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少盛老鴨
-
2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天氣已逐漸變得涼爽,地處塞外的馬邑城更是遍佈著一片肅殺蕭條的氛圍,城外,數十萬匈奴部隊包圍了這座城市。城中,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正在大殿裡來回踱步,時不時的看著門外,彷彿在等待著什麼。突然,一個風塵僕僕的侍衛衝進了屋子,男子顧不上責備問道:“怎麼樣?陛下發兵救援了嗎?”侍衛回答道:“大,大王,陛下已經發兵三十二萬前來救援,可,可是……”侍衛沒有接著往下說。“可是什麼!”男子催促著問道。“陛下,陛下他責問大王與匈奴私派使者之事!看樣子陛下很生氣,恐怕不好辦啊!”男子一聽,一下子癱坐在地上,眼神呆滯的看著前方,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對著兩側侍衛吩咐道:“開城吧!咱們投降了!”
韓王信畫像
他叫韓信,不過不是那個漢初三傑的韓信,而是原先戰國時期南韓王族的後裔,在楚漢戰爭時期被劉邦封為韓王,故史書上稱其為“韓王信”。在劉邦建國後,他因功成為劉邦敕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中的一個。可惜好景不長,沒兩年韓王信便在內憂外患之下投降了匈奴,成為漢初第一個反叛的異姓諸侯王。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韓王信成為第一個叛亂的諸侯王呢?
一.事件原委——劉邦的惻隱之心作為南韓王室的後裔,韓王信早在劉邦出兵滅秦時就投到了劉邦帳下,後來在楚漢相爭時期,南韓故地成為劉項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收取南韓故地百姓的民心,劉邦把南韓舊貴族韓信搬了出來,封他做了韓王,他也成為劉邦手下異姓諸侯王中唯一一個原戰國七雄的後代。
但是,當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之後。他突然發現,南韓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重要了,它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北邊是鞏縣,洛陽,南邊是宛城,葉縣,東邊還靠著交通要地淮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況這韓王信還是一外姓人。於是劉邦耍了個心眼,誇了韓王信一番,表揚他智勇雙全,在南韓這小地方實在難以施展才華,代國更適合你,把他調到代國做了王。相比於繁華的南韓,代國可謂苦寒之地,不僅偏僻,還要時刻遭受匈奴的威脅。更慘的是,當時正趕上匈奴如日中天的時候,韓王信上任幾個月首都就被匈奴二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一面派人向劉邦求援,一面派使者與匈奴暗通款曲,結果反而把自己搞得內憂外患,劉邦對他更加猜忌。萬般無奈之下韓王信只得投降匈奴,成為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
明年春,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初異姓諸侯國分佈圖
韓王信的反叛源於劉邦的私心,看中了南韓這塊肥肉,逼得韓王信離開,還把他扔到了危險性極大的代國,從這方面看劉邦做的確實有些不厚道,但為了大漢江山長遠之計,這樣一塊戰略要地的取捨哪裡還顧得上厚不厚道呢?有的只是帝王的權術罷了,韓王信只是劉邦的犧牲品而已。
二.韓王信的小九九——聰明反被聰明誤雖說離開祖地讓韓王信頗為不滿,但換來的代國面積比南韓大,而且劉邦下詔書時還塞給他一顆蜜棗,誇獎了韓王信,並且代國也是軍事重鎮。只是這突然的排程,韓王信的內心開始盤算了。
來到代國以後,韓王信馬上給劉邦上了一道奏章,請求把代國的首都從晉陽遷到馬邑,還給了劉邦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更好的抵抗匈奴。劉邦一看這是好事啊,沒多想就同意了,實際上,遷都正是韓王信搞得詭計,這裡頭韓王信聰明著呢!
1.守護地盤:代國距離匈奴太近了,可如今已經是自己的地盤了,他不想被匈奴奪去,遷都理論上確實可以更好的抵禦匈奴。
2.安撫劉邦:代國位置重要,劉邦把他安排過去,他就得讓劉邦放心,想讓領導放心就先得擺正態度,做做樣子,這封奏章就是這個作用。
3.找好後路:祖地被奪讓韓王信內心多少有些不安,這是不是劉邦不信任自己的前奏呢?保不齊哪天屠刀就到自己身邊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找好退路,馬邑距離匈奴活動區域很近,關鍵時刻好跑路!
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信乃徙治馬邑。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高祖劉邦劇照
不過韓王信這招自以為是的好棋最後卻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此時匈奴單于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冒頓單于,韓王信很快便被匈奴大軍包圍,再加上劉邦的猜忌,只得投降。
三.絕非偶然——韓王信早已是慣犯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氣節的民族,自古就有文死諫,武死戰之說,面對外敵入侵時更是同仇敵愾。在漢朝之前,趙有李牧,秦有蒙恬,都很好的打擊了匈奴的氣焰。怎麼到了韓王信這兒就變得這麼沒有骨氣,沒幾天就投降匈奴了呢?實際上,在劉邦安排韓王信到代國之時,韓王信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在投降上,韓王信早已經是個慣犯!
