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強哥新語
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李斯看到廁所裡的老鼠,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遇人或狗到廁所來,它們就逃得無影無蹤。過了一段時間,李斯又看到糧倉裡的老鼠,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悠哉地在米堆中嬉戲,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 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就是說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成才,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可見李斯是一個私心極重,功利性極強的人,他把追求榮華富貴作為人生的最大目標,在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的驅使下,李斯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決定辭去小吏,到齊國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李斯學成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對比,就決定到秦國去。他臨行前跟老師荀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垢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意思是說最大的恥辱是卑賤,最令人悲哀的是貧困。可以看出李斯始終不能忘記的是自已的出身和社會地位,不能忘記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李斯到了秦國以後,秦相呂不韋認為他很有才華(史書記載:“不韋賢之”),很快得到器重,提拔他為郞 ,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君主,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期雖然強大,但時機還未成熟,不能完成統一大業。自秦孝公變法以來,秦國才乘機強盛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臺上的灰塵那樣容易,正是完成霸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因此得到秦王的賞識,被提拔為長史。對於六國,李斯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他勸秦王不惜花金銀財寶到各國去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果然奏效,於是他又被封為客卿。自秦昭襄王以來,秦國採納了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秦國不斷蠶食和它接壤的韓國領土。現在秦王又下決心要統一六國,韓國非常害怕被秦國滅掉,於是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充當間諜,遊說秦王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牽制秦國的東進。不久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秦國的舊貴族想借此發動一場逐客事件,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臨走前,李斯奮筆疾書,給秦王寫了一份《諫逐客書》,力諫逐客。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並下令把李斯請回來,仍然受到重用,並封他為廷尉。在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李斯因嫉妒同窗好友韓非的才能,擔心韓非被秦王重用後,自己的位置會被取代,於是在秦王面前詆譭韓非,送毒藥逼他自殺。暴露了李斯這個人內心深處汙濁,見不得人,容不得人的小人心態。寫到這裡,鷺客島想起了《水滸傳》中人格卑鄙的小人陸謙。陸謙和林沖原本是一對好友,倆人自幼交好,親如兄弟,但陸謙在陷害林沖的過程中卻充當了一個急先鋒的角色,他一次次地向林沖伸出罪惡之手:拉林沖去吃酒,騙林沖老婆到家中為高衙內創造調戲條件,以此來滿足花花太歲的淫慾;施放毒計,騙林沖購買寶刀誤入白虎堂;用重金收買威逼利誘董超、薛霸想結果林沖性命;火燒大軍草料場欲將林沖置於死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大雪改變了事態發展的方向,改變了雙方的命運,最終這個惡貫滿盈的陸謙被林沖所殺,這個作惡多端的小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同時也讓我們感嘆到:小人有時候比君子更有智慧。因為小人比君子更能認識到人性的醜惡,並且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達成自已的目的,所以小人往往容易成功,但是人性又有更大的優點,因此小人最終一定要失敗。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縱觀李斯一生的履歷來看,他是一個很有才幹,很有才華的人,在秦始王嬴政滅六國的事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的低劣品質,卻成為他致命的弱點。李斯雖身為丞相,但為了貪一己之私利,枉國相之重責,置社稷存亡於不顧,終釀成了激盪史書的“沙丘政變”,致使秦帝國的統一大業於二世而終,最後自已也死於非命,成為被人唾棄的勢利小人。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這樣評論他:“持利祿之重,阿順苟合。”李贄認為:“李斯殺人眾多,應受此報。”
-
3 # 行在路上8
