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只是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歷史上很多文學大家都是鬱郁不得志,官場混得不好,但是他們的文學作品深刻的影響著後人,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非常的高。
10
回覆列表
  • 1 # 陳冠任

    有一句話叫做:憤怒出詩人。文學創作也是這樣。

    古今中外,官場失意而留下千古佳句和名篇的,為數不少,比如李白、杜甫、陶淵明、蘇軾、辛棄疾都是如此。

    官場是壓抑人性的,而文學創作需要靈性。一個人一旦脫離官場後,他的內心就會鬆弛,才能靜靜地思考問題,觀察誰人生,政協都有益於創造,激發靈感,文學創作也能妙筆生花。

    另外,中國還有一句名言:"得意走官場,失意寫文章"。宋代王安石,官場失意後便隱世著書; 孔子游走列國,不得意,著書;孟子亦然。不得意了,不少人仍然胸藏大志,怎麼辦?就去著書立說,因此不少人也取得文學上的成就。

  • 2 # 作家方北

    這個原因不能歸於一點吧,每個人和每個人的原因是不同的,再次僅舉幾個代表的例子,希望您能滿意.

    陶淵明有“性本愛丘山”的傳世名句,可知遠離官場才是他內心的嚮往,他並不追求功名利祿,他真正想要的是心靈的歡愉(詳見《歸去來兮辭》),所以在脫離官場後,他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靈感自然而然的迸發,文學創作也達到了巔峰.

    蘇軾曾嚮往仕途,但是烏臺詩案後他開始落魄,曾經的平步青雲已成了遙遠的回憶,但是蘇大哲人沒有消沉,他參透了哲學的精髓“一蓑煙雨任平生”,而這種灑脫使蘇子徹底的得到了釋然,他再也不會為官場的的事而鬱悶了.於是文學的火花也由於這種灑脫得以綻放,他可以任心的去欣賞風景去感慨人生,文學創作也得到了補充.

    再像辛棄疾、杜甫一類的偉人,未必是想在失意時達到頂峰,只可惜他們幾乎沒有得意的時候,多以我們讀到的基本上都是他們失意時的作品.這點可參照李清照,她的詞前後時期主題不同,但是都是佳作,並不能因為她在後期抒發了對國破家亡的痛慨,就抹殺她前期閨怨詩詞的成就.

  • 3 # 歷史透視眼

    正如杜工部所云:“魑魅喜人過,文章憎命達。”此事古已有之,不足為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事兒就是幸福的人家大體相似,而不幸的人家各有其不幸。對於相似的幸福,往往沒有什麼可看,而在不幸中的人們則往往有各種塊壘需要抒發,而且往往是在經歷了這些苦難和困頓之後,對人生有了更多感悟,在某些時候觸景傷情,寫出不朽名篇。試想,如果白居易一直在京城裡面春風得意,他怎麼可能在潯陽江頭忽遇京師古人,寫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聞之心酸的詞章?而李後主要不是國破家亡,又怎能寫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經歷和坎坷,往往讓這些敏感的文人,對人生的複雜有了更多認識,拓展了他們的表達面,因而成就為之更上一層樓。

  • 4 # 七飯衚衕

    當我們在談論古代文人官場失意的時候,我們可能忽略了一點,即這些個文人,都不是基層公務員。屈原,常委級別的;司馬遷,國家圖書館檔案館館長;李白,全國文聯主席級別;杜甫,官N代,受國家主席唐玄宗多次接見,開過文藝座談會的;蘇東坡,國務院總理候選人,中央委員級別的。

    這些個所謂失意文人,在其失意前,動不動就是省部級幹部。而所謂失意,也不過是從朝廷貶到地方而已,最不濟鄉科級幹部還是有的。

    相比於他們自己,自然是失意。但與他們的同代人比,卻還是得意的。要知道,即便是現在,鄉科級幹部,依舊是絕大多數體制內公務員終其一生難以抵達的巔峰。

    基於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部分所謂失意文人,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失意。真正失意的文人,是那些考了一輩子功名秀才都沒考上的人。當然,這一批人也沒機會在歷史上留下個名字。

