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西漢收服統治西域經歷了長達三、四十年之久,東漢朝名將班超僅率三十六人就平定、降服了西域五十餘國,並傾盡一生鎮守西域三十餘載,從年輕英俊到白髮蒼蒼、從威猛倜儻到垂垂老矣。功勳可能不及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大,但貢獻也決不輸於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不比他們小。

  • 2 # 3思而後行

    西漢收服統治西域從漢武帝開始反攻到漢宣帝設定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成為了中國的領土。

    功勞最大自然是霍去病,封狼居胥是所有武將心中最高的榮譽。

  • 3 # 龍行天下走虎步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自漢朝建立之初也就是公元前201年至漢元帝劉奭公元前36年,歷經一百餘年。

    西漢抗擊匈奴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高祖白登之戰被俘後的和親階段。後經過文帝劉恆、景帝劉啟至武帝劉徹初。使西漢獲得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

    第二階段是漢武帝劉徹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

    代表大將衛青、李息。

    公元前127年,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部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河套地區匈奴樓煩王、白羊王部實施遠端迂回奔襲,一舉收復河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對其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區。

    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率將軍公孫敖等六將軍共10萬騎兩次出定襄擊匈奴,打擊了單于主力,前後斬獲1.9萬人。此後,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

    此番征戰,衛青為首的諸將收復河套地區直至今蒙古國內南戈壁省。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尚未收回。

    武帝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于軍追擊至闐顏山。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裡,至漠北遇左賢王追至狼居胥山大勝而歸。此後匈奴遠遁西域,漠南地區再無戰事。

    第三階段漢宣帝劉洵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

    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漢軍一直打到鹹海滅北匈奴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

    軍事上講衛青、霍去病戰功旗鼓相當,按照收復地域相比衛青功勞較大。

    除此之外在外交領域也有一人功勞堪比軍功,甚至說在對抗匈奴國家層面上意義非凡。此人就是張騫。

    漢帝國從反擊匈奴的戰略出發,想和月氏締結和平友好的外交關係,想讓月氏王國在漢軍出擊匈奴的時候,能夠在匈奴的背後捅上一刀。公元前138年張騫帶領他的出使團隊從首都長安出發,一路向西深入他們毫無所知的、充滿險惡死亡的西北蠻荒之地。但是,命運似乎並不眷顧他們。他們一行人才出河西走廊,進入匈奴的勢力範圍,就被匈奴的邊防巡邏軍捉住。張騫他們雖然被強行留在了匈奴,不過心裡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一心想著要逃出匈奴,尋找月氏。就這樣,張騫一行在匈奴待了十年。公元前129年張騫等終於等到了逃跑的機會,他們一路先逃到了大宛國(烏茲別克),大宛人把他們轉送到康居王國(哈薩克),康居人把他們送到了目的地月氏王國。此一時彼一時,現今的月氏王國和平、安寧,而且十分富裕。現在的月氏國王是當年被匈奴打敗的國王的孫子,對祖父沒有太多的感情,更不想破壞現今月氏的安靜、祥和。所以斷然拒絕了張騫們的提議,不同意出兵。

    張騫失望而返,但是令他感到絕望的事隨之而來。在返回的途中他們第二次被匈奴捉住。這次匈奴同樣沒有殺了他們,而是讓他們娶妻生子。匈奴想讓張騫就此呆在匈奴別跑了,可是張騫心裡朝思暮想的只有他的祖國——大漢。於是,公元前126年,張騫拋棄妻子,一路向大漢的方向猛逃。張騫在前面猛跑,他的匈奴妻子及孩子在後面猛追,妻子和孩子的後面是匈奴的騎兵也在猛追。在漢、匈的交界處張騫的妻子追上了張騫可匈奴的追兵也追上了張騫,經過一番爭鬥,張騫只搶到了一個兒子,他的另外一個兒子和妻子被匈奴追兵抓到帶回匈奴,從此天各一方,永遠訣別。

