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少傅管理太子東宮的官員,有太子賓客、洗馬、舍人等官員,另外還有太子的私人衛隊(唐朝稱"太子諸率")。

  • 2 # 2020史話史說

    在古代,傳承一般是最大的事情,我們僅僅從官方對於鼓勵生育獎勵生育這方面就能夠一窺全貌,而恰恰“繼承”屬於 傳承裡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位,可以預見“繼承”的重要性;

    現在,咱們轉過頭來看看傳承幾千年的中國,有那句俗語:“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間產生聯絡,之間的活動等等都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而作為一位皇帝,他手下肯定有一大批人為其賣命,從事有關“皇帝”職能的活動;似乎這樣一個組織機構很是完美,能夠進行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但是,強如秦始皇都要派人去海外尋找仙藥,這樣代表著一代新人換舊人的自然現象,

    從秦始皇正式開始不到500位皇帝,這麼多年過來了,才僅僅幾百人當皇帝,從這裡面能看到皇帝的唯一性,相對應的皇太子也是唯一性的,對於一個國家,皇太子在法定繼承上具有先天優勢,從理論上來說皇帝死後,天下所有人將聽命於皇太子,這個新的皇帝,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太子這個職位很是重要;

    皇太子和皇帝的工作基本上是重複的,而皇帝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給自己配備了好多好多的下屬,努力的治理著這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皇帝還有一個義務,就是培養一個能夠帶領自己的國家更加強盛的後代,所以皇帝比皇太子多了一個權利,替太子組建“小朝廷”,給太子“練手”,讓太子和自己一樣;

    如果要說東宮配備的官職是一個微縮的朝廷,倒不如說掌握核心技術的皇帝為了下一代,主動交出二級控制權,各個朝代的官職叫法有所不同,但是形式權利都一樣,不用糾結於何種官職名稱;

    最後,我們理解下“微縮的朝廷”,屬於皇帝的朝廷隨著他的年紀的漸長,也會長大,成熟,老去;屬於太子的“微縮的朝廷”,因為是高配,會根據皇帝的朝廷的時間存活長短而定,或一夜之間,或幾十年之後,這裡的“微縮的朝廷”等的是一個機會,一個適合其名正言順“成人”的機會。

  • 3 # 會跳高的豬

    不請自來。

    首先,回答皇太子的“東宮”配備了哪些官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第一個要知道東宮的作用。東宮是教育、輔導、保衛太子,以保證皇權長久承襲而專門設定的一個機構。而歷朝歷代冊立太子都是為了是鞏固皇權、穩定統治。因此,東宮的官職不僅關係到太子的成長,更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發展。

    東宮制度始於殷周,當時有師、保、太傅、少傅等官職。

    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師教之以事,保則慎其身。

    當然,我國封建社會2000餘年,歷朝歷代對東宮官職的設定都不盡相同,我們以明朝為例,大致羅列下東宮的官職,以及他們的作用。明朝東宮官職大致如下:

    1.太子三師,即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職的合稱,是為從一品。最初主要負責以道德輔導皇太子,後大多為虛銜。

    2.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職的合稱,是為正二品。最初負責掌奉皇太子以觀三公的道德而教諭等事,後大多為虛銜。

    3.其他東宮侍臣

    其他就有很多了,比如伴讀、太監等等,負責皇太子的生活起居,讀書學習,不一一列舉。

    三師和三少統稱六傅,有明一代,六傅大多都是朝臣兼任,很少有專職的東宮官職。其實,這麼多朝代,對於東宮的官職基本類似,不一樣的只是官職的名稱。

    其次,回答東宮是不是一個微縮的朝廷。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1.說是,是因為東宮主要負責教育皇太子聖賢禮儀,使其知曉國家大事,其官職配備幾乎都是有德有才之人,很多朝代都像明朝一樣由大臣兼任。而作為帝師,則大多都是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說是權臣也不為過。比如萬曆朝名相張居正等。在皇帝年邁或者病重之時,東宮的意見很有可能左右整個帝國的局勢。

    2.說不是,是因為東宮的官職配備主要是教育方面,其沒有兵部、吏部、工部等朝廷必備的部門。東宮的機構規格和人員配備和朝廷大不一樣。東宮也基本上指揮不動朝廷六部的官員,有時候甚至地方官員也難以調動。

    儘管如此,只要太子德佩其位,又有名臣輔佐,大傢伙心裡都有數,誰將會是帝國的未來。因此,無論東宮的官職多寡,權力幾何,都幾乎是帝國排第二的機構,誰也不會輕易得罪。

  • 4 # 李厚何

    皇太子有屬官始於西漢,西漢在卿一級設有詹事和太子太傅兩個和太子有關的官職系統,前者負責皇太后、皇后和太子的行政事務,主官為詹事,屬官有有太子率更(負責計時、太子家刑獄);家令丞(負責太子財政事務);僕(負責太子出行車馬)、中盾(太子內衛)、衛率(太子衛隊指揮官)、廚廄長丞(負責太子膳食、廄馬等),後者是太子的教育和諮詢顧問機構,主官為太子太傅,屬官有太子少傅、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驂乘、護太子家等。

