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雀美食
-
2 # 微史春秋
司馬懿“猜忌多權變”,他平定遼東時對待士兵的表現就能說明他的權謀多變。
一、是做給魏明帝看的我們先來看他處理士兵寒冬問題的經過。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遼東天冷,士兵衣服單薄,有屬下要求司馬懿發棉衣,而且軍中有舊棉衣,但司馬懿沒有同意。
原因是“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棉衣是朝廷官家,作為大臣不能用來換取私恩。
這一套是明顯做給魏明帝看的。
你看司馬懿之前在遼東“大行殺戮”,在遼東搞大屠殺,這也給皇帝看的意思。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這是告訴皇帝,殺人的鍋我替皇帝您背了,賞賜軍士的恩德也只有皇帝您才能施與,我司馬懿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帝。
“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遂班師。”這天下是大魏的,賞賜只有皇帝首肯才行,
司馬懿在遼東大殺四方很明顯也沒有經過皇帝的同意,為什麼賞賜士兵卻要皇帝同意呢?
這或許正是司馬懿權謀的高明之處,惡名大臣來背,美名皇帝留著。
而且這些讓司馬懿免除大權在握,自行賞罰的指責,若是一切賞罰都是由司馬懿說了算,回朝之後的攻擊估計也就不停了。
二、是做給手下看的作為軍中領導,不能一切都聽手下的,自己要有絕對的決定性。
司馬懿的“猜忌多權變”也體現在這裡。
之前在進攻公孫淵的過程中,手下將領提了不少建議,司馬懿一概不聽,最終他成功了。
現在手下勸他發放棉衣給士兵,他若聽了,士兵可能記得恩情是某某勸諫來了,他司馬懿反倒顯得無情了。
所以他不聽,按自己的意思來。
同時卻主動上奏皇帝,“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
讓六十歲以上的軍士免除兵役回家,死者也治喪還家。
這恩情完全是司馬懿為他們求來的,士兵永遠會記得司馬懿的好的。
而他拒絕給士兵發棉衣,卻轉頭上書皇帝為士兵求利益。
這操作讓手下完全猜測不到的,這神出鬼沒的心思轉動,也是在告訴手下你們別猜測我想幹什麼。
這正是他的馭下之道。
-
3 # 真正鱷魚不哭
此事出自《晉書·宣帝紀》: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司馬懿的做法沒有問題,不能因為後來的事反推他之前所作所為都別有用心。
-
4 # 詩雨花魂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遼東之戰結束後,時間已經進入隆冬。眾所周知,遼寧的冬天是極為寒冷的。士兵們凍得快死,因此紛紛向司馬懿索要棉襖。諸將皆認為:“魏明帝給了我們一倉庫的冬衣,完全可以分給士兵們。”然而司馬懿卻冷酷地說:
“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也就是說,棉襖是官家之物,做人臣的怎能私自施予士兵?作為前方主將,司馬懿對於這些棉襖本來就有自專之權,皇帝之所以送來這些棉襖,就是用來分給士兵的。司馬懿之所以不分棉襖,實際是一種自汙之術、韜晦之術。
在當時的曹魏朝廷,司馬懿功勞最大,威望最高,如今平定遼東,更是無人可及。魏明帝本就是猜疑心極強的君主。司馬懿掌握兵權,他自然不願意看到他再借助官物,私自結恩于軍隊。因此司馬懿寧願背上虐待軍士的罵名,也要證明自己對君王的忠誠。而司馬懿在遼東的屠城,實際也是向朝廷表明,自己沒有野心。
司馬懿撤軍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於是,魏明帝將司馬懿火速招至洛陽。在病榻前,魏明帝流著眼淚,將8歲的太子託付給司馬懿,甚至還讓太子抱住司馬懿的脖子。
很顯然,在魏明帝心中,司馬懿真被當成了諸葛亮式的純臣,值得他以舉國相托。司馬懿的步步為營,最終征服了這位雄猜之主。而當時人也和魏明帝一樣被騙倒,甚至將司馬懿與諸葛亮並稱為“二相”。實際若司馬懿死於高平陵之變以前,還真有可能成為歷史知名的、不輸於諸葛亮的大忠臣。
但與諸葛亮不一樣,司馬懿的忠誠全是裝出來的。遼東之戰結束後的第11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大忠臣”司馬懿在蔣濟等老臣的支援下,發動了針對大將軍曹爽的高平陵之變,最終篡奪了最高國政。
而在此時,司馬懿終於揭下了他所有的偽裝,露出了尖利的獠牙。在曹爽等人的血泊中,蔣濟等人驚訝地發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並不是為了匡正國家,誅殺國賊,而是為了篡奪曹氏政權,實現自己的野心。
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地扮演著忠臣,數十年如一日的韜光養晦,最終成功騙過了所有人,其狠毒與陰險可謂是舉世無雙。正如陳寅恪所指出:“司馬懿的堅忍陰毒,遠非漢末同時儒家迂緩無能之士所能比。”而他的後代晉明帝聽完司馬懿的事蹟後,更是哭著撲倒在床上:“如今狠毒,難怪晉室的國祚不長久!”
