明了史前時代文明進步與地理條件相關,交流越方便的地區進步越快。中國文明的青銅、鍊鐵技術都來自5000公里外的西亞,也是一個不錯的佐證。

    二 役畜馴化和輪子問題

    馬並不是發展到文明社會的必需品。實際上,人類馴化馬很晚,遊牧文明的出現比農業文明還晚。馬牛羊當代種群的馴化歷史都在一萬年內,比最早的城市晚的多。

    1.1萬年前的

    耶利哥城

    (請忽視上面網址中的神棍言論)

    牛馬的確對農業文明有很大促進作用。因為奴隸吃糧食,牛馬只需要吃草就能工作。最早的馬是野驢一類的東西,沒法負擔人,但是三四匹馬湊在一起可以拉車。從這一點來說,美洲的羊駝雖然弱了一些,但也不是不可以用來拉車,為什麼他們不搞羊駝車呢?北美還有大批的野牛從未滅絕(最後是被歐洲人的火槍殺光的),為啥不搞牛車呢?

    因為輪子不是你懂幾何就能用,甚至有了陶器(陶輪 陶鈞)也不等於你有馬車。輪子一方面有幾何要求,必須圓;另一方面有硬度要求,必須耐磨;最後還有密度要求,密度太大意味著啟動剎車會浪費太多能量,所以輪子不能是一塊圓木板,必須是空心的圓環加上輻條。

    綜合下來,輪子必須用硬木製作,還有精巧的內部結構。但硬木很難加工,如果沒有金屬工具,製作一個輪子的成本高的可怕。用石器加工的話,磨損的石器也需要大量人工來替換,得不償失。舊大陸的青銅文明雖然金屬太昂貴不能普遍做農具,但貴族作坊用來切削馬車配件還是可以的。所以青銅時代的軍隊都是馬車交戰。(此時的馬不能負擔騎兵,後面會提到)美洲人如果手工一點點磨硬木輪子,用輪子省下的人工還不如製作輪子浪費的人工。所以美洲即便有勉強能用的役畜,還有許多用來殺的奴隸,但就是沒有車輛。原因就在於上一條原因——沒有交流出冶金術。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美洲為何沒有馬呢?上面有的同學沒提這個問題,有的說的不夠準確。準確的說法是,人類來到美洲太晚了,是帶著全套狩獵技術進入的。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不適應人類這種中型哺乳動物的捕獵能力,在基因中沒有留下逃避人類的本能,所以在低人口密度下,依然滅絕的很快。等到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美洲人發現已經沒有多少可馴化的動物了。

    我們看這兩張圖

    假如沒有人類,大型哺乳動物將統治全球

    上面那張圖是人類全球擴張之前的大型哺乳動物密度圖,下面是人類擴張之後的密度圖。在非洲這個人類和智人最古老的故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存了幾百萬年,經歷了人類的捕獵能力逐漸上漲的過程,最適應人類這種“危險品”的存在。早在人類還沒有能力吃光某個物種的時候,這些哺乳動物就進化出了逃避人類的本能(不擔心人類接近的生物,基因優先淘汰),所以在人類擴張後,非洲哺乳動物反而留存最多。人類在一兩萬年之前才到美洲,已經擁有木矛、弓箭、陷阱和網,還能鑽木取火,這時候對大型哺乳動物就是秒殺了,所以把北美洲接近吃成藍色。

    非洲人從獅子嘴裡搶食 簡直是霸氣外露有木有—線上播放—優酷網,影片高畫質線上觀看影片

    獅群已經形成了懼怕人類的本能,所以三個長矛手能嚇走一群飢餓的獅子。

    (非熟練獵手勿試)

    但無論如何,歐洲人到來之前,北美洲還是有野牛和羊駝這種潛在的馴化役畜,所以我認為這是個相對次要因素。關鍵因素還是交通不便,導致美洲沒有及早發展冶金術,而沒有青銅器就沒有實用的輪子。沒有輪子,早期役畜就無法用於交通——最早的馬也是多匹一起拉車,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足夠強壯,能負擔一個人騎在上面。美洲文明沒有輪子去開啟這個緩慢發展過程,就用不上交通役畜。

