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羅馬是以先進的奴隸制征服落後的部落制。凝聚力和目的性較對手強。之後,大家發展基本一致,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在英國崛起後,它自己統一不了歐洲,所以也不希望歐洲統一,基本上,歐洲大陸誰最強它就搞誰。

  • 2 # qx煙雨濛濛

    文明程度上,羅馬帝國接收了希臘文明,文化發達。

    國力強大,在當時的歐洲很強大。

    軍事上,羅馬軍團戰鬥力驚人,組織有素,戰法及武器搭配合理,對於蠻族具有優勢。

    政治方面,中央集權,羅馬作為奴隸制商業帝國,具有對外擴張性。

    各方面因素綜合,沒有出現能夠與羅馬抗衡的對手。

  • 3 # 空空空42973354

    如果古羅馬靠熟鐵兵器,就能統治地中海。那隻能說明古希臘人太弱雞(石器時代只能用棍棒,考古真沒挖出幾件鐵器)。而亞歷山大帶著5萬人,靠棍棒征服了亞非歐地區。而古羅馬人又靠熟鐵,打下了6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知道2千多年前的人跨三大洲作戰(去一個洲都得走至少一年),其糧草補給的工作是怎麼完成的。而曠日持久的戰爭,作為支撐的經濟基礎是什麼?放羊還是捕魚?

    幸運的是拿棍棒的亞歷山大,避開了拿青銅武器的春秋戰國人。玩熟鐵的古羅馬人依舊幸運,也繞開了拿鐵質環首刀的漢朝人。如果中國人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中國不是幾千年來不變的大國,搞不好亞歷山大和古羅馬人早就打過來了。世界古代史就成了白人祖宗征服史。

    我們談古希臘首先要有懷疑精神,2千多年前的人就玩邏輯學?就能發現勾股定理?就能發現“微積分”?就能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且圍繞太陽運轉?《幾何原本》這種書,可以存在於春秋同時代?亞歷山大能征服亞非歐,他的兵器鎧甲是什麼樣的?我們能夠了解到的古希臘資訊,連神話故事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其歷史,法律,詩歌,農業,軍事,建築方面的記載去哪兒了?但是能夠“流傳”下來的書籍,99%都是哲學,為什麼?那麼多石雕都可以傳下來,為什麼石雕工具偏偏找不到?

    【我們談古羅馬歷史,首先要了解一個基本事實。記載古羅馬歷史的沒有一個史官,既然沒有記載,那就更談不上編撰。換句話說,古羅馬根本沒有“正史”。至於野史,他的書寫材料和作者都是99%成疑的。而要說到最有說服力的考古證據,除了“透視法”的石雕外,至今挖不出一個古羅馬皇帝的陵墓。】

    回過頭說正題,我們知道古羅馬人的信仰是基督教,但是古羅馬分裂崩潰滅亡之後,再也沒有統一和復國。如果問為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古代社會,全世界只有2種信仰是和本民族休慼與共的“族教”。一個是猶太教,一個是儒家。其餘的無非都是世界宗教,換句話說,誰信不都是信?佛教一定要印度人信嗎?伊斯蘭教一定要阿拉伯人信嗎?基督教一定要白人信嗎?你這個民族不信,我可以讓另一個民族信。明白我的意思嗎?世界宗教,沒有民族使命感。

    但是“族教”不一樣,所以即便猶太人被多次滅國,族人全世界到處流浪,但他們最終還可以復國。即便中國歷史上出現分裂達十次以上,打不死壓不垮的中國人依然還會再次統一,因為維護統一是全世界唯一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只要儒家不死,漢民族依然可以再造,國家被滅了,依然可以復國。

    但是儒家和猶太教雖然都可以凝聚本民族,都可以復國。但還是有的區別的。區別就是,一個國土越來越大,一個國土越玩越小,以色列已經小到了接近“亡國滅種”的邊緣。因為猶太教沒辦法打造一個主體民族,自然也沒辦法靠“主體民族”向外同化。所以一旦軍事上打不過,就打不過。沒辦法同化人家。

  • 4 # 歲月舊拾

    原因就是中國權力的高度集中,而歐洲權力則不然,他們一直保留著貴族階層,貴族們組成的議會對國王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國王不能胡作非為。

    同時,國家又大多都是小國,打不過就得和,拖不下去,因為打仗很花錢的,又不能輕易加稅,貴族們也不同意。勝者如果有滅掉別國的能力還是能吞併別國的,但歷史現實有這種能力的國家在歐洲不多。

