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題主的這樣的想法,曾經的蘇聯人、美國人也有這樣想過,它們相對應的分別造出了帶有幾百枚導彈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以及提出了和基洛夫級巡洋艦相類似的武庫艦的建造概念,但是實際使用效果卻發現還是好不好用,最後蘇聯還是乖乖的建造了航母。而美國人一開始就大力發展航母,根本就沒有被所謂的導彈給帶偏。
其實航母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海戰的格局,從人類將戰場擺入海上之後,人類進行的所有海戰,無論是以前的風帆戰艦還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大件巨炮時代都是傳統的平面海戰。而航母的出現則將傳統的平面海戰拓展到天空,形成了立體式海上作戰,所以從原先的僅單獨取制海權變成爭奪海上制空權,從而奪取海上制海權。而潛艇更是將海洋的戰場拓展到水下,真正形成了立體化作戰。
首先裝有幾百幾千枚導彈的武庫艦在奪取制海權跟制空權時,並沒有任何優勢,相反它的劣勢反而非常大。像航母的艦載機是分批次從多角度進行攻擊和導彈的話,只能從一個方向來進行突擊。從威脅程度以及發現攔截的難度來說,航母艦載機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導彈的難度,而且導彈是由計算機控制的,上面並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一發導彈就只能打一個目標,一個艦載機卻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所以其作戰效能是遠不如航母的。而且在載彈量更是無法和航母相比級,航母的彈藥只要帶得夠,其戰鬥機幾乎可以是無限制作戰,但是一艘武庫艦的彈藥不可能會比航母多。
-
3 # 真正鱷魚不哭
沒有什麼事物能夠天長地久,一切武器都會過時。
將來肯定有別的武器能夠取代航母,但從目前來看還沒有特別靠譜的。
你的想法早有人提出,就是著名的武庫艦。
武庫艦的設計理念是,採用低可探測性艦體結構,取消艦上絕大部分上層建築,配置500個垂髮裝置,攜帶大量導彈進行作戰。武庫艦火力強大,能夠攻擊上千公里外的目標,而操縱人員需要少,造價則遠低於航母,曾被視為新概念軍艦代表。
但是武庫艦最終還是涼了,因為它根本無法獨立作戰。
由於地球曲率影響,軍艦雷達探測能力只有幾十公里,既然不能及時發現敵人,導彈射程再遠又有何用?
也許你以為能夠採用衛星制導。衛星制導可用,但只能用於打擊陸地固定目標。對於海上移動目標,一般衛星受重訪週期限制,並不能長時間跟蹤;而同步衛星軌道太高,目前還不能有效識別軍艦目標。
如果只要求對地打擊,美國人改裝的“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能帶一百五十多枚“戰斧”,載彈量不比武庫艦差太多,隱蔽性卻強大很多。
武庫艦要對海作戰,就要配置飛機提供中繼制導,於是航母還是不可或缺,也就是說武庫艦隻起到一個武器發射平臺作用,自身沒有獨立作戰能力,這與其設計初衷背道而馳。
如果武庫艦自己攜帶支援飛機,那就要配置飛行甲板——直升機或垂直起降戰機航程不足,留空時間也有限,不能很好承擔制導作用。硬要這麼做的話,那就是二戰鬼子搞過的“戰列航空母艦”思路,事實證明這種兩面兼顧的折中產物最終兩頭不靠;而且飛行甲板外形巨大,武庫艦的隱身性必然破壞殆盡;另外因為各種武器配置大多,必然造成系統複雜化,最終造價暴漲,這又違背了設計武庫艦的初衷。
儘管航母遠說不上天下無敵,但以目前條件,它是綜合配置最均衡的軍艦,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只要衛星探測技術沒有很大飛躍,就不可能被取代。
-
4 # 孔乙己亂彈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Aⅰrcraft.Carrⅰⅰer航母有“海上霸主”之稱。
航空母艦是為艦載作戰飛機提供起降、備勤、維護保養的“海上移動機場”、是目前最大的、技術最複雜的作戰艦船。世界上最早的“航母”是1917年下水的英國海軍利用戰列艦改裝的“暴怒”號。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專門設計建造的航母是1921年下水的日本海軍“鳳翔”號航空母艦。(早期的航空母艦)(現代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出現取代了“戰列艦”的“霸主”地位、航母成為了現代海軍和海戰的“霸主”。(現代最先進技術的“核動力航母”)(世界目前最先進、最大的的核動力航母美國海軍的“福特”級航母)
當今世界擁有航母戰鬥群和最先進技術航母的國家是美國、有11艘航空母艦、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航母的國家只有美國海軍、僅此一家。
目前、世界所有國家海軍的航空母艦(輕、中、重型航母)加在一起不到50艘。
由此可見一艘航母的建造是一個龐大、技術複雜的系統工程、當今世界能獨立設計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寥寥無幾,航母戰鬥群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拿什麼取代……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
當然、科學幻想是允許。(科學幻想中的“未來航母”)(未來“空天航母”)(未來“超級航母”)
一艘10噸級的核動力航母不知道難壞了多少夢想擁有航母的國家、拿什麼現有的技術手段設計建造取代航母的裝備?
