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當了23年皇帝,一輩子節儉,死都不願意奢侈一會?是因為窮嗎?
11
回覆列表
  • 1 # 王松林

    劉恆當皇帝時,國泰民安,從上到下,人人衣食不愁,國庫有的是錢。然而,劉恆皇帝總是穿一雙草鞋上殿辦公,龍袍打補丁。當了23年皇帝,沒蓋過宮殿,沒修過園林,沒增添車輛儀仗,連馬都沒有增添一隻,文帝提倡節儉,被人們稱為古代最勤儉的皇帝。

    在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已經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叫是“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臺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

    劉恆皇帝對自己十分摳門,但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發給90歲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親自送達。

    在他死前,對自己的喪事也進行了節儉安排。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二百多年後,赤眉軍攻進長安,許多皇帝的陵墓被盜挖,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知道里面沒啥貴重東西。

  • 2 # 史觀菌

    漢文帝劉恆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上朝,不是因為窮,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節儉皇帝!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4個兒子,西漢第3位皇帝,他的生母為薄姬,是當時太子劉盈的弟弟。

    一、漢文帝有多節儉?

    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國家府庫的錢已經多的數不清,花不完,就連穿錢的麻繩都腐爛掉了,他從自身做起,穿的龍袍也使用粗布來做,磨破了也捨不得更換,打上補丁繼續穿著上朝。

    在位二十多年,他沒有修建過一個宮殿,他不貪圖享樂,不講帝王排場,他的節儉比歷史上任何帝王都做的深入,就連死後的陵墓也簡單處置!

    然而,漢文帝劉恆並不是因為國家窮而穿補丁龍袍,相反,當時的漢朝在劉恆的治理之下,已經有錢有糧,並和兒子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

    二、漢文帝劉恆是怎樣讓漢朝錢糧富餘的呢?

    (一)代地封王,奠定無為而治而節儉的治國理念!

    前196年被劉邦封為代王,封地在代地,之前是叛將陳豨的封地,劉邦平定了他的反叛之後,就把代地賜封給劉恆,劉恆就在代地做了代王,時年僅8歲。

    封了代王之後,8歲的劉恆不得不離開薄姬身邊,前往他的封地代地。在代地,他見識到了天底下百姓的窮苦,第一次看天下之大,他吏立志要改變代地的窮苦現狀。

    來到代地的劉恆沒有忘記薄姬的教誨,他遇事謹慎、沉穩,不懂得就問他的舅舅。在代地,在舅舅的指導下,他一面節儉,一面休養生息,與民不擾,積極發展生產,他以身作則勤勤懇懇。

    在代地15年,他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都為日後做皇帝的施政理念奠定了基礎,開創文景之治!

    (二)愛惜十家之財,放棄修建露臺

    漢文帝劉恆想修建一個露臺,前期就找工匠預算了一下,幾天後,預算出來,工匠說修建這個樓臺需要一百金,漢文帝劉恆一聽說立馬放棄了修建露臺。

    漢文帝劉恆之所以放棄了這個露臺,原因在於要花錢。西漢初期,一個普通家庭的財產加起來大概是十金,修建露臺需要10個家庭的財產,這樣做他覺得太耗費百姓的財力,萬一這個家庭出了疾病災禍急需用錢那豈不是一分錢沒有啦,最終會傷害民眾!

    (三)透過緹縈救父廢除了肉刑

    緹縈是西漢山東人,她的父親淳于意被人誣陷受賄,按照西漢的律法他將要受到肉刑。

    肉刑,是秦朝與西漢初年的殘酷刑罰,主要是切斷人的肢體,或者破壞人人體表面!

    淳于意在被押解長安的途中,他嘀咕了一句,說道“沒有生男孩,關鍵時刻不能幫助自己”,而在旁邊的緹縈聽到後,上書給漢文帝劉恆說她願意替去做女僕換父親的肉刑。

    漢文帝被感動,免除了她父親的肉刑,並在同一年廢除了肉刑!

    (四)減免田租,輕徭薄役,發現農業生產

    (1)減免田租

    賈誼在《過秦論》中為漢文帝劉恆明確實指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他的意思是說,治國的根本在於以民為本,安民之心。賈誼的治國之策確實很適合西漢初年的社會發展要求。

    當時的西漢初期,經過戰亂帶來的社會百廢待興,雖然劉邦建國後有志恢復農業生產,但是並沒有完全的做到。

    為此,漢文帝劉恆繼位後,他根據在代地的經驗,前後兩次減免田租,由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稅收減輕農民的負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國家土地的耕種面積,擴大糧食生產!