-
5 # 炒米視角
司馬懿平遼東公孫淵之後,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而單衣薄衫的魏軍將士面對遼東寒冷的氣候,要求穿棉衣,哪怕是從那些死人身上扒下來的舊棉衣。司馬懿都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這些戰利品都是國家的東西。要賞你們,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我個人不能拿國家的東西,來給自己做人情。
司馬懿說的對不對?那是非常正確的。這是在告訴曹叡,自己對曹氏三代,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沒有你的命令,絕不逾矩。
司馬懿也正是對別人不在意的這些小細節,看這些近乎無情的苛刻,才最終保證了他活到最後,笑到最後。
這個舉動,既讓曹睿放心;又避免了曹叡日後以“私分國用,以全私恩”作為把柄責難自己。司馬懿考慮問題相當全面。
很多人認為軍隊會對司馬懿有意見。有意見就對了,越有意見,司馬懿越安全。但其實,他真不收買人心嗎?不,他的方法更是獨特。
司馬懿上書曹叡,讓下旨允許軍隊裡面60歲以上計程車兵回家,並且允許那些戰死的把屍體運回家安葬。
這個方案其實比施捨一件衣服,更能收買人心。但是同時打完仗就削兵,這再次讓曹叡放心,司馬懿不會自己盤踞在遼東。
所以無論司馬懿在遼東做了什麼,他考慮的問題一定是圍繞著曹叡的心思來考慮問題的。
這自然也包括他殺了7000個人做京觀,震懾遼東。把遼東的漢人內遷,把遼東一把火燒掉。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做給曹叡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曹叡對自己放心。三國打仗時,就兩個最主要戰略資源 ,要麼是土地,要麼是人口。既然自己也不能在遼東待,那麼就只能要遼東的人口。
關於司馬懿平遼東,殺了那麼多人,並且把漢人內遷 ,導致遼東漢人空虛,最終導致鮮卑等胡族坐大。最大的責任其實還在公孫淵本人。
我們都知道三國,分別為魏、蜀(漢)、吳。但其實遼東還有一個是公孫家族的勢力。公孫家族世居遼東,大漢崩潰的時候 ,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在群雄逐鹿中原,大家誰都顧不上誰的時候 ,遼東也就預設成為是公孫家的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公孫家族雖然勢力不夠逐鹿中原,但是在遼東為了保持自己的勢力,不斷敲打高句麗、烏丸、濊貊這些小政權 ,壓制鮮卑,使得胡族不得壯大。
公孫氏大本營是襄平(今遼陽),在遼東割據一方。一面和東吳眉來眼去,一面向曹魏稱臣,左右逢源。
但是到了公孫淵這一輩,他有點著急,也有點看不清形勢。因為自己奪了叔叔的位子。然後上表曹魏,曹叡雖然不高興,但是因為無暇顧及,便承認了他的既成事實。
然後聯絡了孫權,孫權打算在曹魏背後,開闢第二戰場。結果封了公孫淵為燕王,派了大將到了遼東。到了關鍵時刻,公孫淵慫了,斬了吳使人頭送到了洛陽。
結果得罪了東吳孫權,即便如此表忠心,曹叡也沒封他為王,所以公孫淵耿耿於懷。等他打敗了魏國大將毌丘儉後,覺得魏國也就這樣,於是叛魏自立為燕王了,自己當皇帝了。
其實遼東本來也是公孫家自己的地盤兒,就算當了皇帝,也還是遼東的一畝三分地。但這個行為打了曹魏的臉。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攻打遼東的。
如果公孫淵自己不作死,至少不會自己落得那麼慘的下場,更不可能埋下那麼大的隱患。
-
6 # 百姓糗事
其實我對三國的歷史不怎麼了解,但是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當年上班時的情形。
大概2000年左右,當時幹活的車間門窗都損壞了,到處漏風。北方的冬天沒有煤火很難熬的。去的頭一年冬天,車間裡有個大大的煤爐,大夥還不覺得冷。但是第二年換了一個管車間的股東,到了冬天不讓生火。把煤爐弄走了。美其名曰: “ 為了提高產量 。”
按說這是和提高產量不挨邊的事。可人家講的也有道理。“ 反正你想歇會就的凍著,不怕冷你就歇著。想不冷就只能不停的幹活。這樣既能提高產量,又能節省煤,而且還環保。”
