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環的藝術生活

    印信和閒章主要還是內容上的區別,由於內容的不同而決定了它們的形制、用途、人物等的區別。

    首先,從字面釋義。印信:信,徵信。它具有憑證的作用,是個人身份的憑證。閒章:更多是文人書房把玩。一個閒字突出了重點,它不存在憑證的作用。這是詞義上兩者的區別。

    再者,從內容上看,兩者存在很大差異。印信主要以私信為主,即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字號,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內容。而閒章則是文人把自己喜歡的內容刻成章,在書畫應用上多作點綴、陪襯等作用。舉例子說:如齊白石,他的印信是“齊白石”,他的閒章是“他鄉無此好天恩”、“身強體健不肯做神仙”等等。內容區別非常大。

    第三,由於內容不同,因而在用途上性質也很不同。在書畫藝術上,印信作為重要憑證,在如果在一幅作品上沒有蓋上作者的印信,那麼這件作品將視為未完成作品或者是贗品,不被大眾所承認。而閒章作為陪襯的角色,在書畫作品上是作為點綴、陪襯、補白的作用,在書畫作品中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加以表現,對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是兩者在用途上的很大區別。

    第四,兩者在形制上區別很大。印信作為私人憑證,在造型上要求方正大方,所以印信一般形制以正方形為主,顯得大方典雅,不失嚴肅。而閒章因用途和內容的區別,在造型上更加自由,更隨意自然。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也可以是圓形,或者是規則多邊形,甚至可以是不規則形(隨形)。在形制上區別很大。

    第五,在用字上兩者也各有講究。印信作為憑證,要做到大家能看懂,出了篆書以外,很多也會用到隸書或者楷書,方正易懂。而閒章除了篆書以外,各種書體都運用,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這是用字上兩者的講究。

    總之,透過上面幾點的陳述,可以明確、清晰的看出兩者不同的區別,不論用途到內容,再到形制,從內容到外形,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 2 # 墨色之境

    中國的印章是很有講究的,以下是印章的分類,看完之後你就對印象有比較全面認識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現代書畫家張大千認為,姓名章的形狀以“方形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二)閒章

    閒章亦稱佈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佈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引首章按內容可分為如下幾種:

    (1) 齋號章 世傳齋號章始於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後,此風漸盛,書家幾乎人人有齋號章。明書法家文徵明雲:“我之書屋多起造於印上。”齋號通常稱齋、堂、室、樓、閣、館、軒、庵等,如惟清齋、雪溪堂、磨劍室、笑隱樓、松風閣、來禽館、賞雨軒、樂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或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雅趣章內容廣泛,有勉人學習的,如“琢”、“師法”、“書痴”、“精於勤”、“藝無涯”、“師古不泥”、“廣採博取”、“觀書為樂”、“人好學則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懷的,如“恃德”、“明志”、“清趣”、“樂而康”、“苦中樂”、“惜分陰”、“孺子牛”、“玉潔冰清”、“淡然天趣”、“老驥伏櫪”等;有表達筆墨情趣的,如“潑墨”、“筆耕”、“香田”、“神趣”、“藏拙”、“癖於斯”、“心慕手追”、“業在硯田”等;有祝願吉祥的,如“如願”、“長樂”、“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壽年豐”、“書翰長壽”、“天長地久”等。

    (3) 年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號章 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蠶月等。

    1、 攔邊章

    攔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

    2、 壓角章

    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取右上角的稱“迎首”,取兩下角的稱“押角”。攔邊章只管一邊;壓角章則可管兩邊,緊貼邊角起“攔邊封角”、“補充空虛”和調整穩定畫面的作用。

    3、 攔腰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其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蓋在一條直線上。

    上述種種閒章實則不“閒”,若鈴印得當,既能起到筆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現代書畫家潘天壽所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號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板,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三)鑑藏章

    鑑藏章是鑑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鑑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後來鑑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鑑賞、過目等。鑑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鑑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

  • 3 # EST懷舊遊戲

    印信為公私印章的總稱或者政府機關的各種印章;有時借指權力或官職。

    閒章是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感情方式,心裡狀態,生活狀態的一種印章,通常在作品的非名姓印章以外的位置,作品也可以不用.同時閒章要求不嚴格,各種形狀都有,方形,圓形,長形,不定形,也可以陰文陽文,人物造型等等都可以!

