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很多圖片和影像資料,沒見過德國坦克兵戴頭盔或坦克帽,為啥呢?
11
回覆列表
  • 1 # 瑪雅的自主生活

    二戰德國坦克兵不戴頭盔,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德國坦克減震效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的主戰坦克大多為重型坦克,其負重輪設定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其減震效果極為優秀,即使在非常顛簸的路面上行駛,也能保持車體非常平穩,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發生碰撞的現象。

    二是德國坦克在製造時,就在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不僅同樣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的環境下,有利於乘員穿著單薄,利於汗液蒸發,避免戴皮質坦克帽的悶熱感,以利於長時間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

    三是德國採取的坦克戰術的影響。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不僅觀瞄系統比較原始,而且火炮沒有射向和射角穩定裝置,只能採取短停頓射擊的方式,故此,德國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裝甲防護,則採用慢速接敵,快速停車,精確射擊的戰術,再加上極大的車體重量限制了車速,德國坦克的行駛速度普遍較低,根本不可能出現乘員在車體內左碰右撞的情況。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別的防護措施。

  • 2 # 度度狼gg

    德華人當然不傻。工業技術也足夠,生產個坦克頭盔還不是事。你注意觀察下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期間的德軍裝甲部隊,在那些早期的一號、二號坦克炮塔裡冒出來的德國兵,都戴著一定碩大的黑色貝雷帽,好好回憶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膠內襯的的坦克頭盔,正是因為裡面塞了東西鼓囊囊的,所以這型坦克頭盔看起來真心醜陋,也難怪德國兵不愛戴。

    (德軍裝甲兵制服)

    坦克兵頭盔的主要作用是啥?當然不是像M35鋼盔那般用來保護頭部,坦克兵坐在坦克裡面自有裝甲防護,比普通步兵那一層薄薄的鋼盔安全多了。所以要注意,坦克兵頭盔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乘員在顛簸的行駛中別撞腦袋!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到處都是鋼鐵,撞狠了一下子就得懵比,那還打什麼仗了,所以德軍早期的黑色大貝雷帽加橡膠襯,就是為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全面取消了這種貝雷帽式的坦克頭盔,原因有三:第一是德軍裝甲部隊的無線電通訊是比較先進的,直接配備到單車,這也是德軍在戰爭初期“閃電戰”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坦克作為相對獨立的作戰單元,可以透過上級的無線電指揮和協調,在戰場上形成準確的戰術協同和叢集戰力,這一點蘇軍早期就不成,他們的坦克單車不配備無線電,通訊基本靠吼,或者敲擊。

    (注意這黑色大貝雷帽)

    然而這個碩大的貝雷帽極大影響了無線電耳機的佩戴,關於這一點,其實大家自己試試就明白了,我們早年上網用的就是形狀結構類似的耳機,帽子太大必然導致耳機不能最大程度貼近耳朵,在二戰時期坦克巨大的噪音下,那還聽什麼上級指示了。這事不能跟美軍比,美華人參戰比較晚,同時對飛機坦克乘員人身保護的觀念也比較強,所以人家的坦克頭盔和耳機那是一體的,而德華人已經沒這個時間進行研發了。

    第二點原因說出來有點可笑,那就是德華人制造鋼盔和頭盔的方式過於刻板,他們根據德軍士兵腦袋大小設計了至少四種型號的頭盔,這種方式雖然很“人性化”,卻極大影響了產能,沒有做到統一制式,一擴軍產量就跟不上了。而美華人聰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鋼盔頭盔都一個型號,然後透過不同的內襯來解決士兵腦袋大小不一的問題,如此再加上橡膠的短缺,於是德華人乾脆放棄了對坦克頭盔的大規模生產。

    (換裝的坦克部隊)

    第三點其實是最關鍵的,也證明了德國在機動車領域的先進性,那就是德國坦克的行駛穩定性特好,二戰中後期德國的三號、四號、虎豹等坦克,其負重輪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的設計,並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美製或蘇制坦克採用的那種扭杆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震效果非常優秀。所以德軍坦克即使在非常顛簸的路面上行駛,也能基本保持車體非常平穩,坦克乘員與坦克車體碰撞的情況的機率很小,“開寶馬、坐賓士”不是蓋的。

    與此同時,德華人也充分考慮了坦克乘員在車內的碰撞問題,他們在坦克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都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同樣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氣候條件下和惡劣的內部環境中,還避免了乘員戴橡膠質或皮質坦克帽帶來的悶躁感,算是另外一種“人性化”吧。在這三種因素的疊加下,1941年德軍裝甲部隊全面取消了橡膠貝雷帽,改以簡單輕薄的戰鬥帽,或者稱為“野戰帽”。

