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Vyvyan瀾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練功房、成分、“解放”……太多感同身受的殘酷情節,讓人倍加心疼。看到何小萍最後的失常,戰爭的殘酷,當舞臺音樂沂蒙頌響起,似乎喚醒了她骨子裡沉寂已久的熱情,身著病號服在草坪上獨舞。風吹散她鬢角的髮絲,在衝著鏡頭回眸一笑的那個瞬間美到了不禁讓人落淚。中途數次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年代感很分明。特別適合長輩們觀看。不得不佩服馮導選角的眼光,真實,個性鮮明,滿屏的青春不負昭華。

  • 2 # TEC未來眼

    觸動我的,不光是一代人的熱血青春,還有歷經劫難後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真情。

    穿越時空的深邃,觸控內心的柔軟,追憶似水的年華,《芳華》情懷滿滿,就像一張褪色卻不捨得扔的老照片。女主人何小萍公命運多舛,天賦出眾卻處處遭人歧視排擠,舞蹈成了她的唯一的精神寄託:月光中,何小萍穿著病號服在草坪上深情地獨舞,小草是她的觀眾,默默地傾聽著此刻的芳華。戰士劉峰,處處照顧何小萍和其他戰友,甚至把上大學的機會讓給別人,即使腰受傷不能跳舞了,依然在文工團盡心盡力為周圍的人做事。這麼好的一個戰士,卻被愛情所捉弄,他深愛的女孩林丁丁居然揭發他,讓他無法抬起頭來。 在去前線的那天,只有何小萍為他送別,芳華換來的友情,殘缺又凝重。戰場上的慘烈自不必說,復原後殘疾的劉峰靠賣書餬口,芳華逝去,留下一抹斜陽。十年以後,兩人邂逅之時,何小萍一句壓抑了太久的“你能抱抱我嗎”頓時讓人潸然淚下~有多少事值得回味,又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當被生活洗禮後的二人相遇之時,青春被雨打風吹去,唯有芳華連起咫尺天涯。文工團裡女兵的風采,是那個年代難得一見的軍中風景,她們對藝術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命運的迷茫正是我們這些溫室裡的花朵值得反思的東西。

  • 3 # 田成D龍

    老照片

    電影芳華

    總讓人想到北韓文工團!文工團是幹什麼的!下鄉演出慰問什麼的!北韓呢?演戲還得鼓勁,洗腦同志們的思想,人已經變成牛,對牛彈琴也不為怪!文工團也是文藝圈還是娛樂圈,領導們十分重視與關懷!還可以是間諜之出產聖地!

    文工團即是文藝圈,還是娛樂圈!到底演的是哪一齣呢?

    馮導把文工團(文藝圈,娛樂圈),拍成(芳華)那也這是個有才有主啊!

  • 4 # 財貓電影

    從電影裡看天下,看未來,看人生!

    R君說

    每一個年代的群體,都有屬於不同於他人的夢想和青春,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芳華》改變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70和80年代,軍隊文工團裡一群青春男女的人生故事。 這部小說R君沒有看過,不過據說,和電影表達的意境有比較大的差距,有評論是這樣說的:“把集體主義的殘酷改編成了一篇浪漫化、詩意化的小清新情感劇.....”

    其實R君自己對太過沉迷於“自己曾經的小世界”這類感覺的電影,不太感冒......電影,是非常講究故事、視覺、表演和場景結合的形式,應該用於更大更廣泛,更具有社會意義和現實感染力的一些的題材和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說,同樣是馮小剛的作品,即使《1942》票房表現一般,仍然是一部值得被人記得的電影,因為它反映了我們所無法想象和看到的一段歷史,而背後是千萬蒼生的命運在那個時代的人生體驗和苦難的寫照,深刻表現了在大動盪時代,個體的渺小、掙扎和諸多人性的特徵.........而《芳華》,則遊離在青春情感、人性漂移和社會價值觀變遷之中,顯得拘束、混亂和沒有焦點。

    聽說電影之前是被要求做了重新的刪減,才得以推遲之後重新上映(原上映應該是10月份)。然而,就以這個新版本來說,除了激發起同樣經歷的那一代人的回憶感慨外,這一段時代在電影裡留下的印記,恐怕很難得到現代觀眾的共鳴.....

    其實好的青春電影不少,比如姜文《Sunny燦爛的日子》,又比如賽爾喬的《美國往事》,甚至連《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都是以當時少年的視角在反映著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氣息,展示著社會的價值觀、變遷,揭示著善惡的差異,即使是沒有那個時代的體驗和背景,觀眾一樣可以感受到一些真實生活的氣息,甚至往往會引發人們在思考“這樣的事情,在今天還會繼續發生嗎?”,而《芳華》在同一層次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弱了很多......