答:所謂的老鼠哲學,即是李斯從廁鼠和倉鼠身上悟出的一個道理。就是處在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作為。就是成也老鼠,敗也老鼠。這也成為他的處世哲學。
李斯平民出身,年輕氣盛有為,充滿智慧,一心想輔佐秦始皇幹出一番大事業來。也確實一開始遊說、上書,協助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實行了中央集權。又先後對文字、貨幣、度量衡、土地制度等制度進行了改革,併力求在文化與思想上對全國進行統一。對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做出很大的貢獻。
但一朝天才一朝臣,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秦始皇的死去給李斯帶來致命的後果。他雖然也在忍辱負重調整自己,但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改革和保守的思想碰撞,再加上他的野心和殘忍以及他的獨斷專橫的霸道短視行為,引起人們注意和不相信。其被殺也是必然的。他殺害了同窗好友才子韓非,寫了有名的《焚書議》,建議焚書坑儒,全國大範圍焚書活動,活埋殺害了460多名儒生。等等。最後也落得個身敗名裂。
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官場如戰場,比戰場更殘酷更復雜。就是相互殘殺,也是一個階層推翻另一個階層的暴烈的行動。為民為國為利為人為發展為進步,需要全面的把握和掌控平衡。確實不易。行在路上。
-
4 # 關東書場
《史記·李斯列傳》中對李斯的這段經歷是這樣記載的:“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就是說李斯當小吏的時候,一次上廁所,發現廁所的老鼠十分可憐,吃的是大便,有人來的時候驚慌失措趕緊逃走,連吃頓熱乎的都擔驚受怕。而李斯到了糧倉的時候,發現那裡的老鼠,幸福的不得了,天天吃好的,看見有人來,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李斯從廁所的老鼠和糧倉的老鼠不同的遭遇中,得出結論,原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平臺密切相關,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背靠大樹。
於是他辭掉了沒有盼頭的小吏的工作,拜當時的大思想家荀子為師。這荀子可不一般,他是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位大師,而且荀子的學說不像孔子、孟子那麼不實用,他教的學生出徒就可以當帝王師,這從他的另一個學生韓非子的成就就可以看出來。
荀子“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主張,與李斯“老鼠哲學”的觀點不謀而合,師徒相聚可謂是一場伯樂和千里馬的風雲際會。找到了自己荀子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大樹,正所謂“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學有所成的李斯,對自己的第二棵大樹早就做出了規劃,那就是秦國。他非常明智的拋棄了楚國,因為到那去,無異於廁中鼠,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
到了秦國以後,李斯傍上了相幫呂不韋,成為他的門客,在自己的人生階梯上又前進了一步,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接近了呂不韋也就接近了權利的中樞。事實確如他所料,不久他就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進而被推薦閱讀給了秦王,從此呂不韋開啟了自己開掛的人生,一直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李斯的“老鼠哲學”確實有他的道理,正如他老師所說的那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把大象放坑裡,也沒人會注意;麻雀站在枝頭,看到的人就多。平臺給了人展示的機會,你佔據了平臺,即使有比你強的人存在,他也沒有機會。而且佔據平臺以後鍛煉出的能力,會讓沒上臺的人和你的水平越拉越大,你的地位也就會更加穩固。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果單純的迷信平臺的作用也是不對的,荀子的學生不止李斯和韓非,可是隻有這兩個人成名了。呂不韋的門客以千數,可李斯就能從裡面脫穎而出,可見平臺相同的情況下,能力和天賦還是起決定作用的。
就如李子柒擁有的平臺你我都有,可是人家卻成名了,背後的原因還不是人家的切入點好,影片拍的漂亮?
所以啊,要想有出息,能借力就不要矯情,只想借力而不努力,老天也是無能為力!
-
5 # 小溪V渡海
李斯的老鼠
在李斯少時,為楚一小吏。“見廁中鼠食不契,人犬近則恐,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在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那麼少時是什麼時候?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47年辭荀師,也就是說李斯37歲時入秦,再者師從荀子處,我們現在上到大學都得九年,我想李斯師學應該也有個十年。故李斯少時應該在二十幾歲,為楚一小吏,掌管文書。說明他是有一定的知識量的,有識必有其思,有其思必有觀。觀什麼呢?觀列國的形勢,觀己之處勢,這一觀,就是人之處境在於環境,境窄則存危,境廣則可縱。所以就開始思變,思變之首是思想之變。思想變了,行為也就變了,行為的變在於思想之選擇,所以觀鼠之境如觀己之境,觀鼠之擇亦如己之所擇,故才嘆之“人在所自處耳”。有了選擇就會去實踐,去實踐以一己之力實難成之,也就有了借的觀念,借什麼呢?一切可用之用,一切可用之識,一切可用之勢,自然而然的就會去想著尋找名師,增強自己的能力。而荀卿之思想:人性有惡;因人有惡,故要學習向善,就要注意後天教育和後天的環境對人的影響。還有就是荀子曾為自己所思學有所用,也是到處的遊說,到處的碰壁,然屢敗屢戰,其精神可敬,斯甚崇敬之,就拜了師,這也就是借名師之思!後 以名師之思為己之思新,報師之恩育,名己亦名師!
