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閒雲絡繹錦霞垂

    我說說我的看法吧,歷史上如果好好經營的話,魏國齊國楚國趙國似乎都有一統天下的實力的。我們姑且不考慮君主的作為的問題。這裡面最有可能的我認為還得是楚國,原因如下:楚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素來是南方大國,實力為中原諸國忌憚。楚國以前是蠻夷之邦,民風剽悍,富有侵略性,一直開拓疆域,有取周王代之的夢想。這樣一個國家無論在實力上文化上都是足以一統天下的。楚國在戰國雖然多次被魏國齊國秦國擊敗,但一直是列強,從未被小覷,秦國想要滅楚也用了六十萬兵力,可見楚國並不好征服。楚國的問題在於變法不夠徹底,貴族勢力強大,積弊太深,昏君層出不窮,朝政腐敗,需要一位如秦孝公齊威王一般的鐵腕人物,又或者經歷一場清洗舊貴族的政變才成。

    楚後,齊國趙國魏國三個國家應該不分伯仲吧。趙國後期疆域增大,軍力強盛,足以與秦國競爭。齊國經濟實力最強,人口也多,但並沒有多大發展空間,每一寸的領土都必須同楚趙魏競爭,不像秦國可以滅巴蜀,楚國可以滅越,趙國可以佔河套。魏國雖然處四戰之地,但憑藉率先變法和人才濟濟的優勢,是很有可能一統的,但大家都變法後優勢不再。

    所以樓主這個問題其實要分戰國時期來說,如果泛而言之的話,根據地理位置、疆域、人口、文化等方面考慮,而不考慮君主的作為的話,我認為楚國的體量是最有可能的。不過正是因為六國都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所以很容易找到制約它不可能完成統一的因素。楚國有地理面積和傳統的優勢,魏國有時間和人才的優勢,齊國有經濟的優勢,趙國有軍事的優勢。

  • 2 # 大風起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各個國家的情況:

    1、趙國,趙國自從胡服騎射之後,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上升,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普及馬鐙,馬上揮砍力度不夠,但是箭弩絕對是沒問題的。而且行動快速,對於燒燬地方糧草,切斷兩軍聯絡,衝擊步兵等方面,還是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趙國並沒有進行深入的體制改革,沒有完全發揮出國家的潛力,財政收入和物資儲備都有嚴重不足,在長平之戰就暴露無遺。當時廉頗固守不出,從戰術上是沒有錯,但是趙國支撐不起曠日持久的軍費開支,因此,不得已才啟用趙括,進行賭不把,不然也是全盤皆輸。

    2、魏國,魏國在李俚和吳起改革之後,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尤其是魏武卒的編練,以五萬未立功的軍隊打敗五十萬秦國大軍,威震天下。如果魏國此時由吳起任相國,主持國家大局,調動全國資源主攻秦國,那麼秦國根本就扛不住,只能繼續往西退卻,完全混入到狄戎的隊伍之中,也就不存在後期崛起和一統天下的事情了。然而,魏武侯對吳起十分不信任,導致吳起不得已投靠楚國。魏國的崛起就此中斷,魏國這個四戰之地,迅速陷入到破鼓眾人錘的悲催地步,日益衰弱。

    3、南韓,南韓也是四戰之地,周邊全是大國強國,生存壓力巨大,空間無法拓展。雖然經過申不害的改革,逐步取消了封建制度,代之郡縣制,但是申不害重視帝王之術,輕視法制。這樣一來,南韓君主的權術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但是國家的法制不健全,發展受到了限制,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南韓都是戰國七雄裡面最不可能一統天下的。

    4、燕國,燕國居東北方,那裡地廣人稀,而且十分嚴寒,再北就是少數民族了,與中原的聯絡比較薄弱,無論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上,都處於弱勢,經常被齊國一頓胖揍,曾經被齊國佔領了全境,但是由於齊軍過於殘暴,國民反抗,才恢復了燕國土地。樂毅到來之後,幫助燕國吞併齊國,但是由於被新君懷疑,不得不出奔,所吞併的齊地又被盡數吐出,也就不存在一統天下的可能了。

    5、齊國,齊國擁有鹽鐵稅收,官辦青樓等產業,具有龐大的收入來源,是諸侯中最有錢的土豪,但是由於齊國遠離中原核心地帶,很少被戰火燃及,百姓富足安定,國君專注享受,不思進取,而且東邊是大海,西邊是三晉,缺乏戰略縱橫,也很難再往外拓展了,一統天下的潛力先天不足。

    6、楚國,最優可能與秦國匹敵,並且一統天下的,只有楚國了。楚國戰略縱橫很大,東邊可以到大海,西邊可以到四川,南邊全是少數民族,更是有無限可能。而且楚國士兵作戰彪悍,西周和中原諸侯都奈何不了他們。楚國最不幸的是吳起改革剛見成效,便被新君全部廢除,如果能夠延續吳起改革,一統天下,到底是秦國還是楚國,還真不好說。

    所以,楚國滅亡後,天下都在謠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然,最後滅亡秦國的也的確是楚國的兩位牛人:項羽和劉邦。劉邦還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漢天下,遺留了很多楚國風俗。可見楚國的潛力如何之大,民風如何彪悍。

