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對事不論人

    身份:典型官二代上位 功績:完成了三國的最後統一 結束了戰亂;稱帝前幾年對朝政還算稱職 並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逐漸恢復了三國戰亂造成的負面影響 劣跡:執政後期 怠政嚴重 好色 放著知道的政治矛盾 門閥矛盾 得過且過;最嚴重的錯誤是 對國家命運影響最大的接班人問題採取了賭博式交接 為了讓聰明的孫子司馬僪接班 而讓大家都知道的傻子司馬衷當了過度皇帝 在輔政大臣選人和權力給予上 也沒有達到平衡和制約的作用 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國政治道路的轉折點 那麼八王之亂就是中國人文思想的轉折點……

  • 2 # 小院之觀

    晉武帝司馬炎在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皇帝。一方面,他代魏立晉,統一三國,在天下紛亂數十年後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統王朝。另一方面,他在任時的一些舉措對晉朝產生了直接影響,成為東晉迅速分崩離析的關鍵原因。

    司馬炎的功過,一言難以蔽之,今天來說說司馬炎之所以能取代魏國,建立晉朝,平定吳國,這一切過渡平穩,除了司馬昭打下的基礎,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司馬炎同樣是個很有能力的皇帝。

    後人談到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津津樂道的多是羊祜的足智多謀,王濬的樓船下益州,這些固然沒錯,不過在他們背後,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作為軍政一把手的司馬炎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看到,雖然司馬炎繼承了一個好底子,司馬氏獨攬大權,勢力龐大,但真正要代魏也沒有那麼容易。

    因為在封建社會,“篡位”是件非常受忌諱的事,尤其是身為臣子篡了自己的皇帝,這被視為大逆不道,會被後世千秋詬病,晉朝歷來被人嘲諷得國不正,也正是這個原因。

    正因為如此,司馬炎不得不小心翼翼,篡位之後,首要目的不是大興刀兵,而是發展生產,鞏固民心。

    所以直到泰始五年(269年),司馬炎才基本完成伐吳的準備工作。準備歸準備,到他真正出兵伐吳時,則又過去了十一年,原因是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反叛,晉朝必須不斷出兵討伐,牽制了很大兵力。

    針對這樣的局勢,朝中以重臣賈充為首的許多大臣都反對伐吳,在司馬炎的心腹裡,只有羊祜、杜預、張華、王濬等幾個人支援。

    “帝潛與羊祜謀伐吳,而群臣多以為不可。”

    面對北方局勢的不穩和群臣的反對,司馬炎也不能不慎重考慮,這一耽擱就是十年。

    到咸寧五年(279年),伐吳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首先是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取得了勝利,“咸寧元年二月...叛虜樹機能送質請降”。

    樹機能是鮮卑族的重要領袖,反晉的強敵,他的送質請降反映了西晉與周邊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發生了重大變化,自此以後西晉基本上掌握了軍事的主動權。

    同年間,東晉對少數民族的作戰又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西域戊已校尉馬循討叛鮮卑,破之,斬其渠帥”,五月,“鎮西大將軍、汝陰王駿討北胡,斬其渠帥吐敦”,秋七月“東夷十七國內附”,周邊的少數民族已不敢輕易侵犯,基本上解除了伐吳的後顧之憂。

    強大的水軍也建立起來了。

    王濬在巴蜀造船七年,“其木柿蔽江而下”,“舟揖之盛,自古未有”。

    另外,在東吳,孫皓的統治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陳壽說:“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訣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王濬力主抓住吳王腐敗這一有利時機興兵致伐,他說“若今不伐,天變難預。令皓早卒,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則強敵也”。

    王濬說得有道理,如果不乘孫皓在位無道的時機,如果孫皓早死,吳國再出個明主,事情就要麻煩很多。

    司馬炎及時抓住了這個有利戰機,興兵伐吳一旦決策,堅定不移。

    咸寧五年十一月“詔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鑲、大都督、總統六師”。而賈充竟抗拒王命,說“興軍致討,俱非其時。又臣老邁,非所克堪”。

    晉武帝面對腹心重臣的拼命反抗,毫不動搖,柔中有剛地說“君不行,吾便自出”,也就是說你個人是否出征我可以讓步,但伐吳之策決不變動同時給賈充一個難題,看他是否敢再次抗拒。

    當然賈充不管有多老的資格,多大的功勞,也不敢逼皇帝御駕親征。“充不得巳,乃受節鑲,將中軍,為諸軍節度。”

    實際上任命賈充為元帥完全出於政治動機,而非軍事需要。

    這樣做一方面不至於使腹心之人產生離心,另一方面由於賈充位高,以示伐吳決心之大。

    晉武帝對這樣一位元帥,沒有也不會把軍事重擔全撂給他,這擔子實際上是武帝自己擔起來了。

    就在任命賈充為元帥的同時,司馬炎已調遣了六路大軍分軍出擊,早已做好了戰爭的具體部署。

    “遣鎮軍將軍、琅邪王仙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掛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驥將軍王溶、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

    後來王濬、杜預、胡奮等進軍順利連打勝仗時,司馬炎又於太康元年公元年二月下詔:

    “溶、彬東下,掃除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鶩,直造株陵,與奮、戎審量其宣。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預當分萬人給槽,七千給彬。夏口既平,奮宜以七千人給溶。武昌既了,戎當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項,總督諸方。”

    從整體戰略到具體戰術,司馬炎指揮得面面俱到。司馬炎也沒有隻顧著伐吳,對於北方他同樣保持戒備,咸寧五年十一月遣兵伐吳,十二月就派馬隆討伐降而復叛鮮卑樹機能,一點也沒落下,表現出很強的全域性觀念。

    對北方的作戰,實際上是以攻為守,要徹底方除後顧之憂。但卻出乎意料地大獲全勝,“大破,斬之,涼州平”預定的軍事目的完全達到了。

    這比羊枯主張的全力伐吳,“速戰速勝,“平吳則胡自定”要穩妥得多。在這一點上應該說比羊枯高一籌。

    在司馬炎發動的統一之戰裡,他表現得是充分準備,選擇良機,慎重果斷,統籌全域性,決勝千里,應居統一之首功。

    當然,司馬炎不是完人,他在個人品格上有正有反,在政治上也有得有失,這些到一篇文章難以說盡,在以後文章裡小院再來講述。

  • 3 # 德魯伊大師vlog

    司馬炎的性格是複雜的、多面的。他有進取之心,在西晉初年伐吳一統中國,然而成就一統大業之後本應勵精圖治,他又開始怠惰懶政,不作遠謀。他能納諫,也能信任臣子,然而卻更信任賈充、楊駿等外戚,任由廣結朋黨,勢力坐大。他親自倡導節儉,以身示範,然而卻做羊車望幸之事。人們都說他寬厚,他卻寬以不當寬者而寬之。