    張騫出使時其使團有100餘人,十二年後,當他歷經艱辛回到長安的時候,他的使團只剩下他和他僕人一共兩個人。

    公元前121年,匈奴的渾邪王投降了漢朝,渾邪王所屬的河西走廊也成為漢朝的領土,這使得漢朝與西域直接接壤。張騫適時的向皇帝提出了跟烏孫(吉爾吉斯斯坦)王國建立戰略同盟的外交政策。烏孫王國原來在河西走廊西部,跟月氏王國比鄰而居,後來被月氏王國所驅逐,向西遷徙到了中亞巴爾克什湖東南,是一個橫跨伊犁河的大國。張騫以一個外交家的眼光看出,強大的烏孫比月氏更能傷害匈奴,如果和烏孫結成戰略同盟就等於砍斷了匈奴的右手。

    公元前116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的目的地是烏孫王國。張騫吸取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教訓,平安到達烏孫。向烏孫國王提出了聯漢抗匈的戰略合作計劃,可是烏孫的反應很冷淡,原因有二。第一:烏孫根本不可能僅僅透過張騫一張嘴就相信漢的強大,在無法衡量到底是漢朝強大還是匈奴強大的時候,他無法做出決定。第二:其實烏孫還是寧肯相信匈奴要比漢朝強大一點,因此他們害怕匈奴以後會報復。

    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漢朝最傑出的外交家隕落。張騫雖然走了,但是他派出去到西域宣揚大漢聲威的下屬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漢朝的聲譽在西域各國明顯提高。特別是烏孫王國的使者來到了長安之後,對於漢朝的富饒與強大感到十分驚恐,回去後烏孫王國立即與漢朝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烏孫還是不同意攻打匈奴,他們害怕匈奴報復。為了打消烏孫的顧慮公元前105年漢朝決定將公主劉細君嫁給烏孫國王昆莫,從此後烏孫就是大漢的女婿國,誰敢欺負你看我不揍扁他。匈奴一看漢朝又開始玩和親的伎倆,馬上東施效顰,也嫁了一位匈奴公主到烏孫。這樣烏孫不但是漢朝的女婿國,同時也是匈奴的女婿國,漢、匈爭霸烏孫得利。但是烏孫等西域各國已經從匈奴嫁公主這件事中,看出了匈奴汗國現在已經是外強中乾,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日漸消亡。

  • 4 #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導語

    西漢收復西域的歷程可以說是西漢與匈奴的鬥爭史。是一段持續長久的嚴峻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較量。

    作為第二個大一統的漢朝,幾乎是歷經了近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擊敗了漠北強悍的挑戰者,以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誌著完成了西域的統一大業!

    匈奴的崛起

    對漢王朝統一大業威脅最大的就是來自北方的匈奴。匈奴是最先稱雄北亞、中亞的遊牧民族,也是最先將騎術發揚光大的亞洲民族。

    匈奴大約與西漢同時建國,其王稱作單于,王后稱為閾氏。

    匈奴最厲害的戰術是“鳴鏑”。冒頓單于殺父自立便是緣於“鳴鏑”。冒頓在訓練士兵時要求必須向他鳴鏑的方向萬箭齊發,第一次射向他的坐騎,第二次射向了他的愛妃,第三次射向他的父親!凡是沒有按他的方向射箭或者猶豫的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兇狠毒辣的冒頓單于,東滅東胡,西北滅月氏,統一大漠南北,對漢王朝虎視眈眈!

