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歌觀天下

    詩詞裡你覺得意境和格律誰更重要?

      經常看見這樣的問題,詩詞創作格律重要還是意境重要?

    這個按說一個是目的,一個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可比的。 習詩詞什麼最重要?這問題本來是簡單之極,自己所欠缺的,就是自己最重要的。但我問了兩個詩友後卻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並不知道自己欠缺些什麼,並不知道自己的詩詞創作水平到底處於那一個層面?所以也不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層,做句

    1、能按五言和七言句子的基本節奏寫出五言和七言的句子,並標出節奏分隔線(如:千山|鳥|飛絕)和所用詞彙的構成方法。(如主謂結構、動賓結構 、偏正結構 、後補結構、方位結構、數量結構等。)

    在這一層,句子的暢順達意是最重要的,因沒有要求是一定要做詩句,所以格律、意象、意境都不重要。這一層,要求不高,我相信能讀到這裡的人都應該百份百可過。

    第二層,意象

    詩是形象的語言,所以進入這一層,首先要將我們的思維切換到形象模式。 我們都知道,意境是透過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的,這階段我們對意境的瞭解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先把境字去掉 。

    1、你能夠將你在第一關所做的句子,改為用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同一個意思嗎?

    2、詩詞中的意象,由於大都經過歷史的沉澱,有些成為了典故,有些有了特定的含義。我舉個例:鷓鴣,在常人眼中是一種鳥,在廚師眼中是一種食材,而在格律詩人眼中,鷓鴣就是思鄉懷遠的意象,所以有稼軒:“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尤侗:“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盡首低。”這些句子。在閱讀中,對類似的意象、典故,你能準確把握一半以上嗎?

    此層的重點是意象的認識和運用,仍然與格律和

    第四層,格律

    你能將第三層所寫的詩改動一下,在不失意的情況下,使其符合格律詩的要求嗎?

    在這層中,主要解決詩的韻律美的問題,所以格律最為重要。

    第五層,聲律

    聲律和格律有所不同,格律是使句子合符平仄要求,而平仄只是聲調的二元簡化,非平則仄。實際上,仄聲我們又可以分出上聲,去聲和入聲。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促音。今日的南方口音,基本能分辨。北方口音中,入聲字已不存在,所謂不存在,實質是說入聲字的調值發生了變化,有學者研究表示,雖然普通話中入聲字已派入其他三聲,但其調值仍與該聲調中的其他字稍有差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普通話朗讀一些押入聲韻的詞,如《滿江紅·怒髮衝冠》、 《念奴嬌·大江東去》等。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句子力度的原因。

    忍淚|屬|何心?忍淚|是|何心?忍淚|竟|何心?這三句句子都是仄仄仄平平,都合律。但屬字是入聲(短促),是字是去聲(降調),竟字是上聲(升調)。同一意思的字句,用不同的聲調朗讀,情感的表達便會不同。降調時,可能是悲哀。升調時,可能會變為悲壯。 所以詩詞寫作中,格律的最終目的,是為情感表述服務,為意境的達成服務。

    第六層、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終極目標,是每一詩者的追求。意境,實際上是一種觸感,能觸及則有,觸不及則無。

    有時侯,我們讀完一首詩,會陷入詩人的語境中,或安謐閒靜,或沉鬱悲涼,或明快高曠,或慷慨激昂 ,或莫名其妙,這就是意境。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人,不同的際遇,不同的心境,感受都有不同。有些人會感受到,也有些人感受不到。

    而作為詩者,意境往往產生於詩前。所謂觸景生情,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一景色,觸及某一物件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意緒。於是,我們便試圖去捕捉,先是選取意象,試圖還原場景。在我們試圖將這種意緒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其又不斷在減弱,很多時侯,我們還來不及成句,其便消失無存。只有一些感受強烈的意緒,終於被轉為文字,就有了作品。

    所以,意境並不是我們說要有就可以有,其可遇而不可求。還有一點,有了觸感,你還得有將其轉化為文字的功力。而剛才所述的前五層,都是古人為我們總結出的經驗,為我們登上第六層所搭下的階梯。

  • 2 # 八叔186873828

    寫詩、品詩,第一是意境!第二才是韻律!詩的初創者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以口語、歌唱形式產生,以優美的意境想象吸引大眾!到一段時期後人們發現押韻更動聽,所以加入韻律!但由於文痞的誤導強加入平仄這醜陋要求,令詩詞脫離意境,脫離平民大眾,只供少量文痞孤芳自賞罷了!古人許多詩都是不乎合平仄這垃圾要求,但卻名震千古!如崔顥的《黃鶴樓》等等……《詩經》中許多詩都是不押韻的,但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流傳千古!