    三 技術積累問題

    上面

    @彭海星

    同學提供了一張不錯的圖:

    @彭海星

    同學想借此說明人類到達美洲晚是技術積累不足的原因,這一點我覺得要商榷。因為美洲人在公元前15000年才進入美洲,恰恰說明他們帶著全套史前時代的石器技術過去了。(公元前1.1萬年出現最早的農業文明社群)。而且農業文明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此前積累不足以說明問題,否則的話,非洲人類已經積累了幾十萬年,智人也積累了十幾萬年,為啥沒最先發展出農業文明呢?

    前農業時代,技術交流慢,但偶然出現的技術突破更慢,每個文明的技術水平不是取決於自己的研發或者積累,而是取決於你是否能和大範圍的其他部落進行間接接觸,這也是一種緩慢的全球化。在這個時代,全球的技術水平可以說是“均勻”的,很難說哪裡的石器部落更發達或者更落後多少。但一旦你離開了全球最大的一片石器部落群體,具體來說就是歐亞非大陸,那就會出現相對的落後狀態。比如說馬拉加西和復活節島的居民。

    東北亞部落遷徙到美洲之後,白令海峽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美洲人等於被隔絕在歐亞非大陸之外,同時內部交通不便,交流困難(參照第一條),所以技術發展慢於歐亞大陸,是進入農業時代晚了那麼幾千年的原因之一。

    其實,仔細想想,值得驚訝的不是美洲農業文明比歐亞大陸落後了大概4000-5000年,而是他們居然只落後了四千多年! 人類進入美洲之前,已經在石器時代以採集方式生活了幾百萬年,1萬五千年前分化成舊大陸和新大陸兩個石器時代種群,都是依賴於採集和狩獵的原始部落,完全看不出文明的跡象。按照一般的看法,其中一個種群打破過去幾百萬年的採集狀態已經是小機率事件,兩個都突破了文明社會這道坎,是小機率事件中的小機率事件。然而,這個雙重小機率事件真的就發生了。在一萬年內,兩個互相沒有任何溝通的種群居然都拋棄了過去幾百萬年的蠻荒狀態,獨立地發展了農業,並在農業基礎上建立了文明社會,建造了城市、階級、宗教和軍隊。

    讀到美洲征服史,瞭解哥倫布和皮薩羅等人來到美洲的過程的時候,一般讀者會為他們所向披靡而驚歎,一百多火槍兵在少量騎兵的配合下就能攻陷帝國首都,幾千軍隊就能打平半個大洲。而我驚歎的是——美洲居然有一種哺乳動物的群落需要幾千帶著火炮的軍隊去攻打,即便有神話帶來的戰鬥力光環,也一度打的旗鼓相當。這絕不能看成先進人類對原始人的圍獵(對付什麼樣的獵物需要火炮和方陣呢?),而是兩個文明之間的正式戰爭。不派出真正的軍隊,舊大陸文明是無法征服新大陸文明的。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摘錄

    p6

    他們打得很英勇,而且他們身強體壯,又人多勢眾,隊伍不時換班,即使有一萬名特洛亞的赫克託耳,再加上同樣人數的羅蘭,也抵擋不住他們的進攻,因為大炮、火槍、弩弓都制伏不了他們,雖然我們每次攻擊都要殺死他們三四十人,他們卻比開始時更加頑強,更加鬥志昂揚。

    P9

    我曾在墨西哥人和特拉斯卡拉人中,多次見過他們繪製的有關這場戰鬥及我們攻上大神廟的畫,他們把這一事件當作了不起的英雄事蹟;儘管在他們繪製的畫面上我們個個身負重傷,血流如注,並有許多人戰死,可我們還是火燒了神廟;此事令他們頗為佩服,因神廟上有無數武士守衛,在牆垛和凹面上、在神廟下邊的地面上都有許多印第安人,院子內也滿是人,邊上還有許多人,我們的塔形戰車又被打壞,可我們還是登上了神廟。

