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農白鶴
-
2 # 鄉村李五
1.農村發展缺少資金,人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缺失,農村人口的流失,需要完善鄉村,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和機遇,國家資金優先投入,加大財政力度傾斜,引進現代化人才,帶來機遇。
2.村莊基礎規劃建設 ,硬化路面,完善電網,規劃民房,推進網際網路益農服務站進村,建設物流網站。
3.做精當地特色農特產品,保品質,保服務,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做好品牌推廣,做好現代化主義新農村。
-
3 # 大美西域胡楊57312731
一,轉型,新品種,新技術,新摸式,看似一大串問題,細細品味,當前農業步入拐點,也有一些困局。
中國是農業,人口大國,說到農業這兒,大而無優,大而不強。我們與農業發展,先進國家不能相提並論。
入世後,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對內,對外市場開放,這對我們的農業造成不少衝擊。
二,農業轉型是市場經濟,執行的規則,規律。
轉型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要以市場為導向。
市場缺什麼,我供什麼,所以,品種,技術,模式則以靈活,機動為主。
相對而說,農業是基礎產業,也是定國,安邦,養民的戰略產業,各國政府十分重視。
三,農業的根本出路在與機械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點在國外發達國的生產實踐可以佐證。
由上,我意為,科學技術是核心,應運機械是保障。具體說什麼模式好,什麼品種好,要交給市場,市場說了算。
不論什麼品種,技術,模式,市場是裁判官。
-
4 # budaoweng1
謝謝你的提問。為了適應新時代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古老陳舊的農耕模式早以不適應當代歷史農業發展需要,農業轉型勢在必行。隨著農村改革步伐的逐步深入,新理念,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規模化,產業化,智慧化農業將逐步代替常規化。在一二三產業初具規模的今天,國家繼續發力。積極倡導標準化,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未來農村發展只是一個字"新"。這就是新時代,新要求,新產業,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所求的是新理念及新發展。在這農村發展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抓住機遇放飛夢想,大膽嘗試,久久為功。有理由相信,大家一定會創造出驕人業績。望共勉,謝謝。
-
5 # 狗笖巴草草
農業轉型,先是要因地制宜,看看自己的土地適合種什麼,選好幾個品種,在結合自己的經濟條件,地理條件,和市場條件,在選好自己適合的,在結合新模式,新技術讓自己成功轉型。
-
6 # 八爪王
都很重要,農業必須和市場相結合,智慧農業、,科技農業,結合現在的大資料、網際網路、電商,我想說現在缺一不可,不論怎麼轉型就要結合當下新時代的市場,把所有資源整合,你新品種出來了沒有新模式不行,你再好的市場模式沒有好產品也不行,未來農業就是以科技為核心,以農業為本,不論怎麼轉型都不能脫離我們農業的初衷,以農為本,腳踏實地實幹,一步一個腳印,未來農業精彩無限
-
7 # 區域品牌守護人劉鑫淼
農業轉型升級是無非是為了追求產品競爭優秀或優品優價。
這個首先要看你種養的是什麼產品?目前產業發展或競爭狀態?能不能取得核心競爭優勢?
選擇新品種,相對傳統產品一般可以取得品種差異化優勢或產品稀缺優勢。
選擇新技術,相對傳播種養方式一般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或產品標準化和質量水平。
選擇新模式,一般為二產三產升級或產業融合發展,跳出產品從加工或過程體驗求營利。
另外,農業競爭給大家推薦兩個模型,一個是農業產業價值微笑曲線。一個是農產品價值層級模型。
https://www.toutiao.com/i6796801966979678723/
僅供大家參考。
-
8 # 林中靜等旭日
農業轉型期,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都是可能改變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因為他們相互都有關聯,甚至說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說一說新品種,既然是新品種,那也就意味著之前沒有過的品種,這樣就會給別人一種新鮮感覺,新鮮事物的存在,必然會帶來新的產品體驗,在很多時候,產品的更新是絕大多數成功轉型的關鍵。
然後再說一說新技術,一般來說,新技術就是轉型的核心,在這個情況下,別人是沒法來模仿的,這種新的技術給別人帶來的,就是新的一種體驗,技術的更新在競爭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後來說一說新模式,這也是別人最難接受的一塊,因為你的模式,如果說別人覺得不可以,你很難讓別人對你這個模式感興趣,甚至說,別人都不敢來嘗試,也就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總的來說,我認為新技術才是重中之重,新的技術才能夠開發新的產品,而新的模式是根據市場經濟的情況而改變。
-
9 # 農村小車哥
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
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發展,一直沒有探索出一條適合我的國情的發展模式!外國的大農業,機械化,在中國看來是不現實的,而小農業在我們國家發展中已經證明了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認為我們現在需要是新種植技術,新種植模式,而非新品種!
