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玉潔507
-
2 # 勇哥哥品影視劇
首先,對於曾國藩,稍有點近代史知識的人,都不會陌生。他是晚清重臣,扶大清江山於既倒。
他的成功之處大概有以下幾點:
1、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他的鎮壓下煙消火滅。
2、在戰勝太平軍之後,功高震主的曾國藩主動撤裁湘軍,使自己免受清政府的猜忌,得以保全自己。
3、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曾氏家族人才輩出,綿延不絕。
他真正達到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在社會上行走,不外乎兩件事:讀書與做人。把這兩件事情做好了,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
3 # 清水隱士
一、理念:志之所向,金石為開。
曾國藩的領導藝術雖不無權謀因素,但其核心卻是“忠義血性”的儒家理念。宣講舉世都不宣講的儒家學說,以傳承聖人的價值體系為己任,最終排除千難萬險,成就了“以轉移社會風氣來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業。
二、用人:尚樸實,耐勞苦任何理念最終都需要認同理念的人去實現。
選擇的則是能夠切實認同這種理念並加以踐行的“樸拙之人”。曾國藩從最根本的選人環節入手,提出軍官一定要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勇則一定要選“樸實而有土氣之農夫”。
三、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管理最忌諱的就是全無實際而空談誤事。
曾國藩的管理風格亦是以“勤、實”二字為核心。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四、作戰:扎硬寨,打死仗。
曾國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勝的戰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對手的智商,由此發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穩慎徐圖,穩紮穩打,反而一步步地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佔盡了上風。
五、組織文化:還我真面,復我固有。
六、心性:成敗聽之於天,譭譽聽之於人。
任何一種理念的踐行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與障礙。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充滿了挫折與逆境,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的意志力量堅持到了最後。
-
4 # 歷史深度揭秘
三不朽,曾國藩皆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皆成,故有“古今第一完”之稱!評價斯人,須置於特定時間之歷史環境!至於彼之所言,初即偏見,何足論哉?爾後之言,何足取哉?不復!都是立場問題,對於大清官員來說,曾國藩就是聖人,殺人無數,把握兵權,讓愛心覺羅家不得不懷柔安撫。對於大清皇帝來說,自帶乾糧作戰,忠心當狗,只有對君王的忠誠,沒有對百姓的憐憫,只恨殺百姓殺的少了自己不高興,你要是姓愛新覺羅,你會不喜歡。過著這樣風光的生活,不是聖人是什麼,名利二字,多麼好,簡直是百官楷模。但你要是老百姓麼,另說。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是不是聖人,看你站那一邊,對於大清朝來說,孔子算個屁,曾聖人才是萬世官表。
於清廷來說,曾國藩評定太平天國有中興再造之功,所以其殺降、屠城之事或可被視為合理且應該頌揚的。但對於今天可以客觀看待那段歷史的人來說,一味地稱讚而無視其缺陷,恐怕就不合適了。人生在世,尤其位高權重者,一言可以生人,一言也可以殺人,是故所謂英雄、豪傑、梟雄,往往既有大功也有大過,並非一句簡單的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可以下定論的。無論曹操、曾國藩或者是張巡,都是這樣。然而,若要稱聖人,則必是立功立德立言者。人之一生,有功而少過的確太難,所以聖人也太少了。
小民追求自己東西,但也能造成混亂。有時自發形成演變的東西,破壞力足夠,建設力不足。中國大一統危機,其實就是區域性導致的危機,席捲全部。古代農民起義是流動的,你以為是什麼?席捲,你不想參加,當起義波動到哪裡,哪裡就是一片蕭條,採用滾動向前方式,隊伍越來越大。其實真實軍隊沒有多少。
在那種年代,殺人根本不是問題,我敢說當時除了被屠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的官僚士紳基本上都是肯定湘軍的“行為”的,因為在他們眼裡配合反賊沒有逃亡或者反抗的人都是反賊,罪大不過謀逆是封建時代天然的法則。既然殺人不是問題,那曾國藩其他的行為就很完美了~~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觀念看待前人,就在20世紀40年代人類還互相大規模屠戮呢~~
曾國藩能夠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寫日記,你能嗎?別說幾十年,你先堅持一個月試試看。曾國藩常年患有銀屑病,一發作起來渾身難受,而且一隻眼睛幾乎失明,一隻眼睛近視,公務繁忙,尚且能夠每天堅持讀書,你能嗎?垃圾?你能夠做到?毛主席和蔣校長都佩服的人在你看來是垃圾?你這麼牛逼?還有看人不能片面的看,南京屠殺曾國藩的確難辭其咎,但是,他解決了太平天國(中國歷史上幾次浩劫:五胡亂華,蒙古侵宋,滿清入關,太平天國,日軍侵華)在大的方面解決了中國的內亂,避免了更多的北方人陷入內亂,這點很了不起。
