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微末紅塵

    會。因韓是軍事將領,而不是政治家。一統天下非惟軍事,亦有政治與經濟。管民非管軍也。況軍中高階將領亦有高祖心腹。

  • 2 # 江陽二道

    會,一定會死 只不過這種事可能不再是全家被誅,可能只是他一個人,他的家人親屬和部下可能受到了影響就比較小。 韓信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他對當時的統治者能夠造成威脅,功高震主是一方面兒 統治者不願意看到有人能夠威脅到他,中國有句古話 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縱然他絕不會對統治者造成實際上的威脅,但怪只怪他有能力威脅到統治者 假如他當時聽從了, 最好的可能就是說只有他一個人死,他的後代可能會繼承他的爵位封地財富,與國同戚,就像其他當時漢朝的開國功成後代一樣。 自古功高震主死路一條,要不很多封疆大吏不惜自汙,就是在保全自身

  • 3 # 天清日晏

    蒯徹確實是個很厲害的謀士,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厲害,為韓信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可惜韓信由於自己的優柔寡斷,不聽其計,最後被呂后所殺。蒯徹後被劉邦放了,做了曹參的賓客。個人認為如果韓信真的聽了蒯徹的計謀,那麼歷史必將改寫,就跟鴻門宴一樣,項羽如果聽了範曾的話,也不會有漢家天下。歷史不會重演,可惜了韓信,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 4 # 百聞廣記小書童

    蒯(kuǎi)通,本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因為避漢武帝劉徹之諱而改為通。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後被劉邦捉拿後釋放,後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

    漢四年(前203年),漢將韓信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蒯通遊說韓信,說: "將軍您受漢王的命令攻打齊國,而漢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單身前去勸降齊國,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況且酈先生以一個士人的身份,乘車前往,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將軍您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當了好幾年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儒生的功勞大。"於是韓信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渡過黃河。齊王已聽從了酈食其的勸說,就把他留下,一起飲酒作樂,撤除了對漢的防禦。韓信因而襲擊歷下的齊軍,於是來到臨苗城下。齊王認為酈食其欺騙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於是兵敗逃走。

    韓信最終透過自己的軍事突襲平定了齊國,於是派人請求劉邦冊封說:“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敵國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 劉邦當時正在榮陽受圍困,一聽韓信請求封為齊王的資訊後,憤怒不已,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被困在這裡這麼長時間,日夜都 盼望著他能趕來幫我,沒想到他竟然要自立為王! ”當時,張良正坐在劉邦的旁邊,張良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爭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無可奈何,根本沒有辦法阻止。於是,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他一腳,劉邦如此精明的人,反應相當快,立即感覺之前的失言,於是改口假裝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做個代理的王!”劉邦本來就很愛罵人,因此他之前這一罵也並沒人覺得奇怪,況且先後銜接自然,天衣無縫,竟然沒露出什麼破綻。

    於是在同年的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楚。將韓信封為正式的齊王,安撫韓信,使他堅定站在劉邦的一邊。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對韓信採取了暫時妥協的方法,卻成功地拉攏住了韓信,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在劉邦派張良封韓信為齊王的同時,項羽也派武涉去勸說韓信,想要和他聯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勢的變化取決於韓信,想勸韓信背叛漢朝,就先用隱語暗示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相面術,觀察您的臉譜,最多不過被封為侯爵,又總是處於危險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則非常尊貴,難以說出。"

    韓信問:"您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蒯通於是請求讓別人走開,進行了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並試圖說服韓信割據一方,說辭要點有四,前三點是:一是楚漢相拒三年,誰也無力取勝,韓信的軍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難測,不能信任劉邦,以原來是刎頸之交的張耳、陳餘後成為死敵為例說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勾踐、文種、范蠡為例說明。蒯徹的說詞邏輯性極強,所舉例子也很恰當,道理也是淺顯易懂。蒯徹的說辭的確打動了韓信,韓信沒有一口回絕,而是去考慮一番。