    還有,歐洲教皇的影響力很大,你打下一個國家能不能統治它,有事就得問一問教皇。 中國則不同,貴族階層一直很弱,類似議會的機構早在夏朝時啟滅伯益後就不再存在。君王生殺予奪沒人能擋,在歐洲有的國家一個人有沒有罪是由法院判的,國王不能隨便定,殺貴族更是不容易。

    而中國自嬴政後權力更加高度集中,絕對的權力往往是絕對的傲慢,掌權者可以無視任何人的意見,往往就敢於用極端的方式做事,所以政治就變得很殘酷。掌權的人往往有殘酷的手段對付逆自己意的人,奪權者深知失敗的後果,為了贏得權力往往不擇手段,如果成功再用溫和的手段安撫不相關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往往又變成以前掌權者的作風,因為自己不受任何制約。

    當然,歐洲也沒有想象中那樣文明,他們也有很黑暗的一面,而且他們的國王也不是想表現得這麼文明的,只是他們沒有辦法擺脫制約罷了。 一句話,權力越是集中的國家其政治就越黑暗,統治者就越專橫,鬥爭就越殘酷。所以,法國的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思想,人類才逐漸走向了民主和光明。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羅馬帝國也只統一了歐洲南緣和環地中海地區。羅馬帝國之所以得以建成,而且得以延續,其實不過是以軍事征服為手段,以環地中海的商業貿易為根本。

    軍事征剿只是針對異己分子,而商業貿易則關係到所有人的重大切身利益,以所有人的重大利益為紐帶,國家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羅馬帝國之所以存續較長時間,就是因為羅馬帝國的存在比較符合環地中海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查理曼帝國也曾暫短的統一過西歐,但是存續時間極短。自此以後,歐洲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統一半個歐洲的單一制國家。

    自從查理曼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類似於我國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形態。即由教皇(天子)統領歐洲,歐洲分為大小不等的多個國家丶領地,分別由各個等級的貴族統領,權力世襲。但所有的人都要效忠於教皇,所有權力的繼承都需要教皇認可丶授權,所有人都要向教皇交稅。這情形與西周極為相似。

    因此不能說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沒有統一,只能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出現了一個統治長達千年的實行分封制的宗教皇朝,直至文藝復興才被徹底推翻。

    羅馬帝國丶查理曼帝國滅亡後,歐洲之所以沒有出現過統一的單一制歐洲國家,是因為歐洲各地的利益沒有整合,相互並不十分需要對方。說穿了就是經濟不互補,而且還有較明顯的經濟同質化競爭現象。其實這一點,也是當今歐盟統一的重大阻礙因素。

  • 6 # 心向青山

    羅馬之後,再無羅馬,誠非虛言!

    假如我們認為秦漢兩個王朝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羅馬帝國也可以認為統一了歐洲+北非,畢竟羅馬帝國的北方已經是類似於匈奴一樣的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

    與漢朝相比,我們便可以找到歐洲再無統一的原因

    1,與漢朝的統一相比,羅馬的形成緣於徵服。

    漢朝的形成,由於上三代和秦朝的基礎,是統一之戰。

    而羅馬沒有這個基礎,羅馬建城於公元前753年,數百年的時間羅馬從一個城市逐漸統一義大利半島,之後與迦太基、馬其頓爭霸地中海,經過三次布匿戰爭和四次馬其頓戰爭敗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所以羅馬帝國的形成是征服,而且它征服的地區基本上文明程度都要更高,比如希臘、小亞細亞、兩河、古埃及等莫不如此。

    2,漢朝有佔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而羅馬沒有。

    羅馬人甚至義大利人在整個帝國佔的比例太低,羅馬的制度是羅馬人優先,其它地區始終是被征服之地,無法與羅馬人相提並論

    3,漢朝是大一統的郡縣制,中央政府可以直接任命地方官僚。

    而羅馬則只是在征服的地區設立總督,這一點於後來的大英帝國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羅馬帝國的領土是連續的而已。

    也就是說,羅馬帝國的統一程度其實是很低的,帝國一旦衰落,就會四分五裂。

    4,羅馬帝國後期日耳曼人入侵導致的崩潰其實和我國漢~魏晉之後的五胡亂華很相似。

    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我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東羅馬帝國保留了下來,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南方的東晉~宋齊梁陳。

    查理曼大帝統一西歐,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鮮卑拓跋燾一統我國北方,重建中原正統。