在楚漢相爭最艱苦的成皋滎陽拉鋸戰中,面對項羽的重重包圍,劉邦採用了酈食其的藉箸代籌之計逃了出去,為了迷惑項羽,劉邦留下一批將領繼續堅守,韓王信就是其中之一。很快,滎陽被破,周苛,樅公等將領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而韓王信卻奴顏婢膝的投降了項羽,撿了一條命。可投降了一段時間,攻守之勢逆轉了,眼見著項羽不行韓王信又逃回劉邦那裡,考慮到此時正是關鍵時刻,劉邦寬恕了韓王信,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五年春,遂與剖符為韓王,王潁川。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成皋滎陽之戰示意圖
可以說,韓王信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自私佔據了他內心絕大部分。只要能活命,只要對自己有利,他都可以去做,什麼尊嚴,什麼氣節都可以拋棄。所以當劉邦把韓王信安排到四戰之地的代國之後,他的投降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對於他的反叛劉邦是要付一定責任的!
四.意義深遠——韓王信的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而韓王信的叛亂,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次普通的叛亂,實際上他的意義非常深遠,他就像那隻蝴蝶一樣,因為這場叛亂,造成了漢朝後來上百年的變化!
1.引發白登山之圍與和親政策由於韓王信的叛亂,劉邦氣憤的帶領三十多萬士兵北上攻打韓王信和匈奴,結果中了匈奴冒頓單于的計謀,數十萬人馬被困在馬邑附近的白登山上,最後靠著劉敬和陳平的美人計才讓劉邦得以逃出生天。
白登山之圍是西漢建立後最大的一次危機,他差點葬送了漢朝數十萬精銳,並且導致漢朝對匈奴政策採取防守與和親,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逆轉!
白登山之圍示意圖
2.引發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大清洗韓王信的造反讓劉邦看到了異姓諸侯王的可怕與不可靠,而且韓王信只是那些異姓諸侯王中相對較弱的一個,劉邦從韓王信造反,開始了對異姓諸侯王的大清洗,做皇帝八年,劉邦就做了這麼一件事——清除異姓諸侯王!
在韓王信之後,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盧綰,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等先後或被殺,或叛逃,或造反。也使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為經典。
3.引發劉邦進行白馬之盟因為韓王信的造反讓劉邦開始反思秦朝和項羽的失敗,只不過劉邦錯誤的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在有人造反時沒有親族幫助,所以在劉邦晚年進行了白馬之盟!
劉邦對天立誓——“非劉姓而不王,無功不得封侯”,這條定律成為漢朝的祖訓,歷代漢朝皇帝都以此為為戒,這才有了“李廣難封”的故事,而這條鐵律一直延續到漢成帝時期大肆分封王氏外戚而終止,延續了一百多年!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史記.呂太后本紀》
結語:相信,連韓王信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一個造反會引發那麼多的連鎖反應,他成了漢初異姓諸侯王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只不過,他的這隻螃蟹,並不怎麼美味啊!
-
3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韓王信與韓信並非同一人,但兩人命運卻盡然相同。
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與蕭何密謀害死。韓王信同樣於公元前196年,兵敗身亡。
而韓王信反叛劉邦與韓信也有一定淵源。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異姓諸侯無不人人自危,韓王信也不例外。高祖劉邦稱帝后,封韓信為楚王,但兵權逐漸被剝奪。
曾經是項羽舊部的鐘離昧逃亡到楚國,韓信將他藏匿起來。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高祖劉邦又恰恰知道韓信藏匿了鍾離昧,於是高祖劉邦借出遊的名義襲擊了韓信。
韓信自知理虧,帶著鍾離昧的人頭去向高祖劉邦請罪,高祖劉邦命人擒拿韓信,想要殺死韓信。
韓信怎肯輕易認命,大呼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祖劉邦便赦免了韓信,降為淮陰侯,韓信從此稱病,不再出門。
韓信的下場,讓天下異姓諸侯無不感到人人自危,尤其是韓王信。
韓王信最初的封地是在潁川,屬於戰略重地。
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也就是邊界去。
古往今來,遠在天邊的諸侯大將最忌諱的就是帝王的猜疑,而高祖劉邦將自己調離原先戰略要地,看樣子對自己並不放心。
加上韓王信被匈奴包圍,漢朝使者居然在這個時候問罪,韓王信只好打自己的算盤。
韓王信曾投靠項羽,後又歸順劉邦,面對匈奴,再次投降也是意料之中。韓王信是戰國七雄之一南韓的後裔,秦末時期,他投靠了楚懷王。