    以求和為主的西漢初期

    可以說在漢武帝之前,一來國家沒有實力與匈奴抗衡,二來劉邦以後的皇帝確實沒有能力與經歷來對付匈奴。

    拉攏聯盟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為了增加對抗匈奴的勝算,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結盟與匈奴有仇的月氏,以便東西同時對匈奴發起攻擊。然後這一策略併為獲得實施,因為已經西遷阿姆河流域的月氏早已沒了復仇之心。但是張騫的西行,帶來了豐富的情報資訊,助力劉徹的反攻計劃。和親,鞏固聯盟。西域唯一敢於匈奴對抗的是烏孫。先後有江都公主細君、解憂公主遠嫁至烏孫,維護漢朝與烏孫的結盟。特別是解憂公主更是三嫁烏孫軍須靡、翁歸靡、泥靡,近40餘年。和親一方面在於溝通聯盟間的政治穩定,另一方面也擴大了漢文化的輻射,為西域諸國融入主流文化做好了鋪墊。強大國力支撐大漢統一西域

    軍事力量是國家統一的堅實後盾。先是漢武帝派出趙破奴、王恢攻破Murano和車師,為西漢打通通往西域的大門;再是大將軍李廣利十萬大軍攻破大宛,迫使大宛貴族殺掉了親匈奴的國王毋寡。

    戰場上的勝利,壯大了國威,樹立了大漢王朝的大國形象,為漢王朝統一西域奠定了政治基礎。

    西征將軍陳湯可謂是猛將中的猛將,他所領導的中亞遠征,擊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大敗羅馬僱傭軍,將西漢時期的軍事輝煌推向頂峰!是可以和霍去病比肩,而令李廣、衛青相對遜色的英雄!

    不斷的軍事攻擊,使得匈奴四分五裂,至西漢末年出現了五單于爭國的形勢。

    公元前59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漢對西域的主權正式開始。西漢設立軍政長官,負責保護西域三十六國的安全。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漢王朝經歷近百年的發展實現了更大的統一!也實現了當初劉邦的“威加海內!”

  • 5 # LHC否極泰來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參見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其參加戰爭的霍去病,衛青兩位將軍功勞最大。

  • 6 # 水一白聊歷史

    從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開始算起,到公元前60年,漢宣帝詔令設定西域都護為止,共計79年時間,是西漢政府從最初對西域的不瞭解到逐漸熟悉、再到聯合西域、經略西域的整個過程。與此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西漢與匈奴不斷戰爭與磨合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此期間經歷了由盛轉衰再復興的過程,而匈奴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衰退,直至分裂,西域各國則不斷遊走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搖擺,一直持續到西域都護設定之後也沒有停止。

    第一階段:張騫的出使

    張騫出使西域算是西漢政府對西域的瞭解“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對匈奴戰略轉變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西漢政府對西域的認識大概還停留在“西方存在一些國家,飽受匈奴欺凌,甚至被匈奴驅逐”這個階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找聯合對抗、打擊匈奴的幫手。

    公元前139年,即漢武帝劉徹剛剛即位不到兩年以後,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不過,張騫此行並不順利,他的一百多人小分隊在匈奴人堂邑父的嚮導下從長安出發,剛到河西走廊,便被匈奴人擒獲,送去了匈奴王庭。結果,這一呆就是十年,在此期間,匈奴人也曾勸說張騫徹底屈服,還給張騫娶妻生子的機會,不過,張騫始終都沒有忘卻他此行的任務。

    公元前129年的一天,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身邊的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區。隨後,他出使了焉耆、庫車、疏勒、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西域各國。然而,西域諸國對大漢還都只是一知半解,他們既不知道漢朝的強大與富庶,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匈奴。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匈奴更近,大漢太遠,張騫的三寸之舌也不過是一面之辭而已。

    原本張騫寄予厚望的大月氏,也因為非常滿意西遷的新國土,不願再回到故土——河西走廊以西地帶了。張騫雖然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時間,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隨後,張騫又去了一趟大夏國的藍氏城,便踏上了歸程。返程途中,張騫又去了莎車、于闐、鄯善等國,情形都大同小異。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本以為走羌人區可以避開匈奴人的堵截,卻不曾想,此時的羌人區已經成為了匈奴的勢力範圍,結果他又被扣留了一年多才因為匈奴內亂而逃離,直到公元前126年,才最終返回都城長安。

