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隨筆談

    首先說結論,漢高祖的名字叫法也正確,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只能說可以叫,卻不是最為官方的叫法。

    當然,漢高祖這個叫法也不是後人隨便給亂叫的,主要是在兩本最權威的史書《史記》和《漢書》中均把劉邦喚作漢高祖,所以後人自然為了省事,也就直接叫為漢高祖了。

    如下列記載:

    【集解】:漢書音義曰:“諱邦。”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其實這個補充,也沒有說清楚為何叫漢高祖了,只能說,是直接以劉邦的諡號加他的廟號合在一起的名稱。

    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史記·高祖本紀》

    因為這裡《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是一致的,我就不引用《漢書》中的記載了。

    劉邦是太祖這一點,無可置疑,是大漢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廟號太祖是正常。但是,問題就在於,古時候君王通常是有兩個名號的,一個是廟號,一個是諡號。

    恰如漢武帝劉徹,他的諡號是孝武,他的廟號是世宗,所以,準確的說劉徹的所有名號加起來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

    而劉邦也是如此,他的廟號是漢太祖,而他的諡號是漢高帝,如上記載,因為功勞最高,所以為其諡號高皇帝。由此,劉邦的全部名號就是漢太祖高皇帝。

    但是,包括司馬遷以及班固在內,可能就是為了省事,便合起來了,從他的諡號和廟號中各取一個字,便是漢高祖。

    大概就是這樣吧,秦漢時期也並不是那麼規範,都在慢慢發展,而中國歷史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拿後人的叫法來隨便要求古人。

    正如我們現在人稱呼明清皇帝一口一個萬曆、嘉靖、康熙或者乾隆,但是,事實上那些名稱都是這些皇帝的年號,不僅不是他們的廟號,更不是他們的諡號,如此,這不是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樣了嗎?

    畢竟,你像漢武帝劉徹有差不多十一個年號,你總不能用那十一個年號來稱呼漢武帝吧?

  • 2 # 利景軒逸

    在中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這些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所謂廟號,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後,被子孫供奉在太廟裡時,追尊的名號。像“太祖”“太宗”這些稱呼,都是廟號。而諡號,則是針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不過,由於對皇帝的叫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很多人會把廟號和諡號混為一談,鬧出烏龍。

    比如很多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就是將劉邦的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皇帝”給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廟號來稱呼,劉邦應該像趙匡胤和朱元璋一樣,被稱為“漢太祖”。而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劉邦則應該像諡號為“文皇帝”的楊堅一樣,被稱為“漢高帝”。

    既然如此,那麼,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朱元璋、趙匡胤被後人稱呼為“太祖”,而李淵、劉知遠這些,則被後世稱為“高祖”呢?

    我們不難發現,趙匡胤和朱元璋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雖然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小官,但他的家境卻依然不怎麼樣。趙匡胤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出門闖蕩。早期也曾加入過像“義社十兄弟”這樣的社團,後來在闖蕩的過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見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趙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從小兵做起,不斷地積累軍功,到後周柴榮時期,才做到了御前都點檢。

    後來柴榮死後,他才抓住機會“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沒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憑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腳打出來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勵志了,什麼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幹過,他的整個人生,完全是屌絲逆襲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後世之所以稱呼朱元璋、趙匡胤為“太祖”,是因為他們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沒有受到祖上的一點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拼出來。

    而“高祖”的稱呼,顯然就要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儘管他們也都開創了一個新王朝,但他們的父輩或祖輩,通常都是朝中的權貴。他們的成就,就要比憑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遜一籌。

    當然了,劉邦是一個例外。人們沒有叫他“漢太祖”,而是叫“漢高祖”,這應該是最早的時候,大家叫得沒有經驗,後來就規範了。

    像唐高祖李淵,他的祖輩李虎本來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成功是離不開祖輩這層關係的。

    歷史上叫“高祖”的開國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顯然相對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還有“世祖”這麼一個更低等級的廟號。這個廟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在前代基礎上完成大業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

  • 3 # 零度Military

    漢初時“廟號”制度並未完全成型,所謂“高祖”、“太祖”僅僅是宗廟中用以互相區分的功能性稱呼,尚未有“嘉號”的意義,不是由政府檔案所嚴格規定的。

    甚至有可能,當時的,“高祖”、“太祖”並未“專有名詞化”,普通貴族家也會指著自家的排位說:“這位是我家太祖/高祖”,就跟我們現代人說“這是我家族的始祖”一個道理。

    在這個猜想中

    如果我們問一個漢初的人:“誰是漢高祖?”,他會回答“劉邦”

    如果我們問:“誰是漢太祖?”,他還會回答“劉邦”

    但如果我們問:“劉邦到底是漢太祖還是漢高祖?”,他會回答:“或許都是吧,但是這不重要”

    後世的“廟號”,本質上和“諡號”其實並無本質區別,都是要經過君臣討論、官方檔案正式確認,蘊含著對死者的主觀評價。但考察廟號在商代的起源,就可知道最初的廟號只有太高中世四種+祖/宗,相對於周人發明的諡號,廟號並無太多“修辭性”、“主觀性”,只是客觀地描述廟主在宗廟之中的地位,更偏重於“在宗廟中明確順序”的實際功能。

    再看史記對劉邦的記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這明顯是與後世廟諡的產生是不一樣的。

    後代的廟號諡號,都是要由君臣議定,並印發檔案確定的:“上廟號曰XX,諡號曰XX”,需要有一個“官方確認”的過程。

    但是對於劉邦,儘管他的諡號的確是由“上尊號為高帝”這一過程確定的,與後世無異;