進入到2020年,農業也面臨了許多的弊端都是需要改革的;
首先,農業要從種植技術的改革
小農化種植是中國農業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種植的隨意化,沒有任何技術性,以前種地是靠經驗,現在種地是靠技術,用新的種植技術來提高我們農業種植的質量和產量;在未來誰能保證自己產品的質量就能保證銷量,以後人們更加註重的是農產的質量,如果種植的品種在新在好,沒有好的品質也是很難打動消費者的!
其次,農業及農產品的種植銷售模式要改變
如果還按照原來傳統的方式銷售,農民沒有話語權 議價權,只能是透過批發商或二道販子來收購銷售,這種方式受傷的大多數都是農民,往往是幹著最髒最累的活,卻拿著最低的收購價,如果我們能改變現在的這種銷售模式,讓我們農民的農產品能直接面對消費者,中間省去的環節讓利農戶和消費者,這難道不是雙贏嗎!
還有就是土地的經營模式
就拿我們這裡來說,一個村二千多畝三千畝地,分散在一個村的二三百戶的手中,光三千畝地其中的邊邊畦畦加上水渠就浪費了多少土地?單個農戶用肥收穫的價格都降不下來,如果統一進購,統一收穫,其中的價格差多少?打比方你去買肥料,買十袋是什麼價?買十噸是什麼價?收穫十畝是什麼價?而收穫一千畝又是什麼價?
總結
在我們現在的農業種植環境裡,我們需要的是新的技術來提高種植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需要新的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來為我們農民增加利潤,提高收入,同時也讓消費都買到質優價廉的農產品!
-
10 # 雲上先生
農業轉型期,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你的問題問得非常好,也問得非常專業。
首先我來解析這個問題的核心思想。何為“農業轉型期”,“農業轉型期”是什麼意思?農業轉型不是農作物新舊品種的更替,也不是種植技術在單一方面的改進,而是農業種植模式的改變,經營管理理念的革新,新的種植技術對傳統種植技術的顛覆。因此,農業轉型期表述的是以新的農業種植技術為基礎,應用新的經營模式和管理理念,使農業高效率、低成本執行,力求以最低的經營成本獲取最大的經營效率。
新品種的發展一直伴隨農業的發展,從農耕社會的產生開始,作物種植一直是選優淘劣,選優淘劣使優秀的遺傳性狀延續,長時間的選育產生新品種。直到今天,人類已經能夠應用雜交育種、基因工程等技術創造新品種,人類已經顛覆傳統的新品種選育模式,新品種培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新品種逐漸產生和豐富,各種農作物生長條件及營養元素探索解析,多樣高效農業化肥的低成本高效率生產,諸多服務於農業的種植條件逐漸完善。如何提高上述各種農業因素的效率?顯然,傳統的農業種植及管理模式已經落後。
農業轉型就是農業種植技術及管理模式的轉變,根本核心是農業種植新技術、新模式對傳統種植技術和模式的革命,其目的是追求農業更高效率的執行,用最低成本獲取最大效率。
如此看來,新模式和新技術的探究和運用是農業轉型的目的,新品種等其他因素是農業轉型的基礎,因此,新技術和新模式才是農業轉型期的核心。
-
11 # 果康源農產品一阿輝哥
農業轉型期,新品種固定重要,發展前要進行深入調查,一是調查氣候適應性,二是調查市場行情,價值太底就不要發展了,三是調查新品種是否能進行加工的。新技術是保障豐產穩產的重要措施,種植上特別要注重設定農業的建設,如農業大棚和滴灌設施,做到防雨保暖、防旱省工。新模式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經營上要做到一二三產業融合,銷售要做到線上線下結合,多種渠道進行銷售,確保產品及時銷售出去!