    此行13年,百餘人去,歸來僅剩張騫與堂邑父兩人而已。不過,雖然未能達成與西域各國的聯盟,但是卻實現了對西域的深入瞭解,也將大漢介紹給了西域諸國,為後來雙方的合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隨後,大漢與匈奴之間的形勢開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將匈奴人驅逐出河西走廊。隨即,西漢政府在河西地區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通道。

    所以,七年後,即公元前119年,張騫又一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道路,此行因為沒有了匈奴的阻隔,進展非常順利,不但為西域諸國送去了金銀財帛,還帶回了眾多想一探大漢朝究竟的各國使節,讓他們可以一覽漢王朝之強大。

    從此以後,漢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變得壯大了起來。

    第二階段:戰爭與和親

    隨著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各國與漢朝交往也越來越密切。西域強國烏孫也在此時,跟漢朝建立起了較為友好的關係,不過此舉卻招來了西遷的匈奴的不滿,他們揚言要攻打烏孫。烏孫昆莫獵驕靡希望藉助漢朝的力量,便向漢武帝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公元前105年,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下嫁獵驕靡。不過,此時的獵驕靡,已經年老體衰,他很快便向細君公主提出,希望在他死後她可以改嫁其孫軍須靡。滿懷怨懟的細君公主,改嫁軍須靡不到兩年便去世了。隨後,漢武帝又派宗室之女劉解憂代替細君公主成為新的和親公主,繼續維繫大漢與烏孫的關係,烏孫後來也成為了大漢在西域最重要的一股助力。

    與此同時,這段時間,隨著漢武帝對西域的瞭解,他也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大宛的“天馬”(後世稱為漢血寶馬)便非常的吸引他。

    於是,他委派使者前往買馬,結果,大宛國王認為山高路遠,不賣也不能有什麼後果。結果,言語之間,漢使與大宛國王有此過激,雖然沒有當場大動干戈,但還是在使者將出大宛國境之時,被國王派來的人殺害了。

    於是,公元前104年,有了大漢朝對西域國家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

    領兵者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後馬數萬人之多。結果,因後勤保障不足,又沒有得到西域各小國的助力,這一次出兵,剛到大宛的鬱成城,便因為攻城不利、死傷慘重撤軍了。緊接著,為了掙回面子,漢朝政府又發動了第二次對大宛的戰爭,這一次,李廣利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不但兵力達到了六萬,還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和駱駝也都達到了一萬以上,可想而知,此次出征連士兵帶後勤補給人員,隊伍有多麼壯大。漢軍所到之處,小國爭相開城送糧,大宛人也在都城被圍四十餘天后,主動殺死了他們的國王,獻出了汗血寶馬。

    在這段時間裡,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絡明顯更為密切,西漢在西域的影響力和威懾力也達到了第一個巔峰。

    第三階段:大漢的中興與西域的臣服

    後來,隨著西漢與匈奴雙方因長期的戰爭而帶來的國力倒退,兩國之間的關係開始進入到一個相對緩和的狀態。西域與大漢的關係也進入到一個相對微妙的階段,親匈派與親漢派都有各自發展的空間。而西漢也因為國策向“休養生息”轉變,無暇顧及西域的“內部鬥爭”了。

    直到,昭宣中興後,西漢國力實現復興,對匈奴優勢地位越來越明顯,大漢在西域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漢使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甚至於,往往漢使在西域亮出大漢符節,便可以發號司令,調動兵馬。西漢的外交已經從漢初的“被迫和親”轉變成為了“單車使者斬名王,定屬國於萬里之外”式的強勢外交。

    公元前77年,受昭出使大宛的漢使傅介子,聽說龜茲國正在招待匈奴使者,當即改道前往,直接當著龜茲國王的面,誅殺了匈奴使者。隨後不久,傅介子又在一次出使Murano之時,當場斬殺了親匈奴的Murano國王。

