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公元
-
2 # 王官之學
豬是中國古代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就被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浙江餘姚河姆渡的先人用於祭祀。
清代的建立者滿族人, 其先人在東北以“ 好養豕” 而著稱。 每逢年節, 滿族人都要用豬祭祀諸神, 祭後分食其肉。 食祭肉習俗在滿族飲食文化中佔有 分重要的地位。 據清人徐坷 《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 肉皆白煮, 無鹽醬, 甚嫩美”,事實上所有祭祀用的豬肉都是白水煮就,不新增任何調味品,而且由於祭祀過程較長,祭祀的豬肉早就涼透,更加難以下嚥,清王公貴族大臣吃慣了精細多味的珍饈,對於這種冷腥乏味,猶帶血水的食物怎麼吃得下去,而恰好有一個特別喜歡吃豬肉的人在,自然就扔給他了。沒錯,那個特別喜歡吃豬肉的人自然就是紀曉嵐了。
眾多野史都有記載,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 3 中說:“公 ( 指紀曉嵐) 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 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 熬茶一壺耳。”
採蘅之的《蟲鳴漫錄》卷 2 說:“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 以肉為飯, 無粒米入口。”
昭鎗(qiang)在《嘯亭雜錄》卷 10 中也說“( 公) 今年已八十, 猶好色不衰, 日食肉數十斤, 終日不啖一谷, 真奇人也。”
只吃肉,不吃米麵穀物,答者本人雖然也喜歡吃肉,但是絕對無法達到紀先生這般境界的,曾有學者認為這是紀曉嵐由於編著《四庫全書》,閹割漢民族文化精華,心中苦悶導致其產生“易情效應”,於是在食和性上慾念特別重,當然,只做參考。
-
3 # 淺暖風華
其實乾隆帝賞賜之物乃是當時女真族很喜歡的豬肘子,因為滿足是馬背上的民族,又是來自東北地區,所以當時的女真人很喜歡吃豬肉,乾隆便把老祖宗的這個習慣繼承下來,不管是家宴、國宴上,豬肉也是主要菜式。而在清朝據稱紀曉嵐喜歡吃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從《嘯亭續錄》等等清史上都有記載,乾隆會經常在逢年過節上次給親近大臣一些豬肉,而這些大臣卻在出了宮門後,把這些都扔到了紀曉嵐的轎子裡,那麼對於這些肉,又是乾隆賞賜的,為何他們卻不領情?因為這種人叫做胙肉,也就是白水煮肉,不放任何作料的,另外這些肉並沒有煮熟,裡面還是生的,所以對於這種生的又沒有味道的肉,養尊處優的大臣自然就難以下嚥。另外這些由皇帝賞的胙肉,大臣必須要吃,可見當官也是不易啊。
-
4 # 拓跋飛翼
乾隆皇帝喜歡吃豬肉,更喜歡賞賜給大臣們吃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愛吃豬肉的皇帝,每逢佳節就會有大量的豬肉食物準備著。乾隆皇帝為了展示自己的君主氣度,時常把豬肉一部分賞賜給大臣,比如豬肘子。對於乾隆朝的大臣而言,已經吃慣了山珍海味,豬肘子很不符合他們的口味,但他們又不敢不接受乾隆的賞賜。豬肘子拿回去也不吃,又不能私自處理,否則被人參上一本,那就罪過大了。那他們如何處理呢?很特別:出了宮門,直接就丟給了紀曉嵐。這又是為什麼呢?
紀曉嵐,吃肉狂人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這位大學士和電視劇裡的紀曉嵐完全不同,據史料記載,紀曉嵐不僅好色,還非常好吃肉,幾乎到了發狂的地步。每日三餐必有肉,可以不食米,但是不能沒有肉。
所以,有了紀曉嵐這個食肉狂魔,大臣們在領到豬肘子的賞賜的時候,會很不吝嗇的都給了紀曉嵐,這樣既不抗旨,又解決了不喜歡吃的食物,何樂不為呢?
根據《嘯亭續錄》《清稗類鈔》記載,每次乾隆賞賜給大臣們豬肉後,出宮就丟給了紀曉嵐。
-
5 # 追記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人不少,但是歷史上確實沒有專門針對這個問題有過確切的記載。如果真有這麼一回事,我感覺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
大家可能主要是從影視劇中瞭解紀曉嵐,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有三大愛好。第一個是抽菸,這個在影視劇中還原的還比較真實;第二個是好色,影視劇中紀曉嵐是個謙謙君子,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七個老婆,而且對男女之事還有特殊愛好,《蟲鳴漫錄》中記載紀曉嵐日御數女,一日五次,缺一不可。第三個就是愛吃肉,咱們平時一日三餐都是互有搭配,而紀曉嵐不吃穀類米麵等這類東西只吃肉,史料上用“日食肉數十斤”來記載紀曉嵐每天的食肉量,每天數十斤肉是個什麼概念?還好他每天吃完肉有喝茶的習慣,要不我都懷疑怎麼消化得了。紀曉嵐每天這麼大的食肉量,歷史上記載他又是個清廉的人,那麼只靠他的工資每天吃這麼多肉,也是一個不小的經濟負擔。那些大臣們平日裡錦衣玉食大魚大肉慣了,哪裡看的下這普通的豬肘子,對於不挑食又是食肉大王的紀曉嵐來說,這無疑是天下掉下來的餡餅,自然很樂意的就笑納了。
再就是逢年過節皇帝分給大臣們的肉,大多是祭祀時用的肉,而這種祭祀的肉為了讓外表更好看些,大多都是在清水裡簡單煮一下,並不放任何佐料和鹽,這樣的肉那些高貴的大臣們是更不屑於享用的。
-
6 # 考古者說
乾隆賜給大臣們的豬肉,可不是一般的豬肉。
中國人非常重視對祖先的崇拜,每當重大節日對於祖先的各種祭祀活動和祭祀禮儀,數不勝數。
其中有一條就是要用胙肉,來供奉祖先、神靈。
胙肉其實就是豬肉,但又不是一般的豬肉,是用作祭品的豬肉,所以是神聖的豬肉。
一般來說,祭品在祭祀儀式舉行完成之後,就沒什麼用了,多數情況下會被大家分著吃掉。胙肉這種神聖的豬肉,也不例外。
一個大家族在祭祀活動結束之後,把作為祭品的胙肉分而食之是有很長久傳統的。宋代陸游就曾寫過一本書,叫做《入蜀記》,裡面曾經提到過:“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就是,祭祀活動結束之後,分食胙肉的場景。
一個大家族把祭祀用的肉分食,也是有用意在內的,一般都是為增強一個家族的凝聚力,同時又勉勵晚輩子孫,繼承並嚴格遵守祖宗遺志。
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們的肉就是作為祭品的胙肉,在國家級別的祭祀典禮結束之後,分給大臣們,就是為了勉勵大臣們再接再厲,共同努力治好國家。
但是胙肉作為祭品,一般延續了千年以來的傳統,都是白水煮肉,不加任何調料,做的味道估計不怎麼好吃。到了清代,中國人做菜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種調味品,各種烹飪方法繁多,處理肉食不只在有白水煮肉的一種辦法,所以,讓每天錦衣玉食的大成門,生啃白水煮肉,估計是難以下口。
所以民間就傳說,當乾隆皇帝,把祭祀用的肉分給臣下之後,大臣們出了皇宮門,就把肉一扔。但是呢,紀曉嵐有這種愛好,他喜歡吃肉,無論是什麼味道,只要是肉,他都喜歡吃,所以,同僚大臣乾脆把肉都扔給了紀曉嵐。
天若有情天有,加個關注好不好~ -
7 # 輕擷棠梨
在中國古代,一國之君權力至高無上,而身為人臣,能被皇帝誇獎幾句都是一輩子的榮耀,更何況被賞賜了。而皇帝逢年過節時給臣子賜菜品也是有跡可循的。
不過有資料說,乾隆喜歡給大臣賜豬肘,但是大臣們總在出宮後就把御賜肘子送給紀曉嵐。如果這是事實,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可能是因為乾隆賜的豬肉是白水煮的,腥味比較重,而王宮大臣吃慣了山珍海味,怎麼會吃的下這種白水豬肉呢。當然大臣又不敢把御賜的東西丟掉,而紀曉嵐這個人對豬肉可謂情有獨鍾,所以大家都把豬肘送給他吃。
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古代皇帝賞賜的肉叫祚肉,而吃到一次祚肉對於大臣來說是值得吹捧一輩子的事了。所以怎麼會讓給別人呢。其次,皇帝的尊嚴是不容被踐踏的,賞賜下去的肉被大臣轉贈給他人,這事萬一被皇帝知道了,後果會怎樣。可能有殺頭的風險吧!