北方的冬天,早晨冷的手都伸不出來。可誰也沒辦法,那時工廠特別少,找個工作太難了。只能不停的幹活來避寒,結果產量還真高了不少。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去世後,曹魏西南最大的威脅解除,三年後,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稱燕王,背叛曹魏,曹魏遼東太守毋丘儉討伐公孫淵失敗,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率領大軍討伐公孫淵,出行前,魏明帝曹睿問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回覆:一年時間夠了。
隨後,司馬懿率領4萬大軍從洛陽出發經過一百餘天的行軍到達遼東,採用聲東擊西、主動示弱之計,經過幾個月激戰,擊敗了公孫淵,公孫淵戰死,司馬懿收復整個遼東,在進行一系列善後工作後,司馬懿便開始率領大軍回師。
司馬懿由於當時正是冬季,遼東又地處北方,天氣寒冷,魏軍士兵有很多人衣著單薄,因此請求司馬懿發棉襖用來抵禦寒冷,司馬懿不同意,有人說有很多舊的短襖可以發給士兵,但司馬懿卻說:短襖是國家的財產,我作為人臣不能私自施捨給人。最終沒有同意,仍然讓士兵在寒冷中行進,同時司馬懿為了加快進軍,上報朝廷把魏軍中60歲以上計程車卒遣散加家,被遣散的老年士卒約有一千多人。
為什麼司馬懿如此心寒?寧願自己計程車卒忍受寒冷,也不給他們抵禦寒冷的衣物?
司馬懿因為司馬懿本來就是心狠手辣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件都是有目的的。
先看看司馬懿在擊敗公孫淵後幹了什麼事?
司馬懿在擊敗公孫淵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對,你沒看錯,司馬懿屠城,他把襄平城(今遼寧省遼陽市)中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殺掉,夠狠吧,司馬懿這麼做是有目的:殺雞駭猴,屠城就是為了報復攻城時替公孫淵守城的居民,這是司馬懿嚴重的報復心態,可見司馬懿有多心狠手辣,公孫淵都死了,這些居民本來就沒有特別的嚴重的罪行,赦免他們不比殺了他們好?
司馬懿司馬懿在擊敗公孫淵後乾的第二件事就是:築京觀!什麼叫築京觀?就是把戰爭中敵人戰死或者被殺的屍體全部收集起來,包括司馬懿屠城所殺的人,把敵人的屍體收集起來然後築成一個屍體高臺,然後再封土形成高冢,司馬懿這麼做當然也是有目的:就是威懾敵人,讓剩下的人不敢跟朝廷作對。
司馬懿在擊敗公孫淵後乾的第三件事就是:屠殺公孫淵所任命的官吏!司馬懿把公孫淵稱燕王時期任命的官吏自公卿以下全部斬首示眾,這樣又殺了兩千多人,這兩千多人很多是投降過來的人,司馬懿不分清紅皂白全殺了,司馬懿的目的很明確:凡是和朝廷作對的人,都得死。
司馬懿心狠手辣司馬懿在擊敗公孫淵後乾的第四件事就是:收編百姓,遷出遼東!司馬懿收編了遼東的四萬戶百姓,合計十幾萬人,把其中籍貫是中原的人,讓他回到原籍貫,其他人則強制被遷往內地,這樣一操作,整個遼東的人口基本上被司馬懿搬空了,司馬懿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遼東問題,解決遼東不服從中央政府政令的問題,遼東都沒人,自然也不能反叛朝廷了。司馬懿由此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漢人不是被殺了,就是被搬離遼東,遼東迅速成為空城,遼東的地盤迅速被胡人佔領,這也是後來五胡亂華的一個原因,司馬懿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遼東地圖另外司馬懿還將一千多60歲以上計程車兵遣散,同樣是有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快速回軍,年齡多了的人,自然走得也慢,還不如遣散他們,這樣就不用管他們了,是死是活司馬懿可以不用負責了,就加快了自己的行軍速度,就能按自己當初承諾魏明帝的一年時間內趕回洛陽。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給士兵抵禦寒冷的短襖?