所無論一個人在什麼樣的環境,縱有李斯之想,也得有李斯之恆力,有理想得去實踐,去實踐就得不畏苦、不畏難、得克己,得律己,更得變通!
-
6 # 尼古拉斯憶心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司馬遷講述了“倉鼠一嘆”的故事。李斯少為郡小吏,一次,他發現廁所的老鼠又髒又臭,見人就跑。他又在糧倉發現老鼠,這隻老鼠在高高的糧囤上,大搖大擺地吃糧食,養得又肥又大。李斯看到廁鼠和倉鼠的不同處境,不禁發出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李斯的感慨,表明他不滿足現狀,不願意做低階小吏,要像倉鼠那樣爬上高位。李斯當時地位低下,他決心改變自己,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他用名聲狼藉的老鼠做比喻,把自己的60人民論壇,政論雙週刊人生價值定位於做高官,享受榮華富貴,品位就不高了。
接著,司馬遷又記載了李斯拜荀子為師,學成後向老師告別時說的一段話。其中說道:“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獸之視鹿,人面而能強行者耳,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話再次表明了他對功名富貴的強烈追求。對李斯的坦白,荀子十分擔憂,“為之不食”,甚至預料,李斯將來會有不測之禍。
從李斯的“倉鼠一嘆”到對“卑賤”與“窮困”的厭惡,可知李斯對名利的追求是急迫的。他入秦後,確實幹得出色,一步一個腳印地攀升,終於成為丞相。但問題是,他內心深處一直貪戀著名利富貴,為此他不擇手段陷害同學韓非就是明證。
“老鼠哲學”
隨著李斯地位的升高,他逐漸達到了人生輝煌的頂點,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困惑。有一年,他的兒子李由回家探親,李斯舉行盛大家宴招待文武大臣,賓客很多,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熱鬧非凡。宴會進行中,李斯來到家門口,向後看,是燈火輝煌的宴會廳,向前看,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馬,他不禁喟然而嘆:哎呀,荀卿曾對我說過“事情不要搞得過了頭”。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裡的百姓,皇帝不瞭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現如今的臣子沒有人比我的地位更高,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然而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還不知道歸宿在何方啊!
李斯深知是皇帝的提拔使他有了今天,要想保住富貴,必須緊緊依靠秦始皇。由於政治環境複雜多變,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也要像老鼠那樣,敏銳地觀察環境,巧妙地保護自己。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李斯變得乖巧了,他極力迎合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在討論管理國家的方式時,他將主張在邊遠地區分封的意見上綱上線,視為敵我矛盾,以危言聳聽之語“忽悠”秦始皇,結果釀成了摧殘文化的“焚書”事件。轉年,他又嚴重失職,對秦始皇坑殺四百多儒生的惡劣行徑不制止,不勸阻,這就是“坑儒”事件。“焚書坑儒”加劇了秦朝的社會矛盾,秦朝政治局勢急轉直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李斯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鼠落虎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的路上病死。野心家趙高蓄謀發動政變,改變秦始皇遺詔,殺死將要繼位的長子扶蘇,改立胡亥為帝,進而篡奪秦朝大權。為使陰謀得逞,趙高必須使兩個人就範,一是胡亥,這十分容易――胡亥是他的學生,又有皇帝寶座的誘惑,沒費功夫胡亥就答應了;二是拿下李斯,李斯是丞相,秦始皇的忠臣,握有實權,趙高的地位又低於李斯。從這點看,讓李斯參與政變是不可能的。但趙高十分了解李斯的弱點:貪生怕死,迷戀富貴。於是趙高找到李斯,和盤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李斯一聽,果然勃然大怒,高聲斥責趙高:“趙高,你怎麼能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呢!”趙高早有準備,他不緊不慢,軟硬兼施,步步逼近,最後攤牌,威脅李斯說:“如果你現在放棄這個機會而不聽從我的,一定會桶及子孫!”在趙高的威脅利誘下,李斯膽怯了,動搖了,他貪生怕死的念頭逐漸佔了上風,道義的底線被撕破。