    此外,前167年,漢文帝劉恆做了一個相當大旦的決定,他免去全部田租,這樣做很是有魄力!

    (2)輕徭薄役

    漢文帝劉恆奉行老子的黃道學說,以“無為而治”作為治國理念。他文治國家,把國家的徭役改為“丁男三年一事”,也就是男子的徭役減少到三年服徭役一次。

    可以看到,輕徭役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國家有了可以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年輕勞動力,這對於西漢來說,提高農業生產是多麼重要的一項政策!

    (3)以糧食換爵位或免刑法

    前168年,根據晁錯的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晁錯讓天下有糧食有錢的人向邊境娟糧食,然後可以得到爵位,有罪行的人可以藉此免除刑法,雖然看起來不公平,但是他卻把社會的剩餘物資調動起來了。

    這個建議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邊境的糧食儲備在短時間內充足起來,讓國家的邊防有了足夠的保障,同時減輕了農民的稅收負擔。

    但是這個建議總有點賣官鬻爵的意思,暫時確實讓漢文帝劉恆達到了他的目的,也使得邊境人民處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結語

    漢文帝劉恆龍袍都能打補丁,他知道這一切都來自民脂民膏,他不是因為窮,他是節儉。

    漢文帝劉恆的節儉是他母親薄姬從小對劉恆諄諄教導的結果,他八歲去代地為王,深知民間疾苦,他體會到了作為農民的難處,是從底層成長起來的帝王,因此他做了皇帝之後,才能實行一系列的有益於民的治國之策!

    參考:《漢書》、《資治通鑑》等

  • 3 # 名人史海觀心閣

    據歷史記載,漢文帝劉恆治理國家時,國庫裡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但他一生提倡節儉,因此,他穿著補丁衣服上朝,並不是因為窮。他之所以如此嚴以律己,跟他的身世有著直接的關係。

    稱帝之路

    漢高祖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劉恆是他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是薄氏。按常理來說,薄氏不得寵,劉恆自然也沒有什麼機會繼位。劉恆八歲時,被劉邦立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劉恆就藩代地十五年間,體會到百姓的不易,他恭儉作則、發展生產與民同樂。

    呂后去世之後,呂氏勢力很快就被劉邦的舊臣們攜手誅滅了。大臣們認為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而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僅剩下四子劉恆和七子劉長(長子劉肥、少子劉建早已病逝)。相比之下,一來因為劉恆為長;二來在劉恆為代王期間頗有政績,做事又穩重謙恭、深得人心;三是因為劉恆的母親薄氏及妻妾們性格都比較溫順,不會重滔后妃專權的覆轍。就這樣,劉恆在臣子們的支援下繼承了皇位,成了漢文帝。

    治國有方

    劉恆雖然當了皇帝,但依然保持著節儉的作風。他厲行節約,在23年的帝王生涯中,宮殿從未裝修過;苑林也從未擴建過。甚至,他上殿的時候,還穿著只有貧民才穿的草鞋;龍袍也是用一種很粗糙、黯淡的廉價絲綢來縫製的。有了破洞之後,還讓竇皇后補一補,然後繼續穿。就算是為以後修建的陵墓,漢武帝劉恆也要求從簡:

    “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他的意思是,以後自己的墓地要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大興土木地改變了原來的模樣。

    漢文帝不光自己節儉,對後宮的服飾要求也同樣嚴格。當時,在那些貴夫人中,很流行長衣拖地,但他為了節約,即使是最寵幸的夫人要做新衣,也不準衣服的下襬拖到地上。就連宮裡的帳幕、帷子,也全都沒有刺繡,且不帶花邊。

    除了懂得節儉以外,漢文帝還十分孝順母親,並把這份孝心惠及到了民間。他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而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

    漢文帝在位期間,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

    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評價

    北宋文學家吳垧《五總志》上有這樣的記載: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德至盛焉”“豈不仁哉”!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孝文字紀述贊》中記載:孝文在代,兆遇大橫。宋昌建冊,絳侯奉迎。南面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佈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臺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

    結語

    漢文帝一生為民、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在歷史上實屬罕見。由於他廉潔愛民、勵精圖治,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也為漢武帝提供了有利的治國條件,讓他也有了一番大作為。

  • 4 # 文青聊史

    漢文帝劉恆,一位富得流油,但是卻穿草鞋上朝的皇帝

    歷史上有無數驕奢淫逸的暴君,但是有這樣一位皇帝,穿著一雙草鞋就可以上朝辦公,龍袍破了可以打上補丁繼續穿,雖然在位時間23年,但是沒有為自己修改過宮殿,出行的禮儀車隊也是能少就少,你說這個漢文帝劉恆奇怪不奇怪?