司馬懿這麼做也是有目的的,因為給士兵短襖抵禦寒冷毫無好處,反而還會得罪皇帝。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司馬懿絕對有這個權力把禦寒的短襖發給士兵,就像他有權力屠城和屠殺公孫淵所任命的官吏一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況且發給士兵抵禦寒冷的短襖又不是違反原則的大事,司馬懿都已經完成了任務,絕對是大功一件,就算司馬懿這麼做了,魏明帝也不會處罰司馬懿的,就像當年司馬懿平定孟達先斬後奏一樣,可司馬懿就是不發。
司馬懿平遼東司馬懿打完了仗,無需安撫士兵,他需要阿諛奉承的是皇帝,不是士兵,司馬懿歷來就是如此,對於上級是畢恭畢敬的,對於士兵就沒那麼愛護,也不會在乎士兵的死活,他現在只想快速回軍,完成使命,給了士兵棉襖無益於快速行軍,對於這麼沒好處的事情,司馬懿自然不會幹。
-
8 # 魏青衣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漢獻帝已經失去了一統全國的能力,就是在這樣群雄逐鹿的時代,遼東地區公孫家族卻將遼東牢牢的捏在了手中半個多世紀,前後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四位領袖,當然,挺了半個多世紀,最後也是要倒臺的,公孫家族就是敗在了司馬懿手下。
憑藉著祖上的廕庇,公孫淵繼承了遼東勢力,遼東雖然地理位置不太重要,卻也不是那麼聽話的一個勢力,遼東憑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一面是水,另一面是山川,因此,半個世紀裡,都沒有哪個勢力真的大軍壓境,拿下遼東。
公孫淵繼承遼東時,遼東尚且可以一戰,但因為公孫淵不能做到審時度勢,雖然明面上依附於曹魏政權,但實際上卻又暗中倒向了東吳一方,甚至東吳派遣大將,前往遼東遊說公孫淵,封公孫淵為燕王,試圖利用公孫淵在曹魏後方開啟第二戰場,打擊曹魏勢力,奈何公孫淵又膽怯了,不僅沒有聯合東吳一方,反而將東吳一方的將領斬首,送給魏明帝曹叡表忠心去了,也是因此,各方勢力對遼東都不是很放心。
未久,曹叡又心生不滿,反叛了曹魏政權,宣佈獨立,自立燕王,如此一來,遼東自然要受到曹魏政權的強烈打擊。
司馬懿領魏軍進軍遼東,花了一年就平定了遼東叛亂,此時,遼東氣候寒冷,將士們身著單薄,甚至有人直接上表,要求司馬懿開倉,將從遼東收繳的棉衣分發給眾將士,以此禦寒,但卻被司馬懿拒絕了,司馬懿回答說,從遼東收繳的戰利品,那都是國家的,沒有皇帝的準允,自己是絕對不會亂動的。
如此一來,司馬懿自然而然的要喪失軍心,這是好事嗎?對多數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但對司馬懿來說,這卻是一件好事。
為何?早在曹操在世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對司馬懿,曹丕要慎用,用完就殺,不能留下禍患,司馬懿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危險異常,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因此,為了讓曹叡放心,司馬懿最好的做法就是自己丟掉軍心。
雖說司馬懿的舉動寒了將士們的心,但卻博得了曹叡的好感,自身性命重要,還是收攏將士們的心重要,不言而喻。
除開棉衣,司馬懿還在遼東展開了一場屠殺,揹負罵名,與此同時又遷遼東漢族百姓入內地,徹底平息了遼東可能產生的叛亂。
-
9 # 米缸摟著麥芽糖
公元238年,本來就很不安分的公孫淵,在遼東起兵,公開叛曹,自立為燕王。當時曹魏的魏明帝曹睿,派遣與諸葛武侯齊名的司馬懿出征遼東。由於出征時,恰逢寒冬,遼東的氣候極為寒冷。大軍開拔前夕,曹睿特意為司馬懿的四萬軍隊準備了過冬棉衣,但是卻被司馬懿一口回絕,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 惺惺作態,讓公孫淵安放在洛陽的細作,探聽到曹軍即將出徵出,沒有過冬棉衣的事實,產生輕敵思想。同時,讓公孫軍搞不清他的真實意圖,之後司馬懿迅速聲東擊西,讓司馬偏軍吸引公孫淵的注意力,自己率主力渡過遼水天險,攻佔了公孫淵的老巢。
二、 當時司馬懿老奸巨猾,由於曹操曾經給子孫留下過需要時刻提防司馬懿的遺言,司馬懿將曹睿給棉衣的舉動,識別成了是對自己的不放心,曹家擔心自己一旦掌握軍權是否會趁機造反,回絕棉衣恰好給了曹睿一個放心的理由。
三、 利用棉衣事件,提前在軍隊裡摸一次底,看看在自己徵遼前景不明,軍用物資不足,朝廷又疑心的不利局面下,誰能和自己是真正一條心,誰是將來需要剷除的障礙,以便為司馬家篡奪曹氏天下,好提前做準備。
魏書曾記載過,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觀其人,有狼顧之相,兇狠、狡猾、有野心。”結合他司馬家後來奪曹立晉的事實,以及司馬懿在攻佔遼東以後,對公孫淵舊地15歲以上男子的大屠殺行徑來看,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的確看得很準。
