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民學歷史
-
2 # 甲申十七年
按照現在網上的一些觀點,孫權被稱為經驗包、孫十萬,把他多年攻打合肥未得黑出了翔。但是事情的另一方面,當赤壁之戰時,曹操剛統一了河北,放眼北方無敵手,更是兵精糧足,氣勢正盛,準備一舉蕩平天下時,一個才26歲的年輕人,之前沒有什麼軍事上的輝煌,這麼一個人,能頂住壓力對抗志在一統天下的曹操,這份氣魄,就足以秒殺三國時大多數的二代們,更不要說信任周瑜,將所有家底兒交給他,自己對戰事不瞎過問不亂指揮,這樣的能力,對照一下我們自己26歲時的鳥樣子,才能真正品出曹操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真正讚美意味來。
-
3 # 任十三讀史
當然是褒義了。
孫仲謀是孫權的字。父親給兒子起名字,搞個貶義的,是什麼意思。就算不是親生的一般也不會如此。
仲謀的意思是有智慧,有膽識。仲謀一詞,寄託著孫堅對兒子的殷切希望。
孫權四兄弟的字其實是很講究的。他的哥哥是孫策,字伯符;他是老二,名孫權,字仲謀;他的三弟是孫翊,字叔弼;他的四弟是孫匡,字季佐。嚴格的按照了伯仲叔季的排行。
至於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那更是一種讚許。意思是生個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這樣。由於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的傑出表現,他還貢獻了一個詞語叫“仲謀不驚”,後來居然還成了一個典故。
總之,孫仲謀絕對是個好名字。
-
4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可以肯定的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當然是褒義。
我們先來看這句話的出處,《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注:《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所以這句話產生的背景是曹操與孫權作戰,曹操見孫權軍隊在返回的路上仍然嚴明整肅,所以曹操才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所以說這句話指的是孫權善於領軍,並不是說生兒子要生一個像孫權這樣的,而是說做人要像孫權這樣,做一個豪傑。
辛棄疾在詞中說“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裡是將曹劉孫並列,而不是孫權比曹劉矮一輩。
這句話就是褒義,不要過度解讀。
-
5 # 蘭陵不算黑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率軍攻打濡須口,孫權率七萬大兵迎戰曹操,並用水師包圍曹操,曹操因此折損幾千餘人,被俘三千餘人,曹操吃了敗仗之後,躲在江北一直不出,雙方對峙一個多月,在這期間,孫權親自乘船從濡須口進去曹操兵馬水營,曹手下竊以為孫權這是明目張膽的挑釁,準備迎戰攻打。曹操制止,令嚴整軍紀,不得放弩。孫權隊伍在一路奏樂聲中有序的返回。至於這音樂,大抵是是隨身奏樂隊。就這樣,曹操眼看著這年紀只有26歲的孫權,舟船行軍井然有序,漸行漸遠,不禁脫口而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生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裴松之注《吳歷》中有記載。
羅貫中先生著《三國演義》中同樣有記載,第六十一回,曹操行軍至濡須口,先差曹洪領兵三萬鐵甲兵,至江邊,: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排序,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孫權坐鎮中間,左右文武,侍立兩旁,曹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生兒子,豚犬耳!”。
就問你服不服?任意出去敵營,就問你有無這個膽量?那時孫權只有26歲,而且作為江東世家子弟,沒有佔的一點驕奢淫逸之風,反觀劉表劉景生的兩個兒子,與江東孫家一樣,佔據荊州這麼多年,劉表剛死不久就引得骨肉相殘,同室操戈,搞得荊州一片烏煙瘴氣,曹操大軍剛至,便已輕鬆得手,這包括荊州十萬水師。反觀孫權,不僅與曹操旗鼓相當,更是一身膽識過人,輕車從簡親至曹水營。難怪曹操如此感嘆!有一個插曲,話說孫權回去之後,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抵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有一紙條,“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意思是這江上春潮水快來了,你最好回去,我並不想佔據這個天時,來日再戰。曹操向眾人說,孫權絕不會欺騙我,撤!也是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
-
6 # 迷你影視剪輯
“生子當如孫仲謀”個人認為孫仲謀是褒義!
