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糾師

    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正史上稱其“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注意正史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意思是性情和度量寬大,開闊。心胸開闊,氣量宏大,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所以就不存在他氣量狹窄,以至被氣死。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馳援夷陵,約定日期大戰曹仁時,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舊傷復發,最終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

  • 2 # 公元前

    赤壁之戰還沒開戰的時候,諸葛亮為了促成孫劉聯盟孤身一人前往東吳勸說孫權,但周瑜處處和諸葛亮作對,但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大戰開始前,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幫助周瑜完成了火燒曹營。但這精彩的一幕幕,其實和諸葛亮並沒有關係。

    當時周瑜比諸葛亮年長六歲,而且是名門之後,並且還娶了江東美女小喬,周瑜的一生令很多人羨慕。而諸葛亮只是一個村野匹夫,他的妻子也是被稱為醜女的黃月英,無論在那一方面,諸葛亮都比不上週瑜。

    周瑜作為江東的大都督,身居高位,如果他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他怎能夠統領東吳的軍隊呢?而且江東人才甚多,如果周瑜度量小,東吳也不可能容下這些人才的,江東的基業恐怕早就被他毀掉了。

    很多人認為周瑜非常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當時諸葛亮被劉備請出茅廬的時候,周瑜和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的地盤,並且東吳佔據荊州,尋找機會打敗曹操,完成統一大業。所以周瑜的功績要超過諸葛亮,所以周瑜沒必要嫉妒諸葛亮。

    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回到了江東,諸葛亮回到了荊州負責當地的各項政務,兩個人從此是再也沒有見過面,所以周瑜根本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那麼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有兩種說法:(1)當時周瑜在正在攻打益州,突然身染重病。而且當時瘟疫氾濫,周瑜很可能得瘟疫而死;(2)周瑜在打仗的時候中了毒箭,毒發身亡。無論周瑜是病死還是中毒而死,都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無論是從身份、背景、事業的成就來說,諸葛亮都無法和周瑜相比。一個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所以周瑜根本沒有必要嫉妒諸葛亮,甚至周瑜可能都不屑與諸葛亮說話。“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並不是周瑜說的,而是後人給加上去的。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主要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才能,周瑜只是他的陪襯罷了。

  • 3 # 蘭陵不算黑

    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陳壽一書《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三國演義》只是為了著書所需,渲染了諸葛亮的巧舌如簧,真實的周瑜可與小說中大不相同。

    周瑜,字公瑾,廬江人,也是漢臣世家,父親周異,曾為洛陽縣令。《三國志》中記載,“瑜壯有資貌。”孫堅在討伐董卓時,當時周瑜與孫策同歲,兩人關係很好,後來周瑜去探望在丹楊任職的堂叔周尚,恰逢孫策東渡長江準備進攻江東,周瑜就隨孫策進攻橫江、當利。隨後一路開掛。掃平江東,事後周瑜回叔父周尚所在丹楊,因不滿袁術人事安排,憤而離去投奔孫策,孫策親自迎接,而後隨孫策進攻荊州,任中胡軍兼江夏太守, 同年娶橋公小女兒小喬,孫策娶了大喬,後留下鎮守巴丘縣。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孫權統領政務,當時所有兵權均掌握在周瑜手裡,周瑜帶兵弔喪,留在吳郡,周瑜以中護軍一職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建安十三年,討伐江夏,周瑜任前部大都督。 同年九月曹操攻打荊州,揮師南下,周瑜力排眾議,堅持與孫權統一戰線,吳蜀聯合,共同抗曹,赤壁一戰,周瑜為首席策劃者,立下汗馬功勞。從此為孫權奠定江東基業。建安十五年,周瑜審視奪度,拜見孫權以求兵發蜀地,再圖吞併漢中張魯,孫權同意之後,周瑜回江陵準備糧草兵馬,但卻到巴丘時,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孫權穿喪服哀悼。周瑜相對於東吳,不亞於諸葛亮重於西蜀。其軍事能力,造詣極高,只可惜英年早逝,不得志!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一首《念奴橋·赤壁懷古》道盡公瑾風采矣!