    但韓信因為在項羽屬下任職時不受重視而在劉邦麾下受到重用的對比,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最後幫助劉邦在垓下消滅了項羽的軍隊,劉邦最終統一了天下!但劉邦對攻必取、戰必勝的韓信一直很忌憚,先把韓信的齊王改封為楚王,接著又以韓信叛亂的名義俘獲降封為淮陰侯,感覺鳥盡弓藏的韓信因為參與到響應陳豨的叛亂當中被人告發,最後被呂后聯合韓信一直信賴有加的蕭何以平定叛亂、群臣共賀的名義進宮,在長樂宮的鐘室被呂后殺掉!韓信臨斬時非常悔恨地說道:“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綜合史料分析,韓信選擇繼續效力於劉邦麾下沒有選擇三足鼎立,是因為對劉邦的敬服,對劉邦實力的忌憚。

    劉邦“將將”的能力

    劉邦曾問過韓信關於帶多少兵的問題,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劉邦問他,為什麼我能擒你。韓信回答說:“陛下不能將兵而能將將”,而且這種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麼是“將將”,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能指揮將軍們打仗,至少要加上知人善用以及控制將領的能力。

    成功的君主都應該有“將將”的能力的:能識人、用人、馭人。這可是很不簡單的事,從古到今能作好這些的人並不多。而劉邦則是帝王中的姣姣者,韓信對劉邦不忍背信棄義的行為來看,就是劉邦“將將”的能力。此外,劉邦麾下還有著許多能征善戰的將軍,這些人的實力雖然比韓信要弱上一個或者幾個層次,但勝在猛將如雲。

    劉邦對韓信的超強控制力

    劉邦對韓信麾下兵士有著超強的控制力,能夠輕而易舉地收其兵權,這從劉邦三次收復韓信的兵權可以看出。

    第一次劉邦得到韓信軍是在前205年,韓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後,劉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給韓信留下幾萬人,去和趙國幾十萬大軍戰鬥。

    第二次在前204年,韓信破趙降燕,平定北方。劉邦突然馳入韓信軍營,到其臥室收其兵符印信,韓信竟然還在睡夢中。

    第三次在前202年,垓下之戰消滅項羽後,劉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奪取韓信的大軍(“高祖襲奪齊王軍”)。

    其中第一次是比較正常的,而後兩次就耐人尋味了。韓信絕非馬虎人,他從沒有被敵軍偷襲成功過。劉邦能直進他臥室,只能有一種解釋:在韓信身邊有劉邦的內線,劉邦透過內線能輕而易舉的控制韓信,並且輕而易舉的繳獲他的隊伍。

    劉邦麾下謀士的能力

    前201年,劉邦想整治下軍功赫赫的韓信,陳平給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獵,諸侯來見皇帝時的名義,在見面時突然襲擊抓住韓信。果然,韓信就這樣被陳平設計輕而易舉的擒獲,被剝奪了楚王的爵位,改封淮陰侯。除了陳平,劉邦手下還有如張良、蕭何這樣優秀的謀士。韓信對張良的能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蕭何的能力無疑都有著深刻認知和清醒的判斷。

    韓信對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非常弱

    雖然韓信攻必取、戰必勝,但他給人的印象是歸屬於劉邦旗下的一員大將,他的一切權力和軍隊的管控都來自於劉邦的授權,沒有劉邦的授權,他就成了無水之魚。此外,從韓信與麾下兵士的感情來說,韓信也並沒有值得稱道的個人魅力,能讓麾下將士只聽從他的個人命令,一切以韓信馬首是瞻、感恩戴德,而從韓信被擒殺後,並沒有生前屬於自己的部下,打著為韓信復仇的名義進行叛亂。種種表現來看,韓信對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實在一般,其平時沒有注重拉山頭、建立自己親信隊伍的行為。

    綜合分析,韓信如果聽取了蒯徹的說辭,謀劃三足鼎立的局面,脫離了劉邦的控制,韓信仍然不會取得個人成功,最大的可能性是提早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提早遭致劉邦的擒殺!

  • 5 # 閒人歷史故事

    我的答案可能很多韓信粉都不愛聽,但事實上韓信既便聽了蒯徹建議也只不過是多鬧騰幾年,最終還是會被劉邦滅掉,不過是晚死幾年與早死幾年的的區別罷了。

    原因無他,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和表現手段。正如區域性戰鬥勝利不能扭轉整個戰役的趨勢一樣,軍事手段的高明也最終挽救不了政治上的低能。韓信作準陰侯時,密謀造反,還沒動手就走漏了風聲。什麼原因,就是他不能得人,而得人則是重要的政治手腕之一。這一點,韓信一百年也趕不上劉邦。

    韓信把手下計程車兵都看作棋子,他自己則是高明的棋手,驅使他們去做韓信想要他們做的事。而劉邦則會把他看作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會去研究他們心裡究竟想要什麼。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韓信一旦失勢就會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而劉邦則不論淪落到多麼慘的地步,總能拉起一幫兄弟,東山再起。

    一個不能得下屬擁戴的韓信,不管他有多少勢力和本錢,遇到劉邦終會土崩瓦解,一敗塗地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 6 # 南朝史詩

    劉邦最後能奪取天下,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難道就是因為運氣好?