不過司馬懿在遼東的大屠殺,給後世的隋煬帝和唐太宗的邊疆治理,造成了很大麻煩,因為公孫淵的被滅,遼東產生權力真空,北韓半島的高麗人沒有了威脅趁機做大,隋唐年間,一直嚴重威脅中國東北的邊疆安定。
-
1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我們要知道,司馬懿初次主持大規模戰役,是在227年(當年殺了他昔日的同事孟達),而遼東之役,已經是238年,即11年後。當初,曹魏尚有曹真、曹休、張郃等一批名將,而11年後,曹魏政壇之上,已經名將凋落殆盡,軍政大權,幾乎盡入司馬懿之手。距離司馬懿殺死曹爽,徹底實現全面獨裁(249),也不過11年。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關鍵的中間點。前11年,司馬懿除了害死張郃這件案子比較噁心,其他方面還馬馬虎虎。而後11年,他便開始啟動權臣之路。
請注意,要做權臣,第一就是要顯示自己的狠毒,讓大家怕你。
於是,在遼東一役之後,司馬懿發動了一場極為恐怖血腥的大屠殺,史書記載,被殺的遼東上層人士,有兩千餘人,而普通百姓與士兵,即十五歲以上的遼東男人,被殺了七千多人。
而之前的平定孟達之役,司馬懿俘虜了參與孟達叛亂的一萬多人,但真正殺死的,只有孟達等少數人,其他幾乎都得以活命。此後司馬懿獎勸農桑,吏民心悅誠服。
那麼為什麼在遼東,司馬懿就不能這樣做?
因為司馬懿要藉此立威!
包括此後,曹爽失敗之後,司馬懿同樣心狠手辣: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目的也是為了立威。
但另一方面,司馬懿也懂得所謂恩威並施,但這個恩威並施,其實目的也是立威。
譬如說,平定遼東後,有士兵天寒地凍,沒有足夠的衣物穿,有人說,皇帝不是給了你大批衣物嗎,正好給士兵們穿啊!
司馬懿斬釘截鐵地說:不行,皇家衣物,那是官物,我是人臣,沒有指令,不得私自發放。
這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謊話,皇帝給你統領大軍的權力,這些衣物當然也是完全由你支配。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硬是按住不發呢?很簡單,發下去,士兵第一感謝的是曹魏皇帝,而不是他司馬懿。第二感激的是那個給他提建議的人,也不是司馬懿。
隨後,司馬懿幹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上書皇帝,請求“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也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兵,可以回家抱孫子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老兵回家,跟家人說這是誰的恩德?司馬懿的。
也就是說,皇帝給士兵的恩情,讓他給截了。然後他出面申請的一點點小恩情,則大肆做廣告。
這是一面,而另一面,對皇帝,他則說,殺人,我替皇帝您殺了,賞賜軍士這樣的恩德,則只有皇帝您才能施與,那些老兵沒有用了,皇帝您把他們放回家,他們也感激您。
要知道,這樣的手法,司馬懿在曹操曹丕這樣的江湖大佬面前是絕對不敢使的,可這會他就敢了,為什麼?因為此時的皇帝是曹睿。
從235年起,老一代臣子如司徒董昭、司空陳群相繼病死,曹叡開始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大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數次進諫,曹叡不聽——而司馬懿對於此類事,一直的態度就是樂觀其成。
打個比方,此時的司馬懿,就好似一隻老狐狸,穩穩地竊取曹魏的底盤:即造成曹魏軍隊,長期感覺不到皇帝的存在,生死富貴,全在他司馬懿一人之手。
這一招,其實比當年的曹操還要狠,因為曹操的軍隊,其實本身就是他募集而來的,嚴格而論並不存在竊取的問題,而司馬懿,卻是這樣做的史上第一人。
-
11 # 歷來現實
乍一聽這個題目,不明真相者會覺得司馬懿不體恤士兵,甚至冷酷無情,知曉道理者會感悟出來,司馬懿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得了厚黑學真傳,吸取了中國曆代權力鬥爭的經驗教訓。
具體地說,這套本領叫“自汙”,是一種手段高明的自我抹黑手段。說白了就是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掩蓋自己的才華和思想,降低道德標杆,以麻痺對手或者上司,達到明哲保身或者韜光養晦,最終成就大業、實現個人野心的目的。
說起自汙,蕭何那得算是祖師爺了。當時劉邦打下江山,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開始了恩將仇報、兔死狗烹的連環追殺過程。韓信、英布等為他出生入死的將領,紛紛被誣陷謀反,繼而接連被誅殺。
於是蕭何就採取了自己手下一個門客的建議,拿錢到處置買田產,放高利貸,欺壓百姓,尋歡作樂,貪圖享受。劉邦一看,蕭何同志不錯,胸無大志,追求享受,毫不利人,專門利己,很有缺點嘛,很值得信賴嘛。這樣道德敗壞的人對自己完全構不成任何威脅,還需要擔心什麼!