    只不過後來鮮卑人完成了與華夏族的融合,後來滅南陳重新完成了統一。

    而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即一分為三,成為今天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再無統一。

    也就是說,與中國相比,歐洲有拓跋燾,而無隋文帝。

    5,近代的歐洲在三十年戰爭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此後基於各個主權國家共存的概念,新的國際體系在歐洲形成。

    由於權力平衡,國家間的侵略戰爭得到遏制,反對干預別國內政的準則開始得到認可。

    6,對於歐洲大陸,英國一直的基本國策就是“歐陸均勢”。

    無論三十年戰爭後的法國,還是普法戰爭後的德國,都是大英帝國打壓的物件,英國不允許歐洲大陸一國獨大,所以拿破崙也好、威廉二世/希特勒也罷,都無法統一歐洲。

    7,西羅馬帝國的帝制傳承被日耳曼人佔據: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帝制傳承被斯拉夫人佔據:俄羅斯帝國。

    怎麼統一?

  • 7 # 戴老師講歷史

    主要有這麼幾種矛盾。第一種是民族矛盾,在羅馬統一大半個歐洲之後,羅馬最後毀於蠻族入侵,歐洲之後的民族的問題就變得非常尖銳了,且之後但凡涉及到有關民族的獨立問題上就意識都特別強烈。自打羅馬完蛋後1000多年來,歐洲的原始部落是伊利里亞人和色雷斯人,他們分別居住在半島的西部和東部,南部生活著希臘人。除此之外,克爾特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義大利人、土耳其人、諾曼人、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中亞遊牧人、馬札爾人、保加爾人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蹤跡。第二種是因為歷史的仇恨。說來搞笑,歐洲自打羅馬時代後的許多民族彼此的積怨之大完全超越了一般認知——比如波黑大屠殺以及羅馬人對巴爾幹民族的奴隸統治,高盧人和日爾曼人的侵略擴張與相愛相殺,斯拉夫人對波蘭的殘酷壓榨與宰割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一言以蔽之,出現歐洲遲遲不能一統這種情況原因比較多,總體來講,往往因為歐洲複雜的民族數量以及巨大的民族仇恨再加上其多樣的地理環境,總體來說其實不利於各個分散的居民區的融合,也不利於實行大面積的統治管轄,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歐洲各國的民族分裂主義傾向。

  • 8 # 沙中土大溪水

    關於這個問題的對比,咱們可以從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去說。首先,從天時上講。天時主要是氣候原因,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對比世界地圖可能都有所誤會,認為中國和歐洲一個在歐亞大陸頭,一個在歐亞大陸東邊,兩者差不多,從面積,人口角度。但有沒有人注意到,北京的緯度和羅馬是在一個緯度,倫敦,巴黎和哈爾濱是一個緯度。這意味著,整個歐洲大部分其實都在中國的北邊。想想大部分的歐洲都其實在長城的北邊,在現代以前,文明體系都是靠的農業的,歐洲在中古以前也就是不可能有發達的農業,其實歐洲是依靠北大西洋暖流才保持了溫度高於同緯度的東亞。要不就會形成另一個西伯利亞。直到現代看看哈爾濱以北能養活多少人口。在現代以前,雖說有北大西洋暖流,但歐洲大部分地方由於緯度高,每年日照量不夠,只能是農牧結合區,沒有發達的農業就無法養活大量人口以形成統一的絕對力量。

    二,氣候不是唯一因素,在這中間地理因素也起著絕對作用。歐洲為多半島地形,從北邊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路下來,伊比利亞半島,然後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然後是巴爾幹半島。歐洲一圈均是半島地形,然後歐洲中部立著個阿爾卑斯山脈,東邊就是東歐大平原。半島的地形就是是易守難攻,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地緣上講歐洲的半島面積均不小,有足夠的面積形成問鼎中原的勢力,但歐洲中間是個大山,去問鼎阿爾卑斯山脈,估計不現實吧。對比中國,一開始黃河流域的大平原形成絕對地緣優勢 然後對周圍進行擴充套件。在中國現已有面積內,地方邊緣都有可能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實力,如巴蜀,東北,秦川,江南等;但在地理上均無法形成長期的割據勢力。對比朝鮮半島即可明白,無論如何東征,高麗這一塊極易形成割據勢力。最後中國中央朝廷也就默許朝鮮的獨立。