    P10

    蒙特蘇馬同許多看守他的兵士一起上屋頂,站在工事後邊,開始十分親切地對印第安人說話,勸他們停戰,說我們將離開墨西哥城。許多墨西哥首領和統領看清是他,立刻命令部眾安靜,不要投射投槍和石彈,也不要放箭。他們中的四個人來到蒙特蘇馬能與之交談的地方,哭泣著對他說道;“啊,君王,我們偉大的君王,您和您的兒女、親戚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真叫我們難過!我們現在通知您,我們已經把您的以為親戚立為君王。”他們告訴蒙特

    p11

    蘇馬,這個人名叫奎特拉瓦克,是伊斯塔帕拉帕的酋長。他們還說,這場戰鬥一定要進行到底,他們已向他們的神明許願,不把我們統統打死決不停戰;還說,他們天天祈求維奇洛沃斯神和特斯卡特普卡神,保佑他健康並從我們的手心裡獲得自由。

    P13

    眼看我們的兵力日漸削弱,墨西哥人的兵力有增無減,我們有許多人陣亡,餘下的人也都個個負傷;儘管我們英勇戰鬥,卻無法打退他們,也不能擺脫夜以繼日向我們進攻的成群結隊的武士;我們的火藥日漸短缺,糧食與水也是如此,而蒙特蘇馬已經去世,我們派人向他們要求議和與停戰,他們概不接受;總之,眼看死亡近在面前,橋樑也已被他們吊起,科爾特斯和我們全體官兵決定在夜間趁武士隊伍最為鬆懈大意之時逃走。

    P18

    我們當時個個負傷,逃出的僅二十三匹馬。大炮、小炮和火藥,我們一樣也未能救出來;弩弓所剩不多,我們很快修好弓弦,還造了箭。

    P21

    這場著名激戰發生的地點附近有個村落,叫奧通巴;這場戰鬥以及我們佔領墨西哥城之前的許多戰役,都被墨西哥人及特拉斯卡拉詳詳細細畫下來或雕成像。此次著名的奧通巴戰役發生於1520年7月14日。

    我要說大約五天內被殺害和被捉去祭神的兵士,當在八百六十人左右,包括在圖斯特佩克村被殺害的七十二人,還有五個西班牙婦女;那些被殺害於圖斯特佩克村的都是納瓦埃斯的人;被殺害的特拉斯卡拉人約一千二百人。死傷如此慘重,所以分給我們的那份黃金大家都無法受用;在橋上,納瓦埃斯的人所以比科爾特斯的人死得多,就是因為他們動身時身上塞滿黃金,金子的重量使他們跑不動也遊不動。

    P28

    當時墨西哥城推選出另一位君王,因為將我們趕出該城的那位君王因患天花亡故。他們推選為君王的是蒙特蘇馬的侄子或近親,名叫瓜特穆斯,是個年約二十五歲的青年,在印第安人中算是十分英俊的了,而且勇敢無比,使人害怕得不得了,他的百姓在他面前全怕得發抖。

    P73

    1521年降靈節後的次日在特斯庫科城內最大的空場上清點兵員。清點結果共有八十四名騎兵、六百五十名執劍持盾的兵士、一百九十四名弩弓手和火槍手,將從這些人中選派一部分到十三條雙桅帆船上去。

    P95

    我們正在撤退時,聽見從高聳於雄偉城池之上的那座神廟傳來一陣鼓聲,有如魔鬼的樂器所發出的極其悲涼的聲音,悠悠迴盪,二西班牙裡以外都可聽見,伴隨這鼓聲的還有無數銅鼓聲,螺號聲、喇叭聲和唿哨聲。據我們後來所知,當時他們正那我們夥伴的十顆心和大量鮮血祭神。

    美洲文明城市

    為何我對這個差距感到驚詫?因為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指數加速過程。在文明社會之前,人類各個技術之間是相互孤立的,一個技術的出現很難帶動另一個技術的出現,技術發展是線性增長。但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技術進步開始聯動,前面談到的金屬工具帶動了車輪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這意味著文明社會的發展開始進入指數階段,前面發展的科技越多,你獲取新科技的速度就越快。指數增長中的壓倒性優勢,實際可能只意味著很短的時間差距。