-
12 # 農村書展
你好很樂意為你答題: 農業轉型的概念我的理解,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快速正確發展的方向,近幾年新型農業已經顯現出明顯的成效,新型經營模式不斷出現。各種綠色有機農作物規模型撲面開來,各種網路平臺電商、物流、農場品再加工,也為綠色農產品擴充套件銷售渠道,中國農業正在走向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1、新品種也很重要,舉個例子比如中國的葡萄酒行業,在以前中國葡萄釀酒技術不夠成熟、大部分依賴進口,現在中國也有完整的葡萄酒釀製技術,促進了中國各種新品種葡萄的種植規模。
2、新技術新品種也很重要,新型農業技術展現了農業運用的必要性,我們可以用手機或者電腦下達指令管理、資訊採集系統、空氣溼度智慧管理、土壤養分管理、保溫光照管理等等。讓我們體驗到了科技技術帶來的便利。
3、新模式的推出已經被我們農民認可、新型模式也為我們帶來了雙收入,林畜養殖、稻鴨共生、魚稻共生、魚菜共生等等,新模式改變了我們傳統農業方式、也提高了我們的收入、同時也解決了農村汙染嚴重問題,降低了化肥使用過量問題、也降低了我們的生產成本,有效的改善了水資源汙染問題。農業生態迴圈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利益。
-
13 # 石羊土貨
傳統農民,品種,技術,模式都沒有,新農民同樣也沒有,這三種要素全部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每一種要素都是需要農民的成本付出,想要農民自產又自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個地方,政府,社會,農民,都在想辦法讓農產品進城,苦於,落地的方案不好實施。我認為,必須整合政府,社會,農民三方資源,才能夠做成功。落地方案必須以廣告作為入口,讓企事業單位人群高價直接購買,農戶土產品。更具體方案,本人正在實踐中……
-
14 # 如果雲知道54388764
樓主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目前我們國家的農業狀態很特別,現在有好多農民不願意種地,因為在農村根本就算無利可圖,除非是經濟作物,特殊種植,不過像這種種植一般需求量不會很大,所以樓主說的這三點都非常重要,我們必要要不斷地把品種更新淘汰不好的品種,把一些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引入農村,就像新鮮的血液一樣把我們的土地利用好,還要不斷地在技術上往上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把好的品種用我們的技術把它發展到極致,至於模式我感覺在銷售上要改變比如,目前有好多東西在農村賣不出去,到處扔的都是,可笑的是同樣的東西,在有些城市還要花好價錢買,這就是供需不協調導致賣賣不出,買買不到,浪費好多資源,所以樓主提的三點是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發展
-
15 # 三農小解同學
隨著工業的發展,中國農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的轉型與發展迫在眉睫。而中國正在經歷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經歷過。那麼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接下來和大家說一下。
針對農業發展不同國家採取的措施千差萬別,大家可以分析一下美國、法國、日本這三個城市化國家的現代農業轉型的成功經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過進行研究,從而為中國的農業轉型提供借鑑。
美國政府的引導型農業發展模式美國總統和相關負責人透過增設機構和立法等形式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農業經濟政策,促進了農業領域的科學發展。 1876年,華盛頓指出“農業對於個體幸福和國家繁榮都是頭等大事”, 強調了農業發展對國家進步的重要作用(Garder,2002)。 與農業相關的一些重要的支援有1862年頒佈的《宅地法》以及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頒佈的一系列促進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以及農業技術研究的法案(塔思科克,2012)。 