    作為開國之帝的司馬炎得國比較容易,父兄輩打下的基礎讓司馬炎的開局非常好,通俗講就是拿了一手的好牌。當時天下局勢,蜀漢劉禪闇弱無能、諸葛已死,吳王孫皓殘暴無德,實力最強的就是司馬氏。264年,以鍾會、鄧艾滅蜀。265年司馬昭死,司馬炎篡位,也就是晉武帝。

    司馬炎此人實非開拓創業之君,不過僅有守成之才。西晉自265得國至316年晉愍帝降劉曜於長安,歷52年,國祚實在不長。為什麼?西晉初期已經暴露很多原因,國運衰亡過早,我認為根源部分在於司馬炎本人,司馬炎本人其實並非開拓型的君主,而以荒淫怠情,遺患後嗣而留名後史。得國乃是基於父兄輩打下的堅實基礎,自身並無大才。我們看歷史上的創業之君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他們都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基本上都善於識人用人、從諫如流、堅毅果決、生殺之事能決於傾俄之間、具有成熟的政治謀略、有節制、善謀後世基業。所以漢唐明三朝皆有數百年國祚。

    而司馬炎身上我們看不到具備這樣的品質:第一,不善識人。所以他的身邊賈充、荀勖之流眾多,這些人無不是投機鑽營之輩,所以朝政難以清明。他的身邊也有很多名臣,比如劉毅、劉頌、江統、張華、苟晞等等,然而司馬炎用之而不能盡納善言。我們來看下司馬炎所信任的名臣,首推賈充,教唆成濟殺高貴鄉公曹髦,乃不忠不義之佞臣。司馬炎深信賈充,以賈充的兩個女兒嫁給太子及齊王,寵幸無雙,荀勖、馮沈之流也是善於迎奉、貪利鑽營之輩。當時賈充被任命都督秦涼二州軍事,以平羌、氐的叛亂行為,賈充很驚慌不願意去,在夕陽亭搞歡送晚宴時,荀勖出了個餿主意,就是讓賈充之女嫁給太子,以太子婚事為由改任其他人打仗去。所以後世有人評論荀勖發亡國之言,晉亂之源實在於荀勖之言。楊駿其女楊芷為司馬炎皇后,其人剛愎自用,遍樹朋黨,把持朝政,在炎彌留之際,與皇后楊芷篡改詔書,大權獨攬,與其弟楊珧、楊濟權傾朝野,人稱三楊。所以致有楊、賈之爭。晉名臣張華、裴頠,素以才名謀略而佐王,政事清明,盡心輔政,不能不謂之能臣也,然而張、裴難堪大德,也不能行大義,附於賈后,最終連累致死。當時晉朝的情形,才能之臣不少,而忠臣諍臣難覓,臣子皆以私慾小義苟活朝堂,有朝一日,一旦國逢危難之時,無人能諫諍,無人能赴死。

    第二,缺乏政治謀略。開國之君大多治國治吏寬嚴相濟,多善驅臣之術。而司馬炎寬所不當寬,嚴所不當嚴,寬與嚴的尺度失去水準,以至臣子多以利益考慮自身,而少事忠義之事。不善謀後世基業,郭欽曾奏徙戎內遷之患,司馬炎不納善言以至八王之亂後,匈奴勢力強大,最終立國滅晉。而以衷為太子,成為後世有名的白痴皇帝,足可見毫無遠慮,以至滅國。

    第三,嚴於律人,而寬以待己。晉朝崇尚奢侈之風,乃是承魏氏而來,並在晉朝愈演愈烈。司馬炎在即位之初大力弘揚節儉,並親身示範。然而是典型的嚴於律人,而寬以待己。自己修的宮殿華麗奢侈,以黃金塗柱,明珠裝飾,奇花異石天下蒐集。炎好色,所以廣納後宮,達萬人之餘,故以乘羊車隨意臨幸宮人。所以“羊車望幸”、“焚裘示儉”諷刺的就是司馬炎的虛偽性格。

    這樣看來,司馬炎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所以上行下效,不僅貴戚如王愷、賈謐,勳臣石崇、王濬、任愷、和嶠,連身負高名的王戎和建功立業的劉琨、陶侃也以奢侈成風。這種風氣下鮮有清醒的人,比如傅鹹就上奏說,古代的堯住的都是茅草屋,而如今的百姓竟相蓋華麗的房子,古代的大臣沒有山珍海味,而如今的商賈連肉都厭倦了,古代的妃子才有特殊的裝飾,而如今的侍妾都身披綾羅。如此時俗風氣,司馬炎空言訓誡,沒有一點實際行動,所以風氣愈演愈烈。可以想象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臣子哪裡能夠盡忠執事,朝堂之上如何能寡慾而存公正,人人都貪戀私慾,國政如難以提振。

    最後一點:後嗣遺禍,賈后亂政。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司馬炎不僅僅是沒有處理好,而且是做出了最壞的選擇,他選擇的繼承人就是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以“何不食肉糜”而聞名後世。為什麼司馬炎會執意的選擇這樣的一位兒子即位,他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思考和起伏,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浩渺史冊中摘取幾件事情,來試圖解讀他的想法。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大臣一開始也曾很含蓄的勸諫稱太子有淳古之風(說的比較含蓄好聽,說的不好聽就是傻、智商低),擔心司馬衷難以擔當大任。司馬炎也常常憂慮這個問題,後來就派和嶠、荀勖一起去看太子,荀勖回來說太子可以擔當大任,而和嶠說太子還是老樣子。司馬炎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而把和嶠的看法告訴賈南風,因此賈南風懷恨在心。

    還有件比較有名的事情,史書記載司馬炎為了測試太子的處事能力,出了幾道題讓司馬衷作答,司馬衷哪裡能做的出,於是他的老婆賈南風就找了一些人幫他作答,要交上去的時候,太子身邊的一個侍從張泓出主意說太子學識少,如果答的引經據典,皇帝必然不相信肯定要責罵,所以不如直接大白話作答,讓太子自己抄寫一遍。賈南風非常高興,就採納了。結果司馬炎看到太子的作答很高興,認為太子雖然才能平庸,但不至於不堪大任,於是拿給周邊的臣子衛瓘看,瓘非常尷尬,所以後來換太子的事就此平息。

