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帕丁頓的到來,給布朗一家添加了新的節日——“果醬日”,所有家庭成員在這一天圍坐在一起製作果醬。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應該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
10
回覆列表
  • 1 # 小劉的柴米油鹽

    我覺得樹立“家庭日”這個提議很不錯哦!這有助於家庭和諧,提高家庭凝聚力。

    我是農村長大的,家裡三代沒個上大學的,我考了個二本師範,是我們家學歷最高的。但是雖然我的父輩都是農民。但我們家有個很好的傳統。

    我爺爺活著的時候,每年的年三十下午,他會把我爸跟我叔叫到跟前開個家庭會議。主要先把這一年來家裡的賬算清楚。親兄弟明算賬。總結一下這一年的情況。說說新的一年的打算。我覺得,這個傳統很好。彼此說說心裡話,不滿的,感激的,擺到桌面上。父子兄弟感情更深。

    所以我覺得樹立“家庭日”是個很好的提議。

  • 2 # Rebecca51195

    家庭日是一個很新鮮的說法,而且很像一個舶來品,卻不是一個很新鮮的行為。中國古代有“皇帝祭天,百姓祭祖”的傳統,不過由於傳統文化的丟失,這些傳統也在慢慢消失,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中國人仍有對家的嚮往,最好的例證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春運大遷徙。

    這些其實都是頗有儀式感的行為,而家庭日不過是這些行為的一個家庭版的縮影,所以個人認為設立“家庭日”很有必要,這有助於增加家庭的向心力和親密感。

  • 3 # 小公主變形計

    設立“家庭日”是非常好的做法。爸爸媽媽留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對於增強家庭成員的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數大有益處!

    帕丁頓熊和布朗一家在家庭日這一天一起做果醬,而我們家的家庭日一般是週六。

    這一天,我們約定大人不應酬,和女兒一起按照女兒的心願來安排:白天一般是全家出遊。比如去博物館,或者陪孩子去遊樂場。馬上就是春天了,我們估計週六會主要以踏春為主了;到了晚上,我們會開一個小小的討論會,誇誇彼此在這一週做的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批評,並且約定好,誰都不準生氣。

    這樣的家庭日我們已經堅持大半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家人更親了!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的家庭日設在週二,他們的主題是全家一起看電影。因為週二北京電影院電影票半價。哈哈,這個做法是不是很經濟有很溫馨?也推薦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 4 # 暖心秋媽

    “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應該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我個人覺得這個“家庭日”是個可行的活動。

    我家從來就沒有設立過“家庭日”這樣的活動。不過,之前有幾次正好是星期六,我家三個人一起去河邊釣魚、燒紅薯窯、摘野果、摘野菊花。

    那幾次,不管爸爸有多少的約會他都全部推掉。因為可以在野外玩,還可以三個人在一起,所以,我家寶貝每一次都玩得很開心。因此我家寶貝有了他的感慨:“要是,下個星期六我們又一起這樣玩,那該多好啊!我想我一定又像今天這樣開心。要不,下一次我們一起去野餐?”聽著寶貝這樣的感慨,我和孩子他老爸都暗暗約定星期六陪孩子一起吃喝玩樂。

    所以,我個人覺得設立家庭日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活動,而且還可以讓孩子開心快樂。

  • 5 # 使用者1825602082577

    我們家還是有一定的儀式感的。比如家庭成員出去前,都會跟家裡人說一下;孩子上幼兒園或出去玩,都會讓他背個空書包,帶壺水;扔垃圾什麼的不能亂扔,必須得扔到垃圾桶...