    基於這一論斷。我們可以得出三點:一是“失意文人”們曾身居高位或曾見過大場面大人物大陣仗,站得高看得遠,從事文學創作,格局自然不會小。二是落差,相比於他們自己從天上到地下的地位落差,敏感一些的,自然有各種感慨,這一點對於形成一個作家的風格很重要。三是這些能流傳下來的文學家,絕大部分都是官門後或富家子弟,杜甫不是橫空出世的,他背後站著杜家這樣一個書香門第呢。同樣的,當李白司馬遷蘇軾們的同輩文人在湊錢買書的時候,他們已經把同輩們一輩子看的書都翻完了。這就是差距啊,同志們。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失意成就了中國古代文人,而恰恰是失意前那段得意的時光,為他們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想想,多麼絕望。

  • 5 # 與心幽歡

    失憶的人多著呢,大家都成為文豪了?當然沒有!他們只是鳳毛菱角而已!所以這個沒有必然聯絡!主要是因為她們自幼博覽群書,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是人生的失憶觸發他們敏感的心靈,從而激發出思維的火花!一個沒有真才實學人,人生再怎麼失憶,也只能發出枯燥的悲號!

    蘇軾得意之時,他的名聲不是就非常了不起嗎?蘇軾的才華與失意無關!

    在看辛棄疾,它的作品風格非常多樣化,如果是因為失意,他才有那麼高的文學成就,那麼,他必定也是一位杜甫,但他卻不是杜甫!

    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認作者的失意與他們的文學成就毫無關係!他們的失意為他們的文學作品豐富了題材!畢竟,生活不單一了嘛。感觸良多,好的作品也會因此層出不窮!

    最主要的是他們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以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朝看盡長安花!也可以,下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6 # 任你評說

    《沒有心靈自由,何來創作靈感》——陶淵明在走進仕途之初 ,懷抱著理想 ,意欲建功立業 ,成就一番事業 ,充分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 ,然而現實環境和個人遭遇卻讓他失望。官場的黑暗, 政局的險惡 ,門第觀念、使他深感痛苦。

    陶淵明說自己: 守拙歸園田。“拙”所透露的不是自卑, 而是自傲 ,是對自我人格的肯定。陶淵明不會見風使舵, 不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會做喪失人格的事 。那麼,他無法在官場混下去就是必然的。

    為了維護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要解脫“官場”的束縛,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脫告別官場,迴歸田園。在經過了多次反覆之後, 陶淵明最終掛冠歸去了 。從此,他成為“ 隱逸詩人之宗” 。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是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歸宿,他終於找到了生命的自由 。

  • 7 # 銀杏花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裡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照》、《六道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 8 # 吉人1號

    從哲學上將,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學往往是文化的一種,文學不管以什麼樣的風格和形式出現,最後都要和政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為什麼在官場上失意的人反而在文學上的造詣頗高呢?之所以在政治上失意的人,反而會有高超的文學成就,是因為以下兩點:

    第一,遠離政治的人,比置身於功名利祿的人更有足夠多的創作時間,這一點是所有的事實都無法推翻的,一個人有了時間,就有了獨自思考的機會,也有了將自己的思考分享出來,讓大眾所熟知的慾望和迫切感,所以一些沒有政治身份的人,往往會有許多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因而也容易受到文學接的認可和肯定。但是,這裡僅僅是就是否具備創作時間來說的,我們可以說遠離官場的人有更多的創作機會,但是不能一下子就斷定在政治上失意的人文學水平就高。

    第二,大家都知道,出來魏晉時期的歸隱派,其他的任何一個時代,一個文人最基本的願望就是學而優則仕。從一定程度上,是政治促使了人們的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成就。同時,如果一個人在政治上失意,他會有更多的時間,也會有更多的感悟,對於自己親身經歷政治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悟,他此時的文學成績,要麼和政治息息相關,要麼就和政治分道揚鑣,但無論如何,那是政治經歷賦予它的文學潛力,又透過文學把自己的政治經歷反映出來,或者採用一種極端的方式隱藏起來。

    因此,在政治上失意的人,往往都會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但是,此處要指出的是,文學的成就和政治的成就並不是成反比的關係,政治失意,文學成就或許會高一點,但是文學成就高的人,不一定在政治上就是失意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權臣嚴嵩,他的文學成就絕對不低於任何一個時代的大雅之士,只是被自己在政治上立場所掩蓋了。

  • 9 # 行者林清平

    注意力轉移的結果。一般來說,歷史上能進入官場的人都是智力智力超群的讀書人,他們的注意力在哪裡,就能在哪裡獲得成就。

  • 10 # 至簡歷史

    首先我們需要對這個問題作個小小的修正,由於古代傾向於以文取仕,所以在文學上沒有一定功底的人是很難進入官場的。也就是說,歷史上能進入官場的人,大多數人本身在文學上已經具備一定的功底。只不過對於古人而言,當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選擇,如果當官不成,他們才會退而求其次,往文學道路上前行。