    指數發展速度下,衡量文明社會發展水平應該用對數座標,而不是一般的線性座標系。即1和10的差距,10和100之間的差距是一樣的。粗略估算一下,分道揚鑣1.5萬年,舊大陸比新大陸領先了5000年的文明史,相差1/3,這聽起來差距很大;但在對數座標系下,ln15000=9.6 ln10000=9.2 差距只有0.4/9.6=1/24,是不是就沒那麼驚人了?。舊大陸的人架起火炮,披上鐵甲,打敗比自己落後四五千年的對手很爽,但如果人類不滅亡,我們面對4000年後的人類軍隊,幾乎肯定打不出阿茲特克或者印加文明那種戰術勝利。想到這一點,就能理解哥倫布時代的新舊大陸文明發展水平實際上差距不大的事實了。

    人類在石器時代停留了幾百萬年,在1萬多年前,新大陸和舊大陸人類在白令海峽分道揚鑣,隨後各自迅速發展了農業文明。人類進入新大陸和發展農業文明兩者之間的時間如此接近,在幾百萬年史前史中很難用巧合來解釋。有極大的可能性是一兩萬年前的同一件事情促成了人類進入美洲和農業文明的出現。這樣雙重小機率事件就成了一個符合邏輯發展的正常事件。

    我個人理解,這個起因就是人口壓力。人類在石器時代緩慢的發展,技術進步速度是絕對趕不上人口增長的,所以人口繁衍只能靠多佔地盤。而採集-狩獵需要很大面積才能養活人口,往往幾個平方公里的肥沃草原都沒法養活一個獵手,寒冷地帶可能要上百平方公里養一個人。歐亞非大陸8000萬平方公里,當人口從幾十萬繁衍到幾百萬的時候,看似人類還很稀疏,但按照採集-狩獵經濟的水平,舊大陸已經很“擁擠”了,再繁衍人口,再想吃飽,還不願遷徙的話就必須和其他部落決一死戰。所以人類必須前進到此前不願去的地方,比如貧瘠的海島和冰原。歐亞大陸的東北角雖然寒冷,雖然可捕獵的動物很少,但對於會用皮毛禦寒,會生火的人類來說,這時也算個去處。所以人類走進了冰原的最深處,和東北虎北極熊為伍,一直走到白令海峽的冰蓋上,步行或者用獨木舟進入新大陸。

    透過這個冰蓋進入新大陸的人很少,而且白令海峽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這條通道並沒有釋放太多的人口,舊大陸的人類還是面臨強大的人口壓力,必須用更少的土地生產更多的食物。而人口密度增加,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相對的定居狀態,各個部落的採集地開始有了明確邊界,越界就要發生戰爭。

    這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人類反覆在同一塊土地上採集,注意到此前不小心丟下的種子能否發芽長大,從而有了“種東西”的想法;二是率先發展出新的食物生產方式的部落會取得極大的競爭優勢,一方面養活更多的人口去擴張,另一方面可以養活專職人員比如士兵和牧師,打敗那些沒有分工的原始部落,文明由此產生。這也符合一般歷史學研究者對農業起源的認識。比如那本已經普及的斯塔夫裡阿諾斯版《全球通史》

    第二章 人類――食物採集者

    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產者

    據估計,舊石器時代初期,原人的人口數為125000人,而到了距今1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即農業革命前夕,人類的人口增為532萬人。人口增長42倍以上,可見比得上後來隨歷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人口爆炸。

    …………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並不是受飢捱餓的生活。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相反,倒是採取墮胎、停止哺乳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態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只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採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丕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狩獵、採集者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享有大量的空閒時間,而且事實上,比現代產業工人、農業工人、甚至考古學教授所享有的還要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問題自然不再是人類為什麼要長期地過漁獵、採集生活,而是為什麼不再過這種生活。