    史書記載的這些事情,我們現在讀來仍然覺得值得深思,作為父親對兒子理應是比較瞭解,我認為司馬炎並不是不瞭解,而是出於政治上的“倦怠”。作為才能有限的君王,貪圖享樂,對於後世長久的基業並無心過多打算,而是僥倖的認為即使司馬衷無力治國,也可以依靠強大的外戚來輔佐新皇,穩定國家,這跟司馬炎政治不成熟的性格很有關係,這些勢力熏天的外戚就是司馬炎的國丈楊駿,還有他的親家賈氏一族,這些人皆為虎狼之輩,從司馬炎內心深處講,他是非常信任並依賴這些人的。再加上他覺得皇太孫司馬遹很聰明,將來一定非常賢德,即使兒子不行,我還有這樣的孫子可以確保我司馬家的國運啊,這就是政治的僥倖。晉朝的奢靡風氣已經填塞滿了他的慾望,他也無暇再有其他作為,專心致志的享受去了。這樣的倦怠加上政治的不成熟,最終讓司馬衷順利成為繼承者。對勸諫的臣子,司馬炎總要想辦法堵住悠悠眾口,所以才有了以封事使決,我想即使沒有張泓的主意,司馬炎也會是一樣的態度,因為如果他真的想弄清楚自己的兒子是真傻還是假傻,把他找過來當面問事檢視他的處事應變能力,豈不更加方便直接,更加公允?

    以上,我們透過這些歷史來嘗試去解讀司馬炎,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至於我們分析的對或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成就了後面的一段段不可改變的歷史。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介紹司馬炎,希望大家拋開三國演義的情節。司馬炎是河內郡溫縣(現在的河南溫縣)人。 為 晉朝開國皇帝,在位26年(265年—290年), 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嫡長子 。

    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他執行和平、柔軟的國策,注重休養生息,頒佈了《泰始律》,倡導仁義治國,重視民生,發展生產。詔令全國釋放奴婢以替代士兵軍屯,增強了國力。

    晉武帝還注重吏治,要求為官廉潔,採納了尚書胡威要求嚴管三品官員的建議。還推崇節儉,“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他的廉潔得到後來政治家的讚許,這包括李世民。他即位26年,沒有新建宮殿,屢屢下詔嚴禁奢靡之風。對一個封建帝王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

    晉武帝對百姓是仁慈的,他繼承了父親司馬昭優待以前蜀國君臣百姓的政策,對吳國君臣也給予體恤,自己提出對江東百姓免除20年賦役,贏得了民心。後來,司馬氏僅五個宗室南渡,就建立了東晉,與江東百姓對晉武帝懷有感恩之心息息相關。

    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不拘一格,執行佔田制,允許百姓佔田百畝。當時沒有土地浪費和兼併現象,耕者有其田。國內太平,出現了太康盛世的景象,“天下無窮人”的民諺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人民在他的統治下,過了一段好日子。

    晉武帝受天下百姓愛戴,對歷史進步有促進作用,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但他在晚年有縱容豪強,喜歡宴樂的缺點,不過以他皇帝的身份,並沒有過過分。他聽說舅舅王愷與石崇爭富,他想幫王愷一把,令人送去皇宮中最好的珊瑚,卻比不上石崇家中等的樣品。可見他並沒有腐朽透頂。

    有次去王濟家參加宴樂,看到山珍海味、華麗器具,立馬感到不適應,沒等宴會結束就離開了。他有點像他的爺爺司馬懿不喜歡錦衣玉食的生活。他聽說和嶠家有上等的李子,讓他送些來,和嶠吝嗇,只給晉武帝送來數十個,晉武帝也並沒有發作。他骨子裡依然是質樸的。

    今天看來,他某些做法負面影響,如讓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兒入宮選拔,主觀是抑制士族豪強家族之間聯姻以強化皇家尊嚴。可是晉武帝卻讓自己的楊皇后負責落實,他不是為了自己的淫樂,楊皇后執行時,一個漂亮的都不選。

    儘管此政 有些過分,但是也沒有損害百姓利益,只對豪強有影響。

    總而言之:司馬炎執政期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不容抹殺。但是,由於依舊沿襲分封制,削弱了中央集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導致了公開賣官鬻爵現象。後宮中收納姬妾近萬人,結果上行下效,導致各級官吏不理政事,貪圖享樂之風盛行,鬥富成家常便飯,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晉武帝安排白痴兒司馬衷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也算是 政治家的重大失誤。他去世不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長達16年的戰亂,導致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他也要負一定的責任,他製造的“太康繁榮”只是曇花一現的盛景。

  • 5 # 徐州房產資訊

    評價:晉武帝:最不稱職的“武帝”

    在中國歷史上,往往以“武”為諡號的皇帝都不是泛泛之輩。因為根據諡法的規定,威強睿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也就是說,能被稱作“武帝”的皇帝一般在軍事上都擁有出眾的建樹。

    其中最不“稱職”的武帝無疑是晉武帝司馬炎了。

     

    司馬炎祖父為司馬懿,父親為司馬昭。公元265年任丞相,晉王,大將軍,同年篡魏稱帝。公元280年滅吳,結束三國時代。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但分封同姓諸王的行為為後世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晚年逐漸怠政,荒淫無度,且溺愛白痴兒子司馬衷。晉武帝去世後,諸王混戰,西晉王朝也很快滅亡。

    司馬炎建立了晉朝,滅掉了吳國,這是晉武帝最大的“戰功”,但實際上,晉朝屬於“繼承”魏國而非“開創”,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得益於祖父和父輩的多年經營,司馬炎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他的下限也是魏國一把手,稍微努點力就能取而代之。而滅掉暴虐的孫吳末代政權也更像是時勢所致,順水推舟。

    然而,除此勉強算上“功績”之外,晉武帝實在是稱不上一個合格的開國之君。甚至可以說昏招迭出。

    其一:分封藩王

    司馬家之所以能坐上皇位,不是自身有多得道,而是靠權力鬥爭幹翻了曹家,屬於得國不正。而司馬家能夠篡位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曹丕時代開始,猜忌宗室,嚴加防範,導致被司馬家篡權時宗室力量無力反抗。很明顯,司馬炎建國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整天提心吊膽,怕有人會有樣學樣偷了他司馬家的江山。早在曹爽當政時,有個叫曹冏的人就上書了一篇文章叫《六代論》,陳述分封藩王的必要性,並指出如果曹氏不封藩王,將來政權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結果六年之後,司馬氏果然輕易取代了曹氏。這件事對統治者司馬氏的影響很大,作為竊國之賊,司馬炎上臺後開始大量分封同姓王,並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希望透過藩王拱衛王室。各個諸侯王不僅擁有大量私人軍隊,而且還可以都督各州軍事,盡握地方軍政大權,很快就成了一方霸主。學過歷史的同學都知道,強大的藩王從來都是中央的離心力量,司馬氏的養藩守王,實際上是養虎為患,果然,司馬炎死了沒多久,中央就爆發了權力鬥爭,各個藩王為了趁機奪權,紛紛起兵,結果全國大戰爆發,史稱“八王之亂”。其二:驕奢淫逸,放權士族