    歷史上官場失意而在文學上取得較高成就的人中,最典型的當屬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人,比較這幾個人,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性格都不適合當官。

    屈原具有滿腔熱血但性格過於耿直,他不肯與人同流合汙,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情況下,他想唯我獨清幾乎是不可能的,最終他受人排擠,跳河自殺。

    李白兩次從政失敗,除了運氣不好外,與其性格也有關。李白自稱“一生傲岸”,宣稱“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性格傲慢的李白,在官場上被排擠也是意料中事。

    杜甫一生空抱“致君堯舜”的理想,卻始終未能如願以償。他年輕時自視甚高,以古代的賢臣契、稷自期,結果卻是半生潦倒,飽經患難,長期處在逃難、漂流的境遇裡,最後連返回故鄉的願望都沒有實現,就在代宗大曆五年(770)病死於湖南湘江中的那條數年與他相依為命的破船上。他是非常不幸的,但他的不興還是與他的性格有關,比如鳳翔後,杜甫被任為左拾遺,做了侍從皇帝的諫官,似乎可以“致君堯舜”了。然而,由於批評肅宗措置失宜,而觸怒肅宗,幾乎問罪,所以在他隨朝廷回到長安後只有幾個月,便被貶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

    至於蘇軾,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一目瞭然。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是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 11 # 宋諞西遊

    其實問題很簡單。

    第一,能混到官場或者核心層面的人物,勢必擁有較強的思維感。同時,已經算是飽讀詩書,有了相對紮實的知識儲備。

    第二,在官場,凡是失意的人物,往往經歷了廣場各方勢力的明爭暗鬥,並且深陷其中,之所以失意,是因為在鬥爭中失敗或者原本不願意依附於不願依附的勢力。如此,便對官場的現狀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凡是有個性的官員,之所以一意孤行,多半是看到了底層百姓的疾苦,以及和政治的對立。

    第四,凡是失意的官員,晚上的酒局、棋局、紅樓局相對變少,最多是自己孤影向月,借酒消愁,這樣,就讓自己的心靈趨於敏感。

    第五,自身具有官場失意,必須要情場得意,抑或聲噪文壇的個人幻想。

  • 12 # 七七八八花樣

    古時入官場應試,不是文就是武,能武的都上戰場殺敵了,能文的失意就寫文表達自己的複雜的心情了,也就是不順、坎坷的仕途成就了一個個名揚千古的文豪。

  • 13 # 寫乎

    自古文人官場多失意

    屈原在詩歌創作上獨步千古,然而在官場上卻屢遭排擠打擊,最終自沉汨羅江。

    賈誼20歲左右就當上太中大夫,眼看馬上就要當上公卿之位了,卻被人誹謗陷害,只被漢文帝授以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之類的閒職,鬱郁不得志,33歲便英年早逝。

    司馬相如是賦中第一高手,最後也只是當了個小小的孝文園令。

    南北朝的謝靈運、范曄是著名詩人、歷史學家,二人均因謀反被處以死刑。

    唐朝的“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等,在仕途上也屢遭挫折。

    很多人不明白,這些才高八斗的文壇鉅子,為何在政壇上不能同樣有所作為呢?文人之所以失意官場,固然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屈原是不肯與人同流合汙而受人排擠;賈誼是因少年得志而遭人忌妒;司馬相如是因口吃和身體不佳而不慕官爵,但主要原因還是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

    謝靈運密謀造反被處死

    謝靈運(385年-433年),浙江會稽人,東晉將領謝玄之孫 ,陳郡謝氏士族,著名詩人。謝靈運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謝公,又因同族後輩另一位著名詩人“小謝”謝朓而被稱為大謝。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晉末曾出任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採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

    謝靈運被貶之後,無心政事,整天遊山玩水,“窮幽極險,從者數百人,伐木開徑,百姓驚擾,以為山賊。”

    於是有人告謝靈運“有異志”,謝靈運慌忙跑去朝廷辯解,被調任臨川內史,到任後,他“遊放自若,廢棄郡事,為有司所糾”。朝廷派人緝拿他,謝靈運竟把朝廷使者抓起來,帶兵逃逸。被捕後,皇帝愛其才,免其死罪,發配廣州。沒多久,又有人告謝靈運密謀造反,這一次,謝靈運的死期到了。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在廣州殺害。

