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頁歷史

    一、地震知識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劃分,目前世界上發生的地震主要屬於哪幾型別?

    主要屬於構造地震。據統計,構造地震約佔世界地震總數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個基本引數是什麼?

    地點、震級和發震時刻。

    3.什麼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4.地球內部可分為幾層?哪一層常發生地震?

    地球內部由表及裡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據統計約有92%的地震發生在地殼中, 其餘的發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約能發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 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幾次。

    6.根據成因地震分為哪幾類?

    按成因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類。因人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動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我們一般所說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

    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7.什麼叫震源深度?何謂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70 —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

    8.何謂地方震、近震和遠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 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9.什麼是震級?影響震級的因素有什麼?

    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

    10.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哪幾類?

    按震級大小分: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大震;7級以下、5級和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強震或中強震;5級以下、3級和3級以上的,稱為小震;3級以下、1級或1級以上的稱弱震和微震。小於1級的稱為超

    微震。

    11.目前記錄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級?

    8.9級,發生於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何謂地震烈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地震烈度,簡稱為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

    度、地質構造和地基條件等因素有關。

    13.震級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而烈度則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它是用“度”來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14.何謂等烈度線?等烈度線圖的作用何在?

    等烈度線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點的連線。等烈度線圖繪出了地震影響的總輪廓,為我們進行震災快速評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15.什麼叫地震序列?什麼叫主震、餘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為哪幾種類型?

    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絡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總稱地震序列。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為以下幾類:

    (1)震群型—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透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2)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3)主震型—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佔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為“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

    17.什麼是破壞性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

    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事件。

    嚴重破壞性地震是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使災區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救援行動的地震事件。

    18.何謂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那幾次?

    在大城市及其周圍地下發生的地震稱為城市“直下型地震”,這一名詞是日本學者提出的,這類地震往往會造成城市較大的損失。

    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中國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9.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驗震器)是誰發明的?用於何年?

    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於公元132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

    20.中國最早的地震臺和地震遙測臺網建於何時何地?

    1930年中國第一個地震臺—北京西山鷲峰地震臺,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1966年北京遙測臺網建成,有8個子臺。1975年海城地震後進行第一次擴充,子臺21個,分佈在京、津、唐、張地區

    。1980年進行第二次擴充,實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後,進行第三次擴充,實施“華北臺網聯網”工程。

    21. 地震橫波與縱波有何區別?

    橫波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而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區,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跳動,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

    破壞力大, 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22.什麼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哪幾個大地震帶?

    地震發生較多又比較強烈的地帶,叫地震帶。世界主要有兩大地震帶:

    (1)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

    (2)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能量的76%;

    23.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據統計,中國大陸地震約佔世界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中國處在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並且廣大地區都受它的影響。

    24.中國地震較多的省(自治區)是哪幾個?

    中國地震較多的省(區)依次是臺灣、西藏、新疆、雲南和四川等。

    25.什麼叫“南北地震帶”?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 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二、地震災害知識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併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型別、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效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

    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洩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5. 什麼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麼?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佈,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突出。

    10.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氾濫,長達千餘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效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中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家?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佈廣的特徵;華人口眾多,建築物抗震效能差,因而成災率較

    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三、地震預報知識

    1.何謂地震前兆?常見的前兆現象有哪些?

    地震前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地下水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反應,地殼變形,小地震活動,地聲、地光、地磁變化、重力變

    化、地電變化、地應力變化、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份的變化、地震波速度變化等。

    2. 地震前地下水有什麼異常變化? 應當排除哪些干擾?

    地下水位升降及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變化是一種很複雜的現象,必須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乾旱、河水漲落、冰雪融化、

    人為抽水及灌溉、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的干擾。

    3.是不是天氣突然變化就一定要地震?

    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確有氣象異常的記載,但氣象與地震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即使有某種關聯也是比較間接的,而且只有在某種特殊條件下才能起作用,對一個地區來說,天氣的變化是經常發生的,

    而破壞性地震卻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見天氣變化就以為要發生地震,這種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4.動物的生活習性發生異常是否就意味著一定有大震來臨?