    曹操也許永遠不會想到,多年過後,他還是輸給了袁紹。曹操死後,被他極力打壓計程車族勢力重新崛起,在門閥士族的支援下,司馬氏把曹家拉下了馬。掌權後的司馬氏,為了表達對門閥士族的感激之情,縱容門閥士族,給了他們諸多政治經濟甚至法律上的特權,國家政治都被士族掌控,選官通道也被他們把持,他們欺民霸田,法不責之,門閥弟子享樂腐敗,魚肉百姓,國家政治日益黑暗,民不聊生。而面對群國家蛀蟲,一開始還有所作為的司馬皇帝,到後來選擇支援並加入,和他們一起腐敗,一起驕奢淫逸。中原久經戰亂,百姓急需休養生息,被這些人這麼一搞,再被八王之亂一鬧,人民很快就活不下去除了起義別無他法了。

    其三:招納少數民族到內地居住

    如果說分封藩王是在養虎,那招納甚至強制少數民族內遷就是在養狼。“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各少數民族內遷後,與漢人雜居,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同時也受到西晉的統治者的歧視,壓迫與奴役。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族人民對漢族統治者“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因怨思亂,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西晉後期內亂之後,統治者自顧不暇,更加無法控制內遷的少數民族,國家動盪,民族問題激化,因此,在各地的流民起義的同時,各少數民族的上層份子也抓住機會,起兵反晉。

     

    其四:選了一個歷史上唯一的白痴接班人

    關於白痴皇帝司馬衷的可笑事蹟不勝列舉,同樣關於司馬炎如何選定司馬衷的過程也很詳實,然而,雖然中國歷史上為了防止皇子們內鬥一向有“立長不立賢”的不成文規定,但是也不至於選個白痴太子。司馬炎是正常人,我不相信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傻子,換言之,司馬炎在明知自己兒子是傻子的情況下不顧大臣勸諫依然選擇立他為太子,這也為日後賈南風專權和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綜上所述,雖然在三國時期,隨便一個地方政權就可以把入侵的蠻族打得抱頭鼠竄,但到了西晉一統後,由於司馬炎多次錯誤的施政方針,日後導致八王之亂,極大削弱了國家軍事力量,接著引發農民起義,進一步削弱了漢族的力量,最後爆發五胡亂華時,晉朝已經是風中殘燭,成為了繼秦朝以後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

    晉武帝實在是個不稱職的“武帝”。

     

  • 6 # 史聃

    前些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編劇別出心裁,一改司馬懿之陰狠殘忍的歷史面目,塑造了一個不失溫情的好男人形象。

    不過,翻看史書,“三馬同槽”的三隻馬,其實怎麼洗白,也算不上“好人”,中性一點,可稱其梟雄也。當然,政治人物用狹隘的道德去定義好壞,經常是難以得出結論的一件事,尤其大權在握而不受約束的人士,他們的基本人性雖與普通人無異,但他們的慾望,好的,壞的,都會得到無限的放大或扭曲,僅從道德上而評判,所謂“好人”“壞人”,端看你從哪一角度去分析罷了。

    盛世危局,好人司馬炎,但不是個好皇帝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嫡長子司馬炎,是晉朝名義上的開國皇帝,在位36年,與他那喜用高壓摧殘士人的父、祖不同,史書記載他“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唐代名相房玄齡語)。

    對當時的許多老百姓而言,多次宣佈免除徭役的晉武帝,在一定階段也不失為一位好君王,尤其太康年間,百姓有“天下無窮人”的民諺,時論甚至以晉武帝比之漢文帝。

    盛世危局,好人司馬炎,但不是個好皇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晉武帝在位時頒佈的《泰始律》,以寬簡著稱,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里程碑,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晉武帝一朝,名臣賢士,亦頗不乏人。如名臣杜預,後世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又如文學之士左思、陸機、潘岳等人,皆為中華文化史上較為出色的人物。

    盛世危局,好人司馬炎,但不是個好皇帝

    但盛世的虛名之下,危機亦若隱若現。

    首先,“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苟安而無遠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吳亡之後,荒於女色,蔽於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北宋蘇轍評價)

    盛世危局,好人司馬炎,但不是個好皇帝

    其次,晉武帝早年雖倡導節儉之風,要求百官廉潔,但滅吳之後,逐漸奢靡無度,在後宮有“羊車望幸”之譏,在朝廷有賣官鬻爵之弊。有一次司馬炎問司隸校尉劉毅:“卿以朕方漢何帝也?”劉毅答曰:“可方桓靈。”晉武帝很不高興:“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方之桓靈,其已甚乎!”劉毅顏色不變,答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晉武帝聞言,強做歡笑壯,辯稱:“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這則故事雖然一方面卻也印證了晉武帝頗有容人之量,更透露出其政治能力的平庸和未能“聞過即改”。“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晉武帝時期雖稱盛世,但積弊既多,於是“武皇既崩,山陵未乾而變難繼起”,“其去明主,不亦遠乎?”

  • 7 # 笑看風雲在際

    不能說是司馬炎昏庸無能,而是因為司馬炎布的局不準,司馬懿為西晉的建立做了多大努力,世人都看在眼裡,但是在司馬炎的手裡就已經註定了西晉的滅亡。主要原因有幾個,其一是司馬炎將皇位傳給了司馬衷,其二是司馬炎的封王制度,其三是司馬炎對於江山所託非人,這些都是西晉迅速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依個人看來,司馬炎將皇位傳給司馬衷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不光是因為司馬衷的智商有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司馬衷繼承皇位,根本就不能服眾,想想看,司馬衷是個智商不線上的人,這樣的人做君王,難保不會讓人產生一種,我能力比你強我也能做君王的心態,所以後來會有那麼多的諸侯王爭奪皇位。

    再來就是司馬炎的封王制度,司馬炎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各諸侯王的權力,以避免萬一有突發情況之時,各諸侯沒有兵力勤王,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是讓這些諸侯王起了非分之想,認為自己也有實力能夠坐上皇位。