可以預見50年內、沒有可以取代航母的裝備出現(包括美國)。
-
5 # 龍行天下雲作伴
本人是堅決支援國家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建設的,希望我們早日開發製造10萬噸以上的大型核動力航母……我們的海軍建設是為“一帶一路”大戰略服務的,是為海上絲綢之路保駕護航的,是為維護國際航道暢通無阻提供和平保障的……航空母艦的地位不容撼動!
從維護國家安全利益考慮,航空母艦是要前出第三島鏈,禦敵於國門之外,利用強大的航母戰鬥打擊群殲滅一切敢於來犯之敵……
過去中華民族屢受外敵從海上侵略
,從鴉片戰爭開始,八國聯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靠著堅船利炮攻擊我們脆弱的海防,掠奪我們的財富,在長江水道橫衝直撞,耀武揚威,中華民族受盡委屈和恥辱……
我們要牢記毛澤東主席在“鞍山艦”上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
如今,靠著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努力,逐漸拉近與世界強國的差距,我們必須建立一支與國力相匹配的遠洋海軍來守護得之不易的成果和國家利益……
目前,我們雖然只能製造常規滑躍起飛的航母,但不久的將來,我們的003型甚至未來004型都將獲得新科技,電磁彈射技術、核動力技術、隱身艦載機、艦載鐳射技術、電磁軌道炮技術都將被成熟運用,到那時,中國強大的航母艦隊將會巡戈世界五大洋,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繁榮……
-
6 # 鐵桿軍迷
航母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
航空母艦的誕生與發展是20世紀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把海上戰爭由平面作戰推向立體作戰,由視距作戰推向超視距作戰,對海上作戰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是海軍發展史和作戰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時代滾滾向前,舊的武器裝備退出歷史舞臺,新的裝備加速湧現,這是難以逆轉的歷史潮流,並且這種潮流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航母取代戰列艦,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新概念裝備取代傳統裝備這些都是大勢所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將來有一款新型裝備取代航母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航空母艦從問世至今,世界上建造過的有8個國家,即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前蘇聯);擁有過的國家達14個,加上正在建造航母的泰國,總計將達15個。建成服役的各種型別的航空母艦總數,據統計為300餘艘。航空母艦以其迅猛發展之勢,在20世紀的艦艇發展史上,寫下了璀璨奪目的篇章。
現代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強大的體現,而且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科技力量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現代航空母艦,不僅是海軍是否強大的一個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海軍戰略和綜合國力的體現。
航空母艦編隊可同時使用多兵種、多艦種、多機種,能開闢獨立的海戰場,真正做到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長時間的連續作戰,實現中遠海的一體化聯合作戰。目前,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擁有26艘左右大小不等的航母,從發展趨勢看,大型航母依然為美國等海上軍事強國所看好而繼續發展。2006年10月,美國海軍下水了“尼米茲”級核航母的第10艘“布什”號(CVN-77),該艦作為承上啟下的航母,運用了模組化設計與建造方式,採取了許多新技術、新設計等,被稱作“綠色”航母。綜合態勢可見,強國海軍的大型航母數量並沒有呈現減少之勢,反而一些國家在加速發展中型航母的基礎上,甚至還格外重視建造大型航母。