知其首倡保身、立志。保父母賜予之身,立卓然不拔之志。保身立志。則需有恆。然獨有恆,尚不能保身,立志。還需修心養生。修心,當謹持靜、敬、言、三箴,以維持內心平靜;養生,當重在眠食與鍛鍊,來保障身體之強健。其二、人在世中,還需有識,實現有識,則需為學精進,格物誠意,交良師益友,心有所屬,專精而少旁騖。其三、 為人處事則需恪守孝、恕、勤、簡、仁、義、禮、智、信、剛、柔、渾十二字基此三則可為有志、有識、有恆之人,立與世間,斷不必為生計發愁。然須知窮通、富貴,半由天命,半由人力,我輩當持“人事在我,聽其天命”之信念,不可怨天尤人。大丈夫處世間如如此,則不枉人世走一遭。
曾國藩之所以步步為營打太平天國,主要原因之一還是沒軍餉,因為他的軍餉都是在當地收稅收來的,這也是當地官員排擠他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蛋糕只有一塊。曾剃頭不假,但某次捉了幾個要犯本來都可以直接斬首的,但因為有人向曾保舉,所以他私自就放了幾個,這也導致湖南官場排擠他,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曾的一大功勞是扶持起了李鴻章,讓他創立了淮軍,為清末又續了幾十年,對清朝而言是個能臣,對造反派來講就是個封建官僚了,當然比我這種普通人還是甩我十條街。
-
5 # 三叔談電影
曾國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是中國的哲學陰陽調和。他認為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富貴、地位、權勢,一切好的東西可以把他比之為放在陽的範疇,那麼一切坎坷、不利、退讓、寬容、厚道別人、自己壓抑,這許多方面歸為陰的範疇,這樣兩個東西要互補、要調和
-
6 # 福子說歷史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區別於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
曾國藩的修身,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退、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曾國藩的事業成功之道,再一點,就是大功不舉。翻開中國的史冊,常見這樣的一些故事,與人相處共患難易,共成功難,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擁有生殺大權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勞更是很難。還有同事的眼紅嫉妒,從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不多。
曾國藩很清晰地洞察到功高震主這樣的局面,他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儘可能地縮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標。他將功勞歸之於朝廷,歸之於友軍,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聲稱做得不夠。大量裁撤湘軍,90%的湘軍被裁撤。他恢復鄉試,贏得了世人的稱讚,渡過了表面風光而實際上危機四伏
的險惡的政治階段。
-
7 # 歷史太傅
1.但凡是有一定成績的人,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這個人努力,堅持不懈。所以曾國藩能獲得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起始因素是他堅持不懈的努力。
2.曾國藩成功的奧秘還在於他時刻能反省自己。曾國藩給自己列了幾條戒規,他在自己的日記裡也多次提到怎麼修身養性,反省自身。他的這個反省影響了後世的人。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偉人大力推崇曾國藩,比如毛澤東主席,經常讓下邊人看看曾國藩家書如何如何。
3.曾國藩能持續升官,而且官位坐的很穩,有一點就是曾國藩本人不貪不佔。太平天國鎮壓之後,曾國藩的權利就更大了,而且手裡帶兵。重兵在手,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王權就派兵布守在曾國藩的周圍,隨時防止他的造反。
-
8 # 即佛即道
儒家以聖人為最高修身成果,聖人的標準是一個人同時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按此標準,中國幾千年歷史中英雄豪傑、文化大儒、帝王將相浩若繁星,但能被公認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曾國藩就是其中半個人。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挽救風雨飄搖的清朝於即倒,可謂居功至偉,蓋世無雙。
曾國藩一生致力於聖人之道,曾立誓“不為聖人,即為禽獸”,決絕如此。其思想言論不但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後世也影響深遠。《曾國藩家書》更是成為毛、蔣兩位偉人的枕邊書。可謂立言。
唯有德行,固然曾國藩一直踐行君子忠恕誠敬之道,終因揹負“曾剃頭”惡名而備受詬病,所有立德不全,僅算一半。
作為世人眼中成功之人,半個聖人曾國藩一生所得其實都在臨終之際傳授給了子孫後代,也傳授給了世人。總結為四句教:
一曰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
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
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 [ hu à n ] 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 [ d í ] ,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 [ zh ī ] 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 x ī n ] 。
小道與諸君共勉之!
