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把穿雲劍

    不可能,戰爭雙方的成敗從大的趨勢看,拼的是綜合實力,包括人口,土地,各種資源,如果打一兩仗高階軍事指揮者作用很大,我們看看幾方的實力,人口曹魏有一千幾百萬,東吳➕蜀漢總和最多也只到一千萬,冷兵器時代,人口基數大方便徵兵,土地不用說,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北韓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併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最主要這裡是經濟中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資源更不用說,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

  • 2 # 一顆仙草呦

    三國時期,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廣,將才最多,實力最強。隨著數十年的戰爭消耗,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減少,當時蜀國僅有28萬戶,人口約94萬;吳國只有52.3萬戶,人口約230萬;魏國有103萬戶,人口443.28萬。雖然赤壁之戰使魏國損失嚴重,但是魏國餘力也能與蜀吳抗衡。曹操敗走華容道是蜀國不敢趕緊殺絕,就是因為魏國底子太強。蜀國有諸葛亮就不會缺少謀士,主要是缺少的兵力。蜀國地廣人稀,還要提防南蠻入侵,不可能與魏國抗衡。東吳依天險固守一方,實力在三國中最弱,不可能全力幫助蜀國攻魏。

  • 3 # 歷史遊俠

    歷史無法假設,是因為變數太多,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對的。如題主所言,龐統法正如果沒死,劉備或許能奪取天下;亦或者說兩者在世也無法助劉備興復漢室。兩種答案都不會錯,因為歷史不會重來。

    但是若要大膽假設,我認為即使龐統跟法正一直追隨劉備,也無法讓劉備興復漢室。

    首先,不論古今,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綜合國力,包括軍隊士兵素質,裝備,後勤補給,戰爭意識,天氣自然條件等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將領的統帥能力和一個優秀的策劃組織。

    現在我們討論的龐統跟法正,便可以歸於策劃組織之列。古今以來,任何一個朝代,或者一個團體,優秀的策劃組織或許可以透過策劃以及謀略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但是如果單靠一個策劃組織想要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幾乎不可能!而對於劉備,孫權,曹操之間的較量已經完全符合戰爭的定義,所以兩個謀士的生死,對一場持久的戰爭的勝負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其次,我們再看一下後人對兩人的評價。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為曹操帳下的郭嘉。我們反過來看,郭嘉英年早逝,但是也不見曹操因失去郭嘉而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結果顯而易見,不必多說。

    再者,劉備在綜合國力,還有國家的經濟和人口的因素,劉備都沒有佔有優勢,尤其是在軍事這一個方面,劉備他在鼎盛的時候,軍隊只有二十萬左右,而曹操當時已經擁有了四五十萬軍隊。在軍隊數量上如此巨大的差距,絕不可能因為一兩個謀士而改變格局。

  • 4 # 以史為鑑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如果按照龐統沒死的假設,劉備成功地在龐統的輔佐之下佔據益州。而荊州則有諸葛亮和關羽坐鎮。

    隨著劉備在益州整合了劉璋麾下的勢力,擁有益州+荊州的劉備實力已經擴充至和曹操持平。

    曹操和劉備為了爭奪漢中展開大戰,最終和歷史上一樣,曹操看佔不到優勢,就遷移了漢中的人口,而劉備則佔據漢中,隨後自稱漢中王。

    在漢中大戰之時,諸葛亮和關羽為了減輕劉備壓力,牽制曹操而率軍北伐,曹軍2號人物曹仁在面對關羽和諸葛亮的進攻時壓力很大,跟曹操求援。

    於是曹操派出于禁和剛剛投降曹操的張魯部將龐德等一起援助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孫權眼看劉備已經實力遠超自己,於是跟劉備索要荊州,結果劉備說等我佔了涼州,再還你荊州。孫權大怒,於是派兵前往爭奪,可惜諸葛亮在荊州早有安排。孫權投機不成氣急敗壞,打算跟曹操聯合。