航母是實現制海權的最重要工具。航母是制空權,制海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還是包含一部分制陸權的作戰力量三位一體的統一。航母可根據戰爭的需要,將集海陸空一體的作戰力量及時推進到作戰海區。 歷次戰爭表明,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如果沒有航母上的艦載機對艦隊進行空中掩護,僅僅依靠對空導彈系統根本無法保證艦隊的對空防禦,水面艦艇在面對空射型反艦導彈的打擊時,生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水面艦艇編隊就無法脫離岸基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外進行戰鬥,這樣的海軍力量就無法成為遠洋海軍。航母艦載機不但可以在保護艦隊安全的防禦作戰中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攻擊作戰能力上也是水面艦艇遠遠無法比擬的。以中型航母為例,艦載機可對半徑為500-1000千米的廣闊海域內的水面艦艇,水下目標和地面目標及空中目標實施有效的攻擊,如果使用對地(艦)攻擊導彈,打擊範圍會進一步擴大。航母編隊在24小時內可以機動600海里,艦載機每晝夜可以對面積達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實行偵察,搜尋和攻擊,一個航母編隊的打擊範圍是一般水面艦艇編隊的數十倍。一支裝備有航母的特混艦隊可以對無航母的海上編隊進行單方面的空中打擊。如果沒有航母,那麼海軍艦隊面對遠距離空中打擊時幾無還手之力。無可置言,航母擁有無比強大的攻擊力,可以稱之為常規戰略武器。
從技術的角度講,從20世紀50年代起直到21世紀初,軍事技術的飛速進步和深刻變革,不是將航空母艦淘汰出局,而是使航空母艦變得更加強大。
那些關於航空母艦壽終正寢的議論和預言,不是誇誇其談、文字炒作,就是利益驅使、蓄意編造。航空母艦一直在全球軍事熱點地區執行作戰任務,多數情況下總是最先到達戰場,對敵對國家靈活實施軍事威懾或軍事打擊。
據不完全統計,1946年至1982年間,美國動用軍事力量250次,其中動用航空母艦約佔80%。航空母艦成為一種使用頻率和效率最高的軍事手段。
航空母艦是一代與時俱進的主力戰艦。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戰爭存在,航空母艦就還會持久不斷地延伸它那威風八面、氣勢磅礴、驚心動魄、神奇複雜的作戰生涯。
由於航空母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引起了一些國家的重視和青睞,當今世界10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中有兩個擁有大型航空母艦,7個國家擁有輕型航空母艦,在本世紀初這種形勢不會有多大改變。大、中、輕型航母發展將同時並舉,這不僅是由各國不同的海上戰略決定的,也與本國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水平等現狀密切相關。
在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發生的區域性戰爭和武裝衝突中,航空母艦作戰的活躍程度一直都很高。從某種意義上講,航空母艦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也是國家利益與意志的體現,更是一支現代化海軍不可缺少的脊樑。
因為現在航母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至於將來新裝備的出現,那就是將來的事了。正如六代機必然取代五代機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五代機將要被取代,而放棄五代機,因為當前及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五代機將是我們保持空中優勢的關鍵。任何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需要大量積累和深厚技術積澱,不可能僅僅是守株待兔的等待新裝備的出現,因為那樣的話,將永遠只能擔當追隨者角色,很難實現技術的真正引領。
關於航母本身,它作為現代海上作戰必備的作戰平臺,雖然有其脆弱性,但從目前來看要具備遠洋作作戰能力,離不開航母。美國當年鼓吹航母無用論,可是其自身卻發展了11艘核動力航母。如今俄羅斯意識到航母的重要性,但由於基礎不夠,加上資金問題等則無力發展了。
近兩年世界上掀起了新的航母熱,俄羅斯要重建造新的航母,英國,法國等都在不惜血本發展航母,就連印度、土耳其也要發展自己的航母,這也說明,航母在現代戰爭中還是無法被取代的。總體而言未來航母被替代是必然,但這個過程卻是相當的漫長。關於美國航母無用論的建議,我們還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蘇聯/俄羅斯的失敗,就是最好的教訓。對於這樣的建議,我們還是要謹慎對待,不能因為一時的高投入就動搖了發展大海軍的決心。
-
7 # 使用者135988189842
航母是以飛機為主要武器,用以奪取制空權的作戰平臺。你放導彈還需要航母嗎?普通的導彈艇就可以做到。至於攜帶量少,可以多幾艘來彌補。導彈不比飛機,飛機可以飛到敵國領空攻擊或者威脅,也可以投放人員或作戰物資。而導彈基本上是有去無回,一旦發射就爆發戰爭。不像飛機那樣可進可退,更有彈性。