    然後還有一點是司馬炎所託非人的原因,司馬炎在臨終前將江山交託給了司馬亮和楊駿,讓他麼輔佐朝政。司馬炎的本意是讓他們輔佐幾年後,等到自己的孫子繼位,司馬家族的江山依舊可以穩固,但是楊駿卻獨自攬權,被賈南風乾掉了,而後來的司馬亮也被幹掉了,朝堂的權力落到了賈南風的手裡,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就是加速西晉滅的重要因素。

  • 8 # 一憶一

    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統一了三國,也是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 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司馬炎統治時期施行寬鬆的統治政策,在政治上施行懷柔政策,並且在人才上施行任人唯賢,不計前嫌,對人才也進行積極的保護,從而有利於文化的繁榮,使得太康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文化佳作與文化名人。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稍微懂得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時期,司馬炎承祖父三代之經營,結束了三國分裂,實現了國家短暫的統一。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制,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鞏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太康之治”儘管是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但它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一定影響,為西晉王朝增添了一點光彩。也是司馬炎統治後期,耽於政事,貪圖享樂,也是導致西晉滅亡的禍根之一。而到了後來,雖說司馬家族都有著良好的血統,比如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幾個人都是極其聰明的人,但是到了他們的後代這,不僅不聰明,而且有點讓人不敢恭維。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曾經就有評價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

    總的來說,司馬炎前期能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鬆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而後期則熱衷於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把晉王朝推向了一個滅亡的深淵。前明後暗是對晉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 9 # 雪兒愛手工

    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是三國亂世的終結者,也是五胡十六國亂世的開啟人。可以說是歷史上素質最差的開國皇帝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司馬炎稱帝之初和之後簡直判若兩人。並且間接地導致了朝政混亂,引起五胡亂華。

    司馬炎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奪了曹奐的皇位,取代魏國,建立西晉。公元280年,司馬炎滅了東吳,統一天下。在滅吳期間,司馬炎用人不疑。羊祜和陸抗對峙了十年,司馬炎對羊祜依然信任,絲毫沒有懷疑。因為他知道羊祜用的是懷柔政策。羊祜沒有完成滅吳大業就病逝了。司馬炎哭得聲淚俱下,為羊祜立了一座石碑,取名‘墮淚碑’。

    羊祜

    統一天下之初,司馬炎勤於朝政,崇尚節儉,發展經濟,使得西晉王朝從三國的動盪中恢復過來,百姓安居樂業。另外,司馬炎帶頭節儉,有位官員獻上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雉頭裘’。這是一件用雉雞頭上的羽毛織成的衣服,價值連城。司馬炎當著大臣的面把它用火燒了。並且下令以後大臣不許再送那麼奢侈的禮物。在司馬炎的努力下,晉朝國庫充盈,百姓安樂。史稱‘太康繁盛’。

    可惜這樣的狀態只維持了短短十年。十年之後,司馬炎志得意滿,他覺得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可以享受享受了。從此司馬炎就走了下坡路,之前的優點全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貪婪,荒唐和糊塗。

    首先,司馬炎荒淫無度。他的後宮裡有有萬多名美女,自己照顧不過來,於是想了個辦法。每天坐著用羊拉的車在後宮遊走,什麼時候羊拉不動了,停在那個宮就在哪個宮裡過夜。妃子們都想得到皇帝的寵幸,發現羊愛吃浸過鹽水的竹葉,就千方百計地找來掛到門口,吸引羊過來。這件事情被傳為笑談。

    羊車巡幸

    其次,司馬炎奢侈無度,貪圖享樂。手下的官員也上行下效。比如何曾家裡做的飯菜比御廚做得都好。他每天的伙食費要花一萬錢,就著還嫌沒有下筷子的地方。據說何曾吃饅頭非常講究,不蒸出十字裂紋的都不吃。要知道晉朝時期,人們剛剛掌握髮酵技術,饅頭這種發酵麵食是富貴人家才吃得起的高檔食品。何曾都如此挑剔,可見他奢侈到何等地步。更著名的例子是石崇和王愷鬥富,司馬炎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覺得很有興趣。他也參與其中,給了王愷一棵珊瑚樹,讓王愷拿去跟石崇比。

    如果說司馬炎沉迷酒色,奢侈浪費還不足以動搖西晉的統治。那麼接下來司馬炎乾的事情那真是荒唐透頂,間接地導致了西晉的長期動盪,為亡國埋下伏筆。

    石崇王愷比富

    司馬炎犯的嚴重錯誤有兩條。第一條是分封諸侯王:司馬炎認為曹魏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宗室的力量太小,沒有實力勤王。於是他大肆分封諸侯王,加強諸侯王手裡的權力。凡是姓司馬的,不管有沒有才能都分封諸侯。諸侯不但對封地裡的百姓有管轄權,可以享受稅收,還有兵權。諸侯的實力太強,削弱了中央集權。如果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掌控著他們,不會出什麼問題,可一旦中央的力量削弱,就會造成強幹弱枝的局面。

    第二條是立白痴司馬衷為太子。司馬炎明明知道司馬衷智力低下,但是他教條地遵從立嫡以長的原則,不顧群臣反對,堅持立司馬衷為太子。司馬炎之所以堅持立司馬衷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立司馬衷是楊皇后的主張,司馬炎和楊皇后感情非常深厚,不願意違揹他的意願。另一個是他發現自己的孫子司馬遹非常聰明,心想將來這個孩子一定會成為明君。只有保住司馬衷的地位,司馬遹才有機會登基。

    司馬衷

    可是立太子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豈能如此兒戲。像這樣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麼能管理國家,駕馭群臣。果然,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司馬炎分封的那些諸侯王不但沒有起到保衛王室的作用。反而看司馬衷傻,一個個都不服他,野心勃勃地想當皇帝。於是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八王之亂。諸侯王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司馬衷完全淪為工具人。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百姓士兵死傷無數,使得晉朝國力衰微。後來引起了五胡亂華,匈奴劉淵劉聰入主中原,西晉滅亡。開啟了五胡亂華以及接下來的南北朝大分裂時代。

    總之,司馬炎的人生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稱帝前期能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崇尚節儉。他滅了東吳統一天下,讓百姓有了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這些是他的功績。但是到了後期,司馬炎變得奢侈,荒淫,安於享樂,並且在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心存僥倖,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是個過大於功的帝王。

  • 10 # 以史鑑終

    晉武帝司馬炎雖然開創了西晉的統一,但並非全都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更多的繼承了司馬昭的餘蔭。

    有所建術

    為人寬厚仁慈,比如對曹奐退位後的待遇問題上,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上表不用稱臣,受召不用跪拜,可以說是極為優厚了,要知道,一般來說,篡位後的皇帝都會對前任趕盡殺絕的。