    漢文帝劉恆,一個何其幸運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間給後世留下了“文景之治”,其中的文,就是漢文帝劉恆。

    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早期的太子並不是他,被封為代王之後就離開京城,但是年紀輕輕的漢惠帝22歲英年早逝,最後皇位就這樣傳到了劉恆身上。

    劉恆有一個傳統美德,就是節儉,可以說劉恆把節儉做到了皇帝之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不僅控制自己節儉,還讓自己的後宮跟著自己一塊節儉。

    漢文帝劉恆的節儉事例

    在繼位的第二年中,劉恆就將長安中自己平時不怎麼用的公用馬匹分給了驛站,讓驛站的通訊來往更加便捷;為了讓大臣們都能做到節儉,劉恆就先讓他們以自己為榜樣,常年的宮殿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氣勢,但是並沒有再次修整;

    歷代皇家的後花園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劉恆這裡,雖然後花園很小,但是劉恆卻並沒有擴建的打算。

    朝堂之上宴席是經常的事情,但是因為場地不夠需要再重新修建一個露臺,工匠將需要花費的金額上報給劉恆之後,劉恆一看需要百金,就沒有繼續這項工程。

    當時的布鞋是貧民的穿著,但是劉恆在上朝的時候卻穿著草鞋,就是為了給大臣們做表率;包括他當時身上的龍袍,穿了很多年也沒有進行更換,就算是破了,也是在打上補丁之後繼續穿。

    《史記》中這樣記載: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對後宮也要求節儉

    作為最節儉的皇帝,人民的表率,在對待後宮上也是頗為節儉,讓妃子們跟自己一樣穿著樸素的衣著。

    在當時有身份的婦人都喜歡長衣拖地,這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一件事情,但是劉恆卻不這麼認為,他讓後宮的妃子們都不許將衣服拖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免很多布料,並且宮中的窗簾等其他布制物品大多是沒有刺繡和花邊的。

    劉恆是真的窮嗎?看看這些政策

    劉恆在位期間讓經濟和政治大幅度的發展,為後世帶來了極大正面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針對農民的措施:

    減輕賦稅

    在當時因為常年征戰百姓對於種田都不積極,劉恆就兩次減輕賦稅,大大地提高了當時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獨一無二的徭役制

    在漢文帝時期,成年男子只需要每三年服役一次就可以,在中國封建歷史上,這樣的徭役制度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馳山澤之禁

    這個意思就是當時所有的土地山川都是國家的,但是現在百姓都能用自己的名義開採,這樣大大地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史記》: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這是司馬遷對於當時經濟活躍狀態的評價,交易的貨物在天下間都可以流通。

    從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當時漢文帝時期時國泰民安,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都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常年打仗都會造成國庫的虧空,在百姓都安居樂業,積極生產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當時的國庫有多麼的富有。

    總結

    漢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不得多的的明君之一了,一生中幾乎沒有多少黑點,將節儉貫徹到底,並且把國家變得更加的強大,可見漢文帝的英明之處,其實怎麼看一個皇帝是不是一個明君,一個朝代是不是一個好朝代,看當時的百姓幸不幸福就行了。

    另外,給大家留一個彩蛋:在中國《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就是說的劉恆母親生病時,劉恆照顧母親所做的事情。

  • 5 # 子由拍案驚奇

    漢文帝劉恆做為西漢的第五位皇帝,和平上位,可謂之幸運的很,可是,劉恆也真是一個苦孩子出身,在他沒有登基做皇帝之前,苦孩子劉恆就是宮中一個不被人看好,遊離於皇室之外的一個皇子。