    可見,除了秦國之外,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自然非楚國莫屬。

  • 3 # 海條子

    幾個都有可能,當然表面看下去最大機會是楚。當時江南華中已經被楚全佔領,甚至嶺南都佔了(廣州首稱叫楚庭)。但一般人忽略了一個要點,那就是楚和秦是被中原國家稱為蠻(族)夷國家的。想想秦一直N代人通過幾百年,真正是前赴後繼、臥薪嚐膽的去幹,才幹出來。而楚的繼承者們,從吳楚戰爭中可以看出,楚國王親貴族裡面非常的複製,王並沒掌握大權,都分散在貴族手裡。要知道打吳越和打中原國家是不一樣的哦。而且是非常的不一樣,一旦蠻夷國家要進主中原,中原國家會自發性的聯合起來抵抗。象多國反秦就N次了。而楚能否有秦這樣的國家體制和毅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楚是沒機會的。所以否決了楚之後,就剩下中原國家的機會了,按實力和強烈的願望指數排名:趙、魏、齊、燕、韓。

  • 4 # 歷史百家爭鳴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晉國,齊國都產生了霸主,三個國家的基礎都很好,只是後來三家分晉,變成了韓趙魏,雖然這三個國家也不弱但是無法與晉國媲美了。

    我們先來看秦國,秦國任用商鞅變法以後,國家強大,南邊先消滅了巴蜀兩國,四川盆地地成為秦國的糧倉,所以經過只要一心向東發展即可,西方並無強大的敵人,而且秦國修了長城來抵禦,所以秦國在統一的路上無後顧之憂。

    到了戰國後期,我是秦國和齊國爭霸,誰也奈何不了誰,兩個國家君主並稱東西帝,其他的祝福不過只能圍著這兩個國家做文章。

    先來看齊國有什麼,結果的東邊是海,靠海的一側幾乎可以說沒有敵人可以攻進來,又由於靠海,他可以煮鹽為生,經濟很強大,田氏代齊後,新興的地主階級掌握了齊國的政權,這讓齊國更加強大。

    只不過後來齊國受了秦國的計策,四面樹敵,導致六國聯合攻打齊國,幾乎滅國,田單用火牛陣,齊國才得以復國,但是也一蹶不振,沒有了統一的實力。

    至於說趙國和楚國,趙國是四戰之地,有沒有長平之戰,也很難統一,而楚國看起來面積很大,實際上有很多尚未納入正式統治的少數民族,當時的南方還沒有開發,很多地方都沒有人煙,也沒有實力統一。

  • 5 # 白堊紀方言

    應該說統一看似自然而然的事情,實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人們常常把歐洲和中國相提並論,且好奇為什麼中國能夠大一統而歐洲至今仍然分裂。從某種程度而言,秦國的好幾代勵精圖治,才得以最終一統華夏,這種機率在歷史中並不是相當大的。也只能說這才能說明秦統一六國在中國歷史上意義深遠。回到題目,是否除去秦國,其他國家也能滅六國,或者說必然滅六國?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肯定,七國之中,發展到最後,有四五個國家可能會被其他國家瓜分或者合併。然而不見得一定會是唯一一國滅掉全部六國。當然像秦一樣滅六國的可能性也存在,但並非必然如此。如果把強秦排除在外,六國合一,成為一國,則出現東西兩國相持局面,這完全有可能出現長達數百年相爭的局面。

  • 6 # 清水空流

    最近看大秦賦,雖然劇情撲街,但既然已經看到這裡了,也就堅持看低到底吧。看著看著不由得想一件事,如果沒有秦國,誰最有資格統一天下資格,是齊,是魏,還是趙。可以說,只有這三個國家資格,有條件統一天下。

    有道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叫優勝劣汰。國家能力不行,自然就是亡國,東周這個名義上老大最後也維持不住了,三家分晉是進入戰國時代的開始,從西周開始的300多諸侯,生生滅滅,到最後七大諸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國都強大事情,戰國初期是魏國,而後是齊。最後是趙。但長平之戰以後,東方六國就徹底喪失了與秦一決高下的能力。

    實際上最有資格統一天下的是齊國。作為春秋五霸第一霸主,齊國始終是超級大國之一,齊國也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在齊國身上有著最完美的體現。就齊國本身而言,齊魏馬陵道這戰終結魏國百年霸業。還一度消滅了燕國,並和魏國、七國裡最富裕的就是齊國。齊國滅宋,是典型的王霸之戰,雖然導致五國伐齊。但總體來說還是不值得。因為時機未到。也導致了齊國一蹶不振,從起就放棄武力一統天下了,一心發展經濟。對於任何武力軍事聯盟都不感興趣。東方五國齊聚函谷關,他是唯一缺席的一個,應該是五國伐齊留下的政治後遺症。

    還有一個有資格統一天下的趙國,作為後期唯一有能力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幾乎扛起了中原抵抗秦國的最後的時光。軍事實力委實不低,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平分。趙國自“胡服騎射”以後,就發達起來。趙國滅掉中山國、向北拓地千里稱霸一時。趙武靈王並親自赴秦國檢視國情,真是藝高人膽大,但是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就此趙國就沒有趙武靈王一樣的人物了。趙國武德充沛,論打仗誰也不是他的對手,就是接班人沒有選好,導致一輩不如一輩。

    第三個有資格的就是魏國,是戰國最早期的老牌強國,在魏文侯時期也是把秦國打的滿地找牙、沒有還手之力,佔領河西地區、組織魏武卒。可謂天下第一。尤為重要的是,魏華人才鼎盛,吳起,孫臏,樂毅都是魏華人,可惜都成了其他六國的人才,不僅如此。秦國四任宰相都是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都是魏華人,魏國簡直是人才培養基地。橫掃周邊的人才卻一個個離魏國而去。可以說魏國的人才是最多的,但是一個都沒留住,簡直就是六國的人才運輸大隊長,都給別人做嫁衣了。魏國最大的悲劇在於,處於四戰之地,除非始終強大,要不就被滅倒,所以強盛了一時,但是不能強盛一世。