    顯然不是,他自己最後也總結了,因為他會用人。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做老闆的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發掘人才,使用人才,駕馭人才,這樣才能成功,而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

    所以啊,發掘使用了韓信,再看如何駕馭他了,

    劉邦能信任韓信嗎?顯然不可能吧?劉邦誰都不可能信任,怎麼會信任一個剛認識的韓信呢?把自己全部兵馬給了韓信,還去信任韓信,不是找死嗎?何況韓信也不值得信任。

    劉邦用韓信,那是基於權力的制約機制考量的,如果用周勃等人為大將軍,周勃手下都是自己提拔的人,等坐大了,就難以駕馭了,

    而韓信外來戶,手下大將都是劉邦的嫡系小弟,比如曹參、灌嬰、傅寬、張耳等,這些人不可能跟韓信穿一條褲子,能有效制約韓信不敢擁兵自重了。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可以兩次進入韓信軍營,奪他兵符,帶走他的軍隊了,因為這隻軍隊是劉邦的,而不是韓信的。

    韓信能用劉邦的軍隊造劉邦的反嗎?鍾會怎麼死的?

    蒯徹是謀士,如果韓信只是大將軍,那麼蒯徹就是小小的謀士,如果韓信稱王稱帝了,那蒯徹就是出將入相,如果韓信死了,蒯徹大不了換一家,

    韓信如果當時造反,馬上就會被劉邦的小弟綁了,然後踩著韓信的人頭往上爬。

  • 7 # 歷史時燒錄

    韓信不會死,楚漢之爭也不會四年結束,而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至於最後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韓信取得最後的勝利也不是不可能。

    楚漢之爭:是楚勝,還是劉勝,不是取決於楚劉,而是取決於韓信

    楚漢對峙末期,韓信站在了主導性的地位,向楚則楚勝,向漢則漢贏……

    很多人不相信,韓信有這麼重要嗎?過度誇張了吧!

    我們首先看三個人對韓信的評價

    一、蒯徹

    第一個人便是今天的主人公蒯徹,蒯徹對韓信的勸諫是以相面對話的方式進行的。

    蒯徹:“我曾經學過給人看相的技能”

    韓信問道:“先生怎麼看相呢?”

    蒯徹答道:“看相主要從骨骼、面色、決定三方面”

    韓信說:“先生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蒯徹道:“從面相看您不過是封個侯,並且還隱藏著危險,但是在背相上看,則富貴無比”

    韓信追問:“怎麼說?”

    蒯徹進言道:

    韓信的謀士:蒯徹影視劇形象

    “起初,天下人起兵,烽火燎原,但關心的只是滅秦而已,如今楚漢相爭已有三年,天下人無不經歷戰亂之苦,苦不堪言,項羽劉邦鏖戰於滎陽三年而不可進不可退,已成焦灼之勢,三年不能破此態勢,說明雙方已經技窮,只是勉強支撐罷了。而如今您佔據廣闊的齊、趙等地,擁強大之兵,楚、漢的命運盡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幫楚則楚勝,幫漢則漢贏。倘若您誰也不幫,必可成三足鼎立之勢,日後以正義之師,插手於楚漢之爭,調節雙方,解救戰亂中的百姓,再後您兵鋒所指,誰敢不從?”