    而諸葛亮為了連孫抗曹的戰略規劃,歸還了東吳被俘士兵,並和孫權再次達成和平決定,約定劉備佔據涼州後即歸還荊州,孫權於是再次讓妹子出馬,繼續聯姻劉備。

    曹操從漢中迴歸洛陽後,眼看形勢非常不利,被漢中的劉備和荊州的關羽雙方夾擊,打算遷都以躲避軍鋒,雖然被司馬懿所勸,但也提前做了撤回鄴城的規劃。

    另外,曹操派兒子曹彰前往長安坐鎮,抵擋劉備北伐。又派遣曹植帶領徐晃等大將前往救援曹仁。

    曹植這次也感到形勢非常危機,竟然沒有喝醉酒,反而在徐晃等人的幫助下成功的救出了曹仁。

    於是劉備集團和曹魏集團在荊州、漢中兩條戰線上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

    可惜沒過一年,曹操因為年紀過大,戰局惡化,導致頭風病加重而病逝。

    曹操死後麾下青州兵開始造反,曹彰、曹植、曹丕也開始爭奪繼承權。

    得知這一訊息的劉備和孫權迅速聯合北伐,劉備率軍衝出漢中佔據涼州、關中。關羽帶兵佔據洛陽。

    孫權也打算乘機北上佔據揚州、徐州,沒想到被張遼在逍遙津殺的大敗。

    得知這一訊息,漢獻帝再次動心,打算投奔劉備。不想事情敗露,被氣急敗壞的曹丕誅殺,然後自己稱帝。

    劉備聽聞漢獻帝死訊後為了繼承漢統,也稱帝繼位,準備討伐曹丕。

    在劉備巨大的外部壓力下,曹魏集團迅速反應,曹丕、曹植、曹彰抱團抵抗劉備和孫權的壓力。並且以唇亡齒寒的理由說服孫權聯合攻擊劉備。

    劉備聽到孫權偷襲後大怒,決定親征孫權,諸葛亮、龐統、法正苦勸不聽,劉備一意孤行,結果陷於和孫權的僵持之中。雖然在法正、龐統等人的幫助下沒有歷史上的夷陵之敗,但是長期在溼熱的南方戰鬥,加上劉備年紀也大了,染上疾病,不得已雙方暫時罷兵休戰。

    因為劉備帶走了龐統和法正,關中地區的張飛也急於擊敗曹丕,沒想到曹真、曹彰等曹二代堅守的固若金湯。

    張飛一怒之下鞭撻部下範疆,張達,命令他們三日內必須攻破曹軍營帳,不然就是死。結果張飛酒後反被二人所殺,攜頭顱投靠曹軍。

    關羽聽聞張飛死訊後急於報仇,反而中了曹仁圈套,又被射中毒箭,可惜刮骨去毒的神醫華佗已死,關羽不久之後也因為中毒而死。

    劉備聽聞兩個結義兄弟的死訊,本身就染病的身體更加不堪,沒多久就託孤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等人而亡。

    聽聞劉備死訊,曹軍主動出擊,再次佔據關中。

    諸葛亮等為了大局,先輔助阿斗劉禪繼位準備穩定局面。諸葛亮、龐統為左右丞相,法正為尚書令兼益州刺史,馬超任驃騎將軍,涼州牧。

    但是沒想到馬超看到劉備已死,自己在攻佔西涼的過程中在羌人中影響力極大,於是在彭漾的忽悠下決定自己單幹。

    而劉封也不滿軟弱的劉禪繼位,自己毫無所獲,於是聯絡孟達等人起兵反對劉禪。

    而孫權妹子跟劉備因為有了骨肉,孫權也藉機支援自己妹子的孩子成為蜀漢繼承人

    剛剛建立優勢的蜀漢頓時又陷入亂戰之中。哪怕諸葛亮、龐統、法正具在,反而沒有能拍板的存在。

    而看到蜀漢這樣沒有了壓力的曹丕也決定整頓內政,先後收拾了不聽話的曹彰和曹植,確定了自己的權威。

    然後私下聯絡劉封、馬超、孫權等人,準備聯合抗劉……

    天下再次陷入混戰之中

    ……

    編不下去了,估計能開一本架空小說了,誰幫我續上?

  • 5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說到劉備的軍師,大家都認為是諸葛亮,而實際上,還有兩個人對蜀漢集團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就是龐統和法正。此二人對劉備入川和蜀漢政權的建立有卓越的功勞,可惜兩人去世都太早。《三國志》中對二人的評語是: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陳壽把二人於魏臣相比,認為龐統可以算是荀彧的兄弟,而法正可比程昱、郭嘉,可見二人之謀略也是相當高的。今日,我突然有個想法,如果龐統沒有在戰場被流矢所射,法正也沒有過早去世,劉備的蜀漢集團會更加強大麼,會挺進中原,甚至打過黃河嗎?姑且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當年,劉備入川時是帶著龐統的,假設龐統沒有戰死,而諸葛亮也沒有入蜀,當然趙雲、張飛等將要入川協同劉備包圍成都,將諸葛亮留在荊州協助關羽即可,沒有諸葛亮,劉璋同樣會投降,劉備降伏益州是沒有問題的。至於進取漢中,本來就是法正和黃忠的功勞,夏侯淵也抵達不住劉備的攻勢,因此,劉備還是順利的佔有漢中。