    我覺得有儀式感還是好處多多的。首先因為全家人的參與,家裡會更和諧和有規則;其次,不管什麼規則,當你習慣成自然後,會刻到骨子裡,帶到自己的社交和學習中;第三,因為儀式感,孩子也會更有自信。比如我兒子特別習慣當別人給他東西后說謝謝,然後有模有樣地表達自己的高興 很多人就直誇這孩子既可愛又有禮貌。誇得多了,孩子也就越來越自信。

    題目所描述的帕丁頓的到來,給布朗一家添加了新的節目--果醬日,所有家庭成員在一天圍坐在一起製作果醬也是一個很好的家庭節目去,值得我們借鑑。我覺得我也有必要在每個月裡特別劃出一兩天一家人參與進來一起動手做個吃食,比如烤麵包,做蛋糕,包餃子。

  • 6 # 黃一越媽媽講育兒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是有必要的,儀式感是一種象徵,也能讓一件事進行的更為長久。比如:春節要壓歲錢,中秋節要吃月餅,冬至要吃餃子,這些儀式感的存在才讓這些節日更有意義也流傳更久。

    其次,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父母都在為了生活拼命工作賺錢,難免會忽略家庭是他成員,結果就是一個家庭難得有聚齊的時候,即使是有也是各自拿個手機,或者做著各自的事,家庭氛圍淡漠。

    但是如果設立家庭日,就能讓家庭成員更集中,尋找一個共同的主題,放下各自的事情,享受家庭的溫暖,久而久之因為家庭日的儀式感,而讓家庭成員更團結。

    再次,我理解的家庭日其實是陪伴,常有孩子失落的說爸爸媽媽不陪自己,說要帶自己去哪而一直不能實現,但是有了家庭日,會讓父母有機會實現孩子的願望,長此以往,這種儀式感能夠讓陪伴落實到現實中,讓父母無論再怎麼樣的忙碌下都記起孩子的需要。

    最後,家庭日是一個家庭緊密聯絡的象徵,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陪伴的機會,所以樹立家庭日的儀式感是更有必要的。

  • 7 # 育兒微時光

    家庭裡的儀式感多一點,孩子感受到的愛就多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我贊成設立家庭日,並且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也是一直這麼做的,這樣的儀式感讓我們生活更精緻,這是我在擁有孩子之前沒有感受到的。

    結婚幾年,不過紀念日,不拍全家福,總感覺少了點什麼。後來家人去世,找不出一張值得紀念的照片時,我才感到我們活得真沒有意義,所以有了孩子以後,我們家的儀式感就多了起來。

    比如每天晚上9點定時讀經、禱告,以前還需要引導孩子全身心的參與敬拜,到了後來,孩子自己就丟下書本過來了,這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比如在每個節氣來臨的當天,我們一家會一起讀詩詞,感受節氣和傳統風俗的味道。

    每一個週五,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看電影,分享觀後感,全家共同進步。

    每一個月的某個週末六,我們就全家出遊,河邊野炊釣魚,遠到爬山漂流;我想,這算是家庭日吧!還有每一個禮拜天的上午,我們全家去教堂參與主日敬拜,風雨無阻……

    突然發現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規律。

    每天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儀式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堅定自己的意志,它讓我們不會為了享受縱容自己,不會為了眼前的誘惑放棄長期堅持的目標。

    儀式感讓孩子的內心的富足、強大,也能增進了全家的感情,我贊成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的儀式感。

  • 8 # 心理諮詢師趙迪

    1. 何為儀式感?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想儀式感就是自己或和某個(些)人一起,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和條件下做一些特定的事情。

    2. 家庭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家庭就是家庭成員在一起一天一天的過日子,大多數時間是重複而平淡的。有的時候會讓人覺得乏味,讓人變得麻木,感情也可能漸漸疏遠。

    這是我們需要給生活加點色彩,給家庭成員加一些交集,一些共同經歷的美好體驗。這可以增強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結、家庭成員的幸福感和家庭歸屬感。同時和某個人長期共同擁有某個儀式會讓你覺得他對你的生活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上述的效果也許是儀式感可以帶來的,同時儀式感也是經營婚姻的一個好的方式。

    3. 如何能夠有家庭儀式感?