    這套太子屬官體系一直延續到南北朝,但內容有不少變化,如太子太傅、少傅級別提高但職責削弱,成為高階官員的榮譽加官,而負責太子衛隊的“率”則先是加強(後趙、劉宋等都曾充實到6個率甚至更多的編制)然後再削弱(因為多次出現太子造反的事例)。

    北齊在東宮設門下坊、典書坊,隋代改為左右春坊。

    自隋代起,東宮體系設官為之一變,設太子三師、三少,負責輔導教育太子;詹事府如尚書省職,統領家今、率更、僕三寺和左右衛、司御、清道、監門、內等十率府;左春坊職如門下省,設左庶子、中允、司議郎、左諭德、左贊善大夫等職,右春坊職如中書省,設右庶子、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右諭德、右贊善大夫等職。左石春坊又分為內外兩部分,在內的部分是在東宮內設定的辦公懈署,在外的部分則與朝廷其他官署同設在皇城之內。東宮官署居皇城的東北部。

    隋代的太子官署體系除了三師、三少由高階朝官兼任外,都是有實官和實權的,目的是讓太子早日熟悉政務、軍務。但鑑於隋煬帝以太子攘奪皇權,他本人晚年猜忌自己的太子,不斷削弱太子官署的實權,唐初又接連發生建成、承乾、重俊三個太子的兵變事例,因此太子體系的各級官署逐漸成為有名無實的閒置人員安置部門,只有負責教育的各機構比較充實。

    明代開始恢復太子師傅保及詹事等職任、架構,永樂年間將太子三太、三少以外的屬官通歸詹事府體系,並在三殿、三閣大學士中指定文華殿大學士為太子的顧問,重新設定了左右春坊、司經局等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太子屬官名目,但實際上要麼空缺,要麼由朝官掛職,太子身邊實際上往往只有兼職的師傅和一些低階屬官,並沒有什麼實權。清代大體沿襲了明代的制度,太子名義上有一堆下屬機構和屬官,實際上“左右無人”,連師傅也是由朝官兼任、皇帝指定的,這自然還是擔心太子做久了過早覬覦老爹的皇位。

    事實上自雍正以後清代就沒有立太子的規矩,但太子太師之類官銜卻一直存在,這自然是因為這些官銜僅僅代表一種榮譽和級別,有沒有太子都無所謂了。

  • 5 # 路之意

    封建皇權社會,天子立嗣事關國家根本,在清代以前歷朝歷代都是皇帝在世時確立太子人選,並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太子儲君的官制。大概從東漢時期“東宮”就成為了皇太子官署,而東宮一詞遂成太子的代稱。

    皇太子的“東宮”配備了哪些官職?

    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定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

    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藥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

    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

    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僕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

    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閒職。

    當然,東宮的衙署很多,官職也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東宮所有的官職,在朝廷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官職。由此可見,在隋唐時期東宮的體制已經十分完備,並且與朝廷之政治體制構成了極其密切的對應關係。

    為何說它是一個微縮的朝廷?

    儘管從理論上來說,東宮體制也應包括在中央政治體制的系統之中。這一設計的政治意義正在於保證太子能夠以儲君身份熟悉政事,為準備日後皇權的順利交接過渡歷經磨練。

    比如唐高宗時李弘為太子,即出於“為政之方,義資素習”的考慮,特降詔令皇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坐,諸司有奏,事小者並啟皇太子。”這樣一來,太子便可藉此歷練政務,故此,每當先皇駕崩,遺詔中常令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以免在權力交接過程中出現權力的真空,此所謂永保宗廟、社稷之固。東宮體制之建置比擬朝廷的政治內涵也就在於此。

    隋唐時期,還屢屢出現太子監國的情形,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透露出何以東宮體制比擬朝廷的玄機。所謂太子監國,即總領百官,代攝國政。監國之時,皇太子儼然如君臨天下,其東宮體制也隨之升級。據《大唐六典》記載:“若皇太子監國,詹事及左、右庶子為三司使,則司直一人與司議郎、舍人分日受啟狀,詳其可否,以申理之。”

    按制,唐代的三司,就是御史臺、中書省、門下省長官,有著“大事奏裁,小事專達”的權力。也就是說,太子監國期間,太子詹事與左、右庶子就好比是中書、門下、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形成了新的一班領導核心。

    換句話說,就是太子監國期間,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朝廷中樞暫時移往東宮。

    古代皇權社會,皇權的順利交接是一項重要任務,因而對於太子的培養便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歷朝歷代在儲君設立之後(清代除外),都為儲君配備了相當完善的官僚系統,而這套官僚系統大致可以分為教育系統和輔佐系統兩類,全面負責儲君的教導和朝政熟悉工作,從而保證太子日後順利接管朝政。