    於是,劉備像歷史上的一樣,擁有荊州和益州,只是多了龐統和法正兩個重量級的謀士,當然要假設法正沒有早亡。

    第一,諸葛亮歷來主張聯吳抗操,他在荊州,必定注意和東吳交好,況且東吳有他親戚,說起話來也方便,諸葛亮在歷史上與東吳的外交手段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有他在荊州,必定和東吳關係交好。

    第二,歷史上東吳偷襲荊州,有一個原因是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對東吳也是十分輕視,東吳自然不滿。而如果有諸葛亮輔佐和提醒,相信關羽會收斂許多。即使往最壞的方面考慮,諸葛亮也比關羽考慮的全面,會注意提防東吳的偷襲,即使東吳偷襲,也不會得手。

    第三,孫劉既然結盟,劉備出兵,必然請孫權也協助出兵。即使孫權有坐山觀虎鬥想法,也總得擺擺樣子吧,這總要牽制他的一些兵力吧,同時,如果他出兵,也可算是對曹魏的東部攻勢吧,會降低劉備攻擊的難度。

    因此我想,東吳偷襲荊州的歷史可能就不會重演。也許有人會說,益州南部還有一個孟獲呢,那可是蜀漢後方的一個威脅。我想,其實南蠻的威脅並不大,從歷史上看,南蠻皆持勇少謀,他的叛亂依靠的是南中的地勢優勢加上攻擊的突然性。遣大將攻之,定可敗之。至於諸葛亮當年親自南征,是考慮到要收服人心,永絕後患,如果現在要主力攻魏,對於南蠻,使用武力鎮壓也未嘗不可,畢竟,這不是主要矛盾嘛。

    現在,我們來看看劉備的攻勢吧。先看西線戰場,因為沒有諸葛亮,從益州出兵的必定會是龐統和法正,二人不像諸葛亮那般行軍謹慎,卻多有奇謀,對於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襲,我想他們多半會採納。而曹魏這邊正是兩代交接之時,司馬懿還未掌握大權,與蜀漢相比似乎處於下風,我想魏延成功的可能性會很大。由於事出突然,魏延一舉奪下長安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於關中諸郡,原本與曹魏中央的關係就不緊密,夾在魏蜀之間,誰強就倒向誰,從歷史上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剛一出兵,南安、天水、安定就叛魏降蜀了。因此長安以西地區不難平定,我想,讓趙雲或馬超這樣的大將統兵,法正作謀士,平定這一區域是完全可以的。而龐統則要輔佐劉備,率領大軍繼續東進,張飛、黃忠、魏延的威猛可不是說著玩的,如果藉著魏國沒有及時組織起抵抗兵力的時機,一鼓作氣可以打下洛陽!呵呵,當然這樣假設有點樂觀,但我想,這不是沒有可能!

    再看荊州方面,關羽的實力自不必說,歷史上僅他一人之力,就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要遷都以避其鋒芒,如果又有諸葛亮的協助和劉備西線的兵力牽制,我想關羽可以攻的更遠,甚至可以實現和西線劉備的會師!

    至於東線的東吳方面,我則認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東吳皆習水戰,而陸上作戰則經驗不足,與曹魏的北方軍隊相比,在陸地作戰其實力有一些差距,我想,如果能夠牽制住魏國的部分兵力就屬不易了。

    至此,劉備就實現了躍馬中原,再往後的形勢,我想就很難預料了。因為,我們推測的戰局是以曹魏的國內不穩和長安的防守鬆懈為前提的,如果劉備攻下了長安甚至洛陽,魏國必定大驚,並全力組織反撲,起用大批有實力的將領,例如司馬懿。劉備的軍隊經過長期作戰業已疲憊,需要休整,糧草問題可能也將出現。而東吳方面必定會有所改變,因為魏蜀兩國,無論哪邊勝利,下一個目標便是東吳,東吳必定是誰弱就幫他抗擊另一強的,如今蜀漢勢如破竹,他必定會有所考慮。因此我想,之後的戰局無法再推測了。

    至於劉備能否進一步北上,甚至打到黃河,我想難度還是很大的,因為魏國的實力畢竟在蜀國之上,被其偷襲成功必定反撲,蜀漢的攻勢可能也只能到此為止。

    當然,以上所述皆是假設,且本人對蜀漢有所偏愛,必然加入了個人情感,歷史畢竟是歷史,無法改變,對於喜愛魏國的朋友自然無法接受。

    閒來隨筆,

  • 6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如果龐統法正都沒有死,聯合東吳能不能再滅掉曹魏?