    東吳滅亡後,最後一任皇帝孫皓被作俘虜並且送到洛陽,司馬炎立刻宴請接待了他,在宴會上,司馬炎說自己早就給他準備了一個下屬的位置,現在終於如願了,而孫皓竟然也回敬說,臣在南方也設了這樣一個座位,等待陛下。如此大逆不道之話,司馬炎聽後也並未生氣,實在是太寬宏大量了。

    一敗塗地

    司馬炎寬厚仁慈的性格在他統治時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問題,但是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卻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以至於導致西晉從此衰落。

    他選定的繼承人是他的嫡次子司馬衷,他明知道司馬衷天生智障,和傻子一樣,但是還是決定選定他為繼承人。

    只因為他不願意大權旁落,當時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素有賢名,名望極高,滿朝文武大臣都很支援他,但是如果傳位給司馬攸,司馬炎一脈的傳承自然斷絕,為了牢牢掌控權力,司馬炎毅然將皇位傳給了一個傻子,此舉埋下了西晉後期八王之亂的禍根,也造成了西晉的衰落和滅亡。

    此外,他自己的作風也有一定的問題。後宮佳麗無數,為引得司馬炎的羊車停留。竟然都去學如何吸引羊的招數,令人噓唏。

  • 11 # 三觀粉碎機

    司馬炎這個人,實在有意思的很。按理說,他是晉朝的開國皇帝,之後一統三國,結束了東漢末年的群雄紛爭,不管是對渴望和平的百姓還是對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他的功績其實不說前十吧,在諸帝王中前二十還是妥妥沒問題的。

    並且就位後,他注重經濟發展,刺激農業,整個晉初在他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榮,史稱“太康之治”。你說這樣的人,沒有“雄才偉略,經緯之才”我是不信的。並且從歷史來看,司馬炎仁厚大度,既不是暴君,更不是十惡不赦的人,唯一的不良嗜好,可能就是美色了。

    可按理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很正常,畢竟作為雄性荷爾蒙動物,有點小色色無傷大雅,而且貴為君主,司馬炎好一點色也不是啥大問題,問題就在於,他是在太好色了,甚至衍生出了“羊車望幸”這個成語。

    自此以後,別人一問起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誰,許多人腦袋裡閃一閃,“哦,我知道晉朝有一個皇帝,據說有近萬後宮,坐著羊車,車子停在哪個美女那,就把美女抱上車……對,好像叫司馬炎來著。”於是,再也沒有人想起來司馬炎的那些功績。

  • 12 # 煙消雲散84308672

    晉武帝有功績也有過,他篡位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晉的開國君主,滅東吳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這是他聖明的功績,他選擇接班人的太子卻是一個白痴!造成了八王之亂,賈南風亂政,讓中華民族又從新走向了分裂混亂。

  • 13 # 歷史有知社

    提起開國之君,人們通常聯想到英明神武、英雄了得,是當世的俊傑。但在歷史上卻有一些開國之君,卻並不是憑自身能力,而是靠其父祖打下的基業而成為開國之君的。如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等等。所以,在這些開國之君中也就不乏“浪得虛名”的庸碌之輩。若論誰最浪得虛名,那非晉武帝司馬炎莫屬了。

    司馬氏經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兩代的經營再到司馬昭當政,弒殺魏帝曹髦,立傀儡曹奐為帝,遣兵滅蜀漢,進爵晉王,已經徹底架空了曹魏政權。當正如魏帝曹髦所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為顧及點顏面,以示自己還是位“忠臣”。所以,司馬昭並沒有受魏禪,這就便宜了其子司馬炎成了晉朝的開國之君。

    但是,司馬昭在世時,對其長子司馬炎並不怎麼滿意,司馬炎比較浮誇、庸常。而其次子司馬攸卻聰慧好學(幼時即受到其祖父司馬懿的器重),在政治上頗多建樹,很得民心,在當時極有名望,遠遠超過了其兄司馬炎,朝廷內外要求立司馬攸為世子(繼承人)的呼籲很高。而據史載:初,文帝(司馬昭)以景帝(司馬師)既宣帝(司馬懿)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司馬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司馬師)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也就是說司馬師無子,司馬昭將其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並表明司馬師一系才是司馬氏的嫡脈正支,自己只是替司馬師一系暫時看護江山。其實就是變個花樣,想傳位給其次子司馬攸。但最終遭到何曾等人的堅決反對,而司馬昭本人也怕會引起司馬炎、司馬攸兄弟的內鬥。所以,還是了立司馬炎為世子。

    有人將晉朝後來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歸罪於白痴皇帝司馬衷,但司馬衷又何能當其罪?當其罪者,其父司馬炎也。其時晉朝的江山也是剛從曹魏那裡偷來不久,其根基還未穩,而司馬炎竟白痴地以為一位智力殘缺的君主也能駕馭群臣、治理好國家。

    而司馬炎窮奢極欲,後宮妃嬪近萬,竟靠“羊車望幸”。上樑不正下樑歪,其舅王愷與石崇鬥富,司馬炎不但不禁止奢靡之風,反而相助王愷與石崇鬥富。司馬炎在國政上也極其地糊塗,賣官鬻爵,錢入私庫。司馬炎曾問劉毅(漢朱虛侯劉章之後),我可以跟漢朝的哪位皇帝相比呀?劉毅說:可以跟漢桓帝、漢靈帝(著名的昏君)相比。司馬炎又道:我不會那麼差吧?劉毅說:“桓、靈兩帝,賣官鬻爵,錢入官庫;而陛下賣官,錢入私庫。以此觀之,還不如桓、靈兩帝呢!”

    司馬炎為了對抗士族,大封宗室為藩王,其結果卻遭釀成“八王之亂”。其時,晉朝經歷了漢末三國的長期動亂,漢族人口大量銳減,尤其在北方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人口空洞地區。值此時,邊疆諸多遊牧民族趁此空虛紛紛越過長城內附,而在北方很多州郡已經此出現戎狄居半的情況,邊疆的民族爭奪事件也頻頻發生。而這其中又屬幷州胡(今山西境內的匈奴、羯等)的潛在威脅最大,司馬攸就曾建言司馬炎殺掉匈奴貴族劉淵,司馬炎不但沒聽,卻也沒作出任何防範措施。後來的“五胡亂華”,司馬炎也難辭其咎。

    唐朝虞世南對司馬炎評價道:武帝(司馬炎)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業垂統,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