    統一天下的可能性,秦>趙>齊>魏。而秦國之所以能笑道最後,天下一統,就是那句話。奮六世之餘烈。秦軍戰鬥力,秦國的綜合國力,國家施政政策在國家層次得以延伸性。

  • 7 # 味哎兒

    除了秦國,沒有一個諸侯國可統一六國的。

    這可由項羽與劉邦時代仍可看到的。

    項羽破秦軍以後成為威振八方的總領袖人物,實際上就是總盟主了,地位相當於周天子與後世的帝王了。

    這是項羽可分封列王的原因,並且把劉邦封賜在四川現象。項羽自己仍為楚地之王,並返家,不居咸陽國都內的。

    而這正是項羽與列候王只恢復原各諸侯國並列天下的局面,並沒有建立統一帝國的意識。

    而劉邦是承秦始皇要當統一帝國的帝王的。

    因此,項羽及各侯王各返各國不戰了,而劉邦要降服全國,自任統一國家的大拿帝王,從而仍戰。終於完成帝業,建立漢朝。

    由戰國時期其它六國連橫抗秦侵入上看,各諸侯國只圖自保,維持各諸侯自地盤,不是兼併各國建統一帝王國家式的。

    立志當侯王,不當帝王,已決定各侯國不會去兼併其它諸侯國的。各侯國之間亂戰,僅爭盟主地位稱霸六國而已,並不是收為自委任的官員式樣的國家。

    因此,中國歷史呈,大禹的兒子殺受禪讓人,自承父職以後,傳女不傳男的公務職位,改成廢女人,專用男人式了。

    商周兩朝沿用夏朝的殺伐奪公職位置方式,擔任總盟主的。

    秦始皇廢盟主式,改成帝王式;項羽滅秦朝,恢復盟主式;劉邦擊敗項羽,又恢復成帝王式。並傳用至清朝的。

    可見,漢朝以前的人們全願爭盟主的,只秦始皇與劉邦兩人要自當任命各地方官員的帝王式的人。

    所以,除秦始皇劉邦兩人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侯王可進行統一帝國建構的。包括韓信僅因索要封伯侯,遭殺身之禍了。

    自此,不再可有國中之國式樣存在了,更不準由國上切出一塊另立國了。

    而周朝及周朝以前正是大國內套小國,一個個套著並列著的各諸侯國式的華夏整體人群式樣的。

  • 8 # 晨曦小荷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小霸王,帶著韓、趙兩國刷地圖,吞秦河西,滅國中山,其他小國就不算了。如果不是自己選擇攻擊的方向上有失誤,沒有先西向把秦國拿下,穩固後方,以及外交上背叛了三晉聯盟的基礎,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就是它,它改革最早,李悝的改革成為以後諸國改革的借鑑模式,魏國的人才濟濟,比如吳起、西門豹、樂羊子、龐涓等等,魏武卒聞名天下,國富民強。它在其他諸侯的聯合絞殺下,從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的存在,喪失了爭奪天下的優勢,最讓人鄙視,富二代弄成了敗家子。

    趙國是戰國中後期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存在,它沒有成功,主要是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內訌,喪失了最好的機會,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趙武靈王被餓死在沙丘宮,這造成了極大的內部力量損耗。本來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大有摧枯拉朽的氣勢。以後雖然還有廉頗、趙奢、李牧等戰國名將,但是總歸氣短一口,秦國氣長,趙國總是沒有機會和時間把這口氣倒騰上來,最後就嚥氣了,趙國是最有骨氣的一國,抵抗最堅決,所以趙國最讓人可惜。

    齊國是東帝,在戰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的存在感都很強,齊威王勇猛無比。要不是齊緡王動作有點大,樹敵有點多,造成五國伐齊,提前退出了統一天下的舞臺。如果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那麼齊國很可能取得天下,畢竟齊國距離中原地區,比秦國近多了,中原富庶,齊人高大善戰,齊技擊之士享譽諸侯。齊華人口眾多,有漁鹽之利,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齊袖手旁觀有很大關係。可是造成它袖手旁觀的原因,正是五國伐齊,這就是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齊魯大地人才多,在秦漢之際,田氏反秦是中堅力量。齊的錯誤是步子有點大,容易扯淡。小步子緊捯飭,才走得穩,走得遠,對齊國,人們總是哭笑不得,生生演成了滑稽劇,讓人鄙視不起來,也可惜不起來,同情不起來,喜歡不起來,厭惡不起來,一句話:唉,都是命!

    楚國是大國,南楚北晉,整個春秋差不多就是以晉為代表的北派和以楚為代表的南派爭奪霸主的歷史。楚國和晉國都是吞食小國的好手。晉國吞到最後,吃撐了,一家分成三家。楚國則越吃越興奮,吃得個頭也越來越大,越國這樣的霸主強國也吃了。向南和西南一路狂吃,包括“大國”夜郎。這樣固然可以加大領土面積和人力資源,但是同樣使得楚國的權力更加分散,楚國是類似貴族集體統治制度。吳起也被這樣的制度最後葬送。這樣使得楚國雖然看著強大,但是並不能把力量統一起來統一行動,這是它固有的疾病,就像九頭鳥,九個思維,有的想向東,有的想向西,有的想向北,有的想向南,總之很難統一行動。所以貌似能統一天下的楚國,反而是最不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另外楚國與秦國一樣不被中原國家待見,按蠻夷看待,這也是使得楚國向北前進更艱難。如果楚國能解決好內部問題,那麼它很可能一統天下,楚國啥都有,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但就像老大廢柴,最後被秦國忽悠瘸了,但他的滅亡不可逆轉:楚國讓人感覺憋屈。所以屈原應該感覺的就是這種憋屈,吳起感覺的就是這種憋屈,伍子胥父子感覺的就是這種憋屈。

