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歷史人生

    公元1645年,多爾袞揮師南下,強推“剃髮令”,號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江蘇江陰士兵和百姓為了不辱先祖,發誓不剃髮。

    二十四萬清兵帶著200門紅衣大炮兵臨城下,在勸降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惱怒開始攻城,十七萬百姓面對二十四萬清軍,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殺清兵七萬五千人,親王3人,大將軍18人,江陰百姓戰死六萬餘人。

    在彈盡糧絕之後,清兵轟開城門,百姓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沒有一人投降,滿城十七萬人全部戰死,僅活下來36人。江陰血戰是南明史上最燦爛的一頁。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萬普通農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漢奸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城破的時候,義軍首領閻應元在城樓上寫下了,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譽為“抗清三公”。

  • 2 # 阡陌有序

    清朝順治初年,清軍在眾多明朝降將的帶領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江南。此時多爾袞開始強令百姓剃髮,引發了江南民眾空前激烈的反抗。在江南民眾心目中,鬚髮是受之父母的,衣冠是源自先祖的,如果僅是做亡國奴便也罷了,但是剃髮易服,就是變種了。而清朝為了推薦剃髮令,採用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血腥的手段,民眾稍有反抗,便被當場殺戮。

    江陰是常州府下的一個轄縣,本來鄉紳已決定降清,但值剃髮令下達,江陰民眾大譁,他們到縣衙請求留髮,縣令方亨卻失態大罵,引起了眾怒。方亨見群情鼎沸,便密報常州府,請求派兵殺人樹威,結果密信被民眾截獲,情勢如火上澆油,民眾擒住方亨,提出“大明中興”的口號,正式反清。

    訊息傳到常州,知府派兵趕來鎮壓,被江陰民眾殲滅,其後江陰民眾又打退了幾次小股清軍的進攻。6月21日大清貝勒博洛命降將劉良佐派重兵包圍了江陰,劉良佐勸降遭拒後開始攻城。江陰軍民推舉前典吏閻應元負責守城。7月9日閻應元帶領600少年入城,他將全城的戶口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分班守城,按時換班,並派得力干將分守四個城門。為解決糧餉兵械問題,閻應元同軍民商議,將城內公私所藏進行徵集,統一分配,各項工作做的有條不紊。

    11日清軍攻打北門,閻應元親自坐鎮指揮。清軍主帥劉良佐命9個上將架梯攻城,結果5死4傷,次日再次引步軍3萬分10處攻城,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轟轟,雙方死傷不計其數,最後江陰軍民擊退了北門的攻擊。清軍見攻城不利,起了勸降之意,江陰軍民不從,清兵於15日再次大規模攻城,被頑強的江陰軍民再次擊退。這時江陰軍民向四方請求支援,結果援兵不是投降就是被擊敗,江陰淪為孤城。閻應元利用清軍勸降之機,派百名勇士,以送降禮為名,暗帶火器進行清軍兵營,炸死清軍2000多人。17日閻應元挑選千名勇士,突襲敵營,殲亂千餘。清朝親王多鐸見江陰久攻不下,便派恭順王孔有德、端重親王博洛和敬謹親王尼堪帶紅衣大炮200門前往攻城。清軍勸降無效後,發動總攻,20日至27日,清軍輪番進攻,閻應元指揮軍民浴血奮戰,確保了城門不失。博洛見久攻不下,於是重新勸降,但江陰民眾誓死不從,這時候城內已經是傷亡慘重,米糧缺乏,但軍民仍然興致高昂,於中秋夜坐城上高歌。8月21日博洛將200座大炮全部用於攻打東北城,並暗中派兵潛渡護城河,江陰終於城破。城破之際,江陰軍民與清兵展開巷戰,閻應元受傷被捕。22日,清軍開始屠城,百姓力戰到底,以先死為榮,無一人投降。屠城兩日後,城內百姓僅剩53人。

    江陰與揚州等大城相比,不過是一個小縣城而已,全城軍民僅有9萬餘人,守城的統帥閻應元更是一個微末小吏。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吏,幾乎將36計使用了一個遍,率領軍民在24萬清軍的強攻之下,進行了81天的血戰,斃敵7.5萬人,其中包括3位王爺18位大將。在江南明將紛紛投降之際,閻應元等人以一個下品小吏的官佚,依靠百姓支援,血戰到底,堅持近三個月,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光彩一頁,是一場真正民族氣節之戰。