在這些國家法律與政策的推動下, 美國在19世紀末已經奠定了農業和商業共同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美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19世紀晚期,機械動力得到了迅速推廣,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在20世紀初期,美國農業發展的程序中,化肥、除草劑、殺蟲劑等廣泛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經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發展,美國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的轉型,國外資本對現代化設施和工業的大規模建設投資也促進了美國農業轉型,極大改善了市場活力,為農產品服務創造了條件,提升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法國的“資本化”運作農業發展模式在二戰之前,法國的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雖然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在市場經濟改革和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法國農業基本實現了從傳統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商品農業的轉變,但是與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相比,農業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二戰結束之後,法國農業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面臨多方困境。 1962年,法國頒佈了《農業指導法補充法案》,在各省成立了農業結構生產行動基金,為農業發展解決了後顧之憂(張興光,2009)。 1970年,政府又出臺政策設立了 “非退休金的社會福利補助基金”,規定年齡超過55週歲的農民可以交出土地從政府手中獲得終身養老金。 由於財政不足,法國政府還擴大了外債總量,引入外資,政府在農業發展中制定了一些補貼政策及低息貸款政策,農民買入農業生產機械將會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援;法國在進行農地統一集中化政治的基礎上,突出了現代化農機裝置的重要性,促進了農業的高速發展。
日本的“規模化”農業發展模式為了擴大農業發展規模,日本政府的法人組織以村落為基礎,將農戶的用地根據農戶的意願出租,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 政府和民間合作組織合作建立基金組織, 為法人組織提供資金,農業法人可以在流通行業和食品加工行業中穩定基礎。 除了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外,日本還建立了強大的農業經營組織體系,提高了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日本的農業企業不斷改變經營模式,建立了跨國公司。
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綜合以上三個農業現代化比較成功的三個國家來看,最重要的還是模式的選擇,在沒有適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之下,新技術,新品種還是圍繞著當前的農業模式進行更新創新的,對於農業轉型沒有比較的影響,而且還有可能阻礙轉型。
新技術和新品種說到底還是要跟著以後走的農業模式去進行創新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尋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農業轉型的新模式,來帶動著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跟進創新。
-
16 # 鄭正宗
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弄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要弄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首先要弄清什麼叫農業轉型期?題主所指的農業轉型期,我認為就是目前中國三農發展所要突破的瓶頸期,即中國目前三農發展的主要矛盾。中國三農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就是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與集約經營、規模經營之間的矛盾。
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的經營模式,明顯地落後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第一、不能實行農業機械化。毛澤東主席幾十年前就曾指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實現農業機械化。
第二、不利於抗禦自災害。這個自然災害主要指三災,即水災、旱災、蟲災。
第三、很難抵擋市場經濟帶來的風險,致使農民不知道種什麼好,你發展什麼,什麼就賣不出去。
第四,不能發揮整體優勢,形成規模效益。致使農業比較效益低、單位效益低。最終導致耕地荒蕪。
集約經營、規模經營是中國目前農業農村的一種先進的經營模式。它符合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它必將替代舊的生產經營模式,它能夠解決舊生產經營模式所產生的四大問題。