-
8 # 論道今朝
航母是大國的標誌,是遠洋和遠離國土作戰奪取制空權的有力保障,也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利器。防空導彈是防禦性武器,射程有限,對奪取制空權作用不大,很容易被敵方戰機在防區外攻擊或受到敵方隱身戰機攻擊。在遠洋作戰的情況下,沒有預警機巡邏、沒有制空權,戰艦載再多彈藥也是活把子。
-
9 # 浪尖的飛魚
航母短時間內無法被替代,而我們作為普通人,一些“腦洞大開”的設想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實現,無可替代的一個重要原因:航母對於海軍走向遠洋至關重要。
航母首先是一種有形的威懾力,同核武器、洲際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等武器一樣是大國“標配”,而航母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更加貼近戰區進行部署,即使不直接介入參與戰鬥,龐大的航母戰鬥群只要進行部署,就會讓勢單力薄的敵武裝力量膽寒,而洲際導彈並不能如此方便的進行前線部署,而轟炸機一類不可能長時間飛行,滯空能力有限,威懾能力不如航母。
航母是一個快捷的機動平臺,方便部隊進行大規模調動,通常航母都是六萬噸級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船,擁有很強的運載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又能搭載各種型號的艦載機,實現區域防空、快速對敵打擊等。
防空,短時間內,空戰依舊是最有效的方式,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球星星體,艦艇搭載的雷達因高度受制於地球曲率的影響,探測範圍始終是有限的,對較遠範圍的敵方目標和低空飛行的戰機、巡航導彈探測能力有限,而空中的戰機就能形成優勢互補,能更好得監測到這些遠處目標和“漏網之魚”對編隊航行提供更加安全的空域保障。
-
10 # 九品侍衛
這個所謂的導彈母艦其實很早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曾論證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武庫艦。當時美國海軍的設想是利用貨輪作為基礎來改裝,在上面佈置大量的防空、反艦、反導、反潛的導彈,讓其變成無敵的存在。但是設想很不錯,可現實卻無情的打臉,因為和航空母艦相比,這個所謂的導彈武庫艦實在是弊端頗多。
首先是功能單一,它除了對陸打擊別的什麼也不會,不可能適應冷戰後海軍對水面艦的需要。
其次靈活性不足,全艦隻有導彈(後期國防企業提出的構想中有搭載大口徑火炮的方案),執行高階任務時靈活性無法與艦載機相比,執行低端任務,又不如驅護艦等體量較小的艦艇。
第三功能過於簡化,“武庫艦”缺乏最基本的探測、對抗、自衛手段,沒有辦法單獨使用,必需選配多艘艦艇編組使用。
第四假裝很便宜,其實只是平臺造價較低,把數量龐大的垂髮裝滿導彈會耗費不菲,而且因為必須選配其他艦艇才可用,所以全套算下來一點不便宜,而且同等火力時明顯不如使用航母艦載機聯隊划算。
第五損管困難,一旦遭受打擊基本無法損管作業。為了降低使用成本,“武庫艦”極大壓縮艦員規模,一艘數萬噸的鉅艦僅有數十名艦員,這種配置連損管訓練都可以剩下來,把這些時間用於向上帝祈禱沒準用處更大。
綜上所述:正是基於這些不可逆的關鍵因素,武庫艦最終也沒有被實體化,只停留在圖紙上。雖然水面武庫艦並沒有取代航空母艦,但是這種思想卻沒有消失,正是基於這種思維,美國海軍才會將許多弗吉尼亞級潛艇進行改造,把許多用於發射核武器的潛艇改造為能夠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基本上一艘潛艇就能夠攜帶併發射一百多枚巡航導彈,可謂是武庫艦的延伸。
-
11 # 魂舞大漠
▲美國航空攝影師,精心拍攝的航母畫面。
各代自有裝備新,航母一定可以被取代,只是不會是現在。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比如空天戰機之類,當一小時打遍全球的武器真正來臨,誰也不會吭吭哧哧再去發展航母了呢。致於這一時間跨度有多遠,還具有極大不確定性。
航母走過百年路,蘇聯就固執地不發展,咬牙堅持多年,終在後期踏上了發展的道路,為時已晚,有一條戰力相當了得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人忽悠著肢解了事。在大海之中,再向前一百年,航母仍會是王者,地球70%都是水,只有航母可以在任何時間作用於任何地區。
美國講其航母“尼米茲”,可控制1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要知道那還是三代艦載機F/A-18“大黃蜂”。也許控制海域不會有那麼大,但可橫斷絕大多數海岸,無人能擋,中等強度作戰,最多也就是雙航母出動,即可實現作戰目的。