  • 4 # 江河湖海洋

    周瑜位居大都督之位,在東吳除孫權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能有這麼高的地位,絕非等閒之輩。周瑜軍事謀略超群,戰功卓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確實才能非凡。這樣的帥才,是有大胸懷和大格局的,不可能因為諸葛亮氣幾次就能氣死。應該是在周瑜攻打南郡時右脅受了箭傷,在途徵巴丘時箭傷復發而死。

  • 5 # 00吆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真正的歷史上,周瑜不是被氣死的,至少不是因為諸葛亮,當時,他和諸葛亮根本不熟,都算不上認識。但是具體怎麼死的,歷史記載上並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為打仗,天天熬夜,弄壞了身體,也有可能是和同一幫派的程普不合而氣死的,當然,我比較傾向前者。

    在史書上,周瑜是一個才華橫溢,精通音律,心胸寬廣的人。他帶領的戰隊就沒有輸過一場,是一個特別聰明的軍事家。

  • 6 # 南叔NH

    周瑜年僅36歲就已亡故,事實上是周瑜在征討荊州的時候,在路途當中水土不服,又偶感風寒最終病故。由於古代醫術匱乏,所以周瑜死於什麼病不得而知,但絕對不是被氣死的,相反周瑜是個十分大度的,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29]。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5]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 7 # 一日陽光三日暖

    根據正史《三國志》的描寫:周瑜廬江舒(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少年英才,壯有姿貌。孫策東渡時周瑜率眾從之,孫策說:“吾得卿,諧也。”周瑜與孫策同歲,獨相友善,二十四歲時舉中護軍,攻荊州江夏,拔城略地,並得喬公二女(大喬、小喬),皆國色,後來大喬從孫策,小喬從周瑜,從此吳(江東)人皆呼為周郎。

    有關赤壁之戰:曹操率眾南下,荊州劉琮(劉表的次子,時劉表新亡)舉眾降,江東將士聞之皆恐,勸孫權投降。這就引來了《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實際為羅貫中杜撰)的故事。根據史實記載當時劉備確實想和東吳聯合據曹,但派諸葛亮前往的原因是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為謀士,比較好說話;而且諸葛亮去東吳只是一次禮節性的外交活動,對孫權最終下定決心抵抗曹軍並沒有起到關鍵作用,最終促使孫權發兵是周瑜對孫權的一番話:“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孫權才說了“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的話而發兵。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劉備幾乎未發一兵一卒,火燒曹操戰船也都是周郎的計謀,所謂的“借東風”只是羅貫中為保住劉備、諸葛亮的面子而編造的一段故事,而且用今天的科學知識來分析的話也可看出“借東風”的荒謬。從蘇東坡的詩中我們也能看出赤壁之戰的主角是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公瑾就是周瑜的字,而蘇東坡寫此詩的時候羅貫中還沒有出生,“借東風”的故事也就還沒有誕生。

    關於周瑜的死因:《三國志》中如此描述“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也就是說史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周瑜時如何得的病,只是說他在36歲時病死,但絕對與諸葛亮無關,當時的諸葛亮只是劉備的一個押送錢糧的官員,還沒有機會親自指揮戰鬥,周瑜不會去嫉妒一個官職、軍功、名聲都不如自己的人吧!