    (早期的裝甲兵野戰服)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當年德軍坦克更加追求火力和裝甲,所以時速一般較低,也不大會出現腦袋亂撞情況,因此沒必要進行特別防護,雖然有點牽強,反正也算個理由吧。德國裝甲兵喜歡佩戴的是1935年式無簷野戰帽,上面縫一個帝國鷹徽,下面有一個倒V字的兵種色色條,所以即便是戴同樣的原野灰野戰帽,還是能夠區分出來裝甲兵的。1942年德國軍方下令取消這一兵種色條,但是命令並沒有得到很好執行。

    德軍裝甲兵的黑色制服(主要是防髒,坦克在戰場上裡外都埋汰)特容易跟黨衛軍的搞混,尤要注意,德軍裝甲兵也用“骷髏徽”作為標誌,但是這個骷髏形狀尺寸與黨衛軍的並不相同,而且裝甲兵只是佩戴於領章上卻不會頂在野戰帽上,最大的特點是兩側領章都有徽。而黨衛軍是把骷髏徽頂在軍帽上,負責集中營看守的“骷髏總隊”也只是單側領章有骷髏徽,不難區分。

    (美軍坦克頭盔)

    到了二戰後期,隨著兵員的增加和物資大量消耗,德軍裝甲兵也有部分換裝“M1942野戰帽”和1943年以後生產的“標準野戰帽”(M1943等),顯著特點就是帶簷了,上面還有倆紐扣,按德國軍制,軍帽是兩年才發一次的,所以戰爭末期裝甲兵的帽子多少有點亂。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我們先看看德國的“交錯負重輪”底盤:

    下圖,德國在安裝這種交錯負重輪。

    德國的履帶摩托車也是採用的這種交錯負重輪。

    德國的豹式坦克,也用了這種負重輪。

    還有德國虎,也是這種複雜地盤。

    再看看蘇聯的T34:

    (左側為T34,右側是德國動物園,負重輪佈局明顯不一樣。)

    還有美國的謝爾曼,也跟德軍的不一樣:

    交錯負重輪的使用,讓德軍坦克擁有更好地穩定性。所以,在頭盔方面的需求更少一些。而且,德軍坦克做的更精緻,裡面很多部位都做了軟包,所以,磕碰也少。

    盟軍更強調速度,採用的輪式佈局更適合高速機動。但是,穩定性差很多。所以,要保護好乘員的頭部。也是因此,美國坦克兵裝備了M-1938式頭盔,俗稱“大狗帽”。這個帽子是一家體育用品企業生產的,裡面有軟減震材料,還有R14型擴音器。不過,不防彈。

    於是,美軍坦克乘員還帶了MI頭盔,可以罩在大狗冒外面,用來防彈。上圖坦克上掛的就是M1頭盔。

    (罩上MI頭盔後的效果)

    蘇聯坦克手也有頭盔,如上圖。在東線,德軍繳獲以後,偶爾也會選擇配戴蘇聯人的頭盔。(甚至,德軍也會開蘇聯的T34坦克。)可見,德軍也希望有頭盔。只是,後方小鬍子們沒有滿足罷了。

    (德軍官帽明顯比較帥氣,更能凸顯日耳曼人的氣質。為了帥,磕崩一下也能忍。)

    德軍最初設計的黑色貝雷帽,沒有擴音器,影響聽力,在1941年棄之不用了。

    德軍使用的是有沿戰鬥帽(山地帽、大蓋帽)和船型帽,方便戴對講聽筒。

  • 4 # 這個歷史很正

    二戰時期德國的坦克兵戴的不是鋼製頭盔而是裡面加了橡膠的黑色貝雷帽。

    首先,頭盔對於士兵來說,第一目的就是保護頭部的安全,可是這對於坦克兵來說,其實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坦克兵躲在坦克裡面,坦克外圍的裝甲就是最好的保護,如果連坦克的裝甲都無法保護好裡面計程車兵,那麼就算是加一個頭口也是不頂用的。

    其次,鋼鐵在缺少資源的德國是戰略性的物資,能省則省。

    你想想,德國二戰時期有多少個坦克裝甲師群,算算人數也有好幾十萬人,為這好幾十號人配備無關緊要的鋼製頭盔這是極為划不來的,因此這麼多的鋼盔帽子,都不知道可以製造多少法子彈。

    最後,就是坦克兵戴的加橡膠的帽子可以更加舒服。

    因為在安全效能得到保障情況下,軍隊裡面的也就需要追求一定的舒適性了,因為坦克內部難免有磕磕碰碰,而如果是鋼製頭盔的話,估計人都得瘋掉。而且這樣更容易在坦克內接受後方的戰鬥指令。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原因很簡單呀,因為這一夥士兵是德國的坦克兵。

    一、坦克兵意味著什麼?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軍事類節目,在那個軍事類節目當中,一個教官講頭盔的重要性。

    那個節目印象還是蠻深刻的,就是在一個坦克往前行進的過程中,不間斷的在底下放東西,包括行囊也包括一些比較堅實的東西,可是這些東西無一例外全都給壓扁了。

    直到拿出一個頭盔來,儘管這個頭盔也給壓扁了,但是明顯有遲疑。

    當然,頭盔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護頭部,只要能夠起到保護頭部的作用,那麼甭管是什麼樣子的頭盔都是好頭盔。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坦克兵需要帶頭盔嗎?