    而他的廟號——“高祖”僅僅是大量出現在司馬遷的行文之中,“太祖”卻僅僅是出現在司馬遷引述群臣的議論之中“為漢太祖”,並沒有一個“定廟號為XX”的過程。

    如果我們認為,漢初廟號尚未制度化,官方不會明確議定諡號,這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劉邦起微細而有天下,既是創立基業的“太祖”,同時也是功高卓異的“高祖”,這兩個稱號都當得起。

    而官方不會像“諡號”那樣,明確確定劉邦的廟號是高祖還是太祖。(而且當時漢朝也就劉邦這麼一座宗廟,連區分都不必要)

    因此,有的人會稱呼高祖,有的人會稱呼太祖。

    史記的描述中,“為漢太祖”四個字,如果我們以傳統的觀點來看,似乎很難解釋,“”表明的是對已知事實的陳述,似乎有種已經欽定的味道,隱含的意思是“劉邦此時已經被定廟號為太祖”。

    但是如果我們不把“太祖”當做廟號的專有名詞,那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高祖劉邦,起於微細,撥亂反正,平定了天下,(簡直可以稱作是/眾所周知是)漢宗廟中的創立基業的偉大祖先,功勞最高”(因此)上尊號為高帝

    到了後世,廟號逐漸制度化,與諡號一樣,由君臣議定,並由帝王家所壟斷

    但是在殘存至今的宗廟文化中,也會有“始遷祖”、“始祖”這樣的稱呼,可以看做廟號的原始形態。

  • 4 # 鑫時空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在秦朝時期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再者之後,劉邦又擊敗強大的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本來是“太祖”,應該被叫做“漢太祖”。但後世卻稱呼劉邦“漢高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廟號是皇帝死後奉祀時的名號,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就是比較常見的“廟號”。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會採用“太祖”這一廟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如果開國皇帝的基業和祖先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出生於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來的話,往往會自己採用“高祖”的廟號,而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祖先,比如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但是,魏太祖則是曹操。

    在此基礎上,劉邦作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而且,劉邦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其江山是靠自己打下來的,所以,劉邦的廟號是無可爭議的“太祖”,但是,後人提到劉邦的時候,往往稱之為“漢高祖”,而不是“漢太祖”,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和司馬遷的《史記》存在一定的關係。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劉邦在帝王本紀中被記載為《史記·高祖本紀》。由於《史記》的影響力太大了,後世人們就跟著稱呼“漢高祖”了。

    比如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這裡,諸葛亮也用“高祖”來指代劉邦這位西漢開國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為什麼要用“高祖”來稱呼劉邦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是因為在漢朝時期,人們往往用諡號,而不是用廟號來稱呼一位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都是用諡號來稱呼的,而這兩位皇帝的廟號分別為“世宗”、“世祖”。而在隋朝之後,人們主要用廟號或者年號來稱呼皇帝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等。

    最後,就劉邦來說,廟號“太祖”,而諡號是高皇帝,也即漢高帝。對於司馬遷來說,因為諡號和廟號的混用,所以稱呼劉邦為高祖皇帝了。對此,《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記載:“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對於司馬遷來說,也記載了漢太祖劉邦的稱呼,表明其因為功勞最高,所以諡號高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馬遷之後,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將原《史記》的“高祖本紀”換成“高帝紀”。但是,對於後人來說,一是受《史記》影響,二是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也就延續了漢高祖這一稱呼。

  • 5 # 孤城影隨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 6 # 天晴愛睡覺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 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是漢高帝,而不是後世習慣稱呼的漢高祖。 但是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首稱劉邦為高祖。西漢之後的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均尊稱呼劉邦為高祖。

    這裡涉及到古代的廟號和諡號,諡號就是古代人死後其他人給予的點評,一般大臣或者皇帝死後都有諡號;廟號則是進太廟享受祭祀的稱呼,所謂太廟就是皇帝的家廟,一般只能擺7-9個牌位,進太廟就必須給廟號,新的牌位進去舊的就得出來;關係近的進去,關係遠的就得出來;只有常駐太廟的幾位才有廟號,其他的從太廟挪走了廟號就廢了!

  • 7 # 王朝興替

    肯定是廟堂。

    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也是漢高帝。

    【劉邦】

    劉邦死後,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不是漢高祖。

    什麼時候被稱高祖,高帝呢?

    司馬遷《史記》中的《高祖本紀》,首次稱劉邦為高祖。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司馬遷】

    而班固作《漢書》時,由於和《史記》都寫了劉邦的傳記,恐引歧義,將高祖改為高帝。

    作《高帝本紀》。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班固】

    西漢之後的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均尊稱呼劉邦為高祖。

    諡號中沒有高,但是都以為劉邦功高,所以上諡號“高”。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 8 # 真情難收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開國皇帝不在少數,劉邦作為漢國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尊號號皇帝,也稱高祖。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而後世之所以稱劉邦為漢高祖是因為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群臣皆曰:“高祖起徽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那麼劉邦為什麼被稱為漢高祖呢?這其中是否有什麼緣由呢?今天就帶大家迴歸漢朝,看一下劉邦的歷史,順帶給大家講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秦朝興盛之時,最開始起義的是以陳勝和吳廣為領袖的軍隊,後來陳勝和吳廣在一次無意間戰敗。於是便剩下以項羽和劉邦兩支軍隊為首的起義軍。項羽帶頭徹底殲滅了秦軍之後,就稱霸西楚,封自己為西楚霸王,而其他的封地封給了此次戰爭中有功勞的將士們。但是太平日子一直沒有持續太久,以劉邦為首的漢軍一直和楚軍都有戰爭來往。而後來劉邦手下的一名大將利用智慧對項羽設下了埋伏,項羽中了計謀,雖然第一次逃掉了,但是將士們死了一大半,而其他的將士後來也走了,西楚最後走向了滅亡,項羽戰敗,最後自殺於江邊。而後建立了西漢王朝,成為西漢的第一位開國皇帝,而當時的時候劉邦的廟名是“太祖”,並不是“高祖”,按道理來講,劉邦應該被稱為“漢太祖”,但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後世卻稱他為“漢高祖”呢?