    燕國,曾經有兩次真摯的愛情擺在它面前,可是它沒有把握住,終生追悔莫及。有人說燕國是啥級別的國家啊,跟南韓一個檔次吧,根本不入流,春秋時期,甚至需要齊桓公來幫助瘦國。其實在戰國裡,燕國真的比南韓有存在感。燕國自古出猛士,如果燕國把握住了這兩次愛情,那麼燕國就會成為超級巨無霸。燕國的領土包括現在的遼東半島,能向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拓展地盤,說明燕國絕對夠狠。燕國的兩份愛情,一次是樂毅伐齊,一次是燕國伐趙。前一次是最好的一次機會,後一次是富貴險中求,可惜燕國都沒把握住。樂毅被嚇跑了,田單火牛陣復國齊國,使得燕國不僅沒有滅齊擴大領地,反而徹底得罪了齊國這樣的大國。後一次,燕國在秦趙長平之戰後,想趁火打劫,一舉滅趙,這在方略上不能說是錯誤,可惜六十萬大軍兵分兩路竟然被趙國的八萬大軍也分兩路擊敗,鬧了一個國際笑話,同時得罪了趙國,廉頗因此封君。這事讓人感覺國家確實需要底蘊,有底蘊的大國更能把握住機會,而沒有底蘊的小國容易錯失良機,有點像中國男子足球,就算臨門一腳打空門也能踢出門外,這難度也太大了。滅齊,那麼燕國就是霸主;滅趙,那麼燕國就可以抗擊強秦。所以燕國給人的感覺就像小日本,總想蛇吞象,總也沒吞下去:執著的小強。

    南韓,南韓地小,並且周遭都是巨無霸的強國,所以南韓從建國開始,就是打醬油的,一路陪伴,實在要說有名的東西就是韓弩,我是造軍火、賣軍火的,你們打吧,我看著。所以南韓一直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 9 # 南村群童701

    楚國。論實力,楚國最雄厚。楚即今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地處平原,北緯30度附近,水網密佈,河流縱橫,氣候宜人,農作物產量豐盛,幾千年來都是中國的糧產重鎮。在如此優偓的自然環境下,君、臣都沒有危機感,都在圖安逸舒服,故難思進取和對外圖謀。秦恰是邊陲苦寒之地。人、地兩窮。故日夜思變,帝王的朝思暮想就是“東擴”。

  • 10 # 減水書生

    秦國透過變法把自己打造成了一架戰爭機器,然後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於是,溯因推理的話,變法是統一天下的重要變數。

    其他六國,誰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要回答這問題,是不是可以比較各國的變法情況來做出判斷呢?

    但是,事與願違。除了秦國,其他六國的變法情況都不好。

    楚國面積最大,但變法最慢;魏韓變法最早,但變法中斷,後來流於常態;趙國、齊國、燕國,甚至都查不到有明確的變法記載,只是隨波逐流中常態推進。

    變法到底是什麼?

    變法就是郡縣制,變法就是君主集權,變法就是取消分封。這些都是變法帶來的副產品。概括秦國變法最重要的改變,有兩個:

    一個是授民以爵。

    齊之技擊不可遇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原因是什麼?

    魏之武卒是軍隊,齊之技擊是蘭博,蘭博打不過軍隊。即便你把乾坤昆大挪移練到第十重,也打不過一支軍隊。齊之技擊雖然武藝高強,但單兵作戰能力再強,也打不過一支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明的軍隊。“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而實際則是:千人同心則得萬人之力,萬人同心則天下無敵。魏武卒就是萬人同心,而齊之技擊卻做不到這種同心。

    萬人同心的魏之武卒,為什麼打不過秦之銳士?魏武卒只是軍隊同心,秦國卻是舉國同心。而秦國做到舉國同心的方法,就是授民以爵。

    上戰場、砍腦袋,然後晉爵位,這是授民以爵的戰場效果。授民以爵的真正意義是混一了華人和野人、貴族和平民。這就意味著平民被統治基層所接納,可以參與政治生活,而爵位就是憑證。這種東西能夠激發出來的積極性和戰鬥力,遠超過一支魏武卒。

    另一個是直接統治。

    授民以爵是對個人身份實施改造,而直接統治則是對社會基礎實施改造。

    《商君書》指出,要實現強國就必須掌握糧倉、金庫、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體弱的人、官員、吏員、遊士、商人,牛、馬、飼料等13項資料。國家掌握了這些資料,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也才能知道自己能幹多少事。

    14世紀的時候,佛羅倫薩花費重金、搞了一次人口普查。國家僱傭的調查員們跑得漫山遍野,然後一個一個地數人頭、一個一個地登記姓名,好不容易整理出了一個人口花名冊。但這個花名冊上卻出現了八百多個喬瓦尼、一千二百多個皮耶羅。結果呢?結果就是佛羅倫薩根本就數不清人頭。

    但商鞅變法呢?數清人頭都不算啥,你還得分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健康是殘疾。因為只有這麼數人頭,國家才知道能出多少成年壯丁。而成年壯丁不僅是生產力而且還是兵源。但這還不算完,還要分出是什麼職業,有多少官員、多少吏員、多少商人、多少讀書人,甚至連大牲口和草料數目都要數清楚。這個工作要比佛羅倫薩統計人口的難度,高出好幾級。但是,秦國硬是做到了。沒別的好辦法,就是一個一個地數。