孫權是少年英雄,在他9歲時父親孫堅因奉袁術之命征討劉表不幸戰死,他隻身一人來到荊州向劉表討要父親的遺體,當時讓劉表大吃一驚,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膽識,可見孫仲謀是年少有為,有膽有識。
在孫權19歲時,因孫策被害,臨時領命執掌江東,後建立吳國,稱霸一方!足可以看出孫仲謀的聰明才智和雄才偉略,所以說孫仲謀是褒義詞,形容小孩聰明伶俐,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前途無量!
-
7 # 北岸木子話文史
首先非常感謝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一般看來是褒義含義比較多。當時孫權的年齡尚小卻能夠大膽地進入曹軍的軍營,並且話語頭頭是道,讓曹操內心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所以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話。
但是後來孫權執掌了吳國之後,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孫權仍然想要派兵攻打當時張遼鎮守的合肥,並且還親率大軍。結果卻遭受了慘敗。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東吳的恥辱之戰,東吳總共損失了10萬的大軍。對於孫權來說,這也是恥辱的。所以後人會有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一種貶義的說法,是說孫權後來沒有特別大的出息。這是貶義的一方面解釋。
可是不能夠否認的是曹操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確實是看到了小小孫權的智慧。我們來看一下曹操的兒子是什麼情況,曹操一共有4個兒子,曹昂死於197年,曹衝死於208年,而曹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213年,當時他要選太子是隻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間選。
我們都知道曹植作七步詩,他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曹丕他的文采雖然不如曹植,但是他比較有謀略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君王之氣——“狠”。曹操認為曹丕更為適合當君王的角色。曹操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以長輩的身份,故這句話很難解讀出貶義的意思,他反倒是有些羨慕孫堅會有這樣聰明的兒子。
孫權在後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他擅長用人,重用了呂蒙等將領,除了周瑜之外,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魯肅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局勢,從而讓孫權更好地鎮守東吳,所以我們說孫權沒有用錯人。
也有人說曹操這個人心胸狹隘,他會說出這樣的話嗎?其實說這樣的話和心胸狹不狹隘並沒有所謂的關係。曹操心胸狹隘,就不允許他對他人有任何讚美之詞了嗎?我想這種說法是有些牽強的。
所以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應當是褒義的。
-
8 # 小白讀資治通鑑
我建議首先看看曹操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我查了查《資治通鑑》,在第六十六卷中找到了原文。建安十八年春,曹操率四十萬大軍攻打濡須口,攻破了孫權的江西營。孫權領七萬大軍抵禦,兩軍相持數月。
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曹操看見吳軍戰船、軍械精良,軍隊嚴整,因此感嘆說,生兒子就應該像孫權;像劉表的兒子不過是豬狗罷了。
那麼這個感嘆之後,曹操決定撤軍,也就是說曹操的濡須口之行,算是無功而返。
由此可見,曹操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地稱讚孫權的。
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也仍然看不出曹操說這句話還有其他的含義,如果非要說還有另外的含義,那也可能是曹操預感到東吳難攻,一統天下的大業不太容易實現。
-
9 # 最愛周慧敏
孫仲謀,作為三國時期吳國國主,可謂當世之雄。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年代,最後也就三家稱王,稱帝。江東孫權就是其一。
所以我認為孫仲謀肯定是褒義。