-
8 # 歲七夸父
我是七哥
這個問題我略有耳聞,要怪就要怪乾隆好大喜功,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大臣們搞得吃飯都有問題。(乾隆)
在皇帝的菜品中,就有一位菜,豬肘。按照皇家御廚的做法,這個豬肘不能把它做熟,做熟了,他就看起來不好看,完全不符合皇家菜品的臉面,所以只能把它蒸個半熟。
但這個豬肘,半熟怎麼吃?乾隆自己又不吃,他只是看著感覺好看,這就夠了。
等菜上來了,乾隆和這些臣子們又要講一下君臣之禮。臣子三跪九叩之後,還要行一堆亂七八糟的規矩,等到這些臣子開始吃飯的時候,現在都涼了半截兒。(乾隆和大臣們行禮劇照)
但這些飯菜都是皇帝御賜的膳食,雖然都冷的吃不了,但還是堅持吃完了。
臨走的時候,皇帝也不忘那個豬肘。為了表示自己的好意,乾隆江這個豬肘賞賜給大臣。面對這冷冰冰,半熟的豬肘,大臣們內心是拒絕的,但看在皇帝的面子上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了。
作為皇帝御賜的食物,這跟不好吃的,豬肘也不能隨便扔,可是自己又實在吃不下去,這時候大成們想起了紀曉嵐。(紀曉嵐,乾隆劇照)
紀曉嵐,雖然一把年紀,但身體好,性慾強,而且食慾特別好,尤其愛吃這個豬肘,所以大臣們紛紛把這個豬肘送送給他。
面對這個豬肘,紀曉嵐從不拒絕,來者就吃。時間一久,大臣們也知道了紀曉嵐這個愛好,老紀不光是個大煙袋,閨中術強,而且吃豬肘子也是一把好手。(乾隆瞅一瞅,紀曉嵐吃的啥?劇照)
所以但凡乾隆賞賜點,他們不願意的東西,像這個豬肘子,就直接送給紀曉嵐了,還能得個人情。
-
9 # 紅雨說歷史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吳敬梓借明朝官場在《儒林外史》對清朝官員最真實的寫照。所以說扔兩個豬肘子,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皇帝賜下來的豬肘子,那就不一樣了,那些捧臭腳的官員還不視若珍寶,帶回家裡供起來,跟家裡人和周圍人炫耀一下,這可是皇帝送給我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而且都一樣,這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雍正朝開始就已經在高薪養廉了,所以清朝的官員相對富有的,再加上各種人事可以說清朝養尊處優的滿族官員在先祖的恩蔭下,生活奢侈,又破費。漢族的官員雖然地位上低一些,但是後來一些漢族大臣的興起,比如張廷玉,漸漸和滿族官員形成掎角之勢。在京官員尤其是在祭祀典禮上能被分到肉的官員們,哪個不是富得流油。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清官,比如雍時期的李紱。
題主所說的這個肘子就是這樣來的。滿族起源於東北,豬,魚都是那裡特產,豬血腸,殺豬菜都是東北富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滿族信奉薩滿教,薩滿教祭拜的神仙也比較雜,比如狐仙,黃鼠狼仙等等,這些仙口味雖然不一樣,豬和魚基本上是滿族人供奉的必備,而且還有生食的傳統。所以滿族祭祀會受到這個原始宗教的影響,即使供品要煮熟,一般都是白水煮的。不想我們吃的肘子豬肉一樣紅燒,蔥爆,滷水等等有很多料。所以祭祀完賞賜的供品基本都沒什麼味道,也不好吃。帶回去又沒有什麼炫耀的底氣,又不是第一次被賜予,所以脫手就成了大問題,畢竟天子所賜,亂扔就是褻瀆。
所以紀曉嵐就是眾大臣解決問題的最大靠山,原因就是紀曉嵐喜歡吃肉。紀曉嵐喜歡吃肉到什麼程度,正史上倒是記載的很少,野史上可是十分豐富。相傳紀曉嵐愛吃肉,愛吃到一頓飯吃下十盤肉,不論肥瘦皆是他的最愛。紀曉嵐不吃米不吃麵,只吃肉喝一杯茶就是一頓飯。所以在大臣得到祭祀賞賜以後,就會在出宮後送給紀曉嵐,畢竟紀曉嵐有這個愛好,又是皇上替編書的大紅人,也算做個人情了。紀曉嵐也欣然接受,甚至會在轎子裡直接吃起來。
紀曉嵐愛好除了肉食還有就是美女。發現古代野史中文人,高官向來和女色分不開,甚至流傳很多男女陰陽交合有益於補氣,長生這樣的話題。比如白行簡的《天地陰陽圖》,盧汾夢入蟻穴,黃粱夢,邯鄲道等戲曲還有就是現在要說的紀曉嵐。紀曉嵐日御五女,早起,上朝後,午飯後,傍晚,睡覺前都要一次,甚至再宮裡編書都要和乾隆皇帝說明情況,乾隆皇帝御賜宮女。
-
10 # 史之策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吃得上豬肘子,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吃得下豬肘子。像紀曉嵐這樣的人實在是少有!
豬肘子不是一般的豬肘子你所以為的豬肘子是什麼樣的?肥而不膩?滿嘴流油?一般人做豬肘子,都是用各種調料熬煮,才能做到色香味俱全。
按理說皇宮裡面聚集天下大廚,所有的菜系裡面,天下第一可能叫不上,但是也出不了前三甲。然而賞賜給大臣的豬肘子,確實難以下嚥。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記載:“定例:坤寧宮 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坤寧宮祭神的時候用這胙肉,之後就賜給周圍的侍衛分著吃,用它來代替吃飯,意思是把福散給大家。這胙肉該怎麼做呢?