    公元前65年,馮奉世奉命出使西域時聽說莎車華人殺害了親漢的莎車王萬年,並殺害了漢使奚充國,倒向了匈奴。他當機立斷,拿出漢朝符節,調動西域周邊各屬國共計一萬五千兵馬,合力攻打莎車國,一舉破城,為莎車重新換了一位國王。

    可見,雖然這時候的西域諸國還是會有倒向匈奴的國家,但是漢朝的影響力已經遠非昔日可比了。所以,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位於烏壘城(輪臺縣境內)的西域都護府正式成立了,西漢也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參與管理西域諸屬國的內政了。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祭天大禮上,“蠻夷君長王、侯迎者數萬人”來朝賀,匈奴單于呼韓邪亦位列其中,只稱藩臣不呼名,其尊敬之情可見一般。

    水言水語

    在西漢收服西域的這幾十年裡,與其說選出一個功勞最大的將軍,不如說看看當時國力的發展,只有一個國家真正強大了,才有後世難以企及的強勢外交,單憑一時兵力之徵服,是不可能帶來永久臣服的。

  • 7 # 填哥嗑歷史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美麗,雪白的天山,神奇的崑崙山,蜿蜒的祁連山,無不盡放他的妖嬈。它神奇。每一片土地,都有數不清的歷史與故事,它莊嚴,屹立在亞洲的中部,它神聖,每一寸土地都灑滿我們中華人民的鮮血。

    兩千年前的漢朝,我們的先祖就在這一片土地上揮灑熱血,建功立業。將它併入漢朝。使得他永遠成了我們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西域風情

    很多人知道,早在漢朝,我們就有張騫通西域,並且我們也對西域進行統治,卻不知道,這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對西域的收服過程,看看在這一個過程中,哪些些人立下赫赫戰功。

    一、無心插柳

    說起西域,就不得不提匈奴。強盛的匈奴,是大漢心中的痛。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圍困七天七夜。漢人沒齒難忘。

    當然,在這之前,還有兩個民族也對匈奴恨之入骨。一個,是東胡。被冒頓單于打的四散逃亡。另外一個,是月氏。月氏在匈奴的西部。被冒頓單于擊敗,月氏國王的頭顱也被匈奴老上單于砍下,作為酒器。月氏人被迫西遷,來到西域。

    斗轉星移,幾十年後,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即位。劉徹雄心勃勃,一心想擊敗匈奴,為曾祖父報仇雪恥。從匈奴投降漢朝的降卒中聽到月氏國的事情。於是,漢武帝決心派遣使節,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張騫通西域

    二、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9年,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從長安出發了。目標是西域的大月氏。為首的是張騫。

    張騫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還被匈奴人俘虜了十多年。終於逃出匈奴人的控制,到達大宛。大宛國君盛情接待,並派遣人送他到康居。康居王派人送張騫前往大月氏。但是月氏國生活安逸,已經沒有向匈奴報仇的雄心壯志。張騫此行並沒有如願。張騫返回漢朝。

    張騫通西域,史稱“張騫鑿空”,使人瞭解到,西邊還有如此廣闊的天地。增強人們溝通西域的興趣。

    三、河西大捷

    張騫第一次同西域之時。雖然帶來了西域的很多的資訊。並且說明給漢帶來了和西域交流的願望。但是漢和西域之間,被茫茫的青藏高原和強大的匈奴阻隔。交通極為不便。

    而且西域被匈奴控制,不可能真心臣服漢朝。

    漢朝想要和西域取得進一步聯絡,就必須削弱匈奴,打通與西域交流的通道——河西走廊。

    在張騫第一次通西域這段時間,於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131年,漢匈之間爆發馬邑之戰。持續四十多年的漢匈戰爭拉開序幕。