再看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借用《三國志·吳志·孫權傳》中:“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的典故,來抒發蘇軾自己少年時,狂傲不羈的英雄事蹟。以蘇軾“詞聖”自比孫權,可以看出,其對孫權的讚美之意。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開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直抒胸臆,當今為什麼沒有像孫仲謀一樣的英雄人物呢?然後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感慨當朝者的弱懦。
我想以北宋兩位文豪對孫權的讚賞,更加能襯托出孫權絕對不是貶義的。雖說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在當時可能會有嘲諷之意。但是後世,經過歷史將近一千年輪迴,還對孫權讚賞,那麼可以看出,孫權真乃可以和劉備,曹操比肩的大英雄。
從《三國志》中陳壽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將孫權比喻成勾踐,能夠忍辱負重,坐穩江東,成三國鼎足之勢。不可為貶義吧。
從《三國演義》中孫仲謀面對“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和“借荊州不還”的劉備。都在他手裡能夠迎刃而解。選人方面更是有獨到之處。赤壁大戰中,果斷聽取周瑜的建議,對抗曹操“八十萬雄獅”,並且火燒赤壁。使得江東可以偏安一隅。慢慢壯大自己的實力。面對不還荊州的劉備,孫仲謀選將呂蒙。這個當年的“吳下阿蒙”。如今卻可以戰勝當時“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關公。不可為不說,孫權眼光毒辣。
綜上所述,孫權具備了領導者的優秀特點,他的隱忍,他的選將,他的本身能力。都可謂當世英雄。
-
10 # 史爭朝夕
當然是對孫權的讚揚了。
有的人真的是天賦異稟,孫權十八歲接替孫策,成為一方諸侯。二十六歲便碰到曹操攜統一北方的餘威南下。而此時劉備只能寄希望於諸葛亮,儼然把諸葛亮當成主心骨。而在孫權一方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心骨。最終孫權力排眾議,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相較於四十七歲的劉備、五十三歲的曹操,二十六歲的孫權無疑太年輕了,但其在赤壁之戰的表現是絲毫不遜於劉備、曹操的,所以曹操發出如此感嘆。
-
11 # 壹零壹肆
先介紹下“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來歷。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大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月有餘,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三千餘人,淹死的曹軍數千人。
後來孫權幾次挑戰,曹操都堅守不出。於是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來了,準備攻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要親自見識我的軍隊。”命令嚴整軍隊,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歡快的樂曲。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來歷,可見這是曹操對孫權的欣賞,讚揚。
總結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褒義的。
-
12 # 月關略萌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曾對劉備感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評價雖然有些“恭維”和“客套”的嫌疑,但從中不難看出曹操是一位心高氣傲的梟雄,得到他的稱讚絕非易事。
“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出處。公元213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濡須口。孫權率軍與之對峙了一個多月,並且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和淹死曹軍數千人。曹操親自領兵,隔江遠遠看到孫權的戰船、軍隊嚴明整肅,而孫權淡定自若的居中指揮,不禁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