    如果清軍入關時,明朝將領都有這種氣節,僅憑清朝的12萬八旗兵,怎麼可能會征服中原,平定江南。可見南宋以來的程朱理學的貽害是多麼深遠,在不知不覺中都將漢人的血性泯滅了。

  • 3 # 烈酒紅茶刺史家

    江陰血戰可以說是南明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全城軍民拼死抵抗表面上看是對“留髮留頭”問題的抗爭,其實更多的是對近百年來儒家思想的堅持。江陰百姓並不是不能接受王朝的更替,他們反抗的是剃髮突破了儒家思想的底線。

    江陰血戰

    1643年(弘光元年),在滿清豫親王多鐸的統領下,清軍兵鋒直指江陰,江陰降清。而新任知縣方亨循例頒佈了剃髮令。隨後,百姓請願流發流衣冠,被方亨拒絕。

    對於江陰百姓的堅持,方亨萬般無奈。正好趁著常州知府的公告“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制百姓剃髮。在遭到百姓拒絕後,本想派兵強制讓百姓剃髮,卻被百姓提前發現。於是百姓推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開始反清復明。

    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閆應元

    陳明遇雖然滿腔熱血,但缺乏軍事組織才能,便請閆應元出山相助。之後,閻應元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閻應元、陳明遇鼓勵城鄉義勇扼守危城,多次出城聯絡,都未能搬來救兵,最終堅持了八十多天後,城池被攻破,清軍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後才“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而八十多日抗清中,江陰城內外軍民共亡六萬餘人,而清兵亦付出了損失了近八萬人的慘重代價。

    對江陰血戰的思考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或者朝代的改變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中國的古老文化不管歷史怎麼變,其中心一直沒有改變,結髮右衽,誦讀經典,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而作為清政府的滿族統治者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自己被漢化,所以才用剃髮這一制度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剃髮看似只是普通的剃髮易俗,但事實上確是對於信仰和文化的一種衝擊。在今天看來,不管是明清的更迭還是剃髮令的實施,可能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當時的文人和百姓來說,其性質就不一樣了,習俗的改變不僅改變了外觀,更改變了民族認同感。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看出,不管是五胡亂華還是元蒙統一,都是以漢族為主的一種文明。儘管他們入主中原,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都被漢人的儒家文明所同化。因此,中國早期文化的認同,是對以漢族為主的共同居住在中華土地上的族群的認同。這種認同綿延至明末,尤其是危機四起的時候,已經演變成為了一種非常強烈的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已經不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的一種文化和思想,更確切地說是對長期起來儒家思想的堅持。

    結語

    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堅定了江陰城民反抗的決心。江陰城民與其說是為自己的頭髮抗爭,莫如說是為了保護他們的民族認同而以命相搏。此刻的大明國已經從實體上消亡,卻仍在他們的心中屹立;對於大明國的堅持延伸成為了他們對於自己漢族身份的強烈認同,使江陰城民甘心用鮮血和枯骨劃出了自己和滿清人的界限。

  • 4 # 穿越時空的歲月

    江陰血戰是南明史上最為悲壯、最為燦爛的一段歷史。

    1645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南下,強制推行“剃髮令”,宣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江蘇江陰軍民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率領下,誓言不投降、不剃髮。面對24萬清軍和200門大炮,江陰軍民毫不畏懼,與實力懸殊的清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戰爭場面極為慘烈,血流成河,血肉橫飛,歷時整整81天,十餘萬江陰軍民僅活下來36人,清朝軍隊死亡75000餘人,其中包括三王十八將。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弱敵強的奇蹟。

    江陰血戰體現了江陰人民的民族氣節,展現出江陰人民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表現出江陰人民在強敵面前的聰明智慧。江陰血戰也讓我們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