    也許是因為,這部電影本身反映的時代和價值觀就不具有借鑑和傳承的意義.......

    形式大於內容......

    需要承認,馮導拍這樣一部部隊文工團為背景的電影是具有勇氣的。

    因為這樣的題材不但敏感,而且不容易引起現代人群的共鳴。畢竟,這樣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即使是時代的產物和當時無可避免的命運,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經歷的,甚至帶有很多的偶然性......

    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又刻意要映畫到一些青年男女的情感人生,還要跳躍體現著一整個群體中的多個個體命運走向,難免會有些顧此失彼。

    當然,作為電影這種形式,用一群青春少女的舞蹈來作為使用者的吸引,甚至特別選了黃軒等一些帥哥美女來主演,也算是一種聰明的做法.......所以,有影評在詬病,影片有不少純粹而徹底的集體舞蹈和文藝鏡頭,並不具備敘事功能,包括那冗長的告別晚宴,對電影整體似乎並沒有什麼推動。不過,如果你理解,這算是導演希望在畫面上多吸引一些觀眾注意,一定要透過很多的儀式感來打動來自那個時代的觀眾,那也就自然了吧......畢竟,即便是一堆小鮮肉,穿著那個時代太缺乏個性的衣服,好像還是會多少減一些顏值分.....

    但是形式以外,內容的確足夠了嗎?

    首先似乎全片都是以蕭穗子的旁觀者角度在看,但是卻又經常忽略蕭穗子作為成員本身的很多走向故事,比如她和陳燦的感情線,幾乎沒有交代過過程,卻又在電影將近結束最後一幕之前突然又來了一筆,顯得非常突兀......

    而作為主角的劉峰和林丁丁的那段緣起緣滅,因為前期太多鋪墊劉峰是多麼一個“雷鋒”般的好人,讓人也沒有感知到這份感情的前因後果鋪墊,而讓之後因為“耍流氓”事件而幾乎徹底摧毀了劉峰的人生的這一段轉折變的蒼白而沒有觀眾影響力。 (至少,林丁丁也沒有說怎麼喜歡劉峰,所以以後去嫁了海外華僑,算是人生選擇,也不見的有多大的罪惡吧......)

    而何小萍,作為電影的女主角,的確鋪墊了很多她對於劉峰的感情,一直到最終,但是自始至終,這個被人欺辱,壓制的女性,也沒有能給人看到像樣的奮鬥結果。唯一一段在操場上的獨舞,似乎在傾訴著自己曾經的歲月印記,但是又缺少了更高層面的表達......(說實話,這一段舞蹈,無論從用鏡方式,還是藝術表現,真的不如《亨利之書》中那一段被一直侵犯的警長的養女的芭蕾獨舞來的有衝擊的多.....)

    而那一段幾分鐘的激烈戰鬥,突兀在整個劇情之外,讓人覺得導演就是為了增加一些電影看點,或者為了過一下自己的戰爭場面癮而拍攝,完完全全不知道對影片主題的貢獻在哪裡?

    形式那麼大於內容,問題出在哪裡?

    應該還是主線太零散了吧......假如《芳華》不是遊離在忠於原著和改編為青春片之間搖擺,而單獨提煉出一根清晰的情感主線,比如劉峰和林丁丁,何小萍三者之間的恩怨情仇,再輔以那革命歲月的時代感、歷史事件,突出寫照了那個時代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衝突,愛情在時代變遷壓力下的困難險阻,一直演變到最後的2個人終於相依為命,整部電影也許會出彩的多........

    其實類似的電影很多,比如《甜蜜蜜》,比如《亂世佳人》,比如《魂斷藍橋》,都是非常好的一些典範......即使如《西西里美麗傳說》,也是清晰的用一個少年成長的歷程,心路來襯托著美麗女性在戰爭時代的悲劇命運,不會用太多旁枝錯節去沖淡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核心;即使著名的南韓電影《人間中毒》,講述軍隊中一對已婚男女的相愛但無法在一起的悲劇故事,似乎也比現在的《芳華》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馮導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想回憶的東西也太多了,又試圖想尊重原作中那麼多不同人物的故事和結局,對這短短的136分鐘,恐怕是太多的負擔.......(聽說多倫多電影節上本片的長度是146分鐘,也就是說有10分鐘加長片段,也許會讓電影感受有所不同吧)

    青春總是會逝去,重點是你得到了什麼

    R君只能說:看完《芳華》,只能讓人感覺青春已逝,芳華不再。

    不要去埋怨或者去歸罪於那個時代,也沒有必要去追憶那些失去的青春,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的精彩,也有自己的痛苦,重要的是,你走過,你愛過,你體驗過,是屬於你獨特的人生......