-
9 # chendelin陳
清朝明臣曾國藩,
三教精髓他精湛,
齊家治國是行家,
修身內醒功夫高,
傳世著作有家書,
曾文正公留美名。
-
10 # 張清義聊家教
下面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曾國藩的人生成功秘訣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史學家一致認為他做到了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說:“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曾國藩成功的秘訣很多,修身修到一種非凡的境界應該是他成就人生的根本。我們經常說,向曾國藩學做人,跟胡雪巖學做事。從曾國藩的遺囑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他的遺囑是留給他整個家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曾家子孫恪守這四條遺訓,代代興旺。
遺囑的內容是: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自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下面我們著重談談曾國藩的慎獨之道。因為慎獨是儒家的重要概念,獨自活動,無人監督,憑著高度自覺並按照一定的道德水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說這也是儒家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我們經常說越是容易的事情越難做到。例如你一個人發現水管龍頭沒有擰緊,或地上一個香蕉皮,擰緊水管和撿起果皮對一些人來講就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曾國藩在慎獨方面修到了一種令人折服的境界。有一段時間他經常調戲朋友的妻子。後來在日記裡反省寫到:我這樣做與禽獸沒有區別。痛下決心改掉了這個惡習。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偉大的有成就的人都是做了我們做不到的簡單事情後才卓越的。
<大學>裡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意思是說:要讓自己的意念誠實,那就自己不能欺騙自己。要像憎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愛好美好的容顏一樣,這就是說,自己不虧心。因此,君子對獨居這事必須謹慎。
曾國藩在慎獨方面有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慎獨與修心互為依託。他說,自修之道,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泣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在這裡告訴我們慎獨的境界就是戒掉貪念、控制慾望、不因自我去做內心愧疚之事,用誠信規範行為,以達到誠能感天地,信能泣鬼神的人生目標。心能快足寬平,就能得到一種快樂。我們說快樂有兩種,一種動態的,一種靜態的。動態快樂就是否定痛苦的過程。靜態快樂就是內心平和產生的快樂。人生當中我們經常說要想做“地上神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心無憂,身無病,門無債主。其中心無憂就是:心中無事心自安。
國學泰斗南懷瑾談到慎獨,這樣說:“在日常意識清明的時候,可以做到純善的情況,也算很不錯了。而要緊的,當在睡夢中‘獨頭意識’發起‘獨影境’的變相時,仍然猶如日常清明的純淨,不被夢影所擾,甚至轉化夢境而能自主,這才夠得上‘誠意’、‘慎獨’、‘毋自欺’的現實境界。
也許我們達不到南懷瑾所說的境界,也很難像曾國藩那樣慎獨心安,但在修身過程中我們應該努力爭取做到‘意識清明’時的純善,如此我們可以算是一個擁有‘慎獨’精神的人。
-
11 # 碧讀好書
著名學者張宏傑說:
明清以來,有兩大聖人,一是王陽明,另一個是曾國藩。
王陽明天賦異稟,對於他的成功人生,我們普通人都望塵莫及。
而曾國藩天資平庸,卻透過個人的努力,從一個底層的笨人,變成了出將入相的清代第一人。
《菜根譚》中說:“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作為常人的曾國藩,能被世人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縱觀其逆襲的一生,至少有這麼三點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01做事有韌勁兒
