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看會兒書
-
2 # 陽高快樂
天寶元年(724)二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經》。宋朝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南華經》又名《莊子》,是道家經文,為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漢代道教出現以後,該書被尊稱為《南華經》,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南華經》共五十二篇,後世存稿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後學弟子所推衍。《南華經》中外篇的天地、天道、天運三篇,被漢末黃巾軍領袖張角稱為《太平要術》。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
3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別稱莊子,莊子林。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今存33篇,分內、外、雜三部分。有專家學者認為《莊子》內篇為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其門人以及其他道家學者所作。書中發展了老子的“逍法自然”的思想,否定了神創論,認為凡事必須遵循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莊子》還繼續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思想,但是由於它用相對性來否定絕對性,因此又得出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記的唯心主義觀點。在政治和學術觀點上,《莊子》強烈抨擊當時的統治階級,同時也輕視當時的諸子百家,提出了“任自然”的處世觀點,這種觀點在當時的社會政治條件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莊子》一書的另一大特點是“美”。書中大量運用詩和寓言來闡述莊子的思想,將抽象的哲學寓於生動的藝術形象中。
《莊子》一書對後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提及美的起源,本質及美感問題,為中國古代美學奠定了理說基礎。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始祖,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當時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年,被詔封為南華真人,真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
4 # 南公懿
1: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性人物。
2:漢朝時張道陵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編出《太平經》正式創立道教,尊老子為教主,莊子也成為道教供奉的神。
3:我國古代把有系統理論和完整結構的某種學說的代表作品稱為經。
4:唐玄宗在開元初年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系統闡述道家思想的代表作《莊子》,隨之也被尊為《南華經》
-
5 # 天下熱文

莊子(南華經)簡介

【今日美文】☆ 【1-13】 風雲人生,你看穿了,才會雲淡風輕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蒙(一說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南華真經》又稱《南華經》,即《莊子》,佔國莊子撰述。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稱《南華真經》。
1、莊子其人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山東省荷澤)人。他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窮。曾經向監河侯借糧也曾麻鞋布衣去見魏王。
莊子平生淡泊名利,不為世累。楚威王聽說莊周是一位賢能之士,就派遣使者帶著千金厚禮去請他,答應讓他做楚國相。莊子見到使者,大不以為然。他笑著對使者說:“千金,是很重的禮物,卿相,是很高的位子。但是你看到過祭祀用的牛沒有?餵養好幾年之後,給它披上美麗的錦鏽,送到太廟就要準備殺掉。這個時候它即使想要再活命,也不可能做到了。請你快走吧,不要汙染我了。我寧願在汙泥之中游戲,自得其樂,也不願意受官位的約束。我這個人一輩子都不願意做官,只求自己痛痛快快地活在這個世上。”此外還有他在生活方面及與當時的學者們講論學術的一些故事,散見於其著作《莊子》和其他子書之中。
2、《南華經》卷目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南華經》(《莊子》)原書52篇,但是後來流傳下來的只有33篇,即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其他19篇均已亡佚。有的學者認為,其中只有內7篇是莊周原著,外、雜26篇則是老莊學派後學們的述作,明代的李贄和王夫之都主張此說。這一點歷來學者們聚訟難決,但總的來說,《南華經》一書不失為同一學術體系下的產物。
《南華經》現存內篇為《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7篇,外篇為《駢拇》、《馬蹄》、《肢篋》、《在宥》、《天地》、《天運》、《天道》、《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15篇,雜篇為《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11篇。
3、《莊子》與《老子》
莊子的學說,基本上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記·莊子傳》說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又說他著書的目的也在於“明老子之術”。老子的學說經過莊子的進一步敷演發揮,顯得更為具體、形象而活潑。如講述老子之“道”,《莊子·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這和老子所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二者所論一致。