    公元前127年,衛青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衛青大規模出擊匈奴。長途奔襲,進入漠南,俘虜一萬多人。

    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說明西域的富庶。於是,漢武帝決定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解決漢朝西部的威脅。

    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徵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兩次派遣霍去病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霍去病長途奔襲,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並且在河西走廊設郡進行統治。並且打通 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元狩二年(前121年)渾邪王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置張掖、敦煌郡。——《漢書·武帝本紀》。

    四、爭奪西域

    河西大捷之後,張騫又再次前往烏孫國,也是想勸說烏孫夾擊匈奴。但是也沒有成功。不過張騫這次帶了很多使者。分別訪問了西域的其他國家。也讓他們知道大漢的聲威。還帶來很多西域的物產。這進一步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交流的願望。

    同時,強大的匈奴仍然威脅漢朝的北疆。控制西域。

    於是,漢朝一邊繼續打擊匈奴,一邊派使節前往西域。加強與西域的往來。

    公元119年,漢武帝集中10萬大軍,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深入漠北,尋殲滅匈奴主力。這次,匈奴主力遭到沉重打擊。匈奴王遠遁。至此,匈奴對西漢北邊的威脅基本消除,漠南無王廷。

    是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烏維單于立三年,漢已滅南越,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裡,至浮苴井而還,不見匈奴一人。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裡,至匈河水而還,亦不見匈奴一人。——《史記.匈奴列傳》

    漢朝北邊的禍患基本消除。但是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方興未艾。

    起初,西域諸國認為漢朝距離遙遠,而匈奴近在咫尺。所以對漢朝的使節不是特別的重視。甚至輕慢漢朝使節,搶劫財物。為此,漢朝多次發兵西域。進擊姑蘇,Murano,大宛等國。

    而Murano、姑師小國耳,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Murano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王恢數使,為Murano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史記.大宛列傳》

    甚至,大宛國還拒絕漢朝購買汗血寶馬的要求,殺害漢朝使節,漢武帝大怒,直接發兵攻擊大宛。

    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於是天子大怒。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最終臣服漢朝,大宛城內貴族殺死大宛國王,表示謝罪。

    經過這一戰,漢朝在西域聲威顯赫。

    五、設定都護

    為了解決勞師遠征的困境,公元前101年開始,漢軍開始在輪臺地方屯田。並且設定使者校尉,主管西域事務。後來的西域都護由此而來。

    終漢武帝一朝,西域時而歸附漢朝,時而叛漢。歸根到底,還是懼怕匈奴。

    上詔文便道引兵捕Murano王。將指闕,簿責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司匈奴。——《漢書.西域列傳》

    Murano王的話,正是西域很多國家國王的心理的寫照。

    因此,漢軍對於依附匈奴的王國和其主子匈奴,堅決打擊。比如對於Murano和車師。

    漢昭帝元鳳四年,大將軍霍光白遣平樂監傅介子往刺其王。使其歸附。

    漢宣帝時期,漢朝多次發兵攻擊車師,使其歸順漢朝。

    而對於和漢朝通好的西域國家,漢朝則友好相待。比如對烏孫。漢朝曾經派細君公主和親烏孫。

    在漢朝的恩威並施之下,西域各國日益服從漢朝的管理。特別是在匈奴每況愈下的情況下。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漠北草原的匈奴政權發生內訌,駐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恐遭不幸,率部眾自願歸服漢朝。漢宣帝令鄭吉率龜茲、渠犁諸國兵五萬人迎接日逐王及部屬。次年,漢宣帝任命鄭吉為都護,設立“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今輪臺縣策大雅南)。自此,新疆就正式列入了漢朝的版圖,成為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語在《西域傳》。——《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漢朝正式管轄西域。從公元前139年張騫通西域開始,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總共經過三代皇帝79年的時間。