    這樣設定的話就是曹魏必滅了,蜀國北伐曹魏,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真實的反應了蜀國後來人才的缺乏,龐統,法正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人才,龐統在世的時候,曾經在赤壁大戰時巧獻連環計,使曹操統一三國的夢想徹底破滅,龐統的能力不次於諸葛亮,有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美譽,法正在漢中之戰立下大功,定軍山一戰給黃忠出謀劃策斬了曹魏大將夏侯淵,奠定了劉備佔領漢中的基礎,劉備加封的官職甚至超過諸葛亮,如果這樣的人才都沒死,北伐曹魏,看家的,出征的人才都充足,豈不是天滅曹魏了。

    在說聯合東吳,蜀國和東吳表面聯合,其實一直是勾心鬥角,赤壁之戰打敗曹魏後劉備就佔據荊州,東吳在赤壁之戰出力最大,沒有得到一城一池,幾次三番向劉備討要,甚至兵戎相見,如果假設東吳蜀國真心聯合,二打一優勢更大,這樣曹魏怎麼可能不滅呢。

  • 7 # 冷眼話文史

    題主的命題讓我想起某個大佬的話:“到底是時勢造就了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勢”。這個問題我思考良久,剛好看到題主的問題就發表下我的看法,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海涵。

    首先英雄是時勢造就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劉備,沒有天下大亂的時勢,可能劉備一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開個草鞋連鎖店,漢朝多了一個追逐利益的商人而已。再比如諸葛亮,沒有天下大亂,可能僅僅是新野的鄉下多了一個懷才不遇的文藝青年。在大亂的形勢下必然會造就一群英雄。只是這些人恰恰叫劉備,恰恰叫諸葛亮。可能沒了他們這個時勢也會造就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等一系列的英雄。各位不妨想想,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有幾個不是屬於亂世的,在戰火中成就自己的威名或者霸業。所以不是個人成就了歷史,是歷史成就了個人。

    再回到我們的問題。如果龐統、法正活著,蜀漢結局如何?我的答案是蜀漢必亡。可能這樣說觸動了大家心中希望蜀漢勝利的那個痛點,但這就是事實。為什麼?原因有二,其一,蜀漢從來沒想過統一。從劉備、諸葛亮出名的隆中對開始,蜀漢政權一直一來的策略就是“三分天下而治之”。基於這種策略,蜀漢一直都在夾縫中努力的活著,他們的目標是聯合東吳能達到和曹魏抗衡的目標。以諸葛亮之才也只能苦苦維持這種局面,況且他人?其二,蜀漢不具備長期和曹魏對抗的能力。因為戰爭不是個人能左右的,戰爭是消耗,是國力。打戰拼的是資源和國力。我們看看三國的人口資源情況。

    曹魏 人口 500萬,土地 290萬平方公里;

    蜀漢 人口 110萬,土地 106萬平方公里;

    東吳 人口 140萬,土地 250萬平方公里;

    結合地圖和資源對比,就能發現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也沒有曹魏政權的資源和人口多。這種局面要麼速勝,類似曹操破袁紹。如果速勝不了,一旦形成對峙,這種消耗遲早會要了蜀漢和東吳的命。曹魏政權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蜀漢和東吳根本無力反擊。比如整個三國期間蜀漢取得的最有戰略價值的勝利—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蜀漢和東吳雖然勝利了但並沒有獲得戰略性的主動權,並沒有進行像樣的反攻,因為蜀漢和東吳已經無力發起反攻。所以到了最後作為贏家的一方並沒有獲得曹魏政權統治核心的土地和人口,僅僅只是保住了自己的土地和人口而已。而曹魏呢,經歷了大敗只是多費幾年時間準備一個新的攻勢而已,並沒有傷筋動骨。

  • 8 # 舊人何時歸

    有可能,但是難,很難,基本上成功的機率很小。

    這就像是,兩個小孩找一個手裡有武器的成年人打架,在打之前兩個小孩想著,從哪裡進攻,打上三路還是下三路,是戳他的眼睛還是踢他的肚子等等,這些是這兩個小孩的策略,不過戰鬥開始後,兩個小孩一拳就被撂倒的場景是一樣的。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三國就是如此。

    強國和弱國如何區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國土面積與肥沃程度(不單指土地,包括環境,合不合適人生存,地形地貌)、城市、人口多寡、軍事實力、後勤保障能力、領導者的能力。我們就不拆開來說了,下面請看。