    不一定。因為引起動物生活習性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氣變化、生存條件的改變、生物干擾、 飼養條件的改變、環境汙染的影響等都可能引起動物生活習性發生異常。另外動物本身生理狀態的

    變化、 人們觀察錯覺等都可能被認為異常,我們要在識別真假動物異常的基礎上再確定這種異常是否與地震有關。

    5.何謂地震預報?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

    地震預報是對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烈度和破壞損失程度的預測。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僅指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6.什麼叫做地震中長期、短期和臨震預報?什麼叫地震年度趨勢預報?

    對某地幾年至幾十年內,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個月內至幾年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的中期預報和長期預報合稱中長期預報。對某地

    幾天至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短期預報。對某地幾天以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臨震預報。年度地震趨勢預報是由中國地震局每年組織專家對下一個年度國內可能發生大

    震的地點所做的一年尺度或稍長時間的趨勢性預測。

    7.目前世界上開展地震預報研究工作較多的國家是哪四個?

    中國、日本、美國、原蘇聯。

    8.中國的地震預報水平?

    在現有的科學水平下,還不可能對多數破壞性地震作出預報。但在充分和合理地應用現有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條件下,對某種型別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

    中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當前的地震預報尚處於低水平的探索階段,而且與日本、美國等國相比,中國在觀測技術的先進性方面,在地震預報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國在震例資料和

    現場預報經驗的積累方面具有優勢。中國頻繁發生的中強以上地震為中國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較多的實驗預報的實踐機會。在70年代中期,中國曾成功預報過遼寧海城7.3級地震等破壞性地震。90年代以來

    ,中國取得過1995年雲南孟連7.3級地震,1997年新疆伽師強震群中6.3、6.4級等地震,1998年11月雲南麗江寧蒗縣6.2級等4次5級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遼寧岫巖棗海城5.6級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

    臨預報。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總體而言,中國地震預報水平處在世界先進行列。

    四、地震自救互救知識與中國防震減災政策

    1.地震發生時,在工作崗位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在辦公室內要趕緊藏在辦公桌下,震後從樓梯迅速撤離;正在工廠上班的工人,要立即關閉機器,切斷電源,然後迅速撤到安全處。對於特殊的部門(如電廠、煤氣廠、鋼廠、核反應堆等)按專門操作

    程式運作。

    2.地震發生時,在公共場所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在公共場所,影劇院、體育館的演出或比賽要立即停止,觀眾應躲在排椅下,舞臺腳下或樂池,震後有秩序地組織觀眾分路疏散;正在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慌亂、擁擠,

    有組織有步驟地向空曠安全處疏散;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在課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時,在教師統一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切忌擁擠、跳樓。

    3.地震時,為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城鎮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麼?

    切斷電源、氣源,防止火災發生。

    4.地震時,人員疏散應避開哪些地方?

    高大建築物、窄小衚衕、高壓線、變壓器、陡山坡、河岸邊。

    5.地震發生時,在家中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做出敏捷反應,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在家中要就地避險,不可貿然外逃,可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單元樓內,可選擇開間小的衛生間、廚房、儲藏室及牆

    角躲避; 同時,要關閉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防止發生火災和煤氣洩溢;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當大地震後,利用兩次地震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

    6.何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

    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是指對工程建設場地進行的地震烈度複核、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引數的確定、地震小區劃、場址及周圍地質穩定性評價及場地震害預測等工作。其目的是為工程抗

    震確定合理的設防標準,實現震時安全、建設投資合理的目的。

    7.聯合國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的宗旨是什麼?

    把減災工作納入政府的職能,把政府的權力變成民眾的行動。

    8.1994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定為什麼日?

    國際減災日

    9.地震發生時,在室外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做出敏捷反應。

    在室外,汽車司機要選擇安全地帶剎車,火車司機,要採取緊急制動措施,穩緩地逐漸剎車;要停留在開闊地方,遠離高大建築物,高壓線;在山坡上注意滾石,同時要遠離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

    威脅。

    10.什麼叫生命線工程?

    主要是指維持城市生存功能和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統的工程;電、燃氣及石油管線等能源供給系統的工程;電話和廣播電視等情報通訊系統的工程;大型醫療系統的工

    程以及公路、鐵路等交通系統的工程等等。

    11. 1996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預防與減輕城市化災害。

    12.總書記是怎樣論述減災與經濟建設關係的?