    關於諸葛亮:我們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是事實,但這並不能說明諸葛亮沒有才能,諸葛亮也確實是有相當的才能的,但他的才能並不長於軍事方面,而是經濟建設和外交方面。諸葛亮的“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的預言看似相當的高瞻遠矚,實際根據當時諸侯歌劇的局面,在他之前曹操、周瑜等人都有過類似的設想,因為荊州劉表和益州(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四川)劉璋無能是當時天下人共知的事實,曹操、孫權等人都虎視耽耽欲取之而後快,只是赤壁之戰後讓劉備佔了先機,搶先下手了而已。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後蜀國一蹶不振,這時才是展現諸葛亮傑出經濟建設才能和外交才能的時候,他任人不唯親,與他有過節的人只要是有才能他照樣起用,沒有才能的人即使是他的親人他也不用,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了蜀國的國力,為以後他的“六出岐山”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外交上,在劉備與東吳翻臉致使孫權轉而向魏國靠攏的情況下,諸葛亮採取了“承認東吳對荊州的佔領權”的方法與東吳重新建交,使兩個實力比較弱的國家共同對抗較強的魏國,鞏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軍事上諸葛亮一生求穩,不善於出奇兵,而且由於蜀國的裝備問題使諸葛亮的攻堅戰(攻城)每次都不是很順利。但諸葛亮的一些發明創造確實獨步天下,例如他發明的對付魏國裝備精良的騎兵(大將張頜率領)的裝備就很讓對手頭疼,有一次他因糧盡而退兵,張頜不聽司馬懿的勸告而追擊諸葛亮,結果率領的騎兵被諸葛亮的“扎馬釘”和“長槍陣”所困,張頜本人被諸葛亮發明的“連弩”射殺(張頜是當時魏國最優秀的騎兵將軍)。還有他發明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今已失傳,無人能夠效仿。諸葛亮五十四歲是在五丈原病逝後遵照他本人的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官居丞相而按照平民百姓的標準下葬的人。死後清點家產與他在成都時自寫的家產分毫不差,《三國志》中如此記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也就是說諸葛亮一生沒有貪過公家一分錢的便宜,敢問今天中國的官員有哪一位敢站出來說他和諸葛亮一樣清白!!!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人就是蜀國的一名史官,應該是相當瞭解諸葛亮的,他是如此評論這位傳奇人物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8 # 尹老二

    有這樣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1、現在網上誰都知道周瑜不是氣死的,但大家難免要多想,那這老哥到底是怎麼死的?周瑜的死,死得早,死得巧,如果按照演義氣死的來說,又是死的奇……真是死都不讓人安生!他死得太惹人注目了!所以人們對他的死因一定很好奇。既然是歷史茶社,所以據史料分析,可能有這麼幾種致死病因:

    一、箭傷致死。很多人都認為周瑜是箭傷致死,這是直接的;還有種間接的,因為箭傷所以體質不好,隨便得了點小病,就蹬腿了。我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阿周死的時候離取南郡已經一年有餘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有目的,他們是想旁敲側擊,說周瑜為取南郡把小命都陪上了,負出多麼大代價,多麼得不償失云云,以此貶低阿周。周瑜固然不討我們糙老爺們的喜歡,但討論問題一碼是一碼,亂找論據只能顯得你理虧辭窮。

    二、急性傳染病。“以至不謹,路遇暴疾”。行路上很容易得惡性傳染病的。而且“昨自醫治”,前兩天還自行醫治呢,但沒有任何改觀,以致於不幾天就到了上書孫權交待後事的地步了。可見病程段,病情發展快,應是傷寒急症一類。這是本人最傾向的一種。

    三、家族性遺傳病。周瑜自己活了三十五歲死了。他的兩個兒子都短壽,長子循沒有說是戰死的,更不是被殺的,所以肯定是病死;次子胤雖然犯罪流放,但史書上已說明後來赦免,但恰巧這個時候病死了。他的父輩史冊上沒說那麼詳細,但我們知道周瑜舍道南宅於孫策的事,這時他才十五六歲,就有了家庭重大財產的處置權,應該父親不在身邊,孫策渡江時周瑜和叔叔一起幹事,也沒提到他有父親。一種可能是周異是洛陽令正在外上任,另一種可能是已經不在人世了。古代人對父母很看重,很多人列傳中都有“少孤”這樣的言語。而周瑜傳中沒有,所以周瑜是否孤兒這一點只是猜測。但有可能是他十幾歲不算特別小和時候死的老爹,所以沒有因“少孤”被載入史冊。周瑜還有哥哥,但周瑜富貴後這個哥哥根本沒有出現在史書中,說明沒有為官,而古人是一人發跡全家沾光的,說明這個哥哥或許也是短命鬼。我們知道,很多遺傳疾病是在男為顯性在女為隱性的,也就是說,女兒不會得病,但會把病傳給外孫。如果真是遺傳疾病,孫權的太子孫登生的兒子,也就是周瑜的外孫沒準也活不長。