    所以,他們的用處有所不同,不能隨便使用!

  • 4 # 末生篆刻

    對於篆刻來說,印信是指官印和私印,而現代的篆刻主要用於書畫藝術上,私印就是自己的姓名,或姓或名,主要以方形為主,亦可或圓或長寬比例不大的長方形,此類印信多用於畫,而閒章不拘泥於形狀,內容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或號,或齋或吉語。

  • 5 # 草根愛書法

    印信,政府機關的圖章總稱。閒章,書畫用章。閒章因所鈐位置不同又分為“引首章”和“壓角章”。鈐在正文首處的稱"引首章",其內容多表達作者的藝術追求,情趣,志向,如“積跬步”,"敝帚自珍"等。鈐在作者姓名之下的稱“壓角章”,其內容多是作者的年齡,齋號。引首章一般用長方形,圓形,隨形(自然形)。壓角章多用方形。

  • 6 # 江峰篆刻

    在於使用用途不同。

    先解釋這兩個詞語,只有瞭解了這兩個分別是什麼,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區分

    1.什麼是印信?

    我們更多指的是具有權利,憑證效力的印章,例如皇帝的傳國玉璽,大臣的官印,商業上的封泥印章等等,這些都算是印信。

    上圖為一方著名的廣陵王璽。

    2.什麼是閒章?

    閒章是隨著文人印開始流行並達到頂峰。元明時期隨著文人自己操刀刻石後,私人用印有了新的變化。

    私章中除了姓名章外,該有了書畫印章,鑑賞印章,齋號印,除了這些還有的將吉語和格言警句刻成印章,入題形式多樣,百花齊放,創作時更在於有趣。

    所以說,印信是官方和商業流通使用的印章,具有憑證效用。

    而閒章更多是文人為了藝術創作的印章,題材寬泛,形式多樣,逸趣橫生。

  • 7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印信”指公私印章、個人印章或政府機關的各種印章,也借指權力或官職。比如始於宋代的“花押印”,一般沒有外框,簽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為取信之憑證。元代盛行的花押印,其形多為長方,一般刻楷書姓名,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別稱“元押”或“元戳。還有印信的一種“關防”,明太祖為防止群臣預印空白紙作弊,將方印左右對分,各執半印以便拼合驗核。明代所行長方形、闊邊朱文的關防即由半印之形式發展而成的。清代的方形官印稱“印”,臨時派遣的官員用長方形之官印稱“關防”。

    “閒章”就是鐫刻詩詞或成語的印章。從秦漢吉祥文字之印章演變而來,一般鈴蓋在書畫上。新中國成立後,書畫作者以革命詩詞章句、豪言壯語入印,使“閒章”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改造和發展。

  • 8 # 文字載興

    印章,分為名章和閒章,名章即印信。起到簽字畫押之功用。印章最早是作為信物的標誌出現起到印證作用。自宋元明清以後才注重題跋和署款,開始使用名章起到與藝術作品相映成趣,給作品增色的作用。名章多為方形,內容是鈐印者姓名。閒章,也稱佈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腰章等,在作品中主要起到活躍氣氛,調整重心,救補佈局,錦上添花等作用。閒章內容可以是吉語,詩詞等,以表達作者情懷,閒章形狀可以是方形,長方形,圓形,隨形等多重形式。

  • 9 # 寶發閣

    印章源於中國,卻震驚了全世界

    中國的印章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印章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以一種中國獨特的語言方式,向世界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文化,壽山石印章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藝術和文化地位,它能夠將筆墨之間的情意盡展於一方印之上。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印章又成為收藏人士所喜愛的藏品,壽山石那種本身無法掩飾的古韻更是牢牢地吸引著人們。

  • 10 # 鴻鵠迎罡

    篆刻是一種結合了篆字藝術和雕刻藝術,同時具有突出實用價值的視覺藝術,它的成品俗稱印章。

    篆刻產生於先秦時期,幾乎跟漢字在同一時期誕生,距今超過3000年曆史。

    在合適的書寫材質沒有被髮明出來之前,古人通常在青銅、骨頭、竹木、石頭等材質上寫字,實際上是刻字,因為那時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屬於篆字的前身,人們使用文字的行為,被看作是篆刻產生的雛形。