    當然更重要的是,你所付出的,和珍愛的,有沒有最終實現? 還是要像劉峰和小萍一樣,直到多少年之後,才有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的短暫相互擁有的時光?

    其實每個人的青春和芳華無論如何也都會流逝,那些說“最好的永遠是當下”,“年齡不是問題”基本也就是個自欺欺人,站在臺上踢飛一個鞋子最多也就是個瞬間性感,畢竟生活不可能讓你天天花幾個小時做好了頭髮做好了美容再換上一堆性感禮服站在聚光燈下展示,換來一堆點贊,無非是滿足一點自我虛榮心 .......

    雖然95後現在據說也開始關心護膚品,至少人家不用去美容院花幾萬塊錢買卡,所以青春和非青春總是有本質的差別。其實很多時候,歲月給人帶來的性感,一樣可以匹敵青春的性感。敢於直面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因此重點從來就不是逝去了什麼,而是你在自己的青春和芳華時間得到了什麼,積累了什麼,為未來能做些什麼?

    相比哀嘆青春逝去或者自欺欺人更有意義的,應該是把自己所想要得到和珍惜的事情做到,這才是正確緬懷青春的姿勢!

    很多人在青年的懵懂時代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喬布斯也去追逐了下佛學,專研了字型,但是到了該他發揮的時候,過去的那些經歷也一樣可以回來幫助他新的事業;就連曹操,年輕時候也跟袁紹一樣做過搶人家新娘子的無聊事情......例子很多,不勝列舉.......

    有時候,青春就是用來揮霍和犯傻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的青春時代是有著一些真的值的珍惜的過程和體驗,那應該恭喜你,至少你的青春比很多人都過的更有意義。

    60後感嘆自己錯過了改革開放,70後感嘆自己錯過了網際網路爆發的機會,80後說自己是最悲慘的一代,碰上中國房價飛漲,90後又說自己的機會不如00後,而00後又在說憑什麼通貨膨脹的問題要我們這一代來承擔?.........

    所以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抱怨,重點從來就不是你生在哪個時代,而是你有沒有抓住自己的時代? 比比1942,1937,今天的每一位都已經是幸福的,不要不知足還去期望一切完美,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去好好想想怎麼去做一個對社會、對家庭、對周圍的人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人。

    但是假如你屈從於時代,也屈從於現實,那麼也只能讓青春和芳華白白流逝.......畢竟,時間對每個人來說,才是最公平的東西。

    最後,也許,《芳華》,換成一部劇集的形式,會更好一些吧......

    R君,2017年12月,於上海

  • 5 # 電劇小班長

    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是越戰期間,一群正直青春年少的文工團演員,在成長的過程中演繹愛情經歷人生的故事,可以說馮導把芳華放到賀歲檔這個時候,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縱觀這些年馮小剛的賀歲電影,有唐山大地震集結號等等,但是都沒能成為大家稱讚的作品,

    這部電影上映不到24小時票房就輕鬆突破一億,豆瓣評分也是高達7.9分,貓眼更是高達9.1,看過的網友無不稱讚,還有好多小夥伴感動的落淚,這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有多麼成功,

    而且這部電影觀影者不只是我們這些年輕人,好多老人都結伴而行觀看這樣的影片,對他們而言那些經歷過歲月洗禮的人,在看這樣的電影時肯定又是一番風味,

    而飾演劉峰的黃軒可以說是演技炸裂,非常有那種七八十年代的感覺,在一場戰鬥中看著戰友在沼澤地裡越陷越深,他拼命拉著手,認死也不放棄,即使一隻胳膊被子彈打中,依然用另一隻胳膊拼死相救。那一刻,你會被中國軍人的那種精神所感動,可以說這部電影真的是馮導的良心之作,沒有看的小夥伴真的要去看一下哦,記得帶上紙巾因為容易。

  • 6 # 兵說

    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觸動,是何小莉下放到野戰醫院救護傷員時,受到極大心理衝擊。戰後她在慶功大會聽到自己立功的訊息,突然精神失常。被送到醫院,熟悉的旋律喚醒了她的意識,她穿著病號服翩翩起舞——這讓人百感交集,也讓人對戰爭的精神和心理傷害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圖注:《芳華》,何小莉在文工團