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一個普通家庭。
身上揹負著兩代人期望的曾國藩,5歲開始讀書,14歲便跟隨父親曾麟書去考秀才。
因父子倆資質平庸,連考五次,次次落第,這讓他們成了荷葉塘村民嘴裡的一個笑話。
但曾國藩從小就崇拜自己的祖父曾玉屏: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祖父一生歷經挫折,卻永不言敗的精神時刻影響著他。即使被人嘲笑,曾國藩也不灰心。
道光26年春天,22歲的他與父親再次踏上考試征程。
這次,兩人都感覺發揮不錯,一大早,就去看榜,只見曾麟書的大名赫然登於榜上。
考了17次的曾麟書,終於在43歲這年圓了秀才夢,而曾國藩卻第六次落榜。
不僅如此,還被考官懸牌批責:文筆可以,文理卻不通。讓大家千萬不要跟他學。
自己的文章被作為反面教材,展示在全省考生面前,這讓曾國藩倍感恥辱。
對於多數人來說,歷經多次考試失敗,又被羞辱,大都會產生自我懷疑,要不要再繼續下去。
但曾國藩卻不這麼想,他反而更加刻苦,甚至連吃飯都不出書房,一讀又是一年。
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舉征程的曾國藩,這次,一舉中第。
考秀才的路,曾國藩走了七次,從14歲考到23歲用了整整9年。
也正是這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兒,讓他一路走來,屢屢受挫,卻愈挫愈勇。
即使資質平庸,也可以成大事,關鍵要有韌性。再看三國中的劉備,從小跟隨母親織蓆販履,天資也不高的他,絕對也是一個有韌勁兒的人。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天下豪強並起。
河北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憑藉強大的家族勢力,佔據幽、燕、冀、並四州;
河南曹操,祖父是宦官,父親做過漢朝太尉,因其過人的軍事才能,瞅準時機,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人不敢小覷;
孫權則佔據江東,父親孫堅是被封為烏程候的長沙太守,兄長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仗著父兄威名,盤踞江東六郡;
相比之下,劉備只是一藉藉無名的小縣令。儘管拉起了一支隊伍,但對外征戰,卻屢屢敗北。
那一年,徐州之戰,在袁術的進攻下,劉備親自迎戰,卻不想,被呂布趁虛偷襲下邳,奪走徐州。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
徐州一戰,讓劉備家業盡毀,後來他再次奪下徐州,又被曹操奪去,不僅妻女被擄走,連好兄弟關羽,也被活活擒拿。
每一次,事業剛有起色,一次戰役,便被摧毀殆盡,有時根基會被連根拔起。
然而,劉備卻從不言棄。一次次失敗,卻又一次次崛起,最終開創了一番霸業。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登到頂峰時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時的反彈力。
反觀劉備跟曾國藩身上,無疑都具備這種反彈力,二人如同自己那個時代疾風中的勁草,渾身充滿不服輸的韌勁兒。
老子認為表面剛強的東西,雖鋒芒畢露,但生命力短暫,而看似陰柔的東西似乎缺乏力量,但卻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02對自己有狠勁兒
李筱懿曾說:“活得漂亮的人,都是狠角色。你對自己下不了狠手,就要忍受生活對你下狠手。”
曾國藩,就是一個捨得對自己下狠手的人。
年輕時代的他,不僅智商平庸,在性格跟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三十歲這年,他給自己立下一個志向,要做聖賢,不做庸人。
因此,他先從自身最頑固的缺點入手:戒菸。
因每天都讀書到很晚,就靠菸草提神,整日煙土不離手的曾國藩,想戒除多年煙癮,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戒菸第二天,他就寢食難安,彷徨無措地說:“初戒吃煙,失乳彷徨。”戒菸如斷乳啊,真是太難了。
一個星期後,他在日記中寫到:自戒菸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
而一旦下定決心,對自己絕不姑息手軟,無論多麼痛苦煎熬,曾國藩硬是不碰煙具。最終,快一個月時,他在日記中寫到: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曾國藩認為,戒菸破除舊有的習慣,要有悍然之力,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