    漢高祖劉邦創立了漢朝,成功之日,劉邦可以說是聛睨一世,他喜歡親征背叛者,當劉邦平復了代地諸侯的叛亂之後,就把代地封賜給了自己的四子劉恆,封劉恆為代王。

    可是,再大的英雄人物也抵不住歲月的更遷,61歲的漢高祖劉邦壽終正寢。

    而做為漢高祖劉邦第四子的代王劉恆,這時候還在代地之內,循規蹈矩的生活著,直到幸運降臨,他被朝中重臣選擇,成為了西漢一朝的第五位皇帝。

    那麼,“穿著打補丁衣服上朝的漢文帝劉恆,是因為窮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劉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漢高祖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劉恆在其中屬於不起眼的一個。而劉恆的母親更是一位沒有貴族家庭背景,自己又是一位與世無爭的普通女人。

    劉恆小的時候,宮裡的人不可能認為這個孩子會成為顯貴之人,而劉恆的母親薄姬更是經常被其她嬪妃欺負。直到劉邦平復了代地,隨手封四子劉恆為代王之後,八歲的劉恆就隨著母親,就藩於代地,遠離了都城的是是非非,母子們總算能過上太平日子了。

    劉邦死後,呂布忙著攬權柄在手,搞掉異己,獨尊呂氏。可是,誰也沒把代地的劉恆母子當回事,完全無視劉恆的存在。

    當漢朝皇帝的權柄真正的到了劉恆的手裡的時候,劉恆身上的低調、穩妥、謹慎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別人眼裡暗淡的代王劉恆一旦成為漢朝皇帝,他人性中良好的一面就開始發光出彩了。

    自漢高祖劉邦底定漢室江山之後,對於當時的國力,就有著清醒的認識,長期大規模的戰爭,使的小自當時的百姓家庭,大到漢室朝廷,都窮的叮噹響,幾乎無力支撐。

    即便漢高祖劉邦也一樣,無法可施,但是,劉邦決計不折騰,假以時日,讓黎民百姓休養生息,慢慢的恢復生產和生活。

    漢高祖劉邦一朝,漢朝社會徐圖恢復,百姓的生產生活漸漸有了生機恢復了活力。

    到了呂后攝政時期,朝廷大略上依舊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百姓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得到了大的發展。

    可是,呂后死後,發生了諸呂之亂,幾十年間蓄積的經濟力量幾乎全部被打亂,一直到了劉恆這一朝,依然是戰事不斷。

    面對著千瘡百孔的漢帝國,眼看著底層百姓困苦不堪的生活著,劉恆心中常懷著惻隱之心,本來劉恆就生性節儉,不喜歡奢侈的生活,做了皇帝之後,更是倡導簡樸生活,皇帝劉恆自己經常穿著補丁衣服,在位23年期間,車騎服御斷然不肯做絲毫增添,臣僚們貢獻上來的珍稀至寶給他,總是被劉恆申斥,甚至對於自己百年大計的陵墓修建,都一再要求以最簡單的規制去辦。

    穿著破衣服上朝的漢文帝劉恆與窮字已經無有關聯。

    只不過是童年時期母子們相依為命的生活,代地歲月的磨鍊,使得漢文帝劉恆心無旁騖,他孝敬母親,憐憫百姓,厭棄奢華無度的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態度能夠堅持始終。

  • 6 # 竹影臨風

    穿著補丁衣服上朝的漢文帝劉恆,是因為窮嗎?當然不是。這和他的勤政愛民有莫大的關係。也和他有一個賢明仁慈的母親有關係。也許聰明的人往往對榮華富貴看得比較淡泊。他的母親薄姬和劉邦因一面之緣而生下了他。當時有呂后戚夫人等在後宮沸反淫天,哪有他母子的尊榮可言。然聰明的薄姬也不去爭。正是這無聲的不爭,最終躲過了呂后殘暴的迫害,得以保全性命。封王后到了代地,薄姬言傳身教,嚴加管束。從小樹立仁愛之心。然劉恆不負母願,自幼仁義好學,對母親更是敬愛至極。薄姬生病了,每次的湯藥都是先嚐後喂。二十四孝榜上有名。

    "盪滌諸呂后”,公元前197年,在蕭何等三十多位朝臣的擁護下,年二十四歲的劉恆被從代地迎回長安稱帝,史稱漢文帝,在位23年。也許是自幼吃過苦的緣故,懂得底層勞苦大眾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上位後輕徭免役,勵精圖洽。為給勒儉之風樹立良好的榜樣,腳穿草鞋,身裹補丁之衣上朝處理政務。農忙時節,親自下地幹活。在他言傳身教之下,全國節儉蔚然成風。就連後宮貴妃娘娘也採桑喂蠶。