    肯定會很粗糙,但秦國就是粗糙中完成了。男女好看,但年齡你怎麼看。沒辦法,誰長得高就欺負誰,超過一定高度,不管多大歲數都算成丁,該交稅交稅、該當兵當兵。

    量化之後,便拆散氏族和家族結構,把秦國改造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實施重新編戶。但還沒完,接著就是廢井田、開阡陌,把地也給分了,按戶分然後才能按戶交稅。但還不算完,什麼貴族封地全都大亂,建立縣制,分秦國為31縣,直接委派管理實施管理。

    等把這些全都完成了,秦王才能對秦國實施直接統治。

    然後,比照上述兩個重要改變,檢視山東六國,有誰能做到?可以說,一個都沒有。中國政治的早熟,就是從秦國開始的。但,除了變法,就沒有別的手段實現統一嗎?

    實現統一是目標,變法只是達到目標的一個手段。所以,不能說沒有變法這個手段,就不能達成目標。就拿近代西方國家的工業化來說,英國靠的是棉紡織業,德國靠的是化學和軍工,美國靠的是鐵路。這些手段都能實現工業化。所以,實現目標的手段,可以很多,並不是唯一的。

    就統一來說,除了變法之外還有什麼手段呢?

    變法只是一個高階手段。比變法更低一階的,就是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

    從春秋到戰國,開始諸侯林立,然後越打越少,到了戰國只剩下七個。其他的諸侯呢?要麼被兼併打沒了,要麼忽略不計了。此時的七大戰國已經陷入到了一種囚徒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願意與否,各國的最佳策略都是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要麼出現外來因素,比如匈奴入侵,從外面打破這種囚徒困境;要麼徹底兼併,比如把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發展到極致的秦戰國。

    所以,在戰國的囚徒困境下,實現生存和統一的手段,不是什麼理想豐滿的儒家王道,就是叢林法則的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因此,砍掉變法這個高階變數,直接從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這個零階變數來分析,就可以了。

    戰國之初的形勢是: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所以,最有希望實現統一的,就是這三個戰國。但是,齊國自己把自己給玩死了。五國伐齊後,齊國一蹶不振,到最後直接向秦國投降了。於是,能夠統一天下的,就非秦即楚了。

    但是,趙國為什麼不可以?到了後期,能保住山東六國不滅的,只有趙國。而且,如果從地理形勝來看,鼎盛時期的趙國是以山西形勝攜河北財富的優勢標配。

    趙國比楚國差在了面積和人口,而在內部凝聚相當的情況下,趙國就完敗楚國了。同時,趙國也是四戰之地,東有齊國、北有燕國和匈奴、南有南韓和魏國、西有秦國。韓魏處四戰之地,所以沒法玩;趙國處在大一號的四戰之地,所以也沒法玩。

    楚國因為內部凝聚太差,所以在秦國崛起之後就變成了一隻溫柔的大象。但這頭大象在秦國崛起之前,卻一點兒都不溫柔。齊桓稱霸,幹服楚國才算稱霸;晉文稱霸,也要幹服楚國才能稱霸。而在齊桓晉文之前,霸主就是楚國。淮河、泗水一帶的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是被楚國滅掉的。論消滅諸侯國的數量,楚國只能是第一。

    所以,楚國從春秋開始就把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發揮到了極致。但既生瑜、何生亮,出了個虎狼秦國,楚國便只能從虎狼猥瑣成為大象了。

    因此,除了秦國,六國裡面只有楚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

  • 11 # HuiNanHistory

    楚國吧。亡秦必楚,這句話聽過沒?

    秦國確實很強大,但是沒有強到能夠純靠硬實力就吞併六國的地步,其中還是有很多謀略的部分。

    因此,我們必須要看到,秦國的崛起雖然有一定必然性——事實上,大一統在戰國末年已經是共識了——但也非常突然和短暫,也就是說存在偶然性,這種偶然就是謀略帶來的結果。

    如果僅僅以硬實力來判斷,其實楚國的實力也很強大,可以說是地大物博。更重要的是,楚華人對故國的認同感極強。

    在《史記》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記載: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雖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我們需要對“亡秦必楚”這句話在當時的威力有所瞭解。陳勝吳廣拉開了反秦的序幕,他們打出的旗號也是“大楚興、陳勝王”。《集解》也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這些記錄都說明楚國的認同感有多強,這是其他六國遺民所缺乏的東西。

    總而言之,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啦。

  • 12 # 靜夜史

    楚國。

    在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有一句震懾古今的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係,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

    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

    而之所以是楚國而不是其它五個諸侯國,根本原因在於:和秦國諸多反覆最終一錘定音不同,楚國一直都奔走在統一的路上。

    如果將今天的美國比作秦國,那麼俄羅斯則最有楚國的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蠻好戰”。

    根據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的考證,楚國的源頭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五世孫季連。

    商朝末年,季連之苗裔鬻熊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受到周文王重視。周成王時代,改唸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國由此發端,疆域為丹陽周邊50裡。

    楚國建國之初積貧積弱,甚至出現過鄀國盜牛的情況。不過,熊繹很快帶領族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楚國在周朝的大框架內國力微弱,地位地下。西周中期,楚國開始不斷髮展壯大。

    到楚國第六代國君熊渠時代,楚國已經擴張成為漢江地區的強國,開始走上勃興之路。而熊渠最著名的操作是僭越為王,公然和周王室分庭抗禮,甚至表示“我本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文王時代,楚國繼續擴張,但被北方超級強國晉國長期壓制,楚莊王時代,楚國一鳴驚人,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終和晉國平分中原霸權。