    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其中的原因。首先第一個原因,和國家的習俗有關,每個朝代每個朝代的叫法不同,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用的名號是太祖,朱元璋的時候用的也是太祖,還有趙匡胤。當然和也和家族有關,如果你是出自於一個世家大族,或者活你的江山基本上算是祖先先打下來的話就會被稱為高祖。這應該就是劉邦被稱為高祖的原因之一吧。而且曾經看過一本書裡面,諸葛亮在給劉邦說話的時候就稱他為高祖而不是太祖,司馬遷的書裡面也稱劉邦為高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原因,我又查看了一些有關於歷史的說,才發現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往往不習慣用廟號來稱呼一個皇帝,而是用諡號,所以在沒那麼講究的前提下,高祖也只是後人對劉邦地位至高的一種認可和尊重,而並不是像其他朝代一樣嚴謹到必須分誰最高該如何稱呼。而且司馬遷在自己的書裡面稱劉邦為高祖,司馬遷的書對於歷史的說服力還是很強的,所以後世自然而然就隨著司馬遷的稱呼而稱呼劉邦為高祖了。

    當時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因為諡號和廟號的混用,所以司馬遷就稱他為高祖皇帝了。司馬遷在書中記載了劉邦事物功勞和造福百姓的舉動,在大家眼裡,他自然是功勞最大,地位最高,最得人心的皇帝,而司馬遷稱他為高祖也是對他的一種稱讚和尊敬。雖然後來司馬遷的書被更改過,但是在後世的眼裡司馬遷的書是很具有影響力的,所以自然也就跟著稱呼劉邦為漢高祖了。劉邦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差,連外國史學家都給了他如此高的評價!

    能夠在秦末亂世一統天下,駕馭天下各類奇才,締造四百年國祚的大漢王朝,他絕對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物,與其拾人牙慧倒不如自閱史書。

    歷史上那些對劉邦有偏見的名人大都是以世俗價值觀的態度來審視他們心中的“明君聖主”。很顯然不事生產、沒有文化、貪酒及色、臉厚心黑的劉邦與傳統明君價值觀背道而馳,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劉邦發源於古代的平民階層,是歷史上第一位草根出身的皇帝。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寫道:“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摩弘遠矣”

    由此可見,劉邦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能夠深謀遠慮,為大漢王朝制定長遠規劃,的確是位優秀的政治家,班固倒是說了句實在話。

    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規矩,而不管是哪個朝代只要是造福百姓的皇帝都會獲得至高的尊重和後世不斷地稱讚。而劉邦就是一個造福百姓的皇帝,不管後世如何稱呼他,他在後世的眼裡都是一個功勞很大的皇帝,後世會對他特別特別的尊敬和尊重,這是劉邦應該得到的尊敬和讚揚。

  • 9 # 開元塔下

    劉邦是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是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死後群臣議定廟號漢太祖,諡號高皇帝。

    之所以現在稱漢高祖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高祖本紀》:“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之後的《漢書》等,皆稱高祖。

    廟號的起源

    廟號起源於商朝,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後世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立廟祭祀之意。創立基業者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者曰“世”,中興者曰“中”。

    廢止時期

    周朝時,歷代周天子僅有諡號而無廟號,秦朝時諡號廟號全部廢除。

    開始時期

    直到漢朝時才重新使用,但特別謹慎,西漢時期僅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東漢時期僅有三位皇帝有廟號。

    氾濫時期

    自三國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除了一些政變中被推翻了皇帝和亡國之君,基本上都有廟號。

    唐朝以前廟號基本在諡號之前,共同構成帝王的全號,對唐以前的帝王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等。唐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增加變長,開始稱廟號,如:唐太宗,宋高宗等。

    到明清時期,皇帝的諡號有十幾二十多個字,而且大多皇帝一朝只使用一個年號,明清時期,開始以皇帝的年號來稱呼,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

  • 10 # 歷史風物誌

    在倫理輩分上,高祖指的是曾祖父的父親,太祖指的是曾祖父的曾祖父的父親,普通的家族在祠堂、宗廟中一般是這樣論的。不過涉及到古代皇族又不一樣了,皇帝一生的稱號可能有很多種,如諡號(皇帝死後的諡號)、廟號(皇帝死後太廟供奉用的名號)、年號(漢武帝繼位後最先使用年號如漢武帝使用的元狩、建元、元光)、尊號(始於唐代,其實就是類似現在什麼第一美男、千年美女之類的)。

    題中提到的劉邦“漢高祖”的稱呼實際上涉及的是廟號、諡號兩種稱號,《史記》記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劉邦正式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所以劉邦也被稱為漢高帝,高祖只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的別稱或誤稱。

    廟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皇家宗廟(太廟)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根據考究應該是起源於重視祭祀行為的商朝,原本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享有廟號的,廟號的正常順次是太祖、高祖、世祖、烈祖、聖祖、顯祖、太宗、世宗、高總、顯宗、中宗、肅宗等,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享太祖的廟號自然是符合常規的。實際歷史上很多朝代開國並不用正常順序來的,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是高祖,因為他對他的祖先進行了追封,他的祖父李虎被追封為太祖,他的父親李昞被追封為世祖,而李淵自己的高祖的廟號是李世民追封的,按順序李世民應該能用烈祖、聖祖等廟號,但他死後李治只是追封為太宗,李治登基後對李氏的祖先進行了各種追封,如李虎的父親李熙被追封為獻祖,還有李暠也被追封為太祖,所以唐代是有兩個人被尊為太祖的,唯獨李世民僅僅被尊為太宗,看來這廟號的稱謂和古代皇帝一生的功過應該是有莫大的關係的。尤其唐朝是人人都有廟號,但漢朝時卻不是人人都有的,文景之治的景帝就沒有廟號,但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卻有世宗的廟號。