李斯為保富貴、保性命,向趙高惡勢力低下了頭。他本以為這樣做就可以得到安生了,哪知,他的悲劇剛剛開始,一場慘禍就在後面。趙高篡權後,在朝廷上說一不二,專橫跋扈,將有礙他掌權的人幾乎全部殺光。李斯已預感到將要發生的一切,他拼命討好秦二世,甚至向二世上《行督責書》,就是讓二世加大對臣民的監管力度,嚴刑峻法,毫不留情。不過在趙高看來,不管你李斯怎樣討二世的歡心,都逃不出他的手心。果然,他向秦二世誣告李斯有“謀反之心”,昏庸愚蠢的秦二世深信不疑,命令趙高辦理李斯案件。面對毫無人性的趙高,李斯如小老鼠落入虎狼之口,只有死路一條了。
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李斯被趙高以“謀反罪”陷害,判處死罪。這一天,李斯被押赴刑場。牢門開啟,李斯和他的兒子從陰暗的牢房裡走了出來,被關押多日的李斯終於看到了藍天和白雲,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在人生的盡頭,他彷彿輕鬆了許多,又想到了當年的生活,轉過身,對兒子說道:“我現在多想和你一道回到咱們的老家上蔡,牽著小黃狗,出城去追逐野兔呀,這還能辦得到嗎?”說罷。父子二人相對痛哭。
對李斯之死,歷代文人常有詩文詠歎。唐代詩人胡曾有詩云:“上蔡城外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成陽血染衣。”(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史海鉤沉
早年閱歷,決定一生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孟憲實:這個最終的結局――父子腰斬,誅滅三族――難道不是李斯盡力要避免的嗎?直到臨死之前,李斯才忽然又想起上蔡,想起上蔡時期的平淡生活。面對死亡,帶著小狗追逐野兔的情景,突然變得那麼幸福了。可當初,一切不都是從他不甘心卑賤貧窮的處境開始的嗎?
當李斯成為統一帝國的丞相時,他顯然得到了自己“富貴的糧倉”。從此,當年那個上蔡小吏的思維完全支配了帝國丞相的頭腦――他關心的是老鼠。而不是糧倉。趙高一威脅,他就膽怯。看起來他是向趙高妥協,其實是帝國丞相向上蔡小吏妥協。如果他拼死一爭又會怎樣呢?幾十年的丞相,應該有足夠支配的資源,他要維護秦始皇的遺志,總能夠找到辦法。假使胡亥、趙高拼死胡來,他橫豎不過一死,堂堂帝國的丞相,為制止一場篡權陰謀而死,這將是怎樣的青史風流呢?
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對於李斯而言,成亦上蔡小吏,敗亦上蔡小吏。一個人的早年閱歷,竟然是如此難以超越。
古人言:“頭上三尺有神明。” 李斯的悲慘人生警示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要加強黨性修養,時刻保持清醒警覺,守住防線,不逾底線,讓戒尺在心中高懸,做到言有所畏,心有所敬,行有所止,在名、利、權、情面前,守得住底線,浩然正氣做人,就會成為合格的黨員,成就圓滿人生。
-
7 # Kant孟
李斯的“老鼠哲學”是借喻“倉鼠”和“廁鼠”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命運來說明人在不同的處境下的不同命運。餘之所以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與我正在寫作的《命運資本論》有關,藉此機會先把這本書的大意與網友分享。
“倉鼠”和“廁鼠”命運不同,是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倉鼠有一個相對養尊處優的環境,腦滿腸肥,而廁鼠不僅擔驚受怕,而且還苟且偷生。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的命運不同,不僅是環境差別,還有身世的差別。問題是,人的命運究竟是怎麼來的?人的命運能改變嗎?這就不是一個“老鼠哲學”能回答的問題了。