    四、生活不檢點造成。“不謹”一方面可能是不注意個人衛生所以得了傳染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私生活不謹慎。當然這裡就涉及到私生活評價標準。不過古人和現代的評準不一樣,所以這也不能說明任何總問題,希望有些人不要過分敏感。

    五、心臟病。這是最沒道理的一種。有些人的腦子就是轉不彎來,有了周瑜是氣死的這一早期印象,就想他一定有心臟病。冠心病因情緒激動促死多在中老年,而先天性心臟病或者風溼性心臟病是又熬日子的病,根本沒法打兵打仗。這種設想找不出根據。

    六、綜合。假設萬一阿周幾種病一塊得了呢?就算在他真得象某些人說的那麼“強壯”“雄烈”,那也說完就完了。先是路上得了點感冒,或許箭傷還沒好全,這下感染了,得了胸膜炎。於是先在巴丘休息,巴丘地方駐軍長官為討好他,送上幾個PLMM侍奉左右,他一忘情,病就重了。於是嗚呼哀哉了。

    七、周瑜能不死嗎?當時如果真象某些人說的,因為取蜀的事還有劉備發愁,這下就死不了了。不會象某些人說的那樣壓力大心理負擔大就死,那樣只是好笑。如果真的壓力很大,一定會生活檢點注意保養,反而死不了。正是因為他太大意了,太自信了。對曹操劉備他瞧不起,甚至對自然規律他可能也瞧不起,所以對自己的身體毫不在意。不過不管怎麼說,阿周什麼好都得了,要是不早死,恐怕連老天爺都不答應。

  • 9 # 壹零壹肆

    前言

    提起周瑜,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然而《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曾氣過周瑜。就算氣過,怕也氣不死。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氣量是很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器量廣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

    那麼歷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的周瑜是病死的,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述被諸葛亮氣死的。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

  • 10 # 生活收集錄

    《三國演義》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書刊讀物,從古至今一直是熱度不減的一部小說一部劇。周公瑾和諸葛孔明可以說是紅極一時紅到現在,哪怕是當今社會也有一批忠實的粉絲。用如今流行的詞語描述就是歷史中的網紅,網紅中的王者。

    《三國演義》當中寫到諸葛三氣周瑜,導致周瑜吐血身亡!諸葛亮急忙奔赴江東為周瑜弔喪,不僅在靈堂上大哭不已,倒地不起,淚水如那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顯著非常悲痛。這只是小說的一家之詞,並非真實歷史。

    歷史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軍至巴邱(今湖南嶽陽),突然病逝,年僅36歲。 《三國志·周瑜傳》: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淤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周瑜去世以後,蜀漢派出的祭奠使者是龐統,並非以演義當中的諸葛孔明。我們不能被小說和影視作品所誤導。

    歷史上曲有誤,周郎顧的周公瑾決非小肚雞腸之人。相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誇讚周瑜氣度非凡,包括蜀漢劉備都對周瑜讚賞有加。

    歷史上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要太過於在意《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

    如果非要從《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為什麼到東吳弔唁周瑜,我們不難看出,周瑜竟然是被諸葛亮氣死孫劉聯盟的關係也許就會土崩瓦解,甚至會爆發戰爭。這也是孫劉聯盟,聯盟派不想看到的事情。作為事件的主要負責人,諸葛亮必須前去弔喪。一來可以騙過江東文臣武將,還能騙過魯肅這個聯盟派的忠實擁護者。最主要的緩和了兩方的關係,避免了戰爭的爆發。(這僅代表演義小說當中的分析,不代表真實歷史。)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三國演義》由於宣揚了尊劉貶曹的正統觀念,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有畫龍點睛之筆,個體的語言和心裡活動又極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所以,從古至今這部小說的熱度長升不減;致使風流倜儻的周公瑾和忠貞不渝的諸葛孔明的形象都烙印到人們的頭腦中了,而諸葛亮三氣周喻的故事到現在依然為人們耳熟能詳,人們津津樂道於這則 故事的細節,可以從中獲得愉悅之情。