    圖注:《芳華》,何小莉在野戰醫院

    戰爭,會造就很多家喻戶曉的英雄。但絕大部分上戰場的軍人,脫下軍裝後也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戰爭一旦結束後,這些人都幹什麼去了,他們過得怎麼樣。更少有人知道,經歷過一次戰爭,到底會給退役軍人帶來多麼嚴重的心理創傷。

    來看幾組資料:

    ●加利福尼亞大學對15000名南北戰爭時期士兵研究後發現,85%的南北戰爭士兵在戰爭後或者身體上出現了各種疾病,或者在心理上承受陰影,出現精神病症狀。

    ●海灣戰爭後,大約6000名英國老兵普遍患有包括癌症、運動神經疾病和關節疼痛等疾病,他們感覺肌肉疼痛、長期疲乏、失眠、喪失記憶、頭暈、情緒低落、身體消瘦以及性功能減退等等,還有些人已經在病痛中離開了人世。

    ●伊拉克戰爭前,美軍只有5%計程車兵表現出PTSD症狀,戰後,6200名男女官兵中高達17%的人員出現PTSD、情緒低落或者心情焦慮等症狀。在伊拉克沒有經歷過戰鬥計程車兵中這個比例是4.5%,在經歷過一兩次戰鬥計程車兵中為9.3%,經歷過三到五次的是12.7%,經歷過五次戰鬥以上的是19.3%。

    ●女性與男性罹患PTSD的比例為2∶1,2006年,美軍近3800名女兵接受了退伍軍人事務部的治療,佔接受戰爭性PTSD治療的2.7萬名老兵的14%。

    ●在美軍大約230萬參加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老兵中,至少20%患上PTSD。其中,只有一半人尋求治療,而這其中又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兵得到“最小限度的充分治療”。

    以上資料,充分證明了幾個事實:

    1.戰後心理綜合症自古以來就有,並不是現代戰爭的專利;

    2.戰線拖的時間越長,戰事越激烈,經歷過的戰鬥次數越多,發病率越高;

    3.近幾場區域性戰爭表明,現代戰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4.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病;

    5.得病後的老兵群體無人重視,被治癒的人更少。

    我們今天廣泛引用的PTSD,即創傷後應激障礙,戰後心理綜合症就屬於它的一種,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主要症狀包括惡夢、性格大變、情感分離、麻木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

    要知道真實的戰場,遠遠比影視作品中展現的畫面要來得血腥殘酷,一名普通的軍人,就算經受了幾個月、幾年的軍事訓練,戰鬥技能是提高了,但他的心理素質,並不見得會比一個普通人強多少。戰爭是生與死的搏殺軍人在戰場上短短几年所需要面對的心理震撼要遠遠高於普通人一生的經歷。

    就以最常見的子彈為例,人體中彈後,哪裡像電視劇裡面一樣,身中數彈還可以堅挺到底,死前還要囉哩吧嗦一大堆,把需要交待的交待完了才死得徹底。子彈打到身上的後果,是在體內留下巨大的空腔,造成嚴重的內出血,血肉模糊,慘不忍睹(推薦《第一滴血4》最後十分鐘劇情,真實反應人被子彈擊中的慘狀)。

    炮彈就更不要說了,一發普通的122榴彈炮,在人體周圍數十米以內爆炸,立刻就灰飛煙滅,屍骨無存。前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戰友,下一秒可能就被爆頭;前一晚還在給你規劃退伍後人生的戰友,轉眼間可能就在自己的面前被炸成幾塊兒,面對此類場景,任何人想淡定都不可能。更不要說隨處可見的路邊炸彈、汽車炸彈、人肉炸彈,無處不在的飛機轟鳴、導彈轟炸、狙擊手冷槍等等,時時刻刻讓人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軍人們在戰場上面對慘烈的場景,按理說回國後眾星捧月,歌舞昇平,情況應該好得多了吧?可問題恰恰在於,國內的和平生活環境,與迥然不同的戰場環境差異,更加劇了退伍軍人心理的不適應性。

    比如越戰期間,美國曾有一段反對越戰士兵回國的風潮,社會環境的不友好導致回國士兵被社會排斥,無法融入社會,政府也沒有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老兵們的心理問題。看過《第一滴血》的人,一定會對蘭博的遭遇記憶猶新。