用新鮮的肥豬肉,直接放進開水裡面煮。也不能稱得上是煮,很多時候都是直接燙一下。只不過是表面熟了,裡面還都是生的,而且大多都是肥的,所以很難下嚥。雖然這種做法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一直到清朝時期才成為祭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電視劇《延禧攻略》當中,魏瓔珞就曾經在胙肉上撒鹽,以此來報復怡親王。
大臣平時錦衣玉食,基本上都吃不慣。有的太監就看到了商機,他們事先用鹽浸泡油皮紙。再分給大臣的時候,向他們收取高額的手續費。如此一來才稍微的能夠下嚥。
紀曉嵐生平兩大愛好:美女和肥肉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當中,紀曉嵐整天抽著一個大煙袋,與和珅鬥智鬥勇。但是實際當中的紀曉嵐只不過是個寫書的,平時也確實喜歡抽菸,不過跟只是為了提神。
他最大的愛好在另外兩方面:美女和肥肉!到底能有多熱切呢?
紀文達公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紀曉嵐字文達,上文當中的文達就是說的紀曉嵐。一天裡面需要來上5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上朝前後各一次,臨睡前還要來一次。而且一次都不能缺少。曾經有一次受召前去皇宮當中寫書,因此差不多半個月沒有回家。最後是憋的兩眼通紅,跑去給皇上請假。但是一直說不出來個所以然,旁邊有知情的大臣,前來給他解圍。
把紀曉嵐發病的原因告訴了皇上,皇上聽後立刻賞給了他兩個宮女。於是紀曉嵐笑眯眯的帶著他們去休息,沒過多久精神抖擻的繼續寫起了書。
這種人誰能受得了?所以他的原配夫人知道他這一秉性之後,允許他繼續納妾。於是紀曉嵐也不客氣,前前後後有著七個小妾。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少了,誰也受不了。
而且紀曉嵐死後,墳墓裡面除了平生當中的一些書籍,別的重要陪葬品都比較少。但是唯獨有一個墓坑,裡面有著七具女性骸骨,就是他的七個小妾。
至於他愛吃肉: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這裡說他是80歲的時候,每天還能吃上幾十斤的肉。雖然古代的斤兩和現在有所不同,但是估計也得十幾斤。我認為此處有誇張的說法,不過也說明紀曉嵐確實愛吃肉。
大臣們把肉給他,其實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自己也吃不下,索性就直接送給紀曉嵐。另外一點也是有揶揄他的意思,畢竟之前還有人說豬肉可以壯陽。(存疑!)
只要是肉,紀曉嵐可謂是來者不拒。就算是這些肉都沒有煮熟,紀曉嵐吃不完可以拿回家回鍋,然後繼續吃。不過這種說法到底可不可靠?
大臣們真的會把胙肉送給紀曉嵐嗎?其實我看未必,因為古代一直重視君臣之綱,更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只是一塊簡單的胙肉,就算是硬噎著也得吃下去,總好過砍頭吧。
更何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機會,一般都是皇帝的近臣。紀曉嵐只是寫書的,近臣未必算得上,所以吃上這種胙肉的可能性很小。假設真的有大臣給他,他肯定是非常樂意的去接住。不過事實上是根本沒有大臣會給他,因為之前也說了,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曾經就有野史記載,雍正皇帝曾經用一塊胙肉考驗乾隆是否合適當皇帝。
當時也是恰逢祭祀,旁邊的桌子上擺滿了胙肉。各個皇子都跪在下面,雍正吩咐太監把胙肉分下去,然後仔細觀察所有皇子的反應。唯獨只有十幾歲的乾隆吃起來的時候面無表情,甚至還有享受之意。
因為當時清朝入關已經幾百年時間,很多人都已經沒有了祖輩的拼勁。所以雍正是想用一塊胙肉來檢驗皇子,祖輩們當年血戰沙場的日子是否還記得?有沒有被安逸的生活腐蝕。
雖然這部分內容可能並不可靠,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胙肉在清朝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雖然難以下嚥是真的,但是怎麼著也是一塊肉,還是皇帝賞的。
就算是一坨屎,只要是皇帝賞的,大臣都得當成香窩窩吃下去。至於他紀曉嵐只是寫書人罷了,吃肉還排不上!
-
11 # 苦水君聊史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與“戎”即祭祀和用兵,滿清沒有入關時信奉薩滿教,對於祭祀活動極其重視,由於當時關外生存條件艱苦,食物的獲得比較艱難,在他們眼中食物是很珍貴的,所以在祭祀時便把食物作為貢品獻給神靈,滿清入關後,受漢文化的影響,對祭祀活動更加重視。
而在祭品上面更是講究,其中豬肉是必不可少的,用的最多的便是豬肘子,但這帶來一個問題,滿清的祭祀活動非常多,每次祭祀過後都會剩下很多豬肉,要是全部扔掉太浪費,這對於一向提倡節儉的滿清皇帝而言是不允許的,所以精明的皇帝便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是賞給諸位大臣。
《史記·禮書》裡早有記載:“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不過這種祭祀用的豬肘子並不好吃,祭肉不待煮熟就上供,叫“腥”是為了提醒子孫後代:飲水思源,居安思危,不要忘記祖先的艱苦,大家知道直至現在,我們大部分地方祭祖用的肉都不會煮熟,所以當時滿清皇室在祭祀時的豬肉同樣只是煮到半熟,而且不放鹽和調料,這要是讓窮苦百姓吃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對於那些有錢的或者是做官的人來說,就有些難以下嚥了。
據說雍正皇帝繼位後,有一次在天壇舉行祭祀活動,在祭祀結束後,就把一塊祭祀用的水煮白肉,賞給皇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接過毫不猶豫的大口吃完,這讓雍正大為歡喜,為弘曆的皇儲之爭加分不少,以至於最後讓他從眾皇子中脫穎而出,最後謀取到皇帝的寶座,繼位以後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好大喜功,十分張揚的人,他主持的祭祀活動,在結束後他都會現場‘表演’一段吃白肉節目,一是彰顯自己對祖宗和父親雍正的感恩之心,二是表示自己沒有忘記祖先的艱苦生活,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和勇武精神。