  • 5 # 父母年代記憶

    我要來吹一下我的家鄉——江陰。這個小小的縣城發生過兩場弱者勇於抗爭的悲情戰鬥。

    以下是我所熟知的故事,給大家講一講(有興趣的就往下看看吧

  • 6 # 川娃子123

    江陰保衛戰僅僅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次抗爭,所謂“有服裝之美,謂之華;禮儀之邦,稱之夏”。對改朝換代,江陰士民是接受的;但是妄圖想改變幾千年息息相關的傳統禮儀而剃髮易服,那就拿血肉之軀來交換!由此產生了轟轟烈烈的忠義之氣而又曇花一現的江陰保衛戰。

    北京城破,解決掉西面的李自成之患後,清軍大批的南進,大量的明朝地方守軍、大量高官厚祿的官吏望風而降,徐州失手,揚州失手,鎮江失手,南京失手,明朝唯一拿的出手的且具有 持久觀瞻性的保衛戰,卻發生在江陰。江陰保衛戰在戰略上牽制了大量的清軍,有力的延緩清軍繼續南下浙閩的時間。同時在指揮上,可圈可點,他們用極強的組織力將一群農民組織起來,各方配合,井井有條,上下一心, 戰術上靈活多變,硬是堅守了近三個月,給敵以重創。兩張對比之下,那些望風而降的地方軍實在是望塵莫及,如果換作閻應元去守揚州,或者守江淮,清軍如何能長驅直入?

    之後 就有史家感佩江陰守軍強大的意志力,不禁感嘆“向使京口如是,江南不至拱手讓人矣”。

  • 7 # 江上俠chenxiliang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江陰八十一天守城抗清大血戰,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清初江南三大慘案。江陰喋血孤城最為悲壯。江陰城內死9.7萬多人,城外死7.5萬多人。清軍圍城24萬,死6.7萬人,巷戰中又死7千人。戰前,清廷釋出民族歧視的鐵血政策,命令漢族“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即要不殺就要剃前半部頭髮,後半部打辮子,還要易清服;若不剃頭髮,格殺不論。江陰義民在典史閻應元(北京人)、前典史陳明遇(浙江人)和教諭馮厚墩(金壇人)率領下,堅決守城反抗。清軍大批圍城攻打。攻打不下,城外四周燒殺搶掠百姓。期間城內徽商程璧攜巨資外出討救兵失敗,江陰成孤城。城破後,清軍屠城三日,見人就殺,僅存暗藏的53人。這次戰役,是由清朝貴族的民族歧視政策挑起的暴力戰爭,義民守城戰是反抗民族岐視的反抗暴力的正義戰爭。有人說江陰抗清守城戰是破壞民族困結的愚民鬥爭,這顯然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言論。

  • 8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江陰81天,是中華民族最硬的骨頭。這種精神一直傳承到了今天。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其實在當時,江陰已經歸順清朝了。

    歸順的過程很詭異,完全就是官員個人的行為。

    南京被豫親王多鐸拿下以後,江陰縣令林之驥於崇禎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掛印辭職而去。

    投降清朝的明朝監察御史劉光鬥到江陰勸降,江陰參將張宿因為忠義,大罵劉光鬥後,很慷慨地辭官了。同時江陰海防程某、縣丞胡廷棟也相繼辭官。而學使朱國富、兵備馬鳴霆逃跑了。

    六月份,江陰士民以縣裡沒有官為由,推舉原江陰縣署莫士英暫代知縣的職務。這個莫士英是個官迷,當上代知縣以後,他偷偷和劉光鬥聯絡,把江陰縣城的各個檔案,比如戶口,田地情況等各個印冊交給了劉光鬥,並且拿縣庫裡的財務和寶馬賄賂他,千方百計的討好劉光鬥。對老百姓就是洋洋得意的以縣令自居。

    至此,江陰縣在名義上歸順了清朝。

    事情出現變化,是清廷下的“剃髮令”。在漢家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忠孝的體現,而清廷的金錢鼠尾的髮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蠻夷的裝扮。

    多鐸下令,江陰城限三天之內全部剃髮。六月二十八日的時候,清廷特授知縣方亨貼出告示,說剃髮令是清廷的法令,不能違背。

    潤六月初一,常州府的佈告下來了,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句子。方亨命令縣衙書吏抄寫,書吏將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