“曹操大軍至濡須,先差曹洪領三萬鐵甲馬軍,哨至江邊。回報雲:‘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操放心不下,自領兵前進,舊濡須口排開軍陣。操領百餘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曹操如此評價並非一時興起。曹操在讚歎孫權時,橫向比較的物件是劉表的兒子劉琮。劉琮在劉表死後被推舉繼任荊州牧,面對曹操南征卻舉州投降,白白葬送了劉表辛苦攢下的基業。這種毫無骨氣的“敗家子”行徑讓曹操大罵其豬狗不如。
反觀同樣年紀輕輕便繼承父兄遺志、扛起江東基業的孫權。孫策遇刺身亡後,年僅18歲的孫權挑起重擔。在張昭等人的輔佐下,消滅李術等人的叛亂,安撫宗室動亂,又廣納賢士,重用人才,很快將動盪不安的江東給穩定了下來。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年紀擁有這般政治手腕實屬難得,即便是曹操也不得不感慨。
孫權在穩定江東後,沒有忘記自己的血海深仇。他曾先後三次出兵討伐黃祖,為的就是替父報仇,盡到為人子的孝道。最終在公元208年成功打下了江夏,殺死了黃祖,大仇得報。
最讓人感慨的還是赤壁之戰中,面對曹操率領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果斷的決定與劉備聯合,共同抵抗曹操。最終,孫劉聯軍成功打敗曹操,不僅讓曹軍損失慘重,氣勢銳減,還為日後三國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此時的孫權年僅26歲,能夠如此心志以及果敢的決斷,絕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擬。
曹操評價的是孫權“前半生”。從孫權掌權江東到曹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先後跨越十多年。僅從十多年時間內孫權的表現以及取得的成績,完全當得起曹操的評價。而曹操如此評價也絕對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讚歎,換作其他人任何人都未必能做得比孫權更好。後世雖然對於孫權的整體評價並沒有那麼高,由其是孫權晚年的嗜殺和對繼承人的猶豫不決等,都是造成東吳最終覆滅的潛在原因。但曹操不是我們後世人,看不到孫權的一生。他評價的是孫權的“前半生”,僅僅從這方面來看,他的評價是客觀的。
綜上,曹操對於孫權的“認可”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孫權“執政”十多年的表現贏得了曹操的肯定,是褒義的正面評價。
-
13 # 賽半仙
曹操這句話是對孫權的肯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被後人廣為傳唱,是因為辛棄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裡有這麼一句。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說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整句話是這樣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從後面這一句就可以看出來,曹操想表達的意思了,這句話是用劉表的兒子和孫權做了一個對比。意思是劉表的兒子像豬狗,生兒子就要生像孫權這樣的。
再看看為什麼曹操要發出這句感慨?
曹操發出這場感慨是有很多的無奈……
畫面重現建安十八年,曹操號稱率領四十萬大軍,進軍濡須口。孫權帶領七萬人防守。
雙方隔江對峙了一個多月,曹操看到孫權的水寨,水軍的軍容,很有名將治軍的風範。
這時候,孫權又派人把曹操的水軍給圍了,抓了三千來人,淹死的不計其數。
曹操一看這陣勢也看出來這次又要無功而返。可事情還沒有完。
孫權在軍隊人數出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絲毫不懼曹操。更打臉的是,孫權還乘著小船晃晃悠悠的跑到曹軍水寨來視察工作,檢查完工作,一邊打鼓一邊慢慢悠悠地又回去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孫權的這種做法,也讓曹操徹底喪失了信心。可是就這麼回去,那也太沒面子了吧,要是這麼回去,老曹的臉不得丟光了?
人家跟你對峙一個月,你就過來送了幾千個人頭,就回去了。這面子實在掛不住啊,總得有個臺階下吧。
這時候,孫權又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派人給曹操送了封信。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信裡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春天要來了,時間也差不多了,您就趕緊回去吧,要不然我就要出手了。你要是不死的話,我是永遠不會安心的。”
曹操看完了信,跟將士們說道:“這小子說的是真的,準備撤退吧。”便發出了這句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說完便帶著部隊撤走了。
-
14 # 張紹可可
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能跟我抗拒這一點上孫還算個人物!
仰乜芸芸眾生
自負隨雙目極處!撫須三把!!!