但是要賞給大臣們吃,這對於平常吃慣了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的他們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那種沒有一點味道的水煮白肉,而且還是半熟半生的,讓他們吃下這可是一件痛苦的事,大臣們也清楚,這是乾隆皇帝對他們的考驗,看他們在天下太平,歌舞昇平的年代,還能不能保持一點‘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看看這些大臣們是否和他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那樣,願為大清王朝‘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所以即使在難吃,他們也要裝作興高采烈,感恩戴德的吃下去,久而久之大臣們也琢磨出一些對策,有的大臣在手帕上浸漫鹽醬,吃一口擦一次嘴,有些大臣事 先準備好用醬鹽煮過的高麗紙,託肉而食,這總好過吃白水肉,但是這麼大一個豬肘子,總不能讓大臣們一次吃完,那就不是賞賜了,而是懲罰了,所以乾隆皇帝會讓大臣們吃很少一點,剩下的可以打包帶回家,但是家人也不願意吃怎麼辦,私自扔到皇帝賞的禮物可是重罪,好在有一個同僚紀曉嵐。
《左傳》裡有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喜歡吃肉的人粗俗魯莽,沒有文化和長遠的目光,但是這句話放在紀曉嵐這裡就行不通了,紀曉嵐是乾隆時期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他為人極其喜歡吃肉,他能把肉當做主食吃,面,菜之類的成為輔食。
《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記載:“公平生不穀食,面或偶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由此可見紀曉嵐愛吃豬肉的程度。
那些乾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大臣們自己不吃,家人不吃,扔掉的話屬於犯法,那麼贈送給同僚,乾隆皇帝即使知道了肯定也無話可說,所以大臣們出宮以後紛紛把肉都送給紀曉嵐,這叫順水人情,雙方都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
12 # 小聰歷史客棧
清朝時期逢年過節就會賜給大臣豬肉,這個豬肉可不是一般的豬肉,是神聖的豬肉,這是胙肉,是用來供奉祖先神靈的,一般祭祀完以後,胙肉就沒什麼用處了,一般都是祭祀儀式舉行完以後,皇上下令分著吃掉。
吃胙肉的儀式是清朝祖制,有“承福受胙”的意思,認為經過祭祀的肉承襲了祖先和神靈的福氣,可以庇護後代子孫,同時目的很明顯,還為了提醒皇室子孫以及官員不要忘了祖先建功立業的艱辛。
在清朝乾隆時期,同樣每次舉行完祭祀以後,乾隆都會下令把胙肉分給各位臣子,但是胙肉是白水煮肉,連鹽都沒加,而且胙肉一般還不大熟,實在讓人難以下嚥。
如果大臣往肉裡面私自加鹽或者調料,一定會被治罪,但是對於每日錦衣玉食的高官們,他們每日大魚大肉,哪裡還稀罕這個白水煮的沒滋味的胙肉。
雖然大臣們都對白水煮肉難以下嚥,可是在乾隆時期,有一位臣子卻非常喜歡胙肉,他就是紀曉嵐。
史料記載他:“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在史料上記載,紀曉嵐不喜歡吃五穀雜糧,更不喜歡吃米飯,就是喜歡吃肉,每頓飯能吃豬肉十盤,可見紀曉嵐對於豬肉有著強烈的愛好,因此他不論什麼樣子的肉都喜歡,哪怕白水煮肉。
根據《清裨類鈔》記載,每次乾隆皇帝把祭祀的肉分給大臣以後,大臣們表面上感激的喊吾皇萬歲,其實一出皇宮們以後,就把肉都扔給了無肉不歡的紀曉嵐。
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實皇帝賞賜的胙肉是何等榮幸,而吃到皇帝賞賜的胙肉對於大臣們來說也是一種榮幸,怎麼還會給別人吃呢。
再者說,在封建皇權時代,清代祭祀儀式嚴格,大臣們必須遵守,假如大臣們出宮後就把胙肉扔給同僚,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會有殺頭的風險,真實的歷史上大臣們應該不會這樣做。
-
13 # 古今通史
這種說法是胡編出來的,洋洋灑灑幾千字敘述了一個胡說八道的故事。
首先,皇帝賞賜的並不是什麼豬肘,而是各個部位都有,主要部位有豬的臀部、肩部、腰部,蹄髈肉也有,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又因為是祭祀所用,所以不分部位,統稱“胙肉”。
為什麼要吃胙肉?
我以前的文章曾經說過,耐心去看的話,您會發現,中原文化和滿洲文化有相通的部分,不可能是完全割裂的,所謂的特色其實都是一樣或相似的,比如祭祀用的胙肉,西周甚至西周以前就有。
和清代一樣,歷代王朝的胙肉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資格吃的,最早只有王級人物才有幸得到,代表著君主的重視和抬愛,祭祀祖先所剩的胙肉,其吃法和最晚食入時間都有規矩,古人認為,過了最佳食用時間再食胙肉,不單無福,反而有災。
而這種胙肉在大清入關後,作用大致體現兩方面,一是皇室對薩滿祭祀的重視,遵循祖宗禮法,一年到頭坤寧宮活動不斷,祭祀很頻繁;二是憶苦思甜,和滿洲弓騎一樣,一刻不得放下,這是民族特色,需要保持傳統,不忘這片基業的由來,不能數典忘祖。
誰有資格吃胙肉?
宗室覺羅,滿洲大員那是想跑也跑不了的,漢臣就要看時期和地位,越臨近晚清,准入資格就放得越寬,比如曾國藩、翁同龢、李鴻章都吃過,也只有他們這種有級別,有巨大貢獻的人才有機會吃。
大臣們很討厭胙肉?
您要說皇子們,宗室覺羅們討厭倒是有情可原,見怪不怪,年年月月的吃,誰也受不了,漢臣不一樣,吃口胙肉能在外面吹一輩子,雖然要想下嚥也不大容易吧,勝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漢臣都沒吃過。
神武門的侍衛“逃都逃不開”,他們必須要吃,而漢臣呢,想吃都沒機會,可見當時漢臣地位之低下,到了晚清才稍稍好些。
就像三眼花翎一樣,孔雀屁股上一薅一大把,也不知道髒是不髒的就往頂子上插,跟鐵帽子王一樣稀罕,就一根毛能美一輩子,進食胙肉也是一樣,想吃都不敢求皇帝,肯定會被斥責沒規矩的,扔了?真有意思。
皇帝皇后吃不吃?
皇帝皇后首先吃,這是規矩,他們吃了其他人才能吃,皇帝還沒動手,滋溜一聲,大白豬肉條子一口嘬進去了,這麼沒規矩,那是要死掉的,嚴重僭越,別說皇帝了,就是在家吃飯也得長輩先動筷子,再說了,胙肉也不是什麼美味,沒人敢搶著下嘴。
御膳房就不能做的好吃點?與時俱進?
也有小肉大肉之分,趕上命好的話只是吃小肉,其實就是肉絲拌飯,大肉才是大鍋蒸肉。
坤寧宮裡除了密密麻麻的拜墊以外,還有三口大鍋,灶臺前的木板可以拆下來,空間足夠一個成年人跳下去添柴,其中兩口是蒸蒸蒸肉的,不是網上流傳的白水煮白肉(入關前,比如皇太極時期是煮的。),如果白肉是煮出來的,那就真吃吐了,另外一口是做蒸糕的。
我偏不覺得榮耀,偏要偷偷藏起來,偏要出來後扔給紀曉嵐,不行麼?o( ̄ヘ ̄o#)
不行,除非活膩了,首先是禮制紙面上的規定,胙肉不準出殿門,只有晚上所供的胙肉才能給御膳房處理。
明朝祭祀的胙肉是做菜食用的,後來發豬肉,再後來就發不起了,人人平等嘛,京官基本都能吃,哪有那麼多錢買豬,後來改給錢了。
難道就沒有逃避的途徑嘛?