    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叄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便是蒯徹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對韓信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規劃。

    二、武涉

    武涉對韓信說:

    “天下人不滿暴秦的統治,合力而推翻他,根據每個人的功勞,分封土地,各立為王,漢王劉邦不安分守己,擅自出關,搶奪三秦之地,向東攻打楚國,劉邦是不可信任的。劉邦的野心不僅僅是一塊封地,而是整個天下,如今您全心全意為劉邦賣命,最後卻也要被劉邦所擒獲,您之所以能夠保全到現在,是因為有項王在啊,項王被消滅了,下一個就是您。如今,您站在漢王一方則漢王勝,站在項王一方則項王勝,不如您反叛劉邦,幫住項王,自立為王,三分天下,豈不是很好?”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叄分天下王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武涉這個人不太出名,大家可能不太瞭解,但是他的身份是項羽的使者,他是項羽派遣遊說韓信的人,武涉所表達出來的正是項羽的想法。

    項羽的說客:武涉影視劇形象

    項羽是一個多麼心高氣傲的人,面對自己曾經的下屬,項羽如果不是別無他法,也不會這樣低姿態的去拉攏韓信。

    三、張良

    漢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地,上書向劉邦討封假齊王,此時正是楚漢對峙的關鍵時刻,韓信此舉頗有點威脅的意思,因此劉邦大怒,而就當劉邦要發怒的時候,張良勸諫說道:

    “目前,我們漢軍所處不利地位,怎麼能不讓韓信封王呢,現在必須安撫韓信,封他為王,否則會發生變故,不利於我”。

    張良的潛臺詞就是,這時必須安撫韓信,倘若韓信反叛,則天下大勢難說矣!

    謀士張良形象

    項羽讓韓信中立,不要在幫劉邦;劉邦拉攏安撫韓信幫自己;韓信自己人蒯徹更是力勸韓信,三分天下,可見此時韓信的重要程度。

    韓信幫項羽則項羽勝,幫我劉邦則劉邦贏,一點也不誇張。

    韓信靠什麼在楚漢之爭中起決定性作用?

    這還要從彭城之戰說起……

    彭城之戰劉邦大敗,一路退敗,直到退到滎陽時方穩住陣腳,利用地形險要地擋住了項羽的進攻,但是此時漢軍一直處於弱勢。

    而本來投奔劉邦的各路諸侯則又紛紛倒戈,或自立為王,或向項羽示好,此時於漢軍非常不利。

    劉邦於滎陽與項羽對峙,只能說是勉強支撐,甚至有好幾次劉邦都險些敗退,幸好有蕭何源源不斷的補給,以及彭越對項羽後方的不斷騷擾,才使劉邦勉強堅持了下來,記住這是勉強支撐。

    楚漢之爭滎陽對峙地形圖

    由於戰局的不利,劉邦不得已向項羽講和,以滎陽為界,東歸項羽,西歸劉邦,以求喘氣之機,起初項羽是答應了的,但是由於項羽身旁謀士范增的力阻,和談沒有成功。

    劉邦沒有辦法,又給了陳平四萬金,讓陳平去使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范增等人的關係,致使范增賭氣出走,死在了半路上。

    劉邦求和掩人耳目,使用反間計離間項羽,這看出了劉邦很有計謀手段,但是同時也看出了劉邦正面戰場的不利,迫使劉邦不得不另想他法。

    就在劉邦身處困境之時,韓信提出破敵之策,既然正面打不過項羽,那麼就開闢第二戰場,形成北、西、南三方對項羽戰略包圍。

    起初,劉邦等人是不同意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劉邦此時全力抵抗項羽,自顧不暇,倘若此刻分兵,能否地擋住項羽實在不好說;

    二是即便北上,北上至少要打敗魏、代、趙、燕、齊五國方能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這五國無不是地大物博之國,面積加在一起,比劉邦擁有的土地還要多,韓信能否成功?這是一個疑問。

    上圖:楚漢時期諸侯國勢力分佈圖 特殊標識處為魏、代、趙、燕、齊

    但是最後,劉邦還是同意了韓信的想法,而只給他很少的兵馬,看他能否創造奇蹟。

    韓信分兵自主之後,盡顯軍事才華,仗仗以少勝多,敗魏、滅代、平趙、降燕、勝齊,自此北方諸國全部征服,從而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

    尤其是三齊之地被韓信平定後,給了項羽極大的震撼,如下圖:齊地緊挨著項羽的楚地,齊地被破,項羽的老巢彭城直接面臨危險。

    白線標記處為三齊之地:離項羽老巢彭城十分之近

    項羽無奈,為了阻止韓信,不得不分兵回援,項羽分兵二十萬,派遣大將龍且帶領二十萬大軍前去阻止韓信,救援齊地,而此時項羽一共就三十萬兵力,此時分兵二十萬給龍且,可見項羽對齊地的重視、對韓信的重視。