    禰衡尚氣剛傲身首異處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臨邑縣)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冒犯劉表,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終年26歲(《三國演義》中為24歲)。

    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禰衡竟然辱罵曹操。

    曹操十分憤怒,對孔融說:“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

    曹操還想保全名聲,把禰衡“轉送”給劉表,劉表對禰衡待以上賓之禮。

    禰衡對劉表讚不絕口,卻貶低劉表的左右手,從而激起公憤。

    眾人對劉表說:“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意思是說劉表雖有周文王的仁者之心,但遇大事沒有決斷力,將來肯定不能成功。

    這句話其實禰衡並沒有說過,劉表一聽,勃然大怒,他知道江夏太守黃祖性急,便把禰衡介紹給他。黃祖開始也善待禰衡,後來禰衡狂性發作,當眾侮辱黃祖,黃祖一氣之下,就把禰衡殺了。

    但黃祖對殺害禰衡一事感到十分後悔,便將其加以厚葬。

    詩仙李白兩次從政均失敗

    “詩仙”李白“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自幼就有建功立業的理想,常自比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等人。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到推薦,被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以為大展鴻圖的時機已到,沒想到玄宗只不過把他看作文學弄臣,並沒有重用之意,加上李白與權貴們格格不入,不久即蒙受讒言,只好離開京城。

    在長安受挫後,李白“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但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朝廷重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毅然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但這次投靠錯了主人,永王李璘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因此獲罪入獄,不久又受到流放夜郎的處分,幸而中途遇到大赦,才得重獲自由,第二次從政活動又以失敗告終。

    李白兩次從政失敗,除了運氣不好外,與其性格也有關。李白自稱“一生傲岸”,宣稱“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性格傲慢的李白,在官場上被排擠也是意料中事。

    裴行儉評價初唐四傑:浮躁淺露 豈享爵祿之器

    唐朝名將裴行儉有知人之鑑,他曾經擔任過吏部侍郎(相當於組織部副部長),當時前進士王勮、咸陽尉蘇味道都沒有出名,裴行儉和他們初次見面就說:“二君後當相次掌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為託”。所謂“掌銓衡”,就是掌管國家的人事權。

    王勮沒有名氣,但王勮之弟王勃卻很有名氣,他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都因文章寫得好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們,認為他們將來一定官運亨通。裴行儉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說:“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後來,“勃度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勮、味道皆典選,如行儉言。”

    王楊盧駱四人後來被譽為“初唐四傑”,“詩聖”杜甫曾寫詩稱讚他們,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惜他們在仕途上卻走不了多遠。

  • 14 # 手機資訊你肯定得關注

    在中國曆代文人的心中一直有著一種“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存在著,那為什麼文人從政往往又沒有取得很高的成就,沒有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呢?

    個人認為首先在文化程度和才華上,文人們肯定是有自己的先天優勢的。但這未必就證明文人能在政壇取得成功,畢竟政治上的是是複雜的,是很多社會問題的反映。這就需要官員足夠的經歷和經驗,以及對於民間問題和歷史問題的瞭解。簡單而言就是要 實踐。實踐和理論完美的結合,經世致用,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為官有有著他的講究和服務的群體。文人則大多心直口快,不羈世俗,體恤民間疾苦。所以往往陳詞激烈,不夠婉轉。也未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有深入的考慮..性格便於感性,處理事情也不夠理智和沉著 這也是文人從政的一大缺點。

    然後,文人高潔的品格和崇高的追求可能在根本上並不適合官場,古代的社會是有等級觀念和很多的不公平的觀念存在著的。很多的規則和處罰是血腥的 極不合理的,對於下層的百姓不利的。所以很多的東西都是文人的思想所不能忍受的。

    為官之道不僅只是你才華、能力的體現,還有很多的方面。比如你的溝通能力,你目光的長短,看待問題是否深刻,解決問題是否周到。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站在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立場上....

    個人愚見,請多指教和指正。

  • 15 # 太史叨叨令

    正所謂“文章憎命達”,生活順遂的人即使文才出眾也往往很難有痛徹心肺的人生感悟,而命運多舛的人痛定思痛,自然對人生和人性有超過常人的領悟。比如屈原,正是被放逐之後,做《天問》以自抒胸臆; 比如司馬遷也是因為仗義直言而獲刑,卻以沉雄無匹的筆墨鑄就了《史記》; 還有寫出這句詩的杜甫也是因為官場失意,甚至到了貧病交加的境地,於是不“平”而鳴,因“激”以致遠,於是成就了一千四百餘首的《杜工部集》,成就了“詩史”; 李後主如果不是亡國亡家,怎能寫出那樣的千古絕唱?