    這晉武帝司馬炎後來平吳的功業,其實也都是靠其父祖而攢下的資本,而並非其本人的神武所致。晉武帝司馬炎的自身能力低下,其實不過是位盛名掩蓋下的昏君而已。

  • 14 # 劉一千五

    簡單地說,司馬炎的功勞在於吳消滅東吳,結來三國分裂的政治局面。重新統一了國家。

    司馬炎的錯失,實在是一個接一個地太多了。為他死後的禍亂繁多埋下禍根。

    司馬炎朝的政治腐敗,士族豪強勢力,已經達到魏晉以來的高峰,世襲計程車族階層己經壟斷了國家上層的一切官僚體系。讓庶族無法施展才華,參與政治生活。致有"士庶天隔"的實際現狀。為後來的禍亂埋下一顆無助的"地雷″。

    面時四周的異族政權的興起,採取縱容的政策。特別是對北方匈奴族的重新崛起,不聞不問,使其坐大後生產藐視中原政權,伺機而動,劉淵的興起,其實就是司馬炎輕視北方人的惡果。

    司馬炎明知道兒子不中用,難任大事,又顧群臣反對,最後還是屈從老婆而立為儲君。不久,又在選太子妃問題上再次屈從老婆而選了賈南風。這兩件事對晉朝的穩定產生了"動亂"的起因。司馬炎要負責任。

  • 15 # 目送歲月

    司馬炎作為終結三國亂世的王者,其歷史價值是無法抹滅的,儘管他只是一個官三代,並且當時的歷史發現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司馬家的發跡其實從司馬懿開始就已經生根發芽了,到司馬師司馬昭時期開枝散葉,到司馬炎就是果實成熟了而已,不誇張的說就是劉禪在那個位置也一樣統一全國。

    在此不論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單說統一中華的歷史機緣,縱觀上下五千年,又有幾人?所以,儘管司馬炎荒淫無度、晚年昏憒,個人認為其不失為一位有福的帝王,甚至比歷史上所謂的十全老人還要幸運三分。

    總之,我的觀點就是司馬炎在中國歷史上絕對可以也應該留下其客觀的歷史地位,這一點從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也可見一斑!

  • 16 # 錦小馬

    三國紛爭六十年,三家打的你來我往。最後全為別人做了嫁衣,天下終歸司馬氏。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縣人。司馬炎承祖父三代之經營,受魏禪讓,取得帝位,是為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也是被低估的一個皇帝,歷史上不太願意過多的提及他。人們普遍的也對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好印象。為什麼呢?

    自身經歷不夠傳奇,不符合彪炳史冊的標準。還有吧是繼承三代基業而稱帝,感覺能力不是太突出的樣子。

    該有在地方上大肆分封親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開歷史倒車,導致帝國在骨肉相殘中走向滅亡。

    重用外戚,導致中央政府外戚專權,外戚之間互相爭鬥,中央政府烏煙瘴氣。

    我感覺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選了個白痴兒子繼承皇位,還給他兒子配了惡毒媳婦當皇后。最後導致外戚亂政、八王之亂。

    還有一點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太好色,那不是一般的好色,女人特別多據說有一萬多名。這麼多的美女晉武帝也是很迷惘去哪呢,好苦惱。於是有了“羊車望幸”這個典故。內容是什麼呢?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後宮內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後人把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或者寵愛,就稱為“羊車望幸”。

    人們想起來晉武帝,往往是這麼一種印象。晉朝那個皇帝,據說有近萬後宮,天天坐著羊車,車子停在哪個美女旁邊,就把美女抱上車。叫什麼司馬炎來著吧!

    人們想起來司馬炎大多也就這個印象,其實司馬炎作為開國皇帝還是有點貢獻的。

    除去那些淫亂故事,就會發現司馬炎治國水平極高,要知道三國爭鋒多年的前提下,全國經濟根本沒有進入過休養期,三國都因為戰爭而推行屯田制,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軍事而服務,司馬炎的天下是真的為了經濟而進行生產。他被稱為武帝是因為平定了東吳,古人也認為武功高於文治,不過鄒湛把司馬炎比作漢文帝,這是因為司馬炎的文治水平更高。

    司馬炎還建立一個盛世叫“太康盛世”。

  • 17 # 猴格大人

    說道被後人低估的開國皇帝時,就會想到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寬厚仁慈,氣度恢弘,是一個大好人,就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糊塗,引起的問題比別的君主選錯繼承人而引發的後果更大,進而影響了歷史對他的評價。

    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是三國曹魏的大相國、晉王司馬昭的長子。在司馬昭死後,司馬炎承襲相國、晉王之位,過了四個月之後,就廢魏元帝曹奐行禪讓,建立了晉國。

    司馬氏代魏,史家褒多於貶,某不討論這個。

    司馬炎重新統一三國讓天下歸一,這個是值得褒揚的,他的軍事謀略方面也不應該忽略,應該在軍事史上佔一席之地。

    現在提起司馬炎都說他傳位給傻兒子,被惡毒兒媳婦賈南風把江山敗壞掉,從而忽略了司馬炎本人的功績。

    司馬炎是一個很有才幹的皇帝,曹魏刻薄奢侈,皇室腐敗,苛政應運而生,為了防止大將不忠心,曹魏皇帝喜歡扣留人質在京城,司馬炎繼位後,就廢除這個人質制度。

    對於蜀漢,司馬炎下令五年內減少巴蜀民眾的一半租賦,並對巴蜀人才量材錄用,對於巴蜀的穩定起到關鍵作用,在滅吳戰爭中水軍多為蜀人,可以說明司馬炎撫蜀政策的成功,不然蜀人不會去為晉朝賣力。

    對蜀國那樣,對最後被消滅的吳國也是同樣的,寬厚待之,該重用的就重用,不管是吳人還是蜀人,只要有才就是重用,有效的緩和了矛盾,加速融合。

    司馬炎其人生性寬容,有容人之量,以禮制治國,指定《泰始律》,開創戶調式,設立常平倉,罷州郡兵,雖然倚重高門士族,也沒有忽視寒門,提拔寒門的有才之士,如傅玄、張華等人。

    統一全國,結束了近百年的戰亂,大力提倡休養生息,開創了太康盛世。對待三國亡國皇帝,都是錦衣玉食善待終老,並沒有像後世那般斬草除根,三國皇帝都善終,足見司馬炎的容人之量。

    大臣可以當著他的面罵他桓靈之君,也可以指著御座說此位可惜了,還有敢砸了他的御賜珊瑚樹而不怕追究,這些都足以說明司馬炎的人格魅力,寬容仁慈。

    司馬炎的確是一個被低估的皇帝,雖然他在歷代開國皇帝中,他的武略不是很顯著,但是他的軍事謀略,“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得如此評價也可謂是恰如其分。