    諡號

    諡號是古代皇帝死後,朝廷對其生平功過的一種總結,據考究大概其源於西周時期,不過春秋時期部分國家以及之後的秦朝並不使用諡號。而諡號也不僅僅只有皇帝有,如諸葛亮的諸葛武侯、韓愈的韓文公、岳飛的嶽武穆都屬於諡號。因為皇帝的諡號一般是禮官議定的,所以如果之後繼任的皇帝不夠強勢的話,那褒貶只能聽由禮官的了,根據褒貶諡號大致上分為美諡、平諡、惡諡,通俗的將就是優等、中等、次等。如文帝、景帝、宣帝這種是褒義的即為美諡,古籍記載

    經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聖聞周達曰昭,聖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闢土服遠曰桓,聰明睿知曰獻,溫柔好樂曰康,佈德執義曰穆

    如哀帝、閔帝、思帝這種就屬於平諡,如厲帝、煬帝這種帶貶義的屬於惡諡,但隨著封建制度的“完善”,皇帝的權利也不斷的擴大,這使得皇帝可以更深入的影響禮官制定諡號的許可權,哪個皇帝希望自己的先皇是個昏君呢?所以諡號逐漸被幹涉到沒有公正可言,反而是廟號更加的能夠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廟號雖然有某些特定的字、詞來稱呼,但似乎並沒有什麼順序可言。但是按理說沒有任何史籍有記載劉邦對其先人進行過廟號的追尊,加上他原本的廟號就是太祖,司馬遷也不應該會犯錯誤,稱呼劉邦為漢高祖應該只有兩種可能

    一、劉邦曾經追封他的父親劉仁為太上皇,司馬遷的《史記》中稱其為太公,雖然沒有尊廟號,但或許是司馬遷為了避免混淆,從而使用劉邦諡號、廟號的混稱。

    二、或許司馬遷認為劉邦的的功績、德行並不是完美,至少不能享太祖的廟號。

    《史記》中沛公、漢王、高帝、漢太祖都是劉邦不同時期的正確的稱謂,唯獨是漢高祖的稱謂,可能是太史公有他自己的一些考慮、判定,而之後的大部分史書都是參考司馬遷的《史記》,所以也出現混用、“漢高祖”的誤用的情況並不奇怪。

    ※※※※※※※※END※※※※※※※※

    參考文獻:《史記》、《齊桓晉文之事

  • 11 # 穿插游擊隊

    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皇帝,他既沒有高貴的出身,又沒有很好的名聲。他懶散、貪玩,還經常耍無賴,就連自己的老婆都是靠說大話騙來的。可以說,他能成為一代帝王,是很多人萬萬沒想到的。那麼,司馬遷是怎樣記述這段逆襲史的?他對劉邦又有著怎樣的評價?今天,我為你講一講劉邦的故事。

    * * *

    今天,我們來講講漢朝的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對於自己所處時代的開國皇帝,司馬遷可絲毫沒有筆下留情,他竟然在《高祖本紀》裡寫了好多劉邦的壞事,簡直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有人就說,《史記》這是在辛辣地諷刺漢朝的發家史呢,反映了司馬遷對漢朝封建統治的批判。這話說的對不對呢?等聽完劉邦的故事我們再總結吧。

    劉邦出身在沛縣,這地方現在還叫這名兒,這多虧出了漢高祖這號大人物啊。可是兩千年前,劉邦在老家名聲可不好,他不是一個本分的莊稼人。在張耳陳餘這一講裡,我講到有“豪強”這一號人,劉邦年輕時心目裡最羨慕的就是豪強們都橫著走路的氣勢。《史記》裡寫了劉邦哪些壞事呢?我來總結這麼幾樣吧:

    第一,厚顏無恥;第二,六親不認;第三,愛打人罵人,毫無修養。

    這都是有故事的。

    先說說劉邦是怎麼個厚顏無恥吧。劉邦的老婆呂雉,就是他靠著一張城牆般厚的臉皮騙回來的。劉邦在家鄉整天遊手好閒,誰家也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三十大幾了還打著光棍。呂后的父親呂太公,帶著全家從外地來投靠自己的朋友沛縣縣令,縣太爺為這位老朋友接風洗塵,邀請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赴宴。赴宴得送禮,縣令規定禮金不足一千錢的,只能坐在院子裡,連登堂入室的機會都沒有。劉邦當時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身份相當現在的保安隊長,他也想去湊熱鬧,可是窮人出身,兜裡一個銅板都沒有,但他臉皮厚,一看不是當場收錢,就大聲嚷嚷:我出一萬禮金!

    呂太公在堂上一聽,來了個大款,趕緊出來迎接,把小混混劉邦接到上座入席。宴會的主事蕭何一看,劉邦怎麼坐了個首席啊。蕭何知道劉邦的底細,就告訴呂太公,這小子肯定沒錢,他就是愛吹牛。可是呂太公這個人也有意思,他觀察劉邦在酒席上談笑自若,坐在一群有錢有勢的嘉賓當中,一點兒也沒因為自己是來混吃混喝就不好意思。這也是人才啊!等酒席一散,老太公挽留住劉邦,一定要幫他脫單,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就這麼,劉邦靠吹牛,給自己吹回了一個老婆。

    再說說劉邦又是怎麼個六親不認。那時劉邦已經是漢王了,他趁西楚霸王項羽跟齊國打仗的空檔,率兵端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彭城離劉邦老家沛縣不遠。劉邦好不容易又打回老家,就想派人把家裡人也接來,可沒想到家裡人還沒到,項羽先殺到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漢軍被殺得屍橫遍野,劉邦坐著戰車抱頭鼠竄,在逃跑的半道上,居然撞見了自己的兒子跟女兒,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小孩跟母親呂雉失散了,正哭呢,劉邦趕緊拉了兒女上車。駕車的人,是劉邦從小的老交情夏侯嬰,這一車上原來有兩個大人,現在再加上兩個半大孩子,份量變沉了,馬就跑得慢。