戰後自由馳騁70多年,共經過4型發展,到了最新一級的“福特”級,核動力,10萬噸,電彈射,五代機,正成為世上航母建設的絕對標杆,無與倫比。一艘裸艦的價格就是150億美元,打造一支“福特”編隊,需要450億美元,相當於一箇中等軍事強國一年軍費。
我的乖,不得了,像這種造法,連美國自己今天都害頭疼,不免心中嘀咕著打起了小算盤,多少軍費夠它禍禍,也開始變得囊中羞澀,嫌它太貴了呢。今年的訊息,表示要打造輕型航母,被指作戰效費比,要比“福特”級高。每年海軍軍費2000多億美元的美國,在移動的科技城堡面前,第一次產生猶豫和徘徊,不只嫌它太貴,隨著技術進步發展,航母使用開始產生限制,比如它在波斯灣,即被無人機裡裡外外拍了一個遍,一點法子也沒有。
-
12 # 科沁雜談
航母本身是一個移動的機場,是飛機起降作業得平臺,其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在航母上起降作業的軍機,包括戰鬥機、預警機、直升機等等,像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可以搭載80-110架戰鬥機。而航母又可以以此為中心編組攻擊核潛艇、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等,組成一直航母戰鬥群。可以執行各種作戰的任務,比如實施封鎖、奪取制空權、保護海上通道、進行大規模的海空作戰等。杜魯門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航母的作戰任務主要是奪取海空權、對陸地縱深進行打擊以及動手前的軍事威懾。按全球航母的霸主美國的使用經驗,當某個地區發生危機時,美國便出動一支航母戰鬥群進行部署、巡航以示關切;一旦無效,危機加劇,美國便會派出第二支航母戰鬥群以示警告、制止危機或者直接參加低強度的戰爭;而危機變成高威脅,變成區域性戰爭或大規模戰爭時,美國就會部署3個或3個以上的航母戰鬥群進行干涉。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前後共出動了8艘航母戰鬥群,用來打擊伊拉克解放科威特,其搭載的戰鬥機起碼超過了600架。
航母戰鬥群搭載戰機就是一種進攻型力量,其首要任務就是實施海上作戰任務,消滅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威脅,以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當然還有制電磁權。消滅敵方的制海、制空權後,下一階段就是對敵方的陸地進行打擊。
對陸攻擊行動主要由航母上的艦載機進行,同時還對敵方殘餘的空中力量進行掃蕩,當然,航母戰鬥群中的攻擊核潛艇、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配備的對陸巡航導彈也可以輔助艦載機對敵方陸地進行攻擊。像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就有“由海向陸”的遠端攻擊能力。
這個時候,假如不造航母,只造一艘武庫艦,搭載2000枚各式導彈,像美國這種全球戰略的國家,跑到人家家門口,怎麼能成功奪取敵方的制空和制海權。就算這艘武庫艦組成航母一樣的艦隊,滿打滿算也就是搭載3000多枚導彈,沒有戰鬥機和預警機的艦隊,在對方戰鬥機的攻擊下100架戰機只需要3個波次的攻擊基本上就把武庫艦編隊所有導彈耗盡,還不包括對方的導彈攻擊。這支武庫艦編隊到最後要麼被消滅,要麼只有逃命,根本就不要談什麼登入作戰了。有航母的話,一艘就可以搭載約百架戰鬥機,可見還是航母搭載的戰鬥機遠勝武庫艦搭載的2000枚各式導彈。蘇聯時期的重型載機巡洋艦不是美國航母的對手
航母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大國的象徵,是能干預海外作戰的利器,其重要性目前來講無可替代!
-
13 # 不正經的軍棍
暫時無法替代
我們看航母是幹嘛用的?這是一款標準的進攻武器,不是防禦用的。其本身是一艘大船,搭載幾十架艦載機出海打人用的。而且,這東西要部署在千里之外,部署在大洋深處。
那麼另一個問題,飛機有沒有用?制空權有沒有用?這毫無意義吧,肯定有用。那麼,你在大洋深處,你是不是需要制空權?你壓在敵人海岸線上,是不也需要制空權?
那麼你戰鬥機作戰半徑多遠?F35才一千公里左右。你在千里之外,你要從本土起飛戰鬥機麼?不可能。那麼這會兒,航母的意義不就出來了。這保證你在千里之外還有制空權,能對地對海攻擊,能和敵方空軍或者海軍航空兵打。沒戰鬥機咋打?單靠防空導彈麼?
對航母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漂泊在海洋上的機場,哪裡需要就去哪裡的機場,這個機場在千里之外提供支援,提供空中力量。
那麼,題主所說的放20000個垂髮單元的大型艦艇,這個其實也是可以,很多國家都有這個能力,但是沒意義。你驅逐艦巡洋艦上都有這玩意兒,能防空,能反艦,能對地,但是不能代替艦載機。
你能靠防空導彈去奪取制空權麼?很難。你軍隊登陸了,是不是需要空中力量?需要。你對地打擊需要巡航導彈,這個成本是多少?地面有一個坦克,你發射一個戰斧,划算麼?艦載機飛出去打反坦克導彈多划算啊?