  • 3 # 使用者振華

    評價一首詩詞的優劣,首先當然是意境,無論是慷慨激昂還是低沉悲傷,全詩要能給人感受到整體的意境,有立體感和代入感,比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就完全把詩情、詩意、詩境完全給帶起來了,儘管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象的不同意境,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人都能幻想出自己想要的詩意與美感來。接著就是韻律的問題,這應該是人們追求的共同愛好,古今中外所有不同文化體系和語言型別的作家詩人,無不為自己的詩作能夠符合自己的語音標準而孜孜以求。寫出來的作品都力求有語言的押韻之美,再符合詞語表達的意境,有明確的思想主題,則成經典佳作。

  • 4 # 金道論國學

    詩詞,是指以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通常認為,詩更適合“言志”,詞更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

    一、雄壯陽剛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騁懷,或深沉堅毅,或悲慨剛勁。

    ①雄奇闊大的意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的《觀滄海》可謂典型代表。其特點在於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弘;抒情奔騰震盪,磅礴千鈞;文辭渲染誇張,振奮激昂。

    ②曠達開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蘇軾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特點在於寫景則脫俗飄逸,虛實相生;抒情則自然開朗,舒緩綿長;文辭輕健明快,奇譎俊麗。

    典型代表——李白的《關山月》:其特點在於寫景則蒼茫遼遠,峻拔蕭疏;抒情則豪邁雄健,慷慨悲涼;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④深邃沉鬱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興八首》,舉其第四首為例: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其特點在於思想上厚積薄發,沉鬱頓挫,曲回鬱結;語言上不飾雕琢,真摯感懷,長於以情動人。

    二、內斂陰柔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的意象,或瑰麗香豔,或清淨靜謐,或清新素雅,或悽婉憂傷。

    ①濃豔瑰麗的意境

    典型代表——溫庭筠的《菩薩蠻》:其特點在於題材多“酒邊花下,盛裝美人”;表現手法“濃抹彩繪,刻意雕琢”;藝術形象“金碧輝煌,濃豔絕人”。

    ②淡泊靜謐的意境

    其特點在於題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淡泊情緒。號稱

    “詩佛”的王維晚年的田園山水詩便是傑出的代表,例如他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韋莊的《菩薩蠻》五首可以說是典型代表。其特點在於或描寫大自然景物,青山綠水,芳草佳樹;或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表現手法多為細緻素雅,清新婉轉,似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氣。

    ④淒冷寒涼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其特點在於環境哀傷淒冷,如泣如訴,往往以愁腸楚惻的意象打動人心並喚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嚮往。

  • 5 # 封護勝463

    這個問題要這樣去理解,寫出律詩,絕句,各種詞牌,韻律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那有嚴格的要求,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至於意境是作者寫作時要表達的思想,要歌頌的一種景像,有千變萬化,不一而足。

    其一,如果要寫律詩,就要分為七律還是五律。七律就要按照要求,分成八句,每句七字,共有56字,首句平聲起的,一、二、四、六、八句押韻,中途不能換韻或者是變韻。首句仄聲起的可二、四、六、八句押韻即可,也是不可換韻、變韻。五律也是八句,四十字,其它的同七律的要求一樣,這些要求都是寫作中必須的。

    其二,是在填詞的時候,也要嚴格按照要求,在字數和句式上必須符合,因為在過去是要配樂的,不能出現差異,否則就會唱不了了。比如說,十六字令,就是十六個字,分成了不規則的四句,除平仄要求,一、二、四句押韻。