    這時項羽的追兵遠遠地追上來了。劉邦心裡著急害怕,生怕被趕上,他只顧自己性命,一腳就把兩個孩子踹下了車。夏侯嬰是個老好人,趕緊停車把孩子抱起來,他怕劉邦再踹孩子,乾脆把倆孩子都摟在自己懷裡再趕車上路。劉邦氣得不行,好幾次想拔劍把夏侯嬰也殺了,可殺了司機誰來趕車啊?只好忍下這口氣。要知道,劉邦這老光棍,到快四十才有了這倆孩子,在古人來說已經是老來得子高齡老爸了,可是為了逃命,竟然連親生孩子的命都不顧了。都說虎毒還不食子呢,這劉邦比老虎還要狠毒。

    最後再說說劉邦愛打人罵人惹出的禍。被夏侯嬰救下的魯元公主,後來被劉邦許配給張耳的兒子張敖。這個張敖在父親張耳死了以後,繼承了趙王的爵位。這時候已經是漢朝的天下,劉邦都已經做了皇帝了,可是他還是一點當皇帝的樣兒都沒有。

    有一回辦家宴,他問已經當了太上皇的老爹劉太公:老爸從前都誇二哥會種田,懂得給家裡趁家業,現在你看看,我跟二哥比誰家大業大啊?這翻陳年老賬,真是一點兒不給老爸留面子。這還不算,劉邦對自己的女婿張敖,更是不客氣。劉邦去平定北方叛亂的時候經過趙國,張敖伺候這位老丈人真是細心周到,天天在劉邦身邊端茶送水。

    可是劉邦怎麼對待這位貴為王爺的女婿呢?他叉開兩條大腿坐在地上,就指著張敖鼻子罵。張敖對劉邦是恭恭敬敬,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王爺不生氣,張敖手下的大臣們卻都氣不過了,偷偷謀劃要在半道上行刺劉邦為主公張敖出這口氣。劉邦運氣好,沒中埋伏。事後有人揭發這場陰謀,劉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張敖和這幫自作主張的大臣們全關進了大牢。丈母孃呂后來給女婿求情,劉邦還罵呂后:等那小子殺了我,當上皇帝,他還缺你女兒當老婆嗎!你看,這場風波,完全是劉邦自己對人無禮引起來的,可他卻沒有一點兒自我反省的意思。

    劉邦的醜事,在《史記》裡頭可以信手拈來,還有一大堆呢。司馬遷一點兒也沒有古人為尊者諱的精神,為什麼會一五一十地把這些斑斑劣跡全都記錄下來呢?這真的是在批判漢朝的發家史嗎?這其實藏著司馬遷一種反襯的寫作技巧呢。越是把劉邦寫得難堪,反而越加凸顯他不同於常人的特質。在司馬遷看來,劉邦成為天子,這彷彿是天命,天的意志,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在今天,我們知道一點歷史的話,對改朝換代都已經很熟悉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還說過一句話叫: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可是在《史記》和它的同時代大部分人的觀念裡,可沒有這種充滿造反精神的思想。新的王朝能代之而起,這背後都有天命這種玄而又玄的東西在起作用呢。

    漢朝初年的大學問家賈誼寫過著名的《過秦論》,他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說的是,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天下,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之前從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以來,六代祖先的共同努力,才打下吞滅六國的基礎。所以,在漢代人看來,天子能夠威加海內,就只有兩條路可選:或者是仁者愛人順應天命的王道之路,或者是憑藉祖業倡導力爭的霸道之路。陳勝吳廣雖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他們從起事到滅亡只有短短六個月時間,顯然天命不在他倆的身上。

    對於劉邦來講,劉家的祖宗基業,大概也只有幾畝薄田了,這比起秦國六世之餘烈來不值一提。但是《史記》裡,卻充分肯定了劉邦的天命。

    在《史記》裡,大概有四處地方提到劉邦的“天命”。第一處,是在《留侯世家》裡借張良的口說出來的,第二處是在《淮陰侯列傳》裡借韓信的口說出來的,第三處是在《酈生陸賈列傳》裡借狂生酈食其的口說出來的,而最後一處則是出自詳細排列秦漢之間戰爭歲月的《秦楚之際月表》。司馬遷在評論中直接感慨在天下逐鹿的混沌之中脫穎而出的劉邦:“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司馬遷把劉邦比作了上古的聖賢,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聖賢,乃是身懷天命的大聖,如果不是大聖,怎麼能受此天命而稱帝呢。劉邦身負天命,這才是司馬遷對劉邦和漢朝真正的看法,作為漢朝的臣民,對於這個新帝國的天命,司馬遷仍是懷有一種深沉的自豪感的。

    古人有一句對《史記》非常中懇的評價:不虛美,不隱惡。這是說《史記》寫歷史、寫人物,不會妄加讚美,也不會隱瞞惡行。司馬遷寫劉邦可不是光暴露他的陰暗面,司馬遷同樣寫了劉邦有常人不及的優點。那劉邦又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呢?我覺得劉邦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能用人,識英雄重英雄。像蕭何、曹參、張良、韓信這些一代人傑,都願意跟著他打天下,如果劉邦就是一個小流氓,又怎麼可能把這些英雄豪傑都吸引到身邊來呢?