    從篆刻在中國的發展史來看,是波浪式前進的,跟文字書寫材質不斷被發現的過程,是完全吻合的。

    從夏商周到兩漢時期,書寫材質通常是金屬、玉石、骨頭、竹木等,因此,會帶動篆刻的迅猛發展,至兩漢時,篆刻在中國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

    從東漢之後,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張開始進入書寫領域,並逐漸代替金屬、玉石、骨頭、竹木等書寫材質,另一方面,由於楷書大力發展起來,成為官方文字,篆字使用率逐漸減少,這兩大原因促使篆刻藝術慢慢衰落下來。

    從兩晉一直到明朝中期這1000多年裡,是篆刻藝術不斷走下坡路的時期。

    盛極必衰,同樣,衰極必盛,這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

    在明朝末期,篆刻藝術又一次迎來了曙光。此時期的一些篆刻家無意中發現,把一些石頭,如花乳石、凍石,作為篆刻材料,同樣能雕刻出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的印章,品質一點不差於玉石,這些石頭無疑成為理想的治印材料。

    其他篆刻家紛紛效仿,不斷從大自然中去探尋適合篆刻的材料,促使篆刻藝術逐漸走出發展低谷。之後,經過清代一批篆刻名家,如鄧石如、趙之謙、黃牧甫等人的發揚,以及後來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名家的傳承,篆刻藝術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

    “印信”和“閒章”是篆刻藝術裡的兩個專用名詞。

    “印信”實際上是指官方印章和私人印章的總稱,是證明身份和權利的工具,上面文字以白文為主。

    官印是官職和權利的象徵,權利越大,官印的尺寸就越大,治印的材質就越高階。皇帝的印章有專用名稱,稱作“璽”,上面雕刻的文字都是皇權至上的象徵,其他印章則一律稱作“印”或“章”。

    不論是官印還是私印,在佈局結構上,大多都以“田字格”為標準,也有少量“日字格”,文字都需雕刻在邊界格之內。

    印章便於握手的上半部分稱作“印紐”,印紐非常注重藝術性,常常雕刻成龜、龍、虎等動物的形狀。

    比起官印,私印的形式更加靈活,藝術趣味更濃厚,除過方形、長方形之外,還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文字既有白文也有朱文,印章上的文字大多是個人的官職、姓名、字號、籍貫等,有些印章在印面上還會雕刻出裝飾性花紋。

    “閒章”是從普通印章中演化而來,是除過官職用章、姓名用章、字號用章之外的所有印章的統稱。

    閒章上雕刻的文字,以成語、吉祥語、名言警句為主,也有不少僅僅是圖案的閒章,比如,有些使用者會雕刻出12生肖裡自己的屬相。

  • 11 # 泥瓶巷陶藝美術

    個人見解,印信多是官方權威的信物,當然是分官方印信和私人印信,普遍代指權利官階,見物如見人,像尚方寶劍,虎符等,能傳達一些重要資訊,百科有提到出處:印信亦師資和融之稱。印即師所授之印明,信即受者信心,決定不改之白淨菩提心也。又信憑符契,所以驗真偽、別正邪也。即受學傳法之憑據,如顯教受戒以報發給戒牒也。蓋以秘密大事,當正覺花臺之時,持佛佛相承之法,若無印契,師資何憑?以無印則無心鑑其真,無信好莫能去其疑也。

    閒章多是詩詞歌賦,吉語格言之類的詞句,在姓名字號官職之外的印章都可以說是閒章,註解有說閒章由秦漢時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變而來,宋元以後風氣頗盛,名謂“閒章”,其實不“閒”。到了近代,閒章便發展成為中國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閒章的內容十分廣泛,且意趣盎然,書畫家或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於閒章,以示對人生和藝術的感悟。

  • 12 # 樂天派1號

    印信為公私印章的總稱(包括個人印章)或者政府機關的各種印章;有時借指權力或官職。閒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壓角章"、"吉語章"、"警言章"、"收藏章"、"鑑賞章"、"紀年肖形章"以及"齋、堂、館、閣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於名章,或等同於名章。

  • 13 # 篆印HO

    篆刻藝術中的印信多見於漢印私印中,鄧散木篆刻學中講“有印上加信作信印,或印下加信作印信者,以一名為多”(如圖),我理解一是作信印,二是為印章佈局更合理。歷代文人墨客對閒章情有獨鍾,用一些成語典故、詩詞佳句、吉言吉語、齋館雅號入印。閒章多用於書畫作品中作為引首章、壓角章、攔腰章。