    比如在伊拉克戰爭中活捉薩達姆的美國大兵吉恩斯·克魯斯(上圖),很多人可能會想,有著這樣戰功的人必定會受到器重,然而當他退役的時候,本以為找工作會比較容易,由於那張生擒薩達姆的照片早已經傳遍美國,很多公司的HR都不願意要他,認為他手裡沾滿了伊拉克苦難百姓的鮮血,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長期找不到工作的吉恩斯·克魯斯精神一度接近崩潰。

    比如美軍王牌狙擊手凱爾(上圖),4次前往伊拉克戰場服役,參與艱苦巷戰,曾在戰場狙殺255人,贏得“傳奇”神射手的聲譽。他2次被射傷,6次遭遇炸彈襲擊,在戰場上可謂大難不死。他退伍後致力於幫助患有戰後心理創傷的老兵,然而2013年,38歲的凱爾在得州一座射擊場被海軍陸戰隊退伍士兵勞思開槍打死。最諷刺的是,勞思當年27歲,2006年至2010年在海軍陸戰隊服役,其中2007年派駐伊拉克、2010年派駐海地,退伍後長期失業。事發前不久,他被確診患上PTSD,剛從一家精神病醫院出院。

    2009年至2011年,參加過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老兵失業率超過10%,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退伍軍人一旦陷入無家可歸,迴歸社會需要花費數年時間,遠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研究顯示,2/3的老兵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面臨較大挑戰,69%的人表示缺乏謀生技能,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是最大的困難,60%的人認為從軍隊到企業面臨著“文化障礙”。

    所以,在遭受了戰場上的心理創傷以及退役以後的遭遇,伴隨而來的就是美軍退役士兵心理疾病和犯罪率的激增。調查顯示,每3名從海外行動中歸國的美軍士兵,便有1人被診斷為患有嚴重的PTSD。2014年,有7400老兵自殺,平均每天約有22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此外,有約14萬人因犯罪入獄。

    所以,我們崇尚英雄,就要從維護老兵、尊敬老兵、愛惜老兵做起!

  • 7 # 木易電影

    很受觸動。

    導演馮小剛在一次交流會上提及的一個觀點令人印象深刻。他說他拍這部電影,一個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想讓當下的人們,關注到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關注到那些人物的命運,喚醒人們銘記歷史、銘記那些做出過巨大奉獻的人們。

    很多人以為,《芳華》講述的只是一群文工團青年的青春故事,但其實,整部電影關於青春的描繪並不多。儘管那些面孔、姿態都洋溢著一股純粹的青春味道,但影片著重要刻畫的,其實是一個個的人在時代面前,那種令人唏噓的無力感。

    這也正是電影《芳華》足夠動人的地方。它能給人一種感動,這種感動,是柔和的,卻也是有力量的。

    《芳華》裡有一場戲,算是影片的一個淚點。

    當時的情境是,黃軒飾演的劉峰因為“表達了自己的愛”而遭到組織的懲罰,調離文工團。一大早,劉峰拎著行李孤獨地走出營地,只有何小萍送他。在一片冷清、蕭瑟的氛圍裡,劉峰與何小萍告別,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

    但細看劉峰的表情,分明能看到他內心的不捨以及某種難受的委屈。只是,即便面對如此這般的命運波瀾,劉峰仍然保持著一種剋制。這種剋制背後,蘊含著一種悲情,令人動容。

    在電影的幕後紀錄片裡,馮小剛在拍攝這一場戲的時候,坐在監視器後面泣不成聲。是什麼觸動了他的內心?我想,應該是那個時代的回憶,以及劉峰這樣一個人物的命運,讓馮導不禁落淚。

    我在看這場戲的時候,眼淚也落了下來。我看到了個體命運在時代下的無奈,也看到了一個善良的人,在經歷著孤獨、委屈與打擊,一想到還要儘量剋制的那種心境,就覺得很心疼、很感動。

    當我們走出影院,看著眼前平靜安寧的生活,回想起電影裡所描繪的時代,所刻畫的那些個體的命運,大概都會感到一種慶幸吧。

    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確是幸運的,儘管生活中還是會有不少的阻礙,每個個體還是會經受諸多的考驗,但綜合而言,還是好很多了。

    比起《芳華》裡的劉峰、何小萍,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阻礙,其實都算不上什麼。我們要感恩和平年代帶來的安定,也要珍惜所擁有的平淡生活。

  • 8 # pioneer99

    電影剛開始看著排練那段舞蹈時,不知什麼原因鼻子就酸,想哭。想想那麼美好的畫面,他們也有青春年少時,現在都七十多歲的人了,誰還記得她們,估計兒女都嫌囉嗦了,這就是他們的芳華已逝,所以很感動,很想哭,馮導的電影太走心了