    首先來做個人口對比:魏國佔據12州87郡,人口約500萬,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吳國佔據3州32郡(包括新設的廣州),人口約有250萬,國土面積約為145萬平方公里。蜀國佔據1州22郡,人口約有110萬,國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這樣對比就很明顯了人口意味著兵力,打戰是會死人的,打光了,沒地方補充。這還是在穩定的時候的資料,不然吳蜀的資料更差。

    其次,那個時候南方基本上沒開發,不歧視,說是蠻荒之地也不過分,五胡亂華時,漢人南遷才逐步開發起來,所以吳國就不多說了,而蜀國呢?雖然頂著一個天府之國的名頭,但是也別忘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足以說明環境是多麼惡劣,況且就算是天府之國,也只是指四川盆地那一塊,那麼大的地方養一個國家不現實。

    所以我才說,這就好像兩個小孩和大人打架,這些是硬實力,確實比不過,那我們就來看題主最關心的軟實力:人才和聯盟。

    龐統法正諸葛亮,確實厲害,這個不能否認,再加上東吳的周瑜魯肅陸遜,這個陣容不容小覷,但是,可以拿得出手的也就這幾個了,魏國呢?先不說三國初期時沒有死的那些一代大佬,就是二代將領,謀士,都是多不勝數,而蜀國,東吳基本上是斷層的。不然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類的說法了

    況且,你看,東吳打個合肥,打了幾次,成功了嗎?蜀國諸葛亮加姜維出了怕是有十七八次岐山,但是有幾次是給魏國致命打擊的?所以,硬實力比不上,軟實力牛到天上去,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啊,況且東吳這個盟友還不靠譜,時不時背後捅刀子。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所以說,即使他們活著,結局是不會有多大改變的。

  • 9 # 峴批三國

    我們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卻可以自己研究研究這個車輪還能怎麼走。

    吳蜀可不可以滅掉曹魏,有這個可能。

    先說說龐統和法正

    龐統,字士元,同為水鏡先生的弟子,也有經天緯地之才,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龐統相貌醜陋,且有張狂之氣

    《龐統傳》記載,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因而雖於赤壁之戰連環計大獲成功,卻並未受孫權重用,轉投劉備,亦被冷落,做了個小縣令,但因在追責而來的張飛面前大顯身手,處理政務有條不紊 受張飛大家讚賞,臥龍亦出面引薦,得拜軍事中郎將。軍師中郎將這個職位其實是劉備為諸葛亮特設,古代軍中職位,為將軍、中郎將、校尉,由此看出劉備給予龐統的重用,軍政大權在手,怎能不肝腦塗地。

    不過鳳雛太過急功近利,入蜀戰役,急於立功而於落鳳坡遇張任伏擊,不幸身隕。所以說,龐統有自己的致命缺陷,對於一個謀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數,如果鳳雛活著也許會幫劉備順利入蜀,但一定不如諸葛亮坐鎮來的安穩。

    法正,法孝直,本是劉璋幕僚,也是力保劉備入蜀的一派,善於奇謀,主要成就是為劉備安穩川蜀士族,並於定軍山之戰獻上反客為主之計,斬殺夏侯淵。不過同龐統一樣,雖有大才,但是發光發熱的機會太少了,與220年病逝,諡關內侯,也是劉備唯一封號的大臣,作為劉備最喜愛的謀士之一,他如果能活的長一點我覺得最有效的就是可以勸住劉備的復仇,諸葛亮於劉備敗後嘆息若孝直安在,焉能由此敗也?

    法正也有缺陷,睚眥必報,有點小氣,所以之後也有可能會和川蜀集團發生矛盾,也許會引發內鬥。

    聯合還是分歧

    我們從題主的問題入手,聯合東吳,這個條件就有一些難了,劉備佔據益州後,對於荊州的掌控變得微妙起來,加上不認賬的態度,使得聯盟開始出現裂隙。如果龐統和法正活著,此時蜀漢一流謀士就有了三位,我認為,諸葛亮去荊州,法龐在益州是合適的選擇,關羽太過驕傲自負,不過經過諸葛亮多次佈局,已然心悅誠服,龐統法正可能和關二爺會出現矛盾,荊州還是會失守。但是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封五虎上將的時候,關羽曾經不服氣黃忠的入選,差點從荊州殺過來,諸葛亮則是修書一封,立刻哄的美髯公高高興興的守護荊州。諸葛亮關羽守荊州 我覺得完全沒問題,可以防止東吳的偷襲,還可以進攻襄陽,逼近曹操大本營。