    …………

    一夥又一次的遷移使農業傳播到全球各地。遷移的最後結果是,1O000年以前組成全體人類的狩獵者,到公元1000年時,減少到僅佔人口的1%。職業的轉變轉而又導致種族的變動。全球種族分佈圖表明,10000年以前,高加索種人、蒙古種人、黑人、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洲種人這六個種族之間大致是平衡的。(見圖3“全球種族分佈。’)但到公元1O00年時,這一平衡遭到了劇烈的變動,此變動有利於從事農業的蒙古種人、高加索種人和黑人,而不利於仍過漁獵採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澳洲種人之所以能維持原狀,只是由於他們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島嶼上,還沒有被任何從事農業的人發現。這些島嶼直到18世紀時才被歐洲的Explorer發現。當這一發現遲遲地但終於來臨時,島嶼上不幸的土著居民遭到了更加悲慘的結局。

    另一方面說,擴散到美洲的原始人數量雖然很少,但正如前面分析的。新大陸的野獸太“傻”了,根本不怕人,所以原始人一旦越過冰原來到北美溫暖地帶,就迅速擴張到整個大陸,吃光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在近乎無窮無盡的廉價肉食供應下,一小群人用了幾千年就用指數方式繁衍出了數千萬後代,人口增長率比舊大陸大得多。結果,不到一萬年,在食物緊缺和哺乳動物大批滅絕的情況下,吃肉吃嗨了的美洲人也迅速遇到了人口爆炸、土地不夠的問題,僅僅比他們的舊大陸親戚晚了幾千年。

    (美洲本土人口幾乎全都是o型血,這說明越過白令海峽的祖先群體一定非常小,基因非常單調。指數增長好厲害啊)

    在這個壓力下,美洲人類也不得不選擇辛苦的農業,或者說,率先開始種東西的部族能搶佔其他部族的發展空間。所以,美洲人類也緊跟著舊大陸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並在舊大陸造船過來的時候,擺開一支職業軍隊迎戰,還能派外交官和僧侶上去說教。這和最兇悍、最聰明的野獸相比也有本質的不同。打個比方,巴西足球隊登陸中國,上來迎接的雖然是一支弱隊,但也實實在在是職業球員,絕不是可以灌個幾十比零的外行。這時我們就可以判斷,巴西的足球運動很可能與中國足球運動同源,因為兩者的分化程度不大,水平還屬於同一個物種。

    總結一下,我對問題本身的回答就是:美洲文明並不“低階”,和新大陸的差距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如果沒有巴拿馬雨林地峽限制,他們完全可能和西班牙人打一場火槍大戰,或是至少派出幾萬牛騎兵壓倒登陸的少量部隊。(當然還是對抗不了更稠密的人口用幾千年瘟疫積攢的病菌)此前我曾經寫過一個半途而廢的坑:《美洲來的皮薩羅》探討過美洲文明反過來“發現”歐亞大陸的另一種歷史。

    最後,雖然不贊同“奴隸制”社會的提法,但你絕不能說阿茲特克人或印加帝國沒有奴隸制。實際上,他們最喜歡抓奴隸,最喜歡用貴族——屬民制去組織政權了。

  • 4 # 華胄大道

    印地安人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從啟創文明角度看,地球上多數人類是打醬油的,沒有自行創造文明,是接受其它文明為己用的,而印地安人文明是全球三大啟創古典文明之一。

    啟創文明特徵是,在人類到達啟創文明發源地點時,人群尚沒有達到文明標準,條件適合下,開始發展進入文明。會有自己特點的動植物訓育體系,美洲便是這樣,主體人群至遲距今七千年前到達美洲,開始增殖人口創造文明。古典西亞文明,東亞文明,美洲文明,各自對標現今三大主糧,小麥,稻米,玉米農作體系。但為何美洲文明比東西亞文明晚一些,發展程度差一些呢?其實道理很明顯,人到那已晚了幾千上萬年,還要人口增殖,尋找動植物資源,所以人家已經很天才了,想想澳洲土著早到了地方几萬年,結果啥也沒幹成,當然也可能是條件太差