  • 9 # 廣大圍觀群眾

    謝邀,觸動是肯定的,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里,《芳華》作為一部青春追憶電影,彷彿給浮躁的我們注入了一股清流,更像一絲細雨灑落在人們的心底,雖然這盤菜來到比預想中晚了一點,但好飯不怕晚,它還是給人們心靈帶去了歲月的慰藉。故事發生在1970年——1980年之間,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男女主人公芳華的青春在這個年代盡情的釋放,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打動了人心,它觸碰到了人內心最柔軟的東西,在那個物資相對貧乏但情感豐富真摯的年代,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糾葛,坎坷命運感染了每一個觀眾,也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現實和人性會讓你覺得無奈和心痛,尤其是男主人公的命運讓人憐憫和同情,悲傷的青春在這一刻徹底擊穿了我們包裹已久的內心,此處無聲勝有聲,眼淚流淌的是已逝去的青春,或許是心痛,或許是激動,毫無疑問,馮小剛的《芳華》吐露的青春,是我們曾走過的人生。

    日月如梭,青春來不及追憶就已經老去,而現在的我們由於走得太急,已忘記了來時的路,請停下腳步整理一下你歲月的印記,讓曾經的美好陪伴你一直走下去。回憶很單純,因為他是帶淚的青春。

  • 10 # 塞波坦

    剛看完,分享如下。首先向老兵致敬!馮導也是最會講故事的導演。謝謝馮導。現將個人觀點分享如下:1、故事偏重文藝,愛情與戰爭都描寫的不透,不過癮;2、劇本打磨得不夠細膩,時間軸凌亂,故事性不強;3、戰爭場景過於小家碧玉,特效與音效遠差於集結號。4、戰爭戲缺乏軍事常識,運輸部隊隊型過於集中,不是戰鬥隊型。受到越軍偷襲在未明敵情情況下不扔手榴彈,盲目衝鋒;5、尤其是越戰時的主旋律音樂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小草》。

  • 11 # 行攝青年

    《芳華》上映不易,呈現的故事並不是很完整,可能是因為刪減過多吧,但看了之後還是深有感觸的,一代人的美好的青春年華終會逝去,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因為其間有太多的變化並不會沿著我們設定的路徑發展,下面我就簡單的談談自己看過之後的一些觸動:

    從故事與主題說起

    《芳華》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以文革末期一個文工團為背景展開故事的小說;一旦一個故事放到固定的時代背景之下就容易受到限制,《芳華》在這個大的框架之下難免會有所保留,文工團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遭際和追求,面對文工團的解散大家不得不轉業,走向全新的人生。退到電影之外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總要成長,無論是被迫也是主動適應,因為每個大的時代自有每個時代的規則和生活方式,電影中的主人公們作為軍人很多時候只能服從命令接受安排,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法選擇和逃避、只能服從,無論是劉峰下放到伐木連還是何小萍被安排到野戰醫院;但生活中的我們限制相對較少,可以在一個相對包容社會中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去生活。

    談談主人公

    故事以蕭穗子的旁白講述開始和結尾,劉峰這個典型的高大全人物因為一件小事命運大變,文工團中他是老好人,髒活、累活、苦活找他就可以,堪稱是雷鋒在世;但是當劉峰有機會向林丁丁表白的時候,而林丁丁不接受還直接告發以至於劉峰被下放到伐木連,而周圍的人卻也都是落井下石,劉峰的人生也迎來重大的變革。

    何小萍從小就孤苦無依,親生父親因文革而改造,母親改嫁也不受繼父的重視,這是一個缺愛的人,正如電影中的臺詞一樣:一個從來不被善待的人,才會懂得善良的可貴;劉峰帶她來文工團,她以為自己的命運可以從此被改變、可以獲得其他人的尊重,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她在文工團一直遭到周圍人的嫌棄,而她對劉峰也有一種難以訴說的感情,在一次重要的慰問活動中她主動放棄飾演A角的機會而被下放到野戰醫院,歷經生死;

    不得不說這兩個主人公的人生有一定的悲劇色彩,最想成為英雄和獲得尊重的何小萍成為精神病何嘗不是最大的諷刺,一心只為他人的劉峰在關鍵時刻被文工團這個集體拋棄,何小萍也是在文工團解散前最後的慰問演出中恢復正常,好在他們最後相遇了,並且成為了彼此的依靠。