從立志學做聖賢,到後期反覆的自我磨礪,曾國藩做到了,憑的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對自己的一股狠勁兒。
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所說:當我們豁出去,能全力以赴,很多事將不會那麼難,甚至可以迎刃而解了。
記得有人曾誇汪涵主持功力深,並羨慕他有天賦。
汪涵卻說:“其實我背地裡是一個非常努力,能對自己下得去手的人。”
空閒大都躲在家裡看書,經常是從夜裡九點看到早上七點。會對著鏡子練習說話上百遍。逼迫自己即興演講,每次必須說滿3到5分鐘……
《菜根譚》中說:勝私制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
成大事者,靠的不僅是智慧,還要有意志力。私心和慾望人人都有,想要達到理想高度,就要有一種敢於跟自己叫板的狠勁兒。
03終生“尚勤”
古人云:一勤天下無難事。
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一生擅長草書,其用筆奔放流暢,氣勢雄渾豪放,是中國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大家。
但懷素幼年生長在一個條件艱難的家庭,喜歡書法,卻無錢買紙張,他就在家裡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每日採摘蕉葉練字。
其好友,被稱為唐代“茶聖”的陸羽曾在《懷素傳》中寫道:
“嘗於故里,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
每當蕉葉用完,新的蕉葉還沒長出時,他就用淺色漆盤跟方木板練字,寫滿字後,擦掉再練,久而久之,竟把漆盤跟木板都磨穿了。
因為每日勤奮刻苦練字,用禿了很多毛筆,堆積起來埋在山下,名曰“筆冢”。
這世上,沒有一種成功是憑空得來的,正是這種對書法的痴迷跟勤奮,才造就了一代書法大家。
泰戈爾說: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曾國藩一生也推崇“勤奮”二字。
他說:“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
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每天都不間斷讀書學習,從未鬆懈。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他在日記中寫到:“手執筆而如顫,口欲言而不能出聲。”
此時的曾國藩已行將就木,雖滿身病痛,但依然堅持工作學習。
這一生,他秉承勤勉的習慣:腳勤、眼勤、嘴勤、心勤、手勤,堅持早起,堅持記日記,堅持每日讀書修身,三十年不曾間斷。
俗話說,勤能補拙。
正是勤勉讓本不聰明的他獲得了更多的機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魯迅曾對誇自己是“天才”的人說:哪裡有天才?我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勤奮的人做事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不會活得差。
縱觀歷史浩瀚如煙,凡做出成就者,無一不具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智慧。
曾國藩用“韌”、“狠”、“勤”達到了自己想做聖賢的鴻鵠之志,最終成為“古今完人”,為世人所敬仰跟借鑑,願你我與之共勉!
-
12 # 風華正茂135672356
謝邀,所謂曾國藩之成功,無非是臉厚心黑:屢敗屢戰,能忍。等待戰機,而洪秀全內鬨為曾提供絕好良機,鎮壓太平軍後不造反,功成名退美其名忠臣,當權者贊之,後來當權者也贊之:爾等都要效法之,如此我可高忱無憂也。曾剃頭實在是一個偽道士,也是一個半知者,僅此而已。
-
13 # 斜眼觀世界
曾國藩,作為晚晴中興名臣,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風雲際會的傑出人物。從一個普通農名家庭竟
小編認為曾國藩一生能取得這麼多成就,能在一次次危急中克敵制勝,化險為夷,主要是因為曾國藩有超強的自制力,這是他人性中最寶貴的精神品質,是為人處世的核心力量,這種自律可以用曾國藩的六戒更能有力說明。這六戒普通人若能做到其中之一,定能收穫小成功。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
14 # 楓葉秋時美