    訊息傳出去,江陰人民群情激奮,把方亨、莫士英抓了起來,發放兵器準備守城。並在城內抓出間諜六十餘人,然後派兵剿滅前來江陰偷襲的清軍300餘人。

    初六,清軍陸續發兵江陰,由於初期人數不多,一直沒用攻下,到了二十一日,清兵連日不能攻克,也請求支援,於是七王、八王、十王等率一千多名將領,騎兵步兵十多萬向江陰進發。

    七月初一,降將劉良佐就開始攻城。

    七月初九,江陰典史閻應元入城主持抗清大局。當時江陰城中有火藥三百甕,鉛彈子千石,大炮百座,鳥槍千張,錢千萬貫,絮帛千萬端,酒千壇,水果萬鍾,豆千缸,料草千萬束,鹽萬斤,銅鐵器萬枚,牛千頭,豬羊千隻乾魚千包,蔬菜千畦。

    武舉人王公略鎮守東門,把總汪某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己守北門。他和明遇總督四門,日夜巡歷。

    七月十一,清兵開始集中攻城。此戰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陰淪陷。

    淪陷時,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要了一枝筆,在門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陳明遇關閉衙門,親自點火,燒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備道前下馬與清兵肉博,身負重傷,握刀僵立在牆壁上,沒有倒下。訓導馮厚敦,穿著公服在明倫堂自縊,他的妻子和姐姐投井而死。中書戚勳,儒生許用,把門關上,自焚。戰役中有一江陰無名女子,在殉節前題詩:“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八月二十二日,屠城

    老百姓慷慨赴死,都以先死為幸,沒有一人投降。清軍下令從東門出去的不殺,又下令十三歲以下的童子不殺。男女老少,投水、蹈火、自刎、自縊的不計其數。內外城河、絆河、孫郎中池、玉帶河、通塔奄河、裹教場河處處填滿了屍體,疊了有好幾重,光投四眼井的就在二百多人。

    這場戰役,守城八十一天,城裡死了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了七萬五千餘人。滿清“七王”、“薛王”、“十王”都死於城下,折損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計程車兵有七萬五千餘人。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鹹在修建城牆時,將“忠義之邦”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光前裕後。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人心齊,民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到了抗戰時期,帝國主義者最怕中國人民講忠義,在江陰保衛戰時,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現存於江陰忠邦亭),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赴南京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落款為“中正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於是蔣委員長之碑替下了原來的方縣長之碑,高掛城頭。最初的 “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 9 # 沙裡金64197031

    提問者,在此我對此提問不予以回答,但我可以告訴你,爾為何要提出該提問,爾提出該提問的目的是什麼,甚至居心是什麼,爾自己非常清楚。

    現在一些人,甚至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經常是將明末清初的這段歷史搬到網上,總是不惜餘力的大談什麼“江陰血戰”,什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那麼在此且問,在如今各民族大團結共同建設祖國的大好形勢之下,你們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居心又是什麼?!

    還有,在此且問,你們為什麼總是大談八旗入關之初的這段歷史,但是為什麼元末明初的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你們卻隻字不談,明初時的山西屠城,大理屠城,明朝對少數民族的屠殺,‘逢朱明暴政,傅休殄虐,滅絕南史,片紙皆灰。屠胄戮僧,焚寺碟碑,斷山絕坎,逐殺流潛,千古劫難’,這一切腥風血雨的歷史,你們又為何卻隻字不談,閉口不談,且問,你們的目的何在,居心又何在?!