-
15 # 歷史新人小Q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出處《三國志·吳主傳》: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話內心的想法改變太子的命運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絕!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於一時不是偶然性,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代表曹操內心真實想法。據說曹丕當時陪在曹操身邊,而曹植留守鄴城大本營,相當於皇帝出征,太子留守京城。可見得曹操在出徵之前,是很打算把曹植定為太子的。但是到了濡須看到了孫權的風采,讓曹操產生了改立繼承人的想法,因為曹植僅僅是文采卓著,在武功和治國方面並沒有什麼特長,甚至還貪杯加上任性,顯然不是治國之才。曹操四個兒子,曹昂死於197年,曹衝死於208年,到了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213年,太子就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間二選一。相比之下,曹丕不僅文才頗佳,武功方面也頗有造詣。這就是為什麼曹操雖然喜歡曹植大於曹丕,為什麼後來又選曹丕為繼承人的重要原因。
“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呢?曹操說這句話根本沒拿江東當回事,江東領袖還不錯,如果 生個兒子像他很好,比劉表兒子強多了。反正我如果是孫權或者江東子弟,聽著就不會太舒適。這話什麼時候聽著舒適,如孫堅沒死,孫權獨當一面,然後用這話誇獎,那這句話就是大大的褒獎。或者這話得換個方式說,如孫文臺虎父無犬子,孫氏一門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得有個前提,把孫文臺帶上,然後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質的差別。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雖然為他奠定了江東的基業,但真正穩固江東而成為一方霸主的是孫權自己。曹操的年紀也可以做孫權老爹了,作為人父,自己的兒子曹丕不如人家兒子有才能,多多少少都是會有感嘆的。所以此話代表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真想讓自己的兒子變成猶如孫仲謀一樣的梟雄吧!
生子很明顯已經將孫權劃出和自己同級的地位。就像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教訓一般。這對同為三國霸主的孫權而言絕對是侮辱性的言語。要從曹操角度這確實是從長輩角度誇孫權,要從孫權的角度,他會認為自己跟曹操處在平等地位,被這樣莫名降低了一個輩分,心裡無論如何是爽不起來的。
-
16 # 凡家歷史小故事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口,孫權率兵七萬抵抗月餘,曹操遠遠的見對面將士嚴明整肅,不僅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過了幾天,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比較有意思,說:“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這幾句話說的不卑不亢,隱約可見孫權豪爽幽默的性格。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在今天的鎮江面對滾滾長江曾寫下一首著名的《南鄉子》詩句,其中有一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句話真的是對孫權的高度評價?
顯然仲謀也是紙上談兵之人.劉備若有孫權的條件,估計早吃掉曹操,征服西川,統一東漢疆域了;曹操若一開始就有孫權的條件,就不會有袁紹的壯大,也就沒有艱險的官渡戰役,統一北方輕鬆很多.孫權沒有很高的戰略眼光,軍事部署,未能看穿歷史的發展面等等.