4、《南華經》的神仙思想
莊子不同於老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他發揮了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成為神仙思想。使“道”與“仙”聯姻,為後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轉化,提供了有利契機。如他在《逍遙遊》篇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這是古代文獻中對於神仙的早期描述。此外,《南華經》(《莊子》)書中多次談到道家的修養工夫,如坐忘、聽息、吐納、周天、導引、守一、心齋等。他在《大宗師》篇中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陳攖寧評曰:“若是眾人,其息固仍以喉而不以踵也。……莊子所謂真人之息,是指內呼吸而言,不是兩鼻孔的呼吸。”莊子在《在宥》篇中借用文成子教黃帝之言,論述長生之道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陽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將士。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示嘗衰。”陳攖寧評曰:“這段文章,把長生不死的道理,和盤托出,玄妙無倫。凡後世丹經所言,煉已築基,周天火候之說,無不在此。” 又說:“此數語抵得幾百部道書,苟能照之施行,亦未嘗不是極好的方法,極靈的口訣。”以上說明,莊子的神仙思想和境界描述,在道教修持中佔有極其崇高的位置。
5、《南華經》的流傳
在西漢初期,當時研究黃老之學的人只重《老子》而忽視《莊子》。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僅見《老子》,即為一證。直到漢成帝時(前32-前7),嚴遵始以“以老莊”並論。《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說他:“依老子、嚴周(莊周)之旨,著書十餘萬言。“繼嚴遵之學的是揚雄和班嗣,揚雄是他的弟子,班嗣則是揚雄的朋友,《前漢書·敘傳》說:“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莊)之術”。這就是莊周學說流傳的開始。魏晉時期,玄談之風大盛,當時名士以《老》、《莊》、《易》為三玄。魏正始年間(240-248)的何晏、王弼更是推崇老莊學說,《晉書·王弼傳》說:“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莊周的學說,從此大行。到兩晉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此時道教的著名人物葛洪所撰《抱朴子內篇》,第一篇就是《暢玄》。他所說的“玄”,其實就是老、莊所說的“道”,不過他更接近莊子所說的與仙結合的“道”,而且更加具體的將“仙”和“道”聯絡在一起。他說,第一等通玄道的人,可以“乘流光,策飛景,凌門虛,貫涵溶。出乎無上,入乎無下。……逍遙恍惚之中,倘佯彷彿之表,咽九華於雲端,咀六氣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次一等的“則能肥遁勿用,頤光山林,……動息知止,無往不足,……吟嘯蒼崖之間,怡顏豐柯之下,養浩然之氣於蓬篳之中,與渾成等其自然,與造化均其符契,泰爾有餘歡於無為之場,忻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含醇守權,無慾無憂。”這裡所說第一等通玄道的人,實際上就是莊周所描寫的“藐姑射山之神人”,第二等通玄道的人,則完全是《南華經》中所謂“真人”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兩晉道教和玄學的關係,也可以說明莊周思想給予當時道教的影響。後來的道教人物有不少均重視《莊子》,如唐代道士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道士陳景元、褚伯秀等人,他們都曾注過《南華經》。在唐代崇玄館中,《莊子》和《老子》、《列子》、《文子》都是生徒們的必修課本。玄宗天寶元年(742),敕封道家莊、列、文、庚四子為真人,其書為真經。莊子封號“南華真人”,其書稱《南華真經》。所以《南華真經》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視為僅亞於《道德真經》的一部聖典。到了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文始》、《譚子》、《黃庭》等經。
6、《南華經》的著名注本
《南華經》注本,最早為晉司馬彪本,為21卷,52篇。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說,內篇7,外篇28,雜篇14,解說3。它的篇數和《漢志》所說“莊子五十二篇”數字相符,所以司馬彪本為《南華經》的最早注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可惜其書早已散佚,現在僅存輯本。現存《南華經》最早的注本是晉郭象本,它的篇數為33,即前面所說現有《南華經》的實在篇數。據《世說新語》說,此本並非郭象的勞動果實。原來向秀曾為《莊子》解義,只是《秋水》、《至樂》2篇還沒有來得及注完就去世了。郭象看到向秀的注本尚未見世,便將它竊為己注了。郭象注本,認為萬物自生自滅,不依賴於任何條件變化發展,因而是“獨化”的,萬物自足其性,人亦自足其性。“聖人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無論在朝在野,都知於聖人之“性”。那麼入世就等於出世,名教也就是自然。把儒家的綱常名教與道家的無為自然合為一體,為玄學奠定了作為魏晉時代統治思想的基礎。歷代注《南華經》的人很多,但都以郭本為宗。此後《南華經》注本中,成玄英的《南華真經疏》也較有影響。他認為《南華真經》主旨是:“申通告之深根據,述重玄之妙旨。”從“重玄”的基本觀點出發,對於一切矛盾對立雙方都加以否認,無是無非,“彼此俱空,是非兩幼”。人慾求道,也應從此入手,“懷道抱德,虛心忘談”,“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憑几坐忘”,才有可能成仙。可見成玄英在向秀、郭象《莊子注》的基礎上加入了道教神仙思想,把道家的哲學著作變成了道教的神學經典。