    由於太子屬官極為完善,幾乎對應著朝廷的所有部門,故而才有“微縮朝廷”之稱。

    總結:事實上,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將“東宮”打造為微縮版朝廷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太子可以儘早的熟悉朝廷的運轉模式,一旦皇帝駕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權力更迭而導致的朝政混亂。

  • 6 # 方圓讀書

    皇太子的“東宮”配備了哪些官職,為何說它是一個微縮的朝廷?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東宮”,最初是中國古代宮殿的指稱,因其方位而得名。後來則借指居住東宮的儲君,即太子。但是“太子東宮”,絕不僅僅是太子居住的宮殿名字而已,實際上它還是一種制度的別稱,即“東宮制度”。那麼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制度呢?我們本文就來給大家說一下!

    東宮制度的起源

    而關於東宮制度的起源,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

    一些學者認為,在夏朝確立“家天下”的世襲制度之後,商周時代逐漸確立起了嫡長子繼承製,因此,最晚到春秋時代,東宮制度就已經完全形成了。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在先秦時代,皇帝制度尚未確立,為了保證皇位傳承的東宮制度也就無從談起了!

    當然了,在筆者看來,顯然第二種說法更為合理一些,因為在先秦時代形成的關於王位傳承的一些制度和原則,雖然具備了東宮制度的某些特點,但還不能算作是完全意義上的東宮制度。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正式稱為“皇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但秦始皇本人卻迷信長生不老之術,在世之時厭惡他人談論生死,因而在生前並沒有預立太子。

    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後,趙高等人聯合,立胡亥為帝,不過秦二世的暴政使得秦朝只傳二世便滅亡了。秦朝也因秦始皇的原因和國祚短促,並沒有建立起東宮制度,但是在後世太子的一些屬官在此時已經出現,比如“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東宮制度的發展

    到了漢朝時期,在東宮制度方面,繼承先秦和秦朝的一些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又加以完善,從而形成了自己比較完善的一套專有的東宮制度系統。漢代東宮的官職主要可分為兩大系統:即太子太傅、少傅和東宮詹事,“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廄長丞。(《漢書》)

    二者互不統屬,各司其職。根據東漢時應劭的註解,“詹,省也,給也”。簡言之,所謂“詹事”實際上就是省視和供給皇太子、皇后之所需,職權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大。王莽時期和東漢時期,又分別對東宮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加強了對東宮官的管理和排程。

    所以我們能看到,自商周到漢代,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東宮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漢代東宮制度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帝王接班人,這種格局的設定也為後世的東宮制度奠定了基本的正規化。

    東宮制度真正發展和完善的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而由盛轉衰則是在隋唐時期。因為我們知道,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高度發達的時代,各項制度都趨於成熟。但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因此在後來的數次政變中,太子因處於權力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廢立之事常有發生。

    到了唐朝後期,連皇帝的廢立都受制於宦官,東宮制度也就形同虛設了。

    東宮官制

    透過上面的講解,想必大家對東宮制度的成立發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在瞭解完這些以後,我們便正式來講解一下“東宮官制”。

    我們知道,為了能夠很好的教育和輔佐太子,實現皇權的平穩傳承,封建帝王依據現實的需要,以太子為核心,設定了一系列的職官,由這些官制即人員組成的官僚集團就被稱為“東宮官”,而這一制度便是“東宮官制”。

    關於東宮官制,每個朝代皆有不同,但也有其相似之處,我們本文只以明朝的東宮官制來進行講解。

    有明一代,除了“東宮六傅”之外,東宮的教輔機構共有四個,即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各衙門各有印信,皆為東宮官職。

    所謂“東宮六傅”,指的是輔導太子的主要官職,由“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組成。

    其中三師官階為從一品,三少官階為正二品,前者的職責是“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後者的職責是“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當然了,這些雖然都是東宮大臣,但是其人數並不固定,也不專門授予某人。

    此外,由於東宮六傅基本與東宮教輔無涉,於是“詹事府”就擔負起輔導東宮的實際責任。

    至於左、右春坊,原本是以文化殿東西兩廡為衙署,司經局的位置在東宮左邊,後來因為地處宮禁要地,因此在憲宗朝與詹事府合署一處。其主要也是輔佐太子!

    為了更全面的展現東宮官的職責,筆者將其統計在表中:

    此表根據《明史》、《翰林記》、《春明夢餘錄》等所列總結

    因此總的來看,明代東宮的職官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唐宋的舊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當朝的特點。雖然設定了東宮六傅與詹事府兩大體系,,但實際教輔皇儲的任務主要由詹事府承擔!