    曹魏的真正實力

    其實說實話,無論劉備的勢力如何壯大,孫劉兩家的地盤總和,完全沒有變化,益州、荊州還有江東。公元219年,是劉備勢力最鼎盛的時候,但也是諸位老將快要入土的時候了,縱觀三國,英雄將領大部分也就是在六七十都退下了歷史舞臺,三國的大部分互相打,其實是看三國的二代三代將領的,劉關張最多也就能續命十年左右,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能不能打出一個優勢,還是個未知數。不過,沒有夷陵之戰的話,蜀國二代將領都會發揮餘熱,諸葛亮有法正龐統一起出謀劃策,阿斗雖然扶不起來,也還是有希望的。曹魏的優勢就是地大物博,將士多的很,在三國後期,除卻司馬家族,還有很多精兵強將,例如之後滅蜀的鄧艾鍾會,亦或是姜維。

    諸葛亮在荊州坐鎮 我想不太可能遇上身在天水的姜維,所以,姜維很大可能會在魏國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也就是大概分析一下,魏蜀吳互相制約,在公元280年才歸一統,證明一統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當然,孫劉打敗曹魏,是有可能的,只是,希望不會太大罷了。

    近期還會分析一下阿斗扶不扶的問題,敬請期待!

  • 10 # 角聲

    我認為是不會的,因為本身劉備跟孫權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默契。比如關羽之死這個事情,可以看出來劉備的眼光沒有那麼長遠,還有點急功近利。關羽是劉備的生死患難之交。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大庭廣眾之下,常常整日侍立護衛,不辭艱險。後來,他們又共同經歷了四處奔波、寄人籬下的歲月。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前,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也被曹操捉去。曹操十分佩服關羽的為人,任命他做了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關羽卻始終不為所動,他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不久,關羽果然尋機逃回劉備身邊。劉備、諸葛亮先後入蜀以後,關羽依然留守荊州,為保證劉備奪取益州作出了很大貢獻。關羽突然被孫權殺死,劉備從感情上始終難以接受,所以他不可能不為關羽報仇。這一點連曹魏的劉曄都料到了,他說: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死了,劉備不為他興軍報仇,怎麼著也是說不過去的。

    另外,從當時劉備集團的利益看,劉備也確有攻擊孫權,奪回荊州的必要。諸葛亮隆中對策為劉備制定的藍圖中,把佔據荊州作為劉備能否完成帝業的重要條件之一,現在失去荊州,北面失去作為屏障的漢、沔地區,直接受到來自曹操入侵的威脅,東南失去大量物質財富的來源,劉備僅靠蜀中益州,處境是非常艱難的。而且,就當時吳蜀兩國形勢看,劉備憑藉地理優勢,如果指揮得當,也不是沒有打敗東吳軍隊,奪回荊州的可能。所以,儘管有許多大臣諫阻,劉備還是沒有改變東征的決心。所以這並不是因為一兩個人就可以決定的事情。

    那麼以上的就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分享和觀點,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1 # 明朝穿越者

    龐統不死會怎麼樣,這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還是先來說說龐統吧,我覺得這人就屬於典型的“有名氣沒人氣”,名氣確實很大,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人氣卻不高,因為他出名是靠“捆綁效應”,捆綁著諸葛亮出名,但他本人的形象很模糊,知道他的人裡估計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個人的具體形象和性格。

    隨便問一個人對龐統的印象,估計就是倆詞:

    1 醜

    2 聰明

    還有別的麼?嗯……應該沒了。

    我呢,試著來給大家還原一下龐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先來看看,龐統醜嗎?

    來看看季漢官員楊戲的《季漢輔臣贊》裡對龐統的描述——

    “軍師美至,雅氣曄曄。”

    在文中,楊戲忍不住感慨道:

    啊,龐軍師真是太美好了,不流於俗的氣質簡直是光芒四射!

    其實龐統醜是小說創作,歷史上從未記載龐統長什麼樣,唯一跟相貌有點關係的記載就是這個。

    龐統不一定長的特別好看,但既然氣質這麼美好,我想多半長的不錯吧。

    龐統的氣質這麼好,是不是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呢?

    然而,看了關於龐統的記載後,我卻發現並不是這樣啊,這人其實性格很鮮明,他是個工作狂,而且相當嚴厲,毒舌,急躁。

    龐統20歲時,跑去找司馬徽,二人就開始侃大山,從白天侃到晚上,司馬徽就說,哎呀,在南州讀書人裡,你就是NO1!

    由此龐統就開始有名了,後來龐德公又贈送龐統“鳳雛”稱號,龐統名聲再加500!

    估計是被人好評以後很過癮,龐統當了功曹以後也“雅好人流”,不是說他喜歡給小姐姐做手術,“人流”在這裡就是評價人物的意思。

    龐統是怎麼評價人物的呢?