    只要我們用心,大的方面小的方面都可以產生家庭儀式感。小的方面,每天早上家庭成員互道早安,孩子給下班回來的父母那雙拖鞋、倒杯水。大一點的每週選一天作為“家庭日”,在這一天家庭成員在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全身心的彼此陪伴。然後我們還可以把那個家庭日用文字、照片、影片等方式記錄下來。

  • 9 # 帶娃的那些事

    現實生活中,設立“家庭日”真的是非常有必要!因為現在不僅是孩子們,大人們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的責任感也太差了。如果能有一個儀式感非常強,又能有很好的參與感的“家庭日”,對於小家的團結和家庭成員的責任感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以孩子的名義或興趣,設立“家庭日”,讓孩子充分參與進來,體驗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和幸福感!

    我想很多家庭裡,對孩子而言,能數得上節日,除了自己過生日,就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了。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們永遠都會是孩子,而缺乏對於家庭的參與感。如果能以孩子的名義或者是興趣,去設立一個“家庭日”,並且是全家都要參與,儀式感非常強的一個活動日。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充分的參與進來,瞭解自己作為家庭一員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自己在這個家庭中能體驗到的自豪感。這樣的家庭集體活動,對於孩子的性格發育非常有幫助!

    除了結婚紀念日,雙方的生日,其實還可以有一些更有意義的“家庭日”來增強夫妻雙方對於家庭的責任感。

    身邊很多女性朋友會發牢騷“今天是我倆結婚十週年了,他居然能忘了,沒指望什麼禮物,起碼早點回家,一起吃頓飯也成啊。”

    我想這種情況很多做妻子的都會有,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更多的身心投入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讓夫妻雙方對彼此的關心更少了很多。

    所以,如果除了結婚紀念日和雙方的生日以外,還可以有一些更有意義的“家庭日”來讓所有人參與一下。比如,為了紀念老婆分娩時的痛苦,可以將孩子生日的前一天或者是懷孕的那一天定位“老婆的受難日”。這樣,能透過一個儀式感非常強的家庭紀念日,來讓夫妻共同懷念一下當初的美好,也讓老公能更體貼老婆,對於家庭的責任感和幸福感提升非常有幫助。並且還可以讓孩子對於媽媽在孕育自己的過程中受過的苦難有一個更詳實的瞭解,對於孩子從小樹立感恩父母的觀念非常有幫助!

    雖然我並不信任何宗教,但是有一些好的東西、儀式感、參與感強的東西,在小家庭裡運用一下,其實對於大人、小孩都是非常不錯的!你們覺得呢?

  • 10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一,我覺得根據各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來定是否樹立“家庭日”。沒必要為了樹立家庭儀式感非的整個“家庭日”出來。

    二,家庭儀式感我是近期才知道這個詞的。從各類育兒文章中,當我剛聽到這個詞的時候覺得特別新奇,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外國教堂中那種儀式或者中國一些婚喪嫁娶的風俗儀式。後來去看了,才知道。像春節發壓歲錢也是儀式,中秋吃月餅也是儀式。這樣看來,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環境中。

    之前,我個人想設個“家庭會議”時間。可惜一直沒有實施,可能我是個不夠堅持的人,一個大條,太隨性的人。所以,即使我設立了“家庭日”也未必能堅持下來。所以乾脆不設立。

    我家一般情況下,是週日大家一起出去玩。這也叫儀式感吧!

    總之,我覺得可以堅持的家庭去設立好了。的確可以增進家庭的儀式感。

    不想設立的就不要設立。增進家庭儀式感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對家有歸屬感,讓家更溫暖,達到這個目的也有很多的辦法。比如,爸爸愛媽媽。媽媽溫柔善良等等都是對孩子最好的榜樣。

  • 11 # 青青寶貝

    給自己一個儀式,開始一段征程。 ——《感謝不完美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很需要儀式感,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充實、幸福而有意義。而用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深愛、感受到生活的有趣,從而對每一天的生活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