    六、抗擊郅支單于

    後來,匈奴內部繼續分裂。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相互爭鬥。惱怒於漢庭偏向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反抗漢朝。西奔康居,以康居為據點,威脅西域諸國安全。於是,西域都尉甘延壽、副都尉成湯矯制發兵,匯同西域各國之兵,圍攻康居,斬殺郅支單于,把他的頭傳遍西域各國。加以震懾。

    美麗的西域

    至此,在西漢時期,匈奴的勢力退出西域。雖然西域各國也有個別的反叛漢朝的統治,但已經興不起什麼波浪了。終西漢一朝,朝廷牢牢控制西域。

    西域的臣服,是漢朝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它是包括漢朝多代帝王將相在內的各族人民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人都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都是有功之臣。但是如果一定要說哪位將軍的功勞最大,我認為還是大名鼎鼎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是他,打通了河西走廊,削弱了匈奴。只有這樣,漢朝才能在西域建立統治!

  • 8 # 阮軍發

    西漢收服統治西域經歷了多長時間,哪位將軍功勞最大?共78年,衛青居功至偉,試分析如下:

    西漢收服統治西域大半個世紀,從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60年,整整78年。在這78年中,張騫,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息,李廣,霍去病,趙破,鄭吉等西漢將領為平定匈奴、統一西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尤以衛青為最。衛青是在和匈奴作戰中奠定勝局,促使西漢收服西域的關鍵人物之一。

    為什麼要收服西域?

    西漢時的西域,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生活在那裡的是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西域諸國在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的博弈中生存。

    收服西域與匈奴密切相關。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古代蒙古高原興起的遊牧民族,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匈奴人崇尚武力,敬仰勇士,能征善戰。

    自西周開始,匈奴的前身戎族即開始威脅中原;至戰國時期,逐漸融合壯大的匈奴更是對中原地區頻繁襲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描繪了這次戰爭的後果:“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國,定都長安。彼時匈奴在一代雄主冒頓單于的苦心經營下,軍事力量逐漸成長,他利用劉漢(皇室姓劉,故稱劉漢)初建、無暇他顧的時機,迅速佔領河套地區。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征匈奴,起初連摘勝果,劉邦滋生了輕敵思想,不聽使者劉敬勸誡,貿然出兵白登山,遭冒頓單于率40萬大軍圍困。不得已,劉邦採取和親辦法紓困。此事對劉漢王朝刺激很大,畢竟威脅未盡,寢食難安。

    經過文景之治後,劉漢實力大增,徹底解除草原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威脅又被當政者提上議事日程。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劉徹是一位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即位伊始,就定下強國戰略,首要目標是征伐匈奴,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彼時,西域、西南夷、兩越等地區都進入漢武帝的視野。

    為收復統一西域,漢武帝劉徹多次派兵征伐匈奴,直至公元前87年駕崩。匈奴定,西域歸,為此他堅持了整整54年。

    為平定匈奴,首先要摸清匈奴的真實情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要取得征伐匈奴關鍵又徹底的勝利,是聯合西域諸多小國對匈奴實行戰略包圍,花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這是漢武帝劉徹的核心戰略。在戰術層面,漢武帝採取了文攻和武鬥“兩手都要硬”的策略。

    文攻方面——張騫出使西域,期冀對匈奴實行戰略包圍

    建元3年(公元前前138年)郎官張騫在一名叫甘父(堂邑氏之奴,又名堂邑父)的匈奴人的帶領下,率100多人從隴西出境出使西域。但在經過匈奴國時被扣留,直到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帶著隨從成功出逃,然後經大宛(音冤),到康居(音渠),再到大月氏,與大月氏商討合作未果。當要回長安時,又不幸遭遇匈奴騎兵,再次被扣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趁匈奴內亂之際,帶胡人妻子以及堂邑父逃回漢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二度出使西域,目的是“以夷制夷”。這次因為河西走廊已經打通,無需經過匈奴,所以順利到達烏孫,並以烏孫為據點,分別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音元)和于闐等,以獲取他們的支援。遺憾的是,這次出使目標也未完成。