  • 5 # 奧陌陌Oumuamua

    環境太安逸了,缺乏動力,和非洲一樣。輕輕鬆鬆就能養活自己,又沒有遊牧民族侵擾,生存壓力低,就放飛自我了。

    中國古代生存環境並不好,千年歷史就是千年戰爭史,逼著你提高自己,不然就亡族,都是逼出來的。

  • 6 # 菏葉田田

    不只是中華文明,地球上除了瑪雅以外的所有文明,都來自一個超級文明的分裂。這個超級文明,和瑪雅文明是同源的,極有可能是地球上一個智慧生物毀滅留下來的灰燼。瑪雅文明和超級文明從灰燼和遺蹟堆裡,學到了不同的東西,瑪雅學到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天文和曆法,超級文明學習到了車輪。

  • 7 # 老樂160608971

    原始的華人是從非洲大陸經過歐洲大陸和中東地區逐步遷移到亞洲來的,有兩個支脈,分別從喜馬拉雅山兩側一支經過印度到達中國南部主要從事農耕形成漢族人,一支到達黃河草原從事牧業形成遊牧民族。最後這兩支融合為今天的華夏民族。

    如果我們與印第安人有什麼不同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這種長途跋涉的經歷,也沒有激烈的民族衝突和民族戰爭。他們生活在物業豐富的地區太舒服太容易生存了吧!我也只是這點看法,僅供參考。

  • 8 # 三水共工

    印第安人沒有發展出東亞高度文明,是因為與起源文明隔絕造成的,這與非洲南部和大洋洲原住民是一樣的,至於其他古文明因為與起源文明保持了更長久的聯絡,所以才衍生出了不同的後期文明形態。。。

  • 9 # 吳振山5

    美洲印第安人主要從事狩獵活動,還比較原始,農業生產不發達,人口少大部分時間能夠吃的,壓力小所以創新能刀差,與外來文化交流的少,所以發展的慢,反觀東亞中國以農耕為主,北方以遊牧為主,都是靠天吃,競爭壓力大,為了生存比須不停探索發展,相互交流,相互發展,特別是中國在原始社會就以進入農耕社會,所以古代中國探索創力最強,又在古代中國的帶領下不斷有向周圍輻射發展交流。

  • 10 # 金一風雷

    印第安和平多久咯,世界和平多久,印第安防禦那個國家咯,不戰爭不知道什麼主要,戰爭是生存遊戲,生意也是生存遊戲。戰爭不一樣生意就會不一樣,生意不一樣文化就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 11 # 洪武十四年

    一、狩獵和採集野果得到的食物不足促使了農業的產生,農業的產生對社會發展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工業革命。農業大大增加了食物來源,人口隨之增加了,富餘的食物可以養活不事農業的人口,人類從此不用所有人的勞力都用於補充食物,於是社會分工和階層開始產生,祭師,手工業者等等開始出現,有了促使技術和文明進步的勞力,社會開始多元化發展。

    二、河水氾濫威脅生存,生存與該區域的人類要不遷徙要不治理,而河流區域土地肥沃,地勢平整,非常適合農業生產,選擇留下的人類就不得不治理河水氾濫,但治理則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浩大的工程,處於同一河流區域的部落需要一起協作,共同參與,這就促進了不同部落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久而久之同一河水氾濫的區域就會形成區域廣闊、人口眾多的社會,成為同一個文明。

    世界四大古文明幾乎都是這樣產生的,黃河,恆河,幼發拉底河,尼羅河。黃河雖然叫母親河,她最早給我們的卻是不斷氾濫的災難,但也因為災難促成了最早的華夏文明。而非洲也好(尼羅河下游除外)美洲也好,都是食物充足的地方,狩獵和採集野果完全可以維持生存,這就抑制了農業的產生和推廣。這兩個地方也沒有長期氾濫的河流,各部落也就沒有共同協作和交流的在外因素。