    所以說太子東宮是一個微縮的朝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參考文獻:《明史》、《中國官制大辭典》、《大明會典》;

  • 7 # 向陽願景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東宮”,最初是中國古代宮殿的指稱,因其方位而得名。後來則借指居住東宮的儲君,即太子。但是“太子東宮”,絕不僅僅是太子居住的宮殿名字而已,實際上它還是一種制度的別稱,即“東宮制度”。那麼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制度呢?我們本文就來給大家說一下!

    東宮制度的起源

    而關於東宮制度的起源,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

    一些學者認為,在夏朝確立“家天下”的世襲制度之後,商周時代逐漸確立起了嫡長子繼承製,因此,最晚到春秋時代,東宮制度就已經完全形成了。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在先秦時代,皇帝制度尚未確立,為了保證皇位傳承的東宮制度也就無從談起了!

    當然了,在筆者看來,顯然第二種說法更為合理一些,因為在先秦時代形成的關於王位傳承的一些制度和原則,雖然具備了東宮制度的某些特點,但還不能算作是完全意義上的東宮制度。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正式稱為“皇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但秦始皇本人卻迷信長生不老之術,在世之時厭惡他人談論生死,因而在生前並沒有預立太子。

    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後,趙高等人聯合,立胡亥為帝,不過秦二世的暴政使得秦朝只傳二世便滅亡了。秦朝也因秦始皇的原因和國祚短促,並沒有建立起東宮制度,但是在後世太子的一些屬官在此時已經出現,比如“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東宮制度的發展

    到了漢朝時期,在東宮制度方面,繼承先秦和秦朝的一些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又加以完善,從而形成了自己比較完善的一套專有的東宮制度系統。漢代東宮的官職主要可分為兩大系統:即太子太傅、少傅和東宮詹事,“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廄長丞。(《漢書》)

    二者互不統屬,各司其職。根據東漢時應劭的註解,“詹,省也,給也”。簡言之,所謂“詹事”實際上就是省視和供給皇太子、皇后之所需,職權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大。王莽時期和東漢時期,又分別對東宮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加強了對東宮官的管理和排程。

    所以我們能看到,自商周到漢代,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東宮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漢代東宮制度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帝王接班人,這種格局的設定也為後世的東宮制度奠定了基本的正規化。

    東宮制度真正發展和完善的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而由盛轉衰則是在隋唐時期。因為我們知道,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高度發達的時代,各項制度都趨於成熟。但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因此在後來的數次政變中,太子因處於權力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廢立之事常有發生。

    到了唐朝後期,連皇帝的廢立都受制於宦官,東宮制度也就形同虛設了。

    東宮官制

    透過上面的講解,想必大家對東宮制度的成立發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在瞭解完這些以後,我們便正式來講解一下“東宮官制”。

    我們知道,為了能夠很好的教育和輔佐太子,實現皇權的平穩傳承,封建帝王依據現實的需要,以太子為核心,設定了一系列的職官,由這些官制即人員組成的官僚集團就被稱為“東宮官”,而這一制度便是“東宮官制”。

    關於東宮官制,每個朝代皆有不同,但也有其相似之處,我們本文只以明朝的東宮官制來進行講解。

    有明一代,除了“東宮六傅”之外,東宮的教輔機構共有四個,即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各衙門各有印信,皆為東宮官職。

    所謂“東宮六傅”,指的是輔導太子的主要官職,由“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組成。

    其中三師官階為從一品,三少官階為正二品,前者的職責是“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後者的職責是“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當然了,這些雖然都是東宮大臣,但是其人數並不固定,也不專門授予某人。

    此外,由於東宮六傅基本與東宮教輔無涉,於是“詹事府”就擔負起輔導東宮的實際責任。

    至於左、右春坊,原本是以文化殿東西兩廡為衙署,司經局的位置在東宮左邊,後來因為地處宮禁要地,因此在憲宗朝與詹事府合署一處。其主要也是輔佐太子!

    為了更全面的展現東宮官的職責,筆者將其統計在表中:

    此表根據《明史》、《翰林記》、《春明夢餘錄》等所列

    此表根據《明史》、《翰林記》、《春明夢餘錄》等所列

    總結

    因此總的來看,明代東宮的職官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唐宋的舊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當朝的特點。雖然設定了東宮六傅與詹事府兩大體系,,但實際教輔皇儲的任務主要由詹事府承擔!