    在座的各位在我眼裡全都超NB,我要吹爆你們!

    於是當時流行一句話——“做人流找龐統,無痛還舒服。”

    這下很多人就納悶了,說你為啥要把他們全都吹爆呢?

    龐統解釋說——

    “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現在這世道就沒幾個好人,所以沒有好人我就要製造好人!我要吹爆來找我的人,把他們塑造為好人,這樣榜樣有了,其他人也會去做好人了,你們說是不是?

    歷史為龐統給出的最終評價,就是一位人品高尚,才智傑出的人物。這樣的評價並沒有過譽,可以說恰恰符合龐統在歷史上的定位和作為。

    我上述所說,並不是在黑龐統,我也很喜歡龐統,但事實就是事實,如果真的喜歡龐統,就不要吹了,實事求是才能讓歷史人物得到安息吧。

    至於說龐統不死,對三國結局是否會產生影響?

    在遊戲中,很多人物一開始表現驚豔,但很早就死了……如果他不死,對後邊的影響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有答案嗎?沒有,因為遊戲劇本早就設計好了,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不存在後來的事了,劇本里不再有他,不再有他的痕跡。

  • 12 # 太陽下的奔波

    這個只是一個假設,如果龐統、法正都沒有死,我們不妨把這個問題放到當時那個歷史背景裡看這個假設,劉備聯合東吳是否能滅掉曹魏?

    (龐統 --龐士元)

    一、三國之魏、蜀、吳實力

    1、疆域上來說曹魏最大,蜀國最小,蜀漢僅僅佔有區區西川之地。人口上來說,也是曹魏人口最多,東吳次之,西蜀最少。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拼的就是國力,無非也就是人口的多少。綜合以上可得結論:曹魏最強大,西蜀最弱小。

    2、劉備沒有取得西蜀當地大地主、豪強的支援。劉備進入西川,建立蜀國主要依靠荊楚地主士人集團的支援,其中以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為主。在這些人死去之後,就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局面,就像諸葛亮臨死交代的那樣,誰誰可為他的接班人,我們可以看出來都不是十分牛逼的人物,軍事人才也沒有,不是有那句話嘛“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二、假設成立的後果分析

    1、如果龐統、法正沒有死,法正是原西川劉璋集團歸順劉備的,法正就有可能團結西川的地主豪強勢力、士人,這樣劉備蜀漢的人才就不會斷檔,出現西蜀後期無人可用的局面。

    2、如果龐統、法正沒有死,龐統就有可能輔佐劉備順利取得西川,諸葛亮就不會帶趙雲等離開荊州緊急入川助劉備奪西川。諸葛亮不離開荊州,也就沒有關羽鎮守荊州這檔子事,也就不會出現關羽被殺,劉備一怒之下和東吳撕破臉,興全國之兵和東吳決戰,夷陵之戰耗盡國力,劉備也落得託孤白帝城之慘劇。

    所以,如果龐統、法正沒有死,歷史就會改寫,那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的輔佐,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這些人的輔佐,管理人才和軍事人才都有,外聯東吳,佔據西川、荊州之地利,也許有可能就打敗曹魏,奪得天下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3 # 思淵默言

    首先,我們來分析,蜀國滅不掉魏國完全是人才缺乏的問題嗎?多了這兩個人能夠解決問題嗎?

    龐統

    確實,無論是諸葛亮時代還是後諸葛亮時代,人才始終是一大難題。當劉備時期剩下的人才凋零,荊州人才和益州人才之間又水火不容,益州人才群體一直都沒有全心全意幫助諸葛亮,姜維北伐,在蔣琬,費禕時代倒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作為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法正確實能夠起到調和劑的作用,法正在,益州集團或許可能會表現得比歷史上要好得多。而龐統則能夠彌補頂級人才的缺失。這樣看來,假使龐統和法正要是活著,對人才是個大大的補充,並且由於法正在益州的影響力,對人才儲備上也有很多幫助。但是,蜀國真的是完全是因為人才不濟才不能夠北伐成功的嗎?