於是蕭何才得以善終。
其實這就是政壇官場潛規則,人該低調的時候,必須低調,不要去矢志追求做海瑞那樣的道德標兵,不然就會惹禍上身。
劉備先生也是自汙的模範,他投奔曹操是權宜之計,為了怕曹操害他、提防自己,就整天開墾小菜園,種起了蔬菜,當起了菜農,都來瞧一瞧看一看啦,我劉大耳朵就是一塊荒料,典型的胸無大志呢。
這套自黑自汙的手段到了朱老四朱棣那裡,在被朱允炆懷疑、又沒有準備好起兵之際,也曾運用到爐火純青,恨不能天天跑到大街上跟乞丐爭食,要不是這樣忍氣吞聲矇蔽了建文帝,後來哪裡有什麼靖難的勝利,想做皇帝?早做了無頭之鬼了。
事實上,司馬懿雖不是自汙的祖師爺,但他自汙的手法堪稱祖師爺手筆,畢竟像朱老四那種前面N年前已經有孫臏在先了,稍微讀點帝王術的都不會相信他那套裝瘋賣傻。
裝瘋賣傻只要能豁得出去,很容易,但要是用正常人的方式去裝,那才是最難的,司馬懿知道如何裝孫子,甚至裝瘋賣傻,表現可以說已臻化境、運用自如。
司馬懿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經N次裝孫子,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第一次裝,是曹操挾持了皇帝之後,大力招降納叛,到處招聘人才,想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聽說司馬懿是個人才,就不厭其煩去請他出山。
可是司馬懿認為當時天下局勢並不明朗,就不想出山,為了讓曹操死心,就裝作自己已經中風,使者來到,看司馬懿小樣裝的真真的就是半邊不遂,就回復了曹操。
可是有一天下雨,司馬懿怕雨水淋溼了自己的圖書,趕緊收書,被耳目發現,這才穿幫。
曹操得知後非常憤怒,說如果再這樣的話,我就對你不客氣,司馬懿無奈之下跟了曹操。
司馬懿雖然會裝,但在曹操跟前是難以得逞的,因為曹操是誰?一代奸雄啊,是絕世高手,哪有不被他看穿的道理,司馬懿這麼能裝,還是被曹操看出有“狼顧之相”,差點沒要了他的小命,一舉改寫中國歷史。但是司馬懿的這一套用來對付曹操的子孫,可就是綽綽有餘了。
比如這次在遼東的裝孫子,就非常成功。司馬懿去遼東是代表魏國皇帝圍剿公孫淵,此人先輩公孫度把遼東打造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不服從中央。公孫淵當了遼東太守,魏明帝欺負他年少,立足未穩,就想一舉剝奪他的權力,解決遼東問題,誰知走漏訊息,公孫淵提前造反,在景初元年,自立為燕王,定都襄平。
魏明帝大怒,就派司馬懿為魏軍統帥前去鎮壓。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春,司馬懿率領牛金、胡遵等四萬精銳步兵騎兵,從京師出發討賊。
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司馬懿面對公孫淵堅固的工事,進行佯攻,麻痺對方。主力部隊則度過遼水,將其老巢襄平包圍。
司馬懿圍困並不攻打,直到城裡彈盡糧絕,軍心浮動,不戰自亂,魏兵趁機殺入城裡,消滅了公孫淵。
戰鬥結束時,氣候已經轉冷,魏軍士兵還是夏天衣服,不勝寒冷。此時魏明帝送來的禦寒冬衣早已送至軍隊,但司馬懿就是不發放。
理由光明正大:那是皇帝的東西,我一個大臣怎麼有權力處置?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帝,即晉宣帝,指司馬懿)扯淡不?就是這麼扯!皇帝快遞給你讓你犒勞軍士發放的冬衣啊,你還要再彙報一下,冬衣已經到位了,請問皇帝先生,發不發?等傳信的回來春天都過了!