首先說說命運的來歷。人的命運是靠三種資本支撐,一是家庭資本,官二代、星二代屬於此類,二是智力資本,智商高、情商高者屬於此類,三是顏值資本,(此類資本主要是對女人而言)。這三種資本決定人的命運,但有了資本亂揮霍也可能讓人血本無歸。所以,人生的真正贏家,一是知道自己的本錢,二是會把錢花在刀刃上。像李天一這樣的星二代就是揮霍了資本,自我斷送前程命運,而像潘金蓮這樣的女人就是沒用好自己的顏值資本而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人生哲學就是了解自己命運和掌控自己命運的哲學,是一本“命運資本論”。
其次說說怎樣改變命運。如果沒有命運資本而要改變命運實屬不易,但還是有希望做到,這就是如何積累資本的問題。從命運的三大資本中我們能夠觀察到,家庭資本和顏值資本都有遺傳性,屬於非主觀決定因素。智力資本則不一樣,雖說人也有天分的差別,但後天努力是可以彌補的。通向這條道路的唯一途徑是教育,這樣做的代價是要犧牲一代人換取下一代的成功。而犧牲自己換取兒女的成功,不是你是否願意的問題,二是有沒有這種認識和理念的問題。一般做不到的人不是對兒女沒有愛心,而是看不到光亮而失去信心。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代人的資本積累的卻是需要很長時間,考驗的是耐心和毅力。但一代人並非遙不可及的百年,也就是二十年,只要樹立一個信念,我們都能做得到。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能一一細說。
以上是借題發揮,還是回到本題的主角李斯。李斯是個有智力資本的人,同時他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荀子。他大部分生命時間都很好的運用了智力資本,比如他給秦王寫的《諫逐客書》,抓住了時機,官位一步躍升為廷尉,這使他有機會展示才華,參與了秦統一後的重大國策,包括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但後期遭宦官趙高算計結局悲慘。趙高用李斯自己定製的“腰斬”用在李斯自己的身上。據載,李斯被身分異處後還用自己的血寫了三個字:慘、慘、慘。李斯的問題是對命運資本運作的風險評估上有敗筆,也說明他的“老鼠哲學”有一定侷限性。但不能否認,李斯亦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
-
8 # 榴石堂主
李斯羨慕倉鼠能夠“食積粟,居大廡”,提出老鼠哲學。一千年後柳宗元《永某氏之鼠》中“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的結論就是對李斯“老鼠哲學”的最好終結。
青年李斯認為從倉鼠上升為廁鼠就是階層跨越,一生兢兢業業也是為此。可老鼠終究是老鼠,只要還是當老鼠,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就像柳宗元文章中說的,受人主縱容時,身邊倉鼠尚有機會“飽食而無禍”。一但人主換人了、人主煩了,倉中鼠難免被灌被殺、屍堆如丘。這時看,反倒是遠離人群的廁鼠更容易避禍。事實上李斯後來被腰斬,臨死前也確實是懷念“父子牽犬東門逐兔”的廁鼠生活,後悔自己的倉鼠選擇。
要真想改變命運提升層次,不能只在老鼠堆裡打轉,劉邦看到秦始皇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也”是正解,還是得當人啊。
-
9 # 海西鯫生
“老鼠哲學”是一種“平臺思想”和“位置哲學”。藉助於老鼠所處的位置不同而生存狀態差異懸殊的事例,告訴人們位置對於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性,類似於當下社會中流行的“平臺論”,認為平臺非常重要,正所謂“在一個重要的平臺和位置,即使是豬也能飛起來”,以致很多人都很看重平臺和位置,認為它對於個人的成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極端者甚至認為一個人發展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平臺。正是在這種思維觀念影響下,“屁股決定腦袋”,個人思想被位置影響和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位置和平臺確實重要,但那是外在環境和資源,一個人能力不行,即使有好的平臺也未必成功。