    所以說太子東宮是一個微縮的朝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8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古代皇權社會,皇權的順利交接是一項重要任務,因而對於太子的培養便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歷朝歷代在儲君設立之後(清代除外),都為儲君配備了相當完善的官僚系統,而這套官僚系統大致可以分為教育系統和輔佐系統兩類,全面負責儲君的教導和朝政熟悉工作,從而保證太子日後順利接管朝政。由於太子屬官極為完善,幾乎對應著朝廷的所有部門,故而才有“微縮朝廷”之稱。

    太子的培養顯然極為重要

    李朝歷代的東宮屬官制度

    雖說歷朝歷代對於皇子的培養都較為嚴苛,但對於儲君來說,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詩書禮儀等知識外,還需要掌握朝政處理的相關知識,因而關於其教育便顯得至關重要。

    1、商周時期:此時已經開始出現負責教導儲君的官職,根據《通典·職官·東宮官》的記載,當時設定有“師、保、太傅、少傅”等職位,其中太傅、少傅負責教導儲君君臣父子之道,師負責教導知識,保則負責教導其修身。

    2、秦漢時期:此時的東宮屬官已經初具規模,其中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而太子少傅則不僅要負責輔導太子,還要管理太子的全部官署。而在太子的屬官之中,庶子是太傅和少傅的屬官,洗馬則負責教導太子政事、文理,太子門大夫主要掌管太子宮的宿衛,舍人原本也負責東宮宿衛的,後來則兼管秘書、侍從之職。此外,還有太子賓客,負責贊相禮儀,也就是規勸太子過失。

    3、兩晉南北朝西晉愍懷太子時始設六傅,也就是後來的三師三少,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主要負責的太子的教導和輔佐,不過人數多少不一。此時,負責掌管太子宮事務的詹事一職開始偶爾出現,一般設有家令、率更令、僕三卿等。

    4、隋朝時期:隋朝仍設三師三少負責教導和輔佐太子。雖不再設立詹事,但卻設有門下坊、典書坊、左右衛等,其中門下坊兼領司經、宮門、內直、典膳、藥藏、齋帥六局;典書坊兼領內坊(主管太子宮事務)、內廄;左右衛則主管太子宮的宿衛。

    李承乾

    5、唐朝時期唐朝時期東宮屬官開始初步得以完善,此後三師三少成為贈官,不再常置,轉而以詹士府負責掌管東宮事務。詹士府掌東宮家令、率更、僕三寺及左右衛、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監門、左右內十率府之政,主要負責管理東宮行政事務,可以說是朝廷尚書省的微縮版。此外,隋朝的門下坊改稱左春坊,殿書坊改稱右春坊,同為詹士府內部機構,職似朝廷中書省、門下省的微縮版。

    6、宋朝時期:宋朝的東宮官則不太固定,通常由其他官員兼任,例如以丞相兼師傅、參政兼太子賓客。同時開始設立侍讀、侍講,並設資善堂作為太子讀書地,設翊善糾正太子過失。

    7、元朝時期:元朝時期更為混亂,不僅三師三少不常設,就連詹士府也時而設定、時而撤銷,名稱也通常被改為徽政院、儲慶使司、儲政院、宮傅府等。

    8、明朝時期:明朝時重新恢復詹士府,同時還有所擴充,下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統府、坊、局之政事,其中左、右春坊各設大學士掌管,並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等;經局官則設洗馬、校書、正字等。同時,設大本堂收集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設文華堂作為太子讀書地,由諸儒輪班教導,並選拔才俊之士入充伴讀。

    朱標

    清沿明制,詹士府事務後來被併入內三院,由於雍正之後改為秘立太子,故而東宮屬官不再設立。

    為何說“東宮”是微縮版的朝廷

    雖然東宮屬官曆朝歷代各有不同,但和當時朝廷的官職對應起來分析不難發現,所有的東宮屬官均能在朝廷中找到對應的官職。可以說,東宮的官職,幾乎就是以朝廷為藍本設定的,只是職權有所縮小罷了,這其實也是為了使儲君日後能夠順利執掌朝政在做準備。

    例如秦漢時期的太子府的太子庶子,其作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的副手,其實對應的就是皇帝身邊的侍中。我們再以相對完善的唐朝為例,詹士府其實對應的就是朝廷的尚書省,而左右春坊對應的則是朝廷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其中左春坊下設的左庶子、中允、司議郎等,主要負責侍從、贊相禮儀,駁正啟奏、監省封題,印署覆下太子令書,送詹事府,其職責就相當於門下省的侍中、侍郎、給事中;而左諭德、左贊善大夫等,主要負責教諭、規諷,其職責又相當於門下省的左散騎常侍與左諫議大夫。

    而“東宮”作為微縮版朝廷的另一個典型例子,便出現在太子監國時期,根據《大唐六典》的記載,“若皇太子監國,詹事及左、右庶子為三司使,則司直一人與司議郎、舍人分日受啟狀,詳其可否,以申理之。”

    唐朝的三司,指的就是御史臺、中書省、門下省,是擁有“大事奏裁,小事專達”權力的,而從《大唐六典》的記載來看,一旦太子監國,詹士府的詹事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便直接升任三司使,立刻便組成了新一任的領導核心。

    與唐朝一樣,明朝的太子屬官同樣有此特點,最為典型的便是太子左右春坊設定大學士的時間點,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取消了丞相制度,開始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但由於工作量實在太大,朱元璋又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定殿閣大學士,而與此同時,朱元璋便立即在太子的左右春坊設定大學士一職掌管事務。