等到項羽分封諸侯,韓王信因為戰功,沒有被封王,韓王信轉而投靠了劉邦。
公元前204年,劉邦兵敗,逃離滎陽時,命韓王信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王信投降。
再後來,韓王信又投靠劉邦,跟隨劉邦平定天下。
如此反覆無常之人,面對兇悍的匈奴,韓王信反叛已然是件正常不過的事情。
韓王信兵敗前,曾有人勸他再次歸順漢朝,被韓王信拒絕。此刻的韓王信並不是不想歸降,只是拉弓沒有回頭箭。
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平叛韓王信,追擊匈奴,因為前期節節勝利,大意之下,追進了匈奴的包圍圈,史稱“白登之圍”。
雖然陳平用計將高祖劉邦解救出來,但韓王信在這次事件中,參與攻擊前往救援高祖劉邦的漢軍。
韓王信回信給討伐自己的漢軍將領,“我有三大罪狀,不允許我投降。一、滎陽之戰中,我沒有氣節,投靠了項羽;二、我獻城給匈奴,這是不忠;三、我幫助匈奴人夾擊漢軍,這是不義。在古代,幫助勾踐復國的文種,尚且沒有什麼好下場,我就不要痴心妄想能得到陛下的寬恕,還是兵戎相見吧”。
公元前196年,漢軍擊敗韓王信,將其斬殺。
總結:韓王信善於揣度時局,並以順應時局上位,不過這樣反覆無常的人,下場也早已註定。
-
4 # 番號故事
是韓信,韓王信是另一個人。
開國功臣?應該是說韓信吧。
韓信並未事實謀反,從楚王被降到淮陰侯,再被陰謀誘殺。
韓信軍事天才,政治低能,有大志無大器。
在楚漢之爭的關鍵階段,劉邦與項羽苦苦相持,韓信在北線攻城略地,佔領大片土地。志得意滿,竟然向劉邦請封“假齊王”(代理齊王),既暴露了野心,又沒有將壞事做絕。劉邦大怒,但在張良暗示之下,高情商地封韓信為真齊王,韓信果然小富即安。
韓信幕僚曾勸他自立門戶,至少可以三分天下,理想的話可以獨佔天下,韓信卻心軟,不願辜負漢王劉邦。
韓信的悲劇在於,天縱英才,功高蓋主,不知謙退,暴露野心,又不敢徹底起事,這樣讓劉邦既討厭,又忌憚,還提防,最終痛下殺手。
-
5 # 這個歷史不簡單
韓王信:韓信
科普:
西漢初年韓王韓信與同時期淮陰侯韓信因同名,容易被大家混淆,或認為是同一個人,因此有必要先給大家科普一下:
韓王信(韓信)是西漢初期的異姓諸侯王,他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的庶孫,與同一時期的西漢名將淮陰侯韓信(原齊王)並不是同一人。只因為兩人同名,為了避免混淆,史書上多將其稱為韓王信。
韓王信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又是異姓王,為何第一個反叛劉邦,從一下幾個方面便可分析:
1.韓王信曾投降過項羽:
當初韓信還不是韓王的時候,還只是個小雜雜,是劉邦帶著韓信幫助他成功奪取南韓,並將其封為韓王。可後來劉邦一走,項羽派軍攻打韓王信,韓王韓信投降了楚軍,後來逃出,投奔劉邦。
劉邦雖然不計前嫌的收留韓王信,並從新將其封為韓王,但畢竟韓王信做了背叛劉邦之事,兩人之間算是有了隔閡,也為後來兩人關係破裂埋下了種子。
2.韓王信佔據戰略要地的封地:
在平定天下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王信雄壯勇武,他的封地潁川佔據了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的戰略要地。
再加上韓王信原本就有背叛過漢高祖劉邦的前車之鑑,為了防止發生韓王信再次背叛漢高祖劉邦的事件,於是漢高祖劉邦就藉口以防備抵抗匈奴,下詔命令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因韓王信上書晉陽離邊境較遠不能很好的抵禦匈奴,最終建都馬邑。
3.韓王信多次向匈奴求和招致劉邦猜忌:
因韓王信建都馬邑,離邊境較近,而匈奴又經常入侵邊境,在韓王信遷都馬邑不久後,南韓都城馬邑就被匈奴給包圍了。
韓王信也不傻,見自己被匈奴包圍,於是就屢次派使臣向匈奴求和。可漢高祖劉邦可不管這些,你韓王信作為漢臣,匈奴一來不但不出兵抵禦,還多次向匈奴求和,聯絡如此密切。於是之前韓王信投降項羽的畫面又浮現在漢高祖劉邦眼前,劉邦對韓王信產生了懷疑,擔心韓王信有異心。
4.韓王信害怕被殺而造反:
漢高祖因韓王信與匈奴聯絡密切,懷疑韓王信有異心,於是在派人帶兵前往援救韓王信時,順便派人責備了韓王信一番。韓王信這下害怕了,反叛可是死罪,如今被漢高祖劉邦懷疑,害怕被殺。
因此韓王信便暗中勾結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並把自己的國都馬邑拿出投降給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漢高祖劉邦見韓王信真的造反了,於是率軍親自征討,韓信見劉邦御駕親征連忙逃往匈奴,後來多次交戰中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總結:
韓王信造反可以說早已註定,在韓王信第一次投降楚軍時就已埋下了伏筆,一次次的讓劉邦對其感到失望。封國地處戰略要地又不得劉邦信任,劉邦是不會容其活著,因出於對韓王信的憐憫放其生路抵禦匈奴。卻又和匈奴勾結,劉邦失望至極,最終死於非命。
-
6 # 水一白聊歷史
要先說明的一點是,這個韓王信本名也是叫韓信,是南韓宗室之後,和我們熟知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同名,只是因為受封韓王,所以才被稱為韓王信以示區別。
從時間上來看,西漢第一個謀反的諸侯王應該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應該算是第二個,不過,韓王信的反其實和劉邦的“白登之圍”實際上是犯了一個毛病——輕敵。