簡單說要當像孫權一樣的人很舒服,無太大能力也可的.所以曹操就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實際不是褒義,而是貶義).意思就是說,由曹操,這一代打下大大的疆域或統一,由下一代開始享受.
-
17 # 上禾右月
網上有人認為“生子當於孫仲謀“為貶義的,多半是因為孫權晚年犯了不少錯誤,特別是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置不當,引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黨爭,史稱“二宮之爭”,造成朝局不穩。但是晚年的錯誤並不能評斷孫權的功與過,曹操之所以會說”生子當於孫仲謀“,那麼孫權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我們知道曹操非常愛惜人才,自己的兒子曹植和曹丕也非常的優秀,他說的”生子當於孫仲謀“這當然是對孫權喜愛,極大的褒義之詞。1、回到曹操的年代曹操和孫權是長幼關係,早年曹操和孫權的父親孫堅打過交道,兩也共事討伐董卓。孫堅戰死後,長子孫策繼承了東吳家業,但不久孫策又戰死了,這時孫權上任,孫權上任調和國內矛盾,制衡各種勢力,使東吳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權守住了家業,還發展的不錯。這個時候的曹操看到的都是孫權優秀的一面,“生子當於孫仲謀“這句話表面的意思就是“生個兒子就要像孫權這樣優秀”。所以為褒義。2、孫權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孫權的能力還是很強的。用人方面,選丞相不用張昭而用顧雍,顧雍當了丞相,顧雍這個人沉默寡言,行為舉止都很合理,處事非常得當。在對內方面。孫權聽從陸遜之言,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且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在對外方面。孫權通達權變,積極進取,不斷擴充地盤,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荊州,並且成功除掉了蜀漢名將關羽。這些成就至少在曹操說這話的時代完成的,至於後面孫權過錯時,曹操已經不在了。綜合以上兩點,筆者認為“生子當於孫仲謀“應該是褒義的,不管是在曹操時代,還是現在,曹操說這話是褒義的,現代人如果強加認為是貶義的,那也背離的曹操的本意了。
-
18 # 有趣的靈魂獵手
我認為是褒義
黑暗的東漢末年,戰亂不休的三國時代,神州大地一片紛亂,唯有江東一個角落保持寧靜。雖然這裡也曾經被一些山寇騷擾,但他們不成氣候,很快被掃平了。
江東是哪兒?就是美麗的江南大地呀!這裡說的江東是“大江東”,除了一般人認識中,那暮春三月群鶯亂飛的青青田野,那小橋流水的姑蘇城、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湖,那如夢如畫的江南水鄉,還包括從洞庭到鄱陽,以及更廣闊的南方,幾乎佔據半壁山河。
啊,是呀,長江在安徽境內微微拐了一個彎,包括南京石頭城和蘇杭在內的江南一角,豈不也位於江東了嗎?擴而大之,幾乎整個長江中下游,也可以叫作江東。
啊,美麗的江東,當時誰是它的保護神?
歷史老人回答:“那要感謝江東孫郎。
”江東孫郎是誰?那是破虜將軍孫堅之子,青年英雄孫伯符呀!
孫伯符是他的大名嗎?
不,他的大名叫孫策。他的父親死後,孫策獨自帶領1000多人渡過長江,回到江南,東征西討,短短几年就平定這一片地方他作戰非常勇敢,簡直是出生入死的孤膽英雄,人稱“小霸王”。他為人熱情豪爽,很會交朋友,和同樣英勇的周瑜分別娶了美麗的大喬和小喬。他同周瑜結為生死之交,得到江東許多名士的支援。他奮勇保衛江東不受戰亂影響,也得到了民這是保持江東一方安寧、半壁河山長期穩固的根本原因。江東孫郎不愧是這兒的保護神。可惜他不小心被一個刺客刺死,死時剛剛26歲孫策臨終的時候,拉著15歲的弟弟孫權的手,千叮囑萬叮囑,要他好好保住血戰得來的江東土地,並把這一方錦繡水鄉和幾百萬子民交給他。
孫權接替哥哥孫策的事業,北抗曹操,西拒劉備,形成三國鼎立的形勢。野心勃勃的曹操在赤壁和濡須口兩次發動大規模進攻,都被東吳將士打敗,孫權把江東保護得好好的。孫策打天下,孫權保天下,這哥兒倆真了不起!
為什麼孫權面對強敵能保住江東?這跟他能團結人有關係。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孫權依靠江東一些世家大族,讓上下團結得好好的。不管曹操還是孫權,人才庫都很豐富,不知比劉備的強多少呢。