    三就是從天時地利上最後形成人和。人和是結果,長時間大歷史下,在中國這個土地就形成了統一的心理認同。一有分割,馬上就有統一的趨勢。

    羅馬帝國也和我們大一統的王朝概念不一樣,不要以我們大一統的觀念看待羅馬帝國,他不是我們大一統意義上的統一,沒有流官制的文人官體系。羅馬帝國是以本土和外省總督體系,義大利羅馬周圍算自己人,其他地方其實算殖民地。這個類似當年大英帝國。殖民主義在西方語境裡不是貶義詞,從古埃及、希臘開始殖民、商業體系就是傳統。

  • 9 # 薩沙

    這個話題很大,說說我的觀點。

    羅馬之所以統一大半個歐洲,絕不是因為他武力強大。

    實際上,羅馬人並不是很善戰。

    大家看過電影《角鬥士》嗎?

    電影開始,羅馬軍團數萬人包圍了森林中的數千日耳曼人。在自知必敗的情況下,這群日耳曼人選擇全部戰死,也不會願意成為奴隸。

    要說善戰、好戰,日耳曼蠻族和周邊其他很多民族,比羅馬人要厲害的多。

    羅馬之所以能統一大半個歐洲,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其實主要還是依靠文化和制度的優勢。

    大家如果打過遊戲《文明》,就知道遊戲一開始先要佈置乾淨的飲用水,然後才能建立住宅。

    大家不要小瞧這一點,羅馬在幾千年前的飲水工程,直到今天的羅馬市還有遺蹟。

    而乾淨的飲水工程,在當時的世界絕對首屈一指,歐洲人到18世紀才逐步實現這一點。

    而飲水的乾淨衛生,直接影響到人的基本健康以及一個民族的強壯程度。

    不要小瞧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

    這只是羅馬無數文明的一角,羅馬的軍事、社會、文化、教育、宗教甚至娛樂,都有一整套先進的制度。

    比如,在羅馬一個戴綠帽的丈夫惱怒的殺死了姦夫淫婦。在日耳曼世界,這是一種光榮的復仇,綠帽丈夫甚至會被周圍的人鼓勵。

    然而,在羅馬社會,這個丈夫殺死姦夫就會按照殺死親人一樣被定罪。

    至於羅馬的執政官、元老院、護民官等等各種制度,在歐洲也是最先進的。

    就是依靠整套制度和文化,羅馬才有這麼輝煌的帝國,因為周邊無法和他競爭。

    道理也是一樣,為什麼中國在古代3000年內始終是同化周邊民族,將漢文化傳到各地。

    因為漢文化是當時東亞以及東南亞最輝煌的文化,也最先進,沒有競爭者能夠超越。

    然而,羅馬垮臺以後,歐洲就沒有再出現這麼一個這樣的國家。

    其實,最有機會統一歐洲的,就是拿破崙時代的法國。

    當時法國大革命,開始宣傳排除貴族和國王的平民化思想,自由平等博愛,還是深入人心的。

    同時,拿破崙的法典和一整套制度,也在歐洲是非常先進的。

    由此,拿破崙也征服了大半個歐洲。可惜他的胃口太大,深入俄國導致功虧一簣。

    拿破崙時代以後,歐洲各強國的發展大體是同步的,再沒有一個獨佔鰲頭的國家。

    直到近代,歐洲才大體統一於歐盟中,這也算是完美的結局了。

  • 10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直到今天,歐洲土地上的國家依舊零星散佈,且各自有各自的國家規制,各自保留著先民留下的傳統和歷史痕跡,相互簽約並且制衡著。早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崩裂,它所囊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沿岸都脫離了原先的統一治理,並開始各自為政。那麼在千年之久的漫長曆史中,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歐洲了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複雜,至今從學術上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不過每個答案和理由都足以成為歐洲長時間分裂的原因。首先說說古羅馬以及後來歐洲的國家制度問題吧。不同於自古有著“大一統”思想的中國,我國從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開始,就有著合併統一的思想,這不僅包括了領土的統一、制度的統一、文字文化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況且要說“漢族”,其實我國早在漢代時就有了自稱“漢族”、“漢人”的思想,這種統一的概念從秦漢開始,就根深蒂固地植在華夏民族的血脈中,領土意識自然也就無比強烈了。