    韓信大戰龍且:淮水之戰

    龍且是項羽手下最能征善戰的大將之一,龍且率領大軍救援齊地,與韓信對峙於淮水,數十萬大軍陳列在淮水兩岸,氣勢雄偉。

    韓信知道龍且能征善戰,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強攻……

    韓信派遣士兵連夜在淮水上游賭了上萬個沙袋,以至第二天早晨,淮水河水位大大降低,韓信派遣士兵趟水過河,而過到一半假裝害怕又退了回來。

    龍且見此,覺得韓信不足為懼,於是下令過河,決戰韓信,就在龍且率領部隊過河一半之時,韓信又命士兵,迅速將堵在淮水的沙袋全部撤走,一時間淮水之水波濤洶湧,衝擊下來,將龍且的部隊攔腰斬斷,切成兩節,一部分士兵被水淹死,一部分還未過河,只有龍且帶著少部分士兵過河成功,這等於羊入虎口,韓信一舉將龍且在內的先頭部隊全部殲滅,剩下的楚軍四散而逃,二十萬大軍一日之內損耗殆盡。

    淮水之戰:韓信水淹龍且

    淮水之戰,韓信水淹龍且,用兵如神,一代兵仙的稱號名不虛傳!

    自此便形成了,上述所說的:

    韓信幫項羽則項羽勝、幫劉邦則劉邦贏

    的天下大勢!

    劉邦並不是註定的天子

    韓信自從劉邦處分離自主後,屢建奇功,佔據北方,執掌天下……

    反觀劉邦,與項羽滎陽對峙,久處下風,只是勉強支撐罷了,項羽未分兵之際,三十萬大軍將劉邦壓制的透不過氣,而在項羽分走兵力二十萬後,劉邦在正面戰場仍然佔據不了上風。

    楚漢爭霸後期的形勢是這樣的:

    項羽擁兵10萬於滎陽與劉邦對峙

    劉邦擁兵20萬於滎陽與項羽對峙

    韓信有兵30萬,佔據黃河以北之地

    楚漢爭霸末期:項羽、劉邦、韓信兵力數量對比

    在楚漢對峙,拼的你死我活之際,韓信已經默默發展成為兵力最多的勢力。

    此時,別說韓信背叛劉邦而幫助項羽,即便韓信只是原處不動,劉邦都很難打勝項羽,楚漢爭霸的後期,主宰天下的不是劉邦,更不是項羽,而是韓信。

    所以,倘若此時韓信背叛劉邦,即便劉邦再有政治頭腦,面對絕對力量的壓制,也只能含恨收場。

    況且劉邦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神乎其神”!

    項羽犯過錯誤、韓信犯過錯誤,難道劉邦就沒犯過錯誤嗎?

    劉邦先入關中,佔據咸陽,也沉迷於金銀女色,險些犯下大錯;劉邦入主彭城後,花天酒地,五十六萬聯軍被項羽三萬軍隊打的落花流水,險些命喪當場……

    彭城之戰:劉邦措手不及

    所以,劉邦並不是不可擊敗的完人,他最後之所以能夠奪得天下,運氣也是一方面。

    結語

    一個人的定位很重要,劉邦最初的定位就是要做帝王、項羽最初的定位是做霸王、而韓信最初的定位則就是將軍……

    果然最後劉邦成為了帝王、項羽成為了霸王,而韓信只成為了將軍。

    倘若,韓信一開始就有帝王之心,多一份心機,劉邦還怎能輕易奪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多一份準備,又豈會在抉擇之際無法抉擇?

    韓信雖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但是他仍然對“情義”抱有幻想,若是普通人,這是難得的品質,但是在群雄爭霸之間,“情義”則成為了“包袱”。

    韓信受制於“情義”,致使他沒有邁出最後一步。

    而倘若韓信最後能夠看破“情義”,邁出那關鍵的一步,我認為韓信不會有最後的悲劇,相反他能夠闖出另一番天地。

  • 8 # 潮哥1495582530712

    司馬遷所著《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詳盡記載了蒯通勸韓信自立的理由:“楚漢相爭 百姓屍骨露於野,無以計數。如今,楚軍陷於被動,已經三年了。漢王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楚漢兩敗俱傷,項王之勇、漢王之智到了盡頭,將士的銳氣挫傷,倉庫的糧食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