大抵天下多事之秋,容易出現青年英雄;而在承平日久之際,那些由青年變成老朽的,便不那麼容易讓青年人出頭了。“老成持重”常常指摘人家“少不更事”,憑老經驗辦事也往往不肯相信年輕人,“新進後生”是個貶義詞,“嘴上無毛”也成為辦不成大事的根據。
但三國時代的東吳,卻用雄辯的事實證明青年人起的重大作用。這大抵正因為當時是鼎足三分、征戰不息的特殊時期吧。
孫權手下有四員大將,對於建立和鞏固東吳政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四員大將就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這四員大將在建功立業的時候,年紀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將,不過二十四歲;魯肅參加孫權的幕僚工作,也只有三十歲上下;呂蒙在赤壁之戰時,是三十一歲;陸遜初在孫權幕下任職,年紀更小,不過二十一歲。
孫權手下不是沒有老將,像程普、黃蓋、朱治、韓當,都是孫堅提拔起來的老部下,能征善戰;但是孫權除了繼續發揮這些老將的才能之外,還親自提拔一批年輕有為的人物,讓他們獨當一面,抗拒強敵,卒能成功,這卻是孫權知人善任的本領了。
知人固難,知人而能用則更難。當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挾著優勢,乘著銳氣,直壓長江的時候,東吳內部議論紛紛,膽小怕事的,圖保家室的,另謀投靠的,都主張投降。假如孫權札不是抱著“破釜沉舟”“背城一戰”的決心,就難免左右動搖,也不能聽主戰派周瑜、魯肅的勸告;即使聽他們的勸告,沒有知人善用的膽識,也不會毅然提拔周瑜為都督,從而取得戰功的。
任用陸遜也是一個例子。當劉備親率大軍,誓報荊州之仇的時候,東吳的局勢也是嚴重的。當時孫權手下不是沒有人物,像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他們或是孫策時代的老將,或是孫氏本家的貴親,或是孫權早年的舊交,都有一定的戰功;可是孫權卻提拔陸遜為大都督,讓陸遜率領他們作戰。彝陵一役,摧毀了劉備的“傾國之兵”,創造了戰史上以寡勝眾的赫赫戰例。這也可見孫權在用人方面的見識高明。
在上者能知人用人,固然重要,但在下者能團結一致,也同樣十分重要。東吳的幾位將領,雖然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壯年,卻能不忌才,不互相排斥,不打擊別人拾高自己,這也是東吳能夠制勝強敵的重要因素。魯肅是周瑜舉薦給孫權的。當時魯肅的朋友劉子揚,曾寫信給魯肅,勸他投奔在巢湖擁兵萬餘的地方豪強鄭寶。
魯肅正打算前往,周瑜知道了,就把魯肅留住,介紹給孫權。孫權同他談了一席話,十分投機。不料張昭卻詆譭魯肅,說他“謙下不足,年少粗疏”,不可使用。孫權沒有聽張昭的話。後來周瑜患病,臨死之時寫信給孫權,說“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孫權毫不猶疑,即拜魯肅為奮武將軍,代瑜領兵。
呂蒙是武人出身,不曉作書寫字,雖有戰功,魯肅還是沒有重視他。後來有一次同呂蒙談話,呂蒙替他訂出五條應付關羽的計劃,使魯肅大為驚異,稱讚他“非復吳下阿蒙”,當即結為朋友。魯肅死後,呂蒙便又代魯肅統領軍馬2,這可能也是魯肅的主意。呂蒙襲取荊州,不久便患了重病,回到建業。孫權問他:誰人可以接你的職務?”呂蒙當即推舉陸遜,說他:“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可以大任。”陸遜後來能夠擊敗劉備大軍,功業顯赫,同呂蒙的舉薦自然是有關係的。
這幾位統領,真可謂“知人善任”了。但如果不是平時做到虛心待人,講求團結,以大局為重,也是不可能發現真正人才的。自然,孫權對臣下的建議能夠虛心接納,對接任者放手任用,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那麼,赤壁之戰時,孫權是多大年紀呢?也許你不相信,他只有二十七歲。
-
1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孫仲謀到底是貶義還是褒義?這個問題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問提問者一句,張漢卿、李德鄰、白健生是貶義還是褒義?不過就是一個名字而已,何來貶義、褒義之說?