    顯然不是,更重要的是,很多差距是法正和龐統無法彌補的。

    法正

    我們通常說,臥龍鳳雛安天下。但其實是有先決條件的,我相信歷史上不可能會存在兩個如此傳奇的人,能夠無視一切條件的安天下,而當時的條件對劉備和諸葛亮而言似乎並非這麼有利。

    看起來,當時的劉備擁有益州和荊州,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可謂是劉備時代的巔峰。並且,許多人也說,要是龐統不死,能夠和關羽一起守衛荊州,荊州或許就不會丟。那我們現在就把這些假設全部假設上。

    即使這樣,魏國的實力還是在蜀國之上,以蜀國一己之力,即使滿足了隆中對的從荊州,益州雙線出兵戰略,也很難在戰略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那為什麼不聯合吳國呢,有了吳國在東線給魏國巨大的壓力,在關中地區就能區域性上扭轉魏蜀之間的實力差,可能會形成區域性的魏弱蜀強的局面,一旦拿下長安,有了關中的戰略支點,蜀國就能夠在戰略上佔據主動了,不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嗎?

    劉備

    可歷史怎麼可能會這麼“幼稚”呢?我們的一切假設都是建立在蜀國的主觀意志上的,這可能嗎?如果按照這樣的戰略執行,幾乎可以肯定,吳國和魏國會在東線對峙,吳國寸步難行,根本就是給劉備和諸葛亮白打工的,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者說,吳國此時需要的是戰略防禦,孫權需要的是荊州給自己帶來的戰略防禦作用,至於東線能和魏國擦出什麼火花,根本不重要。這裡我們拿一小段說明一下,為什麼吳國會這麼沒有“進取心”呢?

    我們先不論孫權的野心問題,江東士族根本不會讓他去統一的。我們知道,赤壁之戰的勝利,夷陵之戰的勝利,都是士族群體和孫權的緊密配合獲得的成果。如果孫權去爭雄天下,無非兩種結果,成功了,江東士族在孫權心裡地位降低,不是必需品了,因為人家都擁有天下了。如果失敗了,死的都是江東子弟,江東士族不願意自己的力量在獲取自己得不到的利益時犧牲。因為這種原因,吳國根本不可能全心全意和劉備,諸葛亮北伐,甚至連牽制魏國都未必願意。

    陸遜是不願意成為爭雄天下的棋子的

    再者說,如果魏國消失了,顯然蜀國得利會遠大於吳國,蜀強吳弱,孫權和陸遜不傻,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通常三足鼎立,都是需要其中一國有遠超其他兩國的實力,以一敵二,統一全國。很難出現兩弱吃一強,或者是多弱吃一強的局面,戰國時代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我們上面分析了戰略問題,這樣的戰略缺失是法正和龐統無法彌補的,即使他們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把東吳綁在蜀國北伐的戰車上前行。

    說了這麼多,大家就會發現,蜀國的悲哀就在於:聯合吳國和荊州擁有是一個悖論。只有荊州在東吳手上,孫權掌握了戰略主動,他才願意和蜀國聯合,但是如果要以此換取吳國的支援,就無法實現隆中對的益州和荊州雙線出兵的戰略意圖。而法正和龐統顯然沒辦法為劉備解決這個悲哀。

    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上面說了戰略缺失問題,下面就說說法正和龐統能夠為劉備帶來什麼吧。

    上面提到了法正對益州集團的影響力,龐統有可能扭轉關羽丟失荊州的歷史。下面再提幾點他們可能會發揮的作用。

    首先說法正,法正是劉備最喜歡的謀士,同時他和諸葛亮的關係還很好。這注定了如果他不死,一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劉備偏執起來,諸葛亮也攔不住,但是法正卻是很有可能攔得下劉備。因為法正和劉備的脾氣秉性更相似,有一種英雄的痞氣,這個是諸葛亮不具備的優勢。但法正並沒有因為這個,和諸葛亮有矛盾,他比諸葛亮年長四歲,雖然道德上有一部分缺陷,但這根本不妨礙他和諸葛亮的親密配合。諸葛亮坐鎮後方,法正隨軍出征,對於劉備時代的征戰是大有裨益的。或許說法正不能根本上解決統一天下的問題,但是一定能幫助劉備擴張領土,壯大勢力。

    再說龐統,從他為劉備獻上的上中下三計來看,他絕對是一個高明的謀略家。能夠提出多種建議給劉備選擇,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單就這一點而言,他在戰略上的眼光確實獨到。所以以我個人的想法,從統一天下的可能上來說,龐統要是活著,或許他能從戰略上提出一個新思想,從戰略上讓蜀國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和魏國爭雄天下,不過這一切都是假設了,也沒人知道龐統能否謀劃出新戰略,能不能從根本改善條件。

    基於以上理由,龐統和法正即使活著,確實也很難改變這個現狀,統一天下的條件對蜀國有些苛刻了,龐統和法正兩個人的力量很難扭轉這樣苛刻的條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寶玉整天不務正業流連女兒堆中,王夫人和賈母誰的責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