    關於周喻之死,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公瑾的描寫,周瑜在屢次給諸葛亮上套失敗後,終於對蒼天發出了了既生亮何生喻?的悲鳴,隨即吐血身亡;諸葛亮還不善罷甘休,急忙奔赴江東為周瑜弔喪,悼詞寫得情真意切、感天動地,還在靈堂上放聲慟哭、倒地不起,讓人們認為了周喻是心胸狹隘的人,短命是他計不如人造成的。寫得確實精彩,但這不是史實,只是小說家言。

    真實的歷史說到周喻之死是這樣的,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意氣風發的周瑜返回江陵駐地,行軍到巴邱即現在的湖南嶽陽時,突然發病,猝不及防地離開了人間,年僅36歲,算是英年早逝了。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淤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三國志·周瑜傳》

    《三國志》是正史,作者陳壽生活的年代與周喻生活的年代很接近,他的記載是可信的;而且歷史上周瑜去世以後,蜀漢軍事集團派往東吳去做祭奠活動的使者是龐統即鳳雛先生,並非如演義中說的是諸葛孔明!演義虛構的成份多,我們不能被羅貫中先生忽悠了。

    而身為東吳大都督的周公瑾也不是小肚雞腸的人,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對這位年輕有為的精英人物稱讚有加,說周瑜“氣度非凡”,連蜀漢方的首腦人物劉備都也對周瑜讚賞不已;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曆史,我們要多讀三國志,淡忘三國演義中的諸多渲染成分。

    為什麼周喻會突然死亡呢?追根溯源,周喻可能有家族性遺傳病。如心臟病、腦溢血之類的!

    周瑜短命,他的兩個兒子也不長壽,長子周循沒有戰死沙場,也沒有被暗殺,所以肯定是病死的;次子周胤有犯罪後被流放的經歷,但史書上交待後來得到了赦免,也就是在即將獲得自由時,突然就掛了,這現象與他父親之死如出一轍。

    我們還知道周瑜舍道南宅於孫策的事,當時他才十五、六歲,就有了家族豐厚財產的處置的權力,這就證明,周家當家的人是周喻;他的父親、爺爺肯定不在身邊了;而孫策渡江時,周瑜是和自己的叔叔在一起混的,也沒提到他的父親周異,很可能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撒手人寰了。

    當然,周瑜是孤兒只是筆者依現有史料猜測得出的結論,目前沒有史料來證實周喻“少孤”!不過周喻絕對不是諸葛亮氣死的,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 12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演義即為小說的一種體裁,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演義與史相關聯,卻無法代表歷史。《三國演義》亦是如此,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而在周瑜的描述上,《三國演義》甚至達不到一分實。

    就講周瑜是如何去世這一事件,《三國演義》用了三個篇幅來描述“孔明三氣周瑜”事件,最終致使周公瑾嘔血而死,這三篇幅分別是“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故事串聯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後,周瑜乘勝進攻荊州地區的南郡,周瑜先為流矢所中,後帶傷再次指揮作戰,終再南郡附近擊潰曹仁,正當打算乘勝奪取南郡、荊州和襄陽時,諸葛亮乘虛而入,派趙雲、張飛、關羽佔領這三個地方,搶走了勝利果實。因周瑜與諸葛亮有言在先,讓諸葛亮有合理理由搶了周瑜拼來的地盤。周瑜聞聽,不由得怒氣填胸,大叫一聲,箭瘡迸裂,一番心血付諸東流。此乃“一氣周瑜”。

    周瑜不服,便借設美人計,建議孫權嫁美美於劉備,待劉備至吳後扣作人質,以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為諸葛亮所識破,在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小妹之時,命趙雲保駕,並授予三個錦囊。事態進展均如諸葛亮所料,劉備最終順利帶孫夫人而歸。周瑜問訊引兵追來,被諸葛亮設下伏兵殺退,如意算盤完全落空,最終只落得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大叫一聲,又一次箭瘡迸裂,不省人事。此乃“二氣周瑜”。

    此時的曹操希望孫權與劉備不和,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與華歆等人也都匹配相應職位。周瑜就職後,就譴魯肅去“討要”荊州。在《三國演義》裡魯肅是一位老實到帶點迂腐的儒生,經不住劉備一頓哭後無功而回。此計不成,又心生一計,即周瑜想要借道荊州攻取西川,請劉備出城勞軍,企圖趁機突然襲擊攻入荊州。結果又被諸葛亮識破,荊州城上趙雲嚴陣以待,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幾路人馬四面殺來,周瑜怒氣滿胸,箭瘡又裂,最後仰天長嘆:“既生瑜,而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此乃“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性格,在這三個回合的篇幅中展示地淋漓盡致,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心胸狹窄、妒賢忌能。但事實明顯不是這樣的。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