毛澤東主席的矛盾學說早就告訴我們,不管什麼事情,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的次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
為此,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已經很清楚了。
當然,新模式中還有一個耕作模式的問題,那也是在實踐中探索不斷前進的。
新品種、新技術理所屬重要一環。這二者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在不斷更新和創新,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優質高效農業,工廠化農業,智慧化農業,還尚待中國的科學家和人民去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以上所述,是個人的一些蠢見,請各位批評。
-
17 # 木易雙安
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我認為,在農業轉型期,新技術、新模式比新品種更為重要。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油然想起了赫赫有名的“勵志橙”。勵志橙是褚時健在他74歲時才開始第二次創業,歷盡千辛萬苦種植出產的一種甜橙。褚老曾領導玉溪捲菸廠生產的紅塔山捲菸席捲全國,每年上交的利稅佔了雲南省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本人被譽為中國煙王。本可以就此功成名就安享退休的他,卻因為一場牢獄之災使他失去了一切,唯有70多歲的高齡與其形影相隨。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褚老下定決心再次創業。可面對千行百業,到底做什麼好呢?褚老依然像年輕時那樣,化繁為簡,決定從人們吃的需要做起。他迅速決斷,將湖南麻陽盛產的“冰糖柑”引進到了雲南哀牢山種植。為什麼叫“冰糖柑”,就是因為此柑像冰糖一樣甜,果肉像冰糖一樣晶瑩剔透。但冰糖柑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果汁偏少,果肉偏硬,果體偏小,果香偏淡。褚老洞悉一切後,決定透過實施種植新技術、新模式來改善冰糖柑的缺陷,提高冰糖柑的品質,進而提增產品效益。他帶領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艱苦攻關,以有機農家肥代替化肥農藥,禁止使用除草劑、抗生素和激素,確保果樹健康生長,果實不受汙染;以建設漫山遍野的灌溉系統,確保果樹吃飽喝足;以寬窄適度的植距確保每一顆果樹獲得充分日照;以剪繁去劣促進果實盡吸營養……等等一系列科學種養,經過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在他80歲的時候,一種全新的“冰糖柑”終於面市:果大圓潤,通體金黃,聞之清香;肉瑩多汁,食之爽口,滿嘴清甜。特別是其甜酸比為24:1,達到了黃金口感之比。褚老將其冠名為“雲冠時健橙”,規格最高的珍品每10斤團購價330元。一時間轟動全國,被人們譽為“勵志橙”、“褚橙”,褚老的頭上又多了一頂閃光的桂冠——“中國橙王”。
從“勵志橙”的種植成功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三個方面的啟示:
一是農業轉型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從傳統粗放、低質低效型農業向高質高效現代化農業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農業生產的新技術、農業管理的新模式至關重要,它既是農業轉型的基本保障,又是轉型的關鍵措施。新品種只是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而已,如果不掌握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也會變成爛品種。
二是以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改善土壤板結,提升地表地下水質,營造有機生態環境,實施科學種養,才能使新品種更新、舊品種更好,才能徹底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落後狀況。
三是新技術新模式可以在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其附加值。褚老帶領他的技術團隊建立了“褚橙技術標準”、“技能培訓標準”、“質量追溯系統”、“品牌線上推廣系統”,實現了種植現代化與產業、電商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大效益。褚橙線上單獨購買售價達到每斤36元之高,而它“孃家”的麻陽冰糖柑至今也只賣到每斤3元左右,價差竟在10倍以上。