    影片的現實意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走進影片的很多人大都是集體緬懷那個時代,因為經歷才會懂得背後的傷害,因為堅持下來才知道生命的可貴;劉峰式的英雄人物我想無論何時都是稀缺的,有人評價說演繹的是“活雷鋒”與“社會主義暖男”的二重人格故事,文工團中的劉峰可能做得很多事情並不是驚天動地、無關生死,但是在戰場上他的依然願意衝在前面,依然願意守護戰友,依然毫無保留的風險甚至以放棄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縱然全世界都辜負了這個善良的人,辜負了他的善意,這個人物在此刻就不再刻板而是立體鮮活起來,我想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無比需要的靈魂人物。

    有人說嚴歌苓的小說是馮小剛那個年代人的春藥,縱使這部作品的改變並不是那麼的成功,但是足以引發我們的思考,比如何小萍這個童年缺愛之人命運的起伏變遷對故事的發展和講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孩子的成長必然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需要父母的呵護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而社會的關注與學校的教育同樣重要,我們必須傾注愛才可以換來一個個善良的孩子、一個個善良的人。

    每個人的芳華都會逝水流年般消散,生命的盡頭我們都可能會有一定的遺憾,但這不影響我們曾經燦爛的綻放過,我們也可以有自己人生最為快樂的時光,芳華易逝,但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湧動著的信念,時光終會讓我們彼此分離,但亦會留給我們經驗的歲月!

  • 12 # 萍萍128226628

    看過芳華後久久不能平靜,內心深處的憋屈感、如同嚥下一大塊奶油蛋糕沒水喝的感覺,疼!痛!抓心!父親也是曾參加過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的人,部隊二十年!從十九歲毛頭小子變成蒼蒼中年!轉業回家.....過著再平凡不過的日子!他的芳華獻給了那片熱血沸騰的土地!曾無數次的覺得他的光陰如初憋屈,窩囊!然而還有無數跟他一樣默默的生活著的人!人生就是透過芳華這面鏡子看到了生活的本真依然熱愛著生活的美好!為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戰士敬禮!我們還能為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們做些什麼呢!不忘記也許就是最好的告白!

  • 13 # 知岸11

    這部電影沒有動人之處,觀影全程“內心毫無波瀾”。唯有片尾曲感傷又優美,似乎整部電影只是這首歌曲的鋪墊,是需要虛化再虛化的背景。

    這麼說相當刻薄,但我不想違心地獻上空洞的讚美。如果是好作品,當然也不懼怕尖銳的批評,馮導是大導演,完全不必擔心他的氣量。更何況,我買票了,就好比下館子,對不合胃口的菜品當然可以唧唧歪歪一番。

    人物概念化,情節虛弱,要是說的再痛快點,則是:這部電影塑造了 塑膠人物,呈現了 塑膠情節。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聯絡也是細若遊絲,切換的很突兀。

    貫穿全程的背景音樂也始終在提醒人們,這是一部文藝抒情式的電影,但這種情讓人感覺隔膜,其中有一個角色的大笑鏡頭可以稱為“尬笑”。

    抒情也可以,追憶也可以,你得動人啊,你得從一般性的集體記憶中昇華出命運與人性的深意吧,這是文藝電影作為商品的一種屬性啊,花錢買票,可不是為了觀看(僅僅能感動一小部分特定群體的)如煙往事的。

    總結下,這部電影屬於那種:看過一次,十年八年都不會再去複習的電影。

  • 14 # 思旎旖

    說刪減過多的,可能是沒有去看點映吧,點映片長兩個多小時,內容完整基本沒有刪減。

    反正我是哭的稀里嘩啦的,裡面的不論是部隊情懷還是人心的善惡與溫暖,甚至包括父女親情,都深深的觸動了我,演員的表演極具剛性,鏡頭的處理極具畫面感,臺詞句句戳心,情節環環相扣。

    我看了有一週了吧,但每每想起,心裡還是不能釋懷,有機會我可能還會去影院觀看第二次。

    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話語去形容這部影片,我只能說,只有馮小剛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我記得當時影院內座無虛席,甚至沒有人講話沒有人走動沒有人看手機,就好像所有人都沉浸在影片營造的氛圍當中。一直到片尾曲播放完畢,人們才散去,那種情感久久不能釋懷。

    在充斥著表面功夫電影的市場上,芳華,無疑是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相信每一個看電影的人,總有一個點會觸動你的心。這部電影值得觀看。

  • 15 # 陪您信馬遊疆

    看了電影《芳華》何止是觸動,是被撩倒了!

    “元芳,對於《芳華》你怎麼看?”

    “我從頭到尾一點一點的看!”

    一部很好的電影,值得一看!