    現在,漢王和項王的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助漢則漢王勝,你助楚則項王勝。我意三足鼎立,唯我獨尊。憑藉你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順從百姓,制止楚漢的爭鬥,天下諸侯就會聞風響應,聽命於您。常言道:上天賜予不接受,反過來就要受到懲罰,希望您能認真考慮”。

    蒯通分析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如果韓信拋棄“婦人之仁”,以天下大業計,義無反顧的反水自立,以自己麾下的30萬精銳之師和戰無不勝計程車氣,憑藉自己“多多益善”的高超指揮能力,趁楚漢“鷸蚌相爭”人困馬乏之際,一鼓作氣,足可以一股蕩平天下。最不濟亦能“三足鼎立”,絕不可能落個呂后“棒殺”的慘死結局。

    $發光的金子

  • 9 # 周愛芬傑

    我認為韓信要是在楚漢之爭中聽了謀士蒯徹的話韓信肯定是不會死的。

    因為當時的真實情況是韓信不管是幫了誰,誰就會取得楚漢的勝利。可見韓信的地位是舉重若輕的,韓信這時候是也是有地盤有軍隊同時自己的軍事能力可以算當時天下第一了。韓信打出了自己的軍威打出了自己的地盤也得到部分天下人心了。可以說這時的韓信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頂峰狀態。不管是劉邦軍團也是霸王項羽這時候都得看韓信的臉色,韓信絕對是決定他們是成王敗寇的最關鍵的那個人。

    這時候只要韓信聽從蒯徹的話: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叄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也是就說三足鼎立,誰也吃不了誰,保持平衡狀態,韓信就有機會了。

    更何況項羽的派遣武涉去當說客去勸說韓信: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叄分天下王之?

    項羽需要韓信保持中立的姿態,這樣項羽才可能不失敗,劉邦也不能贏,也是三足分天下。

    當時劉邦的最重要的謀士張良也勸說劉邦這時應該拉攏韓信,千萬不能得罪了韓信,要不然咱們可是會死得慘的!當然劉邦這人是人精,一點就通,一通就明白,立即封韓信為真齊王,撫慰了韓信的心。

    可是韓信這人太重情重義了,覺得漢王劉邦對他是真心實意的好,劉邦給美食吃脫自己的衣給韓信穿,還讓韓信當了大將軍,韓信覺得在劉邦的幫助下,自己才取得了這一切,而霸王項羽對他言不聽計也不從。韓信真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於是韓信最終認為應該幫助劉邦而滅項羽。

    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要是韓信有那麼些政治覺悟,就應該要清楚自己的謀士蒯徹的話是肺腑之言,是韓信避免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死謀臣也會亡唯一的有命的辦法了。誰叫你韓信打出這麼大的成績,不但功高蓋主而且劉邦叫你韓信來救我,不但遲遲不來還威脅著要當王。劉邦的心裡這時肯定是很大不爽的,秋後算賬劉邦是懂得。而韓信不懂秋後算賬,只知道是誰對我更好,我就幫誰。