    答:1993年6月25日總書記在致中國災害管理國際會議的賀信中正式提出,“中國將繼續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指導思想,把減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繼續貫徹以防為主

    ,防、抗、救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增加投入,加強防災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13.中國地方地震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工作方針是什麼?

    地方地震工作是由縣以上各級地方政府直接領導,主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列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計劃及地方財政預決算管理的地震工作,屬於當地社會防災公益事業,承擔地區性防震抗

    震工作。 地方地震工作致力於地震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全民族防震意識,最大限度地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14.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任務、方針和原則是什麼?

    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傳播防震減災工作資訊,增強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與能力,提高群眾防震減災的自覺性和應對災害的能力,動員社會公眾參與防震減災行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服務。防震減

    災宣傳工作要遵循“積極、慎重、科學、有效”的方針,堅持“因 地制宜,因勢利導,經常持久,科學求實”的原則。

    15.中國農村抗震的長遠目的是什麼?

    (1)逐步改變農村建築材料的構成;

    (2)逐步改變農村的建築習慣、用抗震效能好的結構形式、構造措施和施工技術,代替傳統的對抗震不利的結構形式、構造措施和施工方法;

    (3)加強地震和抗震知識的普及,使抗震防災成為農民的實際行動和自覺需要。

    16.中國本世紀第五個地震活躍期開始於何年?在防震減災方面,中國將採取什麼對策?

    1988年。基本對策:以預防為主,綜合防禦,認真做好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應急,地震救災和重建四個環節的工作。有八項具體措施:

    (1)在全國各省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

    (2)建立健全防震減災法規體系;

    (3)把防震減災工作開始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4)增強地震監測預報和快速反應能力;

    (5)努力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為基礎的抗震設防工作;

    (6)制定好地震應急預案;

    (7)增強震後恢復重建能力;

    (8)提高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17.怎樣識別地震謠言?

    (1)由政府(省級)釋出的地震預報

    應該完全相信!

    因為它是地震監測預報部門的科技人員透過收集監測到的大量地震異常資訊,經過認真仔細綜合性的研究,參照以往的成功經驗,非常慎重地提供給政府決策部門,由政府依據防震減災有關法規,本著

    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危,社會穩定著想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釋出的,但預報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非常準確

    不可信!

    地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自然現象,雖然科學家們在地震預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目前還缺乏對地震產生的原因和發生規律的科學揭示。目前的地震預報僅處於探索階段,不可能做

    得非常精確。因此,那種時間精確到某天、甚至到某時某分,地點在某個很小的範圍,震級也很準確的地震預報超越了目前的科學水平。

    (3)是某某專家預報的

    不可信!

    根據中國《地震預報釋出的管理規定》,任何個人都無權擅自向社會發布地震預報意見或訊息,不管他是誰。由於地震預報處於探索階段,因而,科學家的預測意見只能提供給地震部門做參考。將個人

    的預測意見向社會散佈本身就是違法的。

    (4)國外科學家預報中國地震

    不可信!

    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中國的地震預報水平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在地震預測方面,國外水平不比中國高多少。國外科學家預測中國地震必須按照中國法律進行。除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可以

    釋出地震預報外,任何個人、組織、都無權釋出,外華人也如此。

    (5)看見或聽說地震部門在做地震宣傳或其他相關工作,是否要地震了

    不是!

    讓廣大社會公眾瞭解地震科普知識,提高減災意識和能力,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在任何時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門的神聖職責。

    (6)聽親戚朋友說要發生地震了

    不可信!

    他們又是聽誰說的?因此,一般社會上的地震謠言都不應相信,否則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甚至破壞社會安定。聽到傳言後應與當地區、縣地震部門聯絡。

    (7)發生有感地震過後,是否有更大的地震

    是否有,應聽政府公告。

    (8)帶有迷信色彩的或別有用心的有關發生地震的訊息

    不僅不相信,而且要報告公安機關。

    18.中國防震減災工作的四個環節是什麼?