    其三,在古代的詩中也有不講平仄的,現代人都稱為古風,在平仄押韻等方面,可以相對寬泛,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流傳至今仍是精品。打個比方遠在漢代,項羽的《垓下歌》就很有氣勢,詩中這樣寫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6 # 真忘言

    既然題主問了這個問題,那說明是同道中人。我不知道題主問的是唐詩還是古典詩歌。如果是唐詩的話,那就比較好分析了。我就當題主問的是古典詩歌吧。

    容老朽分析一二。可能有點冗長,您慢慢看,我也可以鞏固一下。

    古典詩歌包括詩經(西周到春秋),楚辭(戰國時期),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辭、歌、賦。

    詩經,唐詩,宋詞屬於詩歌。漢賦和楚辭是介於散文和詩歌的文體。元曲分為元散曲和雜劇。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戲曲。

    現代人所說的寫詩,我覺得大部分就是寫古詩和填詞。一些擅長古文學的專業大佬就不提了。

    古詩,從體裁來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簡單來說,唐朝以前的是古體詩,初唐以後的是近體詩。

    一、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和雜言。它的特點是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

    四言就是一句話四個字。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就是以四言詩為主。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比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陶淵明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

    五言就是一句話五個字,簡稱五古。比如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古詩十九首》。

    六言就是一句話六個字,六言最早見於《詩經》,但比較零散,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催我。到了楚辭就很常見了,而且有四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比如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孔融、曹丕、曹植都有六言詩傳世。

    七言就是一句話七個字,簡稱七古。比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比如曹丕那首有名的《大牆上蒿行》…我將欲何為。不及君少壯之時。乘堅車。策肥馬良。上有滄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

    二、近體詩,是唐代之後形成的主要詩歌體裁。在句數、字數、平仄、押韻上都有嚴格的限制。主要有三個特點。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關於怎麼區分,這是一個學術性難題。我嘗試了歸納一下。

    第一個方法,就是看字數,這個不是特別準確,因為有的大詩人就喜歡跟我對著幹(開個玩笑)。絕句,全詩一共四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六言絕句也有,但是極少。)

    律詩,一般情況下,全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六言律詩也有存在超過八句的稱為長律或排律。)

    第二個方法就是看押韻,也就是平仄。

    律詩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通常押平聲韻,而且必須按韻書中的字押韻,要求整首詩押一個韻,中間不得換韻。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就算稍微寬鬆一點,也只是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做“借韻”。除了首尾二聯外,中間必須對仗。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跟律詩不同的是,絕句不要求對仗,如果對仗,往往用在首聯。

    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跟律詩一樣。在押韻上,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可以用鄰韻)。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是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這一段可能很多人看的腦袋都大了,我也是一樣。上面有幾個詞,我解釋一下,或許就能明白一些。

    平聲韻

    上平聲15韻: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鄰韻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 去聲:送、宋;入聲:屋、沃。 2感、琰、豏; 去聲:勘、豔、陷;入聲:合、葉、洽(網上有鄰韻表,大家可自行搜尋) 鄰韻的使用只限於鄰韻表上,突破這個範圍,就屬出韻或落韻。

    關於這個韻律和對仗,有幾本不錯的書可以推薦,《聲律啟蒙》《翁笠對韻》是非常好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古體詩對韻律,平仄,對仗要求不高。近體詩對字數,句數,韻律,對仗要求及其嚴格。所以我看到有回答說,韻律不重要,我覺得這麼說不負責任,當時我就想報警。

    至於意境,有意境有格律的是詩,有意境沒格律的是優美句子,沒意境有格律的是打油詩,沒有意境沒有格律的是廢話。

    相對而言,古詩還是比較簡單的,根據詞牌填詞那才是真的難啊!