7、《南華經》注家
明《正統道藏》列《南華真經》於洞神部本文類,該部玉訣類收有南華真給註疏12種,注者分別為郭象、成玄英、陳景元、賈善翔、王雱、林希逸、褚伯秀、吳澄、羅勉道、焦閎等人。《藏外道書》收有《莊子》注本10種,注者分別有吳峻、陸西星、程以寧、歸有光、方以智、陳壽昌、俞樾、楊仁山、胡樸安等人。
8、《南華經》亡佚篇目
至於《南華經》所亡佚的19篇,除解說3篇外,還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據關鋒考證,認為是《閼奕》、《意修》、《危言》《遊鳧》、《子胥》(《釋文·序錄》)、《惠施》(《北齊書·杜弼傳》)、《畏壘虛》(《史記·老莊列傳》)、《馬捶》(《南史、文學傳》)、《淮南王莊子要略》(清人俞正燮《癸已類稿》)等篇。近人馬敘倫的《莊子佚文》還輯有《閼奕》、《遊鳧》、《子胥》等篇佚文。

-
6 # 軫念信箱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別稱莊子,莊子林。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今存33篇,分內、外、雜三部分。有專家學者認為《莊子》內篇為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其門人以及其他道家學者所作。書中發展了老子的“逍法自然”的思想,否定了神創論,認為凡事必須遵循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莊子》還繼續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思想,但是由於它用相對性來否定絕對性,因此又得出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記的唯心主義觀點。在政治和學術觀點上,《莊子》強烈抨擊當時的統治階級,同時也輕視當時的諸子百家,提出了“任自然”的處世觀點,這種觀點在當時的社會政治條件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莊子》一書的另一大特點是“美”。書中大量運用詩和寓言來闡述莊子的思想,將抽象的哲學寓於生動的藝術形象中。
《莊子》一書對後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提及美的起源,本質及美感問題,為中國古代美學奠定了理說基礎。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始祖,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當時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年,被詔封為南華真人,真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
7 # 遂寧青年
《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真經》的原因在於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他的書也因此被詔稱《南華真經》。莊子及他的著作,具體如下。
《莊子》大概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
8 # 驪山少女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286年)戰國時期的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人。他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闡微者,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後世把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哲學”,“老莊思想”等。
莊子,世稱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莊子》即《南華真經》,分內.外和雜篇,共33篇。
-
9 # 海生藝話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又嘗隱居南華山,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
-
10 # 魏永臣550
《莊子》稱為《南華経》,有人說是因為莊子居住在南華山的原因;我則不這樣認為。“華”指的是中華民族,“南”是居南面君的意思,因為君王是座北朝南的。因此,“南”字有服務、效力效勞的意思,這樣說來,莊子《南華経》意思是服務中華為中華民族效力的経典。
-
11 # 乾廷閱史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中,總結了先秦時期的各種養生方法,提出了“養形之人”與“養神之道”的區別,並透過對養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養神之說。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姓莊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蒙地的漆園吏,為惠施摯友,因家貧,曾借慄於監河候,也曾麻鞋布衣見魏王,平生不願做官從政。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言莊子“著書十餘萬言”,“以明老子之術”。在《莊子》中,總結了先秦時期的各種養生方法,提出了“養形之人”與“養神之道”的區別,並透過對養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養神之說。
莊子的養生理念
從形、神也就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來認識人體健康與長壽的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便產生了。《黃帝內經》認為,上古之人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形與神俱”。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些論述中的精、氣,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質,是形成人體——“形”的基本原素。神則代表人體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識、思維等,神是形(精、氣)所生;而形靠神而立即呈現生命的狀態。