    而後楚國被吳國所敗,後經歷吳起改革後開始調整,進入戰國時代,楚宣王向西佔領漢中、巴蜀,向東消滅越國,向北在中原攻城掠地,國力達到巔峰期,疆域面積遠超其他六雄之和。

    在長達500多年的東周時代,春秋與戰國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春秋在乎尊王攘夷的面子,而戰國貪圖國土和人口的裡子,所以戰國時代,滅國戰越來越流行,諸侯國數量也急劇減少。

    而楚國早在西周時代,就開始了瘋狂的兼併和擴張,可以說如果按照楚國的腳步走下去,最終統一天下的必定是楚國。

    不過,楚國的缺陷也相當明顯。雖然實行了郡縣制等先進的地區管理模式。但世家大族的尾大不掉一直是楚國的頑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指的就是“昭”、“屈”、“景”三氏。

    而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極大地削弱了楚國中央的權威,使楚國長期大而不強。更難以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吳起改革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除了氏族的盤根錯節,地處南方的區位也讓楚國非常被動。畢竟自古以來,中國都是自北向南統一天下,其次是自西向東。而這也註定了無論楚國還是齊國都難以底定乾坤。

    而當楚國失去了巴蜀之地後,秦國成為懸在楚國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最終楚國被順流而下徹底瓦解。

    楚國如此,其諸侯國就更不值一提。

    老實說,如果晉國能保持不分裂,雖然地處中原內部的四戰之地區位難以統一天下,但壓制秦國必然綽綽有餘,戰國初期魏國將秦國壓制在函谷關內幾十年就很能說明問題。

    魏國的區位,像極了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雖然爆發力強,魏武卒更是一度獨步天下,但四戰之地的區位,註定了魏國不可能有更大建樹,因為諸侯國雖然各懷鬼胎,但不可能坐視魏國崛起。

    相比之下,南韓就更不值一提了。

    趙國雖然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分庭抗禮的強國,胡服騎射更是讓趙國強盛一時。但趙國國土支離破碎,尤其是內部分為邯鄲、晉陽和代郡。

    三大板塊雖然有狡兔三窟之效,尤其是面對長平之戰的慘敗後趙國依然能夠續命38年。但這也讓趙國內部難以形成強大合力。

    從晉國的三個繼承者來看,但凡區位處於中間的,基本都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所以秦楚齊燕這些身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國家,才有希望問鼎天下。

    但問題是,燕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經濟落後,更要命的是還時常遭受匈奴威脅,這樣的區位,註定了燕國始終是二流強國,即便有五國伐齊的壯舉,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輝煌。

    所以,秦國統一天下,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3 # 超然視野

    春秋戰國分為兩段,前二百年是春秋後二百年是戰果,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是名義上的共主,但實力早就無法震懾列國,列國中實力強大的都是以爭霸為主,即以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實力,威懾其它諸侯國,並獲得周天子的授權代行管理列國的權力。雖然這個時期也經常有兼併小諸侯國的情況發生,但相對而言還顧及列國和周王室的臉面。

    戰國是從周天子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開始的,這三個諸侯曾經是晉國的掌握實權的大夫,從三家分晉這件事開始,周王室的權威基本上成了擺設,所謂的禮崩樂壞也是從這件事開始的,諸侯之間的兼併,不再顧慮周王室的臉面,更多的是受制於其它諸侯的牽制。

    戰果初期,實力最強大的莫過於楚國,無論是地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楚國的整體實力都遠超過其它諸侯國,但是楚國的強大不過是表面上的,內部早就嚴重腐朽僵化,國家權利早就被貴族架空!更不再擁有楚國曆代先祖開脫精神。

    楚國以後是老牌強國齊國,這個姜子牙為自己分封的諸侯國,實力其實一直比較強大,但與楚國一樣,在進入戰果後也是呈現出內部腐朽的問題,但齊國比楚國能好一點,齊國實力不如楚國,周邊更是不斷的有強敵出現,因此,齊國的實力在相對危險的安全環境下,還能一直抱有較強的實力。

    齊國以後是曾經並不突出的魏國,這個從晉國分離出來的諸侯,最開始實力甚至不如南韓,西有秦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北有趙國,還與南韓的領土犬牙交錯,典型的四戰之地,還難以組織有效的防守!這樣的情況促使魏國最早開始變法,也是相對比較徹底的變法,變法後的魏國幾乎打遍周邊無敵手,最有可能一統天下,但是在變法的一代君主後,後繼君主迅速淪為草包,無節制無章法的對外戰爭,雖然也擴張了一些領土!但最終還是在其它諸侯國的聯合打擊下,成為過眼雲煙!

    魏國之後是秦國,這個繼承了周王室故地的諸侯,春秋時期層勉強稱霸,但進入戰國後,被楚魏相繼打擊,一度淪為無足輕重的小諸侯,不過也正是如此,周邊嚴峻的安全威脅,卻讓秦國始終保持著頑強的鬥志,經歷了商鞅變法後,國力和戰力也開始直線上升(客觀上,商鞅也只能在秦國實施徹底變法,其它諸侯國根本就不具備這個條件)。商鞅變化後至秦國一統六國,秦國無一位昏君!

    戰國後期趙國和齊國的實力也是比較強大的,奈何此時的秦國已經形成氣候,再有豪情壯志,也不過是迴天乏力罷了,讓後世文人空有一腔熱血聯想罷了!