況且在我國的封建制度下,貴族的權利一直相對弱於皇權,在封建統治的各階級中,皇權一直位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如果作出什麼決策,全國上下都要按照指令履行,不存在被外在的任何存在制約,所以可能從秦始皇開始,“統一”便成為了一種潛移默化的目標,被歷朝歷代的皇權所有者復刻在基因中。而在歐洲,自古以來宗教與皇權就兩相併立,皇帝如果作出什麼決策,不僅要透過貴族林立的國會,更要透過宗教領導者——教皇的應允。不然想打別的國家?想都不要想。且說古希臘時期的小國寡民政治在歐洲的政治制度血脈中留存的痕跡,土地就那麼多,能供給生產的人民也就那麼多,如果想要打持久戰,這對參與戰爭的哪一方都是不利的。自古以來歐洲那邊兩個國家打起來,打沒多久就要講和,也不存在動不動就吞併統一,如果打得下來、治不下來,最後政權還是會被動搖,這種暫時性的統一是毫無意義的。羅馬帝國最初能夠實現歐洲的大一統,其優勢在於先進的文化和制度。自古以來落後的統治者都會為先進一些的統治者所折服,羅馬憑藉優越的制度和良好的管理辦法,暫時性地一統了歐洲。但是到了後來,羅馬帝國還是被蠻族的入侵所擊垮,分崩離析,不復曾經的輝煌。再者就是一個民族仇恨的問題,其實歐洲小小的大陸上,存在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柯爾特人、中亞遊牧人等不下二十餘個民族的痕跡,每個民族之間的差異都十分顯著。加上後來各民族愈來愈強的民族自我意識,每個民族都想各據一方領土,要歐洲一統、所有民族都生活在一個制度中,就更加難以實現了。

  • 11 # 司馬武侯

    公元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只有6歲的西羅馬皇帝羅慕洛。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作為羅馬文化繼承者成為了羅馬的唯一代言人。

    一、羅馬的政治

    羅馬破壞行省內原有的政治秩序,成立以總督為核心的政權,將羅馬法作為各行省司法依據。這加強了帝國統治,使羅馬有更高統一度。

    但羅馬的統一不如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地方權力大,疆域內聯絡不便,統一水平仍較脆弱,行省總督成割據勢力力量很大,甚至能左右羅馬政治,這使統一更有名無實。

    二、羅馬的周邊環境

    從地理上,地中海以北、以東,不像以南、以西,其缺乏有效屏障。羅馬在這兩方向,長期以攻為守,才能維持疆域,而經不起國力波動。

    羅馬能維繫較長時間,和周邊民族,特別北部蠻族發展太低,力量分散弱小有關,一旦遭遇強大的外部敵人能夠重創羅馬軍團,羅馬就有崩潰的危險。匈人的入侵幾乎粉碎了羅馬帝國,阿提拉死後,強大起來的日耳曼人最終埋葬了西羅馬帝國。

    再加上西北歐氣候好,不需集中力量建水利,小麥、大麥等農作物有充足雨水。其家庭、個人,有較強獨立性,社會無動力形成中央集權帝國。

    三、羅馬和後羅馬時代的歐洲文化

    羅馬可以說是拼起來的組合體,其文化來自希臘,並無自主文化絕對優勢,不足以同化其他地區。

    這使羅馬不能形成文化向心力和區域整合力,最終形成東部希臘化、西部羅馬化,兩大文化區、及更多亞文化區。

    西羅馬滅亡後,西歐勢力重組,建立法蘭克王國,推行基督教,其靠宗教,形成統一國家向心力。

    法蘭克王國用封建制,領土分封給屬下,屬下再分給下級屬下。國家很鬆散,每級只對上一級負有一定的軍事義務。領地內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都是下級領主“內務”,上級無權干涉。

    《凡爾登條約》後,歐洲再沒出現哪怕名義上統一,歐洲重回群眾爭霸的時代。

    四、國家策略

    法蘭克帝國分裂後,歐洲存在東羅馬、神聖羅馬、法蘭西、不列顛四大政治勢力,但基於歐洲地理、文化,都沒實現統一。

    東羅馬帝國

    帝國長期面臨三方面壓力——西部西羅馬上的蠻族國家的步步緊逼、東部的西亞帝國的苦苦相逼、北部的保加利亞、斯拉夫民族的強勢崛起。儘管帝國有好幾次興盛期,中央集權能力強。但精力過於分散,直到滅亡也無法統一歐洲。

    在俄羅斯接過東正教大旗之後,其擴張受到英法的遏制被迫停止,二戰後對其鬥爭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最終希臘正教未能完成歐洲統一大業。

    法蘭西王國

    這個國家早期比較鬆散,巴黎彷彿是一座孤島,國王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擁有整個國家的統治權。