  • 14 # 老蔡說法

    篆刻藝術中,印信指的是能夠證明身份的印章,如官印、私章。官印有嚴格的要求和格式,私章比較靈活,有姓氏、姓名、別號,可以陰文或陽文。

    閒章就更靈活了,可以是佛像、吉祥圖案、格言、警句等,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刻。閒章使用時要跟書畫作品的內容相配合。

    圖一、二都是啟功的印信

    圖三是閒的章

  • 15 # 國之寶藏

    篆刻中的印信古代官私都有,現在一般指書畫作品中的姓名印,以正方型俱多,常蓋於落款題字簽名處, 閒章在書畫作作品中起補白或平衡畫面作用,以壓角為主,各種形狀都有,長,方,圓形,不定形,內容多為言志舒情,詩詞警句。

  • 16 # 子衎工筆

    篆刻概述

    篆刻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無不叫做“篆刻”,璽印的製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型。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篆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的甲骨契刻和周代的部分鐘鼎銘刻;而據史書記載,春秋中期已經開始使用“璽印”。戰國、秦漢、魏晉,以及明清兩代,是中國篆刻藝術的高峰時期。到唐代,篆刻流派與書法流派一樣層出不窮,因篆刻大家的審美趣味和使用刀法的不同,出現的印文有的細瘦硬朗,有的圓潤豐腴。古人常在印章頂部的紐式上配以各式繩結,滿足隨身佩帶印章的實用需要。紐式被視為縮小的雕塑,其精緻的雕鏤造型提升了印章外觀的審美效果。

    鈐蓋印章時多是用紅色印泥,由硃砂、艾絨和油製成。印文,即鈐蓋在紙、帛上的印痕,如其中的字型為白色,稱“白文”(或“陰文”);如為紅色,則稱“朱文”(或“陽文”)。

    印章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官印是官方用印,包括帝王的璽、寶和官員的印、章;私家用印,則統稱為私印,有姓名印、收藏鑑賞印等類別。在中國,無論官印、私印都是取信於人的重要證明,人們相信印章的程度往往甚於相信簽名。

    此外,收藏鑑賞印還有助於鑑定書畫文物的年代。前人收藏具有藝術價值的書畫作品時,往往在上面鈐蓋自己的收藏鑑賞印;後人從中便可得知此書畫作品的傳世經過。同時,收藏鑑賞印也為未署名的書畫作品提供了推斷其最晚創作年限的可靠依據。

    篆刻印章常識

    即“印章”。據史料記載,漢代沿襲秦制,當時除璽、印名稱外,開始有“印章”二字。印章就其作用看有信印、閒章之分。閒章是指齋館印、收藏印、肖形印、吉語印等。如宋代就有人刻某某圖書字樣的印章,蓋在自己所藏的圖書上,以示所有。當人們普遍使用時,人們把一般印章叫“圖書”了。現在我們把印章也稱為“圖章”,這個名詞就是由此來的。

    又作,即印章。戰國時期不論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稱為“璽”或寫作“”、“”,“”字,就是現在的璽字。這個字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秦以後只有皇帝的印方可稱“璽”。沿襲有秦制並略有放寬,如漢代皇帝有六璽①皇帝行璽,②皇帝之璽,③皇帝信璽,④天子行璽,⑤天子之璽,⑥天子信璽。諸侯王、皇后之印也可以稱“璽”。

    即印信符璽。秦以後,帝、後之印稱璽。至唐代因武后(武則天)厭惡璽字(璽與息滅的“息”字音通)將璽字改為“寶”字。當時天子有八寶:①神寶,②授命寶,③皇帝行寶,④皇帝之寶,⑤皇帝信寶,⑥天子行寶,⑦天子之寶,⑧天子信寶。唐中宗時複稱璽。唐玄宗時複稱寶。自宋、元、明、清各朝則“璽”、“寶”並用。如乾隆時有玉寶25方,其中一件稱璽。此時親王的印章也稱寶。