1.對傳統國學有深刻認知,對王陽明聖人之道吾性具足體會頗深。2對自已要求嚴格,努力上進。3對民族國家及家庭責任心強烈
-
15 # 春秋風雲
曾國藩從少年時侯起就有遠大理想,立志做一個不平凡的聖人。經過畢生的努力,他成功了,並且晉升的速度之快、造化之大,令人羨慕不己。曾國藩的成功之道是什麼?有人說是執著,有人說是瑾慎,有人說是得遇貴人,其實都不是。經過對曾國藩的仔細研究可以發現,他的成功之道是懂得取捨。假如你學會了取捨,你也可以成功。
在學業中取勤奮,舍懶墮依曾國藩的天然資質,他是成不了氣侯的。其父參加考試17次,總是名落孫山,直到43歲時才勉強考中秀才。受其遺傳性影響,曾國藩反應有些愚鈍,但是他繼承了老爸的光榮傳統:屢敗屢戰,笨鳥先飛。一天晚上,有個小偷趁曾國藩不注意,溜進他家屋裡躲在樑上,等他們熟睡後作案。不料,曾國藩為一篇簡單的詩文搖頭晃腦、嗑嗑巴巴背不下來。小偷想:不著急,瞧他那認真樣,遲早會背熟;不如小睡一會,待養足精神再下手不晚。沒想到,小偷醒來己是雞叫二遍,快天快亮了,而下面的人還在背那首詩。他知道今天是沒機會了,白趴了一夜。因此小偷十分氣憤地跳下來,對他說:“瞧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純浪費錢!”,說完將那首詩抑揚頓挫地朗誦了一遍,曾國藩驚鄂地張大了嘴巴,看著小偷揚長而去。
相比左宗棠14歲中秀才,曾國藩可謂望塵莫及。第六次參加考試後,曾國藩信心滿滿地看榜,結果正榜上無名,副榜“佾生”有他的名字。何謂佾生,就是成績還可以,但離秀才還有一定距離,並且在他的名字後附有批語:“文理太淺”。曾國藩於是化恥辱為動力,更加廢寢忘食地學習,終於在22歲考中秀才,雖然比左宗棠晚了八年,但他終究用勤奮補了上來。後來,曾國藩憑藉紮實的功底中了舉人,繼而又在幾年以後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並透過湖南老鄉、監察御史勞崇光牽線搭橋,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
女色面前取剋制,舍貪戀。曾國藩初入宦海,聞朋友陳源袞新納一小妾,美貌絕倫,借祝賀之機,在酒席上“目屢邪視”、饞涎欲滴,並且情不自禁地挑逗小妾,令現場氣氛十分尷尬。回家後,曾國藩在日記中反省自已“猥褒大不敬,聞色而心豔羨,明知體氣贏弱,而不知節制,真禽獸也!”。經此一事,曾國藩嚴格自律,再未越雷池一步。縱觀他的一生,也只有一妻一妾,像他這樣朝廷大員,哪一個不是三妻四妻。依曾國藩的修為,本不想娶妾,然在他51歲時,戰事頻繁,舊有的面板頑疾隨著焦躁不安的情緒,日益嚴重,奇癢難忍,徹夜不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只有找個人撓撓癢,權解急難。事實上,曾國藩在女色面前取剋制,舍貪戀是對的。曾國藩的身體並不好,面板病不說,估計其它方面也不佳,僅僅六十一歲就去世了。如果曾老先生貪戀女色,不僅對他的事業不利,對他的壽命也不利,說不定壽命更短,一個壽短的人,何談實現遠大理想呢?
在戰爭中取笨拙,舍靈巧。曾國藩的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對抗中,幾次被對手打敗,而且輸得很狼狽,情急之下,他兩次跳河自盡,幸被部下救起。曾國藩痛定思痛,玩花樣搞不贏太平軍,就搞憨辦法,即“結硬寨,打呆仗”。所謂“結硬寨,打呆仗”,就是在敵人盤據的城外,再構築一道營寨堡壘,將敵人圍困起來,利用自已的優勢兵力和充足的補給跟對方拼消耗。敵人來攻,攻不了;敵人坐吃山空,糧食運不進來。這個方法雖說拼人力、物力和時間,卻行之有效,太平天國就是被這一計拖垮的。
在與人相處時取低調,舍高調。曾國藩為人儉僕、和靄、低調。有一天,曾國藩乘一頂四人抬的藍呢小轎出行,後面來了一頂綠呢八抬大轎,八抬大轎的引路官大喝“讓開”,四抬小轎因躲閃不及被攔停。引路官(轎伕)不問青紅皂白,將正在思考問題的曾國藩,從轎裡拖了出來,抬手就是兩耳光,把曾國藩打懵了。曾國藩思忖:今天糟了,這打人的主人不是皇帝就是王爺,不然誰敢打我這朝迋二品官?我得去賠個禮,道個歉”。曾國藩顫顫微微地朝轎裡一看,原來只是個三品官。之所以被打,是因為自已本該坐八抬大轎的,卻只坐四人轎,被對方誤以為是下官。三品官見打的是二品頂戴的官,嚇得連滾帶爬下來,跪地求饒。曾國藩不計前嫌,雙手扶起三品官,幫他撣去衣褲上的灰塵,連說:“沒關係,大人趕路要緊!”。如果換作別人被下級打了,豈能善罷干休?但是,擺官威,鬥狠逞強的人,是不會達到曾國藩最後境界的。
(被封為誥命夫人的歐陽氏)