    同時法蘭西深受北歐海盜侵擾和西班牙來的伊斯蘭壓力。

    拿破崙時代,法國打敗反法同盟,再次開始統一的程序。但拿破崙的失敗終止了歐洲統一程序,《維也納合約》再次從法理上確立了歐洲分裂的合法性。

    英格蘭王國

    被羅馬趕來的凱爾特人被盎格魯-薩克遜人建立的英格蘭王國趕到威爾士、蘇格蘭。英格蘭在整合不列顛、愛爾蘭上,都力不從心,更別說整個歐洲。

    那時候的西方國家還不能和東方抗衡,但對美洲、非洲,卻有絕對優勢。因此,開拓海外成為歐洲的主流,從此開啟了殖民時代。

    西班牙的成功、百年戰爭一無所獲,刺激了英國,徹底改變其國家戰略。伊麗莎白打敗西班牙艦隊,率先工業化,更使英國商品有強大優勢。

    英國主要精力放在擴張殖民地,為鞏固殖民統治,對歐洲採取“光榮孤立”政策。不主動、直接介入歐洲,儘可能平衡歐洲地緣力量,英國從此成歐洲統一最大的阻礙。

    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國家長時間並不以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主體存在,諸侯們透過立法確立了國家分裂的合法性。

    直到俾斯麥透過外交、軍事等手段統一德國,但其力量不足以和羅馬帝國比,其還沒能力統一同民族的奧地利。

    兩次世界大戰時代,德國的鋼鐵洪流讓歐洲出現最大統一傾向。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既增強陸地連線與控制的統一條件,也增強海洋國跨洋干預。在美國兩次干預下,德國統一之夢毀於一旦。

    羅馬的脆弱統一、歐洲的獨立地形、天主教和東正教對峙、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割裂,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歐洲再沒出現大一統帝國。

  • 12 # 老威觀史

    我認為主要取決於歐洲的文化,歐洲文化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與我國的文化完全不同,是一個典型的工商業文明,而我國的文明是典型的農業文明。

    對於工商業文明的國家來說,不需要領土的統一,但是需要統一的市場;而對於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來說,則需要的是領土的統一。兩種文化的內在動力造成了對統一概念的不同。

    羅馬承襲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文明的歐洲最為早期的文明,其起源地是今天的希臘。

    ▲希臘地圖

    從地形上來說,古希臘地區土地貧瘠,當地的生產資料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當地人也不得不外出經商,透過貿易換取生活必需品。

    其實很多時候多山的地方容易出現商團,如我國著名的晉商、徽商,都是出自山區,外出經商的原因也都不盡相同,只有透過經商才能換取生活必需品,從而維持生活。

    另一方面,地中海是一個天然的大貿易區,適合航海貿易,也就催生了人類史上唯一的工商業文明。

    工商業文明的特點是其生產生活是建立在平等協作的基礎上的。人的價值只有透過交換才能實現,所以更多的是體現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

    希臘成為工商業文明是由其地理條件所決定的,而在古代的希臘世界,也從來沒有完成過真正的統一,這點和歐洲有些類似。

    同時,為了發展工商業,其實人類最早期的殖民是在古希臘時代開始的,而不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大航海時代。

    ▲古希臘殖民

    古希臘時代的殖民,並沒有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領土,而是變成了原材料的產地和產品的銷售地。如果是如我們這樣的農業文明國家,一定會尋求佔領,如果不能佔領便會放棄。而在土地佔領之外,工商業文明有了第二個選擇,就是殖民。

    羅馬時代

    羅馬發源於今天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建國於公元前753年,一開始經歷了200多年的王政時代,在公元前509年進入共和國時代,後來在凱撒之後進入到了帝國時代。

    在王政時代,國家有了初步的“三權分立”中的兩權體系,即國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國王掌管國家行政和軍權,是最高統治者,終身制,但需要透過公民大會選舉產生。元老院我們可以理解為今天美國的參議院,公民大會可以理解為眾議院,只是沒有出現獨立的司法。

    到了共和國時代,國王由執政官代替,每年選舉2名執政官,任期一年。如果兩名執政官意見不能統一或是國家遇到危機,則會出現獨裁官,獨裁官任期半年,擁有除了修改法律之外的一切權力,不過在共和國曆史上獨裁官很少出現。