    甭管回答需要或者不需要,在這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坦克的硬度和頭盔的硬度,哪個強哪個弱。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在真正的戰爭史上,坦克是遠高於頭盔的,而且坦克一身都是鐵,怎麼都打不進來。

    坦克兵既然有坦克防護,也就沒有必要著急忙慌的去找頭盔了。

    二、坦克兵戴的是貝雷帽。

    在二戰的時候,如果坦克裡面計程車兵站出來之後,我會發現他們雖然沒有在頭盔,但是腦袋上還會有一些東西。

    就容易得出這是傳統的貝雷帽,而這種貝雷帽最大的優勢就是防止腦震盪。

    大家也都知道,但凡是需要坦克開上路的,而且是在戰場上把坦克開上去,道路肯定不是平坦的。

    既然他道路不平坦,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如果磕碰到其它地方也就罷了,可是如果把腦子給磕壞了,那可是得不償失呀。

    當然除了保護腦震盪之外,貝雷帽相比於頭盔還具有節約材料,節約鋼鐵等多方面優勢。

    畢竟把義大利這個豬隊友丟擲在外的話,德國可是一個國家挑起了整個戰場,不節約點怎麼可以呢?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

  • 6 # 平安讀歷史

    二戰德國的頭盔可謂是非常的有名,那個設計也是相當的經典,當時中國的德械師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個極其經典的頭盔。不過德國的裝甲部隊也就是坦克兵,他們一般不佩戴那個頭盔。

    坦克兵佩戴的是另外一種像貝雷帽似的,裡面加了橡膠軟墊。為什麼德國坦克兵要用這種頭盔呢?因為坦克兵一般都坐在坦克裡面,有極厚的裝甲,比普通士兵那種頭盔防護效能要好得多,所以當時德國的設計師就認為在坦克裡面根本用不著帶普通士兵用的那種頭盔,因為壓根就沒有必要。畢竟如果坦克被打穿了之後,那個時候士兵帶著鋼盔也沒有什麼用處,因為能把坦克打穿的爆炸衝擊波,普通士兵的鋼盔根本防護不了。

    在這種貝雷帽裡面加了橡膠軟墊,主要是為了防止顛簸用的,就是坦克兵最大的威脅,事實上是因為坦克在行進途中顛簸,而讓士兵的腦袋和坦克撞上。只不過這種情形後來也沒怎麼出現,再加上德國坦克兵之間的無線電聯絡用的非常的頻繁,用這種貝雷帽不方便坦克兵接收無線電指令,所以後來這種貝雷帽還被取消了。

    總之德國的坦克不戴頭盔並不是不重視坦克兵的安全,因為坦克兵躲在坦克裡面,安全比普通士兵要強得多。而後來因為戰爭的進行,德國的坦克兵頭盔有所變化,只不過一直沒有用那種鋼盔,因為真的沒有必要。

  • 7 # 客家偽軍迷

    這個問題很簡單,主要從坦克帽和坦克頭盔作用來說,坦克帽和坦克頭盔的作用主要用是防止坦克成員被磕傷,坦克內部的四周都是鋼鐵做的。德國坦克兵比較少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德國坦克內部的空間都比較寬敞,活動空間比較大。大家想想為什麼幾乎差不多的裝甲防護厚度,但是德國坦克的噸位都比蘇系坦克大得多。二:德國坦克底盤懸掛系統,不說虎豹交錯輪設計,就是三四號坦克的也比蘇系坦克強。蘇系坦克基本採用克里斯蒂”懸掛系統,雖然速度快。但是坦克內部很顛簸。列如:我們開汽車就不需要帶防護帽,因為汽車的減震系統好!

  • 8 # 薩沙

    嚴格來說,二戰美德坦克兵都不是戴頭盔的。

    這個皮帽其實就是有一些防衝撞的設計,其餘沒什麼特殊。不要說防子彈,就算小李飛刀也防不住。

    二戰坦克帽的主要目的就是 坦克高速行駛時,防止坦克兵的頭部撞倒內部的金屬物,導致受傷。

    因為二戰的坦克技術比較落後,在崎嶇地形時坦克顛簸非常嚴重,可能會導致坦克兵頭部撞倒硬物而受傷,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二戰德軍在戰爭初期,裝備一種怪模怪樣的貝雷帽。這種帽子頂部很大,內部由很多充填物,起到緩衝作用。