古代養生家正是以這種形、神對立統一的樸素辨證的觀點,來作為其養生內煉的理論根據,他們的目的正是希望永遠保持形神的不離。但依照對形神關係的不同認識,或重養形;或重養神,這就形成了養形派(方仙道)與養神派(老莊派)的對立。兩派興衰相替,反映了我們的先人在人體科學方面認識發展的曲折過程。
在莊子看來,養形派最大的缺陷在於有為,而這是違背清淨自然之旨的。他說:“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也就是說,養形離不開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為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必須勞其形體,由是造成了精神的虧損,這剛好違背了養生之旨。他抓住生活中一些死於非命的現象,據此批評“養形”,說“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指出通往“保身”、“盡年”的最好途徑“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
所謂“棄世”,即指棄卻世間分外之事。在他著來,人世虛無,何足留戀;生涯空幻,現當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透過求其心靈的恬談,保持精神的安寧,從而擺脫世俗的物累,達到“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萬物為天地所生,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返歸元始。生死往來,非已所能掌握,“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既然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養形”是徒勞無益的。既然養形不足取。該怎麼辦呢?莊子提出了“養神”的主張。他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任其自然,站在無為清淨的立場,用養神之道來取替養形之術。所謂養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達生》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達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
《達生》以佝僂者承蜩為喻來說明此點:“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珠;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枸,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顯然,要做到凝神不分並非易事。事實上,莊子認為只有真人或聖人才能辦到,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達生》中,莊子用“孔子觀於呂梁,問丈夫蹈水之道”故事,來說明要達到依乎天理的境界,並不是透過對客觀事物認識的途徑,而是長期順應自然的結果。《在宥》載廣成子演道的一句話“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生,物壯自壯”,恐怕是依乎天理再好不過的註腳了。《養生主》說:“為善莫近名,為惡莫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段被後人認作是莊子養生綱要的話,其實質仍然是依乎天理的反映。
從養生立場出發,莊子指出情感往往是通向天理境界的障礙。他說:“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精神狀態的各種波動,會此起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喜怒哀樂超出常度,就會造成種種病變。進而,莊子還分析了引起精神波動的生理根源。他說:“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耳亂,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燻鼻,因傻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主張從色、聲、嗅、味、取捨等方面來對感官司加以控制,“治其內而不治其外”,讓精神超然虛無恬談之中,這樣就能“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共德全而神不虧”。這種養神的觀點,與《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主張是一致的。
他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因此,在生死的面前,應當採取曠達的態度。“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不可故也。”安時處順,順應萬物生存發展的規律。
生死理應看破,但天賦的身體卻不可草菅。“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偽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只有儲存好自己的身體,使生命延續到命定的時刻,才能善其死。他強烈地抨擊“輕生”的主張,強調“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從而達到自貴自愛,無為而治的太平世界。由此可見,莊子齊生死的觀念並非主張輕生賤體。恰恰相反,看破生死,正是他認為可以超脫俗情、養神全生的先決條件。
莊子認為“形體保神”,神是依據形而存在的,沒有了形也就沒有了神,所以養神與養形是相依相存。對此,莊子是有說明的,“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而鞭之。”他還舉了兩個人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一個是魯國的單豹,“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七十歲仍然鶴髮童顏,結果被老虎吃掉。一個是張毅,他善於社交,無論高門茅舍都與參訪,結果“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行持雖異,但都不得盡其天年。“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兩者皆不鞭其後者也。”也就是說,神、形必須兼顧,透過養神的手段去追求形、神的統一,即生命的存在。