    “世上最美的花,是青春吐芳華”。昨晚我又看了一遍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它用最純粹、美麗、殘酷的方式講述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描述了一群充滿理想和激情,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充滿變數的人生命運,刻畫了一段美如畫卷的青春歲月。

    不愧是“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的嚴歌苓佳作!第一次把我對電影的審美拉昇到了精神層面的高度,竟然有了再看一遍的衝動。

    觀影時,我沒有哭泣,只是在《駝鈴》旋律響起時,我的鼻子酸了,淚水在眼眶裡打了個轉。不是我矯情,實在聽不得這首歌,當過兵的都能理解這個。

    每個人的感受都會因經歷、閱歷的不同而不同,就像都是嚴歌苓的作品,馮小剛拿走的是“芳華”,張藝謀惦記的是“歸來”,而我可能期待的是“歸來的芳華”。

  • 16 # 傳媒櫻桃派

    《芳華》裡,黃軒飾演的劉峰以及苗苗飾演的何小萍是最為質樸的一條線索,背後藏了郝淑文的市儈、林丁丁的虛榮以及其他姑娘們的集體欺軟。因為偷穿林丁丁的服裝、因為被懷疑在內衣裡偷偷墊海綿、因為身上的汗臭,林丁丁被一群女舞蹈演員的霸凌是驚人的。

    在花樣的年華,劉峰和何小萍成了未被時光善待的孩子。其實這一切都與電影裡臺詞並不多的朱克緊密相連。

    《芳華》是部女孩戲,朱克是除開劉峰外,文工團的男演員裡最具存在感的一位,因為他與劉峰同宿舍,卻分別站在善、惡兩端。

    round 1

    電影一開始時,黃軒飾演的劉峰從北京參加完表彰,朱克笑臉相迎。劉峰迴到團裡得到眾多女孩們的叫好。化外傳來一個聲音:“什麼好事都是劉峰的”。畫面掃過,這句話就是朱克說的。

    他是嫉妒劉峰的,得到眾多的榮譽、讓所有女孩都叫好、是大家眼裡的英雄、還是舞蹈團的領舞。他不高興這樣的好事都被一個人佔盡。其實,這就已經埋下了一個伏筆。

    劉峰的離開,就是朱克認為自己的春天到來。對於嫉妒心作祟的人,總會認為踏到前者才能自己爬上臺階。

    round 2

    何小萍被女孩們欺負、羞辱,更多是生活上的。被迫隨繼父改姓、媽媽也更偏心弟妹,從小沒有被生活優待的她雖然會因為這群女孩難過,但不會是她的致命痛點。她相信,舞蹈團裡只要努力練習,有最好的基本功就能抬起頭做人。

    在排練時,朱克拒絕與何小萍搭檔,面對教導員的質問,他不避諱的指出何小萍渾身都是餿味,引來全場面面相覷,這讓何小萍第一次感受到最要命的惡意。朱克何嘗不懂這些女孩對於何小萍的鄙夷,只是他能夠很沒風度的做出這樣的質疑。

    帶著腰傷的劉峰毅然接棒與何小萍搭檔則是她在這個地方惟一能信任的一道生機。

    round 3

    劉峰向林丁丁表白,情到濃時想要擁吻,恰巧被朱克撞破。那個年代,大家看到這樣的畫面都是會轉身走人的,但是朱克立即喝斥,還當面羞辱林丁丁“腐蝕我們活雷鋒”。

    大雨之中,劉峰被帶走問話,問話的人只說林丁丁交代徹底把責任都推給了劉峰。馮小剛沒有交代是誰去告的狀,你們說呢?

    何小萍在劉峰寢室聽到朱克名字立即從其床邊跑開,之後的演出裡,朱克替代了劉峰成了主角。這些就是答案,他用市儈、小伎倆讓嫉妒心得到了滿足,讓劉峰徹底的“英雄”光環碎一地,也讓其永遠離開舞蹈隊。同時,他也擊碎了何小萍對於善意的最後期盼,決心離開。

    round 4

    文工團解散前夕,教導員讓所有人參與排練,朱克吊兒郎當的說:“文工團都快解散了”。這個人物是所有人裡最陰暗的一位,也負責托起整個劇集的線索邁進。在這個時代轉折的故事裡,朱克是引線。

    同時,朱克的存在也提醒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身邊嫉妒你的人。作為室友、隊友,朱克的嫉妒心、勢利眼、惡語相向,都不難從生活裡找到原版,雖說要以德報怨,但是還是要對這類人要保持距離,畢竟古話都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愈詩歌以什麼著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