    結果,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中,這些帽子的效果並不明顯。

    這主要是德國坦克的懸掛比較 好,而且波蘭、法國的道路狀況比較好,坦克的顛簸較小。

    同時,德國坦克兵會自行在坦克內部的金屬尖角上,貼上一些海綿之類的東西,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不需要依靠帽子。

    另外,當時德國坦克兵需要攜帶無線電,帽子是很大阻礙。

    所以,到了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這種帽子就取消了。

    德軍開始裝備山地帽和船型帽,作為制式坦克帽。

    其實,這就夠了。

  • 9 # 鐵桿軍迷

    坦克兵一般不會遭受敵人正面子彈的殺傷,而主要是在車內顛簸行駛中發生與車體的碰撞,所以坦克兵的頭盔強調的主要是防撞.二戰時德國坦克兵乾脆不戴頭盔就說明這個道理. 同樣,航空兵也一般很難受到敵人子彈的攻擊(直升機除外,但其主要依靠機體來抵抗),所以航空兵頭盔主要是配合飛機導航\通訊和火控系統. 而步兵頭盔主要是防破片殺傷,而不是防子彈.

    這也是二戰期間的一個怪現象了,德國坦克兵在1940年以前還是有坦克帽的,但不知是誰的主意,從這年開始就用那個船型帽替換了原來的坦克帽。當然,磕碰是難免的,據說,蘇聯坦克兵裡流行一個笑話,說是德國坦克兵每天操練完畢出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數對方腦袋上有幾個包,其中包最少的要請客的。

    主要是思路不同條件不同。坦克兵的帽子和車內通訊系統關係很大。1、德軍坦克內部的耳機是獨立的,不想美蘇和坦克帽是一體的。你所說的那個帽子是戰前研發的防護帽,雙層結構,外層類似貝雷帽 內層是橡膠軟盔。因為不方便配合耳機使用,不舒服,難看等原因41年就撤裝了。

    2、漢斯的防撞思路不同,他們在車內頭部經常接觸的地方裝上軟墊。3、多數漢斯戰車速度不算很高,內部比較寬敞,行駛相對平穩,需求不大。

  • 10 # 客者

    德國早期的坦克兵是有戴坦克帽的,帽頂是非常厚大的,原因就是在其頂部及周圍填充了厚厚的海綿襯層,其作用同樣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於這種帽型對佩戴使用車內通話系統的耳機有較大影響,加之後期坦克設計的發展,於1941年全部撤裝,轉而使用有沿戰鬥帽(山地帽)和船型帽。坦克兵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並不是在坦克被擊中時起防護作用,提高坦克兵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進行越野行進,由於地面不平產生顛簸,防止坦克兵因身體與車體碰撞產生傷害,起到保護作用。

    仔細觀察二戰時蘇式坦克兵帽,實際上就是以皮帽為襯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橫豎長條海綿條(塊),其作用僅僅是為了防止碰撞,對槍炮彈沒有任何防護作用。

    德國坦克兵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德國坦克減振效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坦克的主戰坦克大多為重型坦克,其負重輪設定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蘇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採用扭杆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振效果極為優秀,即使在非常顛簸的地面上行駛,也能保持車體非常平穩,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碰撞現象。

    二是德國坦克在製造時就在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不僅同樣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狀態下,有利於坦克乘員穿著單薄,利於汗液蒸發,避免戴皮質坦克帽的悶熱感,長時間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

    三是坦克戰術的影響。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不僅觀瞄系統比較原始,而且火炮沒有射向/射角穩定裝置(現代坦克火炮全部採用了射向/射角雙向穩定器),只能採取短停頓射擊的方式(行駛間發現目標,停止間瞄準射擊)。故此,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坦克戰術,如蘇聯坦克採用高速接敵,高速脫離戰術,甚至採用高速撞擊戰術,而德國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裝甲防護,則採用慢速接敵,快速停車,精確射擊的戰術,再加上極大的車體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車速。

    因此,德國坦克的行駛速度普遍較低,根本不可能有蘇聯T-34坦克那種飛離地面的瘋狂行駛場面,其坦克兵更不會像蘇聯坦克兵那樣在車體內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別的保護措施。

  • 11 # 狼煙火燎

    首先坦克乘員佩戴的坦克帽,並不是在坦克被擊中時產生防護作用,提高乘員生存力;而是在坦克越野行進過程中,防止坦克顛簸造成人員頭部磕磕碰碰而受傷,而專門設計的這種坦克帽。這種帽子從二戰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用,是相當實用的保護工具!然後說說二戰德國坦克為什麼不戴這種坦克帽?