莊子的養神方法
養神的方法有那些呢?《莊子》所載主要有守一、守舍、心齋、坐忘等。
何謂“守一”?莊子託廣成子答黃帝問,講述了守一之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將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即以無視無聽的方法達到精神的高度內斂,以清淨無為、慎守身心的手段追求長生久視。後來的道教繼承發展了這一方法,各種守一功法多達幾百種,並從理論上加以系統的闡述。
第二“守舍”。莊子說:“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鬼神將來舍”云云,也就是稷下黃老派的“精氣入舍”的意思。照《管子·內業》所說,形氣形成人的身體,它好比一個房子,“精”就住在這個房子裡。所以說:“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支堅固,可以為精舍。”“精舍”就是精之所住的宿舍,把它打掃清潔了,流行於宇宙間的精氣就進來了。進來以後,人再能“嚴容畏敬”,精就自然住下了,從而使生命力更加充沛,聰明智慧更大更高,故曰:“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至定。”莊子在這裡區別了兩種知識,一種是有知之知,一種是無知之知。前者是透過正常認識途徑獲得的普通知識,後者是透過“虛室生白”、“耳目內通”等方法直接獲得關於客觀世界的資訊。顯然,莊子所重視的是後者。
第三“坐忘”。莊子借顏回口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並把坐忘分作“忘仁義”“忘禮樂”“坐忘”三個階段。又借女禹答南伯子葵問道講述了坐忘的過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這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這就要求棄耳目去心意,最後連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第四“心齋”。《人間世》說:“若一志,無聽以之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恥,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裡講的是一種高階靜功。所謂“若一志”,是指下手煉功時意念要專注不二;“聽之以心”,是指用心細驗體內氣息執行出入,這是聽息功夫;至功夫深入,心和氣已打成一片,亦即不再用心聽氣,所以說“勿聽之以心”;這時的功夫,漸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故曰“心止於符”;做功最後進入清虛的境界。這個虛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而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
這種還虛的心齋用於修心養性,可以稱之為靜功、性功。所謂“靜”,是指外形與內心皆如止水而不動。所謂“性”,是指性情、理性、心神。修心養神,即為性功。心與性本為一體,不易強分,性為生命之體,心為知覺靈明之樞,無生命即無知覺,無知覺亦不成為生命。換而言之,性為心之體,心為性之用。故養心亦所以養性,煉性即所以煉心。作為宇宙生成的本根的道,其基本屬性是虛是靜。《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所謂“根”即指道,“歸根”即指回復到先天的狀態,與道同體。這個道根,又叫作“玄牝之門”:“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從這個神秘的門戶中,永無休止地衍生著萬物。
莊子的內煉思想中以直覺的方式對精神即意念的作用給以充分的肯定,我們似乎不應簡單地斥之神秘主義。實際上,這是一種直覺的智慧,也許,它在相當的程度上彌補上感官領域的侷限性,而為人們認識這個宏大無比、深奧難測的客觀世界貢獻了一道路徑。何況,莊子所強調的虛、靜、一,大多數是指人體進入靜篤狀態必須的條件,而不是一般地談認識論。但它由於缺乏實驗科學的證明,常常引起人們的誤解和附會,或且視為荒唐無崖之辭,而被忽略。其實,這些理論是在當時內煉術的實踐基礎上,提煉總結出來的。
-
12 # 靈魂有書香
《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或者《南華真經》)。《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莊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
13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安徽蒙城縣)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代表作品為《莊子》,由他和他的門人。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其作品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宋徽宗時封其為"微妙元通真君"。
《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
《莊子》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莊子“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文章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其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裡的極限思想。
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對後世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回覆列表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