有呀,你不能太實在,按照滿洲習俗,包括皇帝在內都是自己割肉吃,你可別手上一給力抻回來一整條蹄髈,用小刀輕輕割下一條就可以了,雖然必須是一大盤子,但可以切薄些,攤開些······再說了,滿洲皇帝也不是虐待狂,不會幹吃白肉的,有小菜和鹹菜、醬瓜等等就著吃,然後開始吃白肉,蒸肉比煮肉好多了,吃完胙肉還有肉絲泡飯,然後賜酒一杯,奶茶一杯,所以不要再信那些亂七八糟的謠言了。
靠什麼約束貴胄臣子們?
祭祀胙肉的食用是一整套程式,講究的就是各有分工,皇宮就是不缺人:
忙起來後,有跳大神的薩滿,有殺豬的,有分切的,送肉的,蒸肉的,傳送的,最重要的是······有宦官專職盯著每一個人,肉不能剩,全部要吃完才行,吃剩的骨頭和肉皮要交公,司俎官還要的······進屋的唯一動作就只能是吃,半小時內吃完以後立刻要走,有專人監督,藏起來那是別想。
既然沒那麼難吃,又很榮耀,為何人們不愛吃呢?
《延禧攻略》裡乾隆帝急眼是因為怡王撒鹽,歷史上的乾隆還真為這事急過,但卻是因為太監貪汙,乾隆帝曾經特地下旨要求加強管理,好肉都被太監們私藏自己吃了,拿出來的都是普通豬肉。
祭祀的豬不是隨便找一隻就成,基本上和挑選妃嬪一樣,不能有一根雜毛,不能有癤癬,皮質要好等等等等,基本上都是最漂亮最健康的豬。普通豬肉可就不行了,大臣們有苦難言,神武門的侍衛直接帶情緒出來了,乾隆一查,可不,連他吃的都是剩豬肉,誰愛吃,其實只要是“原裝豬”的話,食用的口感沒那麼差的。
總之,胙肉不是白水煮白肉,也沒有那麼難吃,何況還有醬菜、佐餐、美酒和奶茶,大臣們尤其是漢臣不會不要這種榮耀,也沒機會能在監督人員的注視下把肉藏起來,皇帝都吃了你不吃,搞不好真的要死掉,退一萬步說即便能私藏帶出來也得找個僻靜地兒扔掉,別人看到的話自己就完了,給紀曉嵐落人口實更不可能。
紀曉嵐呢,就是再愛吃肉也不敢吃皇家胙肉,因為有特殊意義,他根本沒資格吃,紀曉嵐在乾隆眼裡就是戲子一般的人物,別人扔的他也不敢吃。
-
14 # 秘史拾遺
我們都知道,紀曉嵐平生有幾大愛好:
一、吃豬肉
民初《清朝野史大觀》卷三亦載,紀曉嵐其人,“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說明紀曉嵐這人,平生不吃五穀雜糧和米飯,偶爾吃吃麵。一頓可以幹掉十盤豬肉。
與他紀曉嵐同朝為官的協辦大學士英和曾看到他吃飯的情形:到了吃飯時間,僕人捧上來烤肉一大缽,約有三斤左右,紀曉嵐一面與人說話一面大塊吃肉,不一會的時間,肉已吃完而吃飯的事也就結束了。
這如果是現在跟紀曉嵐同事,請他去吃頓燒烤擼個串的話,保證能讓你在買單的時候哭出來!
二、抽菸
我們觀看《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經常拿個大煙鬥。
紀曉嵐的煙癮到底有多大?每個月抽菸大概要花掉多少錢?
據資料顯示,紀曉嵐一天平均要抽一杆煙,而紀曉嵐的御賜菸斗又出奇的大,可以裝3-4兩煙。
清朝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37.3克,而我們今天市面上常見的84mm規格普通直徑捲菸的一根重量大約在1.05——1.18克之間,取個平均值1.115克。所以透過計算得出,紀曉嵐一天需要抽相當於我們如今的130根菸。而普通香菸是20支/包,所以得出紀曉嵐一天要抽相當於我們如今的6.5包煙,煙癮可真是夠大的!
如果換到幾天內,像紀曉嵐這種大官,妥妥的得抽華子起步吧?按50元一包計算,紀曉嵐一天光煙錢就要300多,一個月下來上萬塊!這可不是普通工薪階層能承受得起的~
三、好女色
紀曉嵐好色,可以說人盡皆知,除了妻子還有四個妾,需求還挺旺盛,一日要與女子親近多次,事後還精神矍鑠。據說,在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有一次加班好幾天沒回家,紀曉嵐“兩睛暴赤,顴紅如火”,乾隆帝連忙問怎麼回事,紀曉嵐雖然很難為情,但還是老實交代是不近女色憋的。乾隆哈哈大笑,於是就賜兩位宮女“伴宿”,對此紀曉嵐還美其名曰“奉旨納妾”。
-
15 # 大宋汴梁哥
我是汴梁哥我來回答!
在清朝,有一個固定的習俗就是,用半生不熟的豬肉來祭祀天地和祖先,因為起源於其祖先生活於東北的極寒地區,生活疾苦,並且能夠吃上豬肉便是莫大的榮幸。而被滿清族人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清朝時期,皇帝也採用這種習俗祭祀天地和祖先。
在祭祀後,皇帝會將祭祀的豬肉賞賜給自己的妃子和大臣們,當然,皇帝自己也要一起吃。但是吃這肉卻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因為這肉是在白開水裡煮,而且只煮熟到七八分熟,上面還有著許多血絲,還沒有加入任何調料,因此是非常難以下嚥的。
作為祭祀所用的豬肉,必須是上好的肉面,換句話說,就是有肉皮的肥肉。這些油膩寡淡的肥肉基本上處於全生的狀態。大臣們是不可能吃這種豬肉的,但由於是皇帝特地賞賜的。
況且聖上一般賞賜這些豬肉給你,意味的是看重你,欣賞你。所以,大臣們難免有敬畏之情,不敢抗旨,清朝的大臣往往不想吃掉這些肉,但又不能將這些肉扔掉,如果被發現了的話,是要殺頭的。於是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將這些肉給一個人。
這個人每次會把乾隆賞賜的豬肉個給吃完,這個人就是紀曉嵐。因為紀曉嵐本人就十分喜歡吃豬肉,聽說他一天能吃下10斤的豬肉。於是乎,。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大臣們在祭祀完畢,領了豬肉謝了恩,剛出宮門酒吧皇帝賞賜的豬肉扔到紀曉嵐的轎子裡,而紀曉嵐則是來者不拒,把肉統統的收起來,帶回家享用。
不過話說回來,王公貴族們還是吃得太好,如果把胙肉給吃不起飯的老百姓或是乞丐,那恐怕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不過這也是不可能的。
-
16 # 脂肪故事
此事純屬野史,皇帝賜的東西,大臣不敢扔,紀曉嵐也不敢要!
在電視劇中,皇宮舉行祭祀,乾隆將豬肘子賜給大臣,錦衣玉食的大臣們,哪吃得下這東西啊,出宮後都送給紀曉嵐。喜歡吃肉的紀曉嵐拿回家之後,吃得不亦樂乎。
其實,這樣的事情看看就好,當不得真!