    但是,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把西域以及匈奴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為武鬥提供了情報支援,同時也促進了西漢與西域諸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收服西域注入了情感元素。

    武鬥方面——形成衛青、霍去病舅甥“雙戰神”格局

    衛青原系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府上的騎奴,因了同父異母的姐姐衛子夫的關係,被漢武帝發現並重用。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為衛青二姐衛少兒和平陽縣吏霍仲孺的私生子。舅甥二人,都出身卑微。

    衛青善騎射,力量過人,先天優勢明顯。而且,此人雖出身騎奴,但深諳厚黑之學,禮賢士大夫,善待小士卒,大家都願意為他所用。(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資治通鑑》卷十八)。

    衛青最突出的戰略才能是,靈活順應戰爭策略的轉變,在與匈奴人交戰過程中學會了用騎兵團大規模長途奔襲的戰術,而且這種戰術成為此後漢軍與匈奴軍隊長期交鋒作戰的主要模式。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武帝大膽起用衛青為車騎將軍,從上谷郡出擊匈奴,同時命公孫敖、公孫賀以及李廣各自領軍出擊。漢武帝如此安排,還有考驗衛青的意圖。但是,衛青沒讓他失望,衛青直奔匈奴祭天的龍城,斬殺、俘虜數百匈奴人。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被擊敗,李廣亦兵敗被活捉(後趁機逃脫)。上谷郡之役,衛青一戰成名!

    元朔元年,衛青、李息分別從雁門、代地出塞,分進夾擊匈奴,斬敵數遷,給匈奴以沉重打擊。次年,匈奴復仇,入侵上谷郡和漁陽郡,衛青和李息再次從雲中郡出擊。這次,衛青如有神助,把匈奴軍打得落花流水,直逼隴西郡,進而攻擊長期駐守河南地的樓煩、白羊王部,並在此設立朔方郡。漢武帝也力排眾議,遷十萬黎民墾邊。此後,漢軍以朔方郡為據點,逐步向北、向西發展,為最終戰敗匈奴奠定堅實的基礎。

    且說霍去病,多次隨舅舅衛青出征,也深得衛青“大迂迴”戰術的精髓,每次出征,幾無敗績。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領驃騎將軍銜單獨出戰,摧毀5個王國,戰果輝煌。當年夏天,再次深入匈奴腹地兩千多公里,越居延,經小月氏,達祁連山,抓獲匈奴單桓、酋塗王,以及相國、都尉等2500多人,另俘獲五王及其母、單于閼氏、王子等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給匈奴以幾乎滅頂之擊。可參見《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

    此後,衛青、霍去病舅甥“雙戰神”護佑著劉漢,匈奴幾乎無力反擊。

    鄭吉“深耕”西域20多年,為最終統一西域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漢武帝開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漢派大將趙破出兵攻打Murano(Murano王姑師攻劫漢使,為匈奴耳目)和車師,打敗大宛後,在輪臺、渠犁駐兵屯田,建立了西域最早的行政機構——“使者校尉”。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此後其子漢昭帝劉弗陵、其孫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在收服西域方面幾無作為,泛善可陳。及至漢武帝曾孫漢宣帝劉詢繼位後,又開始加強對西域的控制和管理。

    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大將霍光去世,漢宣帝親政後即派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到渠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4年,漢室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4年後的公元前60年,又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統管南道和北道,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輪臺東北)。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西漢統一西域大功告成。

    至於鄭吉本人,在西域“深耕”20餘年,屯田渠犁開始,擊破車師獲得武功,迎降日逐王贏得外交勝利,至出任西域都護而功績卓著,為中國開疆拓土功勳赫赫,彪炳史冊。

    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到鄭吉出任西域都護,西漢歷經78年征戰,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大業。在此過程中,個人認為,衛青居功至偉,論功當列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懸疑類的小說嗎?求大神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