畢竟要知道,李斯可是後來拜荀卿為師,荀卿即荀子,不僅在“稷下學宮”舌戰群儒,是公認的祭酒,能力和見識也是超一流,既有為官經歷,也有很多經典著作流傳後世,在思想上更是跳出儒家自成一派;這樣的人物招收的徒弟絕非泛泛之輩。而李斯生在楚國上蔡,當今河南,要知道河南及其周邊在春秋戰國可是人才輩出之地,而且李斯出生地不遠即是老子這位哲學大家的誕生地苦(即今河南鹿邑),在那樣的生長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影響下,你感覺李斯的能力會很一般?就憑因老鼠而想到出仕,其悟性就非同小可,其後來的很多謀略也是例證,李斯不僅為官謀略一流,而且書法文章造詣也很高,《諫逐客書》是千古名篇,“大篆入微,小篆入妙”,主導後來的統一文字改革。可以說,李斯是一個能力卓越的人。總的來講,平臺很重要,但個人能力更重要;能力欠缺,位置再好也無濟於事,“德不配位,必有殃災”;而能力超強的人,憑藉機遇等要素,遲早會出頭。可以說,一個人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非僅僅靠單一的某一因素。
“老鼠哲學”也是種現實主義和利己主義哲學。俗話說“鼠目寸光”,老鼠非常聰明、機靈,但也很貪婪,眼光朝下,難以望遠。運用到社會與處世上,既有務實踏實、靈活聰明的一面,也有冷峻、短視、貪婪的一面。因為前者,李斯不斷髮展,步步為營,最終由客卿到丞相,位極人臣。他早期投靠呂不韋,後期又全力輔助秦王,能夠左右逢源而不被誤傷;在地位上,雖為客卿卻能夠反客為主,成為秦王的股肱,躍居秦國顯貴之上;要知道,從周代到唐朝以貴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在朝野有著重要影響,尤其在秦以前甚至可以左右政局、廢除國王,田氏代齊和大夫專擅時有發生,而身為布衣草根的李斯卻能扶搖直上、穩坐朝堂幾十年,不能不說其能力不凡,其務實難撼;此外,他知道皇帝好大喜功和獨斷專行,就提出廢分封行郡縣等舉措,還主持統一文字,滿足皇帝各種喜好和慾望。因為後者,他為鞏固權力和獨佔王寵,嫉妒、誘騙、害死自認不如的同學韓非;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與趙高合謀矯詔廢長立幼,不僅直接害死作為自己的女婿和王儲的扶蘇,還害死了蒙恬這樣的大將軍,不僅是對待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秦始皇的不忠,也是對自己的子女的不仁,還間接毀掉了自己幫助始皇帝打下的基業,是對自己事業的背叛。雖然他很聰明,能夠想到盛極而衰的道理和規律,但是強烈的權力慾和極端的利己思想完全迷住了雙眼,因此,他看不到無限榮耀背後的危機四伏,以致與兒子牽著狗出上蔡東門打獵的微小願望也無法滿足,最後淪為被車裂的悲慘下場,實在可悲、可嘆、也可鑑!
“老鼠哲學”也是中國從古到今一種隱性且流行的“官場哲學”。老鼠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動物,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戰國和秦漢,老鼠常被作為物相來引用和諷喻,尤其常被用在官員身上,除司馬遷在李斯傳中以之隱喻李斯外,在司馬遷之前也有相關的例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經典“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國風·魏風·碩鼠》)將將官員比喻大老鼠進行諷喻。當然,最初“老鼠”代指很多不好的事且範圍廣泛,如梧鼠五技(《荀子·勸學》)比喻“技能多而不精”;鼠牙雀角(《詩經·召南·行露》)諷刺“強暴者”;鼠肝蟲臂(《莊子·大宗師》)代指“無價值的東西”;孤雛腐鼠(《莊子·秋水》)喻指“微賤而不值得一提的事物”;鼠竊狗盜(《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比作“小偷小摸”等等;但後來逐漸與官員聯絡到一起,例如城狐社鼠(《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後來比喻“屬於藉助勢力幹壞事的官員”;貓鼠同眠(《新唐書·五行志一》)比喻“官員相互包庇”;官倉老鼠(曹鄴《官倉鼠》)諷刺“貪官汙吏”等等,儼然成為老鼠喻指的一個重要物件。當然,由於老鼠上述提到的一些特性,如聰明、靈活、貪婪、極端自利、目光短視等,所以被一些人視為一種官場上的重要現象,進而被諷刺總結為一些貪腐官員的為官處世哲學。