  • 10 # 古今文社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發生在南明時期的江陰血戰: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大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之後福王朱由菘登基稱帝,建立南明政權,並改國號為“弘光”,將都城由北京遷移到南京,繼續抵抗清軍。然而南明政權只存在了8個月,清軍一路南下,一路殺向南京,朱由菘畏懼清軍,於是帶領文武百官主動開啟城門投降,大明至此徹底滅亡。

    江陰血戰就發生在明朝徹底滅亡後不久。江陰縣城位於現在的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咽喉,面積只有987平方公里。公元1645年夏天,江陰縣城在朱由菘率領文武白宮投降後也不在抵抗,投降清兵,隨後多爾袞下達了剃髮令,並放出狠話“留髮不留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剃髮令遭到江陰人的強烈反抗,紛紛表示可以接受清兵統治,但不剃髮、不穿清人衣服、不改變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否則寧可死戰到底,江陰人與清朝統治者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忍無可忍的江陰人殺死了清朝統治者派來的官員,並打出“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號,決定與清軍死戰到底。

    1645年6月1日,清朝統治者出動24萬大軍以及200多門大炮兵臨江陰城下,努爾哈赤兒子愛新覺羅·多鐸親自指揮了這場戰鬥。而當時江陰城中當時只有17萬百姓,其中老弱婦孺佔一多半,而且都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普通百姓,也沒有趁手的武器,因此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

    然而戰鬥打響後,江陰人的表現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江陰全體百姓以血肉之軀拼死抵抗清軍81天,打死清軍7.5萬餘人,其中包括3名清朝王爺、18名清軍大將。江陰百姓也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17萬人僅剩53人倖存,幾乎成為一座空城,而在長達81天的江陰血戰中無一人投降。

    江陰血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極為慘烈的一場保衛戰,也是抵抗侵略者的典型戰役,雖然以失敗告終,江陰全體百姓以鮮血和生命為大明王朝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可歌可泣,讓人扼腕嘆息。

  • 11 # 夢香寒冰

    江陰血戰談不上光輝的一頁,那一天江陰全城軍民赴死,非常慘烈。

    江陰一戰的意義是將中華南北拉成一體,開啟了清朝規模最大的反清運動:第一次抗清高潮。

    閻應元抗清

    原因是江陰血戰前,清朝的勸降官員是曾經江北四鎮之一劉良佐,他是大同人。劉良佐說我是將軍我都投降,你一個典史有什麼話說?閻應元說大明有投降的將軍,沒有投降的典史。劉良佐到江陰城下說了大同什麼話沒有記載,但是此戰後,大同軍民扛起了抗清大旗。

    大同在明朝是九邊重鎮之首,是明武宗親自到訪的地點,是明蒙關係最好的地點。但是大同在明末三易其主,完全沒有天下柱石的作用。劉良佐作為大同人,他不可能不知道。估計江陰閻應元罵劉良佐把大同也罵了,以此大同軍民奮起反擊。

    李成棟

    於是兩年後,大同反正。此時江南也是一團亂,金聲桓在江西,李成棟在廣東,鄭彩在福建,魯監國張名振在浙江。而清軍主力在北方,大同總兵姜瓖以一己之力將八旗主力吸引到大同城下,是有清一朝唯一一次以八旗主力對戰明軍。大同反正,山西配合,山西軍隊跨過黃河覆蓋河南,大明南北練成一體。姜瓖以大同邊軍,對抗八旗主力,而且不落下風。此時,與劉良佐一樣同為江北四鎮總兵的大同人劉澤清暗中支援民眾在天津作亂。此時鄭彩打算福建起兵,鄭氏水軍打算透過北上天津直撲北京圍魏救趙,是南明最有希望的一次光復領土。

    鄭彩

    這個時候,鄭成功偷襲鄭彩,鄭彩北上計劃失敗。而鄭成功的偷襲又讓李成棟沒有糧食,軍心不穩李成棟死在亂軍。金聲桓又被清軍計破。大清唯有姜瓖一總兵孤立北方。最後大同城破,五十萬軍民殉國。

    姜瓖

    此戰,南明皇帝永曆帝在南方歌舞昇平。鄭成功偷襲自己人不過小人而已,而後來橫鎖長江不過知恥而後勇耳。李定國此時不知道在幹什麼。吳三桂與夔東十三家在川東彼此觀望。至於什麼洪承疇之人,和李定國一樣此時登不上歷史舞臺。

    鄭成功天下,唯有江陰和大同,敢於與強清硬碰硬。

    清取代明,不是順其自然,而是有骨頭的人不多。天下第一世家孔家臣服大清,文人臣服大清,錢謙益率領東林黨在雨天南京城跪迎清軍,還說什麼“水太涼”“頭太癢”。此時,天下最有骨頭的人,就是四總兵+一監國。那裡有兩座城,一座叫做江陰城,一座叫做大同城。

    吳三桂

    此時此刻,作為大同人,可以對江陰同胞說:天下負了江陰城,我大同沒負江陰城。江陰罵我大同沒骨頭,我大同以五十萬軍民殉國,上報皇恩,下報百姓。在黃泉路上,我大同軍民可以對江陰軍民說:我們,沒有給大明丟臉!