  • 14 # 浦安國學堂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還有趙國也是有統一諸侯的可能性。

    主要從以下幾點分析其統一諸侯的可能性:

    1.地理位置。趙國與秦國的地理位置類似,都是地處邊陲。這種地理位置對於先進文化的吸收具有不利影響,但是對於國家地理的擴張有很大的優勢。秦國西部為戎狄、羌人部落,趙國北部為林湖、樓煩、匈奴等少數民族部落,文明程度落後,便於兩國擴張。而且少數民族部落非華夏民族,不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干涉。齊國、魏國的擴張就因為是吞併華夏諸侯而導致其他諸侯國的抵制。

    2.趙國的兵員素質。趙國與秦國相同,因為常年與少數民族作戰的緣故,民風彪悍,尚武風氣濃厚,兵員素質高。

    3.趙國也曾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是軍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但是當時得到了趙國貴族的積極支援,趙國軍事實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了中原諸侯中唯一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諸侯。但是,趙國的改革並沒有涉及到趙國的其他方面的變革,導致趙國的國力沒辦法支撐經年累月的戰爭。當時趙武靈王微服前往秦國調查秦國的具體情況,想透過趙國北部邊境繞道蒙古草原,經陝北攻擊秦國的統治中心,但是因為趙武靈王的去世而擱淺。趙武靈王去世之後,趙國的君主普遍採取的策略就是搶佔關內的戰略要地,對秦國採取守勢,在北部邊境也是維持現狀。其政治重心開始轉向國內的統治。

    4.人才優勢。趙華人才層出不窮,戰國名將趙國佔兩個(廉頗、李牧),還有趙奢、藺相如、虞卿等,合縱的提出者蘇秦也是趙國發現的。

    5.外交優勢。趙國雖然地址偏北,但是原屬於晉國,地處於中原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與其他諸侯的文化認同高,外交環境比秦國要好很多。

    趙國最後沒有能力統一華夏,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改革的不徹底性,底層百姓沒有從改革中獲得紅利,積極性不高。而且趙國自趙武靈王之後,沒有繼續向外擴張,在地緣政治上並沒有對秦國形成戰略優勢,反而讓秦國在南北兩個方向對其形成了戰略包圍。趙國對人才為沒有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策略,廉頗出走,李牧被賜死。

  • 15 # 納蘭談史

    我認為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最有可能統一的諸侯國是趙國或者楚國,趙國的優勢是軍事強大,楚國的優勢是經濟發達。

    趙國(軍力強大)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經常發生戰爭,所以趙國最多的改革就是在軍事方面的改革,因此軍力十分強盛。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就是在趙國如火如荼開展的,使趙軍的單兵和軍團作戰能力極強,騎兵作戰最早也是起源於趙國的,而且趙國也是一個軍事人才輩出的國家廉頗、李牧等名將聞名天下,不僅是六國忌憚趙軍包括匈奴都數次被趙國重創,但長平之戰後趙軍元氣大損從此秦國再無強敵統一形勢不可逆轉。

    楚國(經濟發達)

    楚國有著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其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物質資源條件豐厚。其兵馬、糧草、軍械在六國中都擁有絕對的優勢,不過長期的諸侯國劇烈對峙消耗了楚國的國力,後期國君又被親族和大夫分了權利,人才外流嚴重導致了楚國的衰落。

  • 16 # 小風1吹

    戰國除了秦,最有可能統一諸侯可能就是戰國初期的魏國吧。

    原因如下

    1戰國初魏魏文候時期魏首先進行變法任用李悝主持變法。李悝的變法獎勵耕戰,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同時任命了大量的具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士子。這幾乎是商鞅變法的父本。使得當時的魏國的政治經濟水平遠超其它諸侯。

    2文候末期,武後時期又任用吳起進行軍隊改革,吳起的軍事造詣可與孫武並列,《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軍事上地位不相上下。在他主持下魏國建立了以魏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各種輔助兵種數目不小並且分工明晰數目龐大。在他的指揮下奪取楚在中原大片領土,並將秦牢牢壓制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東面多次打敗齊國,並滅了中山國,看住戰國。

    透過變法和軍事手段使魏在戰國初期從四戰之地變為中原最強的霸主。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實力都是戰國各國之首。

    如果這樣的政策能像秦那樣保持下去,就沒秦國什麼事了。可惜到了惠王中後期就衰落。

    而其它國家要不體制缺陷太大,改革不夠徹底,或是地理位置的缺陷都很難。

  • 17 # 使用者94738516596

    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是楚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楚國為什麼有能力統一六國。

    地理優勢,楚國處於最南方,向南都是未開發的土地,如果楚國想要征服他們還是很簡單的,就像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一樣,完全就是碾壓。向東楚國已經滅了越國,向西就是巴蜀,其實前期楚國最有可能佔領巴蜀,但是楚國缺乏像秦國那樣的國君,所以讓秦國捷足先登,佔領了巴蜀,巴蜀經過李冰父子的治理成為天府之國,作為秦國的大後方,糧食共計站,有用之不盡的糧食,當時秦趙兩國長平對峙幾年就是因為秦國有巴蜀糧食作為後盾。想想如果是楚國佔領了巴蜀,那秦國還有可能發展那麼快嗎?楚國地處長江漢江流域可以說是有取之不盡的肥沃土地。再看看其他六國,韓,燕就不說了太弱小。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但是魏惠王之後,魏國國力急劇下降,到後期已經和韓燕一個等級了,齊國,地處山東半島,發展有限,經過燕國樂毅帶領五國軍隊佔領齊國大片土地之後,齊國已經不足為慮了。再就是秦趙,戰國後期兩個巨無霸,秦國地處最西方,東進有趙國擋著,向西沒有價值,趙國四站之地,北方有匈奴,東方有燕國,南方是韓魏,西方是虎狼國秦國。結合楚國的優勢,可以說楚國真的是優勢佔盡。

    人和,當時楚華人才也有很多,而秦國呢都是外來人,商鞅衛華人,李斯楚華人,張儀魏華人。這些人對於秦國的統一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楚國和魏國可以說是流失人才最多的兩個國家。百里奚楚華人到秦國,范蠡楚華人到越國,還有比較出名的伍子胥,李斯,文種。這些人到了別國都是建國稱霸的人才。

    楚國唯一不能和秦國相比的就是君王,秦國統一全國可以說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沒有出過一個人昏君。但是楚國呢,可以說是沒有一個明君,對於人才外流,稱霸統一沒有一點重視。

  • 18 # 史論縱橫

    我認為除了秦國外,魏國和齊國有機會和可能統一天下!