    到了帝國時代,執政官和獨裁官被皇帝取代,但羅馬的皇帝也並非完全世襲,很多都是養子或者有能力的大將擔任。

    ▲羅馬帝國疆域最大時期

    其實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希望統一整個歐洲的,但是帝國太大就犯了古代大帝國的通病,肢端肥大症。

    在古代社會來說,一個國家越大,面臨的外患就會越多,這點是必然的。當羅馬在共和國時期,最大的敵人是迦太基,到了後來的帝國時期,東方有帕提亞帝國、西部有高盧人、北部有日耳曼人,後來又遇到了匈奴人和哥特人,外患的增多導致帝國對外其實也是越來越力不從心。

    ▲凱撒是羅馬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

    其實歷史上的日耳曼人非常強大,即便是羅馬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凱撒,他的計劃也只是震懾住日耳曼人,他能夠征服高盧,但是沒有打算征服日耳曼,可見當時日耳曼人的強大。

    羅馬之後的歐洲

    羅馬之後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長久以來各地諸侯紛爭,主要的國家有神聖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等,總的來說分裂的非常厲害,長期以來領主之間打來打去打了很多年也沒有出現統一的跡象。

    直到近現代文藝復興開始,出現了開拓世界殖民地的大航海時代。

    其實歐洲的情況非常類似於古希臘,古希臘一直沒有完成過統一,歐洲其實也是如此(即便是羅馬也沒有真正統一過歐洲),其原因我認為在文化的骨子裡,歐洲人統一的念想並沒有我們這麼強烈。

    原因還是在於發展模式,工商業文明需要的是市場而不是領土的統一。大航海時代之後歐洲各國都大肆擴張起了海外領土。如西班牙在南美一次性就發現了巨大的白銀礦,比當時全世界加起來還多,西班牙人一下子就發了大財,既然開拓海外殖民地這麼賺錢,大家還打仗幹嘛呢?拼的你死我活,最後誰也打不過誰,還不如先去發財更好。

    ▲透過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將殖民體系擴張到了全球

    當然,內在動力來說,以工商業為發展模式對於統一沒有那麼強烈,也不是說歐洲沒有統一的機會,

    如拿破崙時代就曾經差點由法國統一歐洲大陸,可惜的是在俄國功虧一簣,最終拿破崙帝國在戰爭中走向了毀滅。

    或許不統一的歐洲比統一的歐洲更好

    其實沒有統一的情況下,思想和學術容易出現一個寬鬆的環境。每次歷史上如果一個地區或者國家出現了統一的局面,學術和思想容易被束縛。

    如歐洲歷史上教會也曾經統一過整個歐洲的思想界,但對於學術,尤其是科學來說打壓非常嚴重。在教會的勢力衰落後,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期間就誕生了許多學術上的重大成就。

    ▲牛頓的力學體系開啟了人類的工業文明

    其中最為重要的自然是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現代科學的誕生,開啟了人類之後200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

    再如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都是現代西方政治的奠基。笛卡爾的二元論、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等等,無不是人類文化上的瑰寶,為人類進入現代文明開啟了新的通道。

  • 1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羅馬,是歐洲歷史上的輝煌一頁,羅馬之後,歐洲幾乎再沒有這麼強大的國家出現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希臘文明

    羅馬文明是源自希臘文明的,這使得羅馬在同時期的歐洲,具有很強的先進性。

    希臘文明崛起早於羅馬文明,但是希臘文明的特殊地理位置,幾乎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希臘文明不可能太過強大。

    希臘是群島地理特徵,一個個小島上遍佈著一個個城邦,城邦之間互相學習,也互相攻擊,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希臘文明。

    即使到了今天,回頭去看當初的希臘文明,仍然有很多讓今天的我們歎為觀止的地方。

    但是城邦林立的希臘,沒有一個城邦具有統一所有城邦的力量,何況以島為單位的各大城邦,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同一需求。

    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文明最耀眼的一顆寶石,舉馬其頓一國之力,遠征至印度,整個過程向世人展示了希臘文明的先進性,希臘戰勝地域遼闊的波斯帝國,靠的就是高度文明下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所以才能戰勝波斯帝國那群烏合之眾。

    但是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其打下的廣袤帝國瞬間被瓜分乾淨,從此,希臘文明便止步於此。

    羅馬

    希臘人還率先發起了殖民,在地中海沿岸,有很多的希臘人殖民城邦。

    這些海外城邦,無一例外都是希臘人漂洋過海,到海外相對文明的區域,在靠近港口的地方建立的,建立伊始,便獨立於原先的希臘城邦,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與原有的希臘城邦開展貿易。