    我原來生活非常的粗糙,很少用心慶賀各種節日。自從有了孩子後,越來越注重各種傳統節日、週末甚至是西方的節日等。

    為了讓家人之間更加親密,更加團結,親子感情更有深度,父母都可以給家庭生活各種細節里加入“儀式感”,而不只是靠設立“家庭日”來加強家庭儀式感。

    首先,讓儀式感成為每日生活日常

    我們家會在早上起床後互相說“早上好!”並給對方一個擁抱,晚上睡覺前孩子會與父母擁抱後再互道晚安。家中小寶,從剛出生也有參與進來。

    孩子從幼兒園上學開始,接送他時都會擁抱甚至親吻他。如果孩子在家爸爸媽媽出門上班,他會擁抱我們,回家時他會給我們開門,然後再擁抱我們。

    我們讓這種家人親密互動在每日生活細節中,並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其次,認真對待每一個節日

    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家人的生日、學校節日等,父母需要從小引導孩子,帶著孩子一起為每一個即將到來的節日提前做準備。

    父母可以利用節日的各種儀式感讓孩子瞭解不同節日所需準備的東西,親自參與會讓孩子對於節日的理解更深刻,也會讓孩子對每個節日的到來充滿期待。

    最後,“家庭日”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計劃、籌備有意義的活動

    設立一個“家庭日”,父母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在“家庭日”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籌備家庭相簿、一起收拾整理房間、一起計劃外出遊玩、一起看一場電影或兒童劇、一起去公園走走、一起去戶外運動等等。

    用心的父母會把與孩子在一起的點滴生活記錄下來,若干年後,這樣累積起來的歲月,得讓父母與孩子感受到多少生活的有趣和溫馨。

  • 12 # Summer媽媽

    家庭儀式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裡的重要成員。言行舉止都代表著自己的家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責任心,和行為規範。所以設立家庭日或其他特殊的日子來做特定的事來樹立家庭儀式感是很有必要的,在特定的日子裡陪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譬如植樹節,帶孩子到郊外種下一棵樹,或認養一顆樹。讓孩子體會一種被需求感。生活會更有意義。世界讀書日,帶參加一系列的讀書活動等。讓孩子知道,他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子,建立社會歸屬感。

  • 13 # 希媽育兒

    怎樣讓平凡的日子變得有意義?我覺得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春節。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春節過年是非常神聖的節日,從臘月二十四開始,打掃房子、擦桌椅窗戶、幫著老爸老媽洗洗涮涮,就感覺年越來越近了,再後來,打豆腐、煮豬頭、貼對聯、大年三十隨老爸守歲、放鞭炮……這樣豐富的儀式充斥著整個過年期間的生活,一直都現在我都印象深刻——由此可見儀式感的深遠影響。

    又比如今天的三八婦女節。

    幼兒園的老師一早就告訴孩子們這是媽媽的節日,讓孩子們祝媽媽節日快樂,還讓孩子自己用橡皮泥捏成了各種各樣美麗的花朵,送給媽媽們。

    其實這也是儀式感的一種體現。我還記得去年的“三八節”,女兒給我送的是她親手做的愛心小卡片,超級暖心。

    另外,每到家庭成員的生日,大家可以一起吃蛋糕,到爸爸媽媽的結婚紀念日可以送一束花、,每年可以挑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去拍一張全家福……透過這些小小的儀式,可以讓孩子自然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濃濃的愛。

    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需要透過點滴的儀式感,積累幸福。

  • 14 # 那抹火焰藍

    在現實生活中,我覺得設計家庭日來增加儀式感是非常必要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來具體說說吧。

    首先呢,增進交流機會,讓彼此不是陌生的身份。

    家庭日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家庭裡包括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一個或者多個孩子,平日裡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環境。

    爸爸可能就是工作,在職場拼搏。媽媽可能在家裡,或者在工作,總之跟爸爸的工作肯定有所不同。還有一個就是孩子,他們在上學,每天接觸的老師和同學,大部分時間生活的地方是學校。

    這樣情況下的三種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都生活在一起,心好像並不在一起,有一個家庭日,就可以促進彼此的交流,放下各自的身份,平等的交流,溝通。