    大部分人在分析戰國七雄的時候,拿的都是這張圖,從這張圖來看,只有秦國能統一天下,當時無論其它六國哪一個都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這張圖其實是戰國後期,在長平之戰後的地圖,距離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沒有幾年了。

    來一張戰國初期的地圖

    從這張圖就能看出來,再加上歷史上的史料,可以看出,在戰國初期,其實魏國才是最有實力的國家,秦國在沒有巴蜀之地做根基之前,難成大氣;楚國雖大,但是荒蕪之地太多,在鐵力牛耕完全普及之前,楚國大部分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戰國時期,真正的文明是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

    魏國經過魏文侯變法,吳起曾經大敗秦國,差一點就滅了秦國,但是魏國將重心放在了中原爭霸上,最後丟失在馬陵之戰敗於齊,西線敗於秦,失去河西之地,也喪失了兼併天下的根基,假如魏國一直滅了秦國,以西北之地,即使日後稱霸受損,也是魏、齊、楚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實,除了魏國和秦國,再就是齊國,齊國如果能夠吞併燕國,則大事可成,齊國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強國,但是把重點都放在中原的一個老牌小國身上,其實,就應該一門心思吞併燕國,當然不是那種直接吞併,而是和趙國一同吞併,逐步吞併,齊國犯的毛病就是太著急了,想一口吃一個胖子,前期吃了燕國,然後又吃了宋國,造成五國伐齊,最終被滅國,再也無爭霸之力,說明齊國國力還是差了點,而且國家沒有縱深,不像秦國後期縱深有,防禦屏障也有,其實齊國應該算是戰國其實比較富庶的地區,如果好好弄著,應該有機會一統天下。

    很多人可能認為趙國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其實趙國北面有匈奴,西有強秦,東北有世仇燕國,東方有齊國,夾縫中求生存啊!

  • 19 # 贏了吹輸了黑

    其實吧,七國之中,也只有秦國會統一中國!其它只會帶來阻礙,而不會取秦而代之!

    魏國!戰國初期七雄之首,魏國繼承了晉國核心區域——河東(汾河谷地)。再有魏文侯領國,兼有吳起變法,實力躍居山東六國!雄霸中原!但是魏國地理位置處於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加之魏國處理對秦戰略上,發生根本錯誤!放棄安邑,遷都大梁!參與爭霸,豈不知天下大勢已經從春秋戰國初期的稱霸變為了你存我滅兼併!

    楚國!南方大國,是六國中面積最為廣袤,戰爭潛力最大,戰略縱深最長的國家!從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雄到後來秦楚爭霸!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是楚國遠離中原核心區,求存之心大於進取之心,被秦國和張儀用各種謀略,使一直之處於戰略下風!

    齊國,齊國有魚鹽之利,是六國中最富有的國家,也是後期與秦實力最為接近的國家!秦昭襄王時期,秦與齊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齊國度量狹小,冒天下之大不韙吞併宋國,遭群起而攻之(樂毅連下齊七十二城),元氣大傷,加之秦國遠交近攻,齊國最終不戰而降!

    趙國,趙國與秦國同祖同宗!而且國家境遇也有相似之處(接近外族,有胡化歷史,軍隊戰鬥力強悍等)!趙國在後期是軍事實力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是趙國國力遠不及秦,秦國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發動戰爭,維持戰爭的能力遠遠超過趙國!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軍事戰術只是一方面,主要是趙國國力已經接近崩潰!舉國男子皆戰死長平,最後只能被滅國!

    南韓,秦國關外第一國,實力弱小,後期充當附庸屬性!

    燕國,周王室直屬封國!地處北境,與秦國一直交好,但實力弱小!

    後面再說秦國!

    秦相對於魏的優勢,地理條件比魏好!地處西隅,不直接面對強敵,進可以與六國爭雄,退可以據關中自守以對抗天下!

    相對楚國的優勢:就是關中四關!函谷擋住六國,武關直控楚國!而楚國北境直接與其它國家接壤,千里之地處處設防?焉能不敗?

    相對齊國的優勢,在於人和制度:秦國早期不開王化,被人稱為戎狄之國,所以商鞅新法得以貫徹實施,而齊國,天下第一諸侯國,貴族勢力強大,新制度難以實施,以至於有優勢得不到發揮!

    趙國主要是國力不如秦國國力雄厚!大爭之世,掙於實力!而實力不僅僅是軍事實力!關中、巴蜀足以養兵百萬,而趙國遠遠不足!

    …………

    總而言之!秦國統一六國,是實力,也是運氣!是自己努力上百年的結果,也是歷史賦予的潮流使命!是法律、技術、策略等等方面的全方位優勢奠定而來的!不然中國也就是歐洲那種,小國林立,不成大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敘兩國領導人邀請美國總統訪問敘利亞,到底是出於何種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