    最後韓信落得死於婦人之手,成也蕭何敗蕭何。

    其實我們不要過多的數落韓信的咎由自取,我們每個人落到當時的情況,並不見得比韓信聰明多少。只能怪劉邦的運氣實在太好了。

  • 10 # 94310417小云

    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以鴻溝為界就樂天喜地的回彭城吃喝玩樂去了。劉邦也正欲回關中休養生息被張良陳平點醒,不可退兵應呈勢攻擊奪取天下,可令彭越在其後斷其糧道,令韓信,英布同來助戰以求一擊而定天下。劉邦大喜,於是又背信棄義大舉進攻佔領了大片土地城池。楚王項羽正樂不思蜀昏天暗地的歌舞昇平,突報劉邦入侵不覺盛怒,乃發兵十餘萬,親領三萬鐵騎金戈鐵馬七八日便襲致劉邦營壘,被打了個雞犬不寧潰退百餘里。損失了十餘萬人馬,劉邦思前想後不禁大怒,若韓信,英布,彭越,齊來豈會大敗。~~~~不幾日一謀士向項王獻計獻策,我與蒯徹私交甚厚,大王可交好齊王韓信分漢王軍勢必會宜於楚國,王大喜遣使入齊金銀滿車美女十餘,楚使見蒯徹言明來意於是蒯徹引見齊王韓信,言當今天下以呈三分大勢,王助楚則楚勝,王扶漢則漢必霸,但皆為下略,今王貴為齊王有領兵幾十萬兵多將廣人才濟濟,何不裂土分疆自利為尊。那漢王劉邦非善類,王別忘了封齊王之事。韓信左思右想,思楚王兇險無德暴劣豈可依靠。想己身本為一介書生酸儒手無寸鐵傳機之力,被漢王披以金甲拜為大元帥,有撫車駕何其榮也。於是拒絕蒯徹之言,,,,蒯徹大驚王不用汝謀必為漢王而害齊王不信,蒯徹隨隱退山林以避禍事。漢王劉邦依張良言,遣使入齊見韓信,彭越,英布,言擊敗項羽,必裂土分茅共享天下。於是各位大王領本部人馬彙集於垓下統為百萬大軍,以韓信為大元帥,佈下了十面埋伏陣,入夜張良有獻了四面楚歌之計,一夜間幾十萬大軍只留下千餘騎。次日一早被一擊即中項王自刎於烏江岸邊,韓信隨為傑出的偉大軍事家然德行有缺,無政治權謀之術,當大元帥尚可,為一國己主恐免為其難。隨可三分天下自立為王,終為一個奴才命而已。

  • 11 # 沫一凡

    蒯通是范陽人,在秦末漢初的動亂中,各路勢力風起雲湧,基於蒯通這種說客極大的活動空間。他後來加入了韓信的麾下,曾說服本來比較猶豫的韓信奇襲齊國,間接使得酈食其被害,不過蒯通最著名的事情,還是企圖說服韓信造反。

    他當時先賣了一個關子,告訴韓信:“相你的面,不過封侯,而且還很危險;但是相你的背,則貴不可言。”實際上他就是暗示讓韓信背叛劉邦。

    為什麼要讓韓信背叛劉邦?蒯通的理由是:劉項對峙了三年,其實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竭。眼下唯有韓信這支軍隊是最能左右局勢的主力軍,所以不如干脆等楚漢鬥個兩敗俱傷的時候,然後韓信率軍控制齊、燕和趙,一舉將楚、漢都壓服。不過,韓信覺得劉邦對他很好,反叛於道義有虧。

    於是,蒯通又換了一個角度告訴韓信:“現在你立下的功勞太大了,但是功大不賞,鳥盡弓藏是天下同理,你現在功高震主,無論是加入楚還是漢,都不可能有好下場,還不如自己獨立。”雖然蒯通巧舌如簧,但是韓信卻始終猶豫不願意背叛漢王劉邦。

    看到韓信不採納自己意見,蒯通就乾脆裝瘋賣傻裝扮成巫師跑掉了,後來,韓信在臨死前哀嘆說:“我後悔不用蒯通的計策,結果死在呂后這個女人的手上。”

    如果韓信信了蒯通的話,我認為韓信不會死,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有可能會出現三國鼎足的局面,劉邦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就把項羽殺掉。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就像項羽一樣,如果他聽了范增的話也許也不會死,歷史有可能也會重改。

    韓信沒有背叛劉邦,項羽沒有狠下心來殺劉邦,這都說明了劉邦在當時的社會人緣還是極好的。

  • 12 # 聾王異史

    感覺蒯徹就像項羽的奸細,讓韓信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等於拆散一股結實的繩子,韓信會死的更快更慘。蒯徹三足鼎立之策可行嗎?

    從《史記》記載看,蒯徹在韓信軍中並沒有任什麼重要職務,就是一個門客,第一次打齊國時,他以范陽養辯士的身份勸韓信以武力搶酈生的功勞,結果害死了酈生,也讓劉邦加重了對韓信戒心。第二次更是蹊蹺,項羽使者前腳走,蒯徹就以齊華人的名義出現,並且勸韓信與劉、項三分天下,而且從他的話中可以聽出,他很清楚韓、劉、項三方實力,如果韓信和項羽、劉邦哪方聯合,哪方就可獲勝,但是如果打破聯合,三方各自為政的話,會不會呈鼎足之勢呢?