    * * *

    好了,故事聽完啦。司馬遷寫起劉邦的醜事來真是毫不留情,但就是這樣一個厚顏無恥、六親不認的人,最終卻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一代帝王。

  • 12 # 最愛肉丸子先生

    劉邦以一介亭長斬蛇起義反對暴秦,而後入關滅秦、消滅項羽、掃平眾多異姓諸侯王,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漢朝(西漢和東漢)400年江山,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甚至被評價為“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的功勞之高,以至於司馬遷將其事蹟寫入《史記》時稱其為“高祖本紀”,而後世更是誤認為劉邦是漢高祖,其實連司馬遷都未曾說過劉邦的廟號為高祖——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記載:“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可見劉邦的廟號諡號是漢太祖高皇帝,後世《漢書》等史書照舊依《史記》中的記載,不過班固為了避免引其歧義,在《漢書》中將原《史記》的“高祖本紀”換成“高帝紀”。後世的史學家以劉邦誅暴秦統一天下之功高敬稱其為高祖不為過,也就一直不改。

    另外還有個原因,司馬遷活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的曾孫,那麼劉邦就是劉徹的高祖,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以劉徹的身份來稱呼劉邦為“高祖”不為過,漢武帝的後世之君中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亦尊稱為高祖。

    (教主演的漢武帝還是很帥氣的,當時的演技也是線上的)

    不過後世開國之君多有“太祖”和“高祖”之區別,“高”由諡號逐漸也變成了常用的廟號了。下面丸子就擴充套件來講講“太祖”和“高祖”有什麼區別呢?

    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周朝時則不用廟號而起用諡號,秦始皇時“子議父、臣議君”嫌疑廢掉了諡號,到了劉邦時有重新恢復廟號制度。

    (這一版《尋秦記》也是大愛,現在拍的是什麼玩意,真是辣眼睛)

    根據《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可見“祖”和“宗”區別在於有功還是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可見能被稱“祖”者要麼是始受封者,要麼是始受命者,所以不難看出開國皇帝為何稱祖了。

    對於開國皇帝的廟號其實還有兩種“太祖”和“高祖”。

    其中中國古代廟號為太祖的有以下諸多皇帝,其中開國皇帝為太祖者有19位(石虎、乞伏熾磐、劉義隆不是開國君主),被追尊為太祖者有21位。

    中國古代廟號為高祖的有以下諸多皇帝,其中開國皇帝為高祖者有16位(其中姚興、乞伏乾歸、元宏、宇文邕、楊隆演不是開國君主),被追尊為高祖者有3位。

    從上述可知,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者一般在位時已經追封了自己某一個祖先為太祖,這位祖先是其家族的奠基人,如曹魏太祖曹操就是曹魏的奠基人、李淵祖父李虎始受封為唐國公是唐朝的奠基者。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歷朝歷代的太祖和高祖之區別。

    1.魏太祖曹操為始受封者,開國皇帝曹丕為高祖(始受命者);

    2.晉朝高祖司馬懿為始受封者,太祖司馬昭為始受命者,開國皇帝司馬炎為世祖,他的皇位是奮三代之餘威。

    3.後趙開國皇帝石勒以奴隸起家稱帝,既是始受封者也是始受命者,功業之高無與倫比,故廟號“高祖”;太祖石虎為石勒之侄,透過發動政變殺光石勒後裔登位,對於他的兒孫輩來說石虎也算得上是始受命者;

    4.前秦太祖苻洪為始受封者,開國皇帝高祖苻健為始受命者;

    5.劉宋開國皇帝高祖劉裕為始受封者+始受命者,劉義隆為太祖,可能是其在位時間較長,元嘉之治的貢獻大。

    6.梁高祖蕭衍是梁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為了表示對自己父親的尊敬就追封生父蕭順之為太祖。同理陳霸先亦是如此,雖然自己是陳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也追封生父陳文贊為太祖。

    7.對於北朝來說,北魏、東魏和西魏本就是一家人,北魏太祖拓跋珪為北魏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不過為了區別代太祖拓跋鬱律,西魏文帝元寶炬改拓跋珪廟號為烈祖;而孝文帝因漢化改革的功高故廟號為高祖。

    8.北齊的奠基人(始受封者)高歡初諡太祖,後改為高祖,可見沒有章法,太祖和高祖地位同等;而始受命者高洋卻為顯祖。

    9.隋朝的太祖為北周時期的隋國公楊忠(始受封者),高祖楊堅則是大隋的建立者(始受命者)。

    10.唐朝和隋朝類似,太祖為北周時第一代唐國公李虎(始受封者),高祖李淵則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始受命者)。

    11.五代十國是個諸侯林立的時期,梁、唐、晉、漢、周的開國皇帝中朱溫、郭威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為高祖,這些都是受封者+始受命者;李存勖如果能壽終正寢說不定能得到個高祖(其實是莊宗),其父李克用是後唐的奠基人(始受封者)故而是後唐太祖。

    12.對於十國中的南吳,南吳太祖楊行密是始受封者,楊隆演是在其兄楊溥被廢后擁立為主,也算得上始受命者。

    13.李煜家族是靠南吳權臣徐溫起家的,徐知誥受南吳帝楊溥禪位後建立“齊國”,追封養父徐溫為太祖(始受封者),不過後來徐知誥認祖歸宗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改徐溫廟號為義祖;而始受命者李昪為烈祖。

    14.對於南漢則很奇怪,始受封者劉謙,奠基人劉隱均未追封為太祖,而是追封南漢劉氏的始遷嶺南祖劉安仁為太祖,另外劉姓建立的諸多“漢”朝除了南漢之外幾乎沒有漢太祖,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劉邦才是唯一的太祖,故可見很多人認為南漢是阿拉伯後裔建立的是很有道理的;南漢的始受命者劉龑為高祖。

    可見太祖一般多用在始受封者身上,不管其是否生前為帝,不過有時候高祖等價於太祖。

    到了宋朝開始,開國君主多為始受封著+始受命者,故全部都是為太祖(宋太祖趙匡胤、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

    不過期間還有一個“高祖”出來搗亂了,那就是陳友諒,不過陳友諒的“漢”只是曇花一現。

    說了這麼多,你瞭解了太祖和高祖到底是什麼區別嗎?