    周瑜,子公瑾,官宦之家。身材高大健壯,容貌俊美(長壯有姿貌、吳中呼為周郎)。與孫策關係甚好,“登堂拜母”;二十四歲時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同年,孫策和周瑜分別迎娶橋公之女大橋和小橋為妻,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的,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

    就是這樣一位少年得志、平步青雲的青年將領,盡其一生輔佐孫氏家族,孫策平江東之戰,周瑜親率大軍迎策,給予極大支援。孫策遇襲身亡,周瑜帶兵前往奔喪,率先與孫權行君臣禮以支援孫權。赤壁之戰一片投降論調,周瑜堅持“抗戰到底”以保江東基業。南郡之戰帶傷上陣擊潰曹仁。看出劉備的威脅,上書孫權出狠招,可惜病故於回江陵的路上之能臣,我們實在難以想象會被人給氣死。

    周瑜能力高、背景好,而其亦有寬廣的胸襟,:

    陳壽的三國志對其的評價是:“性度恢廓”

    而同時期與周瑜接觸過人又是如何評說的呢?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

    “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蔣幹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孫權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劉備

    ……

    性情開朗、氣度寬宏,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周公瑾,真實一位漂亮至極的英雄(易中天語)。

    那麼,周瑜是怎麼死的呢?同樣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即周瑜希望透過奪取益州的軍事行動,使孫權集團擁有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實現據守襄陽以圖中原,並可扼制劉備的雙贏局面,並準備回江陵整治行裝時,在路上不幸患病身故。

    一代英豪就此隕落,臨終前,周瑜上疏孫權,一是推薦魯肅繼任,二是念念不忘於曹、劉,可謂是為孫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 13 #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三國時期周瑜是如何去世的?可能大部分朋友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被諸葛亮氣死讀的。”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之深入人心,同時也可看出小說演義對歷史歪曲之深,影響之廣。

    關於周瑜之死,《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孝 耒陽縣鳳雛理事》中如此繪聲繪色地描繪: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遂令催軍前行。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與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闇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鑑。”周瑜覽畢,長嘆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電視劇中的周瑜之死

    這是小說家口中的周瑜之死,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樣一個人?又是如何去世的呢?

    據《三國志·吳書》記載:"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廬江郡舒縣人,三國時期的舒縣範圍很大,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安徽舒城、廬江、桐城、無為、懷寧一帶,周瑜就是這裡人。

    周家是廬江大戶,歷代讀書做官,在東漢時期非常有名。周瑜高祖周榮曾任尚書令和太守,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幹部,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相當於今天首都所在市市長。周瑜是周異次子,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與《三國演義》中氣量狹小的“周公瑾”絕非一人。公元208年,周瑜指揮孫、劉聯軍在長江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基礎,這與《三國演義》中渲染的諸葛亮火燒赤壁也不是一回事。209年,因周瑜赤壁大勝之功,周獲得了偏將軍和南郡太守之職,這個職務也沒有小說中“水軍大都督”顯赫;210年,周瑜在巴丘(今湖南嶽陽一帶)病逝,他生於175年,至此正好35歲。而諸葛亮生於181年,這時還不到30歲,比周瑜年輕許多,這與我們平常的認知大不相同。

    正史中周瑜是病逝的,孫權對其後人非常照顧,兩子皆婚配公主或宗室之女,女兒被選為太子正妃。

  • 14 # 海洋望星空

    歷史上周瑜是病死的,並不是因為嫉妒諸葛亮而被氣死的。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事事刁難諸葛亮,最後被諸葛亮算計,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活活把自己給氣死了。