    各方形勢分析

    當時正是楚漢爭霸膠著期,隨著劉邦勢力的強大,項羽喪失了屢戰屢勝的氣勢,特別是灌嬰殺龍且後,楚軍士氣低落,在追擊漢軍時,部隊在京、索之間,被成皋以西的山地阻擋,與漢軍對峙三年,無法順利進擊。此時項羽無論從兵力、補給,還是士氣,都無法與前期與秦軍做戰時相比,正處滑坡階段。

    劉邦一直是隻打不死的小強,可謂屢敗屢戰,多次在楚軍圍困中化險為夷,被楚軍殺成光桿司令,又厚顏無恥的搶走韓信的十萬大軍,佔據山河險要地形,和項羽打消耗戰,要不是後方有個蕭何拚盡全力為漢軍補給,士兵連飯都吃不上。

    韓信卻鴻運當頭,從一個管糧草的小官,一躍成為大將軍,而且是劉邦親自授職,上任後三把火燒得旺,先滅魏國殺了魏王豹;之後攻三萬人破趙國二十萬大軍,活捉趙王歇;用李左車的計謀迫降了燕國;平定齊國時,捎帶殺了楚國大將龍且,勢如破竹,順水順風。

    從當時的形勢看,韓信無論從聲勢,到軍力,暫時處於強盛期,有與劉、項抗衡的實力,但從長遠看,能否形成鼎足之勢,韓信有硬傷。

    韓信有哪些硬傷?

    硬傷之一:基礎不紮實。項羽基礎最好,他是楚國名門之後,憑藉項燕的號召力,贏得楚國百姓的依賴,有一大群磁粉,一呼百應,直到死後,很從楚華人都不相信是真的,一直堅決支援項羽不降漢。

    劉邦雖然地痞出身,但他有群眾基礎,憑藉仗義的性格,黑白兩道都有支持者,加上劉邦特別會用人,身邊有幾個得力的左膀右臂,文有蕭何、張良、曹參,武有周勃、英布、夏侯嬰,在攻佔秦國首都咸陽後,更是名聲大噪。

    韓信更像個暴發戶,他不會經商,不會種地,也沒被推薦當官,遊手好閒,一直不被人待見,在淮陰時,窮得連飯都吃不上,被賣肉的欺負;投奔項梁後,人家沒正眼瞧過他;跟項羽後,只當個管車馬的小官;跑到劉邦部隊後,也只是個糧草官。後來被蕭何發現後,一發不可收拾,一夜之間從芝麻官一躍成為大將軍。但他畢竟只是個帶兵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培養好的部隊還經常被劉邦拐走,有個好朋友鍾離眛還是從項羽部隊逃跑過來的,因此他上沒有大將幫助,下沒有兵士支援,基礎太差,如果割據一方,很難服眾,很可能成為眾矢之的。

    硬傷之二:胸無大志。韓信沒有想過當什麼皇帝,他的目標不遠大,當個齊王就滿足了,《史記》記載: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也就是說韓信小富即安,做個齊完已經完成了他的人生目標,這也是平衡車蒯徹詬病:

    “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簷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

    用白話說就是“甘心做奴僕雜役的人,就會失去爭奪君權的機會,留戀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位置。”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韓信胸中沒有大舞臺,不會有大的成就。

    硬傷之三:過於仁厚。韓信一直對劉邦充滿感恩,他覺得漢王識人善用,有知遇之恩,不能辜負劉邦。其實劉邦只是看重他的能力,一直對他不信任。韓信的仁厚說明他沒有帝王氣魄,駕馭不了國家和臣民。

    三個硬傷註定韓信沒有稱霸一方的能力,就像他對劉邦說的,他就是一個帶兵的,帶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在治理國家和用人上,他遠遠比不上劉邦,劉邦才是“將將”的大才。

    如果聽了蒯徹的話,離開劉邦,那麼形勢將大變,劉邦被斷臂,獨木頭難支;項羽得到喘息的機會,將重振雄風,很快可以擊垮劉邦的漢軍。而韓信雖然暫時可以割據一方,當項羽幹掉劉邦後,就會全力對付這個不依附他自立為王的叛逆,如果項羽聯合諸侯全力進攻,沒人同盟的韓信,再有計謀也是無法抵擋的,殘暴的項羽估計會凌遲這個背叛他的傢伙。

    蒯徹所作所為很像是項羽的奸細,按他的話做,韓信、劉邦都不會有好果子吃,歷史將被重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技校都有什麼專業適合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