    為給國家減輕負擔,在位二十三年,從未增修宮殿,增加車馬儀仗。連後宮女客的衣裙都有明確的限制。不能超長裁製,免得浪費布料。

    對身後事留有遺詔,一切節簡。所有陪葬品都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器入葬。這一良好的葬制很快便為民間傳承。

    正是有了漢文帝劉恆的厚積薄發,韜光養晦,才使國家逐步步入了強勝之列。他生活的年代,官倉的糧食裝不下,都溢位了門口。府庫裡存錢的繩子都腐斷了。根本提不起串。所以說,穿著補丁衣服上朝的漢文帝劉恆不是一個窮皇帝。

  • 7 # 錢多多讀文史

    相比漢文帝,清道光皇帝更節儉,不僅穿補丁衣服,在吃的方面也異常節儉,大過年的,宮中也沒有什麼好菜,而且!還不讓點燈——都早點睡,別費蠟!

    道光的節儉,應該是生性吝嗇所致,畢竟他這裡節約點,還不如致力國事,多多開源呢。

    漢文帝的節儉,就與當時的生產力低下有關。

    漢初的時候,皇家出行,都很難找到四匹毛色一樣的牛來拉車。

    因此,天下初定,“文景”之時還是提倡休養生息的,皇帝也帶頭不鋪張浪費,以免擾民。

    漢文帝作為一國之君,就算是國家當時不富裕,但要滿足他的舒適,是絕對沒問題的,只不過劉恆自覺自制(寵信鄧通除外),以天下蒼生為念而已。

  • 8 # 御華萬里

    再怎麼窮作為皇帝也不至於這樣,一是當時百廢待興,全國都找不到幾頭牛,整體來說經濟不怎樣,而當時的官員跟其他諸侯王各種攀比浪費,漢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以身作則提倡勤儉,勵精圖治。與後繼者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

  • 9 # 可榮188

    漢文帝劉恆,即孝文皇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是漢朝第五任皇帝,他與兒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執政期間被歷史學家稱為"文景之治"。

    劉恆登基前被封為代王,他的上位得益於呂氏政權被剿滅以後。他的儉省在於經過了呂后執政期間的經歷,劉恆執政二十三年,以仁孝為執政理念。

    劉恆執政期間廢出肉刑,廢出誅連制度,關心民間疾苦,大力發展農業。

    劉恆登基前經歷了呂后專政期間對劉氏宗族的殺戮以及種種酷刑,所以做了皇帝后對酷刑一一廢除,並同時廢出一人有罪家族同罪的誅連制度。

    上曰:法則,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奴,朕甚不取,其議之。

    他的提儀雖遭到刑律大臣的反對,但終究還是廢除這誅連制度,這在封建時期,不能不算是一大仁義之政。同時還廢除了酷刑"肉刑",這一點也可能是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慘狀刺激了他,使他下決心廢除酷刑的原因。

    其次劉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並減稅以增加民間收入,經過數年的改革,漢文帝期間國家財力得以迅速強大,人民安居樂業。

    漢文帝劉恆執政期間,國富民強,深得人心,但他自己勤儉節約,而且後宮同樣節省,為"漢景之治"打下基礎。

    劉恆執政後為解決民間疾苦,採取一系列措施,使恩惠普及到每個人,《史記,孝文字記》記載,他除了大賞金銀於大臣外,對民間無子無妻的"五保戶"們也是大行賞賜。

    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數。

    由此可見,劉恆這個人對大臣與民眾還是很大方的,他對自己又是什麼待遇呢?《史記》記載: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僕,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以上這段,就是民間所說的漢文帝穿補丁衣服上朝的出處,可見漢文帝穿補丁衣服不是窮,而是節儉,為天下人做榜樣,體現居安思危勤儉的思想。

    漢文帝為什麼以孝仁勤儉治國呢,這與他成長的經歷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呂后執政時對劉氏皇族大肆殘害,但最後呂氏家族遭到報應,這也使他以仁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位期間他的兄弟也有造反的,但是他都沒有在鎮壓後大肆屠殺。