司馬懿此舉是向皇帝表明,我是個很聽話的大臣,都傻到了迂腐盲從的地步,我這樣寧肯得罪軍士的二貨,您老人家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魏明帝得到訊息後,果然非常感動,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在臨終時含淚託孤。
後來曹爽跟司馬懿爭奪大權,司馬懿再次裝孫子。曹爽派部下去刺探,他變成一個瘋子胡言亂語(這一點倒是跟孫臏學的),但司馬懿科比朱老四強,據說裝得逼真到讓自己的貼身侍女都信以為真,估計只有他一個人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瘋。
曹爽自然也覺得司馬懿已經無法威脅自己,開始麻痺大意,給司馬懿留出一線生天,讓司馬懿最後得逞,公元249年,誅殺了最後的障礙曹爽,奪取了曹魏江山。
縱觀司馬懿一生,就是裝孫子的一生,從公元238年拒發冬衣,一直到249年,整整11年後,才看出他當初行事的高明手段,正是因為會裝,才終成大業。
從前還有個大帥,被欽定為接班人,還沒有接班就忘乎所以,到處給兒子選妃,給女兒招駙馬,最後身敗名裂,沒有成為帝王,倒成為笑柄。
可見一個人該低調的時候,一定要低調,千萬不能得意忘形,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意圖,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
12 # 史論縱橫
司馬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智者,在風雲變幻的三國時期,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與劉備的故事,劉備發現諸葛亮的才能,三顧於草廬之中,詢問諸葛亮天下之事,只希望諸葛亮能夠出關,輔佐他奪得天下。然而魏國的君主曹操與他的手下司馬懿也有過相似的情節。
司馬懿從小才智過人,長大以後也是滿腹經綸。是金子總會發光,他的才華被知人善任的曹操相中,然而司馬懿瞭解曹操的性格,在他手下辦事,如果稍有不慎,對他來說結果也是弊大於利,所以司馬懿稱病不肯與曹操相見。在風雲變幻的三國時期,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司馬懿並沒有接過曹操拋來的橄欖枝。
可是曹操也不是等閒之輩,軟的不行,只好來硬招來逼迫司馬懿。曹操再一次派人徵辟司馬懿,並囑咐:“若覆盤桓,便收之”。意思就是如果司馬懿再一次拒絕,直接將他下獄。使者來到司馬懿的家中,見到使者的司馬懿察覺到其中的不對,看出來如果再不答應就不會有好果子吃。為了保全自己與家人司馬懿只好答應,從此成了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
可是在戰爭時代,就算自己再有才華,在自己的主子面前也要保持低調與謙卑,如果有哪句話或行動不合主子的心願,整不好就是腦袋搬家。所以在曹操面前司馬懿再有才華也會盡心侍奉,忠於君王。司馬懿一生對魏國鞠躬盡瘁,帶兵征戰。就是這樣的臣子,所謂的賢臣,在他擒獲公孫淵,平定遼東後,為什麼會不給士兵發棉被呢?
司馬懿帶兵平定遼東之後,遼東地區寒冷,將士身上的衣服單薄無法抵禦寒冷,而司馬懿這時不肯給將士發棉被,並不是他刻薄無情,不體恤將士,相反的是另有原因。
戰爭勝利後,一定會繳獲敵方的物資,也就是所謂的戰利品。而這些戰利品所有權並不歸司馬懿所有,而是皇帝所有。只有皇帝下旨這批棉被才會為士兵所用,司馬懿不肯給士兵發棉被就是因為沒有得到皇帝的聖旨,所以才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的這一行為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太過刻薄,倖幸苦苦才拿下勝利的將士們,在極寒的環境下,一定要等到皇帝的聖旨才能用上棉被嗎?