  • 12 # 良人執戟2

    所謂“江陰血戰”,是“官逼剃髮”下的“民眾反抗。”

    順治元年(1644),攝政王多爾兗在順治母親布木布泰的巧妙周旋下,盡心盡力的為剛剛立國的大清王朝清除李闖餘部,劍指朱明殘餘,南明王朝一小撮遠遁異域。

    應該說多爾兗自從在武英殿臨朝視事之初的幾大舉措還是比較理智和高明的。

    他一路殺到紫禁城,感覺幾乎就是“君臨天下”,他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重要的舉措有:

    一,為前朝自縊身死的崇禎皇帝舉行規模盛大的喪禮。持續三天,迎合了前明官員和百姓的心願,也表示了大清王朝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這是典型的“順水人情”和“甩鍋李闖”。

    二,對前朝官員概不追責,只要降清,官復原職,甚至加封。

    三,八旗官兵,嚴肅軍紀,不得擾民。

    四,關於剃髮,為了穩定政權初建,緩解社會矛盾,特意頒發詔令暫緩執行“剃髮令”的貫徹執行。

    這些措施都極大地贏得了民心,為清初的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百姓們終於可以喘口氣,過二天安穩日子。

    而當時殘明的唯一有力量的武裝集團,因為在山海關與李闖部隊的一戰中,關寧鐵騎幾乎全軍覆沒,多爾袞撥了一萬多清軍交與吳三桂指揮,讓他作先鋒,追擊李闖,多爾袞的這一手堪稱“勝負手”,無論吳三桂輸贏都要揹上賊名,而且吳三桂必須剃髮易服,等於昭告天下,吳某已經成為大清鷹犬,再也無法“衝冠”的吳大帥,腮幫子已經被多爾兗牢牢摳死。

    再來談談滿族人的髮式。

    根據《清稗類鈔》記載,“(髪)式當如金錢。”金錢式,又叫做“金錢鼠尾式。”清人《榕城紀聞》載:“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形象地說,只是在頭頂留下銅錢大的一塊頭髮,用以長長後編成只有鼠尾巴粗細的小辮,其餘部分全部用剃刀颳得乾乾淨淨。這個形式,做到乾淨無髪,必須“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刮頭。”(見圖一)

    早在天聰五年(1631),大淩河之役(好象是盧象升戰死那場戰役),皇太極即命令“歸降將士等剃髮。”天聰十二年(1638)再次下令:“若有效他國(就是指原大明)衣帽及令婦人束髮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

    前文曾經提到,多爾袞已經命令暫緩執行剃髮令的執行,而僅僅在一年後的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飛檄各地傳諭:“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剃不剃髮,已經上升到是否歸順朝廷的高度,同時也意味著“留髪不留人”,二選一的抉擇。

    其實歷史應該記住,再次提出這個敏感問題的人是一個漢人歸降官員一一孫之獬。(獬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善用角頂壞人)

    就因為這個不合適宜的問題是漢族官員提出的,多爾袞抓住機會,給尚在前方(江南)指揮作戰的多鐸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髪,假如不從,軍法審判從事。”接著的措辭已經腥風漸起:“.....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風險惜髪,巧辭爭辯,決不輕貸。”

    不止是江陰,整個江南的漢族人民對此強烈反抗。

    為了鎮壓,清軍鐵騎在稻青如黛的水鄉橫掃“煙雨杏花江南。”