    他節儉也是因為匈奴經常騷擾邊界,軍隊要打仗,需要經費,所以他提倡節儉。

    總之,漢文帝執政這段時間,歷史對其評價是很高的。他還是嘗湯喂母《二十四孝》的主角之一呢,他死後陵墓也是節儉,導致他的墓都沒人盜,稱為鐵公雞皇帝,這在史上也是一個另類了。

  • 10 # 刀是如何親水的

    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盛,經濟富庶,之所以文帝如此節儉,是奉行漢高祖定下的修養生息的國策,自上而下提倡節儉,減輕老百姓負擔。以平息戰亂之商,可以說不是文帝窮,正是因為他節儉,才使漢朝國富民強

  • 11 # 鴻涵先生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司馬遷.《史記.孝文帝劉恆》

    以上引用的那段話是太史公記載的,大概內容是:漢文帝繼位二十三年間宮內沒有增添任何多餘的用度,曾經有一次他想營建一所露臺,召來一個工匠詢問成本,工匠告訴漢文帝,需要百斤黃金,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文帝聽後便將此想法作罷,漢文帝時常穿著布衣,就連他非常寵幸的慎夫人的穿著都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盡顯節儉質樸,而且給自己將來死後準備的“霸陵”都不允許鋪張浪費,甚至連金銀銅等金屬做為紋飾都不可以,而且規定絕對不能擾民

    關於漢文帝節儉這件事是真的,在他繼位之時,西漢王朝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而且老百姓們一直都在休養生息,並且此時的國家實力要比西漢開國時期強很多了。而漢文帝作為“九五之尊”富有天下,其實要想奢侈是很簡單的,可是漢文帝真的很節儉,並且經常以身作則鞭策臣下,難道是因為窮嗎?此言差矣!

    漢文帝繼續執行漢高祖時期的“無為之治”,並非真的“無為”,而是“大有所為”。

    提起漢朝,我們都知道“文景之治”,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自漢文帝時期起一直截止到漢武帝初期,而在“文景之治”的過程中,漢朝推行的治國政策是“無為之治”,這是延續漢高祖劉邦以“黃老之道”治國的思路,而漢文帝是締造這一盛世的第一人。

    “無為”是道家思想,指的是清淨而順其自然的意思,劉邦西漢開國之後,百廢俱興,在經歷了暴秦和楚漢戰爭的老百姓都已經疲累不堪,所以漢高祖劉邦就決定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到漢文帝接手時,情況仍然是不樂觀的。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等一系列問題,漢文帝採取了以“德孝”為基礎的治國思想,而且在他一生之中從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工作,漢文帝所提倡的“清靜無為”可不是真的無所作為,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清靜無為是為了防止官吏們叨擾百姓的生活。

    漢文帝時期的老百姓生活在在一個相對寬容和寬鬆的政治環境下,才得以快速地恢復農業生產,漢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能夠從秦末戰爭的泥潭中拔出來,秦朝的暴政破壞力很大,並且餘毒仍在,所以西漢初期的治國理念是非常寬容和溫和的,這些方針政策也是很有智慧的。

    簡述漢文帝繼位之初的西漢政治形勢和漢文帝的出身

    秦末實行暴政,激起了各地反秦的鬥爭秦亡後隨之而來的不是安定,是更為慘烈的“楚漢戰爭”而老百姓在這些戰爭中飽受摧殘,整個社會的生產條件幾乎面臨崩潰,大部分行政機構處於癱瘓狀態。

    漢高祖劉邦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創了西漢王朝,所以為了儘快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劉邦採取了寬柔的政策,但是戰爭的傷害是持續性的,在經歷了劉邦、惠帝、呂后三朝之後儘管比西漢立國之時有了進步,可是國家仍然是千瘡百孔。

    西漢立國矛盾很多,第一件事就是異姓諸侯王勢力太過強大,以至於西漢中央都無法控制,所以當務之急除了勸課農桑還得先穩定政權,在剷除了異姓王之後,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劉邦又大肆分封了很多宗室為王,以拱衛中央政權。

    劉邦分封的這些獨立的王國在立國之初沒有興起什麼大的波瀾,可是在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弊病就逐漸顯露,而自漢文帝開始,這同姓諸侯王的威脅就變得與日俱增。

    同時,西漢王朝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那便是虎視眈眈的匈奴,西漢前期國力不盛無法和匈奴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所以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係也是西漢初期皇帝們的重要工作。