總的來講,“老鼠哲學”是一種位置哲學,一種現實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哲學,短時間會獲得很大成功,但遲早出問題。此外,它也是一種與權力與利益緊密聯絡,在官場中隱形存在的特殊的處世之道。
-
10 # 煙花三月09
李斯本來在楚國的上蔡當了一個糧倉主任,科級幹部,小日子還不錯,自己也比較滿意。
李斯是一個聰明人,心細,做事情愛思考。有一次他上廁所的時候,廁所裡的老鼠,見到人就嚇得四處亂串,其實他們也就是吃吃廁所的屎而已。他又回到自己所管的糧倉,糧倉的老鼠,把家就建在糧食堆裡,見到人也不太躲閃。
愛思考的李斯,由這件事一下子受到啟發,不由不禁發出感慨: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啥意思呢?,一個人一輩子成功不成功,就像這老鼠一樣。你要是當了一輩子的廁所老鼠,活的就窩囊,你要是當了糧倉裡的老鼠,你活的就成功。悟到這個道理的李斯,立即辭職,離開了上蔡這個小地方,他要到大地方去見世面,他要當一隻倉鼠,而絕不滿足只在上蔡這個小地方只當一隻廁所的鼠。
要想到糧倉當老鼠,那也得有本事。於是李斯就跑去拜當時的大學問家荀子為師,給自己教本事,本領學成了。在他和自己的老師告別的時候,他給老師表明瞭自己的最高理想: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獸之視鹿,人面而能強行者耳,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啥意思呢?也就是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沒錢沒地位,那時最讓人看不起的,也就白活了。
荀子聽了李斯的話,立刻對自己的這個聰明的弟子表示擔憂,李斯走後,他連飯都吃不下去,他給別人預言,李斯用這樣的想法做事情,恐怕不能有好結果。
後來李斯到了強大的秦國,並且在秦國乾的不錯,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現了自己當“倉鼠”的理想。
後來他的同學韓非子到了秦國。韓非子這個人雖然說話是個結巴,但是論聰明和學問,遠遠高於李斯。李斯的倉鼠地位不保。
於是李斯就在請王面前說盡了自己同學的壞話,讓秦王把李斯下到監獄,可憐李斯最後竟然死在了秦國的監獄。
後來,秦始皇死後,趙高威脅,如果讓公子扶蘇繼位,扶蘇就會讓和自己關係好的蒙家人當丞相,說到了李斯的痛處,所以李斯就默認了趙高的胡作非為。預設的結果,是趙括變本加厲的胡作非為,直到最後,趙高參了李斯一本,李斯被送上了斷頭臺。自己被腰斬,全家被滅三族的悲慘下場。到最後,倉鼠的地位,還是沒有被保住。
李斯的老鼠哲學,就是追求榮華富貴詩人生的價值觀,也是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了這樣的三觀,促使年輕的李斯不斷學習,向上,進步,也是同樣的三觀,讓李斯容忍了胡作非為,也讓自己命喪黃泉。
這讓我想起現實社會中,許多高官貪腐就是抱有李斯這樣的“老鼠哲學”,這個理論,是個雙面刃,他可以能是你向上的動力,但最終都會讓你一無所獲。
-
11 # 音樂小妖
古代秦國能一統六國離不開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同樣也離不開他手下的那一群人才,比如說李斯等人。
但是在李斯沒有成功之前,自己的生活過的相當不如意,最初的時候在楚國當一個倉管,專門管理糧食倉庫。
那時李斯人微言輕,雖說自己的生活過的很安逸,但是卻處處受人壓制,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這種人。
也許是太無聊的原因,李斯在看到老鼠的那一瞬間,突然間頓悟了,也就是自己的思想昇華了。
同樣都是老鼠,廁所當中的老鼠膽心怕事,餓得骨瘦如柴不說,但凡有個響動嚇得四處亂跑。
而倉庫當中的老鼠卻一個個吃的肥頭大耳不說,看到有人接近居然也不是很害怕。
於是李斯就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因為生活環境不一樣,所得到了生活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自己在楚國這麼一個管倉庫的地方,雖說吃喝不愁,可實際上卻也是在一點一滴的磨滅自己上升的空間,長此以往下去,自己還有未來嗎?