    我是一個熱愛古詩詞的凡人,外號詩渣。寫詩一時爽,一直寫一直爽。與君共勉。

  • 7 # 林下何曾見一人

    這個問題,不能往二處想,寫作真功夫越全面越好。韻律和意境,這幾方面都很重要,不要有缺憾。

    歷史上很多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的大作,那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大自由,大解放境界,只不過把韻律暗藏在意境裡面了,也不能就說沒韻律,文字和音聲的綁架被超越了,才和意境統一到了一起,於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讀者一旦閱讀,還是能從其作品中感受到豐贍、豐潤和豐滿的精神盛宴的供養。如果非要排出高低來,那麼還是首推意境為最重要。當下很多詩詞寫作,無病呻吟,就是心中無深切感受,浮在韻律表面上,玩弄風雅,附庸風雅,雖然也很開心,作品營養不足,感染力差,也是需要修心養性,提升美感鑑賞和創造水準。

    ❤️

  • 8 # 夏小柒

    什麼是格律?

    是指格律詩也叫近體詩:韻、平仄、對仗在詩中安排的一種規律和格式。

    :起、承、轉、合、平仄、對、粘、替、對仗和押韻。律:音律、聲律和韻律。

    格律是格律詩的規則和約束,是學詩的門檻,如果沒有格律,那就不是格律詩,餃子沒餡還叫餃子嗎?

    什麼是意境?

    詩人的主觀感情透過藉助於景象,來想象或幻想達到一種藝術境界!情與景遇,而情愈深。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現代詩意境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格律詩:格律和意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格律詩之所以詩味雋永,流傳千載,就在於它遵循創作規律,用景物塑造,開拓意境,形象的對現實生活反應,抒寫情懷。只是追求格律沒有意境的詩,空洞失去欣賞的價值,只有意境不遵循格律,何談是格律詩。

    "詩聖"杜甫的詩,格律嚴謹、盡工盡善、寫意傳神,才堪稱佳品!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被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韻、對仗,平仄都非常工整嚴謹、融情於景,渾然一體,有著交強感人力量,誰人不為之嘆!

    所以,格律束縛不了意境,意境也不可放寬格律。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意境和格律完美結合才是一首好格律詩!喜歡古詩就別對格律望而生畏了!

  • 9 # 老街味道

    問題:寫詩時,韻律和意境哪個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韻的古詩名篇?

    前言:

    韻律和意境並不是非彼即此的矛盾體,不存在哪個更重要的選擇。

    詩歌都是押韻的,因為時代久遠,音韻變化,所以有些曾經押韻的古詩,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

    一、韻律不是格律

    一首好詩,除了意境、主題以外,還要注意音韻的優美。但是這裡並不是說,一定要作什麼格律詩。

    音韻優美,包括格律詩與非格律詩。

    南北朝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人們,開始研究四聲八病,這些大多和韻律相關,對後來格律詩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

    格律詩有平仄、對賬、粘連、一韻到底等特點,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但是,不能說非格律詩就沒有音韻之美。

    例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等都不是格律詩,依然有其音韻上的美感。

    二、韻律與意境

    韻律與意境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不能說講究韻律就損壞了意境,那是水平不夠的原因,與音韻和意境無關。

    即使是嚴格的格律詩,也同樣如此,優秀的格律詩同樣講究意境之美。

    例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下面兩首絕句一個是格律詩、一個是古體詩。

    《輞川集 木蘭柴 》是古體詩: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輞川集 斤竹嶺》是格律詩:

    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格律與意境並不衝突,韻律當然也和意境不衝突。

    三、沒有不押韻的詩

    詩歌都是押韻的,據傳遠古最早的詩歌也是押韻的: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這首短詩押入聲韻,即使用宋朝的平聲韻來看,也是合韻的。

    不過,還是有很多以前押韻的詩,不符合唐宋的詩韻,例如曹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的韻腳,就已經不合唐宋時的音韻了。

    不過,從隋朝開始,編制了韻書《切韻》,到後來唐韻、廣韻、平聲韻一脈相承而來,詩人作詩,基本都是符合平水韻的。

    不過也有例外,隨園老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絕句,不太符合押韻的規則: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樾、立在平水韻中,不是一個韻部,一個【入聲六月】、一個【入聲十四緝】,甚至也不是鄰韻,不符合古詩押韻的規則。

    袁枚是清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不清楚是不是南方人方言讀起來押韻,所以袁枚沒有按照平水韻的要求來作詩。

    結束語

    韻律從來不是意境的障礙,即使作格律詩或者填詞,格律也從來不是意境的絆馬索。

    何況,舊體詩不僅僅只有格律詩,也有類似於自由式的古體詩,例如《所見》、《輞川集 木蘭柴 》、《觀滄海》等。

    真正影響發揮的還是自己的水平不夠,需要多學多讀多練。

  • 10 # 天涯藝行客阿平

    1.啥叫詩呢?啥叫美文呢?啥叫打油?