    順道說一下,古代能稱“太祖”實至名歸者,丸子認為只有劉邦和朱元璋,二者皆起於微末,最終一統江山。

  • 13 # 閣下可知司馬懿

    劉邦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如果按照廟號稱呼,應該是漢太祖;如果按照諡號稱呼,應該是漢高帝。事實上在漢朝大臣的奏疏裡面,一般都是稱劉邦為高帝,或者高皇帝。比如在議漢高祖和漢文帝廟號的時候:

    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請著之竹帛,宣佈天下。

    這個裡面就很明確的用高皇帝稱呼劉邦,孝文皇帝稱呼劉恆。事實上廟號在唐朝之前都是很稀有的,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稱呼都是按照諡號來稱呼,像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如此。

    而廟號往往只會給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帝王。其中太祖地位最為崇高,是歷代皇帝拜祭的時候用以配天同祭祀的。因為太祖為始受天命、建社稷之祖。太祖和建立朝代的皇帝可以是同一個人,也可以不是同一個。具體來說,像劉邦被封為漢王,後來建立漢朝的也是他,所以是漢太祖;曹操首先被封為魏公,所以後來曹魏帝國建立,曹操就是魏太祖;司馬昭第一個被封為晉公,後來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司馬昭就是太祖;李虎第一個被封為唐國公,後來李淵建立了唐朝,尊李虎為太祖。

    而高祖在廟號中的地位一般是低於太祖的,往往是創業之祖。比如司馬懿是晉高祖,李淵是唐高祖,曹丕是魏高祖(資治通鑑裡面說是世祖)。這一套廟號是在漢朝之後成熟的。在漢朝的時候,高祖和太祖分野還麼有那麼清楚,於是劉邦先為高祖,後來改為太祖。在『史記』中有這樣的句子:

    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是先為高祖,後為太祖的。而漢朝人則是兩種稱呼並行,司馬遷稱之為高祖,於是後來人就這麼跟著稱呼了。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拒絕貼上複製,從不百度抄襲。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 14 # 歷史有知社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先秦時期,祭祀與戰爭是被看成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還排在戰爭之前。可見,祭祀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祭祀,體現了古人的精神信仰。而祭祀的物件則主要是自己的先祖,當一個宗族或國家遇到危難之時,也總會到宗(太)廟哭訴禱告一番,以求列祖列宗顯靈保佑。

    因此,古人也常將“宗廟”與“社稷”聯絡在一起,而以“宗廟”代指江山,用“絕祀”喻指亡國。如《史記·燕召公世家》:..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所以,也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敖鬼餒”等成語流傳於後世。故而,對於一個王朝與政權來說,最為隆重與肅穆的場所便是太廟。而為區分所奉之先祖,故又會給所奉之先祖加以名號,此名號即為廟號。

    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故而,開國皇帝稱祖,嗣位之君常稱宗,此亦“祖宗”一詞的來歷。廟號始自於殷商,周有諡號而無廟號。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廢除諡號與廟號。再至漢朝建立,又恢復了廟號與諡號(唐朝以前,有功績的帝王才有廟號)。作為大一統王朝,第一位擁有廟號的皇帝,劉邦的廟號常被誤以為是漢高祖。

    但是,無論是根據《史記》還是《漢書》的記載,劉邦的廟號都是漢太祖。如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漢書》基本上照錄了《史記》的記載: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兩部史籍都肯定了劉邦的諡號為“高”、廟號為“太祖”,這跟明朝朱元璋的廟號與諡號完全一致。那為何朱元璋常被稱為明太祖,而劉邦卻被稱為漢高祖呢?

    這要歸功於《史記》的強大影響力,司馬遷將帝王一類人物的傳記命名為“本紀”。而劉邦的本紀就稱之為《高祖本紀》,且在正文之中,通篇稱劉邦為“高祖”。在班固的《漢書》中,雖將劉邦的傳記稱之為《高帝傳》,但應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在《高帝傳》的正文中也稱劉邦為“高祖”。

    那麼,司馬遷為何稱劉邦為漢高祖,而不稱之為漢太祖呢?一則,在於《史記》為通史,其記錄自上古而至當朝。在漢朝以前,唯有殷商的帝王有廟號,而殷商開國君主--商湯的廟號即為“太祖”。雖據說殷商追尊其先祖王亥為“高祖”,但王亥畢竟不是正式帝王,其對後世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少。司馬遷如果將劉邦的本紀命名為《太祖本紀》,就會有指代不明而產生的誤解。

    二則,漢朝也才剛恢復了廟號制度,而在廟號的使用上也沒有後世那麼規範。唐朝以前的皇帝,都很少稱其廟號,而一般稱其諡號(即某某帝,如漢武帝、隋文帝等等)。其一,廟號的使用並沒有諡號那麼長久與完善。其二,也並不是每位帝王(唐朝以前)都有廟號。故而,司馬遷在廟號使用上也就沒有後世那麼規範。

    三則,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乃是諡號與廟號的雜糅。稱其廟號,乃是為了突出劉邦建立大漢基業之功勳。稱其諡號,乃是源於當時的習慣(周至隋,稱諡號)。而諡號本無“高”,後以“開國立朝”功最高,故特起該諡號。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即有突出劉邦功勳的意味,也是受到當時“諡號”通行的背景影響。

    參考史籍:《漢書》、《史記》等等;

  • 15 # 季我努學社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劉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加入到反對暴秦統治的革命軍隊中,逐漸成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勢力。秦亡後,劉邦率領軍隊與霸王項羽經過激烈的戰鬥並最終獲勝而登上皇帝之位。