可以說此時李斯就把自己定性為一隻老鼠,自己到底是要生活在廁所當中,還是倉庫當中,就要看自己的選擇了。
於是李斯重新開始了自己人生路,也就是成為荀子的弟子,但是李斯的想法太過於極端。
簡單來說,就是李斯的所有一切行為都是向利益看齊,就如同一個不擇手段的商人一般,為了所謂的利益,可以出賣任何東西。
當時跟著李斯一起到秦國的同學朋友並不少,但是李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地,直接拿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墊腳石,所以達到了自己的成功,卻也把自己弄到了沒有朋友的地步。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還好說,等到了秦二世之時,這一切的弊端都體現了出來,因為李斯太過於注重利益,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李斯這樣的人,最終在跟趙高爭鬥當中失敗,從而引來殺身之禍。
其實李斯最初的理想是不錯的,但是太過於極端,不論是廁所當中的老鼠還是倉庫之中的老鼠,都要有一個過渡的過程。
但是李斯卻希望自己可以一步登天,於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擇手段,我們都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可是李斯卻是直接佔用了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長此以往的後果就是大家對李斯越來越無法忍受,哪怕你吃肉,把湯留給大家也行,可是李斯的吃相有點太過了,不要說湯了,連味都不讓大家聞。
於是等李斯自己無路可走的時候,周圍的人落井下石的不在少數,雪中送炭卻一個也沒有,就是因為李斯自己把路給走絕了,從而讓自己無路可走。
所以說李斯的“老鼠哲學”並非錯誤的,只是李斯太渴望所謂的成功,從而在上升的道路上,不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行走,而是踩著別人的身體向上爬,看似平步青雲,其實根基卻一點也不牢靠,但凡風浪過大,就會直接從雲端掉落地面,直接粉身碎骨。
-
12 # 曹宗國
李斯的所謂老鼠哲學出自《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人的賢與不肖跟自己的處境確實有一定關係,處境包括經濟和文化教養條件;但不能說人的賢與不肖完全是由處境決定的,尤其不能說處境富貴者必賢,處理貧寒者必不肖。人的賢與不肖是由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而且主觀因素佔主要。
回覆列表
李斯年輕時做過文書一類的小吏,他志向遠大,但因身分低微,總有些忿忿不平。有一天,他看到茅廁裡面有隻老鼠在吃糞便,一聽到人的腳步聲,馬上就跑開了;當他到倉庫時,卻發現那裡有好多老鼠,大搖大擺地吃糧食,即使有人來了,也不跑開。李斯心裡感慨,他想:人的成功和失敗,和老鼠是如此的相似,同樣的人,處在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作為。 李斯畢業後,根據自己從老鼠身上悟出的道理,決定到秦國去,因為當時秦國實力最強,極有可能吞併六國。他的老師荀卿曾問他為何選擇遙遠的秦國,李斯回答說,自己要成就一番事業,而秦國恰好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 抵達秦國以後,李斯先在呂不韋門下做食客,但他知道呂不韋未必是個好靠山。他很快就見到了秦王,就勸告秦王應一統天下,成就前所未有的霸業。秦國一向有徵服六國之心,李斯的見地獲得了賞識,使他成為秦王身邊的心腹。李斯為秦王出主意賄賂六國當地官員,這個計策的實行效果不錯。就在這時,秦國發生了一件事情,李斯差點被趕出秦國。 原來,韓國為了削弱秦國的力量,想出了一招愚蠢的計策:派遣自己的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鼓動秦國興建水利工程,以為這樣可以消耗秦國的力量。(實際上,興修水利雖暫時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但長久來看,卻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工程修建到一半的時候,鄭國間諜的身分就暴露了,秦王因此下達了逐客令,欲把所有外來者都趕出去。 李斯好不容易找到個大靠山,哪裡甘心就此離開秦國,他馬上寫了一篇文章---諫逐客書。在這篇文章裡,李斯雄辯地回顧了秦國長期以來對各國人才的依賴,比如秦穆公時代---戎國的由余,楚國的百里奚,宋國的蹇叔,晉國的丕豹、公孫支,雖然都是外國人,但秦穆公任用他們稱霸西戎;還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更是讓秦國改頭換面的功臣。李斯的文章雄辯其理又有文采,因為這篇文章,秦王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也被任命為廷尉,成為秦國的重量級人物。之後秦國繼續招攬各國人才,勢力迅速膨脹,李斯終於有了從茅廁到糧倉的感覺。 在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前,他又深深地感慨到:倉廩之鼠,爬之越高,摔之越慘啊。任何哲學都有侷限,“老鼠哲學”也不例外。因為老鼠不能自食其力,不能自給自足,老鼠貪得無厭,要靠大倉,靠大人物管理的大倉。可是要討得大管家、主人歡心有多難啊!而要永遠在大倉裡吃下去,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李斯走上刑場時,無限悔恨地對兒子說:現在,要想和你牽著狗在上蔡打獵,也不能夠了。這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雖然他醒悟了自己收益於老鼠哲學,吃虧於老鼠哲學,但是為時已晚了。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今人不可不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