    中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按其工作內容和時序特徵,可分為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四個環節。

    (1)地震應急是指為應付突發性地震事件而採取的震前應急準備、臨震應急防範、震時應急指揮和震時應急救援等應急反應行動。

    (2)震後救災與重建是指緊接地震應急之後的全面救災行動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工作。

    (3)地震監測預報包括監測和預測未來地震發生的科學技術工作和地震預報社會發布的行政管理工作。就科學技術的內容而言,是指為獲取與地震發生有關的資訊所開展的對地震活動與地震前兆的資訊

    檢測、傳遞、處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域、地域和強度的預測。地震預報的釋出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式和許可權進行,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地震監測預報是防震減

    災工作的基礎環節,它為其他環節提供地震危險性的背景和三要素資訊,以便採取各種針對性的防禦措施。

    (4)地震災害預防是指震前所做的防禦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工程性防禦措施主要是指在國土地震區劃和工程建設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按抗震設防要求進行的抗震

    設防,包括對新建工程和設施進行的抗震設計和施工,以及對已有建築物、構築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禦措施主要是指各級人民政府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採取的工程性防禦措施之外的依法減災

    活動,包括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制定防震減災規劃和計劃,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培訓、演習、科研以及推進地震災害保險,救災資金和物資儲備等工作。

    19.中國抗震救災工作方針是什麼?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重建家園。

    20.中國地震救災原則是什麼?

    以地方為主,國家補助為輔;保險補償;及中央企事業單位主要由主管部門負責等原則。

    21.什麼叫地震應急?

    是指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而採取的不同於正常工作程式的緊急抗震救災和

    地震救援

    搶險行動。

    22.“防禦震災”的含義是什麼?

    防禦震災是人們為防止、減輕、避免和抗禦地震災害而採取的社會行為,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所建立起來的以預防為主的長遠戰略手段。

    23.各級政府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決策、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

    24.新的地震活躍期防震減災工作指導思想是什麼?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防震減災職能,促進地震科學的進步,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堅持以預報為主,測報防抗救結合的方針,走綜合防禦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服務。

    25.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減輕震害損失的首要條件是什麼?

    各級領導迅速上崗指揮救災,啟動“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果斷採取應急措施,及時有效組織救災。

    26.中國抗震救災的基本策略是什麼?

    (1)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救災體制;

    (2)實行以行政區域為主的組織指揮;

    (3)發揮軍隊、民兵和各專業救災隊伍的作用。

    27.地震災情上報內容包括哪四個方面?

    人口影響、經濟影響、社會影響和環境影響。

    28.地震災情調查、評估、上報如何進行?

    在上級人民政府領導下,由地震部門牽頭,會同有關行業部門按規定共同進行。

    29.抗震救災的原則有哪些?

    (1)快速反應原則;

    (2)就近就地開展自救互救原則;

    (3)突出重點原則;

    (4)主動配合原則;

    (5)主動報告原則

  • 2 # 愛投資官方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當地應力達到並超過岩層的強度極限時,岩層就會突然產生變形,乃至破裂,將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就引起大地震動,這類地震被稱為構造地震,佔地震總數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發後,由於大量岩漿損失,地下壓力減少或地下深處岩漿來不及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岩層的斷裂或塌陷而產生地震。這類地震數量不多,只佔地震總數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下溶洞或礦山採空區的陷落引起的區域性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觸發某些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誘發地震,核試驗引發地震,採礦活動、灌溉等也能誘發地震。中國廣東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來,截止到1987年,已記錄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發生了6.1級地震,使混凝土大壩產生82米長的裂縫。

    目前仍無能為力

    地質學家最希望做的就是找到可靠和準確的地震預測手段——可靠和準確關乎人的生死。

    2011年,6名義大利科學家和1名政府官員因未能在2009年拉奎拉地震前發出足夠警告遭到指控,罪名為過失殺人罪。目前,審判還在進行中。拉奎拉地震共造成了309人死亡。

    在拉奎拉地震發生前幾天,當地曾出現幾次幅度較小的晃動。有時候,這種晃動預示著一場大地震。在拉奎拉,半數大地震發生前都會出現“預震”,但只有大約1/50的小地震之後發生大地震。美國華盛頓大學地震學家約翰·維達勒2011年接受《科學美華人》雜誌採訪時表示:“人們並不十分了解地震的風險。實際上,地震一直在發生。”

    科學家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預測地震呢?