    歐陽修的話,正好可以做為佐證:“詩窮而後工”,未必說是一定要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仕途坎坷才行,這裡也有窮盡想像,窮盡文字推究之工的意思,清代趙翼對此正在詩意的表達:“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作者大多是滄桑一生。吳承恩才華橫溢,命運不濟官運不通,於是成就《西遊記》;而施耐庵和羅貫中這對師徒,都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戰爭時代,因此他們的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是以戰爭為主要表現場景展開的,這也是他們生活經歷的某些對映;至於《紅樓夢》這部在文學藝術上登峰造極的小說,所描寫的大概是曹雪芹家族自身沒落的故事,而曹雪芹也是在飢寒交迫的困境中撒手人世。

    當然,歷史上也有未必生活困頓也能寫出一些不朽作品的人,比如王維,比如晏氏父子,比如納蘭等,但畢竟是少數。

  • 16 # 聯者

    這有幾個方面:

    一、大多流傳千古的文學鉅著,都是在落魄、失意的時候創作的。因為那個時候也正是時間和精力的富翁,除了感慨、思考,不用應付在任時龐雜的事務。

    二、具備創作水平的官場失意者,深知世態炎涼、官場險惡,比較普通老百姓,體會的更多、理解的更深,加上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宣洩的更加淋漓盡致。

    三、“在文學上取得較高成就”,也是相對而言,從歷史價值觀看,官場失意者更受廣大人民群眾同情或喜愛,其作品自然要比歷史罪人的作品容易流傳和推崇。比如秦檜,不管他的書法技藝,還是文學功底,都是一流的,但是,沒有人去認定他為書法家、文學家,更不會有人去臨摹他那令人驚歎的書法作品。所以,很多“官場得意者”的作品,沒有傳播下來。

  • 17 # 趣說戰爭史

    首先,這個問題不是很絕對,比如王維,晏氏父子,如納蘭等,生活不困頓也能寫出一些不朽作品,當然,這畢竟是少數,生活順遂的人即使文才出眾也往往很難有痛徹心肺的人生感悟,而命運多舛的人痛定思痛,自然對人生和人性有超過常人的領悟。一代文豪歐陽修說:“詩人少達而多窮”,“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愈窮則愈工”,“窮者而後工”,“詩窮而後工”也是這個意思,人在逆境中才會成材。反過來說,如果官場順利,整天錦衣玉食,妻妾成群,整天或沉溺享樂,或忙於政務,少有閒暇,哪裡還有那麼多感慨,哪還有那麼多閒情逸致。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著名的詞人,前期風花雪月的詞不少,但一生最為出名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亡國之後所作,從他前半生後半生的詞對比,也可以看出,人生得意時候的他沒有那麼深刻的感悟。

  • 18 # 狐曰

    辛棄疾曾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強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可見偉大作品的取得,必須有一些自己的經歷才能寫出來真情實感。

    而官場失意的古代官員們,往往都是經歷了爾虞我詐的人,這些人什麼都經歷過了,同時因為失意,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於是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就容易在文學取得高成就

  • 19 # 龍眼歷史兵器

    人啊,一旦在官場上失意了,他就會滿腹牢騷,沒有地方發洩,他就憋得慌,得想辦法發洩出來,那就寫出來吧,寫著寫著。突然發現,咦!我還挺會寫的。時間長了,再笨也會在文學上有點成就的。

  • 20 # 文來文往那點事

    歷史上的事情,很難講得清、說得準。老魚俺就拿如今寫材料的來說說這事吧。

    正方:文學其實就是寫文章,說到底就是如今的綜合文字工作,是官場上一個單位尤其是一名領導實施組織領導、溝通各方情況、指導全域性工作的重要手段,不僅能衡量工作水平,也是思想水平、理論水平、政治水平的直接體現。如何發揮以文輔政作用,是開展工作、當好領導的關鍵節點。從這一點上來說,官場與文學不矛盾,官場失意與文學成就也沒有必然聯絡。

    反方:老魚自參加工作以來,大部分時間沒有脫離過綜合文字工作。現在回想起來,感觸頗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體會:

    一方面,這是一份比較苦、比較累的差事。之前,在與外地縣(市、區)黨委辦公室同行們交流時,經常聽到這樣一段笑話:“早起的是寫材料和收破爛的,晚睡的是寫材料和按摩院的,不能按時吃飯的是寫材料和要飯的,擔驚受怕的是寫材料和犯案的,加班不補休的是寫材料和擺地攤的,加入了就很難退出的是寫材料和黑社會的。”儘管是調侃、是一種宣洩,卻也有幾分形象逼真。作為局內人,個人對寫材料之苦有很深的體會。一是表現在勞心費神上。寫材料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既要有文字功底,更要有思想,需要在平時多調研、常積累、勤思考,大腦閒著的時候很少。特別是接到任務,走路想,吃飯想,連睡覺的時候也在想。半夜突然有了靈感,也得快爬起來記在紙上或者多複述幾遍,生怕一覺醒來忘了。二是表現在無中生有上。經常跟同志們交流,寫材料不是寫小說,可以天馬行空。而是要透過文字這個載體把“事”安排好、總結好。有許多的事你過去不熟悉、是外行,領導卻突然讓你寫,也得四處找材料、想觀點、找例子。有時枯坐半天,絞盡腦汁,難著一字,急得抓耳撓腮扯頭髮。但不管怎麼著,你這個“外行”必須把人家“內行”的活完成、還得幹好。三是表現在加班加點上。凡材料都有時間要求,多數都是急活。平時,很難有個完整的週末和節假日。之前,跟同事也交流過一個問題,就是加班到兩三點、三四點的時候,到外面打車回家,人家司機就問你“這麼晚,幹什麼”,我們回答“加班寫材料”,司機說“那你們加班費很了”,我們說“沒有,全憑覺悟”;司機說“哄誰啊,你們嘲啊?”。這個時候也只能一笑了知。前年,還曾連續三天三夜加班趕材料,實在撐不住就在沙發躺一會,最後連領導都擔心,讓我們注意休息。四是表現在身體健康上。明代文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寫道:“思慮之害人,甚於酒色。富貴之家,多以酒色傷生;賢智之士,多以思慮損壽。”由於晝夜伏案工作,生活又無規律,頭疼、牙痛、失眠、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等是寫材料人的常見病。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篇有分量的材料寫出後,小則口乾舌苦,上火一次;大則感冒發燒,病倒一場。張主任經常開玩笑說,進綜合科工作要能喝酒、能吃飯、能熬夜,因為這樣的人身體一般比較好,這也是幹好綜合文字工作的硬體。實事求是地講,有些工作累了睡一覺可以輕鬆、疲倦了放一下可以松馳,但綜合文字工作不一樣,它的弦一直繃著,有材料需要費腦子,完工了又擔心,怕領導不滿意。可以說是揮之不去,忘卻不了,沒有一點精神、一種責任、一個美好目標支撐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這是一份鍛鍊人、提高人的工作。有位領導說過,辦公室是一個鍛鍊人、培養人、考驗人的地方,能夠從事辦公室工作是一種光榮和自豪。特別是從事文字工作,需要深入思考和調查研究,先把“事”搞清楚,有助於鍛鍊思維;需要了解上情、下情、內情、外情,有助於掌握政策;需要熟悉一個地方、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有關情況,相對來講對面上的情況瞭解的比較全面,有助於把握全域性。同時,透過領導對文稿的修改提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文字人員的受益是全方位的。正因為文字工作的這種性質,決定了文字工作能夠鍛鍊人、提高人,因此而成長進步的人也很多。全區各部門單位包括辦公室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想必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尤其當自己的調研報告得到領導好評並進入決策時,心中有說不出的自豪;當自己起草的講話稿在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時,心中有說不出的快樂;當自己起草的檔案下發到基層並對工作有所推動時,心中更有說不出的喜悅。

    前面說了這麼多,老魚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寫文章很苦,但苦中也有甜頭”,只要想幹、苦幹,付出定會有所收穫。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願意寫材料、有本事寫材料的同志越來越少,畢竟寫文章這個活苦加累、白加黑,成長期又比較長,寫不好提拔無望,寫好了有時候反而更離不開,導致與官場裡的很多位置越來越遠。更重要的是,寫文章的人往往較有思想和個性,一身清風傲骨和臭脾氣,有時候也不一定討領導喜歡,最終官場上便有了很多失意之事,而文學上則有了許多情懷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的最美的現代詩是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