    而在正史上,周瑜可不是演義所描寫的那樣。

    周瑜是一個大帥哥,具體帥到什麼程度,史書記載周瑜精通音律,如果別人彈錯了,他便會回頭看,以至於很多女子故意彈錯,就是為了看周瑜一眼,這就是所謂的“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很有才能,21歲幫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又輔佐孫權,在曹操南下時,聯劉抗曹,在赤壁大敗曹操,千古留名。後來又打敗曹仁,拓土千里。

    至於說周瑜嫉妒諸葛亮,這純粹是小說裡的橋段,因為赤壁之戰主要都是周瑜在主導,諸葛亮並沒有參與多少,而且周瑜本身寬宏大度,並不是小說裡那樣心胸狹窄,要不然怎麼可能打敗如日中天的曹操。

    周瑜最終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可謂天妒英才,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 15 # 四象八卦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

    不能否認,《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其文學價值頗高。單是創造的成語典故,就堪稱一絕。譬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錦囊妙計、樂不思蜀、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若將它當成史書來看,實在是誤人子弟。而且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意向十分明顯,為了顯示曹魏集團的無能,便給了蜀漢集團開掛一般的主角團,甚至把諸葛亮寫成了穿越者。這就決定了你只能把它當小說看,不能當正史。

    其實周瑜的才能如何,正史上面已經寫得很清楚: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孫權也讚譽他是有“王佐之資”。

    換句話說,史書上記載的孫瑜,不僅儀表堂堂,而且才能出眾,更關鍵的是心胸還很寬廣。這就與羅貫中筆下那個錙銖必較的形象相差千里。

    蘇東坡先生對周瑜也是心馳神往: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沒錯,你在電視上看到的唐國強版諸葛亮那個儒雅形象,其實很可能是周瑜的形象。

    再說了,周瑜也沒必要去嫉妒諸葛亮。周瑜在孫吳位極人臣,混得是風生水起。下屬尊崇、領導信任。還娶了個漂亮老婆,平時有事的時候看看兵法,沒事的時候研究音律。

    周瑜犯得著去嫉妒諸葛亮嗎?

    不過,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只說他病逝於巴丘(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一個常年在外帶兵打仗的人,受傷了或者染上什麼疑難雜症了,古代醫療水平又落後,搶救無效病死,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 16 # 小宋很努力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樣一個縱橫古今的描繪說的正是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大將周瑜,他在孫策死後全力輔佐孫權,成為東吳軍隊的年輕將帥。不過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而立之年逝世。

    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橋段,諸葛亮與周瑜三次鬥智,周瑜終因肚量狹小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死後諸葛亮還前去弔唁。“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而流傳下來。

    看過這個故事,在對諸葛亮的機智感到敬佩和對周瑜的心胸感到惋惜之餘,不禁有所質疑:周瑜再怎麼說也是出身名門,頗有教養,更別說他具有的作為一位軍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長遠眼光和謀略認識,怎麼會那麼容易就被諸葛亮氣死了呢?

    當年孫策臨死時囑咐孫權的“外事不決用周瑜”之託,劉備說的“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之語,都間接地表現出周瑜實際上是一位肚量廣大,目光長遠的優秀將才,是不可能因為一時氣急就離開人世的。

    根據正史的記載,周瑜是在36歲時得病而死的。歷數周瑜為吳國效命的歲歲年年,無一不是在操勞中度過,那時他政事、軍事都要過問管理,肯定會出現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在所難免。早年周瑜曾受箭傷,波及脾臟,加上他日後忙於國事,並沒有認真地對身體內外傷進行調養,這大概也是他最後體力不支的重要原因。這些生活中的疏忽所帶來的惡性後果都在他36歲時,在一團忙亂中終於爆發出來,使得這位“羽扇綸巾”的英雄英年早逝,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正史中的周瑜可以說是一個完美之人。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再說才:他弱冠征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挽狂瀾立下頭功;後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豐功偉績不去多提,單說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他的文武全才在時人眼中已萬眾矚目。

    “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這些就是時人對周瑜才智的評價,而且說這些話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物。再說風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將,是一個風雅超群的人物。最後說說他的朝氣,周瑜不僅具德、才、風度,他又獨具一種朝氣,一種銳意進取自信豪邁的英霸之氣。用一句話形容周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可謂人如其名:如瑾似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入坑魔獸世界的新手怎麼快速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