    其次,聊聊各自的工作生活,讓理解走進生活。

    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可是又因為工作等原因,沒有及時的解決問題,那有了家庭日以後呢,平日裡積累的問題,疑惑,不理解都可以在這時候說出來,讓這一天成為解決問題,釋放情緒的一天。

    各自說說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近況,讓理解走進家,讓家庭更和睦。

    最後呢,家庭日是一種儀式,是對生活的一份重視。

    家庭日活動,除了解決平日裡積累的問題以外,還可以在家庭日為家人慶祝生日,做有意義的事情,總之在這樣的日子裡,一家人在一起做什麼都會很幸福。讓幸福充滿儀式感,連牽手都會覺得甜!

  • 15 # jingfang

    在現實中,很有必要設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

    我有個同學,她家裡家族龐大,在她爸爸這邊,兄弟四個,姐妹四個,而各自又有三個孩子以上。她媽媽那邊,也是一樣的情況。唯一不一樣的是,她爸爸這邊,老人家很早就不在了,兄弟姐妹各在兩處生活。她媽媽這一邊,兩位老人家都在,兄弟姐妹分散在各市生活。

    而且每年,除了過年回去聚聚外,在媽媽這邊,在兩位老人家生日的時候,似乎就是家族的家庭日,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到,但是,每個家庭都會有人回去,一起給老人家過生日,一起拍大合照。

    因為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很熱情開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

    我同學在年紀小的時候,每年都會去參加聚會,後來長大了,有了孩子,能抽出時間的,也都會在這兩天裡,帶孩子帶回去參加聚會。所以,她和媽媽那一邊的親戚都很相熟,長大了,雖然不在家鄉工作,和他們的聯絡還是挺多的。

    一個家族設立一個日子,讓大家一起聚聚,可以加強聯絡,可以讓大家感情更親密。

    同樣的,如果一個家庭,能設立一個日子當成是家庭日,在這一天裡,一家人能齊聚一起,出遊、做美食、整理家務等,不僅可以增進感情,增加家庭成員的互動,還可以讓家庭成員對於家的概念更清晰,更願意維護好一個家的完整和和諧。

  • 16 # 豆小米媽媽說

    生活還是要有點儀式感的,否則過的平淡無奇,沒有一點生活樂趣。有了“家庭日”家庭儀式感就增添了生活樂趣,孩子喜歡,家人也因為這樣的日子生活多了份情趣。

    我們的儀式很多,春節,五一節,生日,紀念日……好多日子,都需要儀式感,把這些日子都有儀式的舉行,大家才在平淡的生活中無比開心,平平淡淡沒錯,偶爾來點儀式感給生活注滿新鮮活力,保持生活新鮮樂趣同樣重要。

    我很認同設立家庭日,樹立儀式感,雖然我們還沒設立,但是這種概念還是比較接受的,或許很快實施。

  • 17 # 婷媽育兒筆記

    婷媽覺得生活中需要一些儀式感,這體現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但是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雖然說現在有了各種各樣的外來的節日,但是並不是真正的儀式感,婷媽在這方面也是做得很不夠。

    婷媽現在所做到的就是幾個傳統節日(比如端午、中秋、春節)會定期問候父母家人,還有家人的生日,哪怕只是一個問候的電話,幾句貼心的話語,但是心底會升起綿綿暖意,會感覺被看到,被重視,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標,孩子尤其如此。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設定一些特殊的陪伴時間,正面管教裡面叫“特殊時光”。還有“家庭會議”,可以是每週或每月,固定下來,孩子會期待,盼望。這都是一種儀式。

  • 18 # 天使寶貝成長記

    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覺得很有必要設立一個“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的。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父母供我們吃飽穿暖和上學就很不容易了,其它也就顧不上了。如今的父母學習機會大大增多,學習能力也較強,生活條件也都比以前好很多,可是感覺物質水平上去了,可是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反而不太好。像一些關於孩子自殺的、兒子殺母的等等新聞報道實在令人寒心,所以這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一個家庭來說太重要了,還有離婚率居高不下,夫妻關係經營不好,也直接影響家庭和睦和孩子健康成長。