    歐洲的文明也是這樣,傳播了開去。

    羅馬所在的義大利地區,也有希臘人的城邦,羅馬深受這些文明的影響,但是羅馬對希臘的制度進行了吸收和改進。

    政體上,羅馬實行元老院制,元老院的上百成員,都是羅馬共和國內部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層階級,推選出兩名執政官,來執行元老院的決議。

    但是為了避免造成希臘的精英政治,羅馬還設定了兩個民選官的職位,有普通羅馬民眾投票選舉,為民眾發聲,並有否定執政官政策的權力,而民選官卸任後,還可以進入元老院,從而,前期的羅馬共和國舉國上下,都有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力和熱情。

    至於軍隊,選用預備兵制,有戰事發生時,由執政官帶領軍團出戰。

    軍隊數量並不龐大,卻訓練精良,加上都是羅馬軍隊前期都是羅馬本地的公民入伍,有著很強的榮譽感,因此作戰勇敢,戰鬥力很強。

    當時羅馬的周邊,除了北非的迦太基和埃及,其他的地區幾乎都是落後的蠻夷之地,迦太基和埃及,相比於羅馬,都有自己的致命弱點,而高盧、不列顛、色雷斯等部落,在面對羅馬的方陣時,缺乏軍事組織和訓練的戰士,即使佔據數量上的巨大優勢,也無法與羅馬軍團一戰。

    羅馬的強大,是一代代羅馬元老院與執政官積累出來的,文明的巨大落差,註定了羅馬會在眾多民族中脫穎而出。

    羅馬之後

    羅馬到了後期,共和國變為了帝國,軍人一再的干政,國家早就失去了共和國前期的朝氣和銳氣。

    龐大的帝國,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千瘡百孔的帝國早已無藥可救。

    羅馬滅亡後,原有的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個世界,西羅馬分裂成許多小王國,東羅馬變為拜占庭帝國又苦撐了很久。

    而基督教的崛起,在很長時期,神權凌駕於君權之上,使得凡世的君王不能再放手攻伐。

    地中海世界也不再是羅馬文明一枝獨秀,伊斯蘭文明崛起與基督教世界抗衡。

    更多的矛盾被轉移到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鬥爭,東歐與西歐之間的紛爭,加上漫長的中世紀,歐洲生產力嚴重落後,國不強民還弱。

    羅馬之後的歐洲,很長時間都處在渾渾噩噩之中,軍事衝突幾乎不斷,嚴重影響了生產力,卻沒有帶來什麼收穫。

    綜上,因此羅馬能夠統一大半個歐洲,而之後卻再也沒有君主統一過。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4 # 裝機帝

    廢話真多!其實就是“時勢造英雄”,照你這問題,我是不是該問“為什麼蒙古人能夠統一亞洲,之後再也沒有君主統一過?”

  • 15 # 向陽願景

    原因就是中國權力的高度集中。

    歐洲權力沒有中國集中,他們一直保留著貴族階層,貴族們組成的議會對國王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國王不能胡作非為;國家又都是小國,打不過就得和拖不下去,因為打仗很花錢的,又不能輕易加稅,貴族們不同意。勝者還如果有滅掉別國的能力還是能吞併別國的,但歷史現實有這種能力的國家在歐洲不多。還有,歐洲教皇的影響力很大,你打下一個國家能不能統治它,有時得問一問教皇。中國則不同,貴族階層一直很弱,類似議會的機構早在夏朝時啟滅伯益後就不再存在。君王生殺予奪沒人能擋,在歐洲有的國家一個人有沒有罪是由法院判的,國王不能隨便定,殺貴族更是不容易。自嬴政後權力更加高度集中。絕對的權力往往是絕對的傲慢。掌權者可以無視任何人的意見,往往就敢於用極端的方式做事。所以政治就變得很殘酷。掌權的人往往有殘酷的手段對付逆自己意的人;奪權者深知失敗的後果,為了贏得權力往往不擇手段,如果成功再用溫和的手段安撫不相關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往往又變成以前掌權者的作風,因為自己不受任何制約。

    當然,歐洲也沒有想像的文明,他們也有很黑暗的一面,而且他們的國王也不是想表現得這麼文明的,只是他們沒有辦法擺脫制約罷了。一句話,權力越是集中的國家其政治就越黑暗,統治者就越專橫,鬥爭就越殘酷。所以,法國的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思想,人類才逐漸走向了民主和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真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