    其實德國二戰前為坦克兵裝備了一種誇張的黑色貝雷帽,就像一個做頭髮的罩子,作用就是避免坦克乘員磕碰受傷。但這種帽子與蘇聯經典T34坦克上戴的那種皮質的坦克帽完全不同,顯然蘇聯產品更緊湊也很簡單高效,採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橫豎長條海綿條(塊),碰撞時起到緩衝作用,對槍炮彈沒有任何防護作用,勝在實用!但德國這種誇張黑色貝雷帽內部充滿了海綿襯層,讓帽頂顯得巨大誇張,極醜無比,這還是次要的,關鍵是戴起來不舒服而且車內空間狹小也不方便佩戴,尤其影響車長們佩戴通話系統的耳機,因此德國坦克乘員們更喜歡船形帽而放棄這種坦克帽!當然德國後期坦克不適用防碰撞的坦克帽是有原因的:

    第一 德國坦克減震效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坦克基本以重型坦克為主,負重輪設定又都是大輪交錯佈置,履帶受力均勻,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懸掛,相對T34這種單排大輪,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蘇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採用扭杆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振效果極為優秀,越野行駛過程中比較穩定,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碰撞現象。當然像德國這種交錯負重輪很舒適,但結構過於複雜,一旦要維修可就比T34這種單排負重輪麻煩太多了!

    第二 德國坦克車體內部空間與成員身體碰撞部位都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這個作用其實和坦克帽作用是一樣的,避免碰撞受傷,而且內部空間也比蘇聯坦克更大,還採用皮座椅,內部舒適度很好!蘇聯從來不管內部舒適度問題,二戰後甚至更瘋狂,就T34內部艙內全是鋼鐵,座椅鐵板一塊,周圍也都沒有類似德國坦克那種保護,只能採用坦克帽來保護乘員頭部了,當然蘇聯的這種坦克帽更簡單實用一些!

    第三 戰術不同,二戰坦克觀瞄系統原始,火炮沒有射向/射角穩定裝置(現代坦克火炮全部採用了射向/射角雙向穩定器),交戰時德國車長們都是採取短停頓射擊方式,也就是行進間發現目標,停止間瞄準射擊,然後快速啟動離開,以提高精準度,當然這樣接敵也比較平穩!蘇聯坦克由於在裝甲和火力上都不如德國坦克,戰術上基本採用快速接敵,以拉近距離,尋求 近距離的快速交火,甚至尋求側擊的機會擊毀德國坦克,更甚至會採取高速撞擊,乘員在坦克內部磕磕碰碰就太正常不過了,坦克帽不帶自己都受不了的!

    第四 二戰豹式、虎式坦克的速度並不慢,以坦克“大輪速度快,小輪速度慢”的原則也就知道了,比如虎式最大公路速度在40公里/小時左右,這個速度和主力坦克比起來是相當可觀的,但其實越野速度也就20公里,這個速度下就保證了坦克的平穩性!而現代坦克雖然採用了更為優秀的懸掛系統和懸掛座椅,但速度高了一倍,在火控系統的輔助下,更多的採用的行進間射擊,衝起來猛如虎,這也是為何現代坦克如此先進卻還佩戴坦克帽的根本原因,因為在高速越野行進時也難達到二戰德國坦克慢速行進時的平穩程度。

    以上便是德國坦克不帶坦克帽的原因所在了!

  • 12 # 走進伊拉克

    坦克頭盔和軍服,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在戰場上的第一輛坦克開始了坦克大戰,最初的發展既不舒適也不高效。20世紀初的裝甲頭盔實際上無法保護船員免受彈片、熱飛濺等的傷害。

    隨後,為籌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戰爭開始後,與會國努力並改進了其坦克頭盔,提高其可靠性、便利性和功能性。根據這些特點誰的頭盔最好?

    英國坦克頭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服役的頭盔之一。它是從步兵頭盔升級而來的,人們稱之為“盆地”,因為它的特點就像一個金屬盆地,形狀。基礎是鋼和錳的合金,不包括磁化頭盔。從內部固定在打蠟織物的襯布和網襯上,可定製抗菌棉的尺寸。

    法式頭盔:是在奧阿德里安步兵頭盔的基礎上製造的。1917年,他還成為一名直接坦克頭盔的開發者。頭盔配有遮陽板,並且只配備了護目鏡來保護眼睛。這種設計的特殊性使得法國坦克可以與頭盔和麵罩一起使用。由於德國軍隊使用的步槍和機關槍集中在坦克的開口處射擊,頭盔儲存得很差。

    蘇聯油輪頭盔:從航空改裝而來。自1942年頭盔裝備無線電裝置。從方便性和舒適性的角度來看,他也許是最成功的——多層保護,免受自然材料(故事、毛皮、帆布鞋面、皮革、馬毛)的傷害、凍傷,從而在碰撞時提供減震。保護耳朵是由閥門提供的。後來,耳機在蘇聯軍隊和其他國家服役,幾乎一直到蘇聯解體,甚至更晚;