    就是這樣。

  • 18 # 季我努學社

    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他是西晉是的開國皇帝,生於公元236年,卒於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歷史上的晉武帝,他的父親是晉文帝司馬昭,叔叔是晉景帝司馬師,之後的皇帝司馬睿是他的兒子。在位期間,司馬炎採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動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司馬炎的影視形象

    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襲了曹魏,但也有所創新改造,他確立三省制度,同時對尚書檯的權力加以細化,有意的提高尚書僕射的政治地位,輔助帝王行事。地方行政方面,他改革分封制,給司馬氏宗室弟子和創業的勳貴大量的分王分爵,後來為了保證自己後世繼承權不會遇到混亂又開創分封食邑制度,司馬宗室諸王封國仍分大國、次國、下國三等,允許各封國自治武裝。此外還實行都督制,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度。

    太康盛世

    士族官僚的管理上沿襲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度

    其次頒佈法律,維護統治穩定,有法可循,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了在司馬昭時期就開始準備的並於次年頒佈實施的《泰始律》,並於泰始年昭告天下,頒佈實施。這一律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司馬炎

    此外在軍事方面也頗有建樹,征服西涼,擊潰東吳。

    經濟上實行戶調製度,主要包括三項內容,分別是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佔田制將全國居民按照年齡分組,從而明確稅款的額度。戶調製度則有效的幫助政府進行戶稅徵收,戶調製的實施給予普通階層農民的的權利關懷令豪門士族不滿,而品官佔田蔭客制的實施就是為了表面上安撫,實際上對豪門氏族的某些權力加以限制,加強控制。

    參考文獻:

    [1] 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M]. 嶽麓書社 , 柳春新, 2006

    [2] 三國志[M]. 中華書局 , (晉)陳壽撰, 2005

    [3] 楊恩玉.山濤、羊祜與晉武帝朝之政爭[J].史學月刊,2018(04):47-59.

  • 19 # 順子說生活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縣人。他是中國古代姨學思想的偉大先行者,遠東自組織模式的開創者,預言大洪水的先知,土豪的保護者,諸夏貴族的共主,位面之子,疑似穿越者。他所建立的大晉王朝驗證了吃飯砸鍋道路的可行性,也為之後北方蠻族對中原的德性輸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的主要貢獻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在業已流沙化的土地上播撒下自由的種子;其二,安排了大帝國的解體路線。

    自發秩序的生長跟人腦神經元一樣,本質上就是多層次網路產生更多節點的動態過程。在一個土豪與遊士的自由精神早已被群氓泯滅許久的國度,真正的保守主義者所要做的比起守護現有的果實,更重要的還是要使土壤恢復重新產出果實的能力。河內司馬家作為忠孝傳家的土豪貴族,經歷了曹劉孫泥腿子發跡所釀造成的人間慘劇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封建自由的秩序,避免老鼠上桌的事情重演。除去對司馬昭命令裴秀制定的五等封爵制度的繼承之外(有人認為,泰始元年改制後的新五等爵制意味著鹹熙舊五等爵制的廢除,但是個人認為新封爵制度更多的是對禪代功臣和宗族權益的補充;他登基之前便已經分封的爵位也大多沒有被剝奪),還頒佈法令,明確規定了不同等級的土豪所能擁有的田地和佃客的特權,可以說是非常有秩序了:

    其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貴賤佔田。品第一者佔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第四品三十五頃,第五品三十頃,第六品二十五頃,第七品二十頃,第八品十五頃,第九品十頃。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亦如之。

    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無過五十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 第九品一戶。實際上形勢的發展還是給了司馬炎驚喜——土豪們很快便突破了法令對擁有田地和佃客數量的限制,而專制政府對此毫無辦法。在此基礎上,封建自由的莊園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在經歷了人口銳減,尚有大量荒地未開墾的情況下,便已經出現流民遍地的喜人局面了。

    此外,司馬炎對於九品中正制的完善也是做出了很大貢獻。雖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早就存在,但是司馬炎在癸酉詔

  • 20 # 史無止境

    司馬炎雖然也是武帝,但是跟漢武帝比,那就差大遠了,要不是爺爺,伯伯還有老爸把司馬家這塊蛋糕做大,就憑他,切,做皇帝呢,做皇帝夢還差不多不說別的,就說“秀色可餐”這事,別人適可而止,他倒好,有多少拿多少。更離譜的是,他在公元273年禁止全國結婚,得把天下的女人留著給他桃男人們都記住了,這是個“光棍年”,司馬炎的雄心壯志,就是要把其他男人都搞成光棍。孫皓被他幹掉後,他也沒看上別的,就看上人家後官的美女了,浩浩蕩蕩拉到洛陽。把脂粉店,成衣店的老闆樂的,發財啦發財啦,趕快開分店,趕快到鄉下去招人為了省腳力,司馬炎在後宮坐羊車,機靈的官女一看,搞點羊愛吃的,引著羊到自家門口來。所以,那會兒的寵物食晶店不賣狗食,專賣羊食,生意特好。雖然收集美女方面,司馬炎像貔貅,一口也不捨得給別人,但在別的方面他還是蠻大方的。給下面那群人送爵位,送田地,大家的慾望也就那麼點,都給填滿了。老百姓也給分點地,回家好好過日子不鬧騰了。這樣糊弄一下居然開出了“太康繁榮”的曇花。大方的主兒基本是奢侈的,小氣的主兒才會節儉,這道理一想也就明白。司馬炎是根標杆,他帶頭奢侈,下面人脫了鞋子使勁追。現在“曬富”的比那時候的石崇和王愷,簡直差遠了,他們那個才叫“曬富”。

    奢侈需要錢,要打好奢侈這一仗,不搞歪門邪道可怎麼辦?司馬炎就帶頭搞。正直的人看到了這一點。有一次司馬炎問司隸校尉劉毅,你覺得俺可以跟漢代哪個皇帝比呀?劉毅說,恆靈。這倆人是東漢的。劉毅的意思是您還不如那兩,人家那會兒只是手下的在賣官,您倒好,自己賣,完了還把錢裝自己腰包裡。

    其實,司馬炎的事不止這麼點。因為後宮人數巨大,他有26個兒子。大兒子司馬軌死後,二兒子司馬衷就成了大兒,司馬衷就是那位“百姓沒飯吃,為啥不吃肉”的白痴。他媽是楊皇后,美人兒,死活不讓司馬炎立別的兒子為太子,非得立這個白痴才行。於是司馬炎瞬間也白痴了:好吧,那就立他吧。好了,司馬炎的全方位解讀,大家對此事怎看的呢?歡迎你的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部喜劇電影是被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