當前,黨中央將農業轉型作為國家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我們完全可以投身於“三農”領域,做一個現代“農人”,學習、掌握、實施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大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培育農業新品種,既能贏得賺錢的機會,也為國家的食品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
18 # 三農開拓者農業發展轉型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模式都很重要。這些都是農業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只有不斷的完善這些條件才能真正的實現轉型。農業發展本身是一個多行業的事情,大家都要明白農業不但是“萬業之本,更是立國之本”,農業的發展牽涉到千行萬業,只不過是很多人感覺不到罷了。其實從近十年來人們的生活習慣大家都可以看出來,我們餐桌從原來的吃飽轉變為現在的吃好,吃出健康吃出文化。想要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就需要誇行業多行業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因為這些行業本身是相互輔助並且要相互依靠才能迴圈良性發展,我們不能單靠某樣突出的東西去帶動農業,比如現在很多人利用網路平臺銷售農產品那樣,農產品電商能夠真正解決農民農產品銷售問題嗎?不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把有利的東西綜合起來齊頭並進,取長補短科學合理的運用。很多人想要農業轉型無非是想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農業發展的綜合性,同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面對現實,然後做好平衡發展。只有科學合理的運用這些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才能做到真正的轉型。
-
19 # 山西大李
對於這個問題,本作者認為“農業轉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都重要。模式是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實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銜接並根據實際情況,因此,農業轉型這種新模式需要新品種、新技術等來銜接和支撐。就像湖北這個地方的農業轉型具有代表性。
科技星火,點亮農業轉型之路
當前,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而農業生產成持續上升雙重擠壓下,農業增效、農業增收難度加大,傳統農業模式捉襟見肘。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近年來,就湖北而言,湖北農科院等農業科研部門,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主線,與農業經營主體深度合作,駐村開展科技培訓和服,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高階、精緻、高效轉變。本作者深入湖北枝江、安陸、襄州等地,採訪了科技助力農業轉型增效幾個典形。
一片薯葉,鋪開致富之路
中國農科院、湖北農科院等單位甘薯專家深入到枝江市顧家店鎮人和村,考察“鄂菜薯1號”種植情況。
這種甘薯葉作菜用,收穫收薯葉,枝江人稱“苕尖子”。
人和村村民杜豔華籌集40多萬元自建27個大棚,應用“兩段法”甘薯種苗繁育技能,2012年採收薯葉4批次,預計還將採收10批多次。杜豔華介紹,每畝每次可採收800一1200斤,售價2元/斤,預計全年每畝可採8000斤,平均2元/斤計算,每畝收入高達1.6萬元。27個棚,全年毛收入40餘萬元。
馬家店街辦寶筏寺村村民姚志剛是枝江市種植菜薯第一人。姚志剛原本在武漢做裝修工程,看到家鄉多年來變化不大,迴歸創業,率先種苕尖孑,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過去,人們種紅薯(甘薯),是收穫其塊根,葉子用來餵豬。薯葉變身時尚蔬菜,離不開湖北省農科院楊新筍研究員等專家,他們於2010年培育出甘薯新品種“鄂菜薯1號”。
“這種菜薯,塊根長不-,只長葉子,和本地紅薯不一樣。本地紅薯葉子有毛,而菜薯葉子沒毛。吃起來脆嫩。”姚志剛說。
2012年,姚志剛得知農業部門在尋找試種“鄂菜薯1號”的合作戶,認識到這個機會。他到武漢找省農科院專家求購種苗,尋找技術合作。“我第一年扦插1分多地,賣50OO多元。第二年又到武漢找楊新筍專家要種苗,我栽種了1畝多地,賣了5000多元。種菜薯比種糧食和其他蔬菜賺錢多得多。”他回憶說。
菜薯種植迅速在當地傳播開來,成為農民脫貧致富支柱產業。枝江市農業局負責人介紹,如今,菜薯種植已經從馬家店發展到顧家店、安福寺、百里洲、董市等各個鄉鎮,產品遠銷廣東、北京等10多個省市區。今年,該市菜薯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年產值有望突破8000萬元。
一枝“苕尖子”,是湖北省農科院肋力枝江市農業提質增效,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