    之所以叫詩,是因為寫詩有規則的。胡亂填寫四七二十八字,或五七三十五字加上點意境叫寫詩嗎?充其量叫“打油”,只求意境好,那叫美文好了吧!寫詩首要看重的是詩的格律,講究字字的平仄關係,韻腳的押韻等。詩又分絕句與律詩,絕句詩寫好就不容易了。除了前面說的平仄押韻,更講究“起”、“承”、“轉”、“合”遞進。律詩就更講究了,除了絕句要求,二三兩聯講究工整對仗。試問,光有意境有用嗎?

    2.韻律與意境關係

    韻律與意境好比是人體骨架面板與人體思維關係一樣。韻律,就是韻字與格律。是規範寫詩的標準,就像人體骨架面板一樣。意境是詩的終極目標,當然也非常重要的,就像人體思維一樣。試想,如果身染重病,再好的思維方式又有何用?要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呀!

    3.傳統與創新關係

    傳統是根本,創新是時尚。不否認,現在己經有很多創新的詩寫的很不錯,熔入了當代高科技詞彙,對傳統元素己經昇華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創新是以傳統為根本,再是與時俱進才更合適,您說呢?

  • 11 # 梧桐樹邊羽

    寫詩時,韻律和意境哪個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韻的古詩名篇?

    首先,這不是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把韻律(平仄關係)拿來和意境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是題主接著問有哪些不押韻的古詩名篇,很顯然就是將押韻和意境對立起來提問。

    這是完全錯誤的。

    沒有不押韻的詩

    詩是什麼?從內容上來說詩是感情的載體,從形式上來說詩是帶有節奏感和韻律(高低起伏)的韻文。

    一首文字作品,是不是詩,我們不是從內容和意境上來判斷的。並不是你的內容寫得很美,就自以為是在寫詩。因為所有的文字作品都可以寫得很美。

    判斷是不是詩只有從形式上下手。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語音起伏有致(不一定要合平仄)、具備了節奏感(適合朗讀、吟誦)、押韻的文學作品,我們才能稱之為詩。

    押韻是一首詩最根本的條件。即使是很多朋友認為全無規則的現代詩,明裡暗裡無不遵從這三大詩的要素。否則的話就是散文、段子、金句、俳句,什麼都好,唯獨不是詩了。

    請不要拿泰戈爾的簡單小句子來反駁。語系不同的文化作品在格式上沒有可比性,但是你如果有機會去讀英文原版,會發現即使是外文詩也是押韻的。

    押韻是必須的,但是有很多種情況

    比如我們寫遵守格律的近體詩,那麼一般就要押平聲韻,而且押韻很嚴格,不允許押鄰韻,不允許轉韻(律詩、排律),即使是超長的排律,也必須使用同一個韻部的平聲字。否則就出律。

    如果我們創作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押韻規則就相對寬鬆,但並不是沒有。我們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但是在同一個押韻段中絕對不允許平仄通押。比如第一句尾字是“朋”,那麼第二句尾字是“蹦”,雖然在今天這兩個字韻母是一樣的,但是聲調平仄不同,這就不屬於押韻。

    但是古體詩是允許轉韻的,也就是說可能前四句是平聲韻,後四句是仄聲韻。這是可以的,轉韻本身就是換韻腳字,與換的字平仄沒有關係。

    而作為專業反叛格律的現代詩,長短句,字數,句數都不受限制,那麼是否還押韻呢?其實還是押韻的,只不過更加寬鬆。平仄通押都沒有問題,隨時轉韻也沒有問題。

    而且古詩中的押韻最多分為隔句韻(單句不押,雙句押韻)和排韻(句句押韻),現代詩則可能出現跳押(三四句才出現韻腳)、串押(二四句同韻,三五句又是另外一個韻),形式更加靈活,但是我們順著他的節奏感是可以找到整首詩的韻腳字的。

    即便是現代詩,也是要符合詩的三大基本特徵,才能稱之為詩。

    這種作品,類似於行為藝術,不是正常的文藝創作,不能以普遍規則去要求它。那當然是不需要押韻了,從何押起呢?