    事實上,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將“東宮”打造為微縮版朝廷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太子可以儘早的熟悉朝廷的運轉模式,一旦皇帝駕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權力更迭而導致的朝政混亂。

  • 9 # 麗醬每日分享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天子立嗣事關一個國家的根本,所以清代以前的歷朝歷代,皇帝在位時都會確立太子人選,並因此形成了一套圍繞太子儲君的官制。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東宮就已經是皇太子的官署,它也因此就成了太子的代稱;到了隋唐時期,東宮的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設定了太子三師、三少和太子賓客,各自負責對太子的輔導和教諭。

    東宮裡的詹事府類似於朝廷的尚書省,左春坊設立的左庶子、中允和司議郎等職位,與門下省的侍中、侍郎和給事中相似。

    除此之外,東宮很多其他的官職,在朝廷中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官職,從它的建制上來看,東宮機構對於身為儲君的太子而言,意義類似於朝廷百官之於皇帝,是一個相當完備的權力體系,也可以說是一個微縮的“準朝廷”。

    這一設計的政治意義,是要保證太子能夠以儲君的身份熟悉政事,為日後皇權的順利交接做準備。因此,每當先皇駕崩之後,遺詔中經常會命令皇太子於靈柩前即皇帝位,以免在交接的過程中出現權力的真空,這也就是所謂的“永保宗廟、社稷之固”。

    另外隋唐時期還經常出現太子監國的現象,也就是說在那期間,皇太子總領百官、代攝國政,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朝廷中樞暫時移往東宮,也可以看出東宮體制比擬朝廷的玄機。

  • 10 # 遊歷往事

    封建皇權社會,天子立嗣事關國家根本,在清代以前歷朝歷代都是皇帝在世時確立太子人選,並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太子儲君的官制。大概從東漢時期“東宮”就成為了皇太子官署,而東宮一詞遂成太子的代稱。

    東宮的體制完備於隋唐時期,從其建制來看,東宮機構對於身為儲君的太子而言,其意義類似於朝廷百官之於皇帝,一定意義上上說,東宮體制是一個相當完備的權力體系,或者說是一個“準朝廷”,因為在事實上東宮體制正是一個微縮的朝廷。

    隋唐時期,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與太子賓客,各掌對太子的輔導教諭。其下所設的詹事府類似於朝廷的尚書省。左春坊設左庶子、中允、司議郎等,掌侍從、贊相禮儀,駁正啟奏、監省封題,印署覆下太子令書,送詹事府。其職掌與門下省之侍中、侍郎、給事中相似。

    其左諭德、左贊善大夫職掌教諭、規諷,與門下省之左散騎常侍與左諫議大夫之職相當。下屬崇文館,掌東宮四庫圖書,職與秘書省類似;其所設典膳局、內直局、典設局之職掌類同於殿中省下設尚食、尚藥、尚衣、尚輦、尚舍局之責;還有太子十率府,即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各統領東宮兵仗羽衛、巡警等事,與朝廷之十六衛羽衛京師、宮禁毫無差別。

    當然,東宮的衙署很多,官職也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東宮所有的官職,在朝廷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官職。由此可見,在隋唐時期東宮的體制已經十分完備,並且與朝廷之政治體制構成了極其密切的對應關係。

    儘管從理論上來說,東宮體制也應包括在中央政治體制的系統之中。這一設計的政治意義正在於保證太子能夠以儲君身份熟悉政事,為準備日後皇權的順利交接過渡歷經磨練。

    比如唐高宗時李弘為太子,即出於“為政之方,義資素習”的考慮,特降詔令皇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坐,諸司有奏,事小者並啟皇太子。”這樣一來,太子便可藉此歷練政務,故此,每當先皇駕崩,遺詔中常令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以免在權力交接過程中出現權力的真空,此所謂永保宗廟、社稷之固。東宮體制之建置比擬朝廷的政治內涵也就在於此。

    隋唐時期,還屢屢出現太子監國的情形,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透露出何以東宮體制比擬朝廷的玄機。所謂太子監國,即總領百官,代攝國政。監國之時,皇太子儼然如君臨天下,其東宮體制也隨之升級。據《大唐六典》記載:“若皇太子監國,詹事及左、右庶子為三司使,則司直一人與司議郎、舍人分日受啟狀,詳其可否,以申理之。”

    按制,唐代的三司,就是御史臺、中書省、門下省長官,有著“大事奏裁,小事專達”的權力。也就是說,太子監國期間,太子詹事與左、右庶子就好比是中書、門下、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形成了新的一班領導核心。