一、豬肘子的來歷清朝在一些重大節日,會舉行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祖先,以求國泰民安、長治久安。其中豬肉是非常重要的貢品之一。
後金發家於白山黑水之間,天寒地凍,生活極為艱苦,能夠入關奪取天下實屬異數,因此在祭祀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吃“胙肉“,算是憶苦思甜,不忘祖宗吧!
“胙肉”即祭祀時用的肉,乾隆會分給諸位皇子、大臣、侍衛分享,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普通人想吃還吃不到呢。
但是“胙肉”並不好吃。祭祀的豬、羊、牛等,為了表示誠意和敬重,都是用白水煮的,沒有放任何調料,大半天儀式流程走完,豬肉又冷又硬,油乎乎的,哪吃得下去啊!
其實吃“胙肉”沒大家想得那麼誇張,其實就是切一小片吃一下,是個意思!
二、大臣們敢扔嗎作為有品級的官員,他們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會引起關注和解讀,更不用說封建王朝時代的官員了。品級越高,關注你的人越多。
所以,大臣們都戰戰兢兢,生怕言語禮儀上犯錯誤,被“同事”們揪小辮子,或者被皇帝猜忌。
封建王朝,皇權至上,那麼,皇帝賜給某個大臣的東西,他敢扔掉或者轉送他人嗎嗎?能夠參與祭祀、並得到“胙肉”的,那是皇恩浩蕩啊!
你把皇帝的一份心意,出門就“扔”給別人,就不怕皇帝知道了心裡不爽?其實大臣們拿了胙肉之後,都是小心翼翼地帶回府去,至於紅燒還是油炸,吃了還是扔掉,都不重要。
關鍵是態度。
當官做人,有裡子,有表面。甭管裡子咋樣,表面上一定要做足,這就是態度。乾隆一朝的高官,哪個不是飽經風霜的官場“老油條”,他們會犯這種低階錯誤?
三、乾隆被美化得厲害乾隆是清宮戲中出場最多的皇帝,在清宮劇中,他風流瀟灑、寬宏大量、睿智英明,大清在他的治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民稱頌。
真實的他,卻有著被刻意忽視的冷酷無情!
乾隆皇帝一生,先後製造了130多件文字獄,順治、康熙、雍正三個皇帝加起來還沒有他的一半多。這些文字獄大多數是望文生義、捕風捉影,有47個案件的案犯被處以死刑!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橫徵暴斂、搜刮民財,六次下江南,花掉國庫2000萬白銀,地方官紳為了迎春他,花費更是驚人,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
乾隆還喜歡大排場,奢靡無比,為了慶祝自己登基五十年擺“千叟宴”,請來三千高壽老人,加上陪客總人數過萬,更不用說僕役了。
此外,他縱容以和珅為首的貪官,乾隆一朝的貪汙枉法在歷朝歷代中也是罕見的,難道這一切乾隆不知道嗎?
結語:這幾年,清宮戲大行其道,但尊重歷史、還原真相的卻並不多,都是“戲說”。把野史上的東西當成了真的,實在是誤導觀眾。是不是嚴肅的歷史劇不好看?當然不是。例如《大明王朝1566》,就是一部極為優秀的歷史劇!十幾年過去了,不僅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擁有了長久的生命力。
真正有能力駕馭歷史題材的導演,真的很稀缺!哪有“戲說”來得輕鬆啊!
此外,好劇並不一定有市場,現在的人啊,都喜歡碎片化的閱讀,能夠沉下心來領略華夏五千年風韻氣象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
17 # 學無止境開心一刻
一,籠絡自己喜歡的大臣。紀曉嵐文采出眾,過目不忘,為乾隆皇帝上書房行走的大臣,為乾隆皇帝寫摺子,出謀劃策,功勞大,特別是主持編輯了《四庫全書》,為乾隆顯示在位時政績立了大功,藉助過節,給紀曉嵐賞賜豬肘,用最小的代價籠絡了他的心,何樂而不為。紀曉嵐屬於文官,愛好吃肉,賞賜豬肘是對他最好的籠絡。
二,紀曉嵐食量大,愛吃肉。紀曉嵐個頭高飯量大,特別愛吃肉,其他大臣都沒有他胃口好,只要是陪皇帝吃飯,肉基本都是入了紀曉嵐的肚子,乾隆也知道,經常笑話他,紀曉嵐是文章寫得好,愛吃肉也是出了名的,借過節好日子,美美的飽餐幾頓,人生也是美美的。
三,體現聖恩。最主要的估計還是乾隆要提現皇恩,自己的大臣愛吃肉,其他大臣有沒有那麼好的胃口,乾脆把剩下的肉都給紀曉嵐,體現出皇帝的恩情,只要他能吃,都給他,讓他吃飽了多幹差事。
-
18 # 歷史方位
紀曉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人,他有三大愛好:煙桿子,肥肉,女人。這幾個愛好,個個令人嘖嘖稱奇。
紀曉嵐是清代有名的大文豪,肚子裡的墨水在當時數一數二,他編纂的《四庫全書》在文化史上有著很大的貢獻。據說,他編纂《四庫全書》時,離不開的就是菸袋子,肘子還有女人。
因為才學出眾,乾隆皇帝也十分看重他,畢竟這麼一個活字典,那叫一個人見人愛。因此,編書期間,乾隆皇帝簡直對他有求必應,甚至還送宮女陪伴他。
紀曉嵐這個人,從小就飽讀詩書,而且才學出眾,說他是天才可能也不為過。他二十歲的時候,參加科試就取得了第一名。後來的鄉試因為作文不按套路出牌,寫得太別出心裁,結果被判為跑題。
過了三年,在應天府鄉試,他稍微低調了一些,順著考題去答,不出意外得了第一名。但是由於紀曉嵐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喪,所以很多年沒有考。
在1754年,取得科舉第二十二名,殿試第四名的好成績,從此開始踏入朝廷。但是在仕途中,他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不斷地沉浮。可能很多人的人生都是這樣,在起起伏伏中度過,又有幾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他先後任職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等職位。後世之人之所以崇敬他,一方面是他才學出眾,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很關心民間疾苦。
乾隆五十九年,中原地區發生較大的水患,災民顆粒無收。大量的災民無奈之下,湧入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他聽聞水患後,連忙奏請皇上,開倉放糧,並且給出了很多治理措施。沒過多久,災民散去,中原地區度過了災荒之年。
但紀曉嵐這個人,有三大愛好,特別引人注目。第一就是嗜煙如命,每天總是拿著個菸袋子,到處吞雲吐霧。第二就是特別喜歡吃肥肉,可你說他喜歡吃肥肉,他卻總也胖不起來。第三就是十分好色,這一點愛好成為很多人的笑談。
有一次,他正吞雲吐霧,沉思在自己的世界裡不亦樂乎。就在這個時候,乾隆皇帝緊急召見他,他急得把煙桿子直接塞進靴子裡。
但是乾隆皇帝一見他,就說個沒完沒了。過了好久,大殿上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味道,原來是菸袋子在靴子裡著火了。