    身穿馬甲的八旗軍揮舞著圓月彎刀,頭後的小辮猶如豬尾巴(秋瑾語)迎風飄揚。

    打過長江去的第一城即是江陰城,在城中三個典吏(類似於現在的主辦科員),激於民族氣節,領導全城百姓以命抗違。

    一時間,江南各地處處血流漂杵,在死傷幾萬清軍代價下攻入江陰城後,清軍兇性大發,城內的男女老少,絕望之中,投水、投火、舉刀自刎、上吊自殺、凡有能力者,皆扺抗到底,而多鐸的八旗軍連殺二天屠城,直到無一活口才封刀呼嘯而去。

    城中僅餘幾十活口,原來居民有十幾萬人。

    一位名叫朱子素的親身經歷者,在後來的巜嘉定屠城略》中寫道:“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狠籍。”

    結束語:雖然反抗被鎮壓下去了,清朝以後的統一程序大大遲緩。清政府的殘酷無情,也暴露無遺。

    孫之獬惹了眾怒,受到殘酷報復,因為收受賄賂,奪職返鄉,遇到山東好漢謝遷等人起義,他的一家老小斬殺乾淨,本人被綁了十多天,義軍在他頭上戮滿“牙籤小洞”,用豬毛給他“植髮”,最後被肢解。

    清軍為什麼非要花如此代價來執行“剃髮令”呢?

    滿族要統治人口遠遠超過它的滿族,強迫國民統一髮式實際上是整個統一過程的一部分。同時,也可以從中找出對清政府不滿的人,以此打壓,可以震懾民心,鞏固新的政權。

    這個道理實在太簡單。

  • 13 # 山顛一壺清酒r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明朝的最好詮釋。明朝百姓在面對侵略的時候所顯示的血性,是前所未有的。

    南明政權建立,他只存在了8個月就滅亡了。江陰血戰就發生在明朝徹底滅亡後不久。

    是因為當時多爾袞強令百姓剃髮,頒佈“剃髮令”,引起了江南民眾的反抗。

    當時江陰的百姓本來已經打算投降清朝 但是剃髮令下來後,引發百姓眾怒,他們擒住縣令,正式反清,提出了“大明中興”的口號。

    1645年6月1日,清朝統治者出動24萬大軍以及200多門大炮兵臨江陰城下,努爾哈赤兒子愛新覺羅·多鐸親自指揮了這場戰鬥。

    而當時江陰城中當時只有17萬百姓,其中老弱婦孺佔一多半,而且都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普通百姓,也沒有趁手的武器。

    因此,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必定失敗的戰爭。

    守城統帥閻應元只是一個微末小吏,卻率領軍民在24萬清軍的強攻之下,進行了81天的血戰,斃敵7.5萬人,其中包括3位王爺,18位大將。

    據說清軍入城後,開始屠城,城內百姓只剩53人,並無一人投降。

  • 1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江陰保衛戰始末。

    清軍攻佔長江中下游的時候,釋出剃髮令。漢族男人歷來束髮盤於頭頂、腦後。滿族男人留辮子,把前面頭髮剃去。清朝限漢人十日之內按滿族風俗剃髮,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江南到處白色恐怖。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夏,剃髮令傳至江陰,江陰百姓先向知縣方亨請願留髮,被痛罵。請願者痛罵這位前明進士、現清朝知縣。幾天後,不願做奴隸的江陰人起來了,全城罷市,四鄉農民聞訊進城嘯聚十餘萬。秀才許用等百餘人聚會文廟,掛起朱元璋畫像,激情演講:頭可斷,發不可剃!當天下午,鄉兵抓住方亨,大家共推典史閻應元和陳遇明為首領,共商守城大計。

    閻應元讓每戶派一名男子登城守衛,其餘供應茶飯,又令人把火藥集中於城樓,以備不時之需。閻應元令各隊義兵分守四門,親守北門。不久,清軍依山列營,重兵圍江陰。清兵用炮火作掩護,用雲梯攻城。清兵剛爬到城頭,江陰軍民站立城頭,用大刀長矛予以砍殺,還不時往城下清兵聚集處扔石頭、射毒箭。清軍始終未佔上風。斯夜,苦戰一天的清兵睡熟,江陰軍民用繩子系下許多人來,趁清軍守備不嚴,挨近敵營埋伏下來。還有人四處放火去了,清營內外火光沖天,伏兵四起,清軍猝不及防,死傷累累。清軍從此夜晚不敢入睡,一天午夜時分,城頭燈火齊明、鼓聲震天,清軍列隊相迎,可等了半夜,江陰軍民並未出手,才知又上了閻應元的當。連續遇到幾次,清軍惴惴不安。清軍見強攻無效,派明降將劉良佐招降,閻應元冷笑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說完,城上頓時火箭齊發,劉良佐慚愧萬分逃回清營。清軍先後調兵24萬,圍城82天,江陰城彈盡糧絕才淪陷。