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有了結果,作為戰勝方的劉邦被燕王臧荼、楚王韓信(原齊王,後來的淮陰侯)、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共同尊為天下之主——皇帝。
不過,此後,劉邦終歸還是要清除一些項氏餘黨的,此舉引起了燕王臧荼的極度不適,他擔心曾經追隨項羽的他有一天會被清算,與其這樣,不如鋌而走險,主動謀反,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結果自然是鮮而易見的,臧荼這不過是嫖蚨撼大樹,失敗在所難免了。
隨後,劉邦封好哥們盧綰為燕王,這也是劉邦稱帝后唯一封的一位異姓諸侯王。
韓王信的謀反,一方面是太自信,另外一方面是劉邦的不相信韓王信是之前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本來是沒啥機會的,最初張良一直扶持的也是韓王成,只不過,韓王成後來被項羽帶到了彭城殺害了。於是韓王信成為了劉邦手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劉邦命他去收復當初南韓那些地盤,他也挺爭氣,連下十幾座城池。劉邦挺高興,直接封了他為韓王,噁心項羽。項羽一看,這哪能行,於是他把最初起兵之地吳縣的縣令鄭昌封為韓王,跟韓王信對抗。
後來,劉邦獲勝,韓王信自然也分到了好處,成為名副其實的韓王。不過,劉邦很快又覺得他在韓地還是有點威脅,不如派他向北挪挪,一則對抗匈奴,二則也減少點自己受到的威脅。於是,韓王信的都城從潁川(今河南禹川)遷到了晉陽(今太原),韓王信一看,陛下這也是很以重任,我得好好表現啊。於是,主動申請,要到更北的邊境城市馬邑去,以便更好的對抗匈奴。
結果,匈奴的老大早已經換成了歷史上最強大的單于——冒頓,分分鐘把韓王信堵在了馬邑出不去。韓王信為了儲存實力,自然要派使者去跟冒頓求和,可是派來的人卻以為是韓王信與匈奴串通,這下誤會可就大了。當韓王信收到劉邦的譴責信的時候,心那個涼啊。這時候,就算他不投降匈奴,劉邦也未必會信他了,莫不如降了算了。
就這樣,韓王信率眾投降,獻出馬邑,反過來帶著匈奴人一起攻打太原,這才有後來劉邦率三十二萬大軍攻來戰,結果被困白登的糗事。
後記幾年後,在公元前196年的一次對漢戰爭中,昔日的韓王信被漢將柴武斬殺。
公元前166年,即韓王信死後三十年,其子韓頹當及其孫韓嬰率眾降漢,漢文帝封韓頹當為弓高侯、韓嬰為襄城侯。韓氏子孫終算是迴歸故土了。
後來,韓頹當的孽孫韓嫣還成為了漢武帝少時的玩伴,因過於恃寵生驕,被武帝的孃親王太后給斬殺了。不過,韓頹當的一個曾孫韓增,倒是在宣帝一朝身兼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等要職,成為宣帝時的一名重臣。
-
7 # 香茗史館
糾正一點,西漢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是第二個。
韓王韓信,與“漢初三傑”之一的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為了加以區分,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王信本是南韓宗室後裔,秦末亂世和楚漢爭霸期間,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因而被封為韓王。不過,在西漢初的“七國八王”之中,韓王信與燕王盧綰算是最為特殊的兩個,而韓王信之所以會反叛,從漢初的形勢分析,自有其必然。
韓王信本為南韓宗室後裔,秦末天下大亂後被封為韓王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庶孫,雖然身高八尺五寸、孔武有力,但秦滅六國之後,他便也失去了往日的榮華富貴。
在項梁擁立楚懷王熊心之時,六國後裔已經紛紛復國,唯有南韓沒有,張良認為南韓諸公子中韓成最為賢能,因而勸說項梁立韓成為王,並協助其在潁川一帶打游擊,後因項梁戰死,韓成投奔楚懷王。劉邦西入關中之時,張良率領軍隊跟隨劉邦,在劉邦的協助下攻佔南韓故地十餘座城邑,並在攻打陽城時得到韓王信,便任命其為南韓將軍,率領南韓軍隊追隨劉邦西入關中。
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張良透過項伯也為韓成求取了韓王之位,但項羽卻認為韓成沒有戰功,因而不許其返回封地,反而將其帶回西楚,不久後降封為列侯,後於漢元年(前206年)七月將其殺死。劉邦重新殺回關中統一三秦之後,為防備劉邦東進,項羽改封鄭昌為韓王。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東進,韓信平定了南韓的十幾座城池,韓王鄭昌也被迫投降,劉邦於是立韓王信為韓王,此後韓信便帶領韓地軍隊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彭城之戰劉邦戰敗,韓王信隨劉邦撤退至滎陽,與項羽陷入對峙當中。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撤出滎陽,留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結果在項羽的共計之下最終失守,韓王信投降楚軍,但不久後便又逃出,重新投向了劉邦,劉邦則再次立其為韓王,並在之後跟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建立西漢。