  • 12 # 汗血黑馬2

    很簡單,環境塑造人類。開啟世界地圖,你會發現,最早誕生文明的地方都有幾個共同點,一,有河流。二,平原。三,物種相對稀缺和食物相對匱乏。這種地理環境,人類單純以狩獵或遊牧是完全無法保證生存的。相對惡劣的環境會迫使人類學會耕種,耕種就需要眾多工具,需要定居。工具的發明與使用會促進智力的進化,定居的人群交流增多,促使文字的發明與使用,同時聚集的人群又促使了價值交換,也就是商貿往來。因此,農耕民族最早誕生了文明。反觀非洲,美洲,澳洲,東南亞等地,森林,草原,多如螞蟻的野生動物,隨便扔塊石頭都有可能砸死個什麼獵物,這種食物豐富的地方人類往往不思進取,懶惰成性,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過著衣不遮體的原始生活,工具簡陋,智力低下。遊牧民族有一個特點導致其也能夠產生文明,那就是遊牧式的生活,部落衝突頻繁,戰爭與掠奪成為數千年主色調,一個又一個相對溫和的農耕文明,被野蠻的遊牧民族滅亡,農耕民族的文明又被勝利的遊牧民族吸收融合,進而產生新文明。從文明的發展史看,一直都是野蠻文明戰勝先進文明。因為正如《三體》中所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13 # 瘦頭陀19

    首先糾正一點,文明不是發展出來的,是傳播過來的,我們中國自稱文明古國,實際按照我們自己說的從夏朝初年開始計算,也不過4200年左右,而4000年前,世界恰恰面臨雅利安人的到處入侵。我估計,是到處遊牧的小族群,小部落的白人族群給我們中國帶來了文明。試想,夏朝以前,我們中國大地起碼在萬年前就有人居住,在8000年前就創造了多個文化型別,但是,這些文化型別內都沒有發現青銅器,只有簡單的刻畫符號,也沒發現城市國家的遺蹟。從西北遊牧來了人口以後,中國才有了青銅器,才有了文明。所以說,文明不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而是馬背上陀運來的。

  • 14 # 千古名將英雄夢

    人類文明在歐亞大陸而不是其他大陸上獲得突破性發展,正是因為歐亞大陸上能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眾多,從而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肉食資源與勞動、交通工具,從而使人類能從繁重的採集、狩獵活動中解脫出來,能有充裕的時間去發展文學、藝術、宗教、科技等上層建築,方使人類文明得以跨越式發展。而非洲、美洲、澳洲的那些大型哺乳動物都無法馴化,數來數去也就只有羊駝君還能湊合著用,但是羊駝君除了非常難養以外,還不能像亞歐大陸的牛馬那樣提供動力,所以那裡的文明才一直停留在青銅時代,遲遲無法躍進。

    開一個腦洞,如果印第安人與非洲黑人能夠馴服斑馬、犀牛、美洲豹、野牛等大型動物,得以同步於人類文明的步伐,世界霸主花落誰家,尚未可知呢!

    在眾多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中,豬將人類帶入了新石器時代,牛將人類帶入了農業社會,馬將人類帶入了青銅與鐵器時代,都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世界上沒有出現駱駝,人類文明或許將永遠停留在鐵器時代,你我恐怕也無法如此悠閒的躺在床上刷手機了。

    根據阿爾斯通的理論,文明在交流中進步。只有各種形態的文明之間得以順暢的交流,每個文明的每個小的進步才會傳遍整個大陸,進而促進其它文明的進步,而其他文明進步了,就能產生更多創新,彼此互相提高。而非澳美三洲由於缺乏大型畜力,其文明已被鎖死,亞歐大陸雖然很早就馴服了牛馬等畜力,但由於亞洲與歐洲之間擁有大片的沙漠無人區,牛馬再多也徒呼奈何,所以如果沒有駱駝,亞歐大陸也將被鎖死在鐵器時代,也不知還要再花多少年才能發展出得以代替駱駝的機械動力。

    其實在大型哺乳動物之中,牛和馬的負重能力並不算太強,至少就遠不如駱駝,而且駱駝的耐力更強,很少需要休息,所以每天的運輸路程可比牛馬遠兩倍,另外駱駝也更為廉價,飼養成本幾乎為零,它們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3周,即使沒有食物亦可維持生存一個月之久,並且能在沿途自己尋找食物;同時也更易於組織(一個人就能帶一整支駝隊),並且不需要道路,就能透過輪車無法穿越的沙漠,這與帆船很像,因此被稱為“沙漠之舟”。歷史學家邁克爾尼指出:

    駱駝導致了全球貿易的早期擴張,駱駝帶來了阿拉伯世界和中國以及南亞的商業繁榮,如同一個巨大的風箱,扇起了全球經濟的火焰。

    邁克爾尼沒有提到的是,如果沒有駱駝,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以及馬鐙都無法傳到歐洲的話,現代文明根本無從提起。

  • 15 # 萬綠叢中一瓢蟲

    美洲印第安人,從陪葬、文字來看,應該是中國很早之前移居過去的炎黃子孫。與中國有著相似的基因。頭髮色黑且直,黃面板、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從血緣上,科學家也發現了印第安人與華人屬於同種的證據。另外,印第安文化與中華古文化之間,相似乃至相同之處還可以舉出很多: 譬如靈臺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殮下葬風俗等。

    因為在6500萬年之前,行星撞擊地球 就在美洲,產生5000度的高溫,高溫把有害的重金屬、砷煉製 ,相當於比重工業汙染嚴重1000倍,在生態沒有恢復之前就來到美洲,印第安人吸收了大量的有害物質,智商大大下降。所以印第安人成了還原生態環境的犧牲品。印第安人恢復了生態環境 ,哥倫布帶領一批英華人登陸美洲,撿了一個便宜。如果哥倫布等英華人與印第安人一起移居美洲,那麼他們也會於印第安人一樣的智商。印第安人智商才86,怎麼趕得上105的智商?所以於東亞無法比。

    中國距離行星撞擊地球的最遠位置,所以中國6500萬年前,汙染是最少最輕的地方。所以中國才是風水寶地,所以中國擁有全球最高的智商。猶太人聰明,因為猶太人也起源於亞洲。

  • 16 # 貝裡士

    後腦勺延長型的外星人不知在哪個星球(最可能是謎一樣的尼比魯星球)基因工程以他們自己為藍本,加上了一些野生動物的優良基因,合成了比他們靈活的人類,基因數少了,雙手萬能性,講話,唱歌系統傲視全球,體能,體能,體型,面貌改良了,生殖能力提高了...但是腦力雖然是地球萬物之靈,但比藍本差太多...於是乎,他們就用Vimana飛行器,星際穿梭,帶往地球。

    帶到地球不可能各地平均,尤其後腦勺延長型的外星人,人數有限,他們重點的開發了四大文明,沒幫非洲,美洲發展文字紀錄...

    蘇美爾文明開始試試他們合成的人類的雙手萬能靈活性,兩河文明,埃及,地中海文明都留有巨石文明。對中國,他們試試頭腦的靈活性,各種玄學,諸子百家...盡數在中國。

    後來從中國帶來大批人到中美洲也試試雙手萬能,於是5000年前,從中國南方帶了大批人到中美洲。

    瑪雅人和華人的親緣關係

    www.xys.org/xys/ebooks/others/language/maya_zhongguo.txt

    終於,後腦勺延長型的他們,於八世紀,全球範圍的集體離去,憑空消失了。他們對非洲人的補償是帶了一個非洲黑人到中美洲,那時正處奧爾梅克文明期,要奧爾梅克印第安人刻了很多巨大頭像,也是未解之謎,因為,當時美洲沒有黑人。

    他們在巨石傑作附近留下後腦勺延長型遺骸,最近,才被Brien Foerster寫作家,全球性的巨石觀光旅遊,才慢慢連貫起來了!

    本文可見一樣5000年前,本來是一家的,被後腦勺延長型帶來的華人(瑪雅人),後腦勺沒有灌輸或他們自己充當諸子百家等玄學,瑪雅人就沒有發展自己的文明。所謂的瑪雅文明,是如假包換的後腦勺延長型的神級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年都不去旅遊的家庭能不能比每年都去旅遊的家庭省至少10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