不光如此,你還要有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你這些東西是不也需要一個機場?你沒航母,從哪起飛?從本土麼?
除了這點以外,航母的作用太多了,這都是最簡單的,要說完我得寫到明天早上。
這個問題本身不是航母的意義多大,而是飛機的意義多大,是制空權的意義。導彈是代替不了飛機的,就美軍斬首蘇萊曼尼,還要用無人機呢,難不成他還直接一個戰斧飛出去麼?
-
14 # 海事先鋒
圖為我國海軍002型航母“山東”艦,我國大力發展航母,就是為了掌握遠洋作戰的制空權。
1999年的南聯盟戰爭,北約透過70多天的空襲,就把一箇中等的地區強國南聯盟炸垮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空地協同,在極小的損失下就擊敗了伊拉克的正規軍;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局勢,俄羅斯派遣的空天軍部隊進駐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透過一箇中隊力量的不斷空襲和轟炸,竟然在多年後直接掌控了敘利亞局勢主導權。
圖為日本的“出雲”號直升機航母,航母的用途很廣泛,直升機航母也是用途的一種,對於反潛作戰很有幫助。
現代戰爭離不開空中力量,甚至出現了“空中制勝”理論,而奪取制空權,也成為了打贏一場海戰必備的要素。上世紀80年代的馬島海戰中,英國海軍派遣了“競技神”號和“無敵”號兩艘航母,這才確保拿下了孤懸南大西洋的馬島海域制空權,避免阿根廷空軍不斷使用“超軍旗”攻擊機+“飛魚”反艦導彈偷襲英國海軍。
圖為俄羅斯海軍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俄羅斯拼命保住最後一艘航母,就是為了能繼續維持遠洋作戰能力,否則艦隊失去了航空屏障,就難以持續作戰。
且先不論現代戰爭,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打贏中途島海戰,也是透過航空母艦不斷髮起攻擊才取得了勝利,在整個中途島海戰期間,雙方軍艦就沒有碰面,戰爭的勝負在航母對決中就決出。應該說,航母就是海軍的移動機場,一個可以快速機動的戰役級航空打擊力量,除了出動攻擊機、戰鬥機,他還可以出動電子戰機、反潛飛機來支援作戰。
圖為“無敵”號航母,在馬島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競技神”號航母,在馬島海戰中,擔任英軍旗艦,沒有這兩艘航母,英國打不贏馬島海戰。
只要現代戰爭還需要戰鬥機發揮作用,還強調奪取制空權的重要性,航空母艦就是必要的產物。在蘇聯海軍80年代發展1143型航空母艦時,當時論證的需求中就提到了這一點:蘇聯海軍必須發展載機艦,以協助主力艦隊在陸基飛機作戰半徑外活動,而如果沒有艦載航空兵,那蘇聯海軍在遠洋地區生存性和作戰穩定性得不到保障。
圖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四艘直升機航母,分別是“日向”、“伊勢”、“出雲”、“加賀”。
另外,航母上的艦載機在奪取制空權後,可以充分運用制空權發動作戰行動,在美國的“穿透性制空”(PAC)概念中提到,戰鬥機需要在敵人防禦區域獲得攻擊自由、機動自由、偵察自由等能力,而依靠大型防空軍艦,即便可以破壞敵人的制空權,打擊敵人的航空兵,也無法全面的利用制空權發動作戰。
圖為我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
任何技術都無法突破地球的自然條件限制。再先進的軍艦,再高的桅杆和雷達,也無法超過戰鬥機和預警機的偵察、活動半徑,由於地球曲率的存在,要發動超視距的探測和進攻,就必須要依靠航空兵來協助,即便是普通的驅逐艦,也需要直升機、無人機和中繼衛星來確保發動超越地平線的攻擊行動,其雷達也無法實現超過60公里的直接對海探測能力,所謂的超視距對海搜尋和火控雷達,比如“音樂臺”雷達,也是依靠大氣虹吸原理來搜尋目標,無法實現最精確的搜尋。
對於海軍而言,在廣闊大洋上是找不到遮蔽物來隱蔽艦隊的,雙方你追我趕,互相在戰區海域搜尋對方,靠的不是隱蔽,靠的是誰的發現能力更強,誰先發現對方的艦隊,誰就可以率先在自己選擇的時機和海域發動齊射或者航空兵密集攻擊,一下子突破敵人的某個防禦薄弱的方向,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母對決的經驗所在,即便是現代導彈打的更遠、雷達搜尋的更遠,也依然是這個道理,只是戰場空間變得更大,其他的條件一概沒有邊,海上機動作戰的海軍基本原則還是沒有改變。
圖為俄羅斯設計的未來航母“風暴”號,排水量15萬噸,可以搭載蘇-57戰鬥機。即便是沒有錢建造,俄羅斯也從來沒有放棄對航母的發展和技術儲備。
所以航母短期內不會被淘汰,除非陸基航空兵的戰鬥機航程半徑可以覆蓋到全球,起碼達到20000公里航程,才有可能取消航母,否則航母就一定有他的戰略價值。
-
15 # 威吶解析