西漢立國之後,劉邦正式封韓王信為韓王,最初封地在潁川。然而,劉邦認為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於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區,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結果,韓王信又上書表示為了更好抵禦匈奴,請求建都馬邑,劉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進攻之下,韓王信私通並轉投匈奴,結果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韓王信為何反叛西漢,內在原因與外在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西漢初共存在七大諸侯國、八大異姓王,而在這些人當中,韓王信和燕王盧綰則是最為特殊的兩個。其他諸侯國,要麼是項羽早期分封的諸侯,要麼是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所分封,這些諸侯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根基穩固和相對獨立,而盧綰則是由於劉邦想要將燕地收回中央管轄才分封,而韓王信則長期跟隨劉邦作戰,且韓地長期被項羽佔據,根基其實並不穩固。
至於韓王信為何會背叛西漢轉投匈奴,則主要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1、外在形式:馬邑是匈奴南下必經之路。太原地區,歷來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將韓王信改封到太原以北,的確可以抵禦匈奴的南下,但那是建立在韓王信有足夠實力的情況下。如前文所說,韓王信本就是漢初異姓王之中實力較弱的一個,再加上又是剛剛改封到此、根基不穩,而匈奴卻早已趁秦末中原大亂時崛起,以韓王信的實力,他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與此同時,劉邦的力量主要集中於關中地區,一旦匈奴南下,想要從關中發兵前往救援,時間上也根本來不及。這種情況下,一旦匈奴南下,韓王信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拼個魚死網破,要麼只能選擇與匈奴勾結。
2、內在因素:韓王信立場不堅多次反叛。從秦末亂世以來韓王信的經歷來看,他顯然不是個立場堅定的人物,為了生存他根本不在乎反叛,可以說是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隨意改變陣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滎陽之戰,項羽攻破滎陽之後,周苛堅決不降被殺,結果韓王信轉眼便投降了項羽。而在劉邦重新穩住陣腳之後,韓王信又逃出項羽陣營,重新投向了劉邦。因此,在西漢立國,韓王信擁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在無法抵禦匈奴進攻的情況下,他的投降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綜上所述,韓王信的背叛其實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實上,韓王信被滅之後,劉邦將自己的兄長劉喜封為了代王,然而劉喜也無法抵禦匈奴的南下,雖然沒有像韓王信那樣投降匈奴,結果也是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
8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是南韓的地理問題。戰國時期,南韓的首都在陽翟,是比較靠南部的地區。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可是劉邦後來講他的國都強行遷移到了馬邑,也就是山西朔州,這距離北方強悍的匈奴民族就比較近了。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韓王信遷移封地之後不久,南韓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不得已韓王信屢屢向匈奴人求和。這樣的外患會不斷消磨韓王信的鬥志,加上該地區本來並不是南韓的地盤,而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地方。韓王信遠離故土自然會生出反心。
其次是韓王信的人品問題。韓王信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毫無忠心可言。
漢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從中可見,韓王信曾經投降過項羽。而與他同時守護滎陽的周苛卻非常忠誠,據《漢書》記載:“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亨周苛。”兩者相比,高下立判,所以在那個時候開始漢王就不再信任韓王信了,充其量就是一起工作的合作伙伴。等到天下太平後,劉邦便經常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最後韓王信叛逃匈奴。
最後,是身份問題。在劉邦所分封的漢朝異姓王中只有韓王信是戰國時期的貴族之後,韓襄王的孫子。論身份和血統,他甚至比劉邦還要高貴許多。所以,他在劉邦的手下,心中難免有幾分不情願,劉邦對於他也是非常忌憚。事實上這些六國舊貴族也確實在蠢蠢欲動。《漢書》記載:
韓王信亡走匈奴,其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匈奴仗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與漢兵戰,漢大破之,追至於離石,破之。所以從這一點看來,劉邦的懷疑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些六國舊貴族早有反心,只是在等待時機而已。所以,韓王信這位戰國遺民,落難王孫成為了漢朝第一個謀反的諸侯王。
-
9 # 桃花石喀喇
韓王信反叛劉邦不僅僅是因為匈奴,主要是劉邦有了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心思。韓王信不反就會和其他異姓諸侯王的下場一樣,反了還有一線生機,韓王信雖然被漢將殺死,但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從匈奴返回漢朝全部被封侯。
漢初的政治形勢決定了,劉邦絕不會容忍異姓諸侯國的實力能威脅到漢朝。不管韓王信有沒有異心,劉邦都會剷除韓王信。
(一)漢朝初期劉邦只是各個諸侯國的盟主劉邦稱帝后先後剷除八大異姓諸侯國中的六個,僅有長沙國和閩越國因為地處偏遠,威脅不大得以保留。
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為了拉攏部下和盟友爭﹐建立恢復秦朝爵位﹐功大者封王﹐功小者封侯。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時,一共有八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韓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和燕王臧荼。
這八個諸侯王國名義上奉漢朝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與獨立國家無異。王國百官設定如同中央朝廷﹐諸侯王可以自行任命二千石以下官員﹔可以向本國臣民收取賦稅。
劉邦稱帝后,把韓王信的封地從中原穎川郡遷往代郡。一年後 匈奴冒頓單于進攻韓王信,劉邦不但沒有救援還派使者責備韓王信。
韓王信為了自保投降匈奴冒頓單于,前196年韓王信和匈奴軍隊進攻漢朝是被殺死。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發動叛變,戰敗被殺。
公元前198年,劉邦懷疑女婿趙王張敖謀反,廢掉張敖的王位,貶其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擔心被劉邦誅殺,搶先發動叛變,第二年戰敗被殺。
公元前196年,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被人告發收留項羽部將,被呂后關在籠子裡用竹子誅殺。
公元前196年,劉邦以謀反的罪名抓捕彭越,廢其為庶人。最後呂后安排人再次告發英布,全族被誅。
長沙王吳芮在前201年去世後,王位由他的兒子吳臣繼承,淮南王英布發動叛亂後,吳臣立場分明地支援漢朝,因此長沙國得到了保留。
閩越王無諸死後,因為地處偏遠,王位由其子孫繼承,漢武帝時期,閩越國受到東甌國的進攻,漢武帝平底閩地後,閩越國被遷往內地。
(二)剷除異姓諸侯國,換上劉邦的子侄就能萬事無憂了劉邦建立同姓諸侯國後,在安撫各國民心恢復正常方面確實起到了巨大作用。劉姓諸侯國在剷除呂氏外戚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到了漢景帝時漢朝中央的實力已經大於諸侯國,與其說是七國叛亂不如說是漢景帝故意逼反各國。
劉邦清除六大異姓諸侯王以後﹐鑑於各國民風迥異不便化為郡縣管理,就陸續分封劉氏子侄建立九個同姓諸侯國﹐並與開國功臣立下"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盟”。
《史記》記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呂后執政後,廢除梁趙兩國﹐割去齊楚兩國郡縣﹐分封呂氏外戚諸侯王。
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共有諸侯王國十五個﹐燕國﹑趙國﹑呂國為呂氏諸侯國﹐魯國為呂后外孫張氏封國,常山國﹑淮陽國﹑濟川國為漢惠帝子三國,淮南國﹑代國﹑吳國﹑齊國﹑楚國﹑琅邪國六國為劉氏諸侯王﹐長沙國和閩越國為越人諸侯國。
漢文帝登基後廢除呂氏、張氏和惠帝三子七國。並採納賈誼以親制疏及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建議﹐徙親子淮陽王於梁﹐分齊國為七﹐分淮南為三﹐用分地的辦法﹐削弱諸侯王的實力。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諸侯國總數增至十九﹐即高帝末年的九國加上濟北國﹑濟南國﹑淄川國﹑膠東國﹑膠西國﹑城陽國、廬江國和衡山國等八國。以及長沙、閩越兩國 文帝末年﹐吳氏長沙國因無後除。
漢景帝二年(前155)﹐共有諸侯國二十三個﹐即文帝末年十七國加上景帝諸子的河間﹑廣川﹑臨江﹑汝南﹑淮陽﹑長沙六國。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漢景帝乘勢奪走各諸侯國支郡﹑邊郡直屬中央﹐並削去諸侯王各項特權﹐僅許其衣食稅租。王國由內史治理﹐諸侯國和中央直轄郡縣無異。
(三)韓王信後代的結局韓王信雖然投降了匈奴,但他的子孫並沒有同漢朝決裂,一直向漢朝傳遞匈奴的情報。後來他的兒子韓頹當迴歸漢朝,被封為弓高侯,韓家也成為漢朝的頂級貴族世家。