    所以如果設一個“家庭日”,來提醒大家好好愛這個家,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給家庭成員心裡都樹立家的儀式感,牢牢在心裡記住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團結在一起不離不棄。大家形成凝聚力,我想這個家庭一定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我身邊就有不少家庭,經常開“家庭會議”,一起互相提意見,總結上週成果和不足,並制定下週計劃。這樣的家庭處於不斷反省和進步中,又怎麼散和亂呢?所以我非常支援根據家庭實際情況挑選一個日子作為“家庭日”。

  • 19 # 睿心媽媽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儀式感,如小孩子的入院典禮,小孩子的幼兒園畢業典禮,6月兒童節的表演,每個孩子的開學典禮,每個孩子的家長會等等之類的。

    儀式感能讓人們更加的重視它的存在,家庭成員之間覺得更加的溫馨幸福。比如說,我們今天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夫妻二人共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看著孩子被老師領入院中的那一幕,那是多麼幸福的一幕,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入幼兒園了。

    再比如說,孩子幼兒園畢業了,我們家長來參加他的畢業演出,見證他的成長過程,那個時候我們很欣慰。我們既能夠感覺孩子成長,我們又能夠收穫她成功的喜悅,多好的事啊!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是你家庭日來樹立家庭儀式感呢?我覺得有必要來設定一個家庭日來增強家庭儀式感的。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有的人整天都匆匆忙忙的,不是忙於應酬,就是忙於工作,或者忙於休閒。有個廣告說的很好的,老爸老媽做好了一桌飯菜,在家裡興奮的等待著孩子們回家吃飯。結果一個電話打來說,今天單位要加班,一個打來說我今天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一個說我今天有應酬,都不回來吃飯了。結果老人說“都忙。”顯出一副無可奈何、極其失望的表情。

    年輕的爸爸媽媽規定每個星期至少陪孩子一天。今天我們就專專心心陪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看書做作業,陪孩子玩。讓孩子形成一種意識,今天爸爸媽媽會陪我的。讓他在期盼與快樂中度過美好的一天。

    現在的獨生子女比較多,如果我們是另一個家庭,只規定孩子一個星期至少回家吃頓飯。那樣讓父母有所牽掛,有所希望。因為父母都有一個星期沒有見你了,不知道你怎麼樣。回家與爸爸媽媽聊聊家常,說說工作。彼此心中有所瞭解,多好啊。還有在這一天我們儘量都不能夠保持平和心情,不要發生爭執,這樣家庭的幸福指數就很高了。

  • 20 # 多特兒童專注力

    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現代的孩子不愁吃不愁喝,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著,總會讓人感覺生活少了點什麼,所以我們一直在追尋生活的意義。

    而儀式感就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通俗點講,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在女兒只有幾歲的時候,她就設立了家庭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在會上,父母和女兒是完全平等的個體,三人互提優缺點和意見,以便改進。

    後來,家庭會議變成了全家最重要的一項儀式,也成了女兒最開心和最自由的時刻。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才不會缺愛。

    當忙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父母敷衍子女的最多的話是「沒時間」,於是「陪陪我」成了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家庭日的設立,便是親子陪伴的儀式,也是父母對孩子更深層次的尊重。

    童話書《小王子》裡說道:“我們需要儀式,它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子,使某一時刻不同與其他時刻。”

    孩子出生以後,生活的一地雞毛感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心中變得愈加強烈。

    哭聲、笑聲、嘈雜聲,聲聲入耳。

    公事、家事、瑣碎事、事事操心。

    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卻只想橫躺、豎躺、平著躺、躺躺放空。

    心中明明充滿對家庭對孩子的愛,充滿了對生活變得精彩的渴望。可是,回過頭一想,還得給孩子做飯呢,還得送孩子上學呢,算了吧,以後再說。

    於是,逐漸在生活的繁瑣中放棄反抗,逐漸習慣於平淡,然後告訴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

    儀式感,變得越來越稀缺。

    黃磊在上《奇葩說》節目時這樣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生活始終擺在每個人面前,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恰恰不能少的就有「儀式感」。

    孩子的幼兒園畢業典禮、夫妻間的結婚紀念日、家人的生日.....每次出差前母親都要煮上一頓餃子、每天睡覺前孩子們總要纏著你講一個故事、過年過節時家人總要聚在一起開個家庭會議.....