枝江市百里洲鎮,土壤適宜種植梨,曾經有梨園近10萬畝。但後來由於品種老化,銷售受阻,不少老百姓砍掉梨樹改種其他作物。
給百里洲砂梨產業帶來了轉機的正是湖北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
2012年,湖北省農科院果茶所專家到百里洲調研後,給出梨園改造路徑:棄種“黃花”、“湖南”等老品種,引進“豐水、“園黃”、“晚秀”等新品種,並採用寬行密株矮化“新型栽培模式。”
湖北省農科院和雙紅砂梨合作社簽訂協議,助力百里洲形成面積2萬畝,產量1億斤,產值5億元的優質砂梨產業。
三洲村種梨大戶李充榮在湖北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下,高位嫁接“園黃”3畝,兩年後畝產量達到4000多斤,售價每斤達5元。百里洲砂梨走岀了“3斤梨子1斤米”的賤價窘境。
一粒藍莓,引來四方客
初夏時節,安陸市趙棚鎮伍欣甸園2000畝藍莓園,果實由綠轉紫,開始成熟。
5月18號,這裡迎來了首屆中國-安陸藍莓採摘節,遠近數千人前來觀光品嚐。一位美國留學生回家探親,一眼認岀這是從美國引進的品種,她品嚐後說味道比美中國產的甜潤。
湖北省農科院藍莓專家,37歲的楊夫臣博士介紹,該院從美國阿拉巴馬州引進了47個品種藍莓,篩選岀10個,在趙棚基地種植8個,其中的南高叢藍莓適應性強,長勢旺,果實成熟早,每株產量到達7斤,是南方表現最好的品種之一。
品種是基礎,配上栽培技術是關鍵。藍莓喜歡宮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壤,還有充足的微量元素補充。楊夫臣採用土壤改良,肥水一體化滴壤,配方施有機肥等技術,讓藍莓產量達到每畝2000斤以上。“這裡的土壤PH質原來是6.5,我們將其調低到5.5;有機質原來是0.9%,我們將其增高到3%,為藍莓營造最優質生長土壤環境。”楊博士說。
基地業主,鑫農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葉小伍回憶,當初專家幫他到進行土壤改良,公司農民工不認同,說他們種田一輩孑也沒有這樣眼折騰的,農民工不願拌土,當場對抗楊博士,搞的楊博士吃不下飯。反覆做工作,農業工才勉為其難動手。
事實證明,土壤改良到位,藍莓種植成活率高,第二年掛果品質好,每斤賣到百餘元。當地農民工電衷地感嘆說:“專家就是專家,水平高!”
2019年欣甸園藍莓產量達到15萬斤,保守估計收穫入在800萬元左右。基地與生態農業旅遊結合,帶動了55戶貧困戶脫貧。
該基地成為院企科技合作的典範吸引著孝昌、孝南等周邊縣市區老闆前來觀摩。
綜述上述,該地區透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將農業轉型搞的有模有樣。
-
20 # 傳道子
試論農業轉型期,是新品種重要,還是新技術、新模式重要。
何謂農業轉型期中國幾千年以來的農耕技術一直是人畜結合來完成的農業產品種植和收穫,這叫傳統農耕原始技術,投入的人力和畜力非常多,而收穫的是事倍功半的農產品,這樣的農業生產算起來真的不划算。
但到現在,國民經濟的不斷增加,科學技術的普及,農業機械化續年提升,特別是平原地區,農業機械化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種植技術,減少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農業的化肥代替了農家肥,機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科技產品代替了手工操作,生物科技的應用更為顯著。又如現今的網際網路代替了步行和人工操作,在商業的應用更加突出。
這就是農業從傳統技術過渡到現代的科學技術的一種更新換代的轉型,所以,人要跟著時代的步閥前進。
農業新品種新品種的出現,在一定的時間和數量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可以擊垮其它舊品種,在市場上站立於主導位置,成為農產品的搶手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產業的新品種不斷冒出,競爭的產品對手來了,原來的就變得少人問珍了,所以說,在農業方面的轉型期,新品種並不是重要的。
新技術新模式的重要性新技術與新模式要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產業優勢,如錦上添花的效果。創造出新技術,如應用於舊產業、舊模式無法有用武之地,當如擺設,產不出效益。新技術的創造和新模式的出現,這些都是知識與科技的結合而長出來的產物,應用起來得心應手,一種新模式的出現,往往是難複製的,它需要高知識的積累才產生的,用新技術去輔助新模式,產品和產業與企業會發生質的飛躍,在市場上獨點鱉頭,領先農業產業專案和效益,再在管理上也是新技術指導新模式的運用,農業企業的產品會更上一層樓,達到無與倫比的地步。
所以,農業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非常重要,它需要高科技來管理和完善才能成為農業領域的支柱文化。
回覆列表
都重要,是因為這是個商業系統,都不重要是因為過程中的變化你是否會更改初衷,忘記了不忘初心的諾言!誠信為本!這是根本,也就是質不變,世間之事,都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