韓王信逃到匈奴後,在頹當城生下一個兒子,所以取名為韓頹當。呂后執政時韓王信的妻子攜兒子韓頹當和孫子一起歸漢,韓頹當被封為弓高侯。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時, 韓頹當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叛軍功冠諸軍,成為漢朝一代名將。
韓頹當生有一個兒子韓儒,承襲韓頹當的弓高侯爵位。韓儒生了韓間、韓嫣和韓說3個兒子。
韓嫣從小被寄養在宮中,陪皇子們讀書。長大後年輕英俊、高大威猛,又十分聰慧。讓深受“龍陽之好”家族傳統影響的劉徹喜愛得很。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韓嫣一路高升,官至上大夫,得到賞賜的錢財多得數不過來。
劉歆《西京雜記》中記載:韓嫣喜歡玩彈弓,他就用金子做成彈丸,每天都要彈掉10多顆金彈丸。
長安人為此編了童謠:“苦飢寒,逐彈丸。”長安城的小孩子,只要聽說韓嫣要出來玩彈弓,都跑去撿韓嫣不要的金彈珠。
韓嫣受漢武帝寵信到可以自由進出後宮嬪妃的住地永巷宮。時間一長,韓嫣與漢武帝的後宮嬪妃有了私情,事情敗露后王太后趁機派使者命令韓嫣自殺。
韓嫣的弟弟韓說與韓嫣長得很像。韓嫣死後,漢武帝把韓說作為韓嫣的替身,韓說曾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漠北,立下軍功受封為龍嵒侯。
結語:從漢初的實際情況出發,韓王信反叛漢朝事出有因。韓王信雖然身死國滅,但為自己的後代留了一線生機。 -
10 # 澤宇明志
韓信,都韓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可以這麼說,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當楚漢相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韓信為甚麼要幫劉邦呢?後來為何又要反叛呢?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禮儀的約束,韓信初為大將時,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隆重其事,設拜將臺拜韓信為大將。拜將雖然只是形式,但在拜將過程中是要賭咒發誓的,這種賭咒發誓,有強大的禮儀規範,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的。因此,如果韓信背叛劉邦,他就會失去他帶將兵的基礎。
第二是劉邦的狡詐。韓信投靠劉邦之時,孤身一人入漢,平地而起成為大將,手上沒有一個自己的弟兄。劉邦把自己的親家公張耳放在軍中作為同級別的主帥,後來又把最得力的大將曹參安放在韓信身邊作為副將,其實就是著韓信的一舉一動。而監視韓信的人在韓信的軍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韓信的部隊才能屢屢被劉邦輕易搶去。劉邦是最善於使用間諜的人,連對蕭何這樣的死心塌地的哥們都不放棄懷疑,何況是素不相識的韓信。
第三是錯誤的判斷。秦之前還是封建分封的制度,是一種貴族統治,對貴族內部的不同政見者還比較溫和。項羽就廢除了郡縣制而恢復了分封制,所以韓信錯誤地判斷趨勢依然會往分封制去。既然是往分封制去,當個諸侯王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有自己的領地,也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自己反對劉邦是稱王,歸順劉邦也是王,又何必反對劉邦呢? 但劉邦就會殺王,殺王就是從劉邦開始的。
自古以來鳥盡弓藏,比如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甚至最有名的朱元璋殺得只剩下功臣一個人湯和,還是因為那人比較機智,活下來真的不容易啊。
-
11 # 2許雲輝
韓王信,戰國末年韓襄王之庶出孫子。項梁叔侄擁立楚懷王反秦後,他“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領兵奪取南韓故地,再隨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異姓諸侯王,封地於潁川。
次年,劉邦認為韓王信“材武(勇武)”過人,且封地居天下戰略要地,為防萬一,詔令其將封地改遷太原以北以防禦匈奴,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韓王信以晉陽距邊境過遠為由,請求建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得到劉邦允許。
同年秋,“匈奴冒頓大圍信”。韓王信多次派使者“使胡求和解”。漢廷“發兵救之”,聽說他屢遣使者向匈奴求和,疑其“有二心”,派特使專程去斥責韓王信。韓王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此舉引發了著名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解,韓王信又主動充當匈奴侵漢急先鋒,“為匈奴將兵往來擊邊。”且誘降代相陳豨造反。公元前197年,他又與匈奴騎兵佔據參合城。漢將柴武勸降未果,攻取參合城,“斬韓王信。
韓王信在回絕柴武勸降信中自述三罪,可視為其成為首個反叛者的理由:一,由平民而封王,卻未在滎陽之戰中為劉邦盡忠。二,匈奴攻馬邑,自己“不能堅守,以城降之”。三,如今反而為敵軍帶兵作戰。
但最根本理由,還是堅守馬邑時,因派人求和而遭漢廷責斥的“恐誅”二字。因為他在拒絕勸降書中提到過文種、范蠡和伍子胥。顯然,他從這些人身上深刻體味到何謂鳥盡弓藏,故不得不反!