    這種“貌似無用”的家庭儀式維繫著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它們打破日常生活的忙忙碌碌,將家中所有的人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讓平常難以言說的情感表達出來,給予我們感受對方、感恩彼此的機會,並從中收穫幸福的力量。

    儀式感對家庭生活很重要,對孩子而言則更為重要。

    年初的時候,電影《奇蹟男孩》掀起了一波話題,片中的小男孩奧吉一出生就身患惡疾,長相醜陋,長大後因為害怕同學們的嘲笑他不敢上學。

    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小狗一直陪伴、關心著小奧吉,整個家庭給予的愛匯聚起來,給他創造了一個快樂成長的良好環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讓奧吉樂觀自信,勇敢地開始了融入校園生活之路。

    毫無疑問,奧吉很幸運,他雖然沒有在容貌上生來和眾人平等過,但他擁有一個可以給他強大精神支撐的家庭。而幸福的原生家庭,讓奧吉邁出失落自卑的低谷,重新迎接了自信。

    電影之所以掀起熱潮,是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了:這才是每個家庭都值得學習的樣本——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才能避免諸多育兒困惑,撫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換句話說,家長怎樣重視孩子,孩子就怎樣重視他們自己。

    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力量。

    儀式是人們面對自然、社會、他人與自身所採用的一種特殊行為方式,它內化了人們心靈上的許多需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在孩子豐富而複雜的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儀式,這些重要時刻,如果全家人能一起參加,那將給孩子帶去無窮的信心和鼓勵。

    一、儀式感給孩子一份美好回憶

    曾經看過一期名為《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演講人是美國攝影師Steven Addis,分享的內容是關於15張照片。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那年,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又恰逢女兒1歲的生日,於是妻子讓他抱著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了張照片。

    碰巧在一年之後,他們回到相同的地點,便以相同的姿勢,拍下了第二張照片。年復一年,事情如此發展下去,這個家庭的小傳統,成為了一種儲存時間的方式。

    這個獨屬於父親Steven和女兒薩比娜的生日儀式就這麼延續了15年。

    在時光面前,這組照片充滿紀念意義的儀式感,讓無數人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鳴,也喚醒了我們對生命中某些特殊時刻的珍視。

    愛意的表達有許多種,親近的表達也有許多種。我是你的親人,你是我的寶貝,透過特定的溫暖儀式,儲存愛的記憶,讓彼此感覺到對方的心意,這種儀式的創造,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回憶。

    可能我們沒有這個機緣來給孩子創造這種獨特的回憶,但是,在日常中,我們可以出席那些對孩子來說,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像是家長會、親子閱讀會、文藝演出等等。

    二、儀式感帶給孩子榜樣的作用

    明星李亞鵬給女兒確立人生的首要目標就是“做一個有愛的人”,熱愛生活。

    我們都知道李嫣是生來有兔唇的,而恢復後的疤痕甚至連前沿的醫生都無能為力。

    面對這種外人可能報來的詫異、驚奇,甚至嘲笑的目光,很多普通孩子會對人生產生負面的懷疑,甚至抱怨上天的不公,更何況是聚光燈下大明星王菲李亞鵬的孩子?

    可是,李亞鵬首先教給女兒的就是做一個對生活熱愛、對身邊人熱愛的人。他曾經對女兒說過:“上帝給了你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李亞鵬說:“我們一家做科學觀測,在十三陵水庫的湖邊選擇了一個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個節氣那一天我們儘量全家一起。我們去那個固定的地方做水溫的測試,空氣溼度的測試。”連續6年從未中斷。一年24次,一共160次。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帶著小孩?難道小孩就懂得測試空氣溼度,知道這麼做有什麼用嗎?