航空母艦也是在二戰期間才取代戰列艦建立起了海上霸主地位,所謂“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航母也不會一直是海上的霸主,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作戰形式的不斷演進,肯定會有新形式的裝備取代航母的地位。目前來看航母的重要性還是會持續一段時期,不過個人認為現在已經逐漸出現了苗頭,也許下一次大範圍戰爭就會是航母地位的轉折點。航空母艦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性不會變,但是目前已經出現了會被取代的苗頭
航母的作用其實就是一個可以靈活佈置的移動飛機場,之所以能夠稱為現代海上對抗的核心裝備,原因是現代戰爭中空中作戰的地位極高。船堅炮大的戰列艦,雖然本身火力、防護力都是不是航空母艦可比的,但是在航母艦載機的輪番轟炸下,也只有捱揍的份兒。只要是航空作戰的地位不減,那麼航空母艦的地位就很難撼動。航空作戰的核心地位決定了航空母艦的核心地位
不過隨著遠端精確打擊技術的不斷髮展,航母面臨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加。二戰時期的航母作戰,主要考慮艦載機的攻擊,透過配置大量的防空武器和防空護衛艦艇,還是可以有較高的攔截效率的。但是,現代重型反艦導彈武器的攔截難度大幅提升,即便是艦載防空系統的效能也已高度發展,但是對於新近出現的反艦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當前的防空系統幾乎是無效的,而且這些新式反艦武器不僅難以攔截,而且威力巨大,只要一發命中基本上就能讓航母喪失戰鬥力甚至葬身大海。反艦彈道導彈等新式遠端精確打擊武器對航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個人認為未來有可能取代航母地位的武器很有可能是無人作戰平臺。必然能夠搭載一定量的導彈、無人機等的重型平臺,在天基、空基偵察和通訊系統的支撐下,可以不受時間、環境、人體等因素的限制,快速投入戰場並最大程度發揮武器效能。總之,航母已經佔據海上 霸主地位70餘年,未來也可能會被其他形式的裝備替代。雖然航母技術與配置也在不斷髮展,但是未來肯定會被其他形式的裝備替代
-
16 # 老豆說軍武
可以明確地回答您,到目前為止,航母仍然是最重要的海軍裝備,其地位無可取代。航母誕生已有百年時間,在很多時候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擁有航母的國家並不多,能夠建造航母的國家更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航母不重要,相反,恰恰說明了建造航母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只不過,很多國家的實力不允許它建造或者擁有航母,還達不到那個條件,因為航母的購買成本和使用成本是非常高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航母的用途。航母最重要的裝備是什麼?艦載戰鬥機。航母通常可以搭載幾十架艦載機,這些戰鬥機執行什麼任務呢?首先是制空,搶奪海上的制空權,進而為艦隊贏得整體優勢,搶佔制海權。也就是說,如果擁有了先進的航母和艦載機,就能夠取得所在海域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另外,艦載戰鬥機還可以攻擊地面目標。比如說美國的F/A-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和最新的F-35C戰鬥機,都可以掛載對地攻擊彈藥,發起對地攻擊。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能用導彈來代替航母。導彈是固定形式的武器,導彈的發射需要一定的載體,導彈打擊的目標是固定的,即便是中途可以改變軌道,但是這個變化是非常小的,大部分的導彈發射出去只能往前飛,只能攻擊設定好的目標,所以它的靈活性非常小。所以它不像艦載戰鬥機那樣,具有非常靈活的用途。還有一點就是導彈的命中率的問題,艦載戰鬥機可以在預警機的指引下,可以在機載雷達的作用下,精準地捕捉到目標,進而發起攻擊。而導彈就沒有這樣的能力。
最後,還要看航母的生存能力。搭載艦載戰鬥機的航母生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艦載戰鬥機可以主動出擊,另一方面航母艦隊的其他艦艇可以為航母提供護航。一個完整的航母艦隊規模是很大的,浩浩湯湯行駛在大海上,這就是力量的象徵,是無法摧毀的海上移動堡壘,既可以主動攻擊也具有強大的防衛能力。而如果只是將其改造成為導彈發射艦或者武庫艦的話,它的攻擊能力可能很強,但是自衛能力就比較差,萬一被反艦導彈或魚雷擊中的話,那麼就萬劫不復了。所以說,航母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
17 # asiavikin雜談
【asiavikin獨立視角】就目前的技術水平,想著航空母艦被代替?開玩笑吧?