    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實行無為而治,讓漢朝修生養息得以發展;對外關係上,高祖率軍與南下侵擾的匈奴失敗,遂於匈奴和親,重新開放關市,使得邊境地區局勢相對緩和。

    漢朝剛建立時,劉邦分封了一些功臣成為諸侯王,大部分諸侯王后來被剿滅。劉邦為了維護漢朝的穩定,又冊封劉姓諸侯王,試圖以此鞏固大漢江山。劉邦在征討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時受傷,不治而亡。劉邦死後,群臣認為劉邦從布衣到天子,掃平戰亂而建立漢朝,功勞無上。遂尊諡號為太祖,廟號高皇帝。

    惠帝即位後,下令各地修建高廟,以此紀念漢高祖劉邦的偉大功績。太史公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為了歌頌劉邦作為大漢開國皇帝的功績將其尊稱為漢高祖,並逐漸為後世肯定而流傳。班固所著《漢書》“高帝紀”中將劉邦仍尊稱為“高祖”。建武二年(公元27年)正月,漢光武帝建高祖廟,一年四季祭祀不斷。也因此,漢高祖劉邦的千秋功業為後世廣為傳送。

    參考文獻:

    《史記》,中華歷史文字

    《漢書》,中華歷史文字

    《兩漢記》,中華書局,2001年。

    《二十四史全譯》,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 16 # 楊朱學派

    漢高祖不是劉邦的諡號,也不是劉邦的廟號。劉邦的諡號是漢高帝,廟號是漢太祖。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漢文帝之言:惜乎!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所言的高帝。就是漢高帝劉邦。

    劉邦的諡號明明是漢高帝,為什麼我們習慣稱他是漢高祖呢?

    是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漢高帝是劉邦的諡號。漢太祖是劉邦的廟號。司馬遷先把劉邦的諡號和廟號合併:漢高帝太祖。又把漢高帝太祖簡稱為漢高祖。

    把高帝太祖簡稱為高祖,就如同把我們車間的鬥式提升機,簡稱為鬥提機類似。

    所以,漢高帝是劉邦的諡號,漢高祖是劉邦的諡號+廟號的簡稱。

  • 17 # 科普大世界

    我們可能都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不同朝代的開國皇帝的叫法不一樣,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稱為漢高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稱為唐高祖,然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成為宋太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為明太祖,為什麼同為開國皇帝,他們的叫法卻不一樣呢?

    我們先從劉邦說起,劉邦死後其實廟號為“太祖”,本來應該被稱作“漢太祖”,但是由於被上尊號(諡號)為漢“高皇帝”,因此又被世人稱為“漢高祖”,這個稱號之所以被後人所廣泛接受,可能源自於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叫法,因為《史記》在講劉邦的時候將其稱為《高祖本紀》,這個叫法實際上是將“高皇帝”和“太祖”合併到一起了,就好像我們把高速鐵路列車稱為“高鐵”一樣,所以之後世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

    這在《漢書詳解》書中也有講到,其中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可叫做漢高祖,也可以叫做漢太祖,太祖和高祖是同義的。

    不過唐高祖李淵就比較特殊了,他的廟號就是高祖,而不是像劉邦那樣合起來叫的,而之後的開國皇帝都稱為太祖,沿用的也是劉邦的時候的廟號。

    所以從上面所講的意義上,無論稱為高祖和太祖都是一樣的,通常開國皇帝因為廟號而被稱為太祖的比較多。

  • 18 # 東東歷史

    這是司馬遷先生叫的,後世也就沿用了這個說法。

    《史記》劉邦的傳就稱作《高祖本紀》。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高。廟號用祖的一般是開業之君,宗為守業之君。

    按照後世習慣也可以成果太祖高皇帝。如:康熙為聖祖仁皇帝。

    在漢朝,對廟號要求極其嚴格,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整個西漢被認可的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有廟號。稱呼皇帝就不能單純的用廟號,否則其他皇帝就沒辦法稱呼了。所以,稱呼西漢的皇帝就用了諡號。而諡號是每個皇帝都有的。

    可能司馬遷覺得劉邦功勞太大,跟其他皇帝一起用諡號稱呼高帝,有點委屈了劉邦。因此就把二者合二為一了,稱作漢高祖。

    不過,這個稱呼到了班固的《漢書》就改過來了。《漢書》劉邦的傳記就稱為《高帝紀》,和其他皇帝一樣用了諡號,並沒有和廟號結合。

  • 19 # 藍天沃土成愛民

    謝邀。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廟號大多數用“高”,用“太”,第二個字用“祖”,用“宗”。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是第一代,天下是他們拼死拼活打下來的,後代在給予諡號,選定廟號時是一定要體現出來的。至於“高、太、祖、宗”這四個字如何搭配,如何選定,則是各朝代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徵或朝廷心理決定的。如漢朝的劉邦用了“漢高祖”,唐朝的李淵用了“唐高祖”,而宋朝的趙匡胤則用了“宋太祖”,明朝的朱元璋用了“明太祖”等等。至於那些打著前朝正統旗號的“後朝”更是五花八門,各起各名。如東漢的劉秀,雖也是開國皇帝,但直接立廟號為“漢光武帝”。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那些開國皇帝們更是“自立門戶”,不安“規矩”辦事。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稱“宋高宗”。元、清是少數政權,但他們學習漢文化,承漢制,忽必亞稱“元世祖”,鐵木真稱“元成宗”。清入關第一代皇帝福臨(順治)稱“清世祖”。可見歷史上第一代定什麼廟號並沒有一定的“死框框”。

  • 20 # 鹹魚專撕雞

    這個稱號問題是一個誤會!

    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而史家之祖司馬遷在編寫《史記·高祖本紀》時誤將“高”字認成了劉邦的廟號,這也導致從此以後以訛傳訛,劉邦是漢高祖這一錯誤理論開始深入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論語·泰伯》中“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