    換句話說,就是太子監國期間,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朝廷中樞暫時移往東宮。另外,朝廷宰輔大臣常兼任東宮官銜,或者東宮官員在太子登基後得任宰相,這種情況在唐玄宗以前十分常見,也大致反映出東宮體制對於國家政治體制的意義與隋唐時期東宮體制的某種特色。

  • 11 # 文苼尉

    詹事府是太子的官署。

    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不久,太子居於文華堂,諸儒輪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當時,東宮官屬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贊善大夫,都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贊讀等官。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又各設大學士。隨即又定司經局官,設洗馬、校書、正字。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因屬官太多而無所統率,才設詹事院以總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名詹事府,駕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統府、坊、局之政事,置詹事1人(正三品),少詹事2人(正四品),府丞2人(正六品)。主簿廳主簿1人(從七品),錄事2人(正九品),通事舍人2人。

    左春坊:職官有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各1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贊善(從六品)、左司直郎(從六品,後不常設)各2人,左清紀郎1人(從八品,不常設),左司諫2人(從九品,不常設)。右春坊的官員設定如左春坊。

    司經局:設有洗馬1人(從五品)、校書(正九品)、正字(從九品)各2人。

    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墓誌銘》:“(袁可立子袁樞)乃以任子就選。初授詹事府錄事,歷南京左軍都督府都事,太僕寺丞,戶部山西司主事。”

  • 12 # 樂有家曹煒

    首先開解釋東宮的作用。

    東宮是隋唐時期形成的一種為太子準備的機構。它的作用就是,在太子還沒有當皇帝之前,模擬朝廷體制架構,給太子熟悉業務,從而為日後登基,管理朝廷做準備。

    所以,事實上東宮的體制與朝廷是類似的,東宮是個縮小版的朝廷。

    至於東宮配置了哪些官職?在唐朝,東宮設定了三太三少,還設定了太子賓客(太子侍從),還設定有詹事府,左春坊,有左庶子,中允等官職。

    官職在,但是實際權力是虛的,只是擺設,畢竟是給太子模擬的朝廷嘛。

  • 13 # 香茗史館

    古代皇權社會,皇權的順利交接是一項重要任務,因而對於太子的培養便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歷朝歷代在儲君設立之後(清代除外),都為儲君配備了相當完善的官僚系統,而這套官僚系統大致可以分為教育系統和輔佐系統兩類,全面負責儲君的教導和朝政熟悉工作,從而保證太子日後順利接管朝政。由於太子屬官極為完善,幾乎對應著朝廷的所有部門,故而才有“微縮朝廷”之稱。

    △太子的培養顯然極為重要

    李朝歷代的東宮屬官制度

    雖說歷朝歷代對於皇子的培養都較為嚴苛,但對於儲君來說,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詩書禮儀等知識外,還需要掌握朝政處理的相關知識,因而關於其教育便顯得至關重要。

    1、商周時期:此時已經開始出現負責教導儲君的官職,根據《通典·職官·東宮官》的記載,當時設定有“師、保、太傅、少傅”等職位,其中太傅、少傅負責教導儲君君臣父子之道,師負責教導知識,保則負責教導其修身。

    2、秦漢時期:此時的東宮屬官已經初具規模,其中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而太子少傅則不僅要負責輔導太子,還要管理太子的全部官署。而在太子的屬官之中,庶子是太傅和少傅的屬官,洗馬則負責教導太子政事、文理,太子門大夫主要掌管太子宮的宿衛,舍人原本也負責東宮宿衛的,後來則兼管秘書、侍從之職。此外,還有太子賓客,負責贊相禮儀,也就是規勸太子過失。

    3、兩晉南北朝:西晉愍懷太子時始設六傅,也就是後來的三師三少,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主要負責的太子的教導和輔佐,不過人數多少不一。此時,負責掌管太子宮事務的詹事一職開始偶爾出現,一般設有家令、率更令、僕三卿等。

    4、隋朝時期:隋朝仍設三師三少負責教導和輔佐太子。雖不再設立詹事,但卻設有門下坊、典書坊、左右衛等,其中門下坊兼領司經、宮門、內直、典膳、藥藏、齋帥六局;典書坊兼領內坊(主管太子宮事務)、內廄;左右衛則主管太子宮的宿衛。

    △李承乾

    5、唐朝時期:唐朝時期東宮屬官開始初步得以完善,此後三師三少成為贈官,不再常置,轉而以詹士府負責掌管東宮事務。詹士府掌東宮家令、率更、僕三寺及左右衛、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監門、左右內十率府之政,主要負責管理東宮行政事務,可以說是朝廷尚書省的微縮版。此外,隋朝的門下坊改稱左春坊,殿書坊改稱右春坊,同為詹士府內部機構,職似朝廷中書省、門下省的微縮版。

    6、宋朝時期:宋朝的東宮官則不太固定,通常由其他官員兼任,例如以丞相兼師傅、參政兼太子賓客。同時開始設立侍讀、侍講,並設資善堂作為太子讀書地,設翊善糾正太子過失。