航空母艦是目前的人類技術水平之下,能夠同時控制海空的最有效的武器。請注意,是同時控制海空,特別是空中。儘管目前人類已經掌握了機械、電子、核能之類的先進技術,但是物理規則可改不了。再先進的技術也改不了電磁波沿直線傳播的物理規律,也改變不了大地是個曲面的事實。這就導致了再先進的艦載雷達也看不了多遠的致命問題。沒錯,美國的宙斯盾AN/SPY1相控陣雷達號稱能探測到400公里外的目標,但美國人不會告訴你那目標是在1萬米高度才能看得到。如果那目標的高度是3000米呢,對不起,就只能在大約220公里以內才能看見了。如果不幸這玩意是沿著100多米的高度一路超低空飛過來,那就只能在40公里內才能看見了,這時候目標已經在水天線上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雷達架高,越高越好。那麼,幹嘛不把雷達裝到飛機上呢?而且飛機的航程有限,不能老在艦隊上空飛怎麼辦?艦隊要往深海大洋裡跑,遠了飛機跟不上怎麼辦?所以,終極解決方案是配備航空母艦,裝雷達的飛機可以從母艦上起降,時刻保持對低空的監視。
而且,艦載機不光可以安裝雷達,還可以攜帶各種導彈、炸彈,從空中打擊敵方的海上目標。更重要的是,艦載機還可以在空中形成一道防線,阻止敵方攻擊機對己方的艦隊發動襲擊。如此一來,由於飛得高,看得遠,航空母艦的攻擊和防禦效率都比其它水面艦艇高多了。如果一架艦載預警機能夠監視半徑400公里的低空,那麼它的低空警戒面積可以達到50萬平方公里。而一艘軍艦的對空雷達對低空的監視半徑撐死了40公里,低空警戒面積也就5千平方公里。兩者的效能相差百倍。在攻擊中,艦載攻擊機的打擊半徑達到上千公里是很平常的,特別是艦載機可以飛到目標附近下手,可以實時掌握目標的位置變化。而艦艇雖然可以發射遠端導彈,好吧2000枚,但缺少對目標的實時監控手段,在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時候效率很低,只能用來攻擊固定或半固定目標。而且打出去之後毀傷效果怎麼樣也是兩眼一碼黑,到頭來還不是得靠艦載機給你去偵察?
因此,從艦隊攻防的角度看,航空母艦的效率是目前其它武器系統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偵察、打擊一體化的能力無出其右。所以,航空母艦目前是不可替代的。
-
18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對於世界性大國來說,航母的重要性是無法被替代的。
眾所周知,航母目標大,移動速度不快,容易被發現,容易受到對手的攻擊,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海上作戰平臺,能取代航母,成為遠海征伐的水上支撐平臺!
如果沒有航母,那麼海空一體化作戰,就難以實現。如果一個艦隊沒有航母,即便其它戰艦再怎麼先進,也無法去遠海,征伐稍有實力的中型國家,也無法維繫國家在遠海的利益!
假如,美國沒航母,美國海軍前往印度洋就無法與印度丶巴基斯坦、伊朗抗衡,也就談不上美國掌控印度洋的問題,石油美元也就無從談起!
對於不是世界性大國的國家來說,航母只是一個花費不菲的擺設,航母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也應該被替代。與其養一條沒什麼用的“吞金獸”(航母),還不如多建幾條先進的大型水面戰艦!因此,一些國家主動選擇了放棄航母!
為什麼一定要發展航空母艦?航母本身的技術和需要的飛機和飛行員都耗時間號成本,短期內很難形成戰鬥力。在下覺得可以把航母改成導彈航空母艦,夾板上2000個垂髮系統齊射不是更牛逼更有威懾力麼?
回覆列表
我國國防政策是“近海防禦,遠海牽制”。牽制在遠海就必須有航空母艦在內的遠海編隊,而且一支編隊還不夠。航母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