    美國坦克頭盔:也是在1938年由國防部的技術任務開發出來的,美國的設計必須輕便、可靠、耐用。比賽由羅林斯製造公司贏得,1940年開始在美國足球運動員的運動帽上生產美國型號的坦克頭盔M 1938。一個通風良好的合成纖維加四瓣皮革帽。這頂頭盔不受子彈和彈片的傷害,但很舒適。如果有必要,美國油輪可以戴在標準的M1鋼盔上,他一直在坦克裡。

    根據一個版本,是因為頭盔不與無線電裝置對接,無線電裝置是納粹德國坦克戰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寬敞舒適的德國坦克不需要額外的保護坦克的頭部。有一件事是明確的,裝甲部隊沒有批准,也沒有為坦克引進一個特殊的頭盔。儘管開發工作一直進行到1940年,但正式採用的實驗樣品中沒有一個模型。

  • 1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講真,別說二戰時的德國坦克兵不戴頭盔,就是同期的英美蘇、甚至當今21世紀的坦克車組人員,他們頭上的那個厚實的大帽子,也並非“頭盔”,而叫做“坦克帽”,基本用途是防止坦克兵在裝甲劇烈顛簸時碰傷頭部,並連線無線電通訊工具,屬於作戰資料鏈的一部分。一般來說,坦克帽內都嵌著一體耳機及話機,把帽子後面的連線線插入坦克通訊插孔,即可完成通訊指揮連線。

    當今的坦克帽主要是軟質內襯和外部防彈罩的結合,透氣性好,一旦坦克兵走出裝甲在外部活動,還可以更有效的保護頭部免遭流彈或者炸彈碎石的傷害。

    (現代俄軍的坦克帽)

    二戰美軍坦克帽

    那麼,為什麼二戰德國坦克兵不戴坦克帽呢?

    首先,這與德制裝甲的設計思路有關。

    跟美英蘇把耳機做到了帽子裡不同(早期的蘇聯坦克,都沒配無線電裝置,通訊基本靠吼或者旗語),德軍的坦克,內部的耳機是獨立的,造型類似於咱們大學四六級考試的那種大耳麥。

    所以,大家經常能看到類似的照片,德軍坦克兵帶著大簷帽或者船型軟帽,然後扣上個耳機,搭配著筆挺的制服、高冷的表情,好似上戰場是來走秀場一般。

    其實,早前的時候,德軍也曾經配發過一種半球形寬鬆的軟帽,類似一頂加大號的貝雷帽,德軍裝備手冊裡,它的正式稱呼是防護帽(Schutzmutze)。

    這款帽子的主要功能就是防震,它由羊毛外罩與軟質橡膠防護盔兩部分構成。內襯是一個半球形的橡膠軟盔,外形像瓜皮帽,外罩由一整片精紡毛呢裁剪整形而成,用鬆緊帶固定在橡膠軟盔邊緣的凹槽上,便於拆卸清洗。

    沒成想,這款坦克帽從派發那刻起就遭遇了德軍裝甲兵的牴觸。

    一方面是因為“醜拒”,——那層軟呢外罩過於鬆垮,德軍士兵直接嘲諷其為,“戴著這種帽子活像頭上套著個麵粉袋”。

    此外,裝甲內部本身空間就非常有限,戴著這頂寬鬆沒有“造型”的德式坦克帽在車裡行動時,常常會掛住一些開關和手柄,不利落還特別容易引起事故。

    加之,由於橡膠撐起的邊緣太寬,以至於無法穩妥的佩戴制式耳機,讓車長只能被動的把耳機掛在後腦勺上,路況不好時還得騰出一隻手扶著它,否則就會被震落。要知道,坦克執行時,發動機巨大的轟鳴夾雜著炮火聲,讓裝甲兵的作戰環境非常嘈雜,一旦耳機戴不穩,密封性受影響,將嚴重通訊效果,弄不好會耽誤大事兒。

    由於使用體驗感太差,這種蹩腳又磕磣的德式坦克帽,在1940年夏,法國戰役之後就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自此,船型作訓帽+耳機也就成了當年德軍裝甲兵的制式形象。

    那麼,說到這兒,大家肯定會問了,不是前面講了,坦克內部顛簸的厲害嗎?難道德國裝甲兵為了“耍帥”,人人都練就了一身“德意志鐵頭功”?