但是紀曉嵐也不敢動,只能強忍著疼痛,等待皇上把話說完。沒想到,過了一會,靴子直接著火了,嚇得紀曉嵐蹦噠了出去。結果皇上一提起他就樂,往後很久一段時間,他都拄著柺棍出門。
《棲霞閣野乘》中記載:“一日不遇女,則膚欲裂,筋欲抽;數日未遇女,則兩睛暴赤,顴紅如火。”
紀曉嵐娶了很多女子,甚至有些比他年紀小太多。在宮中編纂期間,很久窩在書房裡,他竟然面紅耳赤,兩眼發紅。皇上不知道怎麼回事,還以為他是太累了。後來聽別人一說,皇上才明白過來。後來還讓兩個宮女陪伴他,就希望他能夠好好寫書。
紀曉嵐是一個奇人,他吃飯的時候不吃別的,專吃肉。甚至在八十多歲的時候,每天還要吃十幾斤肥肉。到了這把年紀,朝廷中很多人牙都掉光了,可他卻吃啥啥香。
“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物之……飯時只豬肉十盤……”
他吃飯的時候,桌上的米飯和素菜基本就沒動,而桌上的肥肉總是被他一個人吃完。有人問他為啥吃這麼多肉,他說要是不吃肉,腦子就轉不動,一天都沒精神。
清朝每逢過年祭祀的時候,都會煮一些白水豬肉,這也叫胙肉。這肉是怎麼做的呢,就是把豬肉放在水裡煮熟,然後撈出來放點鹽,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調料。在祭祀完成後,皇上會把這些肉賞賜給大臣們吃。
這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大臣來說,簡直難以下嚥。別說大臣難以下嚥,就連一些宮女太監都吃不下去,因為分到的肉又冷又硬,放在嘴裡嚼來嚼去根本咽不下去。
這個時候,很多大臣會偷偷把肉藏在袖子裡,然後嘴巴裝模作樣地咀嚼。而這個時候,紀曉嵐吃得那叫一個香,因為他就喜歡這種白水煮肉。很多大臣面面相覷,然後都扭頭看他,場面那叫一個尷尬。
在散會後,很多大臣都會把肉給他,他見了這些肉,彷彿見了山珍海味一樣。不等人家遞給他,他就挨個討要,然後一路邊走邊吃地回家。
-
19 # 御筆史書
導語
說到豬肘子,許多人的口水就要掉下來了。確實,在現代豬肘子是一種美味的食物,人們可以將它切片,捲餅、蘸醬或抹上蒜泥來食用。在古代,逢年過節時,皇帝也會賞給大臣一些肉食,其中就有豬肘子這種食物。但是,為什麼群臣出宮後都扔給了紀曉嵐,而沒有留下自己吃呢?這究竟是真是假?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乾隆皇帝賞賜的是不是真正的豬肘子?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史實:這種賞賜給群臣的豬肉,其實是逢年過節用來祭祀的。這些用來祭祀的肉有一個名字叫做“胙肉”。因為是祭祀用的肉,所以要用整隻豬。一隻豬身上能有幾塊肘子肉呢?所以可以想見,胙肉絕不僅僅是肘子肉,而是各個部位都有,比如後丘,裡脊,外脊等等。
為什麼要分給群臣食用呢?
這就涉及到滿族的習俗了。胙肉象徵著繼承祖先的福祚,滿清皇室認為食用胙肉會沿襲前代先人留下的福祉,代代相傳。並且,食用胙肉也會提醒皇室子弟不可忘記祖先建功立業的艱辛,一定不能忘記民族的根本。因此,吃胙肉成為了一項固定的祭祀環節。在祭祀結束後,就會由皇帝親手將胙肉切成幾塊,分給朝中群臣。
到了後來,吃胙肉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甚至連吃肉的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
可群臣為什麼不自己食用豬肉呢?
這裡我們要破除一個迷思:在皇室祭祀場合,群臣是絕對不可以不吃胙肉的,更不用說送給別人。在古代,這不僅是大逆不道、無視皇恩的行為,更是很不吉利的象徵。因此,沒有人敢冒著掉腦袋的風險不吃胙肉。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言呢?
一是因為古代的豬肉,與我們現代吃的處理過的豬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古代養豬的方式就和我們不同。古代養豬並不會對豬進行絕育手術,也不會著重培育瘦肉較多的豬,而是越肥越好。這樣養出來的豬肉不僅肉質肥膩,而且口感發酸,並不好吃。
二是因為,雖然胙肉是白水煮出來的肉,但是口味並不單調油膩,還會提供很多佐料和小菜,並不如現代人想象的一般難吃。據史書,有些祭祀還會把胙肉做成肉絲或蒸肉,味道都是相對可以接受的。吃罷胙肉,皇帝還會賞酒。
三是因為豬肉量少,所以每個人也只是切一小片象徵性地吃掉而已。並且,胙肉是不能離開祭祀的宮殿的,否則是大不敬。所以,群臣甚至都不能把胙肉帶出來,更不可能給紀曉嵐吃。
為什麼會說投給紀曉嵐呢?
很簡單,因為紀曉嵐特別愛吃肉。
紀曉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清代的大學士,主編了《四庫全書》,關於他的奇聞軼事也不少,其中一個傳聞就是他特別愛吃肉。
愛吃到什麼地步呢?他可以把肉當飯吃。據他自己說,自己平生幾乎不吃五穀糧食,偶爾食用麵食。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十盤豬肉,一壺濃茶。歷史上,紀曉嵐也是個很胖的人。所以,或許是因為這一點,這個傳聞就變成了一樁軼事,既與紀曉嵐的人設相符,又不失趣味性,因而流傳甚廣。
結語
到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群臣將乾隆賞賜的豬肘扔給紀曉嵐這件事,只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並不符合滿清皇室制度。不過,假如愛吃豬肉的紀曉嵐看到後人對他的描述,想必也會莞爾一笑吧。
-
20 # 佑說歷史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記載:“定例:坤寧宮 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意思就是坤寧宮也就是皇后所居住的寢宮,祭祀完之後的胙肉會分發給周圍的侍衛食用,不僅能代替一餐飯食,還能將祖先的福祉散給大家。
清朝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給祖先供奉胙肉,也就是豬肉,這其中也就包含有豬肘。祭祀完的豬肉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敬,也能表現當朝皇帝的勤儉節約,一般會將祭祀用到的豬肉分給參與一同祭祀的皇子大臣吃。
清朝吃胙肉屬於清朝祖制,不僅有“承福受胙”的含義,意思就是祖先神靈的福氣會透過胙肉傳遞給祖孫後代,吃了便可以承襲到這份福氣,受到祖先的庇護,同時吃下這些胙肉也能表現皇子和大臣沒有忘記祖先們打下這片江山的艱辛,不會偷懶享福現下。
清朝乾隆時期也依然承襲了這祭祀吃胙肉的祖制,按理說這乾隆皇帝賞賜的胙肉應該是一種尊貴福氣的象徵,畢竟能獲得這份胙肉福氣的人要不是皇子,要不就是當朝的大臣等,為何大臣們卻將獲得賞賜的這份豬肘出宮後扔給紀曉嵐呢?