-
12 # 乙丙丁6
看了幾個回答,覺得很多人只知道有淮陰侯韓信,卻不知道有韓王信。
其實西漢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一個是大家熟悉的被呂雉殺死的淮陰侯韓信,是個大將軍。另一個韓信,也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也被封為諸侯王。大將軍韓信,齊王韓信,楚王韓信,淮陰侯韓信是指大家都熟悉的,用兵如神,多多益善的韓信。另外一個韓信,就是被稱為韓王信的韓信。我今天來介紹一下這個韓王信。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是個美男子。
到了項梁擁立楚懷王時,立了南韓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
劉邦帶軍隊進攻陽城時,韓成命張良以南韓司徒的身份降服了南韓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南韓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故意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著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爭奪天下。”
漢王平定三秦時,這時韓王成被項羽殺了,漢王就答應要立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南韓舊地。
韓信平定了南韓的十幾座城池,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漢王,這時候這個韓信就被稱為韓王韓信,也叫韓王信。
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
前201年春天,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怕他勢力太大,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韓王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
皇帝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包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
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就責備韓信。韓信害怕被殺,於是就和匈奴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把國都馬邑獻給匈奴並投降匈奴,率軍攻打太原。
高祖皇帝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擊敗韓信的軍隊。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並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于商議一齊攻打漢朝。
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到達晉陽和漢軍交戰,漢軍將他們打得大敗,漢軍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
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將集結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
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在晉陽,聽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皇帝也就帶兵到達平城。
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皇帝處境危險,就採用陳平的計謀,派人送給匈奴王后閼氏許多禮物。
閼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漢朝也收兵而歸。
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韓王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造反。第二年春天,韓王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擾漢朝,對抗漢朝。
皇帝派遣柴將軍帶兵前去迎擊,柴將軍先寫一封勸降信:“皇帝陛下寬厚仁愛,雖然有些諸侯背叛逃亡,但當他們再度歸順的時候,總是恢復其原有的爵位名號,並不會誅殺他們。這些都是大王您也知道的。現在您是因為戰敗才逃歸匈奴的,並沒有大罪,您應該趕快來歸順!”
韓王韓信回信:“皇帝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使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說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保衛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早晚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狀,但在成功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亡;現在我對皇帝犯下了三條罪狀,還想在世上求取活命,這是伍子胥在吳國之所以被殺的原因。現在我逃命隱藏在山谷之中,每天都靠向蠻夷乞討過活,我思歸之心,就像癱瘓的人不忘記直立行走,盲人不忘記睜眼看一看一樣,只不過情勢不允許罷了。”
見勸降沒用,於是兩軍交戰,柴將軍掃平了參合城,並將韓王韓信斬殺。
這就是韓王信,他不是大將軍韓信。
-
13 # 我講歷史你來評
韓信作為劉邦手下第一武將,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勳,自己有些功高震主,尤其是在韓信攻下齊國後和劉邦要““假齊王”的爵位後已經引起了劉邦的猜忌,後來在劉邦與匈奴作戰時被圍於白登山時,彼時作為楚王的韓信遲遲不發兵前去營救劉邦,致使劉邦解了白登山之圍後,巡遊楚國時於雲夢澤時擒了韓信貶為淮陰侯,從這是起韓信才真正起了反叛之心,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
見或跟隨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
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
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後來陳稀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
從。暗中派人到陳稀處說:“只管起兵,
我在這裡協助你”。此事之後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是漢開國起大異姓諸侯王第一被殺的王爺。其實我個人認為韓信最初並無反叛之心,主要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引發劉邦的猜忌,被劉邦一步一步的逼迫從而與劉邦走向了對立面。
回覆列表
韓信要造反,早就造反了,劉邦想的很簡單,我死了之後沒有人能壓得住韓信,所以必須在我身前解決你,韓信,你想的太簡單,你認為交出了兵權,劉邦還是不肯放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