    雖然此時的德華人較盟軍相比,在審美方面要明顯講究的多,但還真不至於玩命去圖“好看”。

    主要還是人家的防撞思路不同——德國坦克內部尖角和突出部位全部都裹了橡膠(資源極度匱乏的戰爭後期開始用皮革加海綿),座椅都是皮質的,跟蘇聯裝甲比,內部空間也相對寬敞,舒適度要好得多,乘員在坦克內部的一般磕磕碰碰,都不是問題。

    而像蘇軍的T-34,內部艙內全是鋼鐵,有的還帶著毛刺,座椅也是鐵板一塊,不戴坦克帽,一旦開動,坐裡面簡直能要了人命。

    此外,德國坦克履帶多采用交錯式負重輪設計,底盤越野效能好。

    大家都知道,裝甲負重輪越多,則支撐點越多,駛起來也就越平穩。交錯式負重輪設計可以讓裝甲在保持大直徑負重輪的情況下,透過交錯佈置,增加了支撐點的數量,進而在擁有優良地形適應性的前提下又獲得了不錯的舒適性。所以,二戰德軍的坦克行駛相對平穩,顛的不算特別厲害。

    (德軍豹式坦克的交錯式負重輪)

    左蘇聯,右德國

    不過,發展到現在,雖然坦克內部採用了更為優秀的懸掛系統和懸掛座椅,但速度卻至少高了一倍,在火控系統的輔助下,更多的採用行進間射擊,衝起來猛如虎。因而,坦克帽仍然屬於必需品,即便在悶熱的中東戰場,也得老老實實的戴齊全,否則真容易磕個頭破血流。

    再加上,坦克帽密閉效果好,戴上後任憑裝甲發動機轟鳴,每個成員依然能非常清晰的聽到各項通訊指令。這方面,也是單純的通訊耳機所不能比的。

    這不,當今的聯邦德國軍隊,也不“耍酷”了,都老老實實的戴著坦克帽。唯一繼承下來的,表面上看,好像就是那個鐵十字的logo了。

  • 14 # 小約翰

    坦克是陸戰之王,對德軍來說更是如此;是坦克成就了德軍的閃電戰術,沒有坦克的德軍一事無成。

    因此德軍對坦克的研發和生產的投入一直是非常捨得、不惜血本的。

    可是我們在二戰時期的圖片和紀錄片裡,卻很少看到那些德軍坦克兵戴頭盔,叫人百思不解。

    我們在尋找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坦克兵戴頭盔的用途是什麼。

    說到這裡,你肯定會說,這還用問,防禦子彈,保護生命唄;這個回答看似正確,其實不然。

    對步兵來說,鋼盔是抵禦子彈、保護生命的;但是坦克兵都是呆在坦克中,坦克厚厚的裝甲,足以抵禦大多槍彈的攻擊,根本就沒有必要指望頭盔來抵禦子彈。

    如果迎面打來的是槍彈,自然有坦克保護;如果打來的是坦克都不能抵擋的炮彈,坦克兵的頭盔更是不在話下,起不到保護士兵生命的作用。

    那麼坦克兵的頭盔是不是就成了擺設,不是多此一舉嗎?顯然不是。

    大家知道,坦克是速度是比較快的,時速都在30公里以上,而且坦克在很多時候,不是在平坦公路上行駛,更多的是處於越野狀態。也就是說,哪有不平哪有它。

    坦克在越野狀態下,裡面的成員是非常顛簸的,時而上坡,時而下坡,翻越萬水千山,走過溝溝坎坎。

    所以坦克兵除了要留意敵情,還要當心被坦克四壁碰到腦袋。

    因為坦克又要攜帶燃油,又要攜帶彈藥,剩餘空間狹小,不像越野車那樣追求大空間,而且四周都是鐵傢伙。

    如果被碰到,輕則頭上起個大包,重則頭破血流,甚至直接碰暈過去,也別打仗了。

    為了解決坦克兵的“碰壁”問題,德軍早期就給他們設計了黑色大貝雷帽,外面還加了橡膠襯。所以其實坦克兵不需要頭盔,而需要坦克帽。

    但是大概在1941年春天,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全面取消了這種貝雷帽式的坦克頭盔,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

    德軍之所以取消了貝雷帽式的坦克頭盔,原因如下:

    影響耳機佩戴

    這樣一來,當英、法、蘇等國的坦克手還要鑽

    出來,透過旗語進行協調和指揮的時候;德軍坦克手可以呆在坦克裡進行聯絡,完成上級作戰意圖,跟友軍協同作戰。

    但是要想接受無線電訊號,坦克手必須佩戴無線電耳機,可要是還帶著碩大的貝雷帽,就很自然影響了耳機佩戴。

    再說,坦克在行駛的時候,噪音是比較大的,耳機離耳朵遠了,就聽不清無線電傳來的指令。

    為了佩戴耳機更方便,讓它在更貼近耳朵,只能捨棄大而笨的貝雷帽。

    在這一點上,美軍做的更好,美軍的坦克頭盔和耳機是一體的;但這是在戰爭期間,德軍沒有精力研發坦克頭盔。

    德國坦克內部空間大

    蘇式坦克裝甲是傾斜的,傾斜裝甲可以提高裝甲厚度,提高炮彈彈跳機率,增強坦克防禦能力。

    但是它壓縮了坦克內部空間,讓本來就不寬裕的炮塔內部空間更加窄小,讓乘員容易碰頭。

    而德國坦克炮塔本來就比蘇制坦克體積大,又採用的是非傾斜裝甲;這樣的話,坦克內部就比較大,坦克手在乘坐的時候就不會碰頭,不需要那麼大的貝雷帽。

    而空間大了,聰明的設計師把用來減震防碰的貝雷帽內襯,直接貼到了坦克四壁;這樣一來坦克兵不戴貝雷帽也不怕碰頭,也就不再需要臃腫的貝雷帽。

    所以,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坦克兵全部換裝更簡潔、利落的船形帽,跟陸軍的軍帽一模一樣。