    換句話說,我根本不認為這是詩。至於別人認為是詩,那是別人的事情。

    中國公認最早的詩就是《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是兩言詩: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即使在類似於原始人的口頭清唱(詩本身就是歌詞發源)中,“竹”、“肉”在口頭上也是押韻的。

    為什麼呢?因為不押韻,就是普通說話,我們就不認為他是詩了,自然就不會記錄成為第一首詩了。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說“無韻不成詩”。

    那麼就會有朋友舉出很多不押韻的古詩例子來,其實這完全是古代發音和今天發音的區別。同時有些詩在創作的時候是使用方言的,和我們今天流通的普通話截然不同,這樣才造成了我們在讀到一些古人作品的時候,認為不押韻。

    幾首總是被認為不押韻的古詩詳解

    選幾首被很多人認為不押韻的古詩解釋下。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就是古今發音不同的一個典型。其實在平水韻中,“者”和“下”同屬“二十一馬”部,者讀“zhǎ”,也就是上聲。下讀“xià”,是去聲。上聲和去聲同屬仄音。所以這首詩不但押韻,而且還是同部仄聲韻,連鄰韻都算不上。

    我們再來讀,用“zhǎ”來發“者”的音,是不是就順口多了?

    再看大家反映比較多的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個同樣是因為語音發生變化的緣故,在平水韻中,“原”、“昏”二字同屬“十三元”部。這說明在當時的發音中,“原”和“昏”是差不多的,因為元朝兵馬南下,古代官話大幅向南方撤退,導致了今天在北方語言基礎上的普通話中這兩個字的發音完全不同了。所以,這首詩在李商隱的時代肯定是押韻的。

    但是也有在《平水韻》中不同部的,比如王維的《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的兩個韻腳字“事”、“未”即使在平水韻中也不是一個韻部。“事”屬於平水韻“四寘”部,而“未”屬於平水韻“五未”部。

    那麼是不是就不押韻了呢?不對。

    這就不是時間的斷裂了,而是空間的差別。《平水韻》的成書是南宋,雖然和唐韻一脈相承,但是幾百年語音是有些微變化的,從《唐韻》的193部合併成《平水韻》的106部,韻部區別應該說是越來越寬鬆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雜詩》的韻腳字“事”、“未”依然不押韻,這隻說明一點,方言發音區別。王維使用了即使《唐韻》也不記錄在案的方言發音,而在這種語音中,“事”、“未”是同一個仄聲韻。

    我們來看這兩個韻部的其他常用字的大致發音。

    “醉”、“淚”、“睡”、“墜”等等這些在現代漢語中與“未”字韻母相同的字在平水韻中與“事”同在“四寘”部。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蒐集整理增補《切韻》成《唐韻》的過程中,整理者孫緬的口中這些字的發音是有區別的,而在王維的口音中,這些字的韻母是一致的。

    當然,也許孫緬區分這兩個韻部只是源於聲母的不同,後人在修改韻書的時候並沒有對這兩個韻部進行合併,造成這兩個韻部的字按照韻書來看一直不押韻。而“事”字的發音也在後世中越走越遠,直到如今的普通話中與“未”字完全不同了。

    但是在當時,這首詩必然是押韻的。

    和王維這首詩出現同樣問題的還有清朝大才子袁枚的《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按時間線來說,清朝雖然有北方民間韻譜“十三道轍”,更符合元后漢字發音的押韻,但是文人依舊遵守南宋末修訂的《平水韻》寫詩。而“樾”字屬於平水韻“六月”部,“立”字屬於“十四緝”部,這又不是王維那個韻書整理不完善的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押韻的現象呢?