就是這樣一件細微的小事,司馬懿也嚴格按原則來做,不得不說是將細節做到了極致。司馬懿將細節做得如此完美,為的就是以後不被君主抓到把柄,如果他直接將棉被髮給將士,日後皇帝發起怒來,完全可以治他個僭越之罪,到那時司馬懿也是有口難辯。
從這一細節裡足以看出司馬懿的過人之處。那麼有人會說:司馬懿此舉不會使將士們寒心嗎?當然不會,司馬懿在平定遼東之後,向皇帝請求削兵,年紀過60的送回家鄉,那些戰死的將士屍首也送回家鄉安葬。這一舉動更會使將士們感動,這才是真正的體恤將士。司馬懿削兵這一舉動一方面可以安撫人心,另一方面,剛剛打了勝仗便削兵,打消了皇帝對司馬懿擁兵自重的疑心。不得不說,司馬懿這一舉措一箭雙鵰,即保全了自己,也收買人心。由此可見司馬懿的智慧名不虛傳。
回覆列表
公元249年,年過70的曹魏太傅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黨,篡奪了國政。而實際上,這場驚天政變,早在11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司馬氏,自幼便滿腹經綸,有著過人的王霸之略。司馬懿心知曹操多疑,因此以養病為名而閉門不出。而為了讓司馬懿出仕,曹操直接以收押入監獄相逼,最終成功迫使司馬懿成為自己的文學掾。
在曹操身邊,司馬懿雖然每天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工作,但仍時不時顯露出不臣之心。根據史料記載: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 “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簡單翻譯來就是,曹操察覺到司馬懿有豪傑之志,有狼顧之相。一次,司馬懿向曹操奏報完工作,結束後,他便轉身離開。而曹操心血來潮,喊了司馬懿一聲。司馬懿一聽,趕緊扭頭向後看,而身子卻仍然向前,果然像頭狼一樣。
從面相上來說,狼顧之相代表著兇狠、狡猾和野心,就如《人倫大統賦》所載:
“狼顧者,謂回頭顧而身不轉,性狠,常懷殺人害物之心。”
古人皆注重面相,看到司馬懿陰鷙狠厲的面容,曹操感到非常不安,當晚還做了個“三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食槽(曹)”的夢。於是在第二天,曹操便告誡曹丕“司馬懿絕非人臣,必然會干預你的家事”。
然而曹操絕不會因為司馬懿的面容,就將其殺死。一方面,天下還未統一,司馬懿的才幹是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司馬懿出身高門,與荀彧、陳群等認嗣,不僅只針對於敵人,對自己計程車兵同樣如此。遼東之戰結束後,時間已經進入隆冬。眾所周知,遼寧的冬天是極為寒冷的。士兵們凍得快死,因此紛紛向司馬懿索要棉襖。諸將皆認為:“魏明帝給了我們一倉庫的冬衣,完全可以分給士兵們。”然而司馬懿卻冷酷地說:
“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也就是說,棉襖是官家之物,做人臣的怎能私自施予士兵?作為前方主將,司馬懿對於這些棉襖本來就有自專之權,皇帝之所以送來這些棉襖,就是用來分給士兵的。司馬懿之所以不分棉襖,實際是一種自汙之術、韜晦之術。
在當時的曹魏朝廷,司馬懿功勞最大,威望最高,如今平定遼東,更是無人可及。魏明帝本就是猜疑心極強的君主。司馬懿掌握兵權,他自然不願意看到他再借助官物,私自結恩于軍隊。因此司馬懿寧願背上虐待軍士的罵名,也要證明自己對君王的忠誠。而司馬懿在遼東的屠城,實際也是向朝廷表明,自己沒有野心。
司馬懿撤軍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於是,魏明帝將司馬懿火速招至洛陽。在病榻前,魏明帝流著眼淚,將8歲的太子託付給司馬懿,甚至還讓太子抱住司馬懿的脖子。
很顯然,在魏明帝心中,司馬懿真被當成了諸葛亮式的純臣,值得他以舉國相托。司馬懿的步步為營,最終征服了這位雄猜之主。而當時人也和魏明帝一樣被騙倒,甚至將司馬懿與諸葛亮並稱為“二相”。實際若司馬懿死於高平陵之變以前,還真有可能成為歷史知名的、不輸於諸葛亮的大忠臣。
但與諸葛亮不一樣,司馬懿的忠誠全是裝出來的。遼東之戰結束後的第11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大忠臣”司馬懿在蔣濟等老臣的支援下,發動了針對大將軍曹爽的高平陵之變,最終篡奪了最高國政。
而在此時,司馬懿終於揭下了他所有的偽裝,露出了尖利的獠牙。在曹爽等人的血泊中,蔣濟等人驚訝地發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並不是為了匡正國家,誅殺國賊,而是為了篡奪曹氏政權,實現自己的野心。
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地扮演著忠臣,數十年如一日的韜光養晦,最終成功騙過了所有人,其狠毒與陰險可謂是舉世無雙。正如陳寅恪所指出:“司馬懿的堅忍陰毒,遠非漢末同時儒家迂緩無能之士所能比。”而他的後代晉明帝聽完司馬懿的事蹟後,更是哭著撲倒在床上:“如今狠毒,難怪晉室的國祚不長久!”