孫仲謀的前世今生孫仲謀,名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第二任君主、第一任皇帝,死上廟諡“太祖大皇帝”,史稱“吳大帝”。權字無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有著多種含義,有權力之意、有秤砣之意,也有暫時、臨時之意,如宋王朝比較常見的權知開封府事。開封府的主官是府牧或府尹,很多時候是由親王兼任的,政治象徵性義太重。因此,一些大臣出任時往往不授府牧或尹之職,而是權知開封府事,也就是臨時管理開封府政務之意。當然,親王兼任開封府牧或府尹時也不太可能直接去坐衙,這個時候負責開封府實際事務的官員往往也會被授予權知開封府事之職。說白了,就是現在所謂的“以副代正、主持工作的副職”。
當初孫堅給兒子取這個名字時是取了權字的哪種意思,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應該不是暫時、臨時或“以副代正”之意,大概其不是權力之意就是秤砣之意吧。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後,實際上本意為秤砣的權也包含了權力之意。因此,個人認為,孫堅給兒子取名權字,很可能還是取了權力之意,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有權有勢之人。
那麼,仲謀又是什麼呢?中國古人不僅有名、還有字,仲謀就是孫權的字。在秦漢時期,取字時不少人喜歡依據排行使用伯、仲、叔、季等字眼。如漢高祖劉邦的字就是季,他兩位胞兄的字分別為伯、仲。那麼叔呢?劉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為何字季而不是叔呢?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劉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不假,可他卻是家裡的老四,在他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史稱“宣夫人”“昭哀後”。這就是劉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字卻是季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本就是家裡的老四。
孫權的字仲謀與其胞兄孫策是一脈相承的,孫策字伯符,老大是伯、老二自然是仲,不是嗎?而且,孫權兄弟二人的名和字也相當值得玩味,策與謀實際上是意思相近的,而中國古代的符節又象徵著權力。換言之,孫策的策和仲謀的謀都有謀略之意,而伯符的符與孫權的權又都象徵著權力!可見孫堅這個人暗藏的的野心也不小,兩個兒子的名和字與劉備兩個兒子的封和禪有得一拼!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孫權名字中權字代表的就是權力之意。
生子當如孫仲謀無論權字還是仲謀,都只是名字而已,無所謂貶義還是褒義。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加接近褒義,畢竟沒有哪個父親給兒子取名時會刻意去取一個貶義的名字,不是嗎?這本沒有什麼可說道的。值得一提的是那句著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言何意?說孫權特別能生兒子嗎?非也非也!這句話實際上是出自曹操之口。
曹孫濡須之戰期間,孫權曾親自駕船前往曹操軍營附近試探虛實,順帶著也看一看曹軍是否真的那麼威武。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鎮定自若,來也威風、去也凜凜……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孫權離去之後,曹操大發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很顯然,“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完完全全的一句“表揚”,是曹操對這位子侄輩(曹操和孫堅曾經是同僚、而且同庚)對手的由衷讚譽。為什麼曹操要捎帶上劉表呢?因為孫堅最後死在了劉表所部手中。大概其曹操內心頗為羨慕已故的孫堅:“老孫啊,別看你死得早,可你生了個好兒子!再看殺你的劉表,他都生了些什麼玩意兒?豬狗而已,你可以死而瞑目了……”
綜上所述,孫仲謀三個字無所謂貶義還是褒義,不過就是一個名字而已。至於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絕對是褒義!是曹操對孫權這位子侄輩對手發自內心的讚譽。三國不是近代的抗戰、不是對外戰爭,說白了都是同僚、朋友、親戚之間在打仗,作為孫堅曾經的同僚,曹操讚譽孫權幾句,再正常不過了……
-
20 # TonyDeng
是褒義。這裡先不論真假,單從這話出處的描敘情境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關鍵在後面那句,即提及劉表的兒子,把孫權和劉綜比較,這兩個的共同點都是割據軍閥的接班人,區別是一個維持了家業,一個是敗了家。自己與孫堅和劉表等算是同輩,他感慨縱然闖下了基業,若繼承人不行,也是沒用。英雄的後代,就應該像孫仲謀這樣的!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是褒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 誰說的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曹操說的,當時的背景是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月有餘,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三千餘人,淹死的曹軍也有幾千人。
後來孫權幾度挑戰,曹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來了,準備攻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要親自見識我的軍隊。”命令嚴整軍隊,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歡快的樂曲。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二 今意現在這句話也是用來表明晚輩的真才實學,也是褒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