    其實,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最佳榜樣,孩子天生會對父母有行為和言行的模仿的特性。

    當父母以科學,探知,熱愛大自然與生活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時,孩子會處於本能的模仿。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而李亞鵬為這張鏡子鑲了條金框。

    這就是儀式感帶給孩子的父母榜樣作用。

    三、儀式感有利於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年級的孩子小金有個令他的媽媽抓狂的“習慣”:

    每天早上上學前、晚上入睡前必須看書。

    早上那麼、那麼匆忙,媽媽還必須擠出15分鐘和他一起看書。

    晚上呢,無論多晚、無論當媽的有多困,不看上3本、5本書, 絕對不會放過媽媽。

    有段時間,孩子的媽媽很困惑,他為什麼非得堅持在早上和晚上固定的時間看書?

    後來,某個機緣巧合下,才恍然大悟,孩子已經形成了閱讀的儀式感。

    和過去古人讀書,先要沐浴焚香類似。每天早上,小金與媽媽兩人一起在刷牙洗臉之後,固定蜷縮在沙發上看書;每天晚上,會在洗完澡後,窩在被窩裡,一起看書享受親子閱讀的時光。

    親子閱讀中,一旦固定了某種儀式,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認識:閱讀時間到了,現在該要好好讀書了。這樣他會快速收回剛才還在迷糊、玩耍的心,馬上投入到閱讀的情境中去。

    同樣在孩子做作業這件事上也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上小學後,孩子書包裡東西一下子多了許多。但能不能管好自己的文具,對孩子來說是新的考驗。

    但這也正是培養孩子責任心,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整理意識的最好時機。管理好文具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開始。

    先把今天寫作業需要用的文具擺放整齊,最好是按照使用率依次擺放,例如數學、語文書和練習本方一側,其他書籍放另一側。

    這樣寫作業前就會準備好,孩子也不會出現寫作業的時候東翻西找的現象。

    一個會整理自己物品的孩子,他的思維也會有條理性,有條理性的孩子一般學習都會不錯。將所需要的書本、文具擺放好再學習,給學習增添了儀式感。

    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四、儀式感給孩子的生活增添樂趣

    儀式感能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為以後的回憶留下美好的記憶。

    多一點儀式感,讓某些時刻變得特別美好,這適用於自己,也適用於孩子,所以我們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培養儀式感,將儀式感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生活才會有味道。

    而培養儀式感,其實很簡單,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很多家庭過的不幸福,並不是因為家庭成員不夠努力或者家庭成員間性格不合,而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夠認真。

    生活裡沒有大事,都是各種各樣的小事串聯而成。生活雖不能波瀾壯闊,但平平淡淡中也不要把日子過成白開水。

    楊絳先生這樣描述她的家庭生活:“我們工作之餘,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裡來回散步。阿瑗回家,我們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頭’把玩欣賞”。

    你看,生活的樂趣需要自己發掘,自己發現。

    很多人抱怨自己生活無趣,家庭生活處於“相對無言”的境地裡,其實真的是生活無趣嗎?真的是生活不幸福嗎?其實是你缺少一顆發現生活樂趣、認真生活的心。

    儀式感,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也是父母給孩子成長最厚的莊重和最大的底氣。

    畢淑敏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育兒中的儀式感,正是給與“育兒”以意義,並且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

    當我們忙碌著奔波著焦慮著,唯有儀式感,能讓我們莊重認真地對待生活。而儀式感本身,就是對生活極大的熱愛。

    儀式感,才是一代又一代傳承的富養。

    世界紛紛擾擾,日子平淡無奇,而儀式感,就是平淡生活中主動建立的小確幸。正是這些小確幸,讓我們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熱愛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有些父母帶小孩,在高鐵座位上換紙尿褲,而不去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