如果你覺得清朝祭祀用的豬肘是我們現在老百姓家中所做的鮮香味美、肥而不膩的豬肘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
清朝所用來祭祀用的豬肘一般都是直接放入開水煮一下的豬肉,不僅沒有放任何的調料,鹽都不能加一點,一點油水都沒有,加上豬肉的酸臭味,這哪能跟皇子大臣平時吃的小糕點小菜比啊!
祭祀所吃的豬肉不僅沒有味道,還能很明顯吃出一股難聞的味道,很難下嚥。從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何大臣們會出宮門將這豬肘扔給紀曉嵐了。
在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當時就處於乾隆年間,魏瓔珞就曾在怡親王的胙肉上撒鹽,藉此來報復怡親王。
被發現胙肉上撒鹽的怡親王當場被乾隆懲罰,可見這胙肉在當時有多麼神聖不可侵犯,如果想要在上面加上調料讓其更好下嚥的話,那將會受到懲罰。
不過從這點又說不過去,胙肉作為祭祀承福用的,必然是神聖的,加上能有機會跟乾隆一起吃豬肘大臣們肯定得自己吃完,這如何能帶出去給紀曉嵐呢?
如果對這祭祀用的豬肘不敬的話,那就是對先祖對當朝皇上的不敬,屬於大不敬,就會受到懲罰,甚至會掉腦袋,所以將豬肘扔給紀曉嵐的說法又不能成立。
再來看看為何會將豬肘跟紀曉嵐聯絡在一起呢?歷史中所記載的紀曉嵐有三大愛好,分別是抽菸、吃豬肉和美女。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所塑造的紀曉嵐形象是為官清廉,能說會道,能對抗和珅,非常愛抽菸。
不過實際歷史上的紀曉嵐與影視作品中所塑造的紀曉嵐卻大為不同,他沒有跟和珅作對,反而是跟和珅交好,相互之間還會贈送詩詞。
歷史上的紀曉嵐沒有像和珅那般貪,畢竟紀曉嵐本身就是官二代,家中也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對於財富之類的也已經不是那麼痴狂追求地步,所以他的愛好就是抽菸、吃豬肉和美女,所以影視劇中所塑造的清官一說也能說得過去。
紀曉嵐喜歡抽菸就不用過多說,但是這吃肉這塊那就得好好說道說道了。
據史料記載,紀曉嵐每頓的餐食必須有豬肉相配,無肉不歡,雖然也會吃麵食,但是也只是偶爾吃上一點而已,基本上還是以豬肉作為主食,然後在搭配一壺好茶,一頓飯吃得肯定是比尋常百姓還要富裕。
紀曉嵐一頓飯要吃上十盤豬肉,這個飯量著實很大,並且當時還流傳一種說法,那就是吃豬肉能“滋陰補腎”,所以這點也能跟紀曉嵐好愛美女聯絡上一起。
乾隆盛世之下的老百姓其實還沒有達到像我們現如今百姓的小康生活,一頓飯能吃得飽就已經不錯了,別提能餐餐吃上豬肉。不過對於那些王公大臣肯定是能餐餐吃上豬肉,吃的還是各種調料各種做法的豬肉。
不僅吃豬肉,還會吃各種山珍海味,他們的胃口已經被這些山珍海味養叼了,所以對於祭祀用的沒有加任何作料白水煮過的豬肉根本就是難以下嚥。
大臣們雖然會在祭祀之後象徵似地吃上幾口豬肉,不過有些會因為實在吃不下帶出宮門,將豬肉轉送給平時喜歡吃豬肉的紀曉嵐也是能理解。
當時的紀曉嵐被乾隆任命去主持編撰《四庫全書》,雖然這官職挺大的,不過也就是一個文官,無法跟那些皇子大臣那般有機會去跟乾隆一塊祭祀吃胙肉。
表面上看這紀曉嵐跟這些吃胙肉的皇子大臣交好,所以人家不吃的胙肉會出宮門就轉送給自己,但是實際上是不存在贈予豬肉給紀曉嵐的事情,只不過是一種揶揄紀曉嵐的說法。
這其一,是因為當時的紀曉嵐喜歡吃豬肉,一頓吃豬肉的量很大,其二的說法就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吃豬肉可以“滋陰補腎”,將不吃的豬肉轉贈給紀曉嵐就是在揶揄他喜歡美女這一癖好。
紀曉嵐到底有多喜歡美女呢?據史料記載,紀曉嵐一天要來上5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上朝前一次,下朝後一次,臨睡覺前也要來一次,總共就是5次。
一次紀曉嵐被乾隆召見去皇宮寫書,這一去就是半個月沒有回家,這可把紀曉嵐憋壞了,於是跑去請假。旁邊知情的大臣便將紀曉嵐的這一愛好告訴乾隆,乾隆便賞賜給紀曉嵐2個宮女,這才緩解了紀曉嵐的難言之隱。
據說當時紀曉嵐的原配難以接受這麼多次,便允許紀曉嵐納妾,這一納就是七個妾。紀曉嵐的墳墓中除了自己生平喜歡的一些書籍以及其他的陪葬品以外,還有七具女性骸骨。
紀曉嵐到了80歲的時候,每天能吃上幾十斤豬肉,不過這一說法雖然誇張,但是更多就是表明紀曉嵐對豬肉的喜愛。
所以大臣將不吃的祭祀用的豬肉給紀曉嵐,更多就是在揶揄他。
回覆列表
古代沒有發明“閹豬”方法的時候,豬肉是不好吃的,因為豬經常發情,導致當時的豬肉是酸的。
所以逐漸的豬肉演變成為了一種窮苦人家的肉食,在儒家讀書人口中,更是成為了一種“賤肉”,所以當時的讀書人只吃牛羊肉,從來不吃豬肉。慢慢的從一開始的,因為豬肉不好吃,讀書人不吃豬肉,到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了一種地位的象徵,窮苦人家才吃豬肉。
所以,乾隆雖然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賞賜大臣們美味的豬肘子,但是這些大臣都是達官貴人,享受夠了美味佳餚,怎麼會喜歡豬肘子呢?
但是乾隆賞賜豬肘子的時候,這些大臣們還要表現得萬分榮幸,非常高興,謝主隆恩。但是一出皇宮,這些豬肘子都被扔給紀曉嵐了。
紀曉嵐是當時大臣裡面的一個另類。
當然也可能是紀曉嵐每天吃的肉太多了,牛羊肉買不起,只能吃豬肉。紀曉嵐的學問當然是不需要懷疑的,能夠主持編篡《四庫全書》,這可不是一般的讀書人能夠辦到的。但是紀曉嵐偏偏喜歡吃豬肉,而且是無肉不歡。
紀曉嵐每天吃多少豬肉呢?用紀曉嵐的話說“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飯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看紀曉嵐到底喜歡豬肉到了什麼地步,不吃米飯,不吃雜糧,只吃豬肉,一頓飯吃十盤豬肉,這個量確實比較大。
難怪當時傳說紀曉嵐“無女不歡”,這個跟吃豬肉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豬肉有“滋陰補腎”的作用。甚至日本人將豬肉稱為“長壽之藥”,說經常吃豬肉可以長壽,紀曉嵐極有可能就是因為只吃豬肉,活到8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