    為了區分,坦克兵船形帽的牙線採用了傳統兵種顏色——粉紅色。

    到了蘇德戰爭後期,可以看到部分德國坦克兵頭上的帽悄然變成了山地帽。

    但顏色依舊跟山地部隊有區別,上也不妨礙佩戴耳機。

    而且山地帽的帽簷可以遮光擋雨,更受德國坦克兵喜歡;不過要是遇到嚴寒天氣,坦克又處於靜止狀態,坦克兵就要受凍了。

  • 15 # 漩渦鳴人yy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裝甲兵的裝束確實一直都沒人讓人注意過,現在看起來的話,確實德國裝甲兵的這個裝束有一些非主流!

    一般來講在戰場上面作為一個衝擊前線的玩家,那可能必須得佩戴的一件標配就是頭盔!當然有人會說坦克這麼安全的一個目標,那不帶頭盔和帶頭盔有啥區別呢?但大家想想,在顛簸的坦克之中,你突然一腦袋撞到那個坦克的牆壁上面。那你會什麼樣的感受?

    所以在戰場之上,我們經常看見坦克兵會帶某種特定的坦克頭盔!那麼為什麼德州的坦克並沒有帶這種特殊的頭盔呢?

    而是這些頭盔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德軍的通訊,尤其是裝甲兵的單車與單車之間的通訊裝置,也就是戴在頭上的那個耳麥!這是德軍前期裝備並不佔優勢,但是裝甲兵戰鬥力超強的重要原因之一。車輛與車輛之間存在著聯絡,使得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很多前蘇聯的裝甲車輛,雖然技術上面裝甲上面火炮上面佔優,但是很容易被德華人分割包圍!一旦戴了頭盔,那很難帶這些耳麥!你想想車輛裡面嘈雜的環境在這些耳麥帶不上去,那你萬一聽不到長官的指揮,那不就出問題了嗎?

    所以德軍士兵一開始根本就不戴頭盔,而德華人也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設計出來專用的帽子為什麼會是帽子而不是頭盔呢?因為德華人在設計自己的坦克的時候,考慮到了坦克在路途之中顛簸的問題!

    前蘇聯的坦克那都是批發坦克,那用我們的話來講,那就是有點糙!比如說t三四的坦克的駕駛員都得自備小榔頭一把,因為這個操縱桿可能有點操作不了,你拿榔頭自己捶兩下!德華人的坦克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的就是一個人機功效的問題!德軍的坦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坦克在駕駛過程中顛簸造成的。這種疲勞,因此德軍的坦克十分重視舒適度,比如說德國的虎式坦克的交錯負重輪!這就是為了緩解德軍坦克在行進過程之中所產生的顛簸!雖然對於維修人員來講這是一場災難,但對於坦克駕駛員來講,這簡直就是最好的福音,而且這種坦克它的內部的某些關鍵的部位,也就是腦袋容易碰撞到地方,都會貼以橡膠和一些防撞的材料!

    所以說德軍的坦克兵在指揮的時候,也就不需要擔心什麼腦袋撞牆這樣的問題,雖然會撞,但是不會那麼疼,也不至於頭破血流,而且為了通訊方面和作戰方面的需求,一般來講這頭盔還是別帶比較好!

  • 16 # 武漢加油永遠陽光

    因為二戰德國戰車懸掛上的特色,加上未發展出合適的坦克頭盔,造成一戴船形帽的特色,正因為如此,蘇聯坦克兵發展了獨特的撞擊戰術,打不過來,猛撞上去好了,基本上德國坦克手不死也丟半條命,根本不是坦克戰車過於精密,不耐撞,這點從戰例中,經常蘇聯車手撞後搶德國戰車用可以看出來,沒有裝備合格坦克帽,白白損失多少坦克!

  • 17 # 三十分鐘

    坦克狹窄的內部空間充分的利用就限制了你頭部的大幅度擺動顛簸的路面讓你在這空間很容易磕碰所以帶鋼盔反而不好軟質的帽子能有效的保護頭部也不會因為頭上帶鋼盔而讓你的頸椎增加負擔,這就是為什麼坦克兵不戴頭盔的最根本原因,簡單明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既可謂千古流芳,又為何揹負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