    即圖章,印信。最早的有戰國“上師之印”等。隋、唐時官、私印一般都稱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提高中央專政地位,對印章也制定了一套制度,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稱璽。一般官吏和老百姓的印章,只能稱“印”。在封建社會中歷代王朝沿襲這一制度,如元代除沿襲舊制一般稱“印”之外,又把印章稱為“押”。有人在印章上刻花押(畫一個符號,使別人難以摹仿)來代替姓名。其實押字印章起於唐,宋代也有,但不普及,元代盛行漢字參以蒙文、符號等形式多樣。印就其質地來看,有金、銀、銅、玉、石、瓦、木等之別;就其形制來看,有半通、方、長方、圓、橢圓等不同;就印面文字型格看,有繆篆、小篆等,十分繁複多樣。

    篆刻的工具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的、兩面開刃,開刃的斜度為20至30度角,45度以上的角度,因為太鈍,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約15公分左右,在刀把上都需要纏棉繩或藤條,以便於把持。

    砂紙

    磨石章必須用水砂紙,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紙,磨時墊於小塊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粗磨用320號紙,磨細則用800號,如果印身磨光,則用1500號紙

    印床

    篆刻家治石,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退自如,多不用印床。若印面過大,或刻玉製銅,因為不好拿或過於堅硬,必須依靠印床才適手。印床的材質有木製及金屬製兩種,木製較輕便;金屬較穩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絲口式兩種。

    印刷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面明淨;另有棕刷(俗稱棕老虎),乃以棕絲捆綁而成則可以用來拓邊款。印泥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則印章不能生色。中中國產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麗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冷印社三處最有名。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

    磨刀石

    刻印用刀,久則刃必不利,所以需妥時常磨利,準備粗細紙石各一,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來精磨杖鋅凇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合用,磨時先將石浸水中,使石含飽水分,然後磨之,先粗後細,至鋒口犀利為止,但鋒口一定要平,不可傾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印矩、印規

    印刻好後,必須有可以使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這種工具,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它們都有一個直角做為方正的準則。

    墊紙和印箋

    拓印上紙時,紙下必有墊物,一般是薄本子來墊紙,最好找松一點的紙質來鈐印,也可以用橡皮墊,效果都很好。如果在玻璃上成桌面上直接拓印,則顯得不平或過硬,印面效果不易表現。印箋或印譜上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設計,或請書家書寫後製版印刷,但不可過於豔俗,須沉厚雅緻,才顯得人方。

    拓包

    拓包可以拓邊款,它的作法足將小團新棉花裹上,如一層細的絲綢或緞面,再用線紮緊即可。拓包可分大中小三種,視印石大小與邊款文宇之人小而採用之。用墨拓邊款是一種溼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樣。後來有人發明用蠟與碳粉混煮。製成蠟墨,可以不用水、直按將邊款用蠟墨拓出來,這幢拓法稱為幹拓。蠟墨足用硬質蠟與碳粉(碳精粉或乙炔黑皆可)式製成,為了拓後黑色不脫落,則蠟中加一些松香,更為堅硬好用,將蠟墨作成圓形,則便於拓款時旋轉壓拓,才可拓得清楚。

    目前也有用滾筒來拓邊款,速度快,但之後需擦拭印時,較為麻煩皆為印石磨光之用,白土較適合銅印,金屬之磨光,青棒則適合一般刻石。

    印袋

    防止印敲擊磨損,裝在小布袋裡。

    中國印章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亦稱“圖章”。古稱“璽”。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發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階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風格蒼秀。與漢印併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漢官印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夠構平直方正,風格雄渾莊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婉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用)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佈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稱“章”。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無初的書畫家趙孟俯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中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現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帶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吉語印既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又名“兩面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用於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亦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有人物、動物等影象,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 17 # 雲壑聽泉

    印信是指用於證明身份的印章,比如政府機關的各種印章,還有其它社會團體、企業等以及私人印章的總稱。現在公印使用藝術篆刻幾乎沒有了。這類印章還有其它很多稱呼,比如“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等,多與使用功能的不同有關。閒章是除鐫刻姓名、齋室、職官、藏書印等以外的印章。閒章所刻內容十分龐雜。比如有吉祥語句、詩句、格言、自戒之詞等。從事書畫藝術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印章,這些印章中,除姓名、字號用章外,其餘印章都叫“閒章”。閒章不拘形式,大小不限,非常靈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作為日漫迷,至少要看哪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