    英國地質調查局地震學家布賴恩·巴普蒂表示,科學家在準確預測地震方面仍“無能為力”。他說:“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一場地震將在何處、何時發生以及可能的震級。科學家必須同時對這三個方面進行預測,缺少任何一個的預測都毫無意義。如果面對的是可能影響數萬人的大地震,政府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撤離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找到非常可靠的預測手段。”

    在拉奎拉,當地技師吉奧基諾·朱利安尼曾在地震前發出警告,聲稱將要發生一場地震災難。朱利安尼的預測建立在氡氣觀測基礎之上,所預測的地震發生地點和時間與實際情況相差數英里和一週。

    導致地震預測異常困難的原因很多。與天氣預測一樣,地震學也是一門研究複雜而混亂的系統的科學,具體地說,就是研究地球粘核和地幔與上方構造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流體動力學。氣象學家可以根據衛星和氣象觀測站獲取的大量資料預測天氣,相比之下,大地震卻是較為罕見的事件,導致地震發生的因素也很難進行觀測。地質學家能做的只是預測特定級別的地震在特定區域發生的頻率。巴普蒂說:“我們可以將所有地震活動的統計模型結合在一起,瞭解構造板塊間邊界出現的情況,但這帶有準隨機性。”

    地震的準隨機性似乎與源頭的複雜性和人類的“無知”有關。巴普蒂說:“斷層會在地殼上延伸,延伸的範圍越大,地震強度越高。但我們並不知道何種因素導致斷裂發生,何種因素又讓斷裂停止。”

    更令地質學家頭疼的是,並非所有地震都發生在構造板塊邊界。在這一區域,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和滑動。板內地震雖然罕見,但破壞性極大。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發生的板內地震造成超過1.2萬人死亡。這種地震的成因仍舊是一個謎。日本等板塊活躍的國家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地震,但板內地震可能突然發生,讓人措手不及。

    氡氣觀測法“不靠譜”,動物預測只是“神話”

    儘管科學家做出了很多努力,研究地下活躍,但在帕克菲爾德(處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安德魯斯斷層上)等地區,地下發生的過程較為緩慢,給研究帶來難度。巴普蒂說:“科學家對應變速率等很多因素進行了大量地下測量,但仍很難準確預測下一場地震可能在何時發生。現在,我們尚沒有可送入鑽孔的探測器,用於探測哪些岩層中的應力不斷積聚。”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無法找到很多能夠透過間接方式瞭解地下活動的手段。其中一種研究手段被稱之為“朱利安尼氡氣觀測法”,這種方法立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地殼巖穴中的放射性氣體氡氣會在地殼處在較大壓力下時釋放。如果土壤或者地下水中的氡量升高,說明可能在近期內發生地震。不過,這種假設還無法成為一個可靠的指示器,監視全球斷層帶的氡量變化也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

    實際上,朱利安尼氡氣觀測法並不是第一種引起關注的地震預測手段。巴普蒂說:“上世紀80年代,所謂的‘VAN法’也一度非常流行。這種手段透過觀測不同地區的電磁場變化進行預測。不過,VAN法並沒有發現地震的物理機制,只是一系列測量,可能發現一些徵兆,也可能一無所獲。最後,VAN法被證明是一種不可靠的預測手段。”其他正在接受檢驗的方式還包括“地震各向異性分析”——對地震波的振動進行研究。這種預測方式在實驗室表現出色,目前還沒有走出實驗室接受考驗。

    目前,科學家尚未發現很多證據,證明動物在地震前行為異常。在最近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會議上,中國科學作家袁越(土摩托)發表有關地震預測的科學和偽科學的演講。袁越指出:“全世界的動物都有行為異常的時候,並不奇怪。人們會在地震過後將動物怪異行為與地震錯誤地聯絡在一起。”

    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心理聚焦”。舉例來說,在地震發生後不久,人們可能回想起他們的寵物狗在地震前行為異常,如果寵物狗出現異常行為後什麼也沒有發生,人們便會忘記這件事。袁越表示,如果動物能夠預測地震,它們應該擁有人類不具備的優勢,同時不會面臨自然選擇的壓力,但事實並非如此,說明動物能夠預測地震只是一個“神話”。

    地震可能不會越發頻繁,但死於地震之手的人數卻越來越多。地球上一些板塊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極快,因此在下一場大地震來臨前,提前幾分鐘發生警告能夠挽救數萬人的生命。這種警告允許人們及時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採取其他應對措施。如果一位科學家能夠找到一種預測手段,準確預測地震何時發生,他必將獲得無上榮譽。然而,這似乎仍舊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習慣和自律能讓你變的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