    城破時,在東城樓上指揮瓜閻應元翻身上馬,巷戰被俘,壯烈犧牲,守城軍民無一投降。

    此戰,據說清軍陣亡七萬五千人,當地傳說殺死清軍三位王爺十八位將軍,清軍進城,下令“滿城殺盡,然後封刀",三天殺死十七萬二千人,僅五十三人倖存,江陰成“空城"。

    二、意義。

    A、彰顯了大漢“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民族精神。

    我們傳統的儒家思想就主張“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江陰百姓的義舉令他們的對手也相當敬佩。這就是民族大義,民族氣節,激烈著一代代中國人位卑不敢忘憂國,前赴後繼去保衛國家,去維護自己的尊嚴。

    B、激發了江南原明朝官民的反抗精神。

    不久,嘉定又在朱瑛領導下奮起反抗。也大大激發了南明政權中愛國官民抵抗熱情。

    清朝統一天下的夢想實現得極為艱難。鄭成功、張煌言、孫可望、李來亨等均讓清軍吃盡苦頭;顧炎武、黃宗羲、王夫子、冒闢疆等知識分子都親身參與抗清鬥爭,終身未做當清的官。李來亨和他堅守的茅麓山讓清政府終朝難忘,北京的大清官員一遇難辦的事,總會無可奈何地說:又上茅麓山了!鄭成功守的孤島臺灣到他死後多年,才在康熙朝收回。

  • 15 # 大白白野

    江陰抗清血戰發生在1645年,前後長達81天,清軍死傷慘重。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計程車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江陰血戰是抗擊清兵,清朝都命名江陰為“忠義之邦”,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江陰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愍”、“節愍”。中國自古提倡忠義精神,這是人間正道,是值得歌頌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像洪承疇、范文程、劉良佐之流得勢一時,不能得勢一世,這些投降效忠清朝的漢奸,清朝都給他們釘在恥辱柱上。乾隆帝是有良心、正義感的君王。

    江陰血戰是由“剃髮事件”引發的,當政者制訂政策一定要慎重,考慮民眾意見和感受。清政府統治者頒佈的“剃頭令”造成多少人流血死亡,辛亥革命清政府滅亡後滿族髮型徹底消失了,清政府多爾袞等統治者強制推行剃髮蓄辮政策不也失效了吧。一定要遵重各民族風俗習慣才能得人心呀。

    江陰血戰打出了江陰人勇敢、骨氣,視死如歸精神,明末清初,有多少達官貴人高官作了改朝換代的叛徒,而廣大普通民眾百姓還有堅守,誓死捍衛自己尊嚴的精神,動亂危機時刻才能體會岀人們品質的高尚和低階。

    江陰血戰對清兵造成沉重打擊,如果江南各地都像江陰這樣抗敵,也不致於那麼快淪陷。南明皇帝朱由崧是非常昏聵之人,沒有南宋高宗趙構的水平,大敵當前,分不清敵友,還制定“聯清滅寇”策略,最終被清朝俘虜處死。南明官僚除史可法,黃得功等一些忠義之外,大多數是見風使舵,留戀權貴財富,貪生怕死賣國求榮,甚至做出了抓捕南明皇帝朱由崧獻給清廷的不義之舉。

    江陰血戰之後這裡的百姓一直默默對抗清王朝,不參加清政府科舉考試,不當清朝的官。後來清政府妥協了,江陰百姓才慢慢和清政府合作。

    江陰是一座英雄城市,抗戰時期又奮勇抗擊曰冦,“江陰會戰”對日寇進行了沉重打擊。江陰英雄精神,贏得世人的敬仰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去見男方家長時,到底要不要表現的很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