在與同僚相處時,取“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舍清高。在晚清官場上,有許許多多的潛規則,如果曾國藩不“隨鄉入俗,蕭規曹隨",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必須裝出“同流合汙”、處世圓滑的作派,必須在表面上放棄清廉、清高的原則。曾國藩也送禮,特別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穆彰阿,更是捨得下血本。剛進京時,曾國藩收入不高,但他有兩幅價值很高的書畫真跡。一幅是晉朝書法家陸機的《平復帖》,禿筆寫就,韻味十足;另一幅是北宋蔡京的斗方,飄逸典雅。曾國藩祖上幾百年既無富商,又無顯貴,哪來的這兩樣墨寶呢?原來是高中皇榜後,湖南翰寶齋齊掌櫃送的賀禮,以求日後有個照應。穆彰阿金錢美女都不稀罕,最愛的是收藏古董字畫,曾國藩這兩份厚禮在當時每份也在2000兩以上,這禮送的恰到好處。以後穆彰阿對曾國藩更加親睞,每逢加官晉爵的機會,都在皇帝跟前替他美言幾句。
曾國藩不光給穆彰阿送禮,也給戶部送禮,稱“部費”。他在外面領軍打仗的費用總計三千萬兩,按照常規,如果不送禮,戶部會挑出各種理由不予報銷。曾國藩託人打聽,李鴻章回信說:“報銷一節……則部吏所欲更奢……皖蘇兩局前後數年用餉約三千萬,則需銀近四十萬”,也就是說沒有四十萬兩,戶部不會順利報銷。曾國藩又透過關係,把部費降到八萬,最後總算將報帳之事解決。
除了部費,還有“別敬",所謂“別敬”就是地方官進京後,要敬獻京官銀兩,以聯絡感情。曾國藩在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說:“餘送別敬14000兩,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除了“別敬”,還有“程議”,何謂“程議”呢?即某某官員經過署衙,該署衙的長官按禮數要招待吃喝住行,臨走還要送路費(少不過一百兩)。曾國藩雖然對過往官員不堪其擾,但還是笑臉相待,迎來送往,禮數絲毫不差。
除了“程議”還有“炭敬”,即每年冬季送給京官的烤火費。曾國藩在寫給曾國潢的信中說道:“同鄉京官,今年炭敬尤須照常饋送”,每年用於炭敬的開支至少數千兩。
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年薪只有155兩,按一兩白銀200元計算,他的年工資30100元,摺合月工資2583元。僅憑這些微薄收入,哪來的錢送禮呢?別急,按照曾國藩的品級,還有養廉銀18000兩,另外還有規費(即灰色收入)(督撫級)18萬兩,有這些財路進項,曾國藩對外支使就遊刃有餘了。
儘管曾國藩收入頗豐,但他過的日子卻十分節儉,“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家裡只僱了兩個女僕,其它人都幫著料理家務,醃製泡菜,縫製衣服鞋襪等。曾國藩除留少數錢備急外,一般不留餘財,即“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多餘的錢以不留名的方式捐出去,以免各種麻煩。對於那部分存款,他對子女的信中是這樣說的:“將來如實窘迫,亦可取用。否則散去可也”。
(曾國藩臥室)
曾國藩送禮也收禮,他收禮的原則是隻收薄禮,不收厚禮。鮑超是他消滅太平天國時的部下,既是一員猛將,也是一名搶將(以搶掠出名)。一天,鮑超來向他彙報情況,順便給他祝壽,所帶有16包禮物,其中不乏金玉珠寶。曾國藩在家書中是這樣記載的:“鮑春霆來,帶禮物16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餘則全璧耳”,即曾國藩只取其中小帽一頂,其餘“完璧完歸趙”。容閎是曾國藩派往英國採購洋機器的代表,所攜銀兩達68000兩。回國後,有心答謝曾國藩的關照,來給曾國藩送禮,當時曾國藩不在家。曾國藩知道後,寫信給其子曾紀澤,就禮物的處置問題作出指示:“20金以內即可收留,餘則全璧耳”,即最多隻收20金,其餘退還。
曾國藩正是由於懂得取捨,贏得了功名,贏得了人氣,從而使他的事業左右逢源,一帆風順。
-
16 # 修行朝聖
曾國藩成大事之因:
1.有大志
志在不朽
首重格局
多找替手
2.有胸懷
愛才如命
揮金如土
殺人如麻
3.有恆心
大處著眼平天下,小處下手修自身
不問收穫聽天命,只問耕耘盡人事
屢戰屢敗立大志,屢敗屢戰積恆心
回覆列表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一1872年3月12日)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他的成功之道就在於有效地鎮壓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消滅了太平軍之後,害怕自己功高蓋主引起清政府的猜忌,便主動撤裁湘軍得以保全自己。在教育方面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曾氏家族人才輩出綿延不絕。
他真正做到了唯賢善用,審時度,勢委曲求全。更做到古代讀書人的最高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