    7、元朝時期:元朝時期更為混亂,不僅三師三少不常設,就連詹士府也時而設定、時而撤銷,名稱也通常被改為徽政院、儲慶使司、儲政院、宮傅府等。

    8、明朝時期:明朝時重新恢復詹士府,同時還有所擴充,下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統府、坊、局之政事,其中左、右春坊各設大學士掌管,並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等;經局官則設洗馬、校書、正字等。同時,設大本堂收集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設文華堂作為太子讀書地,由諸儒輪班教導,並選拔才俊之士入充伴讀。

    △朱標

    清沿明制,詹士府事務後來被併入內三院,由於雍正之後改為秘立太子,故而東宮屬官不再設立。

    為何說“東宮”是微縮版的朝廷

    雖然東宮屬官曆朝歷代各有不同,但和當時朝廷的官職對應起來分析不難發現,所有的東宮屬官均能在朝廷中找到對應的官職。可以說,東宮的官職,幾乎就是以朝廷為藍本設定的,只是職權有所縮小罷了,這其實也是為了使儲君日後能夠順利執掌朝政在做準備。

    例如秦漢時期的太子府的太子庶子,其作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的副手,其實對應的就是皇帝身邊的侍中。我們再以相對完善的唐朝為例,詹士府其實對應的就是朝廷的尚書省,而左右春坊對應的則是朝廷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其中左春坊下設的左庶子、中允、司議郎等,主要負責侍從、贊相禮儀,駁正啟奏、監省封題,印署覆下太子令書,送詹事府,其職責就相當於門下省的侍中、侍郎、給事中;而左諭德、左贊善大夫等,主要負責教諭、規諷,其職責又相當於門下省的左散騎常侍與左諫議大夫。

    而“東宮”作為微縮版朝廷的另一個典型例子,便出現在太子監國時期,根據《大唐六典》的記載,“若皇太子監國,詹事及左、右庶子為三司使,則司直一人與司議郎、舍人分日受啟狀,詳其可否,以申理之。”

    唐朝的三司,指的就是御史臺、中書省、門下省,是擁有“大事奏裁,小事專達”權力的,而從《大唐六典》的記載來看,一旦太子監國,詹士府的詹事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便直接升任三司使,立刻便組成了新一任的領導核心。

    與唐朝一樣,明朝的太子屬官同樣有此特點,最為典型的便是太子左右春坊設定大學士的時間點,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取消了丞相制度,開始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但由於工作量實在太大,朱元璋又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定殿閣大學士,而與此同時,朱元璋便立即在太子的左右春坊設定大學士一職掌管事務。

    事實上,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將“東宮”打造為微縮版朝廷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太子可以儘早的熟悉朝廷的運轉模式,一旦皇帝駕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權力更迭而導致的朝政混亂。

  • 14 # 歷史小跟班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東宮太子”的字眼,甚至直接稱呼太子為“東宮”。蓋因太子居住的宮殿往往在東方,是以稱其為“東宮太子”。

    說他是一個“微縮版的朝廷”也是因為培養帝國繼承人的需要。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帝國能夠承襲萬世,那麼繼承人的培養和權力的平穩過渡就成了極為重要的事情。

    為了保證這兩點,皇帝都會為太子的東宮配備大量職官。這些職官是專門服務於儲君的一個政治群體,他與朝廷的各個部門如影隨形,甚至很多職官也在朝廷的不同部門任職,是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才有了“微縮朝廷”的稱呼。

    歷朝歷代的東宮制度,大多源自於兩漢時期,只不過根據具體情況各自作了些改變。而兩漢的東宮政治制度又源自於先秦時期。

    漢代東宮制度是在先秦師、傅、保制度上形成的,同時又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了改革,增加了許多的官職,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東宮職官制度。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並沒有設立太子,最後導致大秦二世而亡。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引以為鑑,早早的就立了嫡長子劉盈為太子,從這時候起漢代的立儲制度就基本確立了下來。

    (劉盈)

    相比先秦的師傅、保制度,漢代省掉了師和保,留下了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兩個職位,並且增加了詹事、中庶子、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等屬官,構建了東宮職官體系。

    隨著時間的推進,兩漢時期東宮的職官體系也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

    東漢時期的改革,首先取消了太子詹事,接著又取消了太子太傅統領東宮屬官的權利,第三是包括原來詹事系統屬官在內的所有東宮官員全部劃歸太子少傅管理,最後就是太子太傅的級別上升比太子少傅高半級,兩者之間出現了級別差異。

    (漢武帝戾太子劉盈)

    透過改革,東漢進一步整合了東宮屬官的職能,也重新構建了一個更為合理完善的東宮職官體系,仿照朝廷九卿做了設定。這種設定有利於儲君提早適應朝廷工作執行,對教育培養儲君成為合格的帝王接班人,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自達AXELA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