    內憂外患嚴重的西漢王朝,還要抓緊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秦朝時期大概全國總人口為3000萬左右,而西漢立國時,總人口數才1300萬左右,全國上下基本上“十室九空”,大量的土地荒無人煙,這些問題都是要亟待解決的,漢文帝也正是基於這些客觀原因才確立了他的治國理念。

    說起漢文帝的繼位也是頗具傳奇性漢文帝是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位由“外藩”就任皇帝的君王,劉邦死後惠帝當政,呂后專權打擊異己,劉邦很多的兒子都沒能倖免,這個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一個小妾,劉邦將其納入宮中後,多年沒有臨幸過,只是偶然一次機會,薄姬就懷上了龍種,生下了漢文帝,當時的漢宮鬥形勢很嚴峻,呂后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對高祖的妃子們也是百般打擊,而薄姬這個女人的性格非常好,也非常有遠見,早早地就陪著兒子去了藩地就任藩王,遠離了西漢宮中,所以才使得漢文帝得以保全。

    為薄姬在宮中地位低微,並且薄姬的人生經歷也很豐富,就造就了薄姬淡泊名利的性格,而漢文帝從小跟隨母親長大,也受到了薄姬潛移默化的感染,他雖然七歲時就擔任代王駐守邊關,邊關的環境很惡劣,可是他還有一個偉大的媽媽在不斷感化和教育他,這就令漢文帝從小就有了和其他王子不一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就註定了漢文帝一生行仁政,自身簡樸的行為。

    總結:

    漢文帝繼位之時,正逢剷除諸呂事件之後,漢文帝未建尺寸之功,卻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應該說他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的,而年少時的經歷讓他深諳做人之道,所以這些客觀條件就註定了漢文帝之後施政的政策走向。

    而漢文帝時期國家內憂外患嚴重,百廢俱興,一個人的本質決定了他的行為,漢文帝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皇帝,所以他身先士卒做表率,行簡樸之風。

    回到提問,漢文帝時期的漢朝很窮,但是再窮,皇帝也受不了罪,可是漢文帝卻給天下人做了榜樣,也正是因為漢文帝立下了標準,在他一朝才會自上而下的政治清明,漢文帝不應該被忽略,他也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 12 # 閒話茶館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被合併稱為“文景之治”,他們的治世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能打造出盛世的君王,當百姓日漸富足之時,然道君王會窮苦嗎?顯然不會,漢文帝一生節儉,從不追求奢靡的生活,不是因為窮困而不注重華服美食,而是由於漢文帝的秉性如此,崇尚節儉,以身作則,愛護百姓。

    漢朝初期,經歷過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四年相爭,百廢待興,家國久經戰亂之苦,民生凋敝。劉邦建立漢朝後推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呂雉時期政策不改。在經歷諸呂之亂後,漢文帝被群臣推舉為皇帝,登上了歷史舞臺。漢文帝即位後,繼續推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輕搖賦稅。

    漢文帝即位之後,雖然在經過劉邦,呂后的治理下,使得農業得到發展,社會秩序得以開始穩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矛盾也逐漸暴露,漢文帝即位之時,矛盾已經流於表面,使得“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而在窮困農民之外的社會階級,奢侈之風日益嚴重,漢朝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農為本,商為末,當時農民狀況堪憂,使得許多人捨本趨末。為了使農民迴歸田地,漢文帝實行了許多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不斷富足。

    治國重在安民,漢文帝的一系列扶持農業,安撫農民政策使得漢朝統治不斷穩固,國家開始步入治世,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日益富足之後,漢文帝並沒有沉迷於享樂,相反更加節儉勤政,漢文帝在位23年,在這期間,不添車騎服飾,也下令禁止各地官員上供奇珍異寶,吃穿用度皆是粗糙節儉。漢文帝的後宮也節儉成風,漢文帝在位期間,從未聽聞在後宮修築宮殿,大辦宴席。就連身後之事,漢文帝也囑咐要一切從簡,修築陵墓拒絕華而不實。

    漢文帝在世23年,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他以身作則,一生節儉,親政愛民,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盛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的兒子漢景帝繼承漢文帝的遺志致力於漢朝的發展興盛,為日後漢武帝大展拳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文帝在歷史上少有罵名,一生注重節儉而為世人稱道,不論在治國還是孝義上漢文帝都令人稱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脫歐”後,俄羅斯和英國關係能否有所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