    我們藉助方言發音工具對照“樾”和“立”兩個字,按照袁枚的家鄉(浙江錢塘)的方言——吳語的蘇州話發音,“樾”字讀“yuih23”,“立”字讀“lih23”,這是押韻的。所以袁枚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使用了方言。

    我們可以為古詩押韻找出一百個原因,只要捨得去找。

    因為詩的創作基本條件就是押韻,否則就不是詩。

    當然了,今天的“詩人”一定要說他寫的不押韻的東西叫作“詩”,咱們也沒必要去爭論。

    畢竟和諧社會,犯不著。

  • 12 # 聞道知行

    寫詩時,韻律和意境哪個更重要呢?可以肯定的說如果一首詩雖然韻律合乎要求,但沒有意境,那整首詩就如同幹木頭,索然無味,但如果一首詩意境高遠,即使稍有不合韻律之處,但仍然能稱得上是佳作,可見意境對一首詩來說更加重要。

    古今詩人中能將韻律和意境都達至臻境的,唯有詩聖杜甫一人,而詩仙李白寫詩卻是個無意於工之人,他寫的詩多是古體詩和樂府詩,這與他汪洋恣肆的才華和桀驁不馴的性格有關。他的樂府古題詩《將進酒》,開頭就是兩個不合規範的“君不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個寫空間遼闊,一個寫時間短促。卻寫得氣勢豪邁,感情奔放,雖然整篇句式長短參差不齊,但卻使節奏疾徐變化有致。整首詩氣象超凡,足可以說明意境重於韻律。

    湯顯祖寫崑曲《牡丹亭》時文思如湧泉,不可遏制,佳曲頻出,比如《皂羅袍》一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奼紫嫣紅是個極豐滿賁張之詞,十六歲的杜麗娘初入花園,滿園春色讓她情緒飽滿,然而卻又在瞬間跌落下來,斷井頹垣又是個及其冷僻之詞,寫盡了他的憐花、惜花之情。然而賞花人和春花是相喻相通的,花是可以自開自謝的,然而人呢?人是甘願禁錮於“滅人慾”的理學之下嗎?湯顯祖僅在兩句之中就承載了言內之意和言外之妙,可謂意境高遠。但湯顯祖在整部《牡丹亭》中多處詞曲出格,後來發生了他和沈璟的“沈湯之爭”,而重格律的沈璟一派難有佳作,而重才情和意境的湯顯祖的《牡丹亭》卻常演不衰。

    以上舉例論證了意境重於韻律的觀點,接下來舉兩首有名的不押韻的古詩詞。

    第一首,《詩經.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第二首,《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著。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13 # 伴生樹

    韻律和意境都很重要,而且古詩裡,沒有不押韻的名篇。

    韻律

    中國的詩文,按照是否押韻,可以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散文是不押韻的,而韻文是必須押韻,它包括駢文、詩歌等。在韻文裡,詩詞對韻律的要求是很高的。

    古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平仄、押韻、粘對、拗救等,這就是律詩裡面的格律。當然,一些古風是不要求這麼多的,但最低標準一定是押韻,如果都不押韻了,還不如直接寫散文痛快,何必借用詩詞這件面板呢?

    意境

    相對於韻律而言,意境是更高的要求,而且意境是虛的,不太好把握,它需要我們去用心感悟。但韻律是實的,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所以,意境是更高層次的追求。

    一首詩,有了韻律,它就是一首詩了,不一定要有意境。而如果有了意境,卻不押韻,那它首先就不是一首詩,再好都不是詩。

    古代詩人,有很多捨棄韻律而追求意境的人,比如李白。但這裡說的捨棄韻律,不是說不押韻,而是不講究平仄,比如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寫成一種拗律。

    此外,李白還很喜歡寫古風,因為這很能表現他天馬行空的想象。

    結語

    對一首詩而言,韻律和意境是兩個方面,就好像人的一雙手,你不能說左手或者右手誰更重要。不押韻的詩,它首先就不是詩,更